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专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专题研究

第1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4-02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助人服务的活动,能够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专业和职业。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首次被写入报告,也预示着为顺应当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应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复杂的各种需求,满足政府购买服务需要,急需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要求下,现有的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的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应该培养哪些职业能力,以及如何确定呢?从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课程改革来看,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种趋势,它不同于知识本位、素质本位等,是依照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并且涉及职业态度、心理和行为习惯等,从能力内容上来看,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匡瑛,2010)。社会工作者可能工作在街道、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民间组织等部门,按照这些工作部门设置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基本的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者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接收和处理,经营管理,社会交往,不断学习”等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除了基本职业能力外,还可能有一些具体关键的职业能力的运用,这需要有一定的调查。对在社区、街道、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中工作所需能力进行调查,获得当前社会中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所需要的具体细致的职业能力内容。明确这些能力内容,进而把这些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化进课程设置之中。以社区社会工作为例,职业能力可能涉及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评估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该设置时,就要结合调查所得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学习模式

岗位职业能力提升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而课程学习方式则需要结合该目标配合进行。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学徒式、技术理性式、交互反思式等,而交互反思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应用模式,它强调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引导其反思专业的知识和做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学习知识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动的一方(王立红等,2010)。

这种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采取反思式的课程设置,包括反思性实践、教师与学生协同行动、多层次教学形式安排等,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费梅苹,2002;李晓凤,2007;黄耀明,2007;王伟廉,2009)。因此,选择此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反思能力的综合性,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导向。

三、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提升不仅需要从讲授中获得,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只有突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才能应对社会需求,协助人们解决问题。

目前在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建设研究中,普遍认为实践性和实践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随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应该如何在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形形的案主,检验理论,进而发展临床实务能力呢(Carew,1979;Baybour,1984;Cocozzelli、Constable, 1985;Gomory,2001;Munro,2002;Thyer,2001)。陆士桢等对香港各大学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考察后,发现社会工作课程除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习之外,开设“综合研讨”“工作坊”“成长小组”等课程,并从学生为本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与社会工作专业与工作的融合,可增加学生的实务能力(陆士桢等,1994)。从国内外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研究来看,对于课程实务能力的培养表示一致肯定。不过鉴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关注实践中更为细致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反思,倾向于对二者的整合,这给我国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和教学提供了一定借鉴。

按照社会工作的课程性质,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方法课程、实务课程三种。基于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上对这三类课程进行设置与调整。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问题研究等,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该类课程除了常规教师讲授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环节,通过学生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结合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要求,训练学生知识系统储备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反思能力等,并将其贯彻在知识学习中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习惯。

方法课程主要包括的是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这些核心方法的学习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根本的职业能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根本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情境模拟、任务设置、临床督导模拟、实习实训等方式和手段,学生在实务模拟和真实工作环境中,掌握在街道、社区、社会机构等环境中方法的具体使用技巧,提升方法使用、与人沟通、问题发现等职业能力。

实务课程主要是社会工作的分支课程,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突出专业性。以老年社会工作为例,除了学习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外,还需要增加相关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增加相应学分,目的是了解该实务领域内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增加学生在处理老年问题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突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这也借鉴了英国社会工作在培养实务能力时课程设置的内容(郑永强,2001)。同时,结合各地区和高校的资源和特征,重点培养一个或两个分支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突出该实务分支的特色和能力,而不是建设大而全的社会工作分支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则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来实现实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作为实验课的实务教学、综合日记、临床督导、学校教师的指导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实务内容等,在考试考核时,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并计入个人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专业分支领域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评估能力、资源链接能力、项目实施能力等职业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学生对专业课程认同度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设置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尽量开发课程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进学生主动性,培养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和应对整体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看到,基于以上论述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社会需求调查的难度和持续性,分支课程增加相应知识储备学分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存在着更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总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反思批判能力的综合情况,课程设置的实务性能力重点,以及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以此出发来设计和开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才可能有一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袁光亮.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以北京青年政治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9).

[2]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2,(3).

[3]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陆士桢,酒曙光.香港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状况及其

对内地社工教育的启示(考察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1994,(1).

[5]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

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7]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

[J].江苏高教,2010,(1).

[8]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第2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differentiated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YU Gang, XIAYunjian

(International Equestrian College of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Take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sports i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the local application society are discusse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ffer guidance for social sport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local; applicatio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differentiation

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前身是早在1993年由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已获得广泛认可。截至2012年初,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也就是说,只要有单独设置体育院、系的高校几乎都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各体育院系普遍开设的专业。但是,这些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都是面向“大众、传统”的体育运动领域,如兵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传统、大众运动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与结果没有差异性,在找工作时没有突出优势,就业遇到极大的瓶颈。另外绝大多数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定向型的且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是不相适应的,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被列为10大最难就业专业之一,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2年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希望改变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10月后,体育产业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体育产业的规划与发展被纳入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中,意义深远,中国的体育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马术运动是体育产业中独具特色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目前,我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以及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和重庆等地已有很多大中型的马术俱乐部,粗略估计,我国目前马术俱乐部大约有500余家,并且新开俱乐部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举办马术活动是马术运动生存的基础,也是促进马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杠杆。而每一次马术活动的顺利圆满完成,均需要大量的服务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赛事裁判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通过对马术俱乐部从业人员调查发现,首先是其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转行(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本科院校开设有面向马术运动的社会体育专业,所以没有此类人才),没有系统接受专业学习、严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创新能力较差;其次是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严重阻碍了其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面向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差异化,顺应社会对新兴、时尚、高端运动(如马术、赛马)的人才需求。

2 马术、赛马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马术、赛马运动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贵族运动项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休闲娱乐的愿望日益强烈,马术、赛马等时尚、高端体育运动逐渐兴起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五百余家以休闲体育方式开办的马术休闲骑乘俱乐部,速度赛马也正在国内蓬勃开展。但是,我国马术、赛马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很短,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起步时间也不长,使得满足马术、赛马产业发展需求的既懂马术、赛马产业基本理论,又切实掌握马术、赛马运动实践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形成制约我国马术、赛马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无法适应马术、赛马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表1、表2是对全国部分有代表性的马术、赛马俱乐部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到的数据。

表1 武汉赛马俱乐部人才需求表(典型岗位需求)

由此可见,马术、赛马产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向赛马(马术)运动培养的专门性、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本科层次人才是这些俱乐部梦寐以求的,社会急需此类新兴、时尚、高端运动的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但是,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进行本科层次的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008年武汉商学院开办了全国首个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相关专业:“赛马产业管理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本科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马术、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武汉商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差异化培养马术、赛马产业相关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3.1 赛马产业管理方向办学有积累,专业建设成果丰富

体育与马术学院是武汉商学院紧贴市场需求而创办和重点建设的院系,是学校办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体育与马术学院创造 “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结合为模式、以办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打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体育与马术学院原有设置的大专层次的赛马产业管理专业方向体现了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时代特征鲜明,校企合作紧密,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本专业方向招生火爆,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攀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体育专业学生总人数已达到600余人。

体育与马术学院强调专业内涵建设,重视教学质量工程的创建。2008年“赛马赛事组织与管理”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09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获批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0年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专业获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位;2010年“马房管理”课程获批为院级精品课程; 2011年赛马产业管理实验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武汉商学院现与天津体育学院、英国皇家农学院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马术运动竞赛与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业科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开办中澳合作项目“赛马产业管理”专业。

3.2 师资力量

体育与马术学院拥有一个由40多名专兼职教师组成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授9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1名,讲师6名。师资队伍学缘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高,团队中老、中、青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有龙舟国家级和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各1人,速度赛马裁判员5名,国家级体育经纪人1人,澳大利亚NMIT教育四级评估师资质4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55%,80%的教师为“双师素质”教师,这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赛马产业管理方向的开设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

3.3 教学训练设施

体育与马术学院设有校内小型练马场、马房、马匹解剖生理实验室、马匹运动能力检测实验室、马匹模拟实训室、赛事模拟实训室、马文化室等11个实验实训室,并有5匹教学训练用马。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M2;另有多功能体育馆1座、形体训练房5个、健身房3个、体育舞蹈房2个、室内羽毛球场20片、乒乓球台30张、网球场4片、室外篮球场15片、排球场10片、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0M2 。实验、实训设备总值约1000余万。(下转第104页)(上接第56页)同时,武汉商学院与东方马城联合办学,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赛马场――东方马城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有设施一流的标准速度赛马场和占地三千亩的育马、练马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此外,体育与马术学院还拥有北京京城马汇、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北京京华兴马业俱乐部有限公司、广东标卓马术俱乐部、广东汕头马会、上海青青马术俱乐部、青岛凤凰山庄马术俱乐部、宁夏博赛马术俱乐部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4 结论

第3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Hu Kaishun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10000,China)

摘要: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矛盾、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成为高职院校“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专题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专题设置遵循关键性、宗旨性和协调性的原则。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major conflic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school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pathy and cultural indiffer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oretical propert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operty. And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with target, investigation and flexibility can help alleviate three major conflicts,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e project setting to the follow key feature, aim and coordination principles.

关键词: 专题教学法 概论 思政课 高职院校

Key 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0-02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并能从中终身受益是当前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可能性路径,在高职院校中,就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05方案”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冲突,而具有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的专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克服这三大冲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从而成为“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然选择。

1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的三大矛盾

“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特征与学生特性存在很多冲突面,使得这门课程教学与学习都面临很大困难。

1.1 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的矛盾“概论”鲜明的政治性表明了其对于推进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巨大的社会使命也使该门课程的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加强,工具理性成为现实选择。英语、计算机等立竿见影、能安身立命的工具性学科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社科倍受大学生的冷落,在高职院校中尤为如此。

1.2 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的冲突高职“概论”课使用普通高校的“概论”教材,该教材涉及时代跨度大、内容宏大,最重要的,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多,是一本典型的理论性教材。

然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意味必然将“授以求生手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认同,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思政课多少显得有点“不适时宜”,它不受高职学生欢迎就一点都不奇怪。

1.3 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概论”课内容主要是现行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但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对于政治理论必须首先信仰它并且能够解读它,“照本宣科”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中外的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表明,对于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而且要以学术性统领政治性,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但是,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深入地掌握“概论”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因而,让一个授课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并进行深入的学术解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即政治性与高职学生人文冷漠、理论性与高职学生实操偏好、学科广泛性与师资专业性的矛盾。三大冲突成为制约“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克服三大矛盾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2专题教学法是“概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政治性、理论性、广泛性是“概论”课程的特征,这是基于课程自身的要求而存在的,意味着这三方面不可能成为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相应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当在矛盾的另一面,即努力化解大学生的人文冷漠情绪;适时、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着力弱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整合师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和特点。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法大胆打破教材体系,有助于解决或缓解上述三大矛盾。“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一般情况下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完成。”

一般说来,专题教学法具有三大特征:针对性、研究性、灵活性,三大特征有助于解决“概论”课的三大矛盾。

2.1 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讲授不是遵循教材面面俱到,而是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专题教学法中,时政热点、难点问题是专题设置的主旋律,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热点与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及时关注。而这种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论”课的兴趣。

调查发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内容上的高度性较高,大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的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已经形成了“审美疲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递进性。中学教育重在要求学生“知其然”,往往要求死记硬背,大学教育必须在教学层次上有所递进,更加强调思想的开放性、理论的深刻性、问题的学术性,在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比较中甄别真理、发现真理,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形成价值认同和的坚定信念,并外化为行为实践。大学思政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并加以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这种内容重复的假相。

2.2 教学具有研究性和探究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具探索性。一个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实践检验过程,有着十分厚实的理论底蕴。因而,对某一创新理论的教学不能像其它课程一样,停留于概念灌输、“填鸭式”等传统模式,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深入探索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索。”

“概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其他渠道所很难了解到的东西,如果“概论”课仅仅是简单重复其他渠道不断出现的内容,那“概论”课实质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概论”课就应该“更深一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缓解他们对政治的冷漠情绪。

2.3 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专题式教学是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依托,通过选取某个或某组相关的典型事件,同时配套相关思考问题,从而在教师的讲故事之中、影像教学之中,达到政治宣传、思想规训的目的,又能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另一方面,专题式教学能解决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矛盾问题。知识性即尊重理论,对于理论的解读可以有个人的理解,但理论的原则性必须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要做到严谨、精确。趣味性即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在教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灵活一些,配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故事甚至是游戏的方式来使学生更易掌握。

3专题应用设计原则

为了有效发挥专题教学法在思政课尤其在“概论”课中的作用,教师在进行专题设置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 关键性原则“概论”的专题设置主要围绕重要理论和时政热点两个内容。在重要理论方面,围绕重大理论和重要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选题在时政热点方面,专题研究内容的重点应当在于解读热点、分析难点、解答惑点,要为学生整清热点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社会现象放在中国系统环境下去分析,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和深入看问题的分析,而不致于人云亦云。

3.2 宗旨性原则宗旨性原则要求专题设置要符合课程自身的根本目标。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反映“概论”课程宗旨,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和理想信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时期,选题应当具有积极向上的导向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也不回避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回避问题恰恰是对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信心的表现,关键是要在专题研究中以中国基本国情为据,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信心。

3.3 协调性原则专题的相对独立性要符合课程的整体性要求。专题式教学既要求打破、超越教材体系,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专题设计围绕课程主题进行,贯穿“概论”课始终的主线是中国化,专题选择与设置必须围绕这一条主线展开。既要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能离开思想主线,这对我们的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的时序性和更深刻的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教与学的新纽带。”

4结论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共同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三大矛盾使其实现面临重重困难,克服三大矛盾,既需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也需要寻找和实验合适的教学模式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研究性与灵活性特征的专题教学法因有助于缓解这三大矛盾而成为“概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概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只有学院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朝勇,贾阳果.专题式教学法[J].教学研究,2006,(5).

[2]丛建波,翟庆海.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3).

[3]喻刚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5).

第4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培训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培训方式的创新是提升成人培训效果的重要方面。2006年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开展干部教育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参与式教学是近年备受推崇的培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将体现学员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组合。

一、参与式培训在干部培训中的运用

在气象部门县级局长培训中,我们综合运用了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研讨、专题研究、学员论坛、“两个带来”交流研讨等培训方式(表1)。

讲授:培训内容有16个专题讲座,共64学时。

案例教学:以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层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基层党建工作、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开展了3次案例教学。

体验式教学:培训班到河北唐山、保定等气象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一流台站建设经验。

研讨: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开展了4次研讨。我们将学员分成4个研讨小组,采用结构式研讨方法,基本分为五个环节:一是由班主任简要介绍研讨内容和研讨安排;二是分组讨论;三是在组内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并选出一名明星学员;四是全班集中,每个小组汇报研讨成果。由组长代表全组作全面的、总结性发言,明星学员代表个人发言;五是由班长或班主任作总结。

专题研究:围绕气象部门基层“一流台站”建设与发展,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形成21份专题研究报告。

学员论坛:以“如何当好一名县气象局局长”为题组织了学员论坛,涉及业务管理、气象服务、行政管理、台站建设、科技创收、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内容。

上述培训方式,除专题讲授外,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研讨、专题研究、学员论坛、“两个带来”交流研讨等都是参与式培训,学员具有较强的参与性。

二、参与式培训的特点及效果

(一)参与式培训的特点

参与式培训是通过综合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培训方式方法,让学员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 操作性、监测评价的及时性、创新性、合作性等特点(表2)。

(二)参与式培训的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许多流派的理论都涉及人的参与对其身心发展的重大作用。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平等交流,以增强人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意识。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需要学习者在行为上不断得到强化,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要结合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因每个人建构知识的方式不一样,十分需要个性化、情景化、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多元智能观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有特长,它们在学习中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学习不仅需要大脑思考,也需要身体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参与。心理学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支持了参与式的学习与行动。

2.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就成人学习特征提出五大前提假设:a.自我概念从儿童时期的非独立性特征转变为成人时期的自我导向性;b.成人学习中体验起着极大的助学作用;c.成人的学习愿望与其社会角色密切相关;d.成人倾向于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e.成人学习具有内在动因。诺尔斯的成人教育理论对学术界后来的成人教学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成人教育学家把研究重点转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它要求培训老师要学会调动成人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参与式教学的现实基础

在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作为领导干部学员一方面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一方面他们常常固执于根据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和过往经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情况的特殊性,不会被动的、像无知的学生一样去吸收老师的教学内容。他们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理论基础,他们中一些人还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通常不会盲从教师的见解和看法,有时碍于面子或慑于权威,不愿争辩,但内心并不真正服气和认同。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愿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因此,研讨、案例教学等参与式教学可以发挥学员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学员利用丰富的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通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研讨,让学员重新认识自己的先前经验,调整其思维方式。

(三)参与式培训的效果

参与式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的工作实际,学员有较强的参与性,对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我们针对参与式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培训方式(方法)对学员学习都具有较大帮助,其中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主题研讨最受学员欢迎。图1显示了各种教学方法对学员学习的帮助程度。

图1教学方式(方法)对学习的帮助程度

三、运用参与式培训的难点及对策

在参与式培训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总体策划与引导,如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引导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参与式培训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培训的策划者

作为策划者,教师应根据培训目的、内容和参训者的特点、人数等在培训的不同环节提供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活动。例如在培训开始时为消除参训者之间的陌生感,可开展一些热身活动,如破冰和室内拓展。同时教师也要设计相应参与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如学员论坛:“如何当好一名××××”,这个题目每个学员都有话可说,当别人在上面讲时,听众会感同身受,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再比如,在专题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定研究的主题。专题研究是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究的主题要密切联系学员的工作实际已经以及重大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来确定。确定研究课题应注意三个联系:一要与本部门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相联系;二要与学员的工作实际相联系,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三要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相联系。研究课题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编制一组参考课题供学员选择;或由教师和学员共同讨论拟定课题;也可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员自由选题。确定研究课题既要结合培训内容的需要,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索,又要考虑到学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宜选择过深、已成定论或有争议的课题。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还要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一份完整的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研究课题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课题的目的;二是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手段;三是开展研究的活动安排,即日程表;四是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设计方案时,要重点考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手段。设计的研究方案要尽可能地符合学员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可以将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即研究要点)提供给学员。

2.活动的组织者

作为组织者,要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学员进行参与式活动。一般程序是:明确目标,设计相应活动;下达任务;分组并进行任务分工;参与式活动;交流与分享(成果)。

3.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引导、帮助和促进参训者的学习。教师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协助者”的角色,需要学会启发学员提问,并将学员提出的问题返回给学员;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向学员提供诱发思考、深入思考的材料;帮助学员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二)做好参与式培训的对策

一是相信学员、尊重学员。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学员与学员的互动。对学员来说,互动意味着自身主体性的体现,自我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释放。如果学员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仅会对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众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形成新的知识和体验。

二是备好素材。在培训中要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充足的感性材料,有目的的创设学员活动的空间,调动学员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员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室内拓展中,准备好教学用具(纸、笔、圈等)、背景音乐等。

三是教给学员参与的方法。为保证有序推进,学员参与其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是要教给组长组织研讨的方法、开展专题研究的方法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如冷场、有些人不发言、有些人总是滔滔不绝、控制话语权等,教给学员参与的方法,让每个人都排除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轻松自由、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

四是激发学员兴趣,营造参与氛围。作为领导干部学员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班主任可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和导入用语、巧设问题、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境等多种措施营造气氛,诱导学员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参与的兴趣。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参与者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培训活动。也就是说,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宽松的、资源丰富的、支持性的培训环境。

五是科学划分学习分组。成人的学习愿望与其社会角色密切相关,表明人的社会属性有推动学习欲的可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有效地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实践证明,课堂分组不应当是随机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同质和异质分组。在学习、完成内容较为复杂时,班主任要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职责分工,班主任通常只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具体分工由各小组成员在指定时间内自行确定。对小组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必要时可重新分组。如当由于某种偶然的因素,小组的成员水平可能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这使得这个小组的表现一致不佳,此时小组会提出重新分组的要求。

总之,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它的是实质是体现以人为本。教师恰当的引导,学员的积极参与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每个学员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做到老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实现通过师生合作来让学员获取知识、方法和思路的目的,达到提高学员思想认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工作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仲瑜.现代培训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第5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不该停的地方坚决不停,不该用的车坚决不用。做到了规范警用车辆管理,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一、整治工作目标

通过此次内部整肃风纪的重要行动,切实解决全市消防部队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整肃警风警纪,推动《公安消防部队车辆管理规定》、“五条禁令”、“三条铁规”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提高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管理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促进全市消防部队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

二、健全组织机构

为切实抓好全市消防部队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支队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治理方法步骤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2月26日开始,至11月30日结束,分宣传发动、自查自纠、建章立制、检查验收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月22日至3月5日)

支队召开警务车辆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公安机关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专题研究部署专项治理工作。支队在行政值班室和纪委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举报。

(二)自查自纠阶段(3月6日至6月30日)

各单位要对照重点内容,采取对照标准查、官兵相互查、面向社会查等方法,组织对本单位的警用车辆开展一次全面排查,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专项台帐,由主要领导签字后,一式两份,一份交由支队专项治理办公室存档备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建章立制阶段(7月1日至9月30日)

第6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一、注重宣传,加强培训

市电台,电视台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报道方案,为我市法制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市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获河南省“第四届”反腐倡廉好栏目。市电台《鹤壁新闻》共播出法制类新闻稿件15篇、《法治鹤壁》直播节目18期、《以案书法》专题10期、《政风行风热线》播出政法节目3期。在《法治鹤壁》和《以案书法》栏目中,邀请法官和民警走进演播室和直播间,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回答市民有关法律常识,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市电视台精心打造《法在身边》、《道德在线》专题栏目和开设时政栏目《关注》,以“真实、理性、深入、独到”的新闻理念,关注社会主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宣传法制教育的作用,以服务人民为工作宗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5月17日,组织参加了全市在新世界广场举办的深入开展“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宣传月的大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广播电视保护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

二、建章立制,规范服务

出台了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承诺制度、执法首问责任人制度等16项制度,将承担的具体行政行为逐一分解到内设机构和执法岗位,制定了行政执法职权分解表和行政执法流程图,相关科室和责任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办事,依据、程序、步骤、标准履行职能,承担相应责任,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推行。同时,对外公布行政执法举报电话,受理投诉问题和自觉接受监督。

三、组织健全,措施到位

局领导高度重视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始终把依法行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搞好广播电视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社会公信力。成立了市广电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依法行政工作,对涉及到我局境内外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安全播出事件、广播电视广告管理工作等进行专题研究。:

第7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规划水系水质 水景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张家港市是典型的长江下游滨江水网城市,杨舍城区水网贯通,交织成网。张家港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努力,城市建设成就巨大,于2008年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践证明,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是张家港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近年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张家港相继编制有一系列控规、城市设计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系整治、绿地系统、风景旅游、给水排水等专项规划,从不同角度提出城市水体功能与建设需求。这些规划仅从水体单一或部分功能出发进行水环境整治,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安全、生态、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已有与城市水环境相关成绩和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提高,统筹协调城市水系沟通、河道疏浚、防洪排涝、补水活水、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沿岸整治、滨水景观、涉水旅游等水环境工程和管理工作,实现城市水环境多功能复合、多目标实现,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形成城市特色。

2.规划理念和方法

2.1 规划理念

长久以来,人们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过分强调依靠工程措施防洪排涝,不适当地对河道裁弯取直、甚至填没河道,使其硬化、渠化,对河流自然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从河道整治到水环境综合治理,治水理念快速发展,除防汛抗旱、保障安全外,水生态环境、景观风貌越来越得到关注。水环境治理通过多学科支持,力求满足多功能需求;应用雨洪调蓄技术,保护水面,还河道空间;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修复水生态系统;营造水景观,建立滨水环境,体现水体个性、特色。

在借鉴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张家港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城市自然水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贯彻人水和谐相处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理念,科学治水、复合治水、持久治水、生态治水、依法管水,让水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水,营造“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的城市水环境,建设具有浓郁滨水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

2.2 规划内容框架体系

由于城市水环境涉及多方面内容整合、多专业协调,有必要对水环境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和梳理,形成明确合理的内容框架体系。规划综合水体多种功能需求,沟通水系,整治河道,强化蓝线和滨水绿线管理,优化水环境空间载体;协调水资源、水安全、水运输、水处理、水生态等专项工程和管理工作,保障水环境水质和水量;健全滨水景观构架,打造重要河段和节点风貌,兼顾水夜景照明,挖掘水文化内涵,策划涉水旅游项目和线路,提升城市内涵和魅力。规划贯彻“人水和谐”理念,采用“统筹治水”方法,以水系河道为空间基础、水质水量为物质载体、滨水景观旅游为品质升华,系统治理水环境,形成以蓝线空间为塔基,水质水量为塔身,景观旅游为塔尖的规划内容框架体系。

3.规划重点研究内容

3.1 保护为主、整治为辅,尊重自然的水系格局和河道断面

规划尊重水系自然形态、历史形态,以保留、沟通、拓宽为主,填埋、开挖、拓浚为辅,形成城市内、外相连的水系。因城市建设、用地布局需适当调整水体的,不得降低河道密度和水面率,部分地区新挖湖泊增加水面,形成河湖相连、疏密相间的水系布局。

张家港城市水系以现状河湖为基础,总体形成“三横三纵三节点”结构形态。在骨干河湖水系基础上,恢复中心地区小城河、弯背塘及谷渎港被覆盖河道,延伸沟通白芷港、新丰河、二环河,形成畅通的环状水系,通过滨水绿化景观建设,形成连续的水生态廊道和景观廊道。

河道线型按功能结合现状确定,以防洪排涝、航道运输为主要功能采用“小直大弯”线型,以景观为主要功能采用“大直小弯”线型。束水河段为河道宽度小于其上下游河道宽度80%的河段,对影响引水排水、生态防护功能的束水河段进行拓宽,保持宽窄有致、收放有度的河道断面。河道驳岸结合现状和具体情况确定,尽可能采用自然坡、生态护岸,护岸顶高程一般与两岸场地接近,河底保留原状土。

3.2 截污治污、生态修复,低碳生态的水质保障和水位控制

规划入河排水口主要为雨水口,严格控制城市污水入河。水质保障以污水收集处理为主要工程,污水收集主要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管网。加强初期雨水污染防治,初期雨水通过简单工艺(沉淀、预曝气沉淀等)或湿地处理后排入附近水体。控制城市面源和相连外河污染,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注重水体生物多样性、协调性、稳定性,从活性底泥、生态护岸、水生动植物、滨水绿化等方面提高水体生态承载力,修复水生态系统。基于岸边至河床连续降低的缓坡地形构建植物群落,形成“水下森林”。从湿地湿生挺水植物群落过渡到浅水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漂浮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包括螺蛳、河蚌、黄蚬等软体动物和野生鱼类,通过它们吸收和转化水体和底泥内营养物,维护水生态平衡。滨水绿化实现水体、陆地空间的自然过渡,起到固岸固泥、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等作用。

主要利用防洪排涝工程,结合水系、场地高程分片控制景观水位;利用长江潮汐,形成以调蓄自排为主、机排为辅的排涝体系,减少能耗,保障水安全。

3.3 建立水力水质学模型,专题研究自引自排的活水系统

在健全水系、拓浚河道、完善防洪排涝闸站基础上,以长江水为水源,对城市补水活水。专题研究城市引排水系统,对河道进行模型概化,选取重要观测点,分析水质和水量。尊重、修复自然水流,自引、自排为主,利用长江潮汐,位时从上游引江水入城,低水位时往下游排水入长江,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涨水、落水自然状况,减少能耗,又改善水质,符合自然生态、节能减排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由于长江水体水质(C0D)基本能保持Ⅱ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规划以长江为引水水源,根据张家港市区河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及目前张家港市区的水环境容量缺口,估算得到为使张家港市区的水环境功能区达标,需从长江引水1.3-1.7亿立方米/年。非枯季节,一方面内河的水环境容量值较大、二可从长江自引,故可不采用泵引的方法,只有在枯水季节(约为3个月),考虑采用泵引的方式。在非枯季节可考虑采用自引方式,当朝东圩港、一干河水位达到自引条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开闸引水,将长江清水引入城市;同时按照周期15―18小时后开启二干河沿河闸,将城区内部水系排入长江。

3.4水绿交融、传承文化,独特宜居的滨水风貌和休闲旅游

规划将滨水景观设计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张家港历史名贤、历代民众改造水系的往事为主题,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现代张家港精神,提升滨水景观内涵,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环境。

结合张家港主要景观水体,完善滨水绿地空间布局,协调滨水区城市风貌,打造张家港“两轴四带、双环五核”的连续性景观结构。对景观轴、景观带和景观核、景观节点提出引导要求,深化主要河段、节点城市设计,示范性落实引导要求。

规划围绕东横河和一干河―新市河―新沙河两条重要的景观水系脉络组织涉水旅游,联系并带动城市北、中、南三大旅游片区发展。合理打造滨水旅游项目,对主要景点设计和特色进行引导。通过合理组织旅游线路、配套旅游设施,展示“沙洲古地、生态港城”的魅力。

4.结论

城市水系具有保障防洪排涝、维持生态平衡、塑造景观环境、营造滨水空间等综合功能,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应以实现水系综合功能、体现人水和谐为目标,注重多专业协调,综合多学科知识,对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与控规充分协调,落实水系河道治理、滨水景观建设等具体用地。通过河道功能划分,确定城市河道建设标准,将水系河道用地具体落实到控规蓝线控制上、将滨水绿化用地落实到绿线上。通过加强与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反馈,增强非法定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家港市城市水环境复合规划》,2010年.

第8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大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是于都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工作部署,是推动该县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需要。于都县民政局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把其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聚焦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推进措施和完成时限;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大力推动,确保推进工作落地落实。

一、注重三个结合,强化主动担当

一是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更加自觉地把做好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将各项具体责任细化落实到班子成员,把各项具体任务逐一分解到相关股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民政主责主业相结合。结合民政主责主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重点在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发展志愿服务、关爱困难儿童等方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推动民政系统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是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联创共建相结合。积极加强与县政法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研究工作方法,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为工作开展献计出力。

二、突出三个重点,聚焦关键环节

一是突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逐步理顺基层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制定事项清单,建立准入机制,使基层组织逐步回归服务群众的自治本位,切实帮助基层组织“减负增效”。全县391个村(居)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落实了村(居)“三务”信息公开,将公开事项分为三类34项,建立了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聚合力。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的指导力度,通过“以奖代补”措施落实,促进红白理事会在扭转“攀比之风”、抵制“高价彩礼”、树立“婚丧新风”等方面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发挥。指导对达到条件的思源安置小区、城南新建小区群、盘古山钨矿、银坑移民安置点、葛坳圩镇设立社区居委会,推进城镇规划区域内“村改居”试点工作,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二是突出社会组织管理。适度降低登记门槛,对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型社会组织采取备案制,以提高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覆盖率,目前,全县社会组织登记注册350家,其中社会团体9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59家,社会组织在村(居)覆盖率达89.51%,社区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县户籍人员3‰;组织开展社工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今年“牵手计划”广州北斗星社会工作中心来该县开展社工培训78人次。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取得成效,强化线索摸排和行政执法,公布了该县第一批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对12家长期活动不正常、不参加年度检查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行政执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义诊等社会治理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26余万元,禾丰商会在2020年“百社解百难”行动中受到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的表彰,被评为“积极单位”。三是突出志愿服务队伍壮大。合力在于都微爱公益发展中心、于都义工联、于都应急救援协会、于都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于都“打铁佬”平安协会等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县户籍人员比3‰。积极开展婚姻危机干预和婚姻家庭疏导服务,促进家庭社会和谐。

第9篇: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以“治理庸碌无为,提高办事效率;治理作风懒散,提升机关形象”为主题,深入开展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切实解决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机关工作“提速提质”,营造“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和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贷款、提取工作。

二、工作要求

(一)服务基层,创新制度。为进一步方便职工办事,以建立AB岗工作制度为抓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促使窗口服务规范化。

(二)依法行政,整体促进。以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为重点,使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宣传《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扩大社会各界人士对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的支持度。

(三)提升形象,营造氛围。以“治庸、治懒”为手段,重申严格执行“四大禁令”。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狠抓整改,营造良好的机关作风新形象和社会公信度。突出机关作风新面貌。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分中心党组进行专题研究,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动员部署评议工作。广泛发动,营造上下一心,人人参与评议活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