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 象。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八股”式教学,是很难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 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 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 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 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 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 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 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 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 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 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 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 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 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 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 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 ,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 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 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3)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丰富的内容还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课堂活动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 力的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区域位置和地理事 物的分布应进行读图填图的训练;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组讨论;探讨区域发展的方向、途径 可进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 决问题。
(5)采用纲要信号的板书结构
这种板书一般可分为文字框架式和图象符号式两种。前面谈到的巴西属于前者,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图示 的中国农业,是以图像符号表明我国三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作物种类、优良畜种等方面的知识, 是在学习完中国分区地理后复习中使用的。课堂上边复习边画,形象直观、高度概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6)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前面已经谈及,学习区域地理不仅是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 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 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注意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意义与优势
实施上述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结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地关系的结构教学贯穿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建立 点线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利用图表的技能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罗辑思维能力以及 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人地关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结构网络的建立,使学生自始至终受到爱 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资源、人口、环境观的教育。通过评价、分析区域问题和发展途径,更能 使学生从小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4.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
5.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区域地理知识的系统、简化,板书的条理、精炼,使学生理解得快,记忆得牢 ,同时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而知识容量和深度却大大增加,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时间一般可 缩短到原来的2/3甚至1/2。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由70分左右提高到80分以上。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提出将3S技术应用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 中学乡土地理;地理教学;3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5-01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生活化地理”的理念,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在领略环境与生活魅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
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国外,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
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2000~2014年之间,国内学者在三大国家级地理教学期刊《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69篇,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差异。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时间就越早,相关研究成果也越丰富。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的如公司、学校,小的如学者个人,都十分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软件,如GIS软件,而且能运用这些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如马耳他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鲜有教师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而新加坡虽然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较少涉及3S技术,但是已计划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对3S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这将有助于3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是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最为前沿的国家,其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方向及其变化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地理学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将不断发展,而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必然随之发展。
2.国内研究进展。纵观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S技术课程和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上。3S技术课程研究又主要分为课程内容研究与课程教学研究。在课程内容上,段玉山、安业分别对高中地理中3S技术应用的选修模块内容与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3S技术部分内容进行解析与评述,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为主。
在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3S技术辅助教学——以制作专题地图为主,用于分析、讲解特定教学内容。②3S技术辅助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验教学中;③3S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④基于GIS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李晴晴、孙婷等就GIS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也做了相应的研究。
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中学3S教育仍属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或高等教育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而较少涉及引导学生将3S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利用地理信息,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论文。另一方面,3S技术在我国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3S技术部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使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教材内容做简单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学校给学生提供上机、体验3S技术应用功能的机会。
三、不足与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外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且其实践教学发展也较快,尤其十分重视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3S技术的问题。而国内研究进展缓慢,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往往侧重乡土地理资源、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少部分基于GIS建立乡土地理资源数据库,而将3S技术综合应用到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则仍较为少见。因此,如何将3S技术的优势应用于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7):4-3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信文.乡土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福州地理》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余茂军,.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应用及实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
[6]曾苏清.3S技术综合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学探究——以海坛岛水土流失检测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我于*年参加教育工作,19*年毕业于天津市南郊区师范学校,在随后的工作中,*年取得天津教育学院地理大专学历。曾在大港区太平村中学、远景中学担任地理等教学工作,19*年调入大港油田二中即现在的海滨二校至今,从事初高中地理教学,兼任电教员等项工作。*年评选为中学一级教师,最近几年一直担任本学校七、八年的级地理教学工作。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拥护党的领导。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进行教育教学,深入钻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学所需的文化知识。注重素质教育,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工作与业绩:
1、认真钻研新教材和新大纲。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平时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准备好地理课件,备好每一节课。课上认真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知识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手段上强化直观教学,能够熟练的运用录像、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下积极的辅导学生的学习,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均处于油田范围中上等水平。今年*年七年级地理考试油田第二名,*年与*年我校八年级参加天津市地理会考,地理成绩名列前茅。全部达标,其中*年八年级的学生地理会考成绩90%为优秀与良好的最好成绩,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2、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本人积极的组织本校的学生参加20*年—20*年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赛,比赛持续两个月的时间,本人认真组织,细心辅导,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赛中我校成绩优异!经过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并授予牌匾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本人也在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我校中小学生近150人报名参赛,其中15人在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与比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平时本人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与教学公开课的比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经常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并运用与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年我撰写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精神的培养》论文,获得区海滨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年”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并获得区级成果认定奖。
19*年12月由本人设计制作的录象教材数学《圆锥曲线定义》获得市市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
*--20*年,获得校级教研公开课评比二等奖。
20*--20*年,获得校级创优课优秀奖。
20*年,获得滨海教育中心教师公开课比赛二等奖。
20*年,我撰写的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年,获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地理学科三等奖。
在我兼任电教员工作期间在1*9年*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先进学校的称号。
1*9年和*年连续两年,我获得了《教育处关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进个人称号。
4、自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电教员其间还为学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的文艺演出,学生会操等大型活动,主动做好广播设备的安装和录像、摄像等工作。多年来,先后为学校义务维修了各种教学、电教电路等无数设备。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主要工作与业绩:
1、认真钻研新教材和新大纲。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平时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准备好地理课件,备好每一节课。课上认真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知识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手段上强化直观教学,能够熟练的运用录像、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下积极的辅导学生的学习,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均处于油田范围中上等水平。今年年七年级地理考试油田第二名,年与年我校八年级参加天津市地理会考,地理成绩名列前茅。全部达标,其中年八年级的学生地理会考成绩90%为优秀与良好的最好成绩,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2、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本人积极的组织本校的学生参加年—年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赛,比赛持续两个月的时间,本人认真组织,细心辅导,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赛中我校成绩优异!经过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并授予牌匾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本人也在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我校中小学生近150人报名参赛,其中15人在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与比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平时本人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与教学公开课的比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经常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并运用与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年我撰写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精神的培养》论文,获得区海滨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年“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并获得区级成果认定奖。
年月由本人设计制作的录象教材数学《圆锥曲线定义》获得市市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
-年,获得校级教研公开课评比二等奖。
年,获得滨海教育中心教师公开课比赛二等奖。
年,我撰写的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年,获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地理学科三等奖。
在我兼任电教员工作期间在年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先进学校的称号。
年和年连续两年,我获得了《教育处关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进个人称号。
4、自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电教员其间还为学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的文艺演出,学生会操等大型活动,主动做好广播设备的安装和录像、摄像等工作。多年来,先后为学校义务维修了各种教学、电教电路等无数设备。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摘 要:面对山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困境,尝试从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入手,让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更好地理解地理运动规律和区位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市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非常注重案例法和问题探究的使用。其中采用了大量的世界典型案例的分析,让课堂能生动起来。但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讲,典型的却往往是陌生的,如何让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乡土地理素材就成了最好的切入点。因此,笔者按照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典型案例”三大模块,提炼出相对的14个河源本土案例参与实践,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术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课题将有力推动地理新课改,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增强高中地理教育的实效性。
2.应用意义
课题研究体现了“让地理走进学生身边和学生生活”“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其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河源乡土地理”是指河源的自然地理(包括河源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资源等)与人文地理(包括河源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的总称。
“教学实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相关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各国在中学地理教育中都充分利用了乡土地理素材,像日本、美国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乡土地理教育。在我国的一些学校中也有“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课题,从理论层面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方法或教学原理进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为我们一线的地理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厦门启悟中学陈丽松的《渗透乡土地理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初探》,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倡导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教学要求,用结合、渗透的办法把乡土地理知识糅合到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内容中,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很多高中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如全疆发老师编写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创新思维》指导了佛山市一中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取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华师附中每年也开设了针对高中学生的野外户外训练营活动,全面提升了高中生的素质。2014年佛山一中李志伟老师集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经验,编写出《地理主题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被选为本课题组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指导资料。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是根据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课本编排找到相应的乡土素材以三大子课题“自然篇”“人文篇”“典型案例篇”展示给学生。“自然地理篇”以课外实验、野外考察为主线,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复杂的运动原理;“人文地理篇”以社会调查为主线,让学生在河源市工业、农业、旅游业、商业、交通等调查中理解区位布局的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篇”中选取河源市典型的工农业发展案例及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家乡的案例中体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六、课题研究方案
按分工表领小课题按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周拟写好活动方案(包括主题、时间、地点、人员、所需工具、相关理论指导、具体操作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如需其他课题组成员带队,事先与课题组负责人沟通协调)上交课题组备案、领取开展经费(做好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需的交通、餐饮、实验器材等经费的预算)开展实践活动,收集资料(以4人或者8人小组为单位试点进行,在活动中注意记录好相关数据,并对实践活动过程用图片形式保留)形成实践报告(按要求填写并做好相关内容的反思)开展实践总结课分析与反思素材(主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找到可行性与不足,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所有资料上交课题组备案(由小课题负责人做好相应的版块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报告、公开课证明材料、反思与总结及各项证明图片)书写论文并发表(鼓励全体课题组成员书写并)课题组整理资料并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七、注意事项
一、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乡土地理学习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②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感情。③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虽然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由于很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地理课程内容偏离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表现为乡土地理课程的“省、市中心”的城市化倾向突出,它更多地关注省情和市情,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实际情况,部分知识教学要求偏高。
2.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上风。
3.乡土地理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一纲多本”和“面向当地”的课程改革原则,各地都在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和教材编写,但乡土教材的编写远落后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且没有专人编写,鉴于时间、精力、财力所限,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1]。因此,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变得尤为重要。
二、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但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尺度。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范围,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一般选择县域。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新课标下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但是,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补充,要紧密联系教科书[2]。因此,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引入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联系教科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一节中“城市的不同等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指出,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城市人口的规模,引入学校(济源四中)所在地区的城市人口,进而指出济源市、郑州市的城市人口,引导学生根据标准对照划分城市的等级。在讲解“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知识点,引入济源市的区位条件:济源市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这样,自然地进入乡土地理内容,加深学生对城市等级的理解,学生会对济源市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较正确的认识。
2.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乡土地理中有许多属于传说、民间轶闻的内容,对于那些迷信的传说,在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要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批判。比如,本地民间有“天狗吃日”的传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会天崩地裂,以此来扰乱人心。实际上,这个传说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不过是一种平平常常的“日食”现象。
3.乡土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乡土性,使学生能够强烈地感觉是当地的,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符合地理教学规律,具有系统性。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把乡土性和系统性有机统一,才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全面特征并突出特殊性。
4.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适时适量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必须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如:讲地形时,要以当地地形的发展变化说明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气候时,要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类型和成因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河流时,要和当地河流联系起来,说明什么是河流水文和水文特征等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少则三五句,长则三五分钟;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结合本节课所教授的地理知识自己总结。实践证明,中学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得恰当,时机把握得好,既能达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可信度。
三、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
“好的材料加上好的烹饪才有好的味道”,教学得法是新课标下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加上巧妙、合理的组织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以下四点。
1.声像并茂,具体生动
研究表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3]。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最强,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将选择好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传递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选备关于乡土地理知识的录音带,系列录像带,幻灯片,真正做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途径开展学校乡土地理活动课
首先,要把乡土地理活动教学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和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其次,要注重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中学生兴趣高但往往意志不坚定,可能对地理活动课三分钟热度,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乡土地理活动课计划与实施细则。第三,重视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提供地理活动课必备的简易仪器,增加活动经费等。当然,乡土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和规模也要根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而定。
3.重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参加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调查访问,准备演讲稿,然后,在班会上畅谈家乡的变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手抄报展览的形式,将学生调查的家乡自然条件、企业发展、耕地变化等情况以图标、文章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手抄报上;还可以开展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乡土地理教育校外基地,定期组织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下,以乡土地理的素材为切入点,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钻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到“乡土区”进行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汇总信息,交流讨论;以“城市与人口”为专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讨论。
参考文献
[1]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7(7):59.
【关键词】初中地理 活动教学 建议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
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它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来说的。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培养,活动教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课本增设了“活动内容”,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后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建议,这些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操作性,这无疑是新课改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经验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和家长也往往只在语数外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地理课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开放性的考试科目。对于老师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其重要程度当然比不过语数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们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地理学习知识,很多老师也不会再地理课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们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初中地理采取活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活动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地理课本中,但凡要求实施活动教学的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往往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要么过于简单,对于理解课堂知识来说未免显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让课堂的教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水资源、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天气、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课堂实质上就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所在的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做一个调查,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联系。在学习方向与风级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的红旗和小树飘动的方向,以此来教授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小树摇动的情况,来判断风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教学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地理只是不仅包含着比较容易理解的风土民情、水文景观等等,而且还有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这些知识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大脑想象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些还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以课本中讲述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块橡皮作为太阳,另一个学生拿起一支笔作为地球,这位同学在转动笔的同时,还要绕着那块橡皮进行旋转,如此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这一超出我们视觉范围的自然现象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学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丰富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中采取活动教学应该因地制宜,而不应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观察观测型的活动,可以连续观测也可以不连续。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那些三维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动手开展制作型的活动,将立体的东西转化为平面的东西,或者是制作立体的模型,将书本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语言类的活动也很有意义,辩论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围绕着论题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区好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好”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双方的辩论中,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便不知不觉的被记住在脑海里。
结语:活动教学是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宜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时新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把活动教学应用到实处,在课堂上积极联系生活,使课堂“活”起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丰富课堂的活动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纪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2(11)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一些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农村中学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普遍存在两大误区。
2、教学评价传统
教师的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诸如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等.忽视了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一张试卷上。
二、农村初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上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实下,农村地理教师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把乡土环境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这是弥补农村中学校内资源不足的重要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探究活动。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下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2、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学校教育是控制并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实施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时,必须结合农村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激发他们参与探究过程的热情。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同时,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环境中,他们比城市学生对大自然的奇妙充满了更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好奇心就是探究的起源,教师就应正确、科学的引导,把农村学生的优势转化为探究的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4、评价方式应关注过程性评价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了解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时可以采取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方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在农村初中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其限制性因素和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往往是交叉出现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此限制性因素,才能更好地积极地寻求对策,以便更好地扫清地理探究教学中的各种障碍,使探究式地理教学在农村初中更好地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志强.“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改革目标描述中反复用了"过于注重"或"过于强调"的语句,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由于中学地理长期以来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式教学,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地理的现象。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地理课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爱上地理呢?是我们地理课兴趣教学的关键。
1.巧用课前导言,诱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引言,如同演员的开场亮相,先声夺人,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比如,在讲经纬网时,我用了这样的开场白:"在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轮船失去控制,发出求救信号,不一会儿就有轮船赶来救援,直升飞机也很快出现在遇难轮船的上空。海洋上没有什么标志和参照物,营救者是怎样找到它的呢?"课堂上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接着,我又问:"同学们都到电影院看过电影,在那么多的位子中你是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生动而巧妙地进入了"经纬网"的讲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戚戚""意奋奋",学生也深切地感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2.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例如,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再如,我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编排新颖。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或联系学生生产活动实际,或穿插一些顺口溜、地理游戏,或引报道实例等,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有时,还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扮演一个片段的教师角色。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兴奋的心情、浓厚的兴致去探索、认识地理事物。如讲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时,结合各淡水湖的形状,用"乌龟爬坡〈鄱〉(注:鄱阳湖的形状像乌龟,下狐狸、小鸟、蝎子、人参同),狐狸打洞,小鸟归巢,蝎子太毒,红〈洪〉人参"几句生动有趣的话,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我国五大湖的形状和名称。
4.拓展课外活动课,激发学习兴趣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经常组织地理知竞赛,地理游艺宫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
5.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增强了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地理图像可以放大、缩小的互动性,在直观性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处理筛选,开展社会调研,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选用恰当的教材: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章节,也有很多不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的章节。因而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选用的教材要体现多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自然带》的教学,教材内容为宏观地理事物,但教材的时空局限性,难以给学生整体的印象,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边讲述各自然带的特点,边播放剪辑的各自然带景观的视频动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有兴趣。教材选定后,接下来分析处理教材,确定教材和教法需要突破的地方、素材的来源和使用方法。其次选素材: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除了自己设置一些简单的图片、动画外,还可以采用扫描和网上下载的方式搜集和准备图片,特别是网上下载是搜集素材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总之,通过对互联网上无穷无尽的资料的浏览、选择,掌握国外的最新地理教学思想和技术,并尽可能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和切磋,使得我们的地理教育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引导得当,而不断给学生以学习乐趣的体验,最后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兴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自然也就永远负有培养的重任,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相信在全体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地理学科一定能成为学生乐学,会学的科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