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航空航天的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航天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空航天的成就

第1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第2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为深入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自贸+保税+临空+跨境+航权+口岸等综合性平台优势,丰富区内航空产业业态格局,完善区内基础性配套设施,现对国内主要大型航空主题科技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如下。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  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  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 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   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 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   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   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   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科技馆的运营不再局限于室内,可延展至户外进行。例如组织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断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过硬的品牌。

第3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航空运输评级机构(ATRA)近日评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十大航空公司。这些航空公司多是美国和欧洲的运营商。这次排名和那些专注于客户服务、通常是由亚洲和中东的航空公司占主导的排名有很大不同。ATRA所评选的这一名单不仅是根据各航空公司历史上的事故发生率,而且通过15条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估,包括净财务结果,平均机龄,内部维修能力以及专用的全飞行模拟器等等。

ATRA评出的10个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为:法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集团,AMR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美鹰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达美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

人们在选择航空公司时,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舒适度而非等级。ATRA的这项评选可能会改变人们选择的习惯性考虑。

文/王昊

登月遗迹印证技术进步

就像孩子在刚下过雪的地面会留下印记一样,阿波罗号上的宇航员在月球的土壤上也留下了清晰的足迹。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高分辨率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在月球上留下印记的最好的细节。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从月球表面飞过,为我们拍下了这些图片,这些图片为我们提供了距月球表面25厘米处的细节。在这些图片之中,我们能看到宇航员走出的蜿蜒向前的路,月球车走出的平行线,以及每次任务的使用工具和其他一些物品。相比之下,1966年和1967年的美国航空航天航局(NASA)最初的月球轨道任务拍摄的图片只能看到距月球表面约60米的景象。虽然人类现在还没有继续阿波罗探月工程的迹象,但是从这些照片对比中,我们能看出这几十年来我们技术的进步。 文/王昊

高墙解开玛雅之谜

早在2003年,一个由美国和危地马拉几所大学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古小组在玛雅地区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过去的考古发现是,玛雅王国一般是在城市外面建筑高墙,作为防御工整。但他们新发现一处遗址,在这里,高墙用来保卫边界。现在没有迹象表明这道高墙遭过攻击,但整个考古工程尚处初级阶段,也许通过这道高墙,研究人员会揭开更多玛雅之谜。 文/杨孝文

比克隆更棒的遗传技术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利用从濒危物种身上获得的正常皮肤细胞,产生了第一批干细胞。这些细胞最终可能会有助于提高一些动物的繁殖能力和遗传多样性,甚至能够避免它们走向灭绝,或者改善圈养环境下的濒危动物的健康状况。

大约5年前,圣地亚哥物种保护研究院的遗传学主管奥利弗・雷德与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发展神经生物学教授珍妮・罗琳取得联系,讨论从濒危物种身上收集干细胞的可能性。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开始努力诱使干细胞转变成和卵细胞。通过这项成就,科学家或许可以把冷冻在动物园里早已死亡的动物皮肤细胞转化成精细胞,然后通过试管受精方法,利用这些给还在世的动物的卵子受精。另外,丧失的遗传多样性会重新恢复过来,促使这个种群变得更健康、更强大、更加有活力。或许还可通过干细胞产生和卵子,然后把得到的晶胚植入到活体内,当前研究认为,这种方法比现有的克隆技术更加可靠。 文/杨孝文

宇宙飞船将在外星航海

2006年,“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探测土卫六“泰坦”的时候,发现“泰坦”上有液态乙烷和甲烷构成的海洋。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考虑派遣一架新的探测器,称为“泰坦之海探索者”,溅落到“泰坦”上的一处海洋中,以进行近距离的探测。这将是人类的宇宙飞船首次在外星航海。

探测器的任务是拍照、收集气象数据、测量“泰坦”上海洋的深度,以及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这架探测器一旦降落到“泰坦”上,就不再依靠自身的动力,而是浮在海面上,顺着海风漂流。21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泰坦”转向土星背对地球的一面,“泰坦之海探索者”将无法向地球传回它的数据,而要重新建立联系,则需要等到2035年。 编译/记者马之恒

第4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天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主题,由于其研究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和极端的物理特性,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常会对这个主题有畏惧感。另外,一提到天文学,很多教师第一反应就想到天文观测。其实,天文学与物理学、数学、化学还有一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相连,而跨领域话题更让教师们感到无从入手。本期编者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天文学教育资源网站,供各位老师在课内外活动中参考使用。

“宇宙之旅”网站

“宇宙之旅:科学宇宙观的发展历程”是美国物理研究所开发的网站。该网站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介绍宇宙理论,二是介绍天文学仪器,从古希腊神话讲到空间望远镜,用历史的线索真实地呈现了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网站的素材经过科学史专家的精心整理和编排,每一段历史的篇幅都不长,但是图文并茂、案例翔实、数据准确,让用户很好地感受和理解每一个理论和每一个天文仪器背后所包含的主要科学成就。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初中以上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

提到天文学教育资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源绝对不容错过。从1995年6月至今,每天1幅宇宙照片并附简短介绍,就足以让公众沉醉于宇宙的美丽与神奇。NASA开发了“童星”(低幼版14岁以下)和“想象中的宇宙”(青少版,14岁以上)两个风格和内容截然不同的教育资源网站。低幼版以简单的图文介绍和游戏介绍太阳系、宇宙和宇航员的生活等;青少版则帮助学生了解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材料和资源支持,包括不同主题的校内外天文学课程方案,动手做活动指南、材料清单。还想了解更多的话,不妨试试网站简便易用的搜索功能。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网络在线天文活动集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是史密森学会搜集的一本适用于儿童的在线天文活动集,包括影子、地球自转、时间和年份、地图、太阳系、月球6个章节数百项天文学教育活动。每一章节都包含天文学基本慨念、课内外实验、数据分析工具,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并且指明了适用的年级,附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建议讨论的问题。这个在线资源集的优势在于给出明确的探究活动组织指南,并提供了方便易用的内部链接,教师们很快就能用得得心应手。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百变空间”网站

“百变空间”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基于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普通公众和教育者开发的空间科学网站。普通公众可以获取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查看经典的空间科学活动,了解与空间科学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参加线上与线下的趣味科学实践活动。教师能在该网站得到课堂中讲授空间科学活动的建议和相关活动材料,还能获取关于空间科学常见问题的答案。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初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太平洋天文学会网站

太平洋天文学会是一个具有超过100年历史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是帮助教师、青少年和业余天好者了解和认识字宙。在教育方面,学会为教师和青少年设计和提供天文工具包、活动项目、出版物和教育指南、网络资源索引,并设置奖项鼓励天文学教育。“ASTRO”和“伽利略教师培训计划”是学会的2个品牌项目,它们不是成套的天文学课程,而是构建一个网络为教师、学生与天文学家之间建立相对固定和长期的一对一联系,共同讨论和交流天文学话题。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第5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今年6月16日~29日,我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完成太空之旅,扬国威、震世界,位于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的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更是欢欣鼓舞、深感自豪,因为“神九”的帆板、推进舱、资源舱、对接机构等分系统的“振动体检”都是由该公司承担的。其实,从我国的“神五”到“神八”和“天宫一号”,以及即将于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上携带的月球车,也都是在苏州东菱完成力学振动冲击试验……姑苏的8月,骄阳似火,本刊记者冒着酷热专访了该公司创办者、总裁、董事长王孝忠,探究他18年来一手创造出的“振动传奇”。

18年缔造出世界振动行业神话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名字听起来很高深莫测。实际上,“振动试验仪器”俗称“振动试验台”,是一种力学环境试验设备,主要用于车、船等行业的各类仪器仪表、零部件的耐振试验和可靠性试验。采访中,谈到18年前创建东菱的艰辛,王孝忠董事长仍记忆犹新、一言难尽。创业伊始处境异常寒酸,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市场,然而弥足珍贵的是却有王董的雄心勃勃与鸿鹄大志――立志成为东方的“菱”公司,全面超越西方“菱”公司。(注:国际振动行业有两大实力雄厚的王牌企业――英国“菱”公司和美国“菱”公司,他们掌握了振动试验台的高端制造技术,垄断和主导振动行业的发展。)东方之菱,自此屹然而立,并一路坚毅地前行。王董事长还清晰地记得,东菱成立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告用户书》,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公司经营宗旨――服务社会,取信客户,为用户提供及时周到高质的服务,从而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阵清风、一丝暖意。东菱公司借巢筑窝的第一年就接到了385万元的订单(占当时行业的15%),且都为国家的核工业、航天航空、电子、汽车、乃至出口的项目……这些,也许都在预示着东菱的与众不同、壮志凌云。

“东菱振动,振动世界”,这个当初的豪言壮语,正变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辉煌现实。18年来,苏州东菱犹如国际振动行业的一匹黑马,依靠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了连续“蛙跳”式跨越发展,从当初8个人、8万元启动资金的民营小作坊,发展成为了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球知名力学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专业制造商和测试服务商。目前,集团旗下拥有6家子公司,有涵括十二大系列的各类试验设备近百款,覆盖力学环境并渗透到气候环境,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天、航空、船舶、汽车和电子等领域,已成为了我国力学环境试验设备生产品种繁多、规格齐全、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是江苏省力学环境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战略合作伙伴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配套单位。同时,也打破国际社会的封锁和垄断,引领中国振动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有力助推了国家相关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书写着振动业界的传奇。

5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创纪录

据透露,由苏州东菱自主研制出的世界最大级5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夕正式亮相。该系统再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将服务于我国“嫦娥”三期工程、“探月”三期工程及“921”三期工程等更大项目的力学试验,其标志着苏州东菱的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也昭示着我国乃至世界振动行业又前进了一大步。

实际上,从成立之初生产的第一个300公斤振动台;到2002年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出5吨推力电动振动台,以及其后的6吨、7吨风冷式电动振动台(世界最大级)和10吨水冷式电动振动台;到2004年成功研制出16吨推力电动振动台,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家有能力制造16吨级电动振动台的生产厂商,彻底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大型振动试验台的技术封锁和禁运,成功应用在“神舟五号”,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被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其后相继推出18吨级电动振动试验台、50000g高加速度冲击试验台、电动式地震振源系统、世界最大级700kVA数字式开关型功率放大器等多项新产品,一次又一次刷新行业记录;再到2006年自主研制出全球最大级35吨水冷式电动振动台;到之后成功研制出汽车发动机冷试开发平台、新型数字式智能化功率放大器和多自由度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多台同步电动振动试验系统、舰船强碰撞中型冲击机、高铁车辆贯通道疲劳试验系统、飞机传感器现场标定设备、50吨液压振动试验系统等多个高精尖产品……苏州东菱不断超越自我,问鼎巅峰,领跑行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正是凭借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发展目标与动力源泉,以及创立伊始就采用的全新创造、最优化设计以及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特色,苏州东菱的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地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一方面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和禁运,解决了我国国防科研重点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向世界振动行业王牌发起了挑战和冲击,促使世界振动界格局正在速变。截至目前,公司共有7项产品先后通过江苏省科技厅、国防科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共15个,10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三大类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位居国内同行之首。共提交专利申请150余项,共销售各类试验设备几千套,畅销美国、德国、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振动台制造水平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和认可。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振动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苏州东菱还成功举办了四次国际振动大会,并积极参与ISO国际标准制订,代表中国参加团在ISO/TC年会上提交技术报告,为ISO国际标准注入中国元素,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毕生为中国振动事业不懈努力

多年来,业内乃至社会已深知,王孝忠董事长是一个敢拼敢闯、简朴务实、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人。采访中,王董幽默而又坚定地说:“我是一名耕耘者,自始至终都是越炼越钢、越战越勇!”翻看苏州东菱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以王董为首的东菱人的“会当水击三千里”志气和“山登绝顶我为峰”气魄。时间回到1995年成立伊始,东菱第一笔就拿下了原中国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的订单,并成功为巴基斯坦提品。2004年,国际航空航天展在德国汉堡举行,苏州东菱作为唯一的中国参展厂家,参展的一台3吨级振动试验台在展台上立即就被客户订购,其价格是美国、英国和日本振动台的一半,而性能则可与其相媲美,一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他们。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航空航天展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东菱冲击波,引起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用户竞相订购,20多名远在俄罗斯的军工用户闻讯还专程飞抵,只为一睹中国人研制的振动试验台风采。2006年,由苏州东菱历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级35吨ES-350-870/LTT2525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面世,并成功通过了由国家工信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胡海岩、戚发轫为首的专家组给予了35吨这样的结论:“该系统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该类产品上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系统主要技术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统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地球物探等国家重点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6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发明专利 灰色关联度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而自1989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的新增长点。

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的的快速发展,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法开始,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也已经二十多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江苏和全国一样,特别在“十五”以来,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截止2006年底,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已达214873件和106062件,均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 14.75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省“著名商标”817件,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各类作品自愿登记量累计达47740件,位居全国第二位。

二、江苏省专利申请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同知识产权工作的迅速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够体现高技术特色的专利产出水平较低。综合来看,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自主创新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创新能力弱也正是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隐患。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技术引进多、消化吸收少,跟踪模仿多、原始创新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使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强竞争实力。比如数码相机,江苏数码相机产量占全国的90%,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研究与开发(R&D)重视不够是制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江苏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0.41%上升到了2003年的1.21%,但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6%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更是差距明显。

2.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专利产出量较少

制造一般是指把原材料制造成为机械装备或社会需求产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新产品,而专利是反映发明创造产出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依靠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拉动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专利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制造工业的技术储备和竞争能力,江苏制造业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二位。2002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3721.12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二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3.44%,仅次于广东(15.42%)。而当年江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4937件,占全国7.16%,列全国第3名,仅占第1名上海的34.50%,第2名广东的42%,专利授权量为3240件,占全国8.75%,列全国第3,仅占第1名广东的37.62%,占第2名上海的81.9%。由此可见,江苏制造业尽管有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的优势。但没有知识产权的优势。

3.研发人才缺乏

江苏科教文化发达,是人才大省,但是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才并不占优势,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 22.56人,江苏只有19.94人,全国每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14.80 人,而江苏只有11.30人,比广东(17.56 人)、上海(17.00人)低得多。

作为一个东部地区的科研人才大省,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才缺乏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是仔细考察江苏省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之后我们也确实发现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突出表现在:江苏省的科研历史悠久,但是也造成了当前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的局面;同时,尽管江苏省内聚集了11所包括综合性、理工科、师范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建设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及科研院所往往在学科设置方面也较为保守,造成了省内传统学科的专业人才多,而新兴学科而专业人才少,以及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再者,在某一单一领域、行业、学科的专一性人才多,而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研发人才缺乏和人才结构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江苏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专利产出的水平。

三、数据采集及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中搜集了自2002年至2005年江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各个高技术产业产值,并运用灰色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作为一种数学理论,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将无限收敛问题转化为近似收敛问题来研究;将无限空间的问题转化为有限数列的问题来解决;将连续的概念用离散的数据而取代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用来分析系统中主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计量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与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由于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特殊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序列,主因素数据序列为:

M个比较序列为:

第二步:求绝对关联度,令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差序列为且

则绝对关联度为:

第三步:求相对关联度,令

再假设:

则相对关联度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适用性,本文将选取相对关联度作为分析的依据。

在数据的具体计算过程中,本文借助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思峰教授、党耀国教授及刘斌博士开发的《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3版的配套建模软件,对东部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东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四、结论及对策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2002年~2005年的数据为例,在江苏省的几个高科技产业当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与本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较强,均已经超过了0.9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江苏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对于上述三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发展动力;同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与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也达到了0.80以上,相对来说,在六个高技术产业当中,只有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仅仅有0.5374,这说明了由于历史及国家的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苏省在航空航天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为加快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产出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对发展相对的滞后的高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进行扶持,促进风险投资和在法律允许范围的民营资金的准入。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是相伴而生的,没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基金作保障,就不会有高新技术发展与繁荣。同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风险投资或高新技术产业。使科技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克服资金的瓶颈,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的产出和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技术入股制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技术开发奖励制,促进专利成果的快速转化。由于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发地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不够的,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发明专利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再次,强化行业优势,重点发展医药设备及仪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具有明显发展潜力但目前总量还不够大的行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协作分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江苏高技术产业经济和知识产权工作的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陶用之戴晶路高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0―34

[3]马海燕马颜青:产业集群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J].市场周刊,2006(12):43~45

[4]马晓国李宗植胡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8):153~155

[5]熊建国: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管理科学,2007(4):33~35

第7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这条新闻没有引起普遍的热情。毕竟,玉兔号无人月球车着陆在地球最近的邻居上,乃是人类探险家们几十年前就完成过的壮举。“我们距离俄罗斯和美国只剩下50年的差距了。”微博上有人如是调侃。“我国的工业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另一人写道,随后他开始担心这个玩笑会引来“查水表的”。

不过,如果说中国本身显得有点兴致寥寥,那还是比不上全世界此起彼伏的哈欠连连。除了不够新颖,这次任务还是使用仿造的设备完成的。在美国的一份杂志上,有人利用中文“玉兔”二字在英文中的谐音“你也可以”(you too),戏称这次任务不过是一个落后世界顶尖航天大国几十年的国家可悲地展示“我也可以”。

这些普遍的反应并没有抓住要领。“玉兔”成功的发射、着陆和探测,证明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迅速崛起,而且这次崛起只会进一步提速。美国华盛顿市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成斌(Dean Cheng)说:“这是龟兔赛跑的一次经典实例。”从引导月球车抵达目的地的复杂通讯网络,到出类拔萃令其他国家艳羡的卫星技术,再到建设一座新的国际空间站的计划,中国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其他空间超级大国忽视的力量。它激起的涟漪正扩散得越来越远,从你的手机设置到未来火星上第一个人类足迹的一切。

若要了解中国生机勃勃的太空项目,瞧一眼它的卫星便足矣。中国从1970年开始发射低质量转播卫星和基础间谍卫星,频率是毫不起眼的每年一颗,而这些卫星仅能执行最基本的任务。到了2012年,中国全年19次的发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还已经将本国的第一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执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完成了小型太空实验室的交会对接。“他们的载人航天计划进展速度之快远超美国20世纪60年代,”英国与中国航天计划关系最密切的合作方卢瑟福-阿普D实验室太空分部主任理查德・侯德威(Richard Holdaway)说,“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

“15年来,他们已经从龙套变成了主角。”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说。而且,他们还是依靠微薄的资金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据非营利组织太空基金会最近的估算,中国的航天预算不及美国的1/10。

那么,如此迅猛的加速是怎么做到的?一个被普遍接受而且并不算厚道的答案是,很多挑战早已被其他国家攻克。“当年只有美国和苏联两强争霸的时候,他们还要应对基本的生存问题――比如宇航员呼吸什么,多少氧气,多少氮气――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成斌说,“如今中国能够受益于很多已经被解决并且公开的成果。”

他的言论反映出一种为人熟知的看法,那就是中国的技术进步大体上建筑在他国的思想成果之上――不管是免费的还是有偿的。“我们每天都遭到来自中国的黑客入侵,”侯德威说,“大多数系统都相当健壮,但是还是有一些资料被非法获取了。”确实,中国从外部获得了太多智力成果,而且有时候是从他们尚无创新能力的领域强取豪夺而来。“他们仍旧处于使用本质上属于俄罗斯的技术以及仿制品的发展阶段。”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太空技术公司毕格罗航空航天的创始人罗伯特・毕格罗(Robert Bigelow)如此评价。

然而,若要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上述认识并不全面。诚然,正如毕格罗指出,中国的神舟飞船看上去几乎与俄罗斯的联盟号一模一样。而在中国的宇航服里面,航天员经常穿着俄罗斯制造的舱内压力服。还有,玉兔号确实很像1973年降落在月面的苏联月球车2号的升级版。

这些相似之处大多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交易。当时中国购买了俄罗斯的很多载人航天技术,包括联盟号太空舱、宇航服、生命保障系统以及对接系统。不过,中国在原始设计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比如说,神舟太空舱大约比联盟号大30%,拥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美国前宇航员洛里・奇奥(Leroy Chiao)说:“中国已经开发出了本应属于下一代的技术。”

还有一些关键的进步,靠的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已经领先各国。比如说,为了成功操控探测器降落月面,中国工程师必须令其不受月壤干扰。这种异常尖锐、黏黏糊糊的细腻粉尘曾经差一点毁掉阿波罗任务。在无法从那些拥有模拟月壤的国家获得建议的情况下,为了测试月球车原型机,中国科学家从零开始,开发出了自己的模拟月壤。中国科学院的行星学家郑永春说,中国凭借的仅仅是几十年前从美国得到的一丁点儿月球岩石样品。

中国的火箭技术也讲述着差不多的故事。其系列火箭是自己设计的,很快便比多年以来无甚变化的俄罗斯火箭还要先进。俄罗斯火箭以低热值但更易使用的煤油为燃料,将“玉兔”送上月球之旅的3号则以更加先进的联氨和四氧化二氮为燃料。“这是一种俄罗斯人避而远之的东西,”麦克道尔说,“它更有力量,但难以应付。”他把中国成功地使用这种燃料称为“高科技成就”。

因此,凭借中国航天计划如前所述以及不曾提及的种种进步,“玉兔”得以花费6个星期的时间来探索月壤,直到机构故障停住了它前进的脚步。提心吊胆的月夜结束之后,我们得知机构故障仍在,但电子设备挺了过来。

如果月球车便是太空探索的全部,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在其他方面同样日程满满。中国在开发一整套包括软件、卫星和通讯基础设施的系统,目的是获得彻底的空间自。

比如在之前的几次绕月任务中,中国与嫦娥探测器的通讯严重依赖欧洲空间局(ESA)的全球深空天线网络。但这样的依赖也许很快就要结束了。“中国人正在建造他们自己的天线网络,”ESA的卡尔・博奎斯特(Karl Bergquist)说,“不再那么需要我们了。”在玉兔号任务中,中国仍旧使用两套天线网络,但对ESA的依赖不及以前了。

卫星导航技术也正处于类似的赶超过程当中。作为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北斗系统已经完成了接近一半。现在有15颗导航卫星正在轨运行,计划到2020年还要增加20颗。

事实上,卫星技术是中国真正令人瞩目之处。2010年,中国让两颗卫星相会、短暂接触后分道扬镳,展现了其精确的机动能力。“高速相会然后弹开或者摧毁对方,是一回事,”成斌说,“然而,相遇后轻轻碰一下再各自离开,这意味着非常尖端的技术和极为先进的配套能力。”这么高端的卫星可以用来维修其他老化的卫星,以免它们变成太空垃圾――或者协助组装空间站。

事实上,到2015年,下一代5号运载火箭将把中国的第二个太空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它的运载承重比美国刚刚退役的航天飞机还要超出600千克。到2020年,一座完整的中国空间站(CSS)将被建成。中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之后的计划,包括在2050年之前建成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侯德威认为这个目标合情合理――实现一次载人火星任务以及自动探测器的行星级探测。(注:这里提到的“计划”,仍是从技术发展方面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尚未获得批准成为真正打算要实施的项目。)

对于一个尚未踏足月球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展望听起来似乎有些好高骛远。但是中国长久而坚定的前行,并不是让人相信这幅路线图的唯一理由:中国还拥有至少两项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其一是人。“有25万人正在效力于他们的太空计划。”侯德威说。而据美国华盛顿市忧思科学家联盟的中国专家顾克刚(Gregory Kulacki)说,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很年轻。这令人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理想主义的年轻文化,他说,“平均年龄不到35岁,比其他国家的太空计划年轻20岁。”

中国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带来的一项独特能力:可以在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执政周期要长的时间内坚持他们的计划。“中国人制定了长期计划,而且愿意向它投入资源,”成斌说,“我指的不光是金钱,还有人力资源、工业资源和政治资源。我们应该能料到,他们最终会超越我们。”

第8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货运飞船。该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天舟一号”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按照其设计指标,“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起飞重量约13吨,拥有约6吨的上行物质运输能力,同时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从功能方面来讲,“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能力。而更大的一个亮点则是“天舟一号”具有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的能力。“天舟一号”的在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这使得“天宫”系列空间站乃至中未来的大型空间站的在轨运行时间能够得到极大的延长。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加油站,是快递员,更是中国航天迈出发展建设重要一步的象征。

回想前不久,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同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成功释放。“天宫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在开展了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释放伴飞小卫星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发展,使得“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组合,成为了一款成熟的空间站。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展本身则多了民众参与这一层意义。“天舟”这个名字的诞生凝结了广大公众的集体智慧。时光回溯到2011年4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向公众开放未来中国货运飞船的征名活动。截止到5月20日,该办公室共收到5万余个名字。当年7月8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座谈中国中央电视台时,揭晓了入选前十的入围名称,它们分别为:“天梭”、“鲲鹏”、“天舟”、“神龙”、“龙舟”、“神骥”、“天马”、“云梯”、“神驹”、“行者”。2013年10月31日,中国首款货运飞船正式定名为“天舟”。“天舟”,这个由“天宫号”空间站和“神舟号”载人飞船各取一字组成的名字,获得了“TZ”代号,成为了中国航天器大系统中的年轻一员。

第9篇:航空航天的成就范文

虽然学会已经多渠道打开国际合作局面,但是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会的国际布局与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尚不匹配;我会网罗的国际知名专家匮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才俊明显储备不足,面临国际组织“后继无人”的窘境。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航空学会的国际影响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同时发力。

(一)把增强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作为提升学会服务能力的总目标

ICAS1957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注册地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前秘书处设于德国,共有正式会员30余个(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组织任正式会员),涵盖所有航空主流国家。ICAS每两年举办一次航空科技大会,规模800人左右,是航空界的罗马盛会,汇集航空领域顶级专家,展示该领域最新科技进展。因此,若想提升中国航空学会国际影响力,应将该国际组织作为主战场,而主要途径是进入其执委会参与决策和举办会议。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崛起,中国代表投稿与录用量多年来连续居非主办国第一,ICAS主席与执委会主席均与我会有较好关系,面临如此大好形式,我会必须抓住机遇,全力推荐合适人选进入ICAS执委会,代表我国航空科技界发声的同时,为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入智力资源。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主任秦久怡在2015高端学术会议发展论坛及展洽会上作了关于《积极争取在华召开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在国际组织中开展工作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第二个层面是参与国际组织有关计划的制定;第三是举办国际组织会议;最高层次为将国际组织秘书处设在我国。这为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鉴于此,中国航空学会应逐层深入,逐步加深参与程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形象。

(二)以大型国际会议/赛事为依托,加深与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参与度

中国航空学会现已与多国航空学术组织建立起双边关系,这种具有共同活动平台的双边关系比较稳固,并通过定期活动得到不断强化和加深。例如,我会与澳、韩、日联合主办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术会议,每年一届,轮流承办。依托此会议,中国航空学会与其他三国航空科技社团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相比而言,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巴西、法国等国家的双边关系由于缺乏固定交流渠道和平台,而流于形式。如果能够以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与赛事为依托,将双边关系做实做深,不仅有利于活动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也将为学会未来拓展海外联系提供重要积累。在活动中加深其他国家学术组织的参与,可以通过邀请作为联合主办、海外专家进入组委会等多种方式实现。

(三)打造“一阵地”“一窗口”,聚拢国际专家,扩大对外宣传

以学会主办的航空学报英文版为阵地,聚拢国际知名专家进入编委会,不仅能够提升期刊国际化程度,提升文章质量,还十分有利于期刊在国际航空科技界的推广,从而扩大中国航空学会的知名度。另外,全面提升学会英文网站的可视度与信息量也是展示学会风采的重要平台。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开启中国航空学会微信平台,并在其期刊上、会议宣传册上、网站上多途径进行广泛传播宣传,也是扩大学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应重视国际会议网站与宣传册的制作,因为这是海外合作单位与代表了解会议信息、评估活动质量、判断主办单位实力的第一途径。

(四)以需求为导向,夯实双边关系

学会存在之根本是为会员服务。中国航空学会有单位会员150余家,覆盖航空全产业链。面临国内航空政策利好,企业与航空科研机构迅猛发展,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的大好形势,如果学会能够通过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单位会员需求,协助其与海外组织或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服务会员,更能够为自身拓展稳固而持久的海外关系。此外,与航空科技发达国家的航空社团建立会员共认制度,是快速吸收海外会员、扩大学会国际知名度、丰富会员权利、提升学会吸引力、强化学会间合作的有效措施。

(五)做好人才储备与托举,成就后继有人、百家争鸣之景象

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会作为一个组织,能在国际社会上享有重要地位,靠的是其自身的实力,但是实力的体现靠的是人才。虽然我国航空领域从业者数以百万计,同时具备学术水平高、英文交流能力强、活动能力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航空领域科学家却是屈指可数的,这已经成为我会难以在ICAS领导层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要想后继有人,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通过国际会议发现游离于学会组织之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国际赛事,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委员;通过大学生活动,发现具备潜质的年轻才俊,将信息整理分类,首先纳入学会会员系统,之后分门别类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成为中国航空学会未来国际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人才培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是学会未来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以及航空强国梦的战略储备。

(六)激发组织活力,形成学会总会与分支机构齐头并进之势

由于中国航空学会所处行业具有军工背景,其国际化的进程远远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如何迎头赶上,引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为我所用,需要学会总部调动起各个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会员工作站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各级组织将具备条件的内部会议发展为公开会议,公开会议发展为国际会议,鼓励分会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组织以及海外组织进行调研,适时地以总会或者分会名义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力雄厚的他国同领域组织建立双边关系,联合举办研讨会或开展具体项目合作。

(七)引国际人才与资源为我所用,着力提升学会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