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定资产投资之后不易发生变动。因此,中小企业固定投资面临着大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内容,需要中小企业认真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投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一)债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要开展筹资活动,保证资金支撑。筹资活动中,负债形式是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较长,借款种类不固定,需要根据借款数量与借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也要考虑还款的本金和利息。如果中小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长期的还债能力,会面临资金周转失灵的状况和批产的风险。

(二)投资总额变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和最终投资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总额变动风险。资总额变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预算不准确,企业在开展投资预算的时候,缺乏科学的预算方法,导致投资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差异;二是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漏洞。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导致投资总额下降,与预算存在差异;三是筹款渠道变化。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预期的筹款渠道发生变化,投资计划和投资总额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估算风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会运用经济数据对投资项目进行估算。但是,这种估算处于一种假设状态,会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还需要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进行预测,一旦某一项预测不准确,便会导致估算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四)投资期变动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有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投资期。并且,固定资产的投资期可能会发生变动。例如,当投资项目未能计划进行将会严重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引起投资时间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另外,如果固定资产未能使投资到位或出现其他突发性事件也会造成投资的变动,引起投资期变动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一是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大多数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索企业快速发展的方法。但是,在发展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作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进而引起了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矛盾。具体来说,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但是,资金限制要求中小企业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投资。二是投资成本和效益。在正常情况下,投资成本与效益是成正比的,投资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但是,由于资金限制,中小企业虽然期望较高的投资效益,但是却难以接受较高的投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投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三是投资风险和收益。投资风险对投资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收益越低,风险越小。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希望投资风险最小化而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当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关系时,才会吸引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也正因如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矛盾。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倾向于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和较小的投资规模。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方法很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将固定投资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很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盲目化和简单化。二是投资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困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使得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难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三是缺乏科学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投资管理团队,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专业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并且,缺乏专业化管理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无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固定资产投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三、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明确管理原则。一是明确投资方向。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指导作用,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的常规工作,明确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制定出明确的企业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另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投资风险、投资效益和战略发展的关系,寻找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点,积极遵从战略优先的原则,注重固定投资的战略发展;二是坚持筹资活动先行。中小企业应积极重视筹资困难的问题,保持对待筹资的谨慎态度,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筹资。并且,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坚持筹资活动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筹资的数量和途径,对于成本过高的投资项目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另外,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投资决策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二)做好前期评价。一是分析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指投资项目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另外,中小企业应积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环境,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市场、技术、资本、硬件设施、政策等因素,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二是分析投资必要性。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规划对固定投资影响,使固定投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另外,中小企业要重视固定投资对资产结构的影响,重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固定资产过剩的现象;三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小企业在投资之前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和投资总额进行估算,并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根据对投资项目的预算选择合理的投资总额,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现象。

(三)科学设计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一是投资决策分析指标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性。为此,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和投资的安全程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投资项目,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坚持效益优先,充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规模和投资效益,从获利角度出发选择效益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陈立棍.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刍议[J].浙江金融,2007,1

[2]马宏,刘银凤,于敬礼.企业投资理论中的投资—金融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2006,11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论证,经济效益

可行性论证是企业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旨在优化投资方案,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控制力度的实效化,对于整个投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可行性论证工作中,要切实做好材料收集及分析预测工作,以实现论证的真实有效性。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关于工作的认识不足及论证效率的问题,是可行性论证中比较突出的两点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要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做好对各风险因素的规避。

1、可行性论证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投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风险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为规避投资风险,优化经济效益,需要在决策前期,做好投资可行性论证,尤其是关于项目可行性的评估,是优化投资决策,评估投资经济效益值的重要途径。可见可行性论证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效益的优化及固定资产控制的强化是其重要性的突出点。

1.1优化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可行性论证旨在技术、经济、财政等领域基础上,对工程的投资决策前期开展调研、科学分析及相关评估工作。它是一种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研究过程,其涉及内容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技术科学等,它可以优化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相关决策的落实,尤其是投资者的决策运行。

1.2强化固定资产控制。在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繁而细,涉及技术、经济评估等领域。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中,技术的论证是提高项目先进性及效率的重要手段。而经济评估,旨在对相关投资资源,进行前期的预测工作,进而基于预测的反馈信息,对投资项目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对于投资方案和投资周期的优化工作,是强化固定资产控制力的重要手段。而固定资产的控制,在于前期建立系统的投资程序,以优化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规避好各方面的投资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中可行性论证的步骤以及方法

现代项目的投资,在于可行性论证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开展可行论论证分析中,论证的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材料收集阶段,一个是分析预测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中,需要基于动态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以确保论证分析的有效性。

2.1可行性论证的步骤

2.1.1分析材料的收集。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要做到材料的真实性、针对性、指导性,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收集工作中,需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及工艺水平等现状进行收集。而关于厂址的选择、商业网点、环境、交通运输等基本的分析元素,要强化收集的力度。同时,产品成本、费用,以及资金流动,要做好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关于投资资金来源及金融的动态资料,都是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分析因素,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需要认真完善和落实。

2.1.2分析预测。分析预测的工作开展,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等领域,是优化决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预测对于整个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1.2.1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主要是财务内部的收益率分析,对决策计划中的各资金流进行相关折现率的控制,以反映资金流向的盈利率。分析的动态性是指对各现金流的折现系数的计算,以量化出财务现金表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量。同时,财务的净现值也是动态分析主要对象,关于收益基准率,以及折旧率的计算。

2.1.2.2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为对投资周期、投资利率及清偿能力等内容的分析。在投资周期的分析中,利用财务的现金量化表求得现金投资的回收期限,且期限都小于规定的日期,说明投资方案切实有效。同时,投资利率的分析,是投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旨在分析企业投资利率的计算及财务盈利能力的有效评估。

3、可行性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现代企业的投资,离不开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领导对于论证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及部门的配合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可行性论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1论证工作缺乏重视性。论证工作作为投资前期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企业部门的重视,传统的投资理念忽视了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尤其是部分部门领导的可行性论证观念淡薄,在工作的开展组织中,各项论证工作不到位,论证评估带有形式化的色彩,在论证的内容上,缺乏准确性和指导性。所以,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要落实好各部门的职能,对于论证工作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评估,做到认真全面的对待,以落实好各方面的工作要点。同时强化领导的论证意识,对于工作的落实及全面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各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在论证工作的开展中,多个部门的同时涉及参与,尤其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工作,对于全面的开展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的论证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承担,缺乏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以至于工作缺乏全面性,论证的经济价值缺乏。因此要落实好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强化工作的力度,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执行能力。同时,各部门要协调和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开展,对各论证内容,进行全面的开展。

4结语

项目投资带有诸多的风险,在风险的规避中,关于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可行性论证优化了经济效益,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控制,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在论证工作的开展中,对于材料收集、分析预测的工作,要做到认真全面,以避免论证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论证工作,规避投资中的各风险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红.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2.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固定资产投资 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概念及必要性

增值税转型是指将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生产型增值税变为可以抵扣外购设备类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消费型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转型允许在当期的销项税额中全部扣除当期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颁发的文件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均能抵扣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只有满足相关要求的外购固定资产才得以抵扣其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且从增值税全面转型开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开始实行的是“全额抵扣”,而不再是试点地区的“增量抵扣”以及退税的办法。其中只有满足下面条件的固定资产才能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

(1) 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 使用年限超过2年并且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金,此类增值税的征收具有以下的弊端。一方面,其造成了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不利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越高,重复征税越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不予以抵扣,提高了企业销售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不利于产品的出口。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外购固定资产时,将其所含增值税金作为进项税额一次性抵扣。虽然消费型增值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增值税,但是从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过程来看,法定增值额的总和等于理论增值额的总和。另外,由于我们可以使用发票来衡量购进固定资产的多少,在进项税额的计算上更为客观且便于操作和管理。于是消费型增值税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也成为我国增值税的改革方向。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影响

l、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升级产业结构

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不仅包括纳税人创造的新增价值,还包括己纳税增值税的固定资产折旧,因而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重复征税越严重。生产型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的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增值税转型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使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得到更多进项税额的抵扣,减轻了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所带来的税收负担,从而有利于刺激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引起投资方向的改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这可能导致企业通过对外增加筹资或者依靠企业内部积累而减少利润分配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最终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率的上升。在“生产型”增值税下,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会受到较大的抑制,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彻底消除因固定资产含税而导致的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明显地起到鼓励资本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的作用。

3、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增加效益

任何一种生意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如此,可能亏钱也可能盈利,因此它也具有风险性。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盈利是和投资风险成正比的,如果盈利多的投资肯定风险也比较高。相反,如果盈利比较少的投资风险也就比较低。在增值税转型以来,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直接受到了影响, 因为两种不一样的增值税模式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相同。两种不同模式的增值税产生的投资收益差额不相同, 自然企业投资的风险也不一样。经过理论研究证明,消费型增值税的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带来的风险比较小。

4、增强企业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在改革之前,我国出口产品中蕴含了部分来自于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的增值税额,即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中仍然是含税价格,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另外,对于国内市场,由于进口产品在进口国家实施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已经得到彻底的退税,而国内企业的同类产品却没有同样待遇,同样使我国企业处于行业的不利地位。综上,可以看出在现行的增值税制下我国企业处于全面下风,但是,在改革之后,我国出口产品就实现了彻底退税,从而具备了与同行国际企业平等进入市场的资格,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促进企业扩大出口贸易,推进我国整体出口贸易的发展。当然,国内产品也因此扩大了进项税的抵扣范围,降低产品成本和企业税负,同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内产品与同行国际产品间的竞争力。

三、应对增值税转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议

增值税转型对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税收影响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对于需要购进大量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的行业和企业,税收减负作用显著,而对于其他行业和企业来说,增值税税负就不会有明显变化。

1、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计划

增值税转型是我国当前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定固定资产长远投资规划,要从战略的高度,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导向,以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为目标,长远计议、精心规划。首先,要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存量固定资产的配套情况和技术水平进行深入而系统地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掌握好固定资产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谋取市场优势;其次,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投资资金要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要减少投资或不投资。

2、采购时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转型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正效应,使企业存在扩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激励,从而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除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以外的购进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用于自制固定资产(含改扩建、安装)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只有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购进时不能分清固定资产用途的,也必须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明确购进固定资产的用途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能够进行增值税迸项税额的抵扣。因此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获得新增机器设备投资中所含增值税的进项税金的抵扣,才能享受此项政策所带来的优惠。

3、完善企业增值税的管理体制

短期内,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影响更甚于地区财政,中央财政收入将大幅减少。然而从长远发展和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家财政减收则对应着市场流动资金的增加,允许企业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刺激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逐渐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其积极作用将在一段时间后得以发挥,并逐步增加财政收入,消除其短期负效应,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使转型效果能长久稳定的作用于市场经济,实现其长远正效应。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关键词:税收政策变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影响力

投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投资与企业决策、运营策略有很大的关系,而决策和运营的合理性则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于经济形势的认知。税收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从微视角来看,可以将企业投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内投资,二是对外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属于典型的对内投资,在企业资本累计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在良好的固定资产积累中,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这个层面上看,税收政策变动将影响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发展,而我国财务税收政策不断完善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企业应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以与国家税收政策相适应。

一、税收政策变动的内容与必要性

1.税收政策的内容“营改增”大环境下,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税收政策应指的是增值税转型,也就是企业的部分固定设备可以抵扣税额,从而合理降低企业的总缴税金额。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来源多、金额大,可以为企业获得较多的抵扣税。对新时期的税收变动而言,目前认为企业固定资产可以进行税额抵扣,但具有一定条件,比如,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并且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价格在2000元以上的非经营用设备。增值税的本质是降低企业压力,促进生产,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变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营改增”试用阶段到全面实施,固定资产实现了全额抵扣,我国税收内容逐渐趋于完善、细化,这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税收政策变动的必要性税改之前,税收政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投资、决策和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经济发展过程中,支持国有企业发展,采取适合国有企业的税收政策就成为国家关注的目标。近年来,税收实现增值税抵扣后,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可以进行抵扣,从而能够切实降低企业购入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并促进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往固定资产中所产生的增值税不进行抵扣,使企业营销成本增加,对企业生产、营销和投资决策都具有一定影响。税收政策改革后,增值税抵扣项目促进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企业有吸引力的优惠税率,对发展快速的企业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说,税收政策变动是必要的,也具有必然性。

二、税收政策变动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税收额度、经济效益和成本支出等数据进行统计,可以肯定的是,新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方面就在于企业的缴税额降低,企业设备能够有效地抵扣增值税,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政策也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使资本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降低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目前,国家实施企业“营改增”政策,其突出表现就是税收政策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抵扣来降低成本,降低纳税额,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的发展。国有大型企业项目投资资金大,以全营业额作为税收点使其投资成本明显增加。而采用“营改增”新的政策之后,固定资产投资更合理,消费型税收政策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制定营销政策,与新时期的税收政策相适应。新的税收政策下,企业决策者对于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助于关注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决策,降低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使国有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2.推动国有企业技术革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技术研发,只有始终处于技术的前沿,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随着税收政策的优化调整,对制造业等大型企业的影响较大。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的税收政策,利用设备进项税抵扣来降低购入成本,从而促进其增加投资,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内部资金。以往财政政策造成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新税制政策则完全消除了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税收上缴额度更加合理,进而鼓励企业更新技术,朝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另外,着力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还能转变企业管理者以往不敢投资的心理,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谋划向高新技术方向前进的战略目标,带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税制变动之前,我国国有生产企业的出口产品价格偏高,主要是需要考虑到税费问题。而随着国家对于税收政策的改革,新的税收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这也促进了企业的出口。新的税收政策下,实现了对外贸出口企业的退税,这样企业顾虑减少,降低了成本,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也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质量和技术革新上。这样,企业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提高,贸易出口路径拓宽,产品的成本和税负降低,自然竞争压力减小,企业会发展得更好。

三、税收政策变动下的国有企业投资策略分析

1.提高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效率企业税收政策改革后,固定资产的盘点影响企业的缴税额。因此,要以国家政策相适应,正确盘查固定资产。首先,设备管理人员尽量统一,对在不同区域内的设备管理要进行统一上报,要求管理人员及时上报设备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可以折旧。制定新的、合理的规定资产清查原则,并严格执行;制定固定资产定期检查制度,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缺失或者上报不及时,要及时查找原因。企业设备管理人员还应认真解读固定资产抵扣税率的政策,与企业管理决策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将可以折旧的设备进行折旧。其次,要将各项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核查,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此外,还应适当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其管理积极性提高,进而保证企业的设备管理高效化,正确了解设备的特点,及时进行折旧,降低缴税额。

2.完善国有企业税收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国家税收和管理政策为前提,对企业自身而言,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保持一致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基本需求。当前,国有企业的税收应对制度还需要完善,应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税制管理体系,企业设备的创新与更换,生产资料的投资增加,调整企业产业结构,降低原始材料生产成本,增加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要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政策,使企业能够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纳税额,积极纳税,保证企业的信誉,获得更多与其他企业合作及共同发展的机会,实现良性循环。

3.正确地选择投资区域与投资项目税收改革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应选对项目和投资区域。要结合新税收政策下的退税和“营改增”等政策,预测核算从“增量抵扣”转化到“全额抵扣”,分析其中的利益或风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现国有企业税收改革下的平稳过渡,尽早地适应国家的税收改革。对国家税收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要具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资本密集,要正确分析投资项目,投资地段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较多,尤其表现在工程项目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上面。这些风险带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危机,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

1.1建筑施工企业外部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等。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较高,当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这样会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筹资的难度,提高经营成本加大自身财务风险。

(2)行业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建筑市场的容纳程度将愈加宽泛,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国际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将占据国内市场,这一方面将会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值得借鉴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竞争,对小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1.2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因素

(1)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财务风险。随着建筑施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承揽项目的增加,其所需资金也会同比例增加,此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解决融资问题。较多建筑施工企业是借助银行筹资方式来融资的,此种融资方式限制条件较多,当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考虑自身清偿能力;没有寻求到融资和偿债的最优比例,盲目融资,便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投资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指的是自身投资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即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由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发生的财务风险。某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工程盲目压低标价,缺乏对投标项目进行前期调查,忽视对自身财务状况的了解。一个项目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对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影响较大,如缺乏对项目的调研,将会无形中增大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加大投资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财务和信誉危机。

(3)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财务风险。在具体施工项目中,发包方从自身风险防范角度出发,与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分担风险,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付一定比例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接受此种垫资施工的方式。这种垫资施工方式会长期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因无流动资金而无法维持。

(4)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则会影响企业自身资金周转,使得财务成本增加,债务危机加深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主要包括应收取的业主工程款。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数额较大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带来重大影响,势必会增加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5)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接项目前,首先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综合决定是否继续投标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关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缺乏,使得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关资金的筹措、资金的调配和工程价款的收回难以保证,极易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盲目的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量失衡。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防范企业自身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建筑施工企业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前,应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经集体决策后编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防止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

(2)建筑施工企业应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预防进行预算没有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防控擅自超预算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3)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需要外购时。应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和授权批准规定,明确请购部门、审批部门、付款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应的请购、审批、付款的程序。

2.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税务管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其税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完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到的税务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加强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中,税务风险指公司涉税业务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表现为公司多交或少交税款从而给公司的效益和声誉造成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税务风险控制与识别,实施企业日常税务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2)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并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生产经营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成本控制活动流程、各职能部门和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在成本活动中的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加强完善成本管理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具体控制做法如下。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投资决策成功的项目,但也存在一些严重失误的投资决策,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资金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研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范文

一、欧美的历史经验

从历史上看,国债利率倒挂先行于经济放缓的现象并非是今日才发生的特例,这样的现象在美国曾经发生过多次。数据显示,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的历次经济放缓之前,总会先行发生国债利率倒挂或平坦化,而且先行时间不多于5个季度[1]。同样,欧元掉期利率曲线也于2007年初开始呈平坦化趋势,并在经济放缓(2008年底至2009年底)发生之前的2个季度内出现了倒挂(见图1)。

二、为何收益率曲线倒挂预示经济放缓

在正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应该低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倒挂是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或短期利率上升速度高于长期利率而使得长短期利差缩小直至为负的结果[2]。根据供需原理,收益率曲线倒挂可归咎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投资者的短期债券需求下降,长期债券需求上升;第二、融资者的短期债券供给上升,长期债券供给下降。

前者说明了投资者投资长期债券的意愿高于投资短期债券。什么因素决定投资者的长短期资产配置?假设投资期为10年,可投资资产为1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在这样的情形下,投资者可进行的投资方案是投资10年期国债或滚动投资1年期国债。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1年国债收益率下降或者收益率的波动性提高(这意味着再投资风险提高),那么投资者将会选择投资10年期国债。可见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的意愿高于短期投资的行为意味着其预期短期债券收益率下降、再投资风险提高,而资产收益率下降、再投资风险提高正是经济放缓的典型特征。

后者体现了融资方(企业或政府)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甚于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以企业为例。如果是短融短投,那么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的相对下降意味着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在降低,或者说明企业的资金链吃紧,短期流动性风险使得企业提高了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如果是短融长投,那么则意味着依靠短期融资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 短融长投的财务风险在提高。因此从融资方来看,收益率曲线倒挂意味着企业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可能会大幅下降,这同样预示着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

三、我国经济个体的紧缩预期趋强

相关投资者信心指数表明,目前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程度弱,并呈下降的趋势[3]。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自2010年11月起一路下滑,至2011年6月已经达到悲观的临界点水平,并持续至今。显然,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也是信心不足。

经济个体的悲观态度源于当前宏观经济“内忧外患”的基本形势。“潮涌”式的过度投资以及金融危机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已经不可能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同时,过剩的产能急需有效的需求予以解决,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平复的困局。但是,欧美信用危机的深入与扩散使得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外部需求疲软,同时,内需不足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此外,“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也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经济放缓的风险正在提高。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空间有限,使得经济个体的紧缩预期变得更加强烈。在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空间变得极为有限。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M2货币供应量已达到历史高位,M2/GDP的比例接近200%,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当前CPI水平高企不下,2011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6.4% ,至2011年10月份为5.5%,这使得央行不敢轻易大幅放开货币闸门来阻止经济紧缩。虽然在2011年11月底,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这是否意味着央行的政策空间有所改善,还值得进一步观察。在财政政策方面,2009年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使得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几乎翻了一番,截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0.7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剧增。2011年7月发生第1例城投债违约事件,引起债券市场的恐慌,地方债发行利率大幅提高。显然,财政支出的扩张空间也是非常有限,政府不可能再次出台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的有限使得经济个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紧缩预期变得更加的强烈。

参考文献

[1]齐淼.我国利率互换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实证模拟[J].世界经济情况,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