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适当且必要的教学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形式被运用得不可谓不频繁。然而,过于放大提问的效用,将课堂教学由“问题”堆砌起来的课堂,则明显过犹不及。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提问的效果,刻意地营造所谓“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而毫不顾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和情况,这种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问题式课堂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与有效性教学背道而驰。除此之外,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提问内容零碎不堪,所提问题可有可无,这些都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常常出现的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拖累教学进度,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丧失提问的意义,其实际收效甚微。

(二)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低效行为不断暴露出来。比如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只学其形、不知其意”,在实际教学中,开始冒着稀释课堂知识灌输密度的风险,过于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并且将形式上的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奉为“至理名言”。这一行为表面上看是顺应了教学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改革,然而实则是“旧瓶装新酒”,换皮不还芯,对教学效果毫无促进作用,只不过学生从过去的不大积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听众而已。当然,除了“换汤不换药”的自主学习形式外,还有一种“听之任之”的自主学习形式。后者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提纲挈领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所谓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就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看学生如何讨论和争辩。处在“放养”状态下的学生,自主性和讨论自由的权利是保障了,在课堂上争辩得面红耳赤,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之下,真正能学到的知识和成果寥寥无几。整节课就为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知识点争辩不休这类现象成为常态,耽误教学实践不说,而且稀释每节课知识的浓度,造成课堂教学“浅入浅出”,自主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三)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

教学设计是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保障。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时动向,设计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目前,低效的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处处可见,比如有的教师设计教学仅仅是通过将高中地理教材简单地进行组合、拼凑、拓展和加深,处理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内容纵深度不够,横向延展度不足,教学设计还是拘泥于教材本身,未能有效跳脱出来。

二、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以上几类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于教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便充当起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占据绝对的主导权,这与新课标理念格格不入。其次,教学实施不够科学,针对高中地理这门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应当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实施教学,不能将教学目标窄化而产生主次不明、层级不清的问题。

三、对策

(一)提高教师创设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应当从教师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问题要合理,且难度适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不能随意抓取,而应当费心思量,所创设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还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等能力。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将目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学生开展对话,为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勇于畅所欲言,勇于自主创新,勇于自我思索。

第2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洋流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mitlg,简称P B L) ,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盛启红. 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41-242.

第3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传统教学倾向于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而我开展的“体验式学习”是将地理学科的问题通过情境引入课堂,或带学生开展野外观测、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根本改变,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首先,教师要确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去学,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其次,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最后,明确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不能以灌输为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感悟,并适时加以激励,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实践、创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即将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会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性,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种“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的构建,并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效。

教学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结合PPT演示的方式展开教学。该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存在“生硬”“老套”“缺乏趣味性”的缺点,书本上的交通地图、运输方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以下是我构建的生活化体验课堂教学情境:首先,我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小刚是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完的假期进入某物流企业实践,老板得知他学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内容后,为他安排了一项工作,为企业设计两条物流线路,分别为“九江――乌鲁木齐”“九江――兰州”,要求路线的设计符合“经济实惠,成本低廉”的效果。小刚的地理知识并不扎实,这下犯难了,你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吗?(物流、快递与网购相关,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十分紧密,大家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其次,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为小刚提供一个方案,包括:物流路线的确定,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我为他们提供了地图、交通工具选型图等必备工具,并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当各小组的方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现场展示,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汇报方案,让全班同学对各个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评价,选出最高效的三组方案,评定一、二、三等奖。

教学评价: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物流运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物流快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学设计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小组协作――汇报评价”的方式,构建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集“引导――反馈――评价”于一体,为同学们建构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必将深植大家的思维中。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体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的设置也并没有进行精心地思考,这样就使得课堂的提问并不是非常有效,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加强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有效地展开课堂提问,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发展。

四、通过阅读与绘制地理图表,设置体验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图表的阅读与绘制是进行体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图形语言是通过图形、图示来传递有关信息的,在环境信息与传递的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知识的体验过程。学生在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地图等的阅读中,可以由不同角度获得地理事物特点。如由示意图与地图中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事物存在的空间特性;由景观图可得到事物实际情况;由统计图可得到事物数量特点,若地图与统计图相配合,则可得到事物在空间中的数量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绘制地理图表,使其了解制图原理与过程,掌握相关技巧与技能,同时对图表体现的地理特征也能加深理解。

五、加强体验的评价

第4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建构主义;开放式教学;思考

一、引言

建构主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式教学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空间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定义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模式。[1]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地理学习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影响和前景的学习理论,概括起来其核心主要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2]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各种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各种环境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和合作,即利用人际关系达到建构的目的。

2.以建构主义理论重构地理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注重实际应用。第二,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第三,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地理学科在运用建构理论上更有独特的优势:(1)学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背景,更利于建构新知识,利于学生在先前的经验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赋予不同的意义。(2)地理内容很多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有利于情境性教学。(3)地理学习有较多的背景知识,真实任务和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措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理论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思考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其目的都是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中,主要从六个方面: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及教学评价来强调地理教学。[3]

1.教学理念的开放。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有些教师对开放式教学存在疑虑,担心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教学质量等,因此,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师的思想要解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教学开放的观念,学生要具有明确的学习开放的思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强调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表现在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冲出教学空间的束缚性。

2.教学关系的开放。教学关系指的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改革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改变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应该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具体表现为: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师生、生生“互教互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协作、互动的学习,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之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3.教学内容的开放。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经验,我们的地理课堂就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包括:(1)教科书内容。教师要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2)课外书内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带领你掌握全面的知识,阅读地理课外书时,既扩展了知识的广度,也加强了自己兴趣的深度。(3)生活内容。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4)实践内容。可以涉及地理实验、地理制作等。(5)热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说,一方面可以增加地理学科的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长学生的学识修养,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方式的开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说明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几年来,为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实践证明,现代媒体教学式、问题情境式、设疑推进式、动手操作式、参考与教学式、知识竞赛式、读图分析式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教学空间的开放。毫无疑问,教室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传统地理教学主要局限于单一封闭、刻板保守形式的“黑板+粉笔”的课堂面授方式,课堂教学环境追求“净、静、敬、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禁锢了学生思想,延伸到课外的恐怕只有课外作业。[1]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地理教学空间不断放大,运动场、实验室、气象局、电脑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天文台、科研院所、工厂、农村、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空间。

6.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开放性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反对传统教学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构建主义理论下评价应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最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结语

总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学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其中要求地理教师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与对话,最终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开春.新课程呼唤开放式的高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2,(21).

第5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方法;目标;思考;质疑

地理是一门对地球、世界大洲大洋、世界民俗等方面进行探究的地质学学科,综合性比较强,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老师在上课时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高中地理与多媒体整合模式的课堂创新型教学的研究

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知识,利用图片、声音以及动态的图像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在分析各大洲的地形时,就可以根据多媒体进行图像分析,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挖掘自身的潜力。地理知识比较零散,但是也有一个大的学习框架,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分类把知识系统化,改变学生以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理解中灵活地记忆,效果肯定加倍。

二、鼓励学生挖掘新方法,不断建立新目标

提高创新型教育的标准,不仅只是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不断建立学习目标,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改变学习的方法,老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既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老师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幽默的话语提高学生认真听讲的目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问题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找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要求老师努力迎合学生的口味,共同努力。

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质疑

高中地理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是有一定的答题套路,学生要多做题通过总结掌握答题的方法,要针对答案不断进行思索,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不断总结,建立一个错题集,不仅把平时做错的题目写下来而且把不同的题目分类粘贴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拿出来勾勾画画,不断地努力,成绩肯定会飞速增长。

总之,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学也是这样,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不断创新,改变成新的教学模式,探求新方法,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艺术,2010(12).

[2]王伟伟.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罗辉,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第6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程序 提升途径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

1.师生关系淡漠,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淡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相互之间交流也不多,致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信息不够生动。

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

3.教学模式单一,主体地位不够明显。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课堂学习中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未能将主体性发挥出来。

4.教学空间狭隘,个性发展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高中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

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途径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一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我在地理教学中,将听取学生意见作为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学生加强交流,听取学生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注重激励引导学生。我将激励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之处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快乐,并转化为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一位后进生在与我的交流中说,他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对他学习努力程度的肯定。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热心帮助困难学生。对于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清楚的问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讲解,还倡导班级地理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由此来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生动程度。一是运用电教手段情趣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位为应试知识点传授过程,对教学设计研究得不够深刻,在导入环节有程序化倾向,三言两语进入新课讲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作为导入新课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一段反映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的短片,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教师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有限信息,则是无法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教学网站和专业网站上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具有联系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信息的生动程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三是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的要点,光靠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对于这样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些无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模拟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以多媒体模拟演示,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搞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3.尝试自主学习模式,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如我将原本由教师单向讲解的内容设计成为思考题,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二是搭建有效载体。为了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编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做到编排均衡,同时在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牵头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深入。三是强化启发引导。在学生开展地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在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始终牢牢掌控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对学生进行巡视点拨,及时解答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将其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启发引导,确保整个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深入有效。

第7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优化;实践探索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一、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营造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丰富自身内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和良好的亲和力,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最大的教学目的和动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实现互动交流式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倡导建立新型的知识观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因此,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填鸭式教学”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建构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教材“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流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探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照射地球仪观察晨昏线,讨论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之间的关系,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启发学生思考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进一步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等。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会学习的喜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但又有许多内容是学生陌生或不感兴趣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提前一周让学生注意收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并每天记录好西安的天气变化,同时注意这些天气的变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这样的天气又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昼夜长短变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本地的昼长、夜长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这样自然就得出了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南半球相反。

四、促进整合多媒体,铸造现代教学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有大量的知识比较抽象。通过整合清晰简明的图像更加直接、直观地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将地理中的自转、公转、白昼黑夜和四季形成的知识转换成形象的知识,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深化认识、积累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进行展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运用动画的形式,出现直射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学习直射点在不同位置、不同半球的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明白四季的形成过程。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经过教学设计,运用动画图像,将太阳的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规律的抽象知识转换成形象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实现教学各个因素的综合统一。

五、充分发挥地图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教学中要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局限性,采用教学方法发挥出教学的作用,运用课件增加图片的容量和文字的含量,提高图形选择的精准度,增加图形的类别,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图形转换的过程,深化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采用以读图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教学过程。依次展示出“黄土高原的分布”“黄土剖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等地图和图片资料,进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完成新知识的落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步步深入,对启发学生思维迁移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六、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参考文献:

[1]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第8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也是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本文将在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1、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方法,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容易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

2、程序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是按照原有既定程序实施教学,缺乏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书本和教师盲目遵从,不敢大胆置疑,缺乏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封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把学生的身心禁锢在教室里,禁锢在地理教材、课堂练习、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上,强迫学生机械地学习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地理这一学科的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且很多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也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可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的将事物的本质要素和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运用Photoshop或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直观地展示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美丽的星球和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2、通过语言调控激发兴趣。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我们之所以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言传身教”,恰恰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与学生的学习的重要作用。无论那种教学行为,离开教师的语言都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高中的地理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研究探讨利用语言的调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诗句、民谣、谚语等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还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水循环”时,我引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了想象的境界。即形象又生动,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语言调控学生的兴趣要求语言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强,学生才会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语音要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

3、通过知识生活化激发兴趣。《地理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学中擅于创设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本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又如:在《亚热带季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情景导入:提问学生生活中所了解的我国哪些天气现象与季风有关,我们是怎样加以利用的?还可以结合实事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家乡所在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之感受。

第9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范文

一、地理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1.取材于教材。高中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开放性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例如在进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本上作上记号,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我在讲解我国人口问题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时,要求同学们自己提前准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结果,有的同学从我国人均资源和耕地数量变化谈对国策的理解;有的同学从家居、交通条件、就业问题、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谈对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国策的理解,这样一来,国策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鲜活的、立体的、全面的和深刻的。

2.关注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综合题、探究题、开放题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学要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关注热点新闻。善于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等大型工程建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巴勒斯坦”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等,都是很好的开放性很强的地理问题,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3.取材于生活。选择本市或本区内富含有地理价值的问题来研究,有说服力,也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例如,调查小区内有污染工业的布局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为有污染企业的合理布置提出建议,为来本市旅游的游客设计旅游线路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中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实施原则

1.开放地理教学模式,凸现学生个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主导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教师主要教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一无所知。开放式地理教学下,教师的着眼点不是仅仅对照考纲,为讲知识而讲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

2.开放地理教学过程,凸现有效性

(1)教学时间的开放。以往封闭式教学过程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课堂可以向课前、课后有机延伸。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公布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课后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实践,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空间的开放。地理课实行空间开放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气象站、工厂、农村、居民小区、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放在田边或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学校附近的农村搞一次社会调查,思考影响本区农业的主要因素有那些?本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是什么?形成书面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放地理教学评价,凸现创造性

教学开放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合理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

(1)鼓励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因材施评。开放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上表现一贯积极专注,已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优秀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和创新。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不能放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挖掘其更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