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1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收入分配差距;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正式爆发。

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储蓄贷款机构(这里以商业银行作为代表)向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本属于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两家政府赞助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购买商业银行对外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将买来的贷款资产统一放入资产池,通过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ABS(资产抵押证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这些ABS以优先级和次级投向金融市场。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购入ABS品种,其中以投资银行购入最多,且大多为次级ABS。投资银行一部分持有次级ABS品种,而更多的是将购入的次级ABS投放到资产池,进一步地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CDO(债务担保凭证),同样的,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CDO也以优质级、中间级和权益级的形式出现,通过SPV的隔离,CDO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并进一步地被这些金融机构认购,而投资银行又将认购的CDO组成资产池,证券化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像AIG这样的保险集团也通过发行CDS(信用违约互换)为ABS、CDO提供担保,从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CDS产品。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双维度原因

(一)基于美国国内信贷维度

通过对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状况的回顾,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及系列金融产品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危机。然而,进一步地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过量的信贷。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危机。

1、信贷危机起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发现,近年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而这最终导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导下的过量信贷。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从1975年以来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工资水平排在美国总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间,其工资增长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的收入为37亿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7.4万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认为,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未获得大学学历的员工,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大学升水效应”。

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即使参与工作,也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健全,以失业保险为例,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只能保证失业者6个月的生活支出,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失业长达6月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最近统计的失业率为9.1%,贫困率为15.1%,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些数字都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贫困化。这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选民社会,这就意味着政客们将为此失去大部分选票支持。

3、宽松信贷成为美国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宽松信贷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屡试不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金融领域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大多数无力购房的美国群众实现买房梦。商业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大量的住房贷款,在一个被称作“格林斯潘对策”的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担心贷款者无力偿还利息,况且其背后还有一个得到美国政府背书的两房的无条件支持。而购房者也无需担心还不上贷款,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仍在不断上涨。然而,当美联储逐渐提升利率时,低收入家庭开始不堪重负,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拍卖导致房价转向下跌,以抵押贷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初始现金流中断了,ABS、CDO等的违约率节节攀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了。

(二)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维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国的信贷危机导致了次贷危机。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便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各国的救市政策都无济于事,美国的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输出到了全球。这就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制度基础则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

这样一个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极大内在的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什么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一,各国虽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经济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一系列规则来协调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是潜在的规则性。第二,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他的使用,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体系下的政策之间经过一定的协商后互相不妨碍,这是非竞争性。所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国际货币制度往往同各国的货币存在矛盾和冲突,它的形成本质上讲是一个利益冲突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中,维克塞尔一林达尔的一人一票制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美独大,这就使得公共选择的过程成了少数人独立做出的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制度中的当权者根据本国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来做决策,这可能牺牲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天生就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可信的威胁惩罚措施,货币合作将因为搭便车行为缺乏制约而沦为无效,并使得各国对货币合作失去兴趣。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美国带来制度收益

私人产品的美元与公共产品的国际支付货币的错位,其直接体现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对等。从成本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赤字成本是相当小的,甚至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对于美国来说,赤字导致的债务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国只需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就可以偿还债务,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储备地位,美国无需积累外汇储备,也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反而是其它国家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向美国低价出口,从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第三,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不对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充分利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对立的属性。在利益驱动下,美联储多发货币的冲动就显得理所当然。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其结果就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及全球经济失衡,最终使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国宽松的国内信贷导致了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在美国国内爆发;另一方面,现行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1、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

回顾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结果都是强制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不仅从金融系统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里抽出。在金融系统存款创造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这一过程往往使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面临大幅度的紧缩,从而严重地危害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内必须恢复因危机骤减的全球流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宽松信贷。国家可以建立自己国内的各种创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国家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从而实现宽松信贷的目标。

但是,信贷是一剂猛药,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此次金融危机的复苏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格林斯潘对策”的样板,而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贷投放机制,使一系列的创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领域的自娱自乐,打破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使其稳定、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长期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发达国家的市场更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从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结果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赖再分配手段,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视教育。为了避免“大学升水效应”进一步扩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学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规模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没有条件读大学的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职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为社会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诠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只能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经济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

3、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探索创新性制度安排以解决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间的矛盾

第2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 “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力越高,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在市场上实现的困难也越大。解决这一矛盾,一个途径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费和投资创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投资需求锐减,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资本过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个对冲基金,总额2.8万亿美元,世界各国财富基金达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储蓄的60%。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或非公开鼓励房贷公司、金融机构通过过度扩张信用支持消费。所谓信用过度扩张是指不顾信用风险、超过偿还能力的信用扩张,表现为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风险监管、放松交易监管等。信用的过度扩张在刺激消费同时,也拉动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转化为证券出售,为全球巨额流动资金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短期看,信用的过度扩张缓解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但长期看,信用过度扩张把问题从“当前”转到了“未来”,当金融投机不再延续、债务链条无法维系时,危机便会显现。

(2)信用过度扩张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债权,加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层级、偿还水平不加审查,会导致不良债务累积。2008年,美国住房贷款达14万亿美元,政府公共债务达10.3万亿美元,金融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质是债权,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当然没有问题。但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信用质量较差时,债务风险就变得十分巨大。二是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背离服务经济职能。虚拟经济本质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资本的人的闲资为社会和资本持有者创造财富,这对于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过度扩张,使虚拟经济背离了这种职能,产生一种“钱生钱”的错觉,自身迅速膨胀。在美国,企业盈利的44%来自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仅占10%。1996-2006年,美国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长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长只有8.5%。2004年,美国金融业占据了GDP的20%-21%。金融机构对高管的激励措施也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促使他们利用金融创新技术把金融杠杆率提高到几十倍。房贷机构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据统计,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额为名义GDP的32倍,全球长期证券的总价值超过了100万亿美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重心转向短期投机,在证券、楼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三是引致虚假需求,造成虚拟繁荣。信用过度扩张刺激楼市,导致投资性资产价格和证券价格上升,为投资性基金和银行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当生产过剩矛盾得到解决,各类资本竞相追逐高额投资回报时,所有人都受益,进而产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扩张,如果哪一期资产价格开始缩水,消费者和投资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矛盾,也就存在着依靠信用过度扩张来化解生产过剩的潜在风险。我国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既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解决生产过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过度扩张化解生产过剩矛盾的不良路径。

1、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一是通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国民需要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导致总需求中消费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国家要加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解决百姓后顾之忧。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制度创新,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刺激消费。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吸引投资和消费。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使资本主义在毁灭中重生。技术创新既可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使多余的资本找到生利机会,又可使消费者产生新的换代需求。三是通过市场创新扩展投资机会。要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开发农村市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资本到海外投资。积极开展贸易摩擦协调,促进出口稳步增长。

2、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一是政府承担起风险集中管理的责任。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会产生信用过度扩张,产生金融泡沫。防止资本经济中的泡沫转化成危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协调和制约。由于金融产品很少受知识产权保护,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产品的交易情况。政府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统一监管,准确评估,避免各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政。二是善用金融创新,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国内金融系统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投行、评级机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没有形成危机传递的链条。这种状态虽然安全,但却牺牲了效率。在未来,我国既要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对新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政府要认真审核,对产品的价值、价格要实时监控,避免过度放贷,努力做到多方共赢。三是积极培育理性投资。从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出发,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的投资趋向更加理性。严格杜绝非法市场操作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场充分相信政府的决心,防止错误信号引发的错误导向。

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连贯和平稳,这一点对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在2005年前后的货币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诱因。当前,我国货币信贷速度极快,一季度新增信贷完成全年的90%,这可能会对后期经济发展又造成通胀压力。应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并与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定之、郑学勤:美国次贷危机研究(两篇)[J].新华文摘,2009(1).

[2] 谢丽威: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望,2009(1).

[3] 王国民:浅谈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启迪[J].知识经济,2009(2).

[4] 苏昊成:试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华商,2008(16).

第3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

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但是,房地产市场中价格是有波动的。在对信用风险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呆坏账,甚至是银行破产。

(3)房地产市场扭曲繁荣。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共降息25次。持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行业火爆,很多投资家也将资金转移到这个产业中,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积越大。自2004年中期开始,发地产价格下跌,贷款位于率增加,引发连锁反应,并最终成为全球性危机。

3、综合比较异同点

通过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两次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是“泡沫经济”,即资本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充足的商品和物资作为基础。另外,还有经常项目赤字巨大、外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最后,利率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时由国际游资引发的,次贷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连锁反应。

三、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关注与研究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金融衍生品也随之出现。这些衍生品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转移出去,但并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因此,如果投资者以盈利性为目标,危机就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危机的研究,认识到其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可以分散风险,推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只能分散,不能消失。我们必须把风险置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虚拟经济要有实体经济作依托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都属于虚拟经济,一般来说,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实体经济作为依托,二者协调发展。虚拟经济极易引发泡沫危机,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全球化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虚拟经济过快发展但缺乏金融监管的经济链条出现问题,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后影响到实体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虚拟经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因此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泡沫的产生和积累,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

3、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过松。由此看出,无论是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加强一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自由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金融的脆弱性不断加强,这就更加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我国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会有很多漏洞。因此,政府有效的金融监管十分必要。企业资金所有权的特点是资金大部分不是企业经营者所有的,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更加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很有可能对企业的债权人和整个经济造成损害。我国应该重视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得金融监管问题。

4、建立国际间的协调机制

在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际间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略作为世界一份子的责任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势必会导致一国的危机蔓延至全球。这也是次贷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四大风险评估机构,表面上它们有利于风险控制,实际上关于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任然存在。因此,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问题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危机蔓延到我国,我们应该积极的与其他国家商量,采取措施来缓解危机,恢复本国投资者以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为维护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星.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国际经济观察,2009,(12).

2.张.次贷危机是否与众不同.

3.秦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比较国发展—兼谈中国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国发展,2009,(8).

第4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机理论

由《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依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于是信用制度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使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拉紧从而达到极端,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借由危机的形式爆发。作为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动,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银行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单纯性投机出现。这样,生产脱离市场而迅速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产的过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危机”;“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会有效,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三)《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

所谓虚拟资本,是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生息资本就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货币收入都将表现为一个不一定是由这个资本本身产生的资本的利息。收入的资本化过程解释了虚拟资本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分离,作为生产之外出现了虚拟市场———资本市场就出现了。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独立于现实资本,其价值并不随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从虚拟资本理论中可以得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虚拟资本货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矛盾对立的严峻程度很容易超过一般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矛盾。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基础。”

二、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恶劣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资本论》中有关金融危机理论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

由马克思对于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分析,信用危机的存在,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势在必行。加强金融监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科学与有效的经济政策。监管措施方面,应当注重监管手段的科学合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监管并非管制,对于金融的过度束缚无疑将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

(二)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

第5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1-0040-03

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应对,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办法和拯救措施以减缓危机。另一方面,美国与欧盟的政界、金融界都将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是加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面对市场的指责?熏世界各国及有关国际会计组织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没有问题,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的种种缺陷,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我们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信息披露要求,就能解决其诸多不完善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押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自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我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规定还是比较谨慎的,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上述三个定义在表达上虽有不同之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暗含着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公允价值的优势与缺陷

1.公允价值的优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并向利益的相关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企业。一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向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能促使金融机构、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二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身不仅没有给此番金融危机火上浇油,反而通过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更如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三是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当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的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而历史成本计量是满足不了上述要求的。四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有效的公允价值会计反而有利于帮助解决信息披露问题,更加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当前的流动性和信心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虽然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存在较大困难,但其仍旧是可选计量方法中最好的。

2.公允价值的缺陷。在正常的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能动态而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但当市场风险较大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信贷紧缩,激起市场恐慌气氛。因此,国际上要制定统一、完整、系统的公允价值指南,以便在运用上有章可循。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型,使公允价值能够从活跃市场转向非活跃市场时,尽可能真实反映市场对资产、负债的评价。在非活跃市场中,尤其是资本流动性较弱的环节,不宜将该类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应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重要参考,并充分披露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假设基础,供报表使用者参考。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会出现不同的主体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沿革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这些机构在倒闭前,看不出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但当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出现时,则暴露了采取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国际社会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熏银行大量的衍生工具快速发展,历史成本已无法准确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针对此状况,FSAB从2001年12月14日开始,经过五年多的研究,终于在2006年9月15日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详细论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应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等级等内容。此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确立。

上述两次金融危机,分别采用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两种计量方法,但都遭到质疑和指责,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采用何种计量方法才能应对目前金融危机呢?可以看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在起始计量日都是相同的,而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上。从二者的区别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由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决定的,历史成本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但缺乏足够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才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博弈的焦点。

我国公允价值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及《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在2001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被暂停使用,而仍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在2006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又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这说明我国在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价格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状况时,公允价值在反映金融产品真实价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历史成本劣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因此,回归历史成本计价是历史的大倒退,但如何面对公允价值自身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会计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公允价值的出路

(一)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2008年9月?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熏席卷全球的金融和实体经济。损失惨重的美国金融界把矛头指向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起到了发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是加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要求暂停或取消公允价值计量。面对美国金融界的指责,以FASB为代表的会计界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公允价值是最能体现资产真实状况的计量属性,尤其更适宜金融衍生产品,因此不能废除。此时,公允价值在这场危机之中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争论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的修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熏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办法?熏以避免金融危机的恶化。美联储和欧盟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公允价值反映当前市值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允许金融机构把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资本进行估值,以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低估;IASB也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国际报告准则第7号,“对于非指定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的情况下,交易金融资产可以重分类”;FASB在各方的压力下,也相应地修改了会计准则第157号,并了题为《市场不活跃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公报。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经济稳定法》,并责成美国证监会SEC在90天内完成是否取消或暂停《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专项研究报告。可见,各国修改会计准则行动可谓争先恐后?熏以此来保护自身的资产安全。

(三)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这份报告旨在阐述以市场为计量的会计准则在本次金融海啸中并没有发挥错误的作用,金融企业陷入危机不应该归罪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但是,SEC在依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前提下,提出了部分修订建议。应当说,这是一份对会计界相当利好的报告?熏也正面回应了金融界对会计准则的质疑。

2008年11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是: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负债;决策者、机构监管者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并且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市场正在扩大的风险;未能及时实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可见,在20国集团峰会上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并没有提到公允价值。至此,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的公允价值之争暂告一段落。

不容置疑,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国际上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的视线,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次金融危机也是不可能避免的。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远非完美,但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也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再退回历史成本模式计价的年代。

(四)金融危机的拯救计划

由于20国集团峰会的声明和SEC向国会提交报告中列举的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不是公允价值,世界各国面对金融危机纷纷采取了拯救计划。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方案,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的救市拯救计划刚刚尘埃落定、金融业还未来得及充分消化这一利好,大洋彼岸的欧洲却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源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的冲击。欧洲多家银行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深陷困境,迫使欧盟成员国伸出援手,通过大规模注资或国有化加以拯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从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出现明显的好转,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三、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针对公允价值的争论,我国应借鉴国际的经验与教训,未雨绸缪,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谨慎、稳步地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第一,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以完善会计准则。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拓展公允价值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类别和层次,平衡相关各方面利益。

第二,要制定在不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指南。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要制定在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新指南,具体指导企业如何根据价格下跌情况和市场流动性来判断非活跃市场殊问题。要允许企业在特殊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方式,来确定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除制定公允价值的指南外,还应做好对企业难变现资产的正确估价与判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我们在制定公允价值的指南基础上,还应提高企业对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正确估价与判断,以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时判断与分析其合理性,使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更具有说服力。

第四,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化远远超过会计准则的制定,使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在操作上遇到新的问题。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规范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研究创新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以确保计量的可靠和公允。在我国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施前提是进行谨慎的规范,但在具体的会计应用中,其指导作用还不够强大。特别重要的是,在价格被严重高估和低估脱离资产的真实、合理内在价值时,如何有效地剔除这些非理性因素,更公允地反应资产的价值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努力探求和创新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与技术,来弥补其在操作中的缺陷。

第六,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干预公允价值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是必然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凸显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金融机构的资产计量方面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若单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无法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金融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在金融市场发生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综上所述,这次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都是巨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而非公允价值问题,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20国集团峰会上发表的声明和SEC向国会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得以证实。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我们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要求,就能解决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世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呼唤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相信,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完善后的公允价值必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2]包于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9).

[3]张连起,王纪平.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9,(1).

[4]李强等.浅谈次贷危机中的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2009,(4).

[5]谭天明.公允价值资产价格泡沫与次贷危机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第6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世界各国都卷入了经济衰退的深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积极救治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入的思考:美国金融危机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美国金融危机何以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接着是经济危机,好多人感觉天好像突然塌了曾经最成功的美国的增长模式,到底怎么了?华尔街作为世界上曾经最成功、最规范的金融投资市场,塑造了千万个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传奇,更是吸引了亿万怀揣暴富梦想人的眼球,看着那些痴迷疯狂的眼神,一如当年传销市场激情澎湃的梦幻者。但吹起来的气泡,总有破灭的时候,美国人靠着泡沫经济发起来的经济,就向突然扎了胎的汽车,骤然停下来了。尽管美国的美元可以不受监督的滥发增加国民收入、通过转嫁给美元与美元债权贬值损失而受益、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迫使所有人予以救助,但美国还是要为他们“奢侈”的消费模式、无度掠夺似的金融工具创新买单没有有效监督的金融体系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一般来说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并不一定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可是一直以来,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华尔街是最大的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就会通过美元贬值、美国市场需求较少以及金融衍生物的市值缩水,直接导致其他国家出口贸易减少、持有美元标的物的资产贬值以及美国企业股票市值缩水,从而将危害转接给他国的企业或个人,从而提前引发各国存在的金融隐患使金融危机蔓延。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同样也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朝缩水多少不得而知、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我们还需要忍受美元债券贬值的痛苦、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加上这些损失,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直接金融损失绝不仅仅是各种国际金融组织估计的150亿美元,但世界各国对中国默默承受的损失被直接无视了。 

过多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民实际获得了利益的结果,是导致中国内需不足,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出口拉动需求,结果就是:大量廉价中国制造产品的背后是同样物美价廉的中国劳动力,可金融危机了即使给富人当长工也不可得,当富人不再需要你产品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这种发展模式行不通了,开始促进内需。有人埋怨老百姓挣了钱不花,不现代不美国人,问题是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中国,老百姓没钱可花,也没钱敢花,工资年年涨可是都是什么人在涨?垄断行业、事业单位以及有钱人的收入在涨,穷人的工资总是涨不过gdp的增长,甚至是通货膨胀的增长,住房、子女教育与医疗,成了压在穷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即使从一出生就攒钱也挣不够需要的。手里有点钱又不能投资,买房子首付就付不起,按揭想都不敢想,即使当房奴也要有那个资格才行,自己住的都买不起更不要说倒腾房地产了;好不容易连攒带借筹了些钱入股市成为投资者了,一场股市大动荡,突然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有”了,欲哭无泪,穷人除了留下购买维持生存的花费,只能把钱存在银行了。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中国问题,不是金融危机的问题,是自身的问题:股市过几年就要清洗一次,楼市没两天就要涨几次,在日本有严格的股市波动监控体系,而我们中国显然做的不好,很少有人提出救治股市拯救我国融资投资市场,每个人都当股市是提款机,可是成功提到钱的永远都是少数投资者;楼市还没有降,只是增幅从火箭变成了飞机,地方上一些商人就开始疾呼救市了,可过去房价一年翻好几番,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或是被房贷压弯了腰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出救房市,因为此时的房市已经不是一个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的市场了,而是一个在不断飞涨下的圈钱机器。 

救市,美国的方式很直接,政府出钱直接通过贷款、发钱来救助陷入危机的企业和个人,我国救助则是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同样陷入危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少有人问津。金融危机,其实中国早就有了,过去楼市坐着火箭飞涨、股市向打摆子一样震荡、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存在,如果不是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金融危机才怪!借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光,好多问题都有了解释的理由了,但很少有人思考,我们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有多少源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有多少源于我们自身的原因。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不论哪个政党、哪个执政者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反映人民的要求存在都不可能,遑论科学与发展,经济增长了是什么样的增长,是富人掠夺穷人式的增长还是公平民主竞争下的增长?人民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不一定是受益者,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最根本的还是要考虑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得失了什么?改革这么多年,政府虽然不断努力,可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福利依旧很差、垄断下的资源依旧分配不公,我们怎么能说我们的增长模式是科学的、发展的、和谐的和可持续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国家要想富强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我们已经麻木了各种各样的口号、习惯了各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整改,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们确确实实感到了时代的脉搏和气息,美国消费世界人民买单、人家挥霍却要中国人掏腰包,这肯定不是科学的发展观。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中国经济危机,重要的不是抱怨“城门着火殃及池鱼”的无奈,而是看看隔院的火到底引着了自家后院的什么? 

 

参考文献 

[1]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2]许传华,徐慧玲,《美国新金融危机中的救助及启示》,《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pp:43~45 

第7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路径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onduction mechanism, analyzed the crisis conduction channel from two perspectives: Domestic and foreign. It includes: the crisis conducted from real estate markets to credit markets, from credit markets to capital markets, from financial markets to the real economy and how the crisis affected the global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de a brief conclusion.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conduction mechanism,channel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16-04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演化为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然后进一步扩散的过程。

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金融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从危机的内容来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与资本市场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与传导,这些危机是相互交叉的,并不是独立的。

1.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货币危机源于汇率扭曲。由于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供求失衡、资金信贷失衡、资本市场失衡或者是国际收支失衡,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汇率高估,从而引发投机性攻击、资本外逃和投资者信心崩溃,这又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和本国货币汇率的狂跌,引发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特别是信心危机的传导,造成货币供求、资金借贷和资本市场失衡的加剧,引发股市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2. 以外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递与扩散。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资金信贷和国际收支的失衡。过度地利用外资,导致支付能力的不足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过度利用外资也可能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失衡造成。支付能力不足削弱了投资人的信心,造成资金外逃,引发外债危机。外债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可以引发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3. 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银行业危机源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由于过度信贷导致的大量的不良资产。当经济衰退或资金借贷严重失衡时,就出现了信心危机和挤兑,引发了银行业危机。银行业危机爆发后,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即无力支付存款人存款,导致个人和企业的破产,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和货币危机。

4.以资本市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资本市场的失衡,除了市场内部原因之外还可能是因为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或即将放慢、货币政策的调整、银行业危机、外汇市场危机和债务危机及它们所带来的信心危机而导致。当人们对于金融资产价格、整体经济的信心急剧丧失时,人们会在短时期内采取一致的行动,抛售各种资产特别是有价证券,导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使企业和个人遭受巨大损失,资金借贷和货币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资本市场危机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引发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

(二)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投资者信心的相互影响;二是资本的流动。货币危机与外债危机主要依靠这两者实现传导。资本市场危机,在各国资本市场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来传导。

由于各个市场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如果起始爆发危机的市场不同,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银行业危机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能力很高,而跨国度空间的传导能力较小;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跨国度传导能力最高。当然,金融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还和影响到的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外汇储备水平、国际收支情况等因素有关。

可见,金融危机在不同空间和市场之间的传导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同步进行的,时间上相互交叉、传导上相互感染、空间上连锁反应,形成极为复杂的传导与扩散机制。

二、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美国金融产品体系像个倒置金字塔,底层是基础资产,如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工商企业贷款、消费贷款、教育贷款等等,在此基础上构造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伴随着近10年来的金融创新浪潮,以住房贷款等为基础资产,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猛,产品设计得越来越复杂,这些产品的真实价值和风险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也随之下降。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爆发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美联储的加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的加息为这一切划上了句号,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频出现,由此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点燃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资产证券化的过度使用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使资金链得到延长,同时风险也在整体上被扩大了。危机爆发时,迅速波及整个资金链条,激发了系统风险的释放。(3)信息披露不充分。如前所述,美国金融衍生工具迅猛发展,其透明度不断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因此越发严重,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长期以来,美国当局一直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畴。

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金融杠杆的放大效应过度导致了金融泡沫,泡沫破灭必将引发危机。美元的全球流动机制为美国境内金融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美元货币,这使得华尔街可以将美国境内的收入流最大限度资本化,长年累月下来造成了经济的虚拟化。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流一再被杠杆化,形成了杠杆链,这一方面延长了风险源头到最终持有者之间的风险传导路径,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类金融杠杆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中的风险不断放大,将金融业的脆弱性传导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金融危机在美国内部传导的路径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原因与机理。长期以来美国以过度消费支撑和刺激经济,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过信用创造出了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者说消费未来。这场危机从房地产市场到信贷市场、再到资本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市场到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到全球实体经济,迅速蔓延,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

(一)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内部的传导

1. 危机由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美国金融危机由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是缘自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贷款金融机构就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扩散了,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导致信贷市场流动性短缺,直接陷入支付危机。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景象之时,由于优质按揭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刺激贷款金融机构,向信用并不好的贷款人发放贷款,即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为了使次级按揭贷款更加具有吸引力,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2/28或3/27的优惠固定期或浮动期利息结构,也就是在最初的2―3年内给予非常优惠的按揭利率,而后则按市场利率加上一定息差的浮动率来计息。很多对房价上涨或自身收入、信用等级有着良好预期的贷款申请人,都申请到了未来可变利息超过自身接受能力的次级按揭贷款,随即金融机构对于发放次级贷款的条件限制越来越松,其中有两项政策最为冒险: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贷款,前几年还可只付利息而不用偿还本金。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信贷金融导致了房价非理性的上涨,直至美国住房需求市场很快饱和。这样,当美国进入加息通道以后,购房者还款负担加重,房地产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抵押融资,随之出现大量违约,金融机构因此而出现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的风险。金融危机由此从房地产市场传递至信贷市场。

2. 危机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美国金融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是缘自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的助推作用。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内容是,只要某项非流动性资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么该非流动性资产的所有者就能够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将该资产打包成某种形式的债券,通过向资本市场出售债券而收回流动性资金。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抵押贷款,它们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从而将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转移到持有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个证券化过程由一个长长的链条来完成:信贷公司和银行、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等中介公司、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债权打包服务公司将信贷公司和银行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制成债券“标准件”,由信用评级等中介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再由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持有或者卖给其他的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从表面上来看,经过证券化后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似乎得到了有效的分散与转移,实际上却扩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这样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便由制造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整体违约率上升,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就会大幅缩水,由于上述机构均实施了以市定价(Market to Market)的会计记账方法,因此即使没有出售贬值的债券发生实际亏损,也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相应期间进行减记,在利润表上就会表现出相应的亏损,当入不敷出时,连锁反应就会导致整个资本市场发生危机。

反之,资本市场发生危机更加剧了信贷市场的资金紧缩局面。由于自身的资产价值缩水,到资本市场融资亦发生困难,为了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自有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也就是说,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二)金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投资者开始担心信贷问题是否会演变成为整体经济危机,纷纷出售股票转而持有现金,导致美国股市出现剧烈波动,这一方面通过财富效应影响了居民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影响了企业投资。

由于储蓄偏低,美国居民的消费模式一直是借贷消费,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此种消费模式长期以来的兴旺周期,受沉重的信贷损失和坏账拖累,金融机构已经不再视消费信贷为无风险业务,信贷紧缩正在向消费紧缩转变。此外,美国经济下滑导致其对能源、金属和农产品等原材料的需求下降,从长期看,需求下降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商品市场也会因此而大幅波动。

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的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失业率上升。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使很多人瞬间失业,例如雷曼兄弟的破产就导致2万员工失业,此外还有由于企业无法维持经营而进行的裁员等等,据美国劳工部就业报告数据,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人数已达15.9万人,创五年来失业率最高点。因此,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地传导到美国实体经

济。

四、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传导的路径分析

(一)贸易渠道的传导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长期以来保持对外贸易逆差,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居民消费支出因此而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例如,除去价格影响,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7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超过20%放缓至12%,这种外需的减少短期内是无法由国内需求弥补的,一些出口企业因此而遭受亏损。

(二)金融渠道的传导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的国家,被认为是最为安全的投资市场,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非常发达,美国股市多年以来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这不但为投资者带来相对丰厚的收入,而且直接导致投资者金融财富的增加,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鼓励了投资者持股的积极性。世界许多国家均持有美国债券、股票及其他金融资产,机构投资者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了美国金融市场。

在美国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全球很多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参与到了风险扩散的链条中。美国CDO市场的崩溃,导致国内的金融机构倒闭,持有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跨国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额损失。在这一方面,欧洲的银行受到很大的打击,因为欧洲的银行和美国的银行做着同样的操作。如今,欧洲的银行间交易基本上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银行与银行之间互相不信任,导致拆借市场处于瘫痪状态。为了达到最低资本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或出于调整资产负债表的需要,亏损的金融机构大幅收缩对另一国家的贷款,将危机传导至下一个国家。危机发生后,全球股市与美国股市同步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调整行为所致。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同时美国也在做着投资组合的调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将部分海外资本撤回,加剧全球短期资本波动。

(三)心理渠道传导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很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顾危机发出的种种征兆及预警信号,不断投入资金,增持美国资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表现极度悲观,从资本市场上仓皇而逃,不再相信政府的政策,这种“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和地区由于资金流的问题而陷入危机。

五、结论

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实际上,金融危机的真正实质是,美国金融市场滥用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预支市场和社会信用,从而造成信用风险逐渐累积,进而酿成信用危机。这场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提醒美国,经济发展要更注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非虚拟经济的虚高。虚拟经济的运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变得更加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就造成了经济中的泡沫,一旦泡沫被刺破,将严重损害实体经济。另外,金融监管要跟得上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任何金融创新都应该立足于战略高度来规划,仅仅满足于技术性的、工程性层面的创新必然会忽视社会性的整体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5):3.

第8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3):92-98.

第9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货币危机;中东欧;东南亚;汇率制度;经常账户

[中图分类号] F82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59-04

一、引 言

2009年以来,中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关于中东欧是否会爆发区域性货币危机的讨论甚嚣尘上。[1]在中东欧国家中,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12个国家已经加入欧盟,金融危机在这12个国家加剧,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无疑会使欧洲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且,这12个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货币的汇率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果金融危机在中东欧进一步演变为区域性货币危机,则其影响的程度和广度都会大大增加。在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中,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欧盟国家不同,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多数与美元关系密切,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评估中东欧国家爆发区域性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经常同时发生,但货币危机不同于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发生过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从中可以发现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货币危机爆发与一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并且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大多数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金融危机中,由于日元自由浮动,汇率具有较大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资本的过度外流,金融危机并没有引发货币危机。1992年英国、意大利的货币危机说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难以抵御国际资本外流的冲击。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墨西哥常年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在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墨西哥成功克服了货币危机。1998年俄罗斯的货币危机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在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由于国际资本在金融市场崩溃时迅速撤离,卢布汇率发生了大幅度贬值。1998年巴西爆发货币危机与其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有关,由于巴西具有良好的银行体系和外汇储备,使巴西金融体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货币危机没有引发金融危机。1999年阿根廷货币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为了确保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独立性,不得不放弃货币局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尽管在日本、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但是并没有引发区域性的货币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在东南亚地区爆发了区域性的货币危机。东南亚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由泰国货币危机引发,作为一个经济小国,泰国货币危机能够引起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振荡,其深层次原因与当时东南亚国家汇率制度密切相关,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也为爆发危机埋下了隐患。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对于分析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中东欧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东南亚与中东欧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选择了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中央银行为本国货币汇率提供“名义锚”①,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国家爆发的几次货币危机,其深层次原因几乎都与汇率缺少弹性相关,证实了“名义锚”的缺陷。这也引起了理论界对汇率制度和货币危机的广泛关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分析汇率制度与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三元悖论”则从汇率选择的角度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可能的汇率选择;“中间制度消失论”则认为汇率制度会逐渐向“超级固定”和“完全自由浮动”的两级方向发展。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对资本项目实行有效管制,国际资本无法对本币汇率形成冲击,本币汇率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即使经常项目出现赤字也不会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但是在资本项目开放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一旦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经常会失败,最终只能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在资本项目开放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自由浮动能消除国际资本的套利空间,汇率也不会因国际资本的冲击而发生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因此,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应当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样才能避免本国汇率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防止货币危机发生。

克鲁格曼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三元悖论”,即资本项目开放、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在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固定汇率制度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能同时存在。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同,克鲁格曼认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有两种汇率制度可以选择:第一种是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这样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能够保证;第二种是选择严格固定的汇率制度,即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制度,但是中央银行将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法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当前关于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汇率制度的两难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学界的“新共识”――“中间制度消失论”。[2]这种理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引起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汇率的“名义锚”容易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进而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正是由于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以外的固定汇率制度“名义锚”无法保持稳定,在汇率安排上出现了“中间制度消失论”。即在容易爆发货币危机的国家,只能在浮动汇率制度和汇率超级固定(货币局和货币联盟制度)之间做出选择,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②都应当消失,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两极汇率制度论。尽管当前两极汇率制度并没有被所有国家采用,即使向两极汇率制度转变的国家,大多数经济规模也比较小,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实行中间性的汇率制度,中间制度消失论也因此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都调整了汇率制度,实行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汇率制度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中间制度消失论”仍然能够反映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对于分析货币危机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综上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和“中间制度消失论”都认为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抵御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容易爆发货币危机,而具有较大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够有效预防货币危机。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则只能选择货币联盟和货币局制度,才能有效预防货币危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将失去调控本国货币的独立性。

(一)1997年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本撤离,各国货币都纷纷贬值,当中央银行以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失败之后,出于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又加剧了国际资本撤离的动机,从而爆发了区域性的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爆发之后,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都使汇率制度向着更加自由浮动的方向改革,只有马来西亚把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改为固定汇率制度。但马来西亚不得不于1998年9月1日重新开始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以保护其固定汇率制度免于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见表1)。

(二)中东欧欧盟成员国的汇率制度

在欧盟第五轮、第六轮东扩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共有12个,当前这12个中东欧国家已经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考虑到这12个国家的资本项目都已经开放,汇率制度的选择就成为了防范和预防货币危机的重要因素。如果以各国汇率制度的实际情况来评估12个欧盟新成员国,可以发现,尽管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地区持续蔓延,各国都出现外国资本撤离、汇率贬值的现象,但这些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并不相同。

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已经加入欧元区。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尽管欧元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作为世界第二大货币,欧元区显然不会发生货币危机。因此,已经加入欧元区的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三个中欧国家的汇率制度相对自由。波兰在2000年开始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捷克的汇率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防范货币危机而改变的,捷克在1997年5月发生货币危机之后,为了降低国际资本套利空间,捷克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罗马尼亚实行不事先规定汇率轨迹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汇率弹性比较接近于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从这三个国家的汇率制度来看,尽管当前各国货币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较大,但这其中有欧元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些国家的货币兑欧元并没有出现大幅度贬值。由于其汇率波动本身能够抑制外国资本的持续撤离,汇率的弹性也有利于提高外资对这些国家货币的信心,这几个国家货币兑欧元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贬值。考虑到外国资本主要来源于欧盟国家,对外贸易的伙伴国也主要集中在欧洲,只要各国货币能够相对欧元保持稳定,就不会发生货币危机。

立陶宛、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实行货币局制度。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实行货币局制度符合“三元悖论”原则,也是“中间制度消失论”所倡导的汇率制度。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资本在冲击中国香港外汇市场时,中国香港的货币局制度就较好的抵御了外部冲击。当然,货币局制度并不是防范货币危机的充分条件,中国香港完善的金融体系为香港提高利率水平奠定了基础,为防止资本外流,中国香港在1998年隔夜拆借利率曾经达到300%。[4]而1999年同样执行货币局制度的阿根廷则陷入了货币危机,这与其金融体系脆弱性有很大的关系。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三国的金融体系显然无法与香港相比,具有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但是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这三个国家的货币局都以欧元为盯住对象,欧盟能够给予强大的货币援助计划。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但为了加入欧元区,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这三个国家不会轻易改变其汇率制度,而是极力维护汇率的稳定,在欧盟的帮助下,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

匈牙利实行外汇走廊制度,福林兑欧元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5%,尽管大多数国家的外汇走廊制度更为接近固定汇率制度,但与其他国家队的外汇走廊相比③,匈牙利设定的波动幅度较宽,因此其汇率弹性较大。在当前的金融危机面前,福林兑美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因此匈牙利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美元贷款,以维持国内外汇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尽管与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匈牙利在克服货币危机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匈牙利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处于较高水平。但匈牙利一直希望尽快加入欧元区,因此匈牙利不会放弃福林兑欧元汇率的稳定。

拉脱维亚实行的是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度,汇率的固定使拉脱维亚在金融危机中处境被动,以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固定的难度较大,而中央银行一旦宣布放弃对汇率的干预,又很容易引起外资的进一步撤离,引发货币更大幅度的贬值。因此从汇率的弹性方面看,拉脱维亚在应对货币危机方面相对被动,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高。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立陶宛经济联系密切,如果货币危机在拉脱维亚爆发,则必然对波罗的海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东欧地区影响都会很大。

如下表所示,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来看,中东欧的12个欧盟成员国发生货币危机的整体可能性不尽相同,其中最为安全的是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四个欧元区国家;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很低;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匈牙利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较高;拉脱维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最高(见表2)。

三、经常账户与货币危机――东南亚与中东欧的比较

(一)1997年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常账户情况

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之前,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经常账户都出现了赤字情况,为了弥补经常账户的赤字,这些国家不得不依靠国际资本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曾经引起国际观察家的担心,认为长期的赤字会使东南亚国家发生1994年墨西哥一样的货币危机。[5]这些国家中,泰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最大,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经常账户的赤字也接近GDP的5%,经常账户的赤字使各国货币汇率在危机之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更重要的是会刺激国内的外国资本对本币贬值的预期,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给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见表3)。

(二)中东欧地区欧盟成员国国家经常账户情况

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成员国经常账户大多处于赤字状态,但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赤字不同,中东欧12国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2004年欧盟27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在第五轮东扩后,欧盟25国开始出现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其中主要是新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而原欧盟15个成员国经常账户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如下表所示,10个欧盟新成员国对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赤字规模并不大,2006年时达到90.8亿美元。因此,可以发现尽管中东欧大多数国家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但是主要是在欧盟内部的贸易赤字,对欧盟以外国家的赤字规模并不大。欧盟内部贸易赤字以欧元结算,这就意味着经常账户的赤字不会对各国货币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有影响,如前文所述,在欧盟救市计划的援助下,不会引起大规模的货币危机。从理论上看,由于欧盟以外的贸易赤字需要美元结算,这部分赤字规模较小,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赤字需要以欧元结算,如果欧盟能给予一定的支持,经常账户赤字对当前中东欧国家而言,不会引发区域性货币危机(见表4)。

四、结 论

综上所述,从汇率制度的角度看,在12个欧盟新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货币危机,部分国家具有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在经常账户方面,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给货币危机埋下了隐患。尽管中东欧的12个欧盟成员国处于赤字状态。但中东欧12国的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规模并不大。从汇率制度和经常账户方面可以发现,这12个中东欧国家需要欧 盟给予提供援助,如果欧盟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这12个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这12个欧盟成员国来说,也有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存在。1997年东南亚国家发生的货币危机是由泰国引发的,泰国的货币危机影响了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的货币危机,因此货币危机在一定区域内的传导同样值得关注。在中东欧地区,除了12欧盟新成员国以外,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等国也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欧盟国家不同,这些非欧盟国家的货币与美元关系更密切。这就意味着,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这些国家爆发货币危机,也有可能引发整个中东欧地区的货币危机。

[注 释]

①名义锚: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水平可以起到一种驻锚的作用,稳定经济主体对汇率的预期。

②按照汇率自由浮动程度的高低,汇率制度分为八种:a、货币联盟;b、货币局;c、传统固定汇率制度;d、外汇走廊;e、爬行盯住汇率制度;f、爬行盯住的外汇走廊;g、不宣布汇率波动轨迹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h、单独浮动汇率制度。这里的中间汇率制度是指第3-7种,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绝对,有些国家尽管不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但波动空间较大,例如浮动范围较宽的外汇走廊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汇率的弹性仍然很大,因此本文中认为这种汇率制度更接近浮动汇率制度。

③例如俄罗斯在1995年设定的外汇走廊波动幅度仅有1.5%,这种外汇走廊制度更接近固定汇率制度,而匈牙利的外汇走廊制度波动幅度相当于俄罗斯的10倍。

[参考文献]

[1]通行的标准认为本币贬值25%以上就发生了货币危机,参见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J].金融研究,2000,(12):1-13.

[2]张志超.汇率政策新共识与“中间制度消失论”[J].世界经济,2002,(12):14-21.

[3]龚方乐.捷克、丹麦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J].浙江金融,2003,(5):4-8.

[4]欧阳宏建.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港币联系汇率制的前景[J].亚太经济,1999,(3):33-35.

[5]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64.

[6]中经网统计数据库.OECD国家年度数据[M/OL].202.112.118.59:82/,中东欧10国不包括2007年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gional Currency Crisis in EU New Member Stat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m and South-Eastern Asia in1997

WangZhiyuan

(Institute of Russian, East European & Central Asian Studies, Chinese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7, China)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