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2-01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热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线性发展的积淀结果,要继承并发扬之,必须对学生予以体系性的展示,学生做到体系性的吸收,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浮躁和轻率。学生就是在体系性的吸收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的,且这种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相吻合的。

第2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一、情境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活动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诗,如痴如醉的乐音乐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3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第4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6-01

一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通常通过“教师的专心讲授与学生的认真听讲”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再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纷纷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二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合理化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实行新课标之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课前教学引导、课后教学评价等相应的设计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原因,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免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吃不饱”或者“接受不了”,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设计从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式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同时课程评价在课改之后,也不再使用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更有利于在过程中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

三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改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是粉笔、黑板、教材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通过板书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联系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能承载大量信息的新的教学工具,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展现文字中的情感和情景,使课堂充满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注重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写作的训练来决定,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死记硬背来决定。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趋向于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的导入,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中的文字内容,迅速的转化成直观的感官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第5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式;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新课改已全面铺开。一夜之间,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和追求目标成了语文教学新的指导原则,以"开放式"教学为代表的新教学法已成为教学热点。固然,新的课程观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而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也必然成为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在这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教学新浪潮中,我们看到的既有令人欣喜的教学思路不断拓展的一面,也有教学上矫枉过正,陷入新的谬误的一面。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那么语文教育又将重新进入一个新的怪圈:那就是忽视文本的语文开放式教学。具体分析,其表现为:

一、开放式教学造成语文学科性质的明显淡化。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性课程。过去对语文科性质无论怎么认识,都不能否定其基础工具性。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讲,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语文特性。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开放的实质。认为所谓开放就是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一时间,语文课上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算又是画,没有课件好象就上不了课了。特别是上公开课时,非得来个多媒体不可。可这就是我们语文的开放式教学吗?显而易见,这只是开放式教学的"形"而已,而不是开放式教学的"神",离其"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开放式教学形式上的互动造成对文本内容解读的浅尝辄止。

一个语文老师,课上得好不好本并不应由多少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来决定的。但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却十分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管哪类的阅读课,介绍完写作背景,扫清一下字词障碍,串读一下课文,就进入了师生互动的分析欣赏阶段了。实际上,这种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和形式上的出新出彩,是对新课改实践层面的误解。它并没有顾及互动的内涵和效果,也没有顾及互动的内容能否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和吸收。其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师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体验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来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有的则在开放式教学中大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结果弄假成真,以非为是。其实,文本的阅读与教学是有边界的,即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哈姆莱特也还是哈姆莱特,而不是麦克白,也不是李尔王。语文教学应提倡拓展和开放,但是,这种拓展和开放应该是有核心的。这个核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的本质来拓展、开放、延伸。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弱化是开放式教学的误解。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过去,曾经批判过老师上课"一言堂",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哪一位老师不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呢?况且,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谁都会说,但一谈起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这问题,大家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大家也都知道开放教学是学生自主性、综合性的学习。那么在这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要!如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主导,还需要我们教师干什么?而当前某些开放式教学,教师采用纯粹的放羊式教学。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学习的过程属于学生固然不错,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并不是很强。有些学生的学习可能还游离于文本的学习要求之外。特别是语文课中的知识点是需要长期、有序、系统积累的。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以分析和指导。此外,教材编排的混乱和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也都需要老师加以整合和理顺。对此,教师岂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由此可见,开放式教学不是放羊式教学,更不能放任自流。有人说: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因此,新课改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教知识教教材的落后模式中解脱出来,与学生一道进入方法与过程的体验与探讨,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认识界面,进入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个性思想觉悟层面,最终抵达"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无论从那个层面去说,都不能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更不能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的。

四、应试教育体制造成开放式教学评价的明显滞后。

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构建了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评价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和与众不同的内心体验。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角融合,呈现出语文学习的多样性。但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的开放式教学在评价机制上并无建树。评价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说了算;学生学得好不好,要看考试考得好不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开放式教学的评价之中仍未能从高高的权威神坛上走下来,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仍然深远地左右着教师,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只求结果,不问其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依旧没有改变应试教育这辆战车上的螺丝钉的地位。中、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在广大教师头上挥舞,再加上教育资源不平等配备,无疑,对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不但起不了促进作用,更多的反而是雪上加霜。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开放式语文教学顺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但同时也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只要我们能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握新课程标准,相信新课改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第6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1 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1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就便于教师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1.3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2 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2.2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要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第7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提高审美、升华情操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书籍之间思想碰撞、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受到书中人物的感染、启发,在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一定不能忽略阅读的重要性,注重实效性,真正让学生从中获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发挥阅读作用。由于新课标在我国实行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方法与经验窍门,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应重视解放学生天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而不是一味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为做题技巧的学习与知识点的掌握,在无形中扼杀学生想象力,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1 阅读教学模式固定、刻板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实行时间较长,高中语文教师的思维也深受其害,一时间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保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教师主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考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最后沦为考试机器;重视重点考试文章的学习,忽视其他的课外阅读,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与获取知识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背书、背素材,思维得不到碰撞,C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2.2 阅读课程形式化

我国高考制度延续多年,因此教师只注重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学素质的培养,学校开设的阅读课程也逐渐沦为形式。迫于考试压力,教师不得不牺牲掉学生的阅读时间来加强有关考试内容的传授,甚至禁止学生阅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以外的书籍,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3 受到网络冲击

由于当代青少年受到网络的影响,出现阅读退化的现象。大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刷微博、网络聊天上,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给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学生的阅读品味逐渐向猎奇、新鲜转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阅读量也越来越少。

3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3.1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意识到:教育并不是获取高分数的手段,目的也不具有功利性,而是通过学习发现求知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指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自主、自发地吸收知识,学习到书中高尚人物的情操,从而对人生道路及理想造成启发。兴趣不仅能更好塑造学生性格,还能提高学习成绩,而成绩又能提高学生自信,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模式。

3.2 更新理念

语文阅读不像数学、物理一样强调逻辑思维与客观真理,而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注重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法、标准作文、做题技巧,新课程标准下应该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倡导阅读时效性,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3.2.1积极引导学生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高质量刊物、优秀文章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想,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勇于标新立异,表达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不同的火花,进一步的理解读物,提高阅读体验。

3.2.2试行情境式阅读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书中情境,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扮演,组成表演小组重现书中的对话、人物心理、故事情节。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在遇到其他文章或书籍时能够举一反三,增强自己的阅读效果。

3.2.3互换角色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负责接受,这种方式是相当被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教师负责引导。因此,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组成小组来进行讲解,教师担任听的角色,必要时给予帮助,做出中肯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提高阅读效率。

3.3 提倡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若把学习这种行为比喻成一场表演,教师则是这个表演中的配角。教育家林德指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远胜于教学技巧。教师真正能交给学生的不是如何提高分数,也不是做题技巧,而是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与具有魅力的高尚人格。

3.3.1帮助学生制定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因此阅读目标也要因人而异。在这个学生身上适用的目标可能在其他人身上就不适用,因此要将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引导学生阅读目标。例如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对A类学生要求的阅读量与C类同学应该区分开来。

3.3.2适时的指导

教师的职责包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适时的解惑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遇到苦思冥想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可能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及时反馈给他们意见,避免学生走弯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3.4 加强语言文字、阅读方法的训练

我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继承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一味注重阅读量,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课文原有特色,重视语言文字的组织,而不是仅仅追求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在阅读方法上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从阅读规律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吸收文章精华,去其糟粕。必要时进行阅读技巧的强化,这里的阅读技巧并不是老套的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投身题海等教学方法,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形式对文章进行分析,从中学到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字表达方式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方法。

3.5 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作为教师更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教师要尽快接受这种教学理念,查找相关资料,在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找出优点,摒弃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部分。另外,语文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师自身也要增加阅读量,在阅读中模拟学生心态,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

4 结语

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培养,教师要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阅读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董颖.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论析[J].科技视界,2016(8):159-159.

第8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五、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样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课,不愿主动的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互相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第9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合理利用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