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疗服务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

第1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1)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从健康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健康服务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却也是薄弱环节。

(2)健康服务业相关产品科技含量高。健康服务业作为服务性产业,提供的产品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与相关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如保健食品、诊疗技术、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手段等,均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3)健康服务业是特殊的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健康服务业既有被动消费又有主动消费。医药卫生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身患疾病而不得不去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但诸如心理咨询、美体美容、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往往是消费者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主动消费。另一方面,健康服务业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不论是被动消费还是主动消费,健康服务业都关乎人的健康,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保证服务的使用安全。

(4)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健康服务业作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素质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涵盖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如今,健康服务业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亿万朝阳产业。

二、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概述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健康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1年在医疗卫生相关健康领域的投入约2.7万亿美元,占GDP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流动健康医疗服务、医院、物理设施及健康管理等。庞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不仅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而且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最活跃的国家。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成为解决就业的支柱产业。以美国匹兹堡市为例,匹兹堡市大学医疗中心作为一家提供医疗服务的企业,其雇员超过5万人,几乎占匹兹堡市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涌现了大批健康维护组织(HMO),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促进公众的健康,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RossC.DeVol,RobKoepp在《美国健康医疗经济》(2003)中提出“健康极”指标,用来描述美国各主要城市健康医疗产业的集中情况,以及健康医疗产业在各主要城市的重要程度。研究显示,波士顿、纽约的健康医疗产业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其差距很小。进一步细分市场,如医院、护理、家庭健康服务、一般医生及牙科医生门诊、其它健康从业者办公、健康管理服务等,波士顿与纽约都名列前茅。美国财政政策学院在《健康医疗产业的趋势与问题》(2002)中,从劳动力与市场方面概括了健康医疗产业对纽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贡献。CynthiaEngel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健康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下降的原因以及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明确指出健康服务业依然是美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MartinGaynor,DeborahHaas-Wilson概括了竞争、效率以及公共政策导向导致的健康医疗产业的结构变化,主要针对健康保险、医院医疗服务以及医师服务市场。

2.日本等亚洲国家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对健康领域的持续重视与投入形成较多独具特色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基础的保健食品(日本称为“功能性食品”)、养老护理、保健疗养等行业迅速发展。日本养老护理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疗养保健行业每年产值高达3000亿美元,成为日本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亚洲其它一些国家在健康服务业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将医疗服务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医疗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印度的Apollo医院与泰国的Bumrungrad医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医疗经验,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患者。新加坡通过组建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依托国际医疗会议等途径,每年吸引数十万国际游客接受医疗旅游服务。韩国整容业发展迅速,除庞大的本国市场外,近1/5年期总第期的消费者来自中国,1/3来自日本,整容行业增加值已经占韩国GDP的4%。

3.上海、成都、苏州等国内城市

上海市是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最为优越的地区,快速发展中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将建成集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生命学术交流相互融合的国家级健康服务业集群。成都国际医学城整合医疗健康业上下游资源,从生物研发、健康预防、医学检测、高端治疗、综合康复到医疗旅游,整个健康服务业链融合互补,发挥集群效应。苏州环球国际健康服务业园以健康服务业链整合概念为主题,已形成有北京大学盛名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等三个核心资深专家团队学术支持,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化行业园区。

三、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已具备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配套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据浙江省统计局测算,2012年全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1900亿元(较2011年增长18.4%),根据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产业年均增长15%的速度静态测算,到2020年浙江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将达到6000亿元。

1.具备一批优势产业领域

(1)在医疗服务领域,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一是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门类全,基础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060个,其中医院84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6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3个,其它卫生机构169个。现有三级医院116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61家。二是社会资本办医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民营医院419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30家),床位数约占全省医院床位数的13%。三是卫生人力资源相对充足。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的医生、护士数分别为2.37人、2.21人,比我国东部地区分别高出0.27、0.19人。

(2)在健康管理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专业化健康服务机构已显现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与韩国最大的健康管理集团SCL合作项目———韩诺健康管理项目于2104年6月10日启动。

(3)在健康信息服务领域,产业规模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杭州市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拥有阿里巴巴、创业软件、图特信息科技、联众医疗科技等较多健康信息龙头企业。

(4)在医药产业领域,药品销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在食药保健领域,胡庆余堂、立钻、正大青春宝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浙八味”等地道药材,厚朴、杜仲等大宗药材及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5)在养老、医疗旅游领域,发挥协同效应,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依托江、海、山、湖一体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兴起规模较大的休闲和养生养老产业。

2.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旺盛

(1)经济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高,人群健康需求旺盛。2013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城乡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强烈;高收入人群庞大,福布斯《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浙江省千万富豪有4.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较多的富裕人群对个性化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较大。(2)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基数庞大。2013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897.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63%,比上年同期增长4.68%。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老年人比例将突破20%。同时,浙江省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显著提高了老年人享受健康服务的保障程度,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消费基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已显现集群化趋势:医疗服务主要依托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等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形成较为集中的医疗服务集聚区,如杭州市上城区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行业逐渐崛起,初步在杭州千岛湖、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形成集聚规模;健康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软件开发基地为基础的产业集聚体。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杭州特色中药保健产业集聚区、金华“浙八味”培植基地、丽水高品质“菌菇”培植基地等一批特色基地;生物产业已形成湖州生物制造、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块。

四、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优势条件显著,但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主要存在总量供给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健康相关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

1.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的服务量几近极限

2013年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达93.24%,其中省级医院高达96.72%。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就诊需提前预约。集中了优质医疗服务力量的公立三甲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承载量几近极限,专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病人需求。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和供需关系失衡,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欠理想。与此对应,社会办医份额和规模却较小,办医层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2.健康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

健康管理、老年养护、心理咨询机构发展滞后。高端服务市场开发不足,目前承担健康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各类公立医院。

3.健康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医药制造业集中在低附加值化学原料药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医药产业所占份额小。多数健康食品尚处于售卖原料阶段,高技术研发应用不足,许多珍稀的中医药自然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4.配套政策体系尚需完善

第2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关键词:医院市场营销;3C营销战略;4P组合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保健需求的总量不断攀升,并呈现需求的多层次化趋势,这就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大量兴起,保险方和患者在医疗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再加上近年来外资医疗机构疯狂抢占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又使得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医院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打造其核心能力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医疗服务市场的一席之地。

1、医院市场营销的内涵

医院市场营销通常指的是医院以满足就医顾客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决定适当的服务项目、价格、促销、渠道,科学规范地实施医院的各种技术标准,向目标就医顾客提供比竞争者更有利、更有效的医疗服务,从而实现医院目标的活动和管理过程川。

1.1医院市场营销是医院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为实现自身目标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1.2满足和引导就医顾客的需求是医院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中心,将医院的技术及服务等信息,以适当的方法和渠道传递给广大的医院顾客,引导和促进其消费,搞好医疗服务的跟踪调查,收集顾客对医院技术及相关服务的意见、建议和需求,进一步指导医院提高医疗水平,改进服务质量,探索新项目的开展。

1.3分析医疗服务环境,确定目标市场,制定服务项目、价格、分销、促销策略并加以实施是医院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

1.4全面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是医院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

2、医院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医院内部对于市场营销理念的认识存在欠缺和误解。

营销观念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理应深人人心,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医院内部依然存在着对市场营镇的忽视和误解现象。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营销是企业和商业部门赖以生存的手段,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医院而言最重要的是治病救人,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不应该去大张旗鼓搞推销;另一方面,许多医院抱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仪器,自然会有顾客蜂拥而至;此外,还有一些医院,虽然意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他们的观念过于狭隘,认为营销就是广告宜传,片面支解、误读了营销理念的本意。

2.2没有对医疗市场进行细分,忽视自身的市场定位。

当前,众多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之前并没有根据医疗市场中病人的需求特点、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不同特征按一定的标准把市场分为具有类似特征的若干不同的病人群,这样也就无法寻找到医院的目标就医顾客群,继而无法确立其自身的市场定位,而服务定位及医院整体定位的缺失及模糊不清,则导致了营销活动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低下。

2.3医院在营销管理方面较为落后,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医院绝大多数都缺乏营销分析、营销计划和营销控制制度,以医院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常常忽视患者的需求。医院在内部管理方面还是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手段,过分追求招揽病员、增加床位数。由于没有清楚地确定目标市场和顾客需要,也就无法制定有效的营销手段,与目前市场经济中的现代营销“开创市场,挖掘市场需求”的观念严重不符。此外,在管理结构上,大多数医院行政领导还是由一些技术内行而管理外行的技术型专家担任,他们往往狠抓医疗技术而对市场营销漠然视之,即使有心加强医院的市场营销建设也无能力进行相关指导。

2.4只注重对公众的营销,忽视内部宣传发动。

在我国,许多医院对市场营销投人很大,并成立了专门的营销机构来负责医院营销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营销人员做了大量的对外营销工作,社会公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也有了比较深人的了解,但是很多医院在加强对外营销活动的同时,忽视了对内部员工的宣传及发动,致使医务人员和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营销活动漠不关心,没有在医院形成各部门协调互助的氛围,有可能影响到病人对医院的评价以及信任程度。如病人打电话到医院咨询是否能联系到相关人员;就医时间过长或过短,收费发票开具明晰度等会影响病人的满意程度,对他们今后是否再来此医院就医或推荐他人前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解决医院市场营销问题的对策分析

医院营销是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院声誉,扩大医院业务的重要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当前医院市场营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推动医院的长久发展。

3.1增强市场营销观念,树立全员营销意识。一方面,纠正医院员工对市场营销观念的片面看法,提高其对市场营销作用的认识,即医院营销是宣传医院、提高医院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医疗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增强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医院内部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市场营销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地认同并支持医院开展营销活动。

另一方面,在医院内部树立全员营销意识。医院可以通过相关培训,使员工意识到营销不单是营销部门及其人员进行的营销活动。因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时间远远超过与营销部门的接触时间,所以更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营销意识,需要医院所有部门相互配合,全体职工共同参与。这种对于市场营销的学习和培训,将使全体员工都具备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并在工作中落实营销理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带来医院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3.2细分医疗服务市场,选择适当目标市场。市场细分是医院正确制定营销策略和选择适当目标市场的重要依据,是确保自身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基础。

市场细分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差异性。需求差异性多种多杯,具体按什么样的标准细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常见的影响医院消费者的因素有4大类:地理因素、年龄因素、消费者消费水平和购买行为因素。由此医院可根据常见的影响病人的因素细分市场,不一定只依照一种依据划分,有时候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依据来进行市场细分,如按照地理因素细分,可分为医院辖区内子市场、本地区子市场、省(市)外市场及国外市场,如再考虑到消费者的年龄因素还可以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如30岁以上的本地区子市场。

进行市场细分后,医院可分析往年病人地域结构及医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点选择自己的子市场,从而确立目标市场,采用无差异策略、差异化策略、目标积聚策略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

3.3确立医院正确的市场定位。所谓的医院定位,就是确定医院的整体形象在市场上的位置,或者说是确定医院总体形象在病人心目中的位置。医院市场定位应包括产品定位和医院定位。产品定位是医院功能的定位,而医院定位指的是医院整体形象,既包括产品定位,还包括医院的技术经济实力、服务质量、医院信誉、对社会奉献等全方位的形象在病人心目中的位置。

一般来说,医院的市场定位应当符合目标顾客需求的主要特征,符合目标市场顾客购买要求和服务需求;应当能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体现出对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和反映自身的独特性的竞争优势;此外,应当符合医院自身的实力。

3.4实施3C营销战略,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医院通过实施3C营销战略,将有助于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4.1采取CI(CoTporateIdentity)战略,即形象识别策略。医院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医院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其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首先,医院形象必须客观真实,能反映出医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等本质特征,而不能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包装。其次,医院形象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并渗透、贯彻到医院的整体识别标志中,如医院识别标志的名称应能够指代该医院及其医疗技术,并且便于记忆,诱发联想,同时应诉诸视觉,以字体和图案的造型形象进一步指称医院及医疗技术,展现医院宗旨及其医疗特色。再次,医院形象识别还应注重色彩识别,利用色彩组合,突出和渲染医院识别标志的审美感知氛围。总之,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应能体现医院的个性与风格,能够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传播医院良好的技术形象、质量形象和服务形象。

3.4.2采取CS(CustomerSatisfaction)战略,即患者满意战略。CS战略以“顾客中心论”为出发点和重点,其基本原理在于“如果服务达不到顾客满意,那么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川。首先,实施患者满意战略,要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培养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医院的领导和管理者可以让员工参与制订详细的服务患者的计划和策略,一个有员工意志成份的计划和策略将会使其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其次,实施患者满意战略,医院不仅要向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还要向患者提供满意服务和人性化的感动服务,使患者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达到感动和惊喜的境界。再次,要注意培养人文型的医护人员,要使医护人员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不仅要为患者治好身体疾病,而且要懂得关爱和尊重病人。

3.4.3采取CC(CorporateCulture)战略,即医院文化战略。实施医院文化战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塑造医院核心价值观念,促进核心价值被内部员工及广大患者普遍认同。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首先应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医院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医德教育、制度规范、监督机制和领导示范等方式深植人医院员工的内心之中,在他们的日常行动中得以体现;其次,应树立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正确价值观,医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否则终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被患者所舍弃;再次,健康的医院文化还要有榜样人物作载体,有让员工学习的实实在在的楷模;此外,搞好医院文化建设还应充分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及庆典,如南丁格尔节等,在员工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引导并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同时这种活动也向患者传递出医院自身独特的文化,增强患者对医院品牌及价值观的认同感。

3.5实施4P组合营销策略。美国营销学学者杰瑞·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鉴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可以将4P策略进行相应的改进并引入到医院的市场营销领域。

3.5.1医疗服务产品策略。医疗服务的整体产品是指能够给病人解病痛、恢复建康的一切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的总称,它是由核心产品/服务,形式服务,附加服务3个层次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日益扩展,医疗服务的外延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在现代医院的经营中,医院不仅仅应当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核心产品及服务即提供满意的医疗功能,还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才能适应顾客就医需求不断扩展的需要。如医院可以开展病情咨询服务、疾病预防与保健服务,创办普及医疗知识的杂志,设置舒适的就医环境等。

3.5.2医疗服务价格策略。由于基本医疗服务具备公益性和福利性,因此它的价格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医院可以从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取“优、质低价”或“适宜技术,合理收费”的策略,增强对于患者的吸引力。此外,由于政府对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没有做出强制限定,如美容服务等,医院可以适当的开展此类业务,增加医院经济收人。

3.5.3医疗服务渠道策略。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而且不能通过运输流通等环节进行异地销售,因此在服务半径内的分销渠道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构建独立性营销渠道,即医院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包括开展巡回服务、社区健康服务、网络服务;其次,构建支持性营销渠道,即与其他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医院建立互相转诊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再次,构建联合性的营销渠道,两个以上的医院可以彼此联合,共同开发医疗市场,主要方式是组建医疗集团,集团内部各医院之间各种检查结果的互认,医疗资源的共享以及相关项目的合作开发等。

3.5.4医疗服务促销策略。在广告宣传方面,应当注重适度原则。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有可能会招致公众的抵触,在具体实施中要讲究灵活性和艺术性,如在报纸的固定版面开辟本医院的专栏,进行大众医学知识的宣传和医院特色技术的推荐;合理利用户外广告媒体进行宣传,给公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形象感;定期在电视、广播上发放有奖征集意见及建议的广告,间接提升公众对医院的关注度。

在人员推销方面,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极易受到口传信息的影响,患者就医的选择很可能取决其周围的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推荐。因此,医院一方面应派出相应人员在社区、老年公寓等地方从事推销活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应努力使每一个曾在医院接受服务的人都成为医院免费的推销人员,这就需要医院在医疗服务的质量上狠下工夫。

第3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关键词】 美国;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管理保健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s of American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clarified that the problems and some useful aspects for introducing it into China based on comparing with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t is expected that it can provide an useful ideas for health system refor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S.A;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Health system reform; Managed care

美国的医疗保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它的保障体系以民间的私营医疗保险为主体,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少数民族及军人,政府辅以公共医疗保险与救助。

入者、少数民族及军人,政府辅以公共医疗保险与救助。

美国的这种复杂多样的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制度造就了世界上最昂贵的制度:2000年美国的卫生总费用约为1.3万亿美元,占世界卫生资源消耗的40%以上,其同年的人均卫生费用为4 538美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中也遥遥领先[1]。但是,美国在医疗保障领域的高投入,并没有使国民的健康水平独占鳌头:在30个OECD国家中,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和婴儿死亡率均排在前15位之外[1]。因此,这种制度多年来不仅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被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值得世界各国吸取教训的例子,而且受到来自国内多方面的责难,这反映了美国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痼疾。

美国人崇尚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平等,在经济领域,同样追求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制度下的供方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他们不会对那些微利或无利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投资,更不会将自己的产品无偿出售。如果这样的制度出现在医疗服务供方市场,那么就会诱使医院和医生排斥无力承担医疗费的病人,或是使得某些病种的治疗在特定时期供给减少,导致患有这些病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如果这样的制度出现在医疗保险市场,那么就会发生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费排斥高发病概率人群的现象。而医疗服务毕竟不同于其他商品,人得了病就必须治疗,社会有责任通过建立各种制度让每个公民有权利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实现社会公平。因此,美国政府为老人、残疾人、低收入者举办了强制性医疗保障计划,即医疗照顾制度和医疗补助制度。

然而,美国的这套制度既没有使其医疗费用增长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也没有在公平获得医疗服务问题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完全竞争市场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有许多厂商生产一种同质的产品;二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而这两个条件在医疗服务市场都不具备。首先医生及他们提供的服务都是非同质的,即使在同一专业领域,医生间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对同一种疾病所采用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不尽相同。这种通过提供不同质服务产生的竞争,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垄断竞争不是根据不同服务间的成本差异解释价格上的差异,而是根据医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差异来解释[2]。因此,一旦让医生的收入与市场挂钩,那么他们至少有提高服务价格、增加服务数量的动机和条件。所以美国三分之二的卫生总费用都支付给了医院和医生[3],美国卫生总费用的高速增长也就有了经济制度方面的基础。其次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应该是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能够自主决策其购买行为。而医疗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缺乏信息,同时由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完全不对等和对健康和生命的渴望,消费者不得不支付高价、接受不必要的或质量较差的服务。在这种典型的卖方市场背景下,美国传统的医疗保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普遍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度。这就容易发生透导消费。这样的制度注定要造成高成本的医疗服务。因此从1960年到1990年间,美国卫生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3](表1)。

为了控制费用,美国的各类医疗保险组织在1970年后逐步采用了一种叫管理保健的费用支付和管理模

式[4]:医疗保险机构同医疗服务的供给方通过签约等形式,形成一个相对密切合作的服务网络;保险机构向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相对固定的医疗费;医疗服务供方在预定的费用中向参保人群提供一套包括预防保健到临床治疗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服务;而且这种服务的费用合理性和质量水平是与服务供方的经济利益挂钩的。这种制度具有四个特征:(1)定额付费,以此封住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上限;(2) 节余留用,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成本意识;(3)严格的医疗诊断与药品利用审核程序和医生医疗行为的监督与评价制度,防范医生的不合理医疗行为;(4)由初级保健医生(家庭医生)来管理病人,制定医疗服务质量改善计划,指导病人接受高质量、有效率的治疗。这种制度在较大范围内普及后,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也在1990年后下降到10%以内[3](表1)。但是,管理保健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近年来,该计划在理论界引起了激励争论,消费者的反应也非常激烈。大量的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管理保健的满意程度不及付费医疗服务计划,主要是管理保健的管理缺乏机动性,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的质量。医疗方也不满意管理保健,因为它妨碍了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自由,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同保险方的管理者就他们的治疗方案争论不休,治疗过程俨然是以费用为前提。看来这种制度也无法摆脱市场化的束缚,它会导致对公共援助对象的歧视、医疗服务质量的恶化和其他一些公共目标的牺牲。尽管这不是费用控制措施设计者的初

转贴于 衷,但医疗机构的反映却很可能如此。面对经济刺激,他们不是在提高生产力和医疗效率等方面下功夫,而可能是简单地减少或拒绝慈善医疗,歧视无利和少利可图的病人,推迟使用有利于改进健康但非常昂贵的医疗技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医疗服务供方的市场化将会带来供需双方之间在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上的无休止的博弈;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又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那么在美国,由政府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障 医疗照顾制度和医疗补助制度的运行情况是不是就比私营保险公司好呢?事实证明,以这种办法来解决公平问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上世纪末,美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来自政府支付的费用比例连年上升,并且超过了私人保险组织而位居第一[1-2]。政府中已经出现了削减弱势人群福利以缓解财政压力的声音。而与此同时,美国尚有

4 000万左右的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因此,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借鉴他国经验、实行全民保险应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然而,这种原本就存在问题,并且已经受到质疑的医疗保障制度,却被我国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借鉴了过来,近20年的实践结果是,美国出现的问题我们有,美国没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有。

医疗服务供方的“市场化”是我国卫生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但我们的国民却没有像美国人一样享受到一流的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令人很难接受的倒退。一个竞争的市场的确可以刺激和鼓励新的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出现,从而提高医疗诊治水平,但前提是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平的市场规则。为什么美国医疗市场没有象中国一样将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医疗服务内容或药品在实际经营中偷梁换柱?为什么美国的医药市场能够做到真正的分离, 而不会出现医生介绍病人去其建议的药店购药而拿回扣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美国社会崇尚诚信,“说谎”被视为非常恶劣的行为,而我国目标却不具备这样的人文条件,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诚信评价制度;二是一旦违规行为被发现,违规者将被重罚,且违规者有可能无法再从事这一行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处罚力度以及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却相去甚远;三是提供医疗服务和生产药品在美国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得投资者愿意投入人力和资金而不愿轻易放弃。因此,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必定出现种种不规范行为,造成诸多方面问题。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是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其表现在卫生事业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逐年下降,个人负担的比例迅速上升,而这个比例在国际社会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表2)。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家卫生系统的业绩做出量化评估后,对这些国家的卫生绩效进行了排名,中国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位居印度、越南、尼泊尔之后,排名188位,被列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我们保障水平在人均GDP翻了若干倍之后反而下降了。美国之所以能够推行医疗保险市场化的政策,是因为它所依托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因为多数雇主有能力替雇员投保[5]。中国有多少公司的经济实力能与美国相比?因此,如果中国政府不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障服务,而任由私营资本进入医疗保险市场,那么那些无力承受保险费的企业和职工必然成为社会的负担,而这种负担的直接承担者当然还是政府。如果我们的政府也去建立类似于美国MEDICARE和MEDICAID的社会保险与救助制度,去解决受到私营医疗保险排斥的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的话,几乎可以肯定会重蹈美国政

府因高龄人群医疗费用暴涨而难堪重负的覆辙。当然,我们要求政府在人民的医疗保障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并不意味着恢复以往的大包大揽,我们应该学习德国的经验,保障国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

从美国医疗保障体制的形成和演变中,本文认为以下两点值得考虑:(1) 在费用控制方面,重点是供方。政府首先保证所有居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让参保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垄断竞争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在美国尚且引发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它更不应该成为我国医疗市场发展的方向。甚至在我国市场规则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阻断医生收入与市场的联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根据不同技术水平核定的工资制度,工资的来源是政府统一征收的医疗保险税。但同时,我们应该汲取美国的旨在刺激医疗服务质量的成功经验,探索对提供合理而及时的服务给予奖励的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各类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应提供而不提供服务或提供不合理服务的给予重罚。(2)在医疗保险领域,则应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的界定首先要考虑公平和有效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社会目标,其次才是控制费用的经济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非赢利性保险公司为主体的补充医疗保险组织,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更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R].北

京: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4.

[2] 保罗·J·费尔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8.150-241.

[3] 张奇林.论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控制[J].美国研究,2002,(1):

14-17.

[4] 张笑天.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与借鉴[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

分册,2002,19(3):98-104.

[5] 钱小英.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劳

第4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随着中国持续发展、老年人口的急速增长、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财富的增加,中国的养老服务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养老住宅市场”日渐升温。市场上针对高端养老服务涌现出许多商业模式,却鲜有公司能够成功地把握并占据高端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

作为新兴市场,养老地产领域本来充满希望。但若不能真正满足养老需求并采用有效的商业模式,这个市场也可能令投资者失望。因此,梳理格局,看清趋势,对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农村养老院和农村福利院针对低端市场;大多数养老机构,比如城市中的养老院和福利院,在养老住宅市场中处于中端水平;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高端的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根据定位有所不同。中端养老机构往往有很高的入住率,因为他们大多部有比较新的硬件和设施,服务齐全,而且收费价格基本能被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所接受。高端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在一、二、三线城市中部是最低的,这主要是由于高端养老机构的收费、选址和服务的错位所致。

现有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往往使用租凭模式,这与客户的需求表现不相符合。相比较于高额的月租金或会员费,消费者更偏好拥有住宅。同时,许多高端养老机构位于郊区,这让很多想住在家庭与朋友附近的老人不愿入住。此外,一些高端养老机构没有很好的医疗设施,而医疗服务恰恰是老人选择养老服务的关键因素。

五大模式打擂台

根据对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分析,我们归纳了五种针对高端养老住宅市场的商业模式和服务配置。

样本1

高端养老院

高端养老院一般在城市中,且大多只提供群体居住。这些机构主要针对健康的老人,但也接受一些需要辅助生活照料服务或者全天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

和一般养老院一样,高端养老院提供的是群体居住服务,老人们需要共用一些设施(如卫生间等)。这种养老院的规模一般较小,养老院的所有者通常能自行运营。此外,尽管部分高端养老院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这些养老院一般临近市区,所以不需要单独建立一个附属医院。

通过调研和分析后发现,不同机构的入住率有着显著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养老院所在的地点、收费和提供的医疗服务的不同所导致的,能够提供护理和医疗服务的机构通常比无法提供服务的机构入住率高。

太申祥和是北京第一家高端养老院,且被普遍认为是这个模式的成功典范。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独特的中医服务,同时其价格的合理与优质的服务也广受好评,现在老人们需要排队才能入住。

样本2

综合老年社区

综合老年社区主要针对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不过也会有专门的区域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作为一个社区,这些养老机构通常是由独立的生活区域及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构成,包括配套的超市、邮局、银行等,因此综合老年社区需要众多提供不同服务的外部供应商。此外,这些社区一般设立在医院附近或者内部就有医院。

尽管综合老年社区提供最全面的服务,但是其入住率大多处于中下水平。这是因为大多数此类社区位于郊区且收取高额会员费或租金。

这种商业模式中也存在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需要开发商能够采用出售的模式吸引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家,或者在地域和医疗服务上有优势。事实上,运营机构往往比较亲睐出租模式,而有些运营机构则由于土地性质问题无法出售只能采取出租模式。但分析表明,如果采取出租模式,在平均50%入住率的前提下,需要10到15年才能收回投资。

亲和源老年公寓是上海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老年社区。亲和源社区中有一家医院,因此社区的设备和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符合高端标准的。不过亲和源社区位于郊区,而且收费很高,致使其入住率没有达到100%。

样本3

社区配套老年公寓

这是一种房地产开发商正在进行试点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为希望能和子女住得较近且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提供公寓。社区配套老年公寓的房屋设计和一般公寓相似,不过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此外这个模式和一般的房地产项目一样只进行出售。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应用这种商业模式的项目,不过其入住率非常高。

唯一的社区配套老年公寓是位于昆山的绿地21城孝贤坊。不少消费者出于对抗通胀或资产升值的考虑购买老年公寓,使得孝贤坊取得了很高的出售率。尽管投资者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但鉴于更高的建筑成本,开发商可能无法获得高于正常房地产项目的利润。

样本4

度假疗养院

位于旅游胜地的度假疗养院为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提供旅游化的住宅。这些度假疗养院一般位于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目标群体为健康且喜欢旅游的高收入老人。

这种商业模式更像是酒店,其医疗配套服务往往有限。客户一般只在疗养院里住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目前这类的机构还比较少,且由于客户群体数量较小,至今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样本5

高端养护院

我们定义的第五种商业模式为高端养护院,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潜力的商业模式。其目标群体有很高的养护需求,即那些需要辅助生活照料服务以及全天候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高端养护院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养护院内一般拥有内部医院并且配备标准的医疗护理设备。

在此类养老机构中,由于老人的生活需求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养护院内的配套设施可以相对简单,一些基本的娱乐生活设施即可,这使得养护院能够不依靠外部供应商独立为老人提供服务。

高端养护院一般采用租赁或者会员制的形式经营。基于其以医疗护理为重点和特色,养护院从政府申请购买土地时还能够享受优惠。然而,由于养护院市场进入门槛较高,并且需要在医疗护理服务上进行投入,如今高端养护院的数量还很少。但是刚性需求的推动使得这些机构的入住率一般很高。

对于五种商业模式,容纳规模、收费标准及入住情况均有所不同,我们整理总结了各商业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实例。

美国综合老年社区的翘楚

埃里克森退休社区(Erickson Liv-ing)始建于1983年,公司核心业务是开发运营老年宜居社区,主要顾客群为中产阶级。目前,集团已在科罗拉多、伊利诺伊、堪萨斯、马里兰、马萨诸特、密歇根、密苏里、纽泽西等地,建成16处退休社区,入住人口超过21000人。

社区提供日常服务包括家政、维修和交通,并建有餐馆、商店、健身中心(聘有全职教练)、医疗中心(专职全科医生)。社区同时承担了道路修整等一些政府负责的服务,并建有自己独特的安全保卫和应急管理体系。

考虑到大部分老人有固定退休收入,并且希望为了子孙后代保护他们的资产,Erickson Living提供了独特的费用支付方式。社区的居民可通过支付一笔一次性可退还的入住押金来保障他们对公寓的所有权。在他们离开社区时,这笔押金100%可退还给他们的继承人。另外,社区每月收取固定的费用,将涵盖水电费、物业税、及其他费用。

除了独居公寓外,Erickson Living还在社区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居民可以享受全职医护人员的照顾,而这些医护人员都拥有执照,并专精于照料老人。

2012年,Erickson Living的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6%,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概括地说,综合老年社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合适的地理位置、舒适的居住环境、上乘的服务体系、以及合理的收费标准。然而这种养老模式进入中国仍存在不少壁垒,比如中国老年群体的养老习惯是居住在自己拥有的房产中,他们不容易接受将住房出售、月付租金给老年社区的养老方式。

另一方面,对比其他商业地产,房产开发商不太愿意开发老年公寓项目,因为此类项目的投资回报往往是长期的,不符合大部分房地产商“赚快钱”的心态。

2.4亿人的市场

到2025年,预计中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与此同时,能够负担得起高端养老服务的家庭数量将达到1856.7万户。面对这样的市场机遇,很多公司,包括金融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运营商都准备进入中国养老住宅市场。

尽管市场机遇很大,但是在计划进入养老住宅市场时仍然需要慎重考虑几个因素,例如选择商业模式、选择住宅区域、确定合适的服务以及供应商等。许多市场参与者出于能力互补的考虑一起合作,这就需要他们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

·开发商希望通过销售房屋而快速收回其投资成本的需求;

·运营商希望提供服务而收取每月费用的需求;

·消费者对住房所有权的偏好。

因此,选择一个适合的满足各个市场参与者需求的商业模式是进入市场关键的第一步。此外,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另外两个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养老住宅的属性以及能否获得土地和相关设施。

同样的,获得土地或设施的方式也会决定商业模式的灵活性。例如,土地如果是免费的或者有政府补贴的,那么地点一般处于郊区且养老住宅的运营会有诸多限制,不过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会降低。

由于不能出售土地,投资者只能选择会员制或租用模式,这使得他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社区配套老年公寓和综合老年社区对大型开发商而言是较好的长期投资项目;而对区域性开发商而言,如果能从当地政府获得廉价土地,他们就能够从养老住宅市场中获得更高的短期收益。

第5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创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说:“在提倡社会资本办医的背景下,这种合作是非常好的尝试。”他自2012年就已关注这一消息,表示医院正式启动建设在意料之中。

目前,阳光融合医院包括门诊、医技、住院等区域在内的第一期综合院区已完工,预计2015年投入运营。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向媒体介绍,医院项目总投入25亿元,阳光人寿将持有50%以上的股份。整体规划占地706亩,包括七大功能中心:综合院区、专科专病诊治的临床医学中心、医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康复中心和员工生活中心。筹建初始,医院即引进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JCI,预计床位数为2000张。

高端、人文是院区的设置理念。原台湾三军总院阎中原院长和国内一流的医疗专家队伍将加入医院的管理团队。

“在这项合作中,我们更应该将阳光保险看作‘社会资本’的代表,而非医疗服务的需方代表。毕竟目前商业保险的市场份额还极小。”杜创进一步解释说:“当然,在办医过程中,积累相关数据,寻求介入基本医疗保险市场的突破口,这些都存在可能性,也是合理的。”

2014年4月,在社科院的一次公立医院改革论坛上,商业保险公司代表介绍,2013年,所有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的卫生支出额度,仅相当于医保加新农合费用支出的10%。在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收入中,来自商业健康险的仅占1%。

商业保险机构相比政府办医保机构,在保险管理的专业性、积极性方面是有优势的,目前极低的市场份额代表的也是商业保险的发展潜力。

“保险公司很难与医疗机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难以对医疗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监测和控制。这成为制约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锁凌燕表示。

此次阳光保险携手大型公立医院创办医院,共承业务,共担风险,相信可以为克服此前发展障碍提供蓄力时机。

在国际经验方面,据杜创介绍,美国,上世纪90年代商业保险直接或参与办医的情况比较普遍,典型模式如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但2000年后,随着医疗保险服务市场日益成熟,专业化程度提高,分工日益细化,作为需方代表的商业保险公司越来越少直接介入医疗服务供给领域。他认为,这是“市场自主发展的过程”。他期待政府给予市场自由发展的空间,但不宜“一致推”这类型的合作。

第6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不外乎三条途径:增强现有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寻找提供新的供给,即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过程中,必须尽快减少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着重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也是全社会的福社要求。为此,应配合土地、户籍、财税、区划、科技、教育人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协调和完善。其中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追求更为公平、幸福,更高质量和更有保障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收人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还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知,社会保障制度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工作的调整完善甚至走向产业化,也完全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二)老年护理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

在日本,这一需求主要依靠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来满足。该制度通过严格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覆盖了城乡绝大多数老年人,使其能够安享晚年。但是,基于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支付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压力过大的事实,老年护理保险因其福利性过强,完全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度。即老年护理服务如果单凭国家政府来单一供给,将会使整个经济发展不堪重负,需要其他的资源介人。除此之外,养老设置缺乏、医疗服务落后、护理人员缺少、支持政策缺失、企业盈利预期不高等也是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无法实施的原因。

第7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作为一名医生,许树强也在思考: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治病救人是天职,但不仅仅是这些。医生要围绕着人民的健康和长寿动脑筋想办法,而不单单只是看好病。“让医院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让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这是许树强写给未来的一句话,也是他的梦想。

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长寿

“大医院应该干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医教研,延伸到前面预防医学,后面康复医学。尽管有的医院比较弱,但是这样一个形态已经形成。”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的一番话铿锵有力。

许树强说,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已经完成了功能的拓展,单从梅奥医学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梅奥医疗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不仅设有临床科室,影像医技科室,还有神经病理学等学科,一共16个科室,500多名医务人员涵盖了神经疾病发展机制、转归康复乃至死亡的全链条。“这已经超乎了我们对传统医院概念的理解,也是今后医院的发展方向。”

许树强讲了一个他身边的实例。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糖尿病研究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潘孝仁这个名字。潘孝仁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留学,归国后他创建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1992年,他牵头开展了震动学界的大庆研究,也就是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十几万人进行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并跟踪进行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病的研究。大庆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一来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二来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庆研究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给全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研究资料。

当时,潘孝仁这样一名医生不好好看病,去搞一个覆盖十几万人的研究,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许树强彼时正是中日友好医院一名年轻的医生,他也没有理解。但是20年后回头看,潘教授不仅没有“不务正业”,而且通过这项研究创造了无法被复制的医学奇迹。

许树强说,这个实例说明,医生不仅要重视临床,给病人看好病,更要找着眼于人民的健康长寿。“仅仅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长寿,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着。”

那么,未来医院发展在健康长寿这个模式实现的路径是什么?“我们思考两个路径:一是实体医院进行资源整合;二是虚拟医院,尤其通过信息化,通过健康管理,把大医院、社区、家庭、个人联系起来的信息,从而实现全新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职能转变,医疗边界发生变化。”许树强说。

多方整合资源,破解养老难题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许树强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未富先老”,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代表当今养老服务前沿理念、具备康复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型老年康复养护机构尚属空白。

许树强介绍,目前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的诊疗任务,不可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的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条件简陋,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重视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对于改善民生,维护弱势群体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许树强提出五点建议: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力争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一所具有示范意义、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院(实为真正意义上的疗养院)。根据老年人康复、护理和日常健康照顾的需求,从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场地设施、专业人员构成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突出康复医疗服务专业特色,形成一站式、多功能、复合型老年养护机构。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多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民政、卫生、社保、残联等有关部委和行业系统加强协作,联合联动。引导和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疗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以及传统养护型养老院向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转型,形成三级服务网络,扩大老年养护覆盖范围。

加强各级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康复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技能和处理老年人突发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老年人康复器材和康复辅具的研发,合理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助器具。加强对老年人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和训练,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

第8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主要特征

河南省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6.9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36%,2019年为11.2%。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量多。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老年人口规模大,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多。2010年,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6万人,到2019年增加到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2.2万多人,相当于一个较小县的人口规模。二是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呈加速增长态势。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0年为6.96%,2010年增长到8.36%,2019年达到11.2%。可见,全省老年人口比重呈加速增长态势。三是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大。南部和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重,中部和北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信阳、漯河、驻马店老龄化率较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均超过9%;郑州、安阳、新乡、焦作、濮阳市均超过7%,但在8%以下;济源、鹤壁相对较低,还未超7%。城乡差异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四是不同老年人口群体面临困难多。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从2000年到2017年,全省高龄老人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77万人,增长81%。女性老年人口占比大。2017年,60-69岁男女性别比为34.2%,女性老人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如郑州市,275名百岁以上老人,其中女性220人,男性仅55人。老年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差,失能老年人数量多。独居、空巢老人增多。2017年,全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4万人,其中空巢老人约600万人,特困供养人员50万人。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工作现状 

河南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出台了《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提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条款。将制定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列入2021年省人大立法计划。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方案若干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行统筹部署、顶层设计,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不断夯实。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续三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为全省日间照料中心配备设施设备11047件,2018年新建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57个,2019年新建1000个,2020年又新建10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大资金投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关于财政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6大类24项财政支持政策,3年内支持资金将达到33亿元。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建设农村幸福院8000多个。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各地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实施全省1900多家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提升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照护能力,基本完成敬老院法人登记。四是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从2019年起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制。建设了养老机构网上备案系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用地、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建立了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策,并对依法设立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施同等的补贴政策。加强监管,连续4年组织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大走访大调研及暗访活动,实施为期4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五是老年人福利制度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全面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对80-89岁、90-99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100元和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同时,建立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

三、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第9篇: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消费; 人口老龄化; 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76-002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正大量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扩大老年服务消费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旧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境地,市场上的供需双方都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一、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现状

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0年8月11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老年服务消费内容

物质生活需要即生存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所以,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内容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服务。

目前来看,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点来划分,流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称为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中生活,称为居家养老。前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养老机构负责,后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社会化的为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机构养老模式来说,提供一般生活服务的为养老院,提供健康护理服务的为护理院,大型的综合养老机构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来说,为老服务业提供的生活照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钟点工服务、餐饮服务和热线服务等等;健康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和特殊护理等等。另外,对于生活在托老所的老人来说,其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内容与居家养老类似,包括餐饮服务、一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等。

3.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特点

所谓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可定义为为老年人口提供适当的社会服务,以有效地满足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需要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相对于其他消费市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从需求者的角度来看,老年消费者群体有其明显的消费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消费行为的理智化、消费习惯的稳定性以及消费地点的就近性。这些特点主要由老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等因素决定,老年人的消费决策和行为往往受情感冲动因素的影响较少,不易进行冲动性消费,所以消费决策和行为大多趋于理智型;由于老年人的阅历丰富,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经验,所以易于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而稳定的消费习惯一经形成便会长期地影响消费行为;由于老年人的体力等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为减少体力负担避免劳累,老年人习惯于就近消费。其二,从供给者的角度来看,老龄产业具有特殊的性质。关于老龄产业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各方说法不一。目前流行的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坚持福利优先的原则,即老龄产业具有福利性;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老龄产业具有市场性;还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具有微利性,其含义既不同于福利性也不同于市场性,而是指“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在老龄市场的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小。”[1]

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的困境

从供给和需求的双重角度来看,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市场的供给相对短缺。

从需求的角度看,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在大量增加,并且随着医疗等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正在延长,所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还会增大。据统计,“2006年,我国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个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上升到13.4%。”[2]这表明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潜在需要是很大的。但是,有需要并不简单的等于有需求,在这里还要考虑有效的实际购买力这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收入很低,并且没有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再加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落后,这些因素导致了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村老年人的“零消费”现象。所以,从需求角度看,老年消费者存在很大的消费需要,但是由于以上这些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需要在转化成有效的需求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从供给的角度看,在国外,专业的养老机构和为老年人上门进行医疗和照料等服务的行业已经相当普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程度都很高。但在我国,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相比,目前的社会为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的需要,尤其是日益增长的“空巢”、带病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服务需要。以老年护理为例,“到2007年,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达到1300多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单就照顾这些老年人来说,至少还需要220万名专职护士,供需缺口专职护士高达120万人。”[3]

三、扩大老年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

很明显,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因为市场上的需求者即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福利性;另外,市场上的供给者即老龄产业也是一个特殊产业,既具有福利性因子又参与市场运行和市场竞争。很明显,既让老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遵循福利优先原则,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企业参与竞争首先是以营利为目的,若按照福利优先原则,势必会降低企业的利润,打击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老年服务市场上供给方的发展。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则会影响老年服务市场上需求方的利益,因为老龄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含有福利性的因子,若完全按照“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运作,势必会损害需求方的利益。若遵循微利性原则,实行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即使行业的平均利润低,但市场的需求规模很大,老年消费市场的利润总额会很高,所以遵循微利性原则既有利于刺激供给方增加供给,又能促进需求方增加消费,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解决两难困境,尤其在解决老年餐饮服务的问题中,微利性原则可以做到薄利多销,解决供需矛盾。但这一原则在护理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中却很难实行,因为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和设施数量都要与老年顾客的人数相匹配,每增加一位顾客,养老机构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做到“多销”的同时,养老机构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所以老龄服务业的总额利润实际上并不会全面地上升。由此可见,遵循微利性原则并不能全面地刺激供给方增加有效供给,也就不能解决市场的两难困境。

要走出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就需要全面解决供需双方面临的困难,而实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双轨制”,使政府和企业这两条腿同时走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双轨制的主要内容有二,其一,政府主导建立一批为老服务机构,目的是满足低收入老年人的各种基本服务需要,这些养老机构的运行遵循福利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投资由政府承担,并积极开拓其他融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二,在市场导向原则的指导下,政府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养老机构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参与运营和竞争,其运营成本主要由企业承担,同时政府给予适量补贴,其目标顾客群体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两个轨道,即一个是福利性的轨道,一个是市场营利性的轨道,前者的运行由政府主导,不以营利为目的,针对的需求者主要是低收入的老年消费者群体;后者的运行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针对的需求者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群体。这样一来,站在需求者的角度,不仅中高收入的需求者在营利性市场轨道上可以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而且低收入的老年群体也可在福利性市场轨道上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而站在供给者的角度,营利性市场轨道的供给者也会因市场的利润驱动增加有效供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轨道,政府都应加强规范和引导,尤其是针对营利性的市场轨道,政府应对民营养老机构提供各种支持,例如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以鼓励其发展。

要想解决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除了尝试“双轨制”,让政府和企业两条腿同时走路之外,还应设法提高老年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并加强老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潜力,从而走出市场的两难境地。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扩大我省老年人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编号:HB10ISH06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雁.“对老龄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