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健康教育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基本策略,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学校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部署。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因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发展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教材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不强、教学管理缺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审视高校健康教育现状,正确看待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合格而又优秀的建设者。
2.健康教育内涵的厘清
何为健康教育?有人将健康教育等同为卫生医务教育,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将健康教育定义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健康教育问题联合委员会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是一切影响于个人、社区与种族的健康知识、态度和习惯的经验的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年在芬兰召开的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指出: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它的着眼点应是如何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1]。尽管各方面对健康教育的定义各有所述,但其主要思想都是着眼于消除危险因素,强调个人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自我保健。
健康是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健康与适应的完满状态。健康教育是有关人的生命发展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也就更不能只停留在向学生简单地传授卫生知识和方法,进行身体疾病防治的教育这一狭窄的层面上,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生活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换言之,学校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力量,使学生自愿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3.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教学管理的缺失
1993年颁布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距今已18年,作为指导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最为严肃的政策,其中很多理念和措施已不合时宜,不能反映新世纪初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形势的新需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我认为此类政策出台说明国家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暴露出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尽,缺乏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是导致高校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健康教育教学形同虚设。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要么未开设健康教育选(必)修课,要么以举办宣传讲座草草了事;其次,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实施部门,即使有些高校成立了健康教育教研室,也严重缺乏教学资源;最后,由于对健康教育认知存在着差异,造成高校管理层及部分教育者认为高校健康教育是说起来挺重要而做起来却显得次要的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先天缺钙”。从总体上来讲,我国急需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高校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和教学实践管理体系。
3.2高校健康教师队伍培养与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多由校保健医生或体育教师兼任,这与我国健康教育人才培养起步晚不无关系。1991年秋,天津师范大学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首先开设健康教育专业2年制大专班,之后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5所医科大学、卫生学校陆续开办健康教育专业[2]。当前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的院校不多,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起步,全国的体育院校也仅仅培养兼职的健康教育师资,并没有单独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全国仅有20余所高师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尽管这些渠道培养了一批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学校健康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对比美国的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情况,我们应该有所启发。美国从1920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范学院中就设立了健康教育学学士学位。到1930年,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成了与其他重要学科一样的主要课程。目前美国有200所大学设立了健康教育专业,其中20所可以培养健康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在健康教育中所有的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经学校健康教育专业的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后方能开课。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其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密不可分[3]。
为缓解高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高校可在现有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将医师、体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纳入高校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应出台进修政策,支持相关教师去接受健康教育再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3.3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大都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形式呆板,内容显得相对简单枯燥,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体系。前期编写的高校健康教育教材侧重于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的讲授,内容单一且枯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反观近几年出版的教材,能够根据高校教育方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社会角色来制定,一改前期教材的不足,同时也做到了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机衔接。还缺少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与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国高校对健康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缺乏重视,例如美国的学生可以坐在满壁形态逼真,甚至堆放着“骼骸”的教室里听课;香港的健身课更是在流动的车厢里进行,光电技术将人体奥秘展示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注意多引入能提高大学生健康控制与健康管理能力的教学内容。
4.改进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对策的思考
4.1拓展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多采用室内讲授法。虽然组织容易,形式单一,但是多知识的灌输与少动手操作的教学让学生极易产生枯燥感。美国的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就有专题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类似于专题讲座,强调的是以某一个与健康问题有关的,在群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再如,多主题或全面性的健康课程模式,课程详尽复杂并且有全国代表性。借鉴美国的教学组织经验,我们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团会等方式尤其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教学。还可通过建设健康校园的环境,如在校园中布置专题讲座墙报、板报、海报、电子屏幕等方式举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健康教育。此外,高校或与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结合,紧贴形势,开展讲座、提供咨询、卫生帮助等志愿活动和服务,来改变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的做法,多渠道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4]。
4.2高校健康教育评价
有教学必须实施教学评价,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指导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高校教育部门应当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进行教学评价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却唯独没有列出高校部分的评价指标。教育部门要建立高校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从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
5.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厘清健康教育的内涵,明确高校健康教育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在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的同时还树立健康和健身意识,成为家庭与社会健康的行为大使,带动社会群体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人骏.健康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3.
[2]孙波.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9.
[3]范锦勤.刍议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4-115.
[4]张延香.以“健商”理念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J].中国厂矿医学,2009,(12):706.
[5]孙亚慧,姚慧,林伟.高校健康教育课设置思路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522,534.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9-02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主要问题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2001年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规定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经过多年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全新的趋势:面向全体,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然而,受“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以“问题预防”模式为主,致力于消减、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评价偏颇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更加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对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20世纪末,美国兴起一种心理学思潮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其出发点是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出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借助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普通人、有问题的人或者是让有天赋的人挖掘自身潜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引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摈弃了原来的那种“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的消极的、负面的手段,以“提前预防”或“积极引导”等积极的正面的方法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张树立积极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促进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养成,逐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矫治服务上。这种重补救、轻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原则和教育的发展相违背。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课程目标应由单一走向多元,要兼顾预防、矫治和发展,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为出发点,具体阐述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课程内容以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调适技巧为主,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功效无法全面发挥。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心理学知识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心理健康需求。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挖掘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增加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我国学者孟万金等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高校可以此为参照,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以此为框架,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避免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需求,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衔接。
(三)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积极心理体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应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对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锻炼重视不足,课程模式单一。
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积极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认为在教育和生活中积极体验的增进是形成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积极地体验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积极体验培养和增长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要将理论讲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团体训练、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各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与潜能发挥的技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课堂外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估方式
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在科学系统收集并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多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要以课程目标和性质为依据,在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重点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大学生心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和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估方式单一,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心理成长情况,也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充足有效的反馈信息,因而也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性、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估方式。评估内容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多种形式。具体评价手段上,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要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等心理测验工具,量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可广泛采用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评价法、作品分析法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主体人的整体性发展的促进,突出评价的动态性、情境性,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和心理潜能开发的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林静,胡敏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心理档案;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9]张立新,刘燕.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75-17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3.4亿,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时,抑郁症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有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90%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个普遍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2.已有心理健康课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3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3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学生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关键。现代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求学就业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国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测评结果,设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开课形式选修课多于必修课。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形式,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遍性程度较低,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开放广度不够。
2.课程内容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以传授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3.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等形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职性不够。
4.授课模式以传统型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学生容量较大,教师主体性多与学生主体性,多以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点,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三、构建“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设想
所谓“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即:在全体高校学生中开设的,通过集中授课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以达到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效果。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性质必须是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开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课程开展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四个学年。一年级开设课程,以把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把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年级有针对性对考研和就业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个学年课程要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调解三者统一进行设置。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达到通过案例判断心理异常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认知的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最终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4.授课形式应采用集中串讲、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配合实践与心理测验,让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动态,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心理课程做出计划。
5.课程内容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及分析内容。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人生观的树立、积极社会组织的构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内容为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6.评价体系要改变原有的一纸试卷为主的考试方法。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测评,针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教师要有反馈教学,即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导,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素质,必须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从事者,必须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资格,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自己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要给每个学生建设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归档进行分析,把握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月胜,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6(3):121-12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4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渗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社会群体,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阐明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异。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各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几乎为零。有些省份则明文规定,要求生均不得低于10元的标准,但仍有高校没有专项经费。
第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得较快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教育理论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
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设施不完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推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硬件情况来说,心理辅导室、自助阅览室、团体辅导室等建设正日趋发展并不断完善,多数学校有心理测试软件,少数学校具有拓展训练设备等专业仪器设备,但仍有高校没有心理咨询机构、专用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且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距离教司政厅2011[5]号要求仍有差距,内容仍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覆盖面小,教学缺乏完整性等。
第六,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偏低。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存在偏见和误解。他们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可能有不正常行为或见不得人的隐私,甚至精神疾病,这种看法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不敢接受心理辅导。
二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讨
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拥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今后工作中,应逐步规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保障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教育手段,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第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与监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建立心理普查制与常规预防教育工作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营造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宪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教书育人,2002(12):29~32
[2]张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0(11)
[3]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⑥ 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J].世纪桥,2015(2):63-64.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只影响了社会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日新月异,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发一些大学生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应合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处理问题
信息爆炸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更新和变更,这就给高校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大挑战。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两个主要内容,在高校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但是当前我国的各大高校普遍缺乏大数据意识,对于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水平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人员都过于重视高校的文化课教育以及学生专业课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只有少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大数据处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数据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数据信息,还有很多消极、反面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涌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会对学生造成难以估计的消极影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由于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点,所以一些商家和个人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或宣传一些不良、非法、有害信息,这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蚕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学生对这些虚假、有害信息没有进行合理的鉴别和筛选,就会受到这些信息的消极影响,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三)教学方式逐渐落后
大部分高校心理教师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较差,没有将大数据合理运用到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都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的教学质量,而随着学生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也逐渐丰富。所以教师应对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面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高校教师应首先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摒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同时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改革工作。例如:高校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前将自己的上课内容与上课资料上传到平台上,以供学生们浏览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数据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市场上的数据之中常常充斥着一些不良、消极的数据信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防止学生受虚假信息的哄骗,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或社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还应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技术,同时依据大数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施监测和监督,当发生学生心理数据异常时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对学生个别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教师应抓住时展的机遇,勇于面对时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同时合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悦,方鸿志.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