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公安民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公安执法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公安行政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公安执法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公安执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职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公安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公安执法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安执法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公安执法
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
在百姓的眼里,公安民警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行政和刑事执法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公安民警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安执法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公安民警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公安民警进行行使职权的精神和灵魂。公安干警应当牢固树立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如何做到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基础,所以说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活动。所以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作出公正的处理。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办事,公安机关按照诉讼程序办理案件,本身就是实现法的公正价值的要求,同时严格遵守程序才能保障行使职权的公正。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行使职权,才能实现行使职权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每一名公安干警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执法理念,扎实地履行好权利与义务,把公安工作的每一项职能落到实处,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高校校训的价值内涵
校训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反映着时代、地域文化积蕴和精神;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牢记心头、时刻遵守厉行的。
从大学校训的内容看,它所表征的是大学的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从大学校训的确立依据看,它是以办学实践为基础,根据社会要求和大学本质逻辑,在广泛收集和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大学校训的功能看,大学校训对大学师生的学术行为(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它遵循的是高校的风格特色和历史文化,凝练的是学校的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表达的是学校的精神气质和理想愿景。
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
在高校语境的具体展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贯通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代表国家层面,主张国家的自强与独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社会层面,主张社会的公平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代表公民个人层面,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它肯定了国家的价值根本,描绘了社会的理想蓝图,确立了公民的行为规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指南。
各个高校校训,从字面上看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从校训的提出、讨论、研究到最终确立,各高校或从学校筚路蓝缕、建校的艰辛提炼校训,或从学校学科特色出发总结校训,或通过对时代要求的考虑不断创新、调整校训的内容。这些无不体现出大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与独立思考、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因此,高校校训所承载的高校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是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结合高校语境的具体展开。
具体分析,一方面,从高校校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角度看,二者互融互通、契合共振。一些高校校训或直接引用经典著述话语,或将经典话语加以整合而形成,别具一格,富有特色,有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土壤、源头活水。比如,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前三个词语都有经典的明确出处。从整体上看,这一校训体现的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为国家做出新贡献。毫无疑问,作为学校核心价值的表达,高校校训用寥寥数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学人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校训不仅植根于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气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当代中国梦语境下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而高校校训所传递的价值信念、时代精神,对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涵养力,是新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这种涵养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校训塑造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气质,以及培养青年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情操上。青年人进入高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校训中蕴含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渗入青年的内心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融入社会后,这种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便扩展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使校训精神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核心价值观散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总结显示,大学校训普遍强调“求实”、“创新”、“勤奋”、“博学”、“团结”等。从这五个词进行分析,“求实”、“创新”不仅是研究学问的态度,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团结”是学校的力量之源,也是社会共同进步的不竭动力;“勤奋”、“博学”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个人前进的砝码。频率最高的五个词分别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这充分证明了大学校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大学精神的供养。“团结”是“爱国”精神的显著标志;“求实”既是对“诚信”的彰显,也是“民主、法治”的基本诉求;“创新”、“勤奋”、“博学”既是“敬业”精神的实现条件,又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际工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训互通共融。
正是基于这种互通共融,可以说,探讨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探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了活力,大学校训则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直观体现。
用校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高校作为公民价值观培养、传播最重要的阵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涵养和承托作用。
对高校校训精神进行重新解读,注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校需要用校训解释好时代的精神特色,调整校训不符合时代的元素,充实和丰富校训的内涵。既要确保校训内涵的“高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训的应有之义;又要挖掘校训内涵的“深度”,使校训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此外,还要拓展校训的“宽度”,使校训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后职业、生活、学习等终身的个性气质和道德准则。
重视大学校训与时代结合,突出承古纳新。作为高校精神的校训,在不抛弃原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前提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当前多元化社会的价值旨归与时代的精神元素结合起来的校训,才能彰显出活力,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才能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站得住脚、立得住身。要将国家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统一起来,让二者发挥出最大的合力,补足“精神之钙”,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师生共同努力践行高校校训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普通民众,它的提出高度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校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表现,也应该是高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依靠高校师生共同努力践行校训精神,进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大学校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高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行为的主体,都有责任承担起践行高校校训的任务。
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24~45岁,平均(35.9±4.2)岁;对患者病情进行临床分期,I期13例,Ⅱ期14例,Ⅲ期2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长蛇灸、体疗方法治疗,治疗期间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①灸前准备:a.天气:治疗尽量选择在晴朗的白天进行,保证环境温度较高,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b.患者准备:排除孕妇、糖尿病、肿瘤、结核、感觉障碍、疲劳、空腹、皮肤溃疡及酒后等患者,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移动,防止出现烫伤,治疗后可能出现水泡,禁止用手抓?稀?c.房间及设备:针灸室内门窗关闭,保证空气稳定、不对流,治疗时,保证患者取舒适,呼吸保持通畅。d.护理人员准备:治疗前,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排空大小便,为患者准备好毛巾被。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长蛇灸护理操作流程熟知,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守护在患者身边,同时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②治疗期间护理:a.预防烫伤:治疗中,嘱患者禁止随意移动身体,避免艾绒燃烧时掉落在患者皮肤上,导致皮肤烫伤。施灸中,随时询问患者的耐受情况。若患者感觉局部皮肤有疼痛感或灼热感,则可在该处皮肤周围喷水降温,缓解疼痛感及灼热感。治疗室内门窗保持关闭,防止艾绒在对流的空气环境中燃烧过快,造成局部温度过高。施灸完成后,将纱布、艾灰及时移去,对皮肤处用湿毛巾擦干,动作要轻柔,然后嘱患者及时穿好衣服。b.预防晕厥: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面色、脉搏及体征等密切进行观察,同时要对患者主诉及时听取,如果患者出现眩晕、胸闷等不适感,要马上停止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含糖饮料或温开水,并打开门窗通风。在针灸治疗结束后,患者下床时,护理人员要进行协助,防止患者出现性低血压和跌倒。c.预防皮肤过敏:相关研究报道,有患者因大面积涂抹斑鳌粉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斑鳌粉性热、味辛、有毒,为斑鳌、丁香、细辛、白芍、肉桂、川乌的混合物,通常情况下,适量涂抹不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由于患者个体体质的差异,在治疗期间,必须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工作。在施灸过程中,对患者皮肤情况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主诉皮肤有瘙痒感,且皮肤出现大块斑疹、红疹或其他过敏症状,则要立即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d.预防呼吸道刺激: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在艾绒点燃后,如果消除不及时,室内浓度如果过高,对患者呼吸道会有刺激作用,导致咳嗽症状出现,容易导致艾绒散落,出现烫伤患者的情况,并且因咳嗽可能造成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所以,在病床上方应该安装抽烟机或床围,避免艾烟对患者呼吸道带来刺激,对患者的隐私也有保护作用。e.预防皮肤感染:在治疗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水泡,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禁止用手抓挠,防止抓破水泡导致感染的发生。在治疗后第3天,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配合外科用药,水泡处结痂、脱落即可。如果有瘙痒的情况,可让患者在水泡周围皮肤处用手拍打,缓解瘙痒。③治疗后健康教育: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伴有全身发热、口干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倒温开水,并及时穿好衣服,让患者休息30min后再外出,防止感冒。在饮食方面,忌肥甘厚味、寒凉之物。
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眩晕症状仅2例,给予吸管喂温开水后,患者症状缓解,完成治疗;患者出现皮肤丘疹、瘙痒情况1例,用强的松软膏涂抹护理后,症状消失;在治疗后,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泡6例,通过外科敷药治疗7~10 d后均痊愈,期间未出现感染情况。出现轻微并发症的患者对症处理且痊愈后均对下次治疗不产生影响。
讨论
一、 非营利组织对农村社会救助的介入及参与
1. 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非营利组织的陆续出现,一直持续到2003年。该阶段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非营利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1978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工作,到1989年其在全国的基层组织高达8.7万个,通过开展各种人道主义社会服务,积极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二是参与社会救助的非营利组织在起步阶段社会力量比较弱小,大多非营利组织是从政府部门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和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分别是从国务院扶贫办和分化出来的。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刚刚起步,难以发挥规范和激励作用。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肯定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事业捐赠行为,但对于如何实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以及优惠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四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救助活动主要集中在扶贫、济困等传统领域。1998年水灾期间,中华慈善总会采用拍卖、义演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共募集款物总额72亿元,而当时国家财政拨款是48亿元,这显示了慈善组织在紧急救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 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活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组织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救助范围从传统的扶贫济困,灾害救助逐渐地向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等方面拓展。其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管理得到完善。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基金会管理办法》,首次将基金会分为公募与非公募,规定除个人外,企业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成立独立的非公募基金,明确规范了企业设立慈善基金的行为; 2005年《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开始实施,结束了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长期沿用国家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历史。
3. 飞跃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相关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非营利组织社会监管力度加大。近年来陆续出现的郭美美事件和诈捐门事件都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不断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使之能更好的在农村社会救助中发挥作用。其二,中国志愿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激发了大众参与社会救助的热情,彰显了国民慈善意识的觉醒和蕴藏在民间的力量。汶川地震后,志愿者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参与赈灾宣传,募捐物资、灾区救援等服务。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1.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在协作空间和手段方面与政府缺乏有效协作。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协作空间狭小。政府过多的干涉救助的微观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被压缩,在协作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常常被当作政府救助资金发放的部门,成为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机构,在政策制定、人员交流以及信息反馈方面的协作则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协作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协作方式,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救助对象的范围或名单,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或物质帮助以及非营利组织直接参与到项目中,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能够直接参与项目的非营利组织往往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型组织,实力较弱的或草根性的非营利组织只能通过提供救助服务或资金,不能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参与农村社会救助。
2.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公信力不高。非营利组织自身先天存在缺陷,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够公开,外部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个别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救助活动时,背离了非营利组织的公益特性和社会职能,使得非营利组织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公信力不足。近年来出现的郭美美事件,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基金会管理办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等,是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主要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立法层次不高,且明显滞后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其次,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监管,使部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不够规范,甚至偏离了原有的宗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形象,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最后,对于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领域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法规。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改革与完善
1. 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作机制
第一,形成共同的治理空间。政府应当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控制,抛开繁琐的手续规定和制度性框架,给予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自由空间,与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这一共同的治理空间结成管理联合体。第二,形成组织上的互补。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当重视与基层政权之间的协调,从而在组织上形成互补,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第三,形成人员与信息的协作和共享机制。该机制使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之间充分沟通,对问题进行探讨并交流信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以增强社会救助的效果。
2.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建设
非营利组织需要增强自身能力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管理,对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年龄构成、心理素质等要有严格的规定及考评体系。(2)提升组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首先,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其次,建立财务信息公开系统,通过网络或报广等途径定期财务收支状况,敢于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询。(3)加强与政府的主动沟通。非营利组织应掌握主动与政府沟通的艺术,积极配合、协助政府的社会公共活动,获取政府对自身的信任,为组织发展拓取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舒血宁脑梗死治疗效果
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铜甙类和银杏内酯制成的注射液,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我院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脑梗死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急诊留观和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共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8~80岁,平均(58.2±12.3)岁,头颅CT检查,空隙性脑梗死13例,单灶性脑梗死18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
1.2方法治疗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一个疗程。适量应用脱水剂降颅压,常规给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对高血压患者予以控制血压,同时配合使用脑保护剂。
1.3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③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6%;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2结果
通过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明显,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由侧枝循环存在,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保护这些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脑损伤加剧。
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铜甙类和银杏内酯制成的注射液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阻止脑细胞缺血造成细胞膜的离子转运紊乱,能清除多种氧自由基,是一种广谱的自由基清除剂,兼有超氧化物岐化酶作用。故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元作用,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具有拮抗作用[1]。另外,银杏叶提取物含有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黏度,减少微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脑循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表明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安全,无副作用[2]。
参考文献:
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第一,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一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坚决反对从本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破坏国家法制统一的行为,坚决制止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土政策”、“土办法”;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第二,要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能不能坚持执法为民,是衡量政法干警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执法为民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不能只考虑自身工作方便而漠视群众的方便和利益;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二是必须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三是必须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
第四,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法干警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服务大局与立足本职的关系;二是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三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四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膝关节疼痛是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引起膝关节痛的疾病常见为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而以老年骨性关节炎最为多见,笔者自2006年开始运用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疼痛5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女性36例,男性14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较长为2年,最短的是6个月,患者做针灸,理疗,按摩等效果不明显。
1.2临床症状和体征
膝关节强直,屈伸活动困难,屈伸度在15-30℃之间,关节周围有压痛,活动时关节疼痛加重,膝关节周围的组织坚硬,弹性差,膝关节正侧位片示:构成膝骨面关节及边缘骨质增生硬化,部分关节面边缘骨刺形成,关节间隙变窄,髌骨上下缘韧带钙化。
1.3治疗方法
①定位:弯曲双膝关节,取疼痛膝的内膝眼、外膝眼,常规消毒,如关节腔肿大明显,腔内有积液应先抽出积液,然后取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20,关节腔内注射,一周注射1次,4-5周为一个疗程。
②中药治疗:通过辨证施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方:黄芪30、桂枝10、杭芍30当归30、川芎10、全虫6(研吞)、鸡血藤15、木瓜15、僵蚕15、甘草5,水煎服5剂为一疗程。本方黄芪宜重不宜轻,气虚加党参、白术,关节软麻木加杜仲、牛膝、伸筋草、海风藤等。
2结果
通过用上述综合治疗后,显效为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的有38例,占76%,好转为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改善7例,占16%,稍有好转为疼痛好转,关节活动较前改善5例,占10%。
3讨论
膝关节疼痛是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引起膝关节痛的疾病常见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关节游离体等,而以老年骨性关节炎最为多见,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病变以关节软骨损伤及骨质增生为特点,因是负重关节和多动关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屈伸困难,僵硬,肿大弹性差,活动受限,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血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失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舒经活血等作用。玻璃酸钠注射液,注射关节腔内起润化做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增强关节液的粘稠性和润化功能,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再生,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因此在治疗期间要求病人注意休息,减少关节的负重,避免剧烈运动,治疗后关节疼痛缓解、伸屈功能改善,肿大僵硬消失,活动较前方便,临床上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膝关节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掌握适应症及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在社区及基层医疗单位康复理疗科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实用骨科封闭疗法》.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汤华丰 .1993年1月10日.
论文摘要:青少年由于自身及社会角色的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符合青少年个性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涵,必将促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由此促进青少年成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共识的基本理念,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对其本身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要求。青少年由于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特点,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对象。
一、养成教育是促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模式
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个体的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价值观便是价值观念,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这可以说,价值是人们的利益与需要的反映,也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与行为选择。作为统治与指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深人个人,它必须以个人的需要和认同为前提条件。党在十七大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那么,促成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也需要以他们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心理特征的认识,“个性时代”不失为一个简洁和具有特色的概括。而此个性时代同时是一个不成熟的过渡发展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主导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基于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心理特点,促成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并自觉接受,养成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因为养成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也符合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笔者认为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道德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其品质的教育体系。养成教育十分强调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贴近青少年的个性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崇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以形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习惯为外在表现形式。
习惯是自然、简单的,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从个人层面看,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映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当青少年以及以后成人的行为习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为青少年接受和践行时,体现人本的要求的养成教育便促成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
二、养成教育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1.养成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从个人层面来说,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养成目标集中表现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新一代,事业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阎的“四个新一代”。养成教育作为讲求实际和效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将青少年个人素质目标与社会要求目标有机结合一起并落实于实践。首先体现在“做人”的目标上。养成教育着力于青少年的独立性、主体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帮助青少年解决个性发展中的矛盾,而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它强调将“四个新一代”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和谐地渗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它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内化而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并体现于最简单的行为—习惯。再者反映在“学习、创造”的目标上。养成教育重视青少年作为整体有相对一致的个性特征,但又强调每个青少年的差异。以此出发,养成教育强调灵活地、创造地运用具有感染力、有成效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学会学习和创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的要求下,培养青少年道德习俗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造发挥;同时养成教育更加注重引导青少年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创造能力的养成。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覆盖性广、时效性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外部机遇和挑战,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SWOT分析;传播路径
DOI:10. 16083/j. cnlci. 22-1296/g4. 2015. 08. 0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7-03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形态。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快速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方式,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大,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受众中青少年居多。
(一)利用传统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利用传统传播方式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学校教育、制度规范、各级党委的学习、文化建设、传统媒体传播等,其中传统媒体传播主要包括新闻、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倾向于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上对用户进行传播。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开始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其传播必定要结合社会实际,适应社会潮流,贴近社会生活。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更需要深入学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需要。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参见表1)
SWOT分析是一种面向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制定或修改组织的经营战略,使组织目标、管理意识、经营方法等适应组织及其变化。此分析方法在各种管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其综合、系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结合,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 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为83. 4%。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新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从广度来看,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体,都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从深度来看,新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影响力,新媒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确保传播的广泛性。
2.新颖而灵活的传播方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有着受众广泛、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更多的是自发性传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引发参与者的讨论和思考。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都十分广泛,传播方式更为灵活立体,限制因素少,传播效果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深入的宣传,新媒体中微博的话题讨论、微信的文章推送、美拍的微视频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并且能够通过评论、转发形成互动,带动全民广泛参与和学习。
(二)劣势( Weakness)分析
1.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新媒体的传播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只靠官方平台的是不够的。在消息被之后,网民的反应、参与程度、关注点都无法控制。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是否能够引起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较强,而网民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政治性信息的行为较少,参与度与关注度有待考量。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主要通过新闻的方式传播信息,信息源相对固定,信息传播的过程较好控制,要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需要用电视媒体、报刊等多加宣传。
2.新媒体环境中存在消极思潮的倾向
网络环境十分复杂,难以控制。在网络环境中,消极思潮关注度高,导向性强,网民容易受到感染。许多激进的、缺乏理性的参与者缺乏理性平和的参与精神,一味批判,群众的跟风心理也比较严重。相比之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很难吸引观众,在自由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提高其吸引力很有难度。
(三)机会( 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又一次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族”的出现也推动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目前,类似于微博、微信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新形式的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美拍的出现将微视频打造成信息传播的又一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也能够有效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使之更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2.上行下效的组织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将其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各层级党政部门都建立有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微博、认证微信号,部分高校还设有大批网络宣传员。这样层级分明、队伍庞大的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并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四)威胁( Threat)分析
1.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于出现时间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之网络环境相对自由,容易出现隐私泄露、言论偏激、信息庸俗等问题。
2.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生活层次的人群,因此,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必然存在。思想水平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发出消极言论,出现非理性抨击的可能性也更高。如何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接受,并且避免引起消极思潮,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基于SWOT分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对策
(一)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形成有组织的高效传播机制(s-0)
党和政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背景,充分重视新媒体宣传这一途径,把握好新媒体操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党和政府应借助于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人人参与。以高校为例,可以综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机制。纵向应形成由高校党委、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宣传,院系党委(支部)、团委及基层党支部、团支部配合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调动积极性,参加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讨论学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共享可以反馈到各上级,上级再根据大学生群众的反馈商讨下一阶段教育方案,从而形成由上级至下级宣传,下级向上级反馈这样一个循环机制,在不断循环中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横向应形成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动学习,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各高校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优势互补,形成高校交流教育网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着力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S-T)
针对网络环境过度负面化的现象,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科学的思想,政府应对其大力弘扬,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对传播不良信息、发表偏激言论的行为进行惩戒。
(三)打造多途径传播模式,综合提升价值观影响力(W-O)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发挥新老媒体的合力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有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信息时往往需要严格把关,并且拥有专业的媒体团队。而新媒体借助于网络优势,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在年龄层次方面,传统媒体的受众整体年龄偏大,新媒体的受众则多为青少年。因此,唯有将新老媒体有机结合,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