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盐城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提出了包括沿海错位开发战略、区域关联发展战略、“第四产业”发展战略和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在内的战略体系,并对相应的方案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上看,盐城、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枢纽地带,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展还处于“低谷”区。近期,《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等苏北地区的沿海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系统的思维确定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这是盐城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促进整个苏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的差距仍较大
“十五”期间,盐城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拥有悦达集团、森达集团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02家。2005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90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64亿元,增长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原因,盐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为例,盐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85元,而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766元,是盐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但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将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已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台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31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块(射阳、建湖、阜宁)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第三板块(滨海、响水)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第一板块相比仍属贫困地区,其中响水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4亿元,滨海、响水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苏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趋同化明显
“十五”期间,盐城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31.5︰38.6︰29.9调整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但从盐城工业产业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纺织、化工、机械和食品四大产业占产业总产值的70%左右;二是产业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10%,企业有数量而无规模,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
二、盐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盐城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56%,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为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盐城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2、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轻工、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212个,畜牧业产地87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全市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6个,并有179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
3、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当前,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有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此外,盐城海滨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形成了集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盐城滨海风光。
三、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案体系
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盐城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挖掘区域优势与潜力,通过正确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一个经济区域只能是在适当的产业或产业链条的适当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个性越强,越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越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盐城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临海生态特色,实施沿海错位开发战略。
具体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之外,还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现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滩涂上发展沿海速生林带,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商品用材林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林产业,扩大沿海滩涂综合林业产业规模。二是利用沿海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建成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动物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沿海无公害、污染轻的特点,大力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建成以盐土农业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基地。四是围绕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港口火电、苇浆、木浆、天然气、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础工业,积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临海工业体系。五是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沿海国家生态旅游区和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目标,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种珍稀动物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带。
2、区域关联发展战略
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同时,盐城又是“长三角”和“淮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这为盐城的区域关联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淮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缘,目前虽属于沿海欠发达地区,但该区地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盐城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淮海,面向长三角”,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淮海”两大经济圈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带动自身的跨越发展。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关联发展中,要突出发展目标、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及产业的前后关联,在不影响其他区域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3、“第四产业”发展战略
江苏省的南北差异梯度明显,苏南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必然会向盐城等欠发达地区扩散。但为了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盐城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沉淀成本小、技术调整快,易于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而且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途中的盐城等苏北城市而言,信息化是其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信息产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改善区域的信息化投资环境。
4、大市区、小城镇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盐城中心市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大市区战略是在将亭湖和盐都两区纳入中心市区范围的基础上,以市开发区、亭湖开发区和盐都开发区作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实力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通过“三驾马车”的合力拉动市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功能上,进一步明确盐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的城市区域定位,着力彰显“水绿生态盐城,东方湿地之都”的景观特色和人文特色。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化基础支撑和工业化重要载体的小城镇的发展要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完善现有城镇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同时,必须自觉走上行政区域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盐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特色的原则,通过实施正确的战略组合,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所构建的战略体系是基于盐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条件而提出的,但又立足于我国当前沿海开发和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因此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适度的扩展性,对于苏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盐城统计局:盐城统计快报[R].2006,1(22),45。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电子版)。
【关键词】国际化视角;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一、四平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3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7.2亿,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8.7亿,增长2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4亿,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28854元,增长25.8%。经济结构调整显著,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1%;42.7%;30.2%变为25.2%;45.6%;29.2%。一、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65.8%和26.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7.85%。农村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比预期数据提高600元。四平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完整,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实力进步明显。加之平原地貌和丰富的矿产、动植物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平地区在“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引下,初步融入长平经济走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四平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还是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国内一线城市的强大经济基础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在搞好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不断进行细节修正,不墨守陈规,使之能够不断适应发展形式的需要。
二、国内外同类城市发展的经验
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国外同类城市如韩国大田、美国密苏里州春田市等,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春田为例,春田地区人口70多万,但是公路网四通八达,拥有春田、布兰森两个客运机场,全美排名前十、前一百的大医院各一所,以及十几所大学(包括排名前十的私立学院一所),交通、教育、医疗、消费、娱乐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这些城市的发展之路,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并发挥出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最终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色,这条主线就是城市文化。符合地区实际的城市文化可以为城市塑造出自己的灵魂,为城市增添无穷的魅力。良好的城市文化结合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民族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够引导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让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促进城市软环境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全方位的发展。因此,通过分析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发展经验,可见城市文化的建设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主导、决定性地位。
三、对四平经济发展的启示
四平地区地处长春、沈阳两大东北工业中心之间,工业发展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充分认清这一点,同时结合本地区优势进行自我定位。避免与两大工业中心成熟工业项目的竞争,寻求优势互补,针对两大工业中心发展互补型产业,化竞争为动力,搭乘两大工业中心的顺风车,让两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四平地区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形成四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绿色环保、可持续等概念已经被全国人民接受并积极落实,党的十提出五位一体的概念,首次引入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这个大方向下,四平地区的发展战略也应顺势而上,在宜居四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绿色四平、生态四平。加之基础较好,全市森林总面积为30.65万公顷。草地资源总面积14.4万公顷,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起伏,草木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完全具备绿色、生态的基础。四平市整体居民素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地区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四平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梨树被称为“东北二人转”艺术之乡。同时,满族文化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叶赫满族自治乡著名的“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是清代三位皇后的出生地或祖籍。应当以此为基础,引导居民注重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注重个人素质,塑造文明四平。
综合来看,四平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以树立城市文化为首要任务,打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绿色、生态”的城市文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07-02
所谓区域,指的是特定的空间系统,是包含地域资源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组织,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创新性的人才。目前,地方部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层次以及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无法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迎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为地方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与战略性以及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高校教育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质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人才的职业素养。创新性人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推动力量,创新性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创新性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才竞争愈演愈烈,所以,高等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不但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和创新化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3.促进地方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高等院校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优秀的创新性人才,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推动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和高等院校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分析现代服务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地方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差异大。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现代服务行业人才培养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高等院校相对较多,同时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使得现代服务行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再加上高校拥有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和专业化人才,有效推动了现代服务人才培养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问题,缺乏优秀的高等院校,国家为此出台了许多西部的教育发展政策,但是仍然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现代服务人才培养的落后现状。
2.缺少系统性和规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现代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服务人才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来说,现代服务人才的教育程度已经有所上升,就业人才年龄普遍呈现着年轻化的基本特点。但是目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同时从业经验比较少,因此缺少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独到见解的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涉及的课程包含有金融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缺少规模性和体系性的发展模式。
3.缺少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支持。当前来说,许多学员没有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和服务流程,缺少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融入岗位进行工作。再加上现代服务业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行业,工作团队必须齐心协力,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所意识,才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实际上,部分服务人才缺少协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无法完全胜任服务工作。
4.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缺少校企合作。当前来说,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服务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与其他本科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而校企合作无疑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捷径,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服务型人才。但实际上,高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没有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人才培养过于形式化,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支持,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互相促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现状以及现有人才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区域发展需要的服务业人才数量与质量。所以,高等院校在培B现代服务业人才过程中必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为区域发展培养出开放和务实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培养人才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以战略性眼光支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并且,在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时切忌好高骛远,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服务人才的状况,合理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2.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当前来说,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现代服务行业的基本需求,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制定出具有地区特色和符合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培养模式。为了充分满足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应当要培养出具有高超理论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服务型人才。同时,可以对实践型和应用型以及务实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借鉴,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现代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将学生的学分和资格证书以及实践活动作为评分的主要指标,重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拥有着实践和务实的特性。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块,从而有效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对核心技能的培养。高等院校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专业能力、规划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曾有学者指出,劳动力能力强弱与工作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上,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技能作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现代服务业业的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此外,加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4.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仅能够确保人才的综合质量,还能够提升服务行业的总体服务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作为参考指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作为评价指标,以个人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三种方式来评价现代服务业人才,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能力差距,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现代服务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到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学课程,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校企合作,理论联合实际,让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
5.加强高校和服务型企业的合作。理论联合实际,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将企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立足点,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与区域服务型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一是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专业实习培训基地,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充足的工作体验,而且还能不断加强学生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解。二是聘请知名企业人士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论文指导以及现场答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学生读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了解。三是高等院校教师前往企业服务岗位进行实践,实地实践3个月以上,只有教师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工作经验,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当前来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因此,高等院校应当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地方供给更多优秀的服务型专业人才,推动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瞿群臻,孙丽玲.沪港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11,(7):83-84.
[2] 颜爱妮.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广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0-53.
一、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特点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近几年来,我区工业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区乳制品制造业、毛纺织业、纸浆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的地方化专业指数居全国第1位,稀土金属制造业、炼焦业居第2位,贵金属冶炼业居第4位,轻有色金属冶炼业、制糖业居全国第5位。说明这些产业在我区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中,具有一定的地方专业化优势。
2.产业集群带动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形成。一方面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作用,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发展。例如,随着美国ECD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稀土企业进驻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稀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稀土深加工产品比重由“八五”末的24%上升为43%。稀土高温发热陶瓷、稀性MC尼龙等新材料发展态势较好,形成了产业链的雏形。另一方面集群也带动了农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了公司、奶牛服务站、奶牛基地、奶牛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商贸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产业集群出现多种聚合方式,发展的活力较强。一是主导企业带动型。如以伊利、蒙牛等企业带动的乳产品产业集群,到2003年鲜奶处理能力300万吨,其中液体乳能力266.4万吨,乳制品能力27万吨,生产液体奶164万吨,乳制品14万吨,实现增加值32亿元,占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5.2%。二是资源禀赋形成型。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加工,最终通过若干个同类加工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如煤、电产等能源产业集群,2003年,全区煤炭综合生产能力1.5亿吨,原煤产量1.47亿吨,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占能源工业增加值的38.1%。全区电力装机1173万千瓦,实现增加值74亿元,占能源工业增加值的49.6%。三是园区带动型。近年来,我区积极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促进了企业空间集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和集中治理污染,成为支撑我区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区工业开发区47个,其中重点工业园区20个。农畜产品加工、稀土高科、高新材料、生物制药、高载能已具备集群发展雏形,发展后劲十足。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托克托生物制药园区、棋盘井高载能工业园区、乌海工业园区等优势特色产业的集中度超过了60%以上,大大提高了产业聚合力。
4.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较大,发展动力较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群形成了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从空间布局来看是“块状经济”,从产业分工来看是“链状经济”,发展的内力较好。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增长速度快、市场占有率高。我区乳制品制造业、稀土金属冶炼业、毛纺织业、纸浆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1.94%、9.4%、9.24%、5.57%。三是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四是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龙头企业在产品的更新换代,花型设计,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二)问题
1.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我区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断线”产品多,众多企业都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功夫。目前,我区只有14%的畜产品、29%的棉纺织产品、20%的毛纺织产品得到深加工。综合加工能力不足,初级产品的加工增值很难实现,因此也就很难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2003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而以纺织品为原料的服装工业产值仅占0.54%,从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我区不足0.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8)。
2.产业集中度低,分工协作差,规模经济效益不高。一是工业组织结构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2003年,全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的大中型企业,创造了68.5%的工业增加值,而全国仅12%的大中型企业就创造了69%的工业增加值。二是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区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在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边缘。如我区聚氯乙稀树脂最大生产规模为3万吨,国内平均生产规模为5万吨,发达国家生产规模一般为15-25万吨。三是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每一企业都作为单独个体面对市场竞争,而没能结成有效集群机体。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3.科技投入不足,产品创新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仍是以投入市场多年的老产品打天下,在产品更新换代上迈不开步。这是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全区技改投入178亿元,约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8%;技改项目169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50个,仅占15%。新产品产值仅为6.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77%)22.79个百分点。
4.缺少知名品牌和产品形象,且名牌产品的带动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仅有鄂尔多斯、鹿王等11个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对我区经济发展具有相当贡献,但与一些发达地区比,对产业集群的提升带动作用仍然相对较弱。一是我区名牌与中国名牌、国际名牌相比,经营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发展速度不快,竞争力较弱。二是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大量现有名牌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从近期我区调查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情况看,生产设备为国内80年代及以前水平的占33%。
5.缺少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束缚了集群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区多数地区专业市场仅仅是初步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为数不多,市场专业化程度很低。从近期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在包头、通辽、鄂尔多斯、兴安盟、乌海、乌兰察布等6个盟市中,专业市场占市场总数比重仅为15%,其中,大型专业仅占10.7%。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的企业少,特别是能提供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和装卸功能,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全方位物流服务需求。
二、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向
(一)改造提升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对可以改造成为集群发展的产业,要尽快加以改造提升。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内在素质。二要调整产业布局,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三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产业,使产业链条在当地得到延伸。以化工、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为基础,进行改造提升,形成以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为依托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包头、呼伦贝尔为依托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乌海、锡林浩特为依托的煤电产业集群。
(二)培育构建以资源优势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以培育“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从构建区域性板块经济着手,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沿路或沿线,形成“块状”或“带状”经济。我区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不同地区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例如,以呼、包、鄂为依托的羊绒产业集群;以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为依托的乳品产业集群;以通辽、赤峰为依托的肉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乌兰察布盟为依托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以草原区为依托的草产业集群;以沙源区为依托的沙产业集群。
(三)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一是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入股,尤其要吸纳一些战略投资者入股,争取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对缺少龙头企业的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培养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规划引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以产业集群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抓好产业规划。坚决改变项目随意招,项目随意放,缺乏产业规划约束机制的状况。二要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区范围统筹生产力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实际情况,拟定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总纲,用以指导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展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稀土产业集群;以棋盘井等14个高载能工业园区为依托的高载能产业集群;以呼和浩特托电工业园区、金川开发区、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工业园为依托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
一是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指导目录及政策导向。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四是在注重群体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夯实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旗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二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三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同时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三)推进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大电力、信息、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的建设力度,为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流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一是抓紧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由商会来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行业自律,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三是有意识地在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创立地区品牌。四是培育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集群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立产业集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并在一些盟市、旗县区域内进行试点。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精神和要求,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拟定较为规范的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稳步地推进全区产业集聚的投资工作。一是制定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资金扶持竞争性领域,实行间接投资方式的财政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要逐步建立促进国家资本金良性循环、有效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行为的决策程序和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关键词:区域;会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经济每年以平均20%的速度递增,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会展城市最为活跃,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
我国的区域会展经济虽然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场馆建设、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会展经济的行业规范和管理体系,借鉴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会展经济资源
会展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和地区特色。各个地区在发展本地会展经济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赶潮流,盲目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会展经济资源的开发也不能遵循统一的模式。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决定开发会展经济之前,一定要对本地的资源和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调研,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节省资源和财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区域特色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经济形式相辅相成,真正对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规范,避免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在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的职责是要规范各种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监督和评估体系,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做好有力的保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既不能对会展经济的发展大包大揽,阻碍市场调节对会展经济的作用,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规范,对展会及展会公司的质量和资质进行评估和认证,避免恶性竞争,使会展行业规范化、市场化。
三、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会展管理人才
会展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批人才,特别是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会展行业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还要精通外语,并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了培养优秀的会展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才送到国外去培训,可以让他们在国外的跨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积累实践经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国外会展管理精英来国内,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促进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
四、小结
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市场调研,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支持,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参与和管理。只有把握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结合区域特色,充分开发会展经济资源,才有可能使会展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与区域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大经贸,2008(02).
[2]丰理炜. 浅析会展经济的功能及其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02).
[3]刘筱柳.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4).
一、锡赤通“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以扩张经济总量为发展主题
目前影响锡赤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总量太小,不足以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足以形成支撑区域分工的经济流量,也就不可能实现区域有效的分工与合作。
因此,尽管从全国、全区或自治区西部的发展水平看,已进入促进结构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发展阶段,但针对锡赤通地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步阶段的客观现实,“十二五”期间,必须千方百计地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不要人云亦云地别人抓结构调整,我也抓结构调整,别人抓转变方式,我也跟着抓转变方式,而是要重点围绕解决发展不足问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通过引投资,上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始终保持一个高于全区和全国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在政府目标考核中,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考核指标不仅不要淡化,而且要适度加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地区经济总量有一个大的突破,为“十三五”或以后更长时期内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奠定足够的总量基础。
(二)以壮大主导产业为中心任务
尽管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锡赤通地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而是主导产业的发育不足。因此,“十二五”期间,锡赤通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先不必过分地追求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而是要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做大做强上,一是扶持已有一定基础和苗头的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二是抓住机遇,创造各种条件接纳产业转移。三是加大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尽快形成新产业。坚持先引进、后规范,先形成、后优化的方针,通过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培育和引进新产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骨架。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根据不同产业的功能和定位,再通过填平补齐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产业体系。
(三)以做大中心城市为关键环节
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针对锡赤通地区目前总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规模小、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要把城市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构建区域合理的城镇体系构架,依托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条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区域内城镇化发展的步骤和节奏,制定区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特色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形成功能互补和区域城镇体系。
其次,要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建设。针对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不够、集聚人口和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不高状况,“十二五”期间要以做大做强赤峰、通辽和锡林浩特三个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为中心任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和城乡就业,降低农民牧民进城门槛儿,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强化科教医疗等公共服务等措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宜业性、便捷性和保障性水平,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集聚和服务辐射核心。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举措
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近些年锡赤通地区的交通、通讯、仓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重大进程,但受经济实力所限和历史欠帐较多,加之区域面积巨大,目前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
因此,锡赤通地区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创新基础建设融资及运行管理体制,力争通过“十二五”的建设,使区域基础设施覆盖面和水平有个大的提高。在具体建设内容上,一是基于提升城市功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基于城市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基于资源运输和产品运输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基于能源输出的电力通道等建设;五是基于解决水源保障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基于信息传输的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五)以融入周边发展为突破路径
锡赤通地区目前尚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总量、产业体系都不足以形成自主的发展机制,必须以借力周边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路径。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服务周边、配套周边作为基本方针,加强区域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借助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的资金优势、技术辐射、产业带动和基础保障等条件,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要突出合作重点。根据锡赤通与周边地区的资源及经济互补性,一是要以能源为媒介。随着东三省、京津冀经济能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通过与周边协作解决能源保障问题的合作意愿进一步显现。锡赤通地区要充分利用好自治区出台的资源配置政策,加强与周边地区电力、煤炭、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锡赤通地区建设成东部重要清洁能源基地。二是以产业合作为目标。东北三省未来几年将有数亿元产值的配套合作产业。锡赤通地区要抢抓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通过接纳产业转移植入与东北产业体系配套的新产业,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三是以创新体系合作为保障。依托东三省和京津冀地区的科研、人才、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共建共享区域创新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区域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共同打造东北地区国家创新产业基地。
其次,要明确合作方向。针对锡赤通地区的区位条件和周边省市的不同特点。一是在能源合作方面,因目前京津地区的能源供应有山西和蒙西作保障,锡赤通地区的能源合作对象应重点着眼于辽宁省。二是在产业合作方面,根据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带动能力,锡赤通地区应重点加强与辽宁、吉林和天津的产业配套协作,而与黑龙江的产业合作应以呼伦贝尔市为重点。三是在科技人才合作方面,应以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为重点。
二、锡赤通“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在推进路径上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两种路径。一是市场主导路径,即主要通过区域市场的自然发育和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区域自由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和统筹的城乡公共服务等。二是政府主导路径,即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协作发展。一般适用于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地区,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和集中投入,促进尽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鉴于锡赤通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的客观实际,为了尽快形成自治区东部增长极,建议采取政府主导路径促进锡赤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一定时期内的政府集中投入和产业政策倾斜,使锡赤通地区的经济总量、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条件有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为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奠定一定的总量基础和支撑条件。
(二)在产业布局上坚持集中集聚原则
现代产业需要集中集聚发展,集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果。锡赤通地区在目前的初级发展阶段,可以暂不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体系的完善性,但必须充分认识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性,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建设、布局分散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
首先,要合理优化区域的空间开发体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要求,依托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空间规划引导人口规划,人口布局引导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针,对区域的生态屏障、城镇体系和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做出控制性规划,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开发方针。
其次,要把握好区域开发的不同时间步骤。区域总体开发要坚持非均衡发展方针,按照“先点上突破、再轴线联结、然后全面发展”的分步实施策略,在“十二五”期间以重点城市和重点园区的点上突破为主,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再次,针对目前区域内工业园区规模小、水平低、布局分散、产业雷同等情况,要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共建共享,按照靠城不进城的原则,选择几个区位条件好、配套能力强的园区作为自治区重点支持和区域联合共建的重点园区,力争在短时期内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园区做大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服务园区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在内部一体上坚持利益诱导原则
锡赤通地区虽然具有地理上的邻近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等一体化发展基础,但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将客观上影响着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锡赤通地区涉及三个盟市级政府、32个旗县级政府,还有若干个具有部分行政职能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必将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地区出于各自GDP核算和财政收入等利益目标的考虑,会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目标选择和政策设计,造成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冲突。这是目前区域内部出现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布局分散和招商引资政策冲突的根本动因。
因此,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以利益为纽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建立合理的GDP核算制度和财政收入分成制度,健全的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和公共资源及产品共享制度,并辅之以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激励制度和投资倾斜制度,促进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变区域分割为区域统筹,变与邻为壑为开放协作,从而形成统一、开放、协作、共享的利益机制,克服由于行政利益多元化导致的各自为政。
(四)在周边协作上坚持甘当配角原则
锡赤通地区要实现与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既要克服缺乏自信心理,又要摆脱盲目自大情绪,要正视发展差距,端正合作态度,采取主动方针,制定正确的合作策略。
首先,要坚持甘当配角原则。针对区域内经济基础薄弱,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在产业分工上要树立“一切围绕周边,一切配套周边和一切服务周边”的理念,先不必强调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不必考虑产业层次是否低端,而是重点考虑产业规模和重点企业的做大做强,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地位的提升争取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主动占位。
其次,要改变对外来企业开发资源模式的片面认识。要处理好近期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积极引进外省市的资金和大企业加速资源开发,不要过分强调所谓的利益流失、对地区经济带动不大等问题。这是所有欠发达的资源开发地区必须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关键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促进资源开发尽可能服务于地方经济,通过发展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再次,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对于区域内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要坚持拿来主义原则,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提高区域的创新发展水平。
三、锡赤通“十二五”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自治区新型能源化工及有色冶炼加工基地
锡赤通地处煤炭资源、有色矿产资源富集区,发展煤―电产业、煤―化工产业及有色冶炼加工业,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靠近市场优势。从发展现状看,煤炭、电力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自治区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色冶炼及加工业已有一定基础,在全区产业地位明显提高。煤化工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多个煤化工大项目落地投产或即将投产。从发展潜力看,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这为两大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十二五”期间,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发展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二五”末,主要产品的产能和产量占自治区的比重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日益提高,产业影响不断扩大,成为自治区新型能源、煤化工产业及有色冶炼加工示范基地,成为我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点。
(二)国家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锡赤通地区绿色资源丰富,特色农畜产品突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锡赤通地区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确立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地位。目前,区域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已拥有宁城塞飞亚、东方万旗、草原兴发等多家龙头企业,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十二五”时期,锡赤通要进一步发挥绿色品牌优势,提高精深加工和规模经营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乳业、肉业、生物制药、玉米、小杂粮等加工业,力争成为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三)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锡赤通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物流环境,其可直接延伸辐射到周边多个城市,还可延伸到锦州港、天津港、二连浩特口岸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目前,区域物流设施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随着连接东北、华北的物流通道延伸贯通,区域物流园区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货运中转、交易能力明显提高,有条件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四)我国北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锡赤通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将成为推动锡赤通地区经济发展的策动力。“十二五”时期,锡赤通在现有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加强旅游合作,挖掘区域文化内涵,突出“自然与文化”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锡赤通地处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其生态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更牵系着东北、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锡赤通地区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草原保护等 8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积极成效,首次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锡赤通地区生态环境正处在建设与破坏相持、好转与退化的关键时期,建设和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成为国家主要生态功能区。
(六)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与研究
在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因此为了符合现阶段区域发展的具体需求,相关部门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要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与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要通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全面的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区域产业经济资源等客观元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造成经济发展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活动;同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产业发展不利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具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开展,要明确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障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资金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展的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重视,要根据地方区域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风险抗击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有针对的扶持相关经济产业。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粮食、工业等领域的重视;东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而安徽等地盛产各种药材,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个别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域资源特色有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综合区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区域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基础。根据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调研与整理,为区域资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区域资源分析与调查过程中,要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矿产、养殖、畜牧业以及土特产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要提高对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民族文化的重视,要对区域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
3.明确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柱。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策略,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发展策略明确支柱性产业,要对不同资源的发展状况,利用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支柱性产业飞发展,也要制定详尽的发展策略与计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地方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针。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区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提高对经济发展策略区域制定、执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区域资源作为基础内容,根据实际的资源发展、利用价值,构建系统的产业链,通过支柱性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要将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运强,吴秋明.虚拟产业集群一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42-45.
[2]夏亚民,翟运开.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3]张荣.我国虚拟动漫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动作[J].经济管理,2011(3):16-19.
关键词:沈阳;会展旅游;区域经济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mi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ubjects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iant economic profits that leadto a global busi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ulation of m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conomy. as to shenyang's mice, it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mice on the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henyang's m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mice industry.
key words:shenyang;mice;regional economy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业既能为城市和区域带来经济利益,又能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因而成为众多国际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拳头产品。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被视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沈阳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对于会展旅游学术研究已经成熟,而国外学者最关心的领域就是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会展地点的选择[1],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对会展旅游本身的研究。从实际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沈阳已经成为国内会展旅游四大“会展经济带”之一,沈阳的经济水平多年来也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沈阳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独特的满清历史文化、初具规模的会展配套设施和较丰富的办展经验成为东北会展旅游的核心力量。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际上,将会展旅游定义为mice,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狭义的会展旅游则是指与各种会议(meetings and conventions)直接联系的旅游或旅行活动[2]。而广义的会展旅游则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商贸以及会展事件以及奖励旅游等7个部分。西方施密德教授(schmidt m.)提出:贸易展览会是能够提供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数据的惟一的市场媒介。会展旅游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做出重要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区域及城市的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其可观的经济利益,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加之会展旅游的目的地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因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沈阳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沈阳近几年举办了许多的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展会,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办展数目及交易额增加迅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沈阳会展旅游办展个数和交易额正在逐年增加。2004年沈阳办展约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会展达到15%,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3]。2006年,沈阳市办展140余个,交易额突破900亿元[4]。根据专家预测,2008年沈阳会展总数将达到150个,交易额将突破1280亿。可以说,沈阳目前的会展旅游正准备迈入现代国际会展旅游大军的行列,会展经济已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甚至在全国会展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沈阳的会展旅游又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呢?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会展旅游有利于加速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辽宁推出的“神奇辽宁,多彩关东”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形成沈阳-大连-丹东-沈阳的金三角线路。在“金三角”旅游线上的9个城市中,沈阳作为辽宁省会,位于核心的战略中心地位。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先行”又进一步增强了沈阳战略中心的地位。不但推动了整个“金三角”的工业的优化升级,也为整个经济区提业配套、产业带动、产业集中等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会展旅游有利于重新树立和改进区域形象
沈阳举办的许多大型会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这正是沈阳自我宣传的绝妙机会,相当于一个超级城市广告,对改变沈阳城市给外界的传统印象很有利。从传统的重工业形象向环保、智能、时尚的旅游城市形象转型的沈阳从2000年末23. 91%的绿化覆盖率和3. 7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今天40.6%绿化覆盖率和12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目前国内外广大游客普遍认为沈阳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一批国际性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沈阳名声雀起,知名度大幅提高,成为沈阳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三)会展旅游有利于区域与企业间沟通产销、吸引投资
国际性会展活动有利于吸引不同地区、国家的客商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沈阳的进出口贸易,同时,通过宣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项目,也增加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近几年,为适应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沈阳正通过“规划统筹”的思路,凭借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投资者。仅2004年以来,就有北京、广州、大连、杭州、苏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相继在沈阳市举办各类展览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于2004年4月也在沈阳设立了代表处,筹划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激增了沈阳的会展旅游,会展旅游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发展。
(四)会展旅游有利于刺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其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为1,其他相关收入为9[5]。会展旅游能够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加速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仅黄金周七天,来自各地的食客便吃掉3.48亿,沈阳市各星级宾馆的入住率平均达到83%,市内出租车单车每日运营收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公交车运营收入提高2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0%。
(五)会展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全世界每20秒就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就业机会。举办大量会展又可以增加大量暂时的就业机会,而当会展旅游形成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之后,更能以新增的企业与组织而增加长期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 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4年沈阳市办展约90个,增加就业机会8 000个;2005年沈阳市办展约100个,增加就业机会1.3万个。
(六)会展旅游有利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沈阳文化接轨国际主流文化的一系列国际会展的举办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沈阳。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正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化都市的“门槛”。“世园会”中囊括了100个特色展园、4大演绎活动和32项互动演出,人们随处可见的除了各国园艺展览,还有许多当地的民俗表演、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等等,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有利于人们与之进行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同时,在与外来参观者接触过程中,人们也会学到一些先进的观念,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沈阳会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沈阳会展旅游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问题。比如,对会展旅游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政府主导化较强而市场化较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等等。根据沈阳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相应的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如果想让会展旅游能不断发展、不断被大众所熟知,就一定要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和市场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加强在国际上的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二)加大研究,建立完整的研究和管理体系
建议沈阳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紧跟国际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会展旅游整体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最终编制出沈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可适时召开沈阳市会展旅游工作会议调整。并建议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将沈阳市商业局国内展的管理职能、市贸促会国际展的管理职能和市政府大型活动的协调职能进行整合,形成统一规划、指挥、管理的会展旅游管理体制(见图2)。
(三)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对接
对于目前会展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沈阳市各大高校可以设立独立的会展旅游专业方向,出版专业教材书目,加强教育力度。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从会展策划、统筹意识、装修、营销、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世园会”的举办,向沈阳提出了礼仪人员、翻译人员、零售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的人才需求。建议沈阳市各大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会展旅游专业方向,近两年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标准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而对于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政府部门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利用看不见的手推动会展经济,才有可能对区域经济起到最大的推动刺激作用,实现长期效应。对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就是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按市场经营模式运作,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走上会展旅游的国际轨道。
(五)创沈城会展旅游之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2005年沈阳与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等四个城市联合组建了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并联合鞍山、抚顺等辽宁中部城市共同参与,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共同打造展会品牌的局面。为2010年实现完善的沈阳会展品牌项目体系,沈阳必须加大力度创造自己的品牌项目。同时还应该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控制新的展览中心的产生和扩大规模,区域内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实现沈阳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郭毓洁.基于sspab模型的mice业进入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 77-83.
[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j].中国会展,2003,7(14): 57-59.
[3] 李淼焱.沈阳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8(3): 42-44.
[4] 王时勤.沈阳会展经济交易额将突破900亿[n] .沈阳日报,2006-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