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航空航天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航天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空航天学科评估

第1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一)我国空管工程师的培养现状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培训主要集中在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三所院校,采取传统的高考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与民航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教学,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实习及论文[3]。由于3所院校在办学背景、办学理念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空管专业办学规范体系,从而导致空管人才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当前空管用人单位日益提高人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规范体系的缺失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二)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本研究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未来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制定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具有健全人格,具备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卓越管制人才;(2)具有坚实的航空、民航、管理等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宽口径,深基础”的知识结构,能够发现和解决民航工程实践问题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3)扎实掌握空管领域专门知识与高级技能,能够从事机场、进近、区域管制、空域、流量管理及飞行情报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培养空管卓越工程师的实施方案

(一)重组通识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原有空中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重新制定了通识教育、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图1);将课程分为3个阶段,学生在第1-4学期完成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现“宽口径、重基础”的要求,达到“建立工程思想、拓宽知识结构”的目的,第5-6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性课程,达到民航局法律规章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第7-8学期完成校外实践课程,通过与各单位的密切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注重空中交通管制技能的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在学生毕业时保持最低184学分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压缩调整课程学时和改革学分分配比例,本研究将学生参加实践的周时数增加到56周,保证了强化管制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的实践内容包括,(1)48学时程序管制,实验内容包括程序管制模拟机操作、程序管制工作程序、飞行进程单使用、控制离场航空器放行间隔、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2)48学时雷达管制,实验内容包括雷达管制模拟机操作、雷达管制工作程序、航空器雷达识别、航空器雷达引导、航空器精密进近的引导、航空器速度控制、航空器进场排序、简单航空器冲突管制、复杂航空器冲突管制、航空器管制责任移交、特情实验;(3)48学时机场管制,实验内容包括机场管制模拟机操作、机场管制工作程序、放行许可、控制放行间隔、地面滑行实验、起落航线管制、起飞管制、着落管制、机场综合管制、恶劣天气条件机场管制、低能见度机场管制、飞行冲突的调配、飞行延误实验、特情实验、大流量机场管制;(4)64学时航行情报服务,实验内容包括航行情报信息处理系统基本操作、电报综合处理操作实践、多种通告联合撰写、航行情报信息提取飞行前资料公告操作、航行情报信息综合查询操作、航行情报信息其他功能操作、航行情报讲解服务。在增加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同时,为了促使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教学有针对性,本研究认为,需要完善实践课程教材和辅导材料的编写,配备数量足够的模拟机设备,聘请资深管制员来校上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精细化需要;还需要修订“空管专业学生生产实纲”和“空管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大纲”,落实空管岗位实践实习,鼓励毕业设计与岗位实习项目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在校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型与项目型的学习和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都能够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并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及特长。校内实践教学是改革原有专业培养计划的重点,主要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1)64学时飞行程序课程设计,内容有飞行程序设计系统基本操作、非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精密进近飞行程序设计、精密进近障碍物评估、反向飞行程序设计、直角航线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设计、离场飞行程序设计、机场最低运行标准、飞行程序设计报告撰写;(2)32学时航图课程设计,内容有手工航图制作、计算机航图制作系统实践、机场障碍物A/B型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离场图的制作、标准仪表进近图的制作、精密进近地形图的制作、机场地面活动图的制作、国内航线的制作与调整、国际航线的制作和优化;(3)16学时飞行计划制作,内容有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飞行剖面规划、巡航高度上当量风的计算及风的影响修正、飞行计划相关图表的使用、用简化飞行计划图标确定国内航线燃油量实验、用积分航程表制定燃油计划、无备降机场的飞行计划、目的地机场不能加油的飞行计划;(4)16学时飞行性能分析,实验内容包括飞行手册的使用、航空器使用限制分析、典型机型爬升和巡航推力表的使用、确定航路爬升所经过的地面距离计算、起飞性能和起飞航迹仿真、巡航性能表的使用、着陆性能表的使用、利用着陆性能表确定参考速度。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及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由中国民航局人教司、航空公司、机场及空管局等30多家民航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校企联合培养分为3个环节完成,其中,第5-6学期采用校企教学交互的方式,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中邀请民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走进校内参与讲授;第7-8学期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强调企业的集中培养。

三、结语

第2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大学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 英语角

一、研究背景

1.提高大学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语言输入和语言操练,最终达到有效的语言输出。由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限制,大学生课堂上语言知识的输入量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大学生课外学习就成为了课堂学习有效的必要补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单一,风格固定,大学生是被动接收英语知识,其效果昭然。如果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学习英语的铺路石,这将会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英语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也更有益处,学生在校园学习当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入社会以后,会主动通过周边的环境汲取知识,自觉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大学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最近几年,“微信”作为新一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微信公众号”的流行不仅为企业,政府,媒体等提供了发言和经营的平台,也给教育和学习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智能手机是当代大学生不离身的工具,微信也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定期给特定的人群传送文字,图像,音频等,还可以及时跟个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学生也很容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接收和查阅信息和知识。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可利用课外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形式的学习,这不仅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率,还会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英语角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的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角创建了“南航金城英语角”微信公众号,并向全院学生推广。创建之初,英语角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推送内容是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通知。为了进一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一优势,更好地为校内学生提供英语自主学习的服务与帮助,2016年英语角成立微信项目组,经过多次讨论,综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项目组将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四大板块:1. 英语学习和考试信息;2. 英语时事政治新闻;3. 英语电影音乐等娱乐资讯;4. 每周英语角活动信息。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在每一次微信文稿推送前对主题,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对微信文稿排版进行调整和完善,合理的运用微信公众平_插入图像,音频,视频等,以求给用户在阅读时能更方便和有效地获取知识。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7年1月,项目组通过问卷星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5份,对问卷结果做了分析与评估。问卷对象覆盖我院八个系别,文科生理科生分布基本均匀,反馈问卷的学生中男女所占比例也较为均衡,大一学生所占比例较重。问卷涉及了所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现状,英语学习课内外时间分布,关注英语类微信公众号对他们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作为独立院校,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只有8.7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英语。调查学生中,差不多80%的学生关注了多个英语学习类微信公众号,54.15%的学生明确认可了微信公众号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的帮助。43.9%的学生认为通过阅读英语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定期推送对词汇量的提高有帮助;39.2%的学生因此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9.27%的学生认为微信平台的定期推送对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25.85%的学生认为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增长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调查还发现,我校大学生关注点比较倾向于关注英语类考试的信息以及国外电影文化信息,分别占到了66.34%和53.17%。同时,我们也发现,接近66%的学生表示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课内大于课外。在这种现状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对英语角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建议

1.要抓住学生的课余休闲时间。通过我们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有65.85%的学生表示自己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是集中在课上。但不同系别的学生英语课的时间也不同。这对于非英语系的学生而言,仅仅只是接触课上涉及的英语知识,实在是不利于英语的提高。而英语系的学生,虽然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同时他们的专业也要求他们需要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却也不是上课所能够全部涵盖的。所以,抓住学生的课余时间,这对于我们利用微信平台来提高英语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微信公众平台现在的标准是一天一条公众号,应当充分利用这个限制,让仅有的一天一条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对于对大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来看,大多数学生喜欢在晚上八点至十点的时间玩手机。这就提醒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来进行推送,扩大阅读量。

2.阅读内容要紧贴学生需求与兴趣。从调查数据来看,有66.34%的学生对于英语类考试信息较为关注,53.17%的学生关注国外电影文化,37.27%的学生关注英语新闻时事。学生对于英语类公众号兴趣的侧重点明显,在公众平台板块设置时应当,将此考虑进去,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把兴趣点关注较多的板块进行优先处理并做重点推送。

3.推送内容形式要多样。对于英语学习,并不是只是笔头上的考试,英语学习还包括更重要的口语和听力方面的练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内容形式不单单停留在文字上。适当的语音功能,视频功能不仅全方面的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而且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吸引读者的兴趣。利用公众平台来提高英语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内容的选择,挑选有实用意义且内容足够吸引人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五、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功能,提高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自主能力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作法。将当下大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让大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英语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阅读,听力与写作等。这种模式也让微信成为不只具有社交,娱乐,商业功能的社交软件,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的有效的学习工具。英语角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内部非盈利性质的学习助手,更加贴近学生,在构建大学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上具有很大潜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基于英语角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新途径,是可行的并且值得推广的。

由于研究时间较仓促,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对象也仅局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如何完善微信英语公众平台,更好地为校内甚至校外学生提供实用的英语学习资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蒋倩.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5):47-49.

[2]徐晓靓.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发和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64-265.

[3]韦宇.浅析基于微信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势[J].校园英语,2016(10):35-36.

[4]赵炀.利用微信平台构建英语学习磁场[J].读与写杂志,2014 (11):34-35.

第3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事翻译;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80-03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开展高校的外事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和国外院校交流、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外事工作者很多时候需要把相关材料翻译成书面英文,包括往来信函、对外宣传资料、合作协议等。同时,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也承担着大量的口译工作,诸如在国际会议、合作谈判、学术交流、接待仪式等正式场合,和诸如陪同外宾参观、饮食等日常非正式场合的口译工作。因此高校外事工作中的翻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一线工作,而提高翻译水平将对于增强对外交流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外事工作的一员,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通过分析北航外事翻译实例(主要以笔译为主),希望对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人员有所借鉴。

1.在某些高校的英文对外宣传材料或者英文网站中,经常会出现对于学校概况的总体介绍或者专题介绍,其中不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从跨文化角度和宣传目的角度考量,可以对译意译、改译、注释等处理,请看下面例子(摘自北航网站):

(1)历年的优良传统赋予了北航深厚的校园文化,造就了学校“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和“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笃行诚信、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爱国荣校”的“北航精神”。Year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has given the university a profound campus culture,and bred the current school spirit of“simple living,diligent learning,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urageous innovation”and the Beihang spirit of“having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and to be good,working hard,being undaunted by repeated setbacks,sincerity,earnestness,being cooperative and dedicated,loving the country and honoring the university”.原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成语,整段文章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翻译四字成语的时候,一般都采用意译或者归化的译法,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同时要注意尽量统一译文的结构,比如译文对于校训的翻译,都处理为名词性短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和原文最贴近。

(2)学院本科教学过程注重宽口径与特色人才培养的结合,设有信息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国防紧缺专业。Th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mphases on training the talents with wide caliber and specialty.The school has four major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formation Engineering,Detec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Technology,Optical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宽口径”这样的字眼。译文处理为“wide caliber”,该词本来是专业术语,后来“wide caliber talent”也引申为“通才”,即与“specialty专才”相对应,译文保留了直译的方法。同时“国防紧缺专业”等字眼是比较敏感的词汇,可以略去不译。

(3)学校设有“一级评估、三级监控”的教学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对于“一级评估、三级监控”的翻译,译者处理为“Evaluating at the institute level,monitoring at three levels(Institute,Schools and Departments)”,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原文出现了“一级”、“三级”这样的词汇,如果不加解释,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注释的译法,这样原文的意思就清晰明了了。

2.高校外事活动往往以院系、实验室为依托,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对于学校名称、院系名称的翻译最好有统一的对外宣传的译法,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对外宣传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延续性,为以后的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标准。以下是几个例子: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由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宇航学院航天导航控制系和宇航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组建而成。The School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of Beihang University(BUAA)was established in 2003,by integrating Department of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 from 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Aerospace Navigation&Control and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from School of Astronautics.原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大学、学院、系所等专有名词。在对外宣传过程中,翻译方法固定和延续下来,形成标准翻译,为以后的对外宣传翻译提供了规范的样本,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翻译,从最初的“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UAA)”演变成“Beihang University(BUAA)”是有充分考虑的。在国外有许多以音译法翻译大学校名的实例,此种译法避免了人们看到“Beijing University of XX”而可能误认为是与“北京大学”相关的学院,而并不是独立大学的情况,也更加突出了北航的特色。同时英文简称还是延续了“BUAA”的译法,成为辨识度很高的英文简称。

再比如“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译法,原文中用了“Instrumentation”而不是“Instrument”,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根据柯林斯高阶词典对于“Instrumentation”的解释,可以看到该词表意包括“仪器与仪表、成套仪器以及仪器使用和装设”等,而“Instrument”一词,虽然可以表达基本意思,但从揭示“仪器科学”含义这个角度不如前者全面和专业。可见,对于校名和院系名称的翻译是要经过推敲和琢磨的,才能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形成标准延续下来。

(2)学院非常注重基地建设。目前拥有“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The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research laboratories.Currently it has a National Key Laborato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ertial Laboratory”,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cision Opto-mechatronics”,as well as other state and ministry level research bases.原文中出现了“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翻译方法是按照官方文件的译法。文中还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翻译成为“Opto-mechatronics”,实际是运用了造词法的翻译方法。英文里并没有“光机电”这个词,译文是把“光电的”-opto,“机械的”-mechanical和“电子的”-electronic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

3.高校的外事活动离不开专业和学科的介绍,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子。

(1)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二级学科。The school has the“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the national level key discipline,“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the sub-discipline.一级学科是相对于二级学科而言的,所以对于一级学科可以不必强调。二级学科也有翻译成“secondary discipline”的,笔者认为不如ub-discipline”贴切,后者较为恰当地提示出两者的关系。

(2)“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198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点。“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s among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o first have the doctoral degree program in 1981.对于博士点、出站等的翻译,也有直接译成“station”,更多的是翻译成“doctoral degree program”,更加符合国外的习惯,采用了类似于“归化”的译法。

4.在高校的外事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向外宾介绍出席人员的行政职务和名誉头衔等,下面不妨总结一下翻译的方法。

高校的机关和院系可分别翻译为:学院school,研究所institution,系department,处division,科section;行政职务可分别翻译为:校长president,院长dean,书记general secretary,处长director,科长head of XX section;职称头衔等可分别翻译为: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注意,研究员的译法不是researcher),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名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客座教授guest professor,顾问教授consultant professor,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等等,在这里不一一举例了。此外,在高校的外事宣传活动中,经常会涉及到理工农医方面的专业术语,由于专业针对性较强和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翻译方法需符合国际惯例,可以参考相关文献的标准翻译方法,切忌望文生义,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帮助,才能做到十足妥当。

以上几个例子,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高校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中常见的英文翻译,由于篇幅和水平有限,不能穷尽所有翻译类型,但从中不难看出,高校的外事翻译有以下特点:专业性、灵活性、延续性、习惯性等特点。恰当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揣摩词汇的用法,必要的时候对原文加以注解。在高校对外宣传过程中,时常会看到误译的例子,影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提高翻译水平,对于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成果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日积月累,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跟上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步伐,成为合格的外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毕政.高校外事翻译标准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8).

[2]候志红.陕西省高校校名英文翻译实证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6).

[3]牛化旭.略论职位头衔的口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8,(05).

[4]韩孟奇.论我国高校英文版网页的翻译失误[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3).

第4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仿生学;交叉学科;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08-02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无论是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还是航空航天飞机的升空等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大学建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因此,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地,是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可能的突破口。

在英、美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生往往由跨系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委员会共同指导,要求研究生所修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甚至要求跨校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在日本,很多大学设置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一些大学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间的融合,促进创新型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别建设综合研究大楼,把有学科交叉和融合趋向的不同研究生放到一起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为学科的交流和内在的融合提供滋生平台。不同学科的教师,尽管研究领域和方向差别较大,但在学生的培养、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等诸多方面却强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研究生开设的一些课程也通常覆盖多个学科的内容,由不同专业的若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耶鲁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也说明多学科交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提出了促进学科交叉的举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大学从2008年开始重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在多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通过创造条件跨学科选录考生、要求和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课、聘请导师跨学科指导研究生、设定专门审议程序评价学科交叉学位论文等举措,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复旦首推双导师、多导师制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目标是通过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交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参与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建国内一流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郑宏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陶飞[2]、武汉大学的周叶中、中南大学的陈长坤[3]、中国地质大学的卢建飞[4]、深圳大学的许改霞[5]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的李雪飞[6]等老师或教育学研究工作者,也都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探讨了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法。

南航大从2005年起,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仿生研究与材料防护研究所(以下简称仿生所)主要从事仿生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已经将近十年。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200名。虽然南航大没有从政策制度上明确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通过跨学科选录考生、跨学科引进教师人才进仿生所等举措,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与经验。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加强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以冀在产生一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及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开展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

研究生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作用,通过交叉学科选课,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以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为对象,其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多个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课,如南航大仿生所从事动物运动力学及其测试技术方向研究的研究生,在南航大能源与动力学院选《多刚体动力学》课程,机电学院的《非线性有限元》课程,自动化学院的《测试技术》课程和航空宇航的《弹塑性力学》课程。另一种模式是由仿生所老师根据需要在研究所内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如邀请具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经验的老师在全所范围内开设关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在南航大各学院并未开设,但是从事科学实验的研究生又必须掌握。第三种课程模式是开设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学。如仿生所的研究领域涉及动物的运动与附着。参考一些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方式,带领研究生在野外现场观察研究与分析动物的运动与附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三种模式,使得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具备仿生学交叉学科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导师的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同行和其他学科学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尤其如此。南航大仿生所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2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全部从事与仿生学交叉学科相关的领域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教学,研究领域涉及动物的运动及其测试技术、生物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仿生摩擦学、仿生智能材料以及仿生复合材料等专业领域。因此,仿生所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并且与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在这个组织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和攻关学科课题。可以使研究生接触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风格、不同个性的导师,对于他们的学术功底、研究风格的奠定、人生的道路的选择和对事物的鉴别,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以及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极大地影响交叉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如果导师出现对交叉学科术语使用不准确,甚至犯概念错误的现象都会影响研究生研究水平以至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也影响了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加强与仿生所内的老师、与国内外同行或者跨学科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

三、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仿生所老师的研究课题常常有交叉,因此以课题组模式通过跨学科课题组的形式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织起来,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攻关跨学科课题,达到研究生知识点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可以激发创新灵感,强化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可以使研究生能够真正把握学科前沿、弥补知识的缺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交叉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工作。

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

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是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关键。需要学校从培养制度上加以制定和完善。通过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做好定期的经验总结,向学校提出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激励机制的意见和建议,供学校有关决策部门参考,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

[2]陶飞,程颖,李建欣,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6).

[3]陈长坤.多学科交叉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第5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竞赛;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根据Intel资深院士Gene Meieran博士的看法,汽车是20世纪的工业产品代表,集成了大量的以能源密集型的工业技术;而计算机则代表了21世纪工业发展方向的集成,信息密集型技术成为关键,两者对比如图1所示。

更进一步的解读,可以发现以上的对比说明,20世纪工业效率高低依赖于能源的分发(Energy Distribution)是否高效,其效果特征是粗放式的功耗管理导致能源的浪费,典型后果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21世纪工业效率高低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Knowledge Distribution)是否高效,其效果特征是计算需求剧增而同时存在大量信息浪费和分布不合理,典型后果是知识爆炸和垃圾信息的困扰。

从IT技术的角度来看,如何面对上述对比而扬长避短来迎接这种挑战现状呢?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要让知识和信息更高效的传播,既要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来应对信息爆炸,还要让计算所依赖的能量消耗得到更精细的控制,两者的结合点就在于并行计算和嵌入式的计算的融合,而汽车和计算机恰恰是嵌入式系统在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从技术进步的现实来看,汽车上的嵌入式计算系统越来越多,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对能源的消耗有更精细的管理和控制,现代的节能汽车依赖于计算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随着计算能力提高而增加的功耗可以利用多核处理器架构来相对降低。“2008年英特尔杯国际大学生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恰恰就是一个体现这种思想的竞赛活动,其竞赛内容对并行计算和嵌入式系统计算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具体的竞赛系统实现上则要求两者很好的融合。

近年来,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在这种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3年初为我院本课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Intel公司的大力支持。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重视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实验课程的重要位置。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除了设置较高课时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容,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还体现在与完整具体的实际系统设计需求相结合。更进一步地,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由于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结合多种硬件、软件、工具和设计方法来完成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考察更具意义,故本文以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和相关教学工作相互的有益影响为着眼点,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本文以我院2005级本科生参加“2008年英特尔杯国际大学生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与本课程关系的案例,谈谈竞赛与课程建设相互支持,促进创新的几点感想。

2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设计为:本科三年级春季学期,48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2学分。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自主编写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教程》。课程实验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实验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该实验室得到了美国Intel、Microsoft、Altera、Mentor Graphics等公司的支持和赞助。实验室设备先进,软硬件功能齐全,实验理念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设计与开发的实验场所。主讲教师受到Intel高校合作计划的资助,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教学研讨会。 本科生的实验课包括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并实现,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为3~5人一组,设计并实现一个嵌入式系统,鼓励学生提出原创性的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平台的特点提供部分备选题目,如POS机、游戏机(Game Machine)、ATM机、打印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情况,自由安排其实验时间。项目实验的题目由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因此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又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

项目式的实验管理过程是本课程实验部分的一个亮点。并非所有实验小组都能取得试验资格,需要根据其对选定方向所作调查和准备工作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合格者方可获得实验资格。为便于上述评估,实验小组应按顺序提供下列实验文档,格式符合相应软件工程文档的规范。

(1) 实验项目申请书(Project Proposal)

实验项目申请书应该是一份描述试验计划的报告,说明实验者选择的试验方向,为何选择该方向,感兴趣的地方何在,可行性如何。该申请需要答辩通过由任课老师及助教组成的评审团的审查。该报告中应该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 实验动机(Motivation for the project);

 设计目标(Description of what it does);

 技术路线(Description of how you plan to do it in brief);

 需要的支持(Help needed);

 概要步骤(Possible steps in brief)。

(2) 实验计划

在实验者上述的试验申请获得批准后,应该完成实验项目计划书(Experiment/Project Plan)。

实验项目计划书应该包括:

 项目需求(Requirements);

 系统结构(Architecture);

 测试方案(Testing);

 实验时间(Time estimates);

 可能的检查点(Checkpoint)。

(3) 实验的仿真验证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内容都可以并且需要真的完成目标系统的真实功能,所以实验者应进行实验的仿真验证,即通过在实验平台上以仿真系统的形式来验证实验计划中提出的系统结构。该仿真系统应该包括与目标系统一一对应的软件和硬件,能够完成目标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最终作为本实验的演示系统。

(4)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The Final Report)

完成实验后,实验者应提供关于试验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The Final Report),该报告同样必需通过最终的答辩,获得评审团的评价,以便结合实际演示给出实验成绩。具体内容应该包括:

 实验环境介绍(Environment);

 准备情况(Preparation);

 设计流程(Design Process);

 难度分析和评估(Difficulty);

 实验结论(Conclusion);

 经验体会(Experience)。

以2008年春季课程本科生第四次实验为例,共60名本科三年级学生参加并完成试验,实验中分为12组,每组5人,其中11组在课程内完成实验,完整提交了上述所有要求的文档,符合每个检查点的要求。另有一组参加“2008年英特尔杯国际大学生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未能参加所有基础实验,但由于竞赛成绩突出,最终给予该小组优秀成绩。

3案例分析

2008年3月~7月,我院3506大班的沈悦雯、朱沥可、慕腾飞3名本科三年级学生组队参加了“2008年英特尔杯国际大学生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参赛项目为“TransCube-基于Visual Hull算法的立体传真机”,指导教师为张炯博士。该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协办,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承办。邀请赛邀请中国大陆,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及美国共72所高校,160支队伍参加。全国专家组于2008年7月15日至21日对参赛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评审。

回顾竞赛的过程,我们认为有以下经验值得参考。

(1) 充分利用“嵌入式系统”课程同期开设的有利条件。由于本次比赛是属于面向嵌入式系统应用的竞赛,所以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既能锻炼参赛选手,也对未参赛的同学有所帮助。在实验课的部分,由于本课程鼓励原创性设计,并采用项目式的实验管理模式,而且同样需要进行文档整理和演示答辩等环节,与竞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有相似之处,使得参赛选手非常适应这种锻炼方式。

(2) 注意分析竞赛要点从而强化参赛项目中相应的关键点。本次竞赛首先是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但由于竞赛项目的硬件平台是Intel公司提供的双核处理器平台,所以本次竞赛与前三届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增加了多核并行编程的得分点。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3个参赛选手别安排了1名同学来专门进行这个得分点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由于在本课程建设内容中已经包括了“多核计算架构”等课程内容,所以该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使得这个工作得以很好地完成。

(3) 重视项目的创新性,鼓励参赛选手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竞赛的创新性和公平性,我们在得到竞赛通知后没有任何项目基础甚至项目创意的情况下组队,之后用了一周的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3名参赛选手一起进行多次头脑风暴形式的讨论会,逐步明确了项目创意,并初步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由于创意来自个人灵感和集体批判,充分体现了参赛选手的创作意愿,所以在以后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大家都积极而乐观的去克服。几位参赛选手多次表示,由于对项目本身很有兴趣,所以积极性很高,是否得奖反而不成为关注的重点。图2是参赛选手自己动手制作“立体传真机”的“传送箱”。

(4) 注意与参赛过程的生态环境充分互动。参赛过程是动态的,有时间跨度,也有空间的转换。给参赛选手创造便利的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所以我院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非常有帮助,前者如允许他们在“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实验课时间进行参赛项目的研发,后者如我院特别为他们提供了专用实验场所。

4结束语

本次竞赛参赛经历和“嵌入式系统”课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与工业界和市场需求结合,面向实践的教学实验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高度统一,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理想的课程建设应该在满足课内授课目标的基础上,尝试从能力锻炼的角度以竞赛等形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牛建伟,张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7):64-65.

Embedded System Designing Contest Supported Each Other with Related Curriculum

ZHANG Jiong, NIU Jian-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6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现在工厂化、机器化、信息化生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推动力,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仅仅只适用于电力领域,它的适用范围都比较广,无论是机电领域、工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建筑领域、餐饮领域都会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所以说,它的应用领域广阔,发展前景也是很光明。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自动化概念的提出。上个世纪50年代,自动化的概念提出,同时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由西方传入我国,自动化开始逐渐与电气相结合。第二,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技术进行结合发展,逐渐衍生出真正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第三,应用领域广阔。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技术。现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航空航天、国防、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之中。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工具设备因素影响。工具设备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最为基础性的环节,如果没有一个质量过硬的工具设备,没用一个协调运作的设备构造,没有一个安全、合格生产的环境,那这些都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1]。第二,信息技术因素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所依赖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果没有一个更加科学精密的、更加发展进步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模式的话,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也就很难得以有效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化高速宽带技术,这些技术都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工作环境因素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作环境很重要,因为技术本身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比如,工作的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程度、冲力、离心力、电磁干扰程度等等工作环境都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正常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学科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建立、发展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上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与物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快速发展是得力于物理学科源源不断的知识信息提供。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容易出现人为主观干扰问题

现在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主观的干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科学化技术,在技术更新、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技术差距,有的人会这样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并主观操作、运行;有的人又可能那样去理解和操作,这种人为的主观干扰会严重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平台建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研发费用,无形中加大了系统的运载负荷。

(二)在某些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还跟不上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的科技的日新月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来进行相关的管理、相关生产,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运作效率,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在某些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现在主要是应用于工业领域,比如大型工厂化机器做工、大型工程化施工,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问题隐患;另外,现在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商业之中,像是一些信息化运营和生产的领域,在这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信息被盗用、信息泄露等等安全问题[2]。

三、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创新力度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要想能够良性发展,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和过程,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应该顺应经济、技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理念和技术经验,提高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更加科学有效,企业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利与弊,在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的创新,真真正正地发挥出创新的价值和力度。

(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计算机信息化是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的要素,应该积极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及时收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先关信息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对应性分析评估,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对接,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之下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安全和稳定,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有利于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三)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保护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方面的技术性指导,设立相关专业性机构和部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考察、评估和发展模式改良,在政府层面颁布相关政策性法规对技术加强政策性保护,政府的技术指导和政策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

结语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阔,它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更大、更宽,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认真对待发展,用积极的行动切实去实现更高程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晗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2):173.

[2]赵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419.

第7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摘要:随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功能增多,造成用户认知的摩擦日益加剧,传统的物理逻辑层面的交互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设计师应从设计物的角度转变到设计并引导用户行为逻辑的角度,从而扩大了交互设计的涵盖范畴,并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相应的设备支持,任务流程和运行环境的交互设计,形成对完整的交互设计在行为逻辑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并将衍生出的服务式设计运用到用户体验供应链的管理当中。

关键词:交互设计 行为逻辑 体验 服务式设计

1.介绍

《Interaction Design》的作者,IDEO创始人之一Bill Moggridge曾经说道:“Design Interaction’s dead(交互设计已经消失了).”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传统的交互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并不是说产品和服务将不再被设计,而是他们将不会像过去那样被孤立的设计了。过去,我们是从如何运用交互设计设计物的角度去思考,而现在我们则需要进行从交互设计的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的转变。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将从系统的角度,对交互设计进行行为流程的设计引导,这其中包括目标,意图,行动内容,执行,感知,解释与评估等一系列行为交互的流程设计;在实践层面,交互设计已经从产品开发的末端工作、产品的界面优化设计变为了全程参与的战略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创建与产品体验也就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讨论交互设计中的行为逻辑及产品体验设计,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关键的概念。

2.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与行为逻辑

2.1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

在传统的交互设计中,以人机交互为主流设计方向,其中人机交互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机器/系统,人和界面。设计师通过对产品的界面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在这种设计思路的指导下,UI(用户界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2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建立

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形式,而交互设计中的行为逻辑则更关注行为流程的内容,其首先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根据其行为逻辑来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的形式。这是一种新的,有着更为广义范畴的交互理念。一个普通的交互设计,是从改变触点(人机交互点)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而在这个新的交互中改变的有对象的流程,也有整个环境的改变。

2.3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与行为逻辑的关系

如果说传统的交互设计着重于人机交互的关键触发点上,那么在新的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建立就是产品与服务将不再被孤立的设计。我们需要进行从交互设计的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的转变,以一个更为整体,系统的视角去看待和引导用户如何去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将用户,环境(物理环境与人为环境即服务)有机结合到一起,设计用户如何去完成一件事情,并在这个任务过程中,交互设计将提供相应软件与硬件的支持。根据人类思考与解释的本质,设计引导用户的行为过程,这其中包括目标,意图,行动内容,执行,感知,解释与评估七个阶段。通过对行为全程的服务式设计,使交互设计全程参与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为完善用户体验建立起了夯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创建与产品体验的提升也就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关系。

3.产品体验

Schifferstein 和Hekkert(2008)定义“产品体验研究”为:对由人与产品交互而引起的主观体验进行研究的领域。主观产品体验是指“由人与产品交互而引起的心理效果的知觉。这包括我们所受到的感官刺激程度,我们所付给产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由产品所引起的感觉和情绪。”

4.交互设计中的服务式设计与产品体验关系

从传统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产品的结构、造型及其他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设计完成时,产品设计任务就结束了。但要从全面产品体验的角度来看的话,包括用户采集产品信息,设定行动意图,执行并感知任务过程和对产品做出评估的消费行为逻辑,交互设计在用户消费行为流程的设计并引导着意向更重要的设计任务——服务式设计。产品为什么需要服务设计?原因有两条:1、从全面产品体验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产品零售商店中购物和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都是与产品进行交互并获得体验的过程。缺少服务设计会使产品体验不完整;2、今天的产品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传递服务的媒介,所以只设计产品而不设计支撑产品的服务,就算产品设计十分出色,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难以形成积极的产品体验。

在过去,传统公司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服务的不断升级,而零售体验则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正在逐渐走向体验经济的时代,差的零售体验往往会使消费者在购买阶段终止交互过程,从而使前期的广告和营销努力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消费过程的前,中,后三个时期运用范畴更为广义的交互设计,设计并引导用户的购买行为逻辑,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我们还应该设计不同的零售模式。有些产品适合让顾客自由尝试体验,有些则适合安排专业服务人员进行讲解介绍。在这方面,宜家是个不错的例子,在样品摆放,购物路线设计上,宜家从小户型类样板房的展示,到诸多独具匠心的单品设计,过程中饮品的提供及适宜的贴心生活提示,都在为你的消费行为过程增加了诸多的情感体验。

5.总结

众所周知,设计的目的并非是纯粹的做一个有冲击力的好看的效果,而是要围绕帮客户解决其核心问题而进行。所以设计并非设计本身,而是通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好的交互设计应该是隐藏在客户解决问题的流程之中,客户并不会被你显而外在的设计所吸引,但他却可以熟练而又轻松的运用你的产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此外,完整的交互设计应该包含用户对产品的所有体验,你必须围绕最终用户的所观所感所体验,交互设计作为产品策略中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对用户体验供应链的管理来设计你的工艺和基础设施,并在之后不断推广,确保你系统的软硬件来为这一切提供支持。(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布伦纳/[美]斯图尔特·埃默里 廖芳谊/李玮译《至关重要的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4

[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张磊《情感化设计》中信出版社(2011-08出版)

[3]辛向阳 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交流会 2010

[4]薛海安《产品体验设计与品牌创建》 2009-03

[5]http:///view/426920.htm

第8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大陆通识教育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19-02

大陆通识教育起步很晚,从1998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算起,不过十多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高校的全校通选课或通识基础选修课,先由学校有关部门拟定开课原则,而后由教学基层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申报,申报的课程经审批后统一归类,供学生选修,内容以概论课程、讲座类课程为主,通常浅显易懂。但此类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并不成功,早已成为学生逃课混学分的主要对象。不仅如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仅仅是学习专业教育课程后的一点“甜点”,适当弥补了自中小学起就严重缺失的人文情怀、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与真正的通识教育理念尚有差距。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在本科培养中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从中可以看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本文的目的是对当前大陆高等教育中的主流通识教育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比较,以期对进一步探索未来大陆的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提供参考。

一 大陆通识教育推行的现状

1.通识教育的改革模式

大陆目前的通识教育,是在专业院系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另外一个通识教育系统,独立进行通识教育,这实际上只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延续和改进,未能与专业教育整合,形成完整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是大陆通识教育生存的客观环境,决定了通识教育目前只能是夹缝中求生存。通识教育最终的完善,必然会触及整个本科教育的改革,但在大陆通识教育的起步阶段,没有大规模撤并专业院系,而是从开始,通过设立试点学院或其他独立机构进行,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慢慢向文理学院过渡,不但是客观环境下选择,也是改革代价最小、最稳妥、最可取的选择。

目前,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大略有以下两种改革模式:

第一,以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这种改革模式的基本方式是本科统一招生或按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不分具体专业,由复旦学院和浙江大学本科学院统一管理,进行通识教育,一年或一年半后,再通过学生与学院的双向选择,将学生分配到各专业院系接受专业教育,实际上是将原部分专业教育课时或公选课课时集中起来进行通识教育。这一模式虽未打破专业院系的分立,但至少在一年级实现了学生的统一管理和通识教育,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再按照兴趣并通过竞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第二,以中山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采用两种方式同时进行通识教育:(1)设立试点学院,在小范围内按照国外文理学院的模式办学。(2)改造原来的全校通选课,建立共同核心课,在全校范围内小规模开展通识教育。这种模式一方面在本科招生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在学生入校后通过遴选进入博雅学院或文科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的方式接受特殊的通识教育。(3)改造全校通选课,由边缘化的选修课改造为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同时将一些院系的专业课采取双重编码的方式,开放给全校学生,作为通识课程的一部分。

2.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最终需要落实为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课程体系,但和基本模式相比,课程体系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可以说课程体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不同的课程体系反映了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也反映出不同学校在通识教育模式、规模及学校自身条件上的差异。

目前大陆通识教育的课程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重视经典著作的研读。中山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中的“Great Books”方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经典著作的研读。经典著作的研读是古典自由教育的传统,常常被视为通识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经典研读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思考、评判、表达、写作能力有显著的成效,对落实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二,重视文明文化类课程。大陆几乎所有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都有文明文化类课程,特别是中国文明文化类课程,实际上国外通识教育,主要以文明文化类课程为核心,无论从培养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来说,还是从传承文明和凝聚社会共识来说,文明文化类课程都是必需的选择。

第三,重视对课程进行分类。大陆的通识教育在借鉴欧美通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通常要进行课程分类。如复旦大学分为六类: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学生必须在每一模块中选修一门课程,计2个学分,毕业前修够12个学分。中山大学分为四大类: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类基础与经典阅读。学生必须在每一模块中选修4个学分,毕业前修够16个学分。

3.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支高素质的、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着良好的理解与热情的师资队伍是尤为重要的。在大陆由1952年院系调整所形成的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以及整个大陆教育的大环境,其本身是与通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个旧体制已经存在并运转了六十余年,由这个旧体制生产出来的师资,自身的学术修养、分析和阐释的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实践所提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同时,大陆高校系统存在着激烈的学术竞争和数字化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识教育实践在这套绩效考核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大陆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师资问题上面临着更严重的制约。受制于旧体制,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发展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质量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而通识教育恰恰高度依赖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基础学科,这就对传统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 大陆通识教育的反思

1.模式选择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是否合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必然前提,那么集中一年或两年进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何在?将通识教育分散到本科四年当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时进行,是否可行稳妥?

客观上来看,大陆现行的通识教育模式不够完善,由于受到专业分化、师资、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可以看作是在有限条件下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从国外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特别是一流学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创设自己独特的模式,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应该鼓励不同模式的探索,避免将无数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学子“制造”成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扼杀其创造性和想象力。

2.课程设计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面临师资、专业课挤压等诸多问题,在培育出足够多的师资和彻底改革本科培养模式之前,几乎无法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只能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出一套相对可行的方案。这套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全校范围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到文理科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理科中强化文明文化课程,而文科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社会和人伦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2)课程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分类的完美和数量的庞大,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从一些特别需要的核心课开始建设,而且某类课程对于某些学生不应是选修,而应该是必修。(3)在建立一些必修的核心课程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开设一些大平台课,既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又作为专业课的交叉基础,而且能够实现从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过渡。(4)通识教育课程应置于本科培养计划的核心和基础,课程可以不多,但要严格要求。

3.挖掘和培育师资队伍

鉴于大陆通识教育师资严重缺乏这一现实,各高校相互之间应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互相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通识教育师资资源,积极探索挖掘和培育师资。

第一,外聘。如一些工科院校可通过外聘的方式,适当利用综合大学或文科名校的教育资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用外聘知名教授授课配备本校年轻为助教的做法,有效增加了年轻教师与知名教授的接触、观摩和交流通识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本校青年教师的水平。

第二,引入访问学者。中山大学由学校提供一笔资金,用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招募从事一个学期或者一年通识教育的人才,来校访问的学者不但要从事学术研究,还必须满足一定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任务。

第三,培育师资。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单科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师资仍然是有限的。因此,除了最大限度地挖掘通识教育师资之外,还必须在培育通识教育师资上下功夫。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教育部的精品课程,但只有一位老师在授课,尽管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却因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在各高校现有的教师资源中,挑选基础比较好、有潜力的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经验介绍、教学观摩,使他们成长为通识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游家胜.关于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孙燕华.探索与实践: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本科教学改革[J].复旦通识教育,2007(7)

[3]王蕾、漆新贵.对大学通识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6)

[4]辛智慧.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文化纵横,2012(3)

第9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

P键词 学科评估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与有色金属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冶金工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材料成形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持续更新。但是在产品质量、品种、能耗和环保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急需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围绕新一代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高性能轻合金制备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以节能降耗、环境友好为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金属材料及材料先进成形过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材料成形方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我国材料加工成形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为此,也奠定了本专业办学的定位是为冶金行业和相关制造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涵盖固态成形、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及液固成形一体化等先进成形方式。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数学、材料成形力学、材料物理冶金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成形工艺、设备、自动化的专门知识,适应目前材料成形工业领域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成形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企业和科研开发领域就业,分布在冶金、机械、汽车制造、飞机制造、材料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等工作。基于此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立足如下几方面:

1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将发展目标定为:在建校百年之际(2023年),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即建设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基地,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库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研究平台,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2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兼备材料成形和过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科学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等知识,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组织管理、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1)能承担材料成形领域的设计、研发及工程管理工作,并能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2)具备管理工作团队及协调项目的能力,能组织制定项目计划并有效实施;(3)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兴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视野。本专业主要为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等行业输送所需的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相关领域生产运行于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材料成形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紧密围绕东北大学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国家和地域需求为牵引,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为贯彻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学校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教师考核方面,学院不断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对于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获奖、编写教材或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竞赛取得成果的教师,年终考评绩效时可得到合理的体现。

学院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学院教师的授课、实验教学、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针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员教学质量检查情况的反馈情况,学院召开各单位教学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要求各单位召开会议,结合检查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学院向全体教师通报学校和学院的检查情况。

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逢修订培养方案,专业都组织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进行研讨。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工作中,通过宣讲会将工程认证的理念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宣传。在重要的专业评价工作之后,专业组织研讨会,讨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与效果

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在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经过专业全(下转第50页)(上接第45页)体教师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继2012年通过国家专业教育专业认证之后,2015年专业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并被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的教师能够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较高,考研和就业形势良好。

5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学院积极为专业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本科教学、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职能部门能全力为教学工作服务,在各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工作重视程度很高,力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2014-2015年的R等现すぷ髦校专业组织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研讨会;专家组进校考察之后,专业组织了几十位教师参加的研讨会,针对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确定措施。2016年,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共组织各种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8次,80%以上的教授和副教授参加过此类会议。在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研讨会上,本专业主要围绕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对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6结语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5年后可在相关领域从事以下工作:

(1)技术层面:能够在冶金、机械、材料、能源、飞机制造生产企业和冶金设计院,从事材料成形工艺研究、设计、材料开发和产品检验;能够胜任技术管理工作,成为企业骨干;

(2)行政管理层面:可以从事律师、公务员等职业,参与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等;

(3)科学研究层面:能够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科研院所承担科研课题,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4)教育层面:经过培训或深造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或培训机构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职业培训工作;

(5)创新创业层面:能够以个人或团队创业,经营中小规模企业,成为微、小企业家。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与国家、区域、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的毕业生选择在本行业及相近行业(如冶金、机械、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软件)从事生产、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毕业3年后已经有人具有中级职称,正在逐步成长为单位的骨干。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发展态势良好。而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预期毕业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实现了本专业对毕业生发展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