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关键词:日常管理 注水合格率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42-02
解决办法吐哈西部油田注水压力高,压力等级为25MPa和35MPa,注水层间压差大,最大层间压最大为40MPa,为分层配注合格达标率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针对该类油藏情况,对现场分析方法做如下做法。
1 影响因素分析
具体概念:分层异常注水井一般是指在系统压力不变,井下状况无人为改变的前提下,注入压力或注入水量突然发生变化的分层注水井。现场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分层异常井,及时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产生异常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井下分注管柱状况、水嘴状况及其他影响。
2 分注井异常原因及解决办法
2.1由于油层吸水能力变化造成的问题
通过对吐鲁番采油厂近5年分注井动态进行分析,累计进行160层次测试验证,油层吸水能力变化引起的异常占总数的40%~60%,单井情况分析:
神107井2010年10月10日测试正常,测试压力22MPa,测试水量60m2,井下水嘴2.7mm/3.2mm,自12月3日起该井注水量逐渐下降,油压23.5MPa,注水量45m3。12月5日现场用2块验证压力表完好,8日洗井后水量仍较低,10日重新调配测试,未发现水嘴堵塞,提高注水压力后将原井内水嘴均更换为两级空堵,层段水量才达到油藏配注要求,分析认为是地层吸水能力发生变化因素影响。
葡北5-3井2010年9月16正常测试,测试压力27MPa,测试水量180m2,井下水嘴2.0mm/3.0mm,自10月28日起该井注水量上升、油压下降,油压25MPa,注水量200m2。检查压力表、井口流量计均正常。11月3日进行洗井,注水量稳定后,地面超声波测试与井口流量计显示,水量仍偏高。11月8日安排测试,封隔器验封密封,起出检查井下水嘴无刺大,更换水嘴为1.8mm/2.4mm,水量180m2。分析认为是地层吸水能力变好使该井注水量上升,吸水能力增加的原因落实为对应油井表现出效特征。
2.2井下分注管柱故障:通过统计,井下管柱故障占总数的10%-20%
主要是相同注水压力下,注水量增加,进行井下压力计验封,显示封隔器窜。在此类问题中关键为井下工具的验封技术及验封曲线的判断。如神泉油田神245井在2009年5月5日水量突然由日注40m2升至90m3,注入量与注入压力双异常,于5月7日进行验封后显示封隔器窜,原卡封封2失封,致使偏1大量吸水。验封曲线见下:
2.3井下水嘴状况:水嘴刺大
对近5年分别有15口井因水嘴刺大造成注水异常。如神604井2009年11月20日测试正常,12月28日在注水压力22MPa时注水量由50m3突升至85m3。9日进行井下分注管柱验封,封隔器密封。投捞检查水嘴,发现偏2水嘴刺大,2.5mm水嘴刺成空堵,最后更换水嘴为原水嘴后注入状况才恢复。
2.4水嘴堵塞
(1)由于井筒脏引起。注水井在注入过程中,井筒水质不好,造成水嘴堵塞,如神229-2井,该井注入压力23.5MPa,配注50m3,在2007年6月测试过程中,仪器下到偏4时,全井水量仅为12m3。由井下分层流量测试,发现偏1、偏3水量为零,分析水嘴已堵死。立即安排洗井后检查,偏3水嘴堵死。
2.5注水泵压波动的影响
欠注井或地层出砂井,泵压波动受害也最严重,直接影响注水。这样的井主要集中在我西部油田神泉、雁木西区块井。
2.6分注井调配周期不确定的影响
由于我厂地处边远,所有井站均离现场在100―150公里处,造成调配车组到位不及时,调配周期受天气影响很大,如2009年风灾中,近1.5个月未能正常入井场进行检查。
2.7常规洗井质量无法保证
洗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注水合格率。目前注水井洗井只使用罐车洗井,罐车洗井协调安排不及时,且洗井排量和洗井的连续性均无法保证,洗井质量无法保证。目前我厂在监督及洗井后水质化验做为重点来抓,基本上保证了洗井质量。
2.8注水井在线流量计和取压设备精度影响
现场在线流量计的计量偏差也是一重要因素,如神泉油田目前在线共36台次流量计,完好仅为24台,只有用便携地面超声波进行校对后才能发现问题,造成异常井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此类问题点异常井总数的5%~10%,这些井大多数是水量下降井。
3 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的几点做法
(1)加强注水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稳定注水,确定注水压力波动值为±0.5MPa。现场资料落实全、准制度,为了提高注水分层配注合格率,在对注水井出现异常的井在管理上做到及时,准确。
(2)做好水质管理及洗井质量的控制,对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很有帮助。
(3)按周期进行地面管线的清洗施工,冲洗地面管线要在冲洗开始、中间、末尾进行取样化验直至进出口机杂含量一致方为合格。
(4)定期进行管柱冲检作业,确保管柱的密封性。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使之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剖析当前旅游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新时期下我国旅游管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248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并且可带动和推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旅游企业的不断增多,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故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旅游管理发展,最终确保旅游行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1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多头管理,体制亟需创新。旅游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该行业的特征主要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只有积极打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才能够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地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欠缺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部门欠缺旅游资源管理职能,无法统筹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旅游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这就导致管理主体过多,致使旅游管理中存在各行其是、多头领导等严重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的发展[1]。
(2)政企不分,旅游资源的开发落后。对于各地区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过明确的相关部门的管理权,然后经营权却存在多重方式,包括:经营权转让、合作经营等,这就使得旅游经营管理缺失,影响到整个旅游景区的效益。同时,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导致整个旅游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加上相关管理人员无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服务及规划,这就致使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3)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旅游管理职能存在分散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协调政策不紧密,难以促进旅游业的统筹发展;第二,旅游业涉及到多行业,致使市场监管职能由多个部门负责,这就极易引發监管不到位、问责缺位等问题[2]。
1.2欠缺有效地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适应这一国家号召,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在不妨碍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促进人类生活的发展,其具有保护环境、生态友好的优势。然而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阻碍着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主要体现为:没有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人们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相关部门为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这就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缺少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指导,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经营理念等[3]。
2新时期优化旅游管理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
(1)统一管理,打造出“大旅游”格局。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据“小机构,大社会”的要求,将“统一管理”作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且有效地整合,将区域内的核心资源与景区进行充分突出,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一同打造“大旅游”格局[4];(2)三权分离,促进市场化运作。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应大力推进旅游景点所有权、管理权及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使整个旅游市场形成各类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3)协调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需构建完善的职能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旅游产业的监管水平。
2.2制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提升大众对生态旅游管理的认识。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游客群体的旅游环保意识;第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强化区域内居民的旅游管理意识,使之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严格依据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5]。
(2)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确保资源的长久利益。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整体性出发对区域内旅游发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掌握区域的资源情况,然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发展规划,还应在强化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最终确保该区域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
(3)政府强化管理,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强化市场监督,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来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实现对游客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可在旅游管理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旅游管理的质量[6]。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追求精神需求,旅游业随着发展迅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扩大旅游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其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不明确的管理权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的景区所属的职能部门不同,同时景区的区域位置中相互交叉,使得旅游管理比较混乱,相互制约,不便于协调统一,于是造成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阻碍了景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雷同
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产品供需错位,在项目开发商忽视广大游客的需求。我国景区的主题公园项目缺乏独创性和参与性,不能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一些景区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完全模仿成功的品牌,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使得那些成功的品牌陷入恶性竞争中去。
(三)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旅游通道周边的绿化程度不高,城市生态和景区的环境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景区内排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设施比较缺乏,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品位低、形式单一、经营死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很大一部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过多的注重短期利益,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忽略管理制度,造成旅游业的发展没有生气和活力。另外,我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滞后发展的旅游服务业且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向知识密集型旅游业转化。忽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在行业自律方面
(二)广泛开展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旅游媒体宣传、旅游曝光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使得企业的视野得到开阔,便于借鉴先进的经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导航的作用。
(三)适时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了行业交流内容
为了提高导游的素质,开创文明导游,可以开展导游风采大赛等,为导游争先创优提供氛围,推动导游提高其业务能力。例如:为了打造旅游餐饮文化品牌,开发地区特色菜肴,推广民族特色的菜肴,可以开展旅游宾馆厨艺大赛;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班,请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报告,树立榜样人物,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增强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可以开展旅游企业文艺汇演活动,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使得大家彼此了解,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四)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
开展旅游交易会,进行景区宣传,是政府宏观旅游形象宣传的重要补充。
(五)旅游企业与地方旅游部门联合开展旅游诚信活动
大力开展旅游诚信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形象,而且对旅游企业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的对策
(一)由明确的行政主体实施统一的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的改革的目标是政企分家,明确管理主体。分离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有效的解决政企不分家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保证资金充足,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二)应用多种行政手段以加大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的力度
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多样化,即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共同作用,使得行政管理职能有效的得到发挥,根据相关法律和当地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行政监督与处罚规章,并且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提高旅游管理的执行能力,推动旅游管理与建设。
(三)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根据人们的需求,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加强投资力度,推动旅游项目的建设,提高接待游客的能力,保证施工质量,发展潜力项目,提高游客的关注度。
(四)拓宽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途径
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加强旅游管理建设,有效的结合旅游资源和商业资本,促进旅游管理和开发的发展。
(五)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严格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管理能力,开展诚信工作,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监督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提高其发展层次。
五.小结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旅游业,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尽管目前在旅游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旅游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石灰效益。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之中发展旅游业并对其实施管理存在很多的益处,令管理工作的落实更加方便以及规范。现今,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为此,应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进行结合,进而更好服务于社会。在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却也进入了瓶颈期,制约了旅游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因而,要对旅游管理实施信息化新发展的完善措施,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强国的构建提供了相应保障。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意义
旅游管理实现信息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尤其实在全球性发展之下,国内也逐渐壮大了自身旅游行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促进社会旅游的众多发展,形成有持续性发展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还拓展了自身领域市场,相较于其它的行业,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及不可控制性,社会的信息化最大化拓展者旅游行业的市场。例如:桂林山水、九寨沟等风景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传播以及处理令很多游客知晓,进而实现了各产业在市场中的增值目标,也给旅游行业带去了较多可观效益。
三、信息化社会中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发展
(一)科学处理分工问题
国内旅游管理相关体制目前在其地方旅游局中存在较多的分权问题,致使国家很难实施旅游战略难。从全球旅游管理相关体制执行效果看,在政的府主导之下,适度的集权、分权实施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原则。旅游业在进行宏观决策、管理、调控权限之时,应该将其集中至中央,并由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实施统一式管理。若进行地方区域经济决策、管理、调控权限等时,应该将其管理工作下放至地方,并由其地方政府进行自由支配。若市场进行自调之时,应将管理工作下放至相关企业、中央以及地方等,进行科学合分工和共同参与至相关管理决策中。
(二)专业管理与整体调整关系
较多各部门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之上和发展旅游、统筹安排等要求间相互矛盾。尤其是伴随国内逐渐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水平,也强化了旅游业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不断积累着旅游经验,有较好条件把专业、宏观行政等管理进行综合,进而探寻出适于划分部门职权的新管理模式。因此,要明确专业管理、整体调整间的关系。注重对综合市场的协调,从中构建出具有多元化的管理主体。
(三)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由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重要的产业就是旅游业,故创新管理体制务必要依照市场规律、旅游业实现自身发展相关规律去实现。换句话说,将市场作为导向,并充分发挥出市场在其旅游管理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配置旅游资源的基本作用,以及在市场经济之中实现的效益。在持续性发展道路中,不仅要重点推展其旅游业,还要处理好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的基础关系。只有进行适度开发和合理保护,才能确保旅游业实现持续性发展。由国际惯例发展的旅游业应在跨地区、跨国界社会背景之下实现,依照国际标准以及其他行事规则去培育和发展旅游市场。
(四)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旅游管理之中务必要确保公众在管理中主体的地位。
1、公众是管理主体应该在行使事前就对各级相应管理部门所指定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作出决策,针对出现的新制度或政策等提出意见或是建议等,在事中对其所有政策及制度等执行予以监督,在事后对执行作出评估用于决策等。
2、针对公众参与而言不能露在表面上,仅此是对其意见进行表达而已,实际上是对决策和执行以及监督的一种实质性、有效性参与。
3、将参与方式分为制度化和政府化,前者包含诉讼和,后者则是公众借助多种手段去提供服务,多以志愿者形式存在。而政府则通过开展一些咨询或是走访等具有公共性的调查或是活动方式实现,在群众意见之下作出公正的评价,以便及时进行改革与完善。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