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影视文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文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文学特点

第1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一、切合学生的写作需要命题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冬季了。但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有关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知识结合教材,或单凭自己的见解来命题,很少认真想一想学生是否具备了写作的素材,是否有话写,结果学生苦思冥想,其凑八凑写出来的文章,无血无肉,更谈不上真情实感,往往内容枯燥,无病,令人难以读完,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视作文为畏途,产生了有怕而厌的写作心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言:“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立刻意识得到作文的启示。若没有什么想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喜欢,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以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而无益的事。叶老的话除了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要求的道理。所以我们教师在命题时 ,首先要了解学生生活、兴趣、心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我们在对学生有了这样的了解和积累后,再命题,针对性强,学生觉得有话可写,不会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为了向老师交差,随便拼凑几句抵数。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老师的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恰到好处,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创设良好的作文情景,久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如根据学生们喜欢养小动物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第一册《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后,以《我最喜爱的动物》为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采撷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进行写作,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有些同学亲自杨过观察过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它们不技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有过丢失小动物,寻找小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甚至动物的病医治无效,历经小动物死亡的哀伤,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以及流露孩子们特有的善良、同情的思想。再如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临近分手之日迫近,对师生、对同学之间的纪念相处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结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毕业赠言》,出了诸如《美好的回忆》、《毕业前夕送同学》、《致同学》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作文,学生们有的赞美了同窗共度建立的深厚友情,有的表达了与受言人相互激励努力上进的决心,还有的通过回忆抒发了对共同经历的美好岁月的留恋之情,还有的表达了对对方的希望和祝愿,如此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过去写作咬烂笔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的指导

第2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cai应用于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辅助式,一种是主体式。辅助式cai中,计算机在教学的某个环 节,如模拟演示、辅导、练习、复习、测试中发挥作用,计算机只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之 一。主体式cai可以代替教师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增 长能力。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计算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 整学习进度。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地理教学软件主要是辅助式cai,主要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 设计的。主体式cai在设计上要求更加周密、细致、全面,教学中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中学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在这 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作用。

    有的cai专家认为,课堂上单纯的模拟演示不是真正的cai教学,因为没有发挥cai交互性、个别化等最独特 的特点。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计算机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地理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感知,理 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由于市场上现售的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并不是可 望不可及的事情。北京市的一些中学教师,利用软件工具盘、动画机等软硬件设备,制作了课堂教学需要的课 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会话教学

    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指 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种会话式 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而迅速的交互功能,如果计算机之间 实现联网,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且教师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或者说,在较好的硬件条件下,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周密、更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现有的会话式地理教学软件中,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出于程序教学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指导思想:先展示 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这些教学软件,比较重视知识的条理化、系 统化、图形化,但知识的启发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

    随着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cai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cai教学软件的设 计,从单纯的程序教学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展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

    教师教授完某段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 技能。这类教学软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还可以用于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使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 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三、中学地理ca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cai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如何发挥cai教学优势,使 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cai教学的关键。在中学地理cai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cai教学,明确开展cai教学不 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cai设计时要力图 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2.选择适于cai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由于一个cai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 要选择适于cai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图更好地体现cai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 教学特点,充分发挥cai的教学优势。如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 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视觉卫生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 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cai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最大动效。

第3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6-02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工具的日益兴盛,影视采用文学名著作为编剧底本的趋势不断加强。故而影视改编也逐渐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改编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俗意义上讲,便是把相应的文学著作这种文字艺术,通过转换而变成影视传媒这种画面艺术。改编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原著作为基础,二是具有独创性。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不同的传播工具,包括影视传媒这一领域,同样还有细分,比如电视剧及电影。不同的传播工具,首先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就会有不同。再加之改编要求具有独创性,必然造成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距离感”。这里的独创性是有相应的界定标准的。首先必须得保证是在原著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原著。其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考虑影视传媒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文学与影视本来是不同的载体,但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改编,就必然存在相似性,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连接点。首先是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情节特征和环境描写。其次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有共同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些共通点把文学与影视连接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它们,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结缘成为可能。若换成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歌、散文等等的改编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了。对影视而言,故事性就更为重要。影视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无疑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宝。所以,情节、故事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此外,文学作品与影视都注重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称之为人物形象;在影视中则称为角色。都要求具备典型性格,能深入人心。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并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被大众普遍认可,能够被冠以“影视文学”的殊荣,首先是要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制造出优良的视觉画面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相应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要更加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影视行业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剧本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其艺术性、思想性的一大契机。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愈发关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个领域。直观快捷的画面艺术有效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更多的导演、编剧也开始关注文学名著的改编,以期提高自身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因而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成功改编的作品。但物极必反,过于白热化的现象必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演越烈,很多导演及编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首先对原著的选择过于草率,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尊重原著,不领会原著思想,肆意删改情节内容,甚至扭曲原著主题,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

二、改编的特点

(一)扩充情节

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得考虑小说情节的选取及扩充。首先是对次要人物的凸显。为了使故事充满枝蔓,更加丰富具体。编剧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发掘小说中一切有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赋予他们更多的情节故事,与主人翁增加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对情节的内容扩充还表现在对细节的特殊处理上。情节和细节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情节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因此要对情节进行扩充,也就需要从细节上下手了。编剧们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主线索故事的。

对于改编电视剧情节的处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使矛盾扩大化。增加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使剧情更加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编剧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感情戏特别敏感。因为多角恋也会促成矛盾的扩大化,所以编剧们会从小说中找到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者的诸多人物,然后加大感情纠葛,多些冲突碰撞,以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二)剧情浪漫化

在商业气息浓厚、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为了保证收视率,众多改编小说的编剧导演们也不落俗套地开始走上偶像剧的道路,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偶像剧”的影子。除此之外,改编影视剧增添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运用柔美明亮的灯光、华美的演员服饰、温馨的场景以及众多俊男靓女参演等等方面。总之,改编的影视在如今大众娱乐性需求的影响下,通常都呈现出浪漫化色彩鲜明的特点。

(三)性格温情化及脸谱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工具,是茶余饭后休闲的“消费品”。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诉求,期望看到美的、善的、温暖的人和事。哪怕过程是艰辛的、困苦的、曲折的,最终都期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影视主人翁性格的发展,除了大多被温情化外,还出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在众多小说里,主人翁也多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但是改编为电视剧后,他们几乎都被美化甚至于神化了。总之,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后,为了迎合大众“宽恕”的审美诉求以及增加剧情看点,主人翁们的性格普遍都呈现出了温情化及脸谱化的特点。

(四)主题通俗化

文学作家们的悲剧意识往往会渗透到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包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思想及艺术表现力。但是这却让影视的编剧和导演们的改编有些无从下手。影视面对的是更注重娱乐性的大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众的诉求,对白台词也要尽可能直白通俗一些,虽然有意贴合原著,但很多时候却是力不从心。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诸多电视剧来看,几乎都存在着主题思想被削弱的现象。这也是众多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持的观点。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文学作品都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而影视则普遍会更加理想化、通俗化些。再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本身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影视对主题思想的阐释过于简单化,甚至于低俗化也是或多或少必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三、改编的得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是以无法相融的两种艺术形态。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具备高艺术性、思想性及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瑰宝,应该保持其“纯洁性”。而影视传媒更多的是以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后,没有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底蕴,无法传达出原著对于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变得通俗,甚至于媚俗。有些影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更多的是以痴男怨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不尊重原著,对原著造成了“伤害”。而且由于影视的受众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形成了错误的诱导。另有一部分评论者则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是利大于弊。如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之当代人们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人不再悠闲地手捧书卷而是选择看轻松快捷的影视,这已经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事实。文学已呈现出“边缘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路。通过影视的播出,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著,甚至会反过来仔细研读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

文学的影视改编仍会是无法抵挡的一股潮流趋势。首先,对于文学作家们而言,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秉承文学的特点,精心写作,不应该为迎合影视而刻意讨好。如果作家们自身对文学已经信心不足,那么经典文学作品会越来越稀缺,在影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学“边缘化”现象只会越演越烈。应当立足于当下,守住本色。持有文学“优越感”的专家读者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影视行业,发现影视行业的优势,考虑到影视传媒的特点,公正理性地来看待改编作品,而非一味声讨。应该从新的视角看待“改编”二字。其次,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编剧和导演在以原著为底本进行改编时,虽然可以体现“当代意识”,加以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树立尊重原著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对原著的选择就要慎重,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适宜的、较容易改编的作品对象,然后仔细研读原著,领会原著精神。同时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综合多方因素,尽量做到贴合原著神韵。作为改编影视的演员,事先也应该研读原著甚至是研读一些对原著的评论性文章,借以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同时,更不能以牺牲原著精神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商业化利益。

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更多的评论者们成为原著的铁杆粉丝,对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一一比对,但凡有所偏差,就会引起不满。再加之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来传播信息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尽相同,改编为影视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为实实在在的“演员”,这个时候往往造成心理落差,也就很难正确理性地看待改编剧作了。小说有一定的读者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蕴含深意需要人们仔细揣摩的小说。更多的人看了小说无法体会其深意,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因此,改编时必须注意它的通俗性甚至于直白性,使之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守住本色,尊重对方,然后继续寻找二者的“双赢”渠道。在对待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问题上,切记要摒弃偏见,树立好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非美术专;影视课程;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教学的概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方向外,还设有各种方向,包括教育、新闻(或者新闻传播)等。不管哪个方向,课程设置中大多设有影视类课程,如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美术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这一类美术课时都颇感兴趣。尤其是新闻(或者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更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影视类课程时,勤学好问,态度积极,这是该专业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他们的结业作品通常是既舒服美观,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专业学生对影视类课程的知识极为渴望,他们有将文学带入影视的无数创意,却苦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

虽然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机制,但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美术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促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传播性主要依托影视,其中与美术相关的,自然是影像色彩、构图及光线选择和处理等影视类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的本土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学史类为中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内涵。而在全球网络大数据化的时代下,以影像视频的形式传播并保留文学的历史性和可读性的浪潮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欢迎和认可。

把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美术影视技巧结合起来,呈现别样的文学风貌,是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寻找的突破口。因而,在这种美术影视与文学急需被组合的大市场环境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课程便显得异常重要。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雅柔和的特性能够为影视作品保留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解决当今影视作品常出现的“没内涵、没美感、没文化”的问题,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教学范围内的影视课程便可实现视频与文学的双方共赢。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意义

1.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本知识为蓝本,吟诵古书经典,几千年来形成一种“师者说、学者听”的固定模式。但自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植入该专业课程后,学生开始将古今文学的掌握转换为图像,把文字表达具象化,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入拍摄并完成剪辑,在原有的传统模式上开创了全新的内容,带领学生从另一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丰富了教学的模式。

2.让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有更直观可靠的载体

汉语言作为我国引以为豪的文化财产,延绵不绝,生生不息。通过甲骨、篆刻、竹简印刷等文字方式的延续已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因而应运而生的影视图像便成为21世纪汉语言传承更为直观可靠的载体。

在被多种文化充斥着的现代社会中,保存并传承本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发艰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汉语言的传承依附于现代影视科技的内核中将会是对中华文化最有力的保护。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生命力

流动的文学具有人类般鲜活的生命力和张力,影视教学实践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恰恰加强了文学的流动性。自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播,拥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将培育未来文学领域人才的专业融合其中,无疑是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铺好了前进的道路,能有力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5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影视剧制作;影视剧

营销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利用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盛大文学的繁荣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巨大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逐渐成熟的产业链进一步开发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但是在不断的成功案例背后,也有很多本身优秀的网络文学在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时由于制作和营销方面的不成功影响了其商业价值,同时也毁灭了其文学价值。网络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之中都需要有其不同的关注点。

1.网络文学及其改编营销特点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公认的第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是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在BBS上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篇小说被大众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第一著作,标志着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兴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有新的特点。第一,网络文学本身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作者与读者的一个博弈的过程。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和互动性,很多网络文学在创作中会随时通过留言或者贴吧获得读者第一时间的反馈,作者会在自己对故事的设计与读者对作品的期望之间寻找平衡点来创作后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更利于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实现商业价值。第二,网络文学在创作题材、内容、语言方面更加丰富。网络文学由于本身创作者来源广泛,再加上网络空间本身相对自由的平台,有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网络文学的方式展示出来,获得网友的认可,而这些是传统文学很难做到的。而且网络文学篇幅没有限制,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文学自由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平民化,大众化倾向严重。网络文学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传统的作家转型而成,但是大部分都是“非专业”出身,而且偏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带给网络文学贴近生活,紧跟潮流的特点。第四,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网络文学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再加上对商业利益和点击量的追求,使很多网络文学丧失了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出现了大量的为博眼球为短期利益粗制滥造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由于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在改编成影视剧及营销时也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的特点。首先,改编的网络文学一般都是在网络上积累了一定的人气的作品,这样使很多作品在上映前积累了很高的人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同时,这样的作品观众的期望值也很高,很难满足读者的期盼,有一点儿错误都很容易有很多差评出现。第二,网络文学本身的自由性和电影电视剧的常常受到各方约束的特点给改编制作的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文学题材可以多样化,但是电影电视剧的内容需要受到审核;网络文学中很多华丽的场景和绚丽的效果会由于制作经费以及制作手段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读者对书中角色都有自己提前的预设,所以在选角的时候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第三,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在营销方面与其他电影电视剧有很大区别。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大家熟知,所以在营销时主打的已经不是内容,而是制作的细致精良,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高质量。在宣传时也多通过网络手段通过炒热话题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在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名气制造事件话题,保持持续较高的曝光率。

2.网络文学制作营销成功案例

目前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口碑很高,改编很成功,同时获得很大商业利益的作品。我们应该从他们成功的例子中吸取经验运用在整个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上。

2.1甄传

《甄传》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所著的《后宫•甄传》。这部影视剧不仅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可以说是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成功的典范。总结起来,这部剧成功归因于精心的改编制作和成功的营销。第一,《后宫•甄传》在改编之前作为网络小说就有极高的人气,这篇小说本身故事情节就非常紧凑,很有看头,在挑选小说作品的时候制片方精准地挑选了人气高质量也高的作品。在筹备时期,国内比较火的剧集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而《甄传》的选题正好是顺应了清宫剧的潮流,再加上情节丰富、制作精良,才取得了成功。第二,《甄传》在剧本的改编上尽量符合了电视剧的要求,把架空剧改编成了历史正剧。剧本的创作上继承了原作丰富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淡化了言情的成分,还有合适人物时代和身份的台词。这些细致的重创作和改编给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让作品更加适合在银幕上呈现。第三,《甄传》的团队都是十分专业的,从导演到道具到演员,每个细节尽量还原到作品中的朝代,避免了类似雷剧词服装与情节不符的情况。专业的团队细心的制作是成功的关键。第四,就是有关营销方面的策略。《甄传》是网络小说改编,这部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受众都是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由于受众的高度重叠性所以宣传手段也紧紧与网络相连。通过微博的话题与观众互动,通过几个公众号用剧集中人物的语言与观众沟通,生动又新颖。正确的剧本选择,细致专业的制作,以及专业的营销最终造就了《甄传》的成功。

2.2失恋33天

如果说《甄传》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是大手笔的投资,那么小成本制作的《失恋33天》的成功就要归因于对网络文学成功的改编和对网络作品精准的营销了。《失恋33天》是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个网络故事来源于豆瓣,本身是网友之间“互相取暖”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改编时又融合了幽默的语言,符合受众群体的喜好。制作投资虽然不大,但是对故事细致的设计还是让观众感到故事的完整性和娱乐性。在营销方面,由于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制片方选择了社交网络的宣传推广模式,直接将内容推送到目标客户的社交网络中去,宣传直接有效,又结合2011.11.11日“神棍节”的特殊事件在网上制造足够的噱头,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3.网络文学影视剧制作重点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网络文学制作电影电视剧,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挑选合适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高人气之外,还要合适改编成剧本,适合在荧幕上展现。比如《甄传》顺应了当时宫廷剧的潮流,《失恋33天》契合了“神棍节”的主题,外加故事情节紧凑,在改编成影视剧后仍有很大的看头。其次,在改编作品是要由适当合理的调整,要和原作者通力合作,了解受众与作者之前的交流成功来更好的服务剧本。剧本改编要细致认真,修改掉因为连载和连续创作出现的前后逻辑不通的情况。第三,选演员要符合角色性格和特点,必要时可利用社交平台同网友互动,让网友读者选出喜欢的演员。这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推广手段。比如同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作品《琅琊榜》和《何以笙箫默》在选角时就通过社交网络与网友互动,选出了相对符合读者意愿的演员,提高了关注度的同时,降低了上映后出现差评的几率。

4.网络文学影视剧营销手段

从上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剧本和制作还不够,一定要用精准有效的营销辅助影视剧的推广。由于网络文学本身依附于网络的特性,在宣传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以及炒热相关话题提高关注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甄传》和《失恋33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成功的营销帮助影视剧获得成功的。这种方式已经被其他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广泛应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和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和观众高度的重叠性,保证了网络营销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社交网络的互动还是炒作话题,都让剧集未映先热,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加上网络营销本身相对低廉的成本,更使得这种营销手段不断被利用。总结网络文学本身拥有的互动性和高人气以及相对低廉的版权费使他逐渐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对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学,制片方面挑选作品时就要细心考虑,改编过程中要保持原作原本优秀的特质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展现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宣传,保证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做到以上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最终引导网络文学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天中学刊,2013,28(5):62-64.

[2]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15):245-246.

[3]崔兆玉.刍议网络文学.南方论刊,2013(11):101-103.

[4]刘念.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热的原因研究——基于近十年案例的解读.东南传播,2013(08)

第6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冯学红 单位:巢湖学院

第7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触电 广西作家 文学影视化

在当代电子传媒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影视艺术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作品受到冷落,而以图像为媒介的影视艺术受到大众青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频繁地被拍摄成影视作品的潮流中,广西文学作家也纷纷“触电”。广西桂军崛起,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的作品从广西走向全国,作品被拍成全国热播的电影、电视剧。广西文学在短短十多年中形成一股冲劲。风风火火几年之后,鬼子、李冯等作家渐渐转向电视剧的创作与改编。

一、广西作家“触电”状况

1997年12月,中国作协创研部、广西作协、《南方文坛》、《花城》杂志社、广西师大中文系联合召开东西、鬼子、李冯作品研讨会,拉开了广西文学作家“三剑容”集体进军中国文坛的序幕。广西作家崛起于文坛之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绩。一大批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广西作家也参与改编文学作品。

在下面关于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等作家的作品“触电”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作家作品的“触电”动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广西作家是。“触电”作家有近20个,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有50篇以上:广西文学作品“触电”现象的确呈鼎盛之势。

二、“触电”对文学创作的促进

作家“触电”是一种扩大文学影响的手段,也是实现文学经济效益和扩大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

“触电”可以提高作者的经济效益,为作家创作提供物质条件。作家创作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酬劳超过写10部小说。这种经济效益上的保障,能让作者有进一步创作的基础和动力。从古至今,很多作家都是在贫寒苦境中创作。衣食之忧一方面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为创作带来阻碍和压力。广西作家鬼子曾经因为生计不得不进行“地摊文学”式的创作。这些创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他在生活无忧之后才走上自己喜欢的自由创作之路。

“触电”可以提高作家的读者意识。作家和导演的结盟的基础是受众的接受。“触电”使作家在创作时,从选材到表现,心里都惦记着读者。为了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更容易地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家们开始关心文化市场的经济规律,并且关注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凡一平在谈到影视和文学创作的苦与乐时曾经说到:“我每写小说之前之后,总是希望首先它能发表,然后被转载,再然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触电”可以为作者引入影视艺术的思路与技法。作家从事文学与影视的双重创作,有利于引进影视艺术的视野与技法,改进小说构思中的不足之处。影视艺术中的一些常用手法可以移用于小说写作,影视剧中的情节的强烈冲突可以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小说创作思路的拓展。东西说:“我觉得很多作家都是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影响的。”凡一平说:“这些年接触影视,我觉得它除了对我生活上有帮助外。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具体来讲,影视的介入使我写小说更加注重简洁而少赘笔、废话。”改编成影视剧的意识会促进文学创作的故事化、情节化、画面化。

“触电”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宣传。在精英文化被边缘化的文化氛围下,小说以影视化的形式有利于小说的接受。在文学艺术相对边缘化的今天,用以影促文来扩大文学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保持一定文学深度的基础上。如果文学能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更深一层地影响他人。使文学在终极价值、人文关怀方面实现其影响,也不失为一种创作的成功。

三、“触电”对文学创作的冲击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能够使作品迅速传播和接受,作家也能名利双收。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会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消减,使精英文学的精神深度向电影的通俗性转化。

第一、商业化冲击下作家的转向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潮流中,能否名利双收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因素。一部分作家有目的地为影视创作,一部分作家开始从事专门的影视剧本改编工作。凡一平自己改编《理发师》,东西为《没有语言的生活》编剧,鬼子写了《幸福时光》的电影剧本,李冯为《英雄》和《十面埋伏》当编剧。作家忙于创作影视剧本和改编,在原创小说方面大大减弱。2006年,东西主要埋头于20集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的剧本创作,仅创作了一个短篇《伊拉克的炮弹》。优秀的作家转向,影响文学创作的阵营壮大。

广西作家逐渐转行为剧作家,这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也能反映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走向。文学创作被边缘化实际上是人的想象空间的边缘化。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冷淡,对影视图像的热衷,反映了视像的娱乐受人们欢迎,值得反思的是,文学作品是人们得以审美、反思的空间,人们远离文学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远离了充分的想象与反思。在一种如同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状态中淡化了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主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对精神家园的探索。从长远来说,这种方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作家由创作走上改编之路,要再走回创作小说之路就很难下决心。一边是寂寞和贫困。一边是热闹与繁华,很难回到清苦的创作之路上去。

第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影视化的追求会影响文学创作的质量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作家在创作的过程把作品是否能影视化作为创作的动机和目标之一。这种观念会限制作者的创作。

电影剧本是一种商业化的操作,如果作家受到的限制太多,在创作的时候就会丧失对文学本身的尊重。作家苏童坚持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坚守“小说意识”,他说:“我写小说之前不会考虑能不能改影视。专门为影视而写的小说,我认为是不能成功的。”作家余华也说过,“任何商业的行为不要介入到写作中来。就艺术本身来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艺术样式,电影能够把小说无法表现的画面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但语言的魅力却是在电影中无法充分展现的。”作家李冯在《拯救逍遥老太婆》一文中也表示,不喜欢商业性写作,宁肯花时间敲五分钱一个字的纯文学。

影视艺术对文学深度的消解。与图像相比,文字表达的优势地位在于,它与人的 思维直接相关,有对问题的反思功能和深刻性。这种性质有利于人的高层次思维。图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因素,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切换是一种距离和视角上的变化,缺乏图像内部的逻辑上的关联和思想线索上的沟通。图像表达越显得异彩纷呈,充满视觉美感,就越远离文字表达对于深度的追求。

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作家,很难再写出好小说。因为影视剧写作和改编有它的特点,重视镜头感和画面,为了提高收视率,强调情节,俗化语言,甚至力图实现媚俗的效果。这些思维使作者的创作方向改变,不再把追求精美的文字、立意的深远、思想的教益放在重要地位。长期的影视剧创作与改编,会限制作家的文学创作思维,也会弱化作家的个性。

第三,文学受商业冲击会影响到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有着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影视却没有充分抽象地揭示灵魂深处的能力。电影剧本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观。在这种形势下,人的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无形中会受到影响。

文学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会导致文学审美因素的流失。文学创作有它独特的评价标准,有对于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要求。对于这种文学作品来说,就像作家毕飞宇所直言的“影视创作再完美,对小说作者无疑都是一种蹂躏”。而对于情节性强、胜在构思的文学作品来说,能改编成电影并不会损伤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度。黄伟林在《“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壮族小说家凡一平小说论》一文中,认为凡一平的小说特色为“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但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导演能够把这种身份焦虑和‘变性’技法以影视形象的语言传达出来。”这些审美元素的流失,使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无法充分地表达出来。

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会使小说中包含的想象空间缩小,使小说中深刻的内蕴和含意消解,使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单一模式。在小说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影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由一个演员扮演,演员形象就是人物形象。

第8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一、影视改编是否忠实原著之争面面观

实践证明,每当一部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播放时,常常会引起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如在《杂谈改编》中曾说:“忠于原著的幅度要因人而异。真正好的经典著作,应尽量忠实于原著。”中央歌剧院编剧万方曾强调:“改编文学名著,尊重原著是前提,在改编中要尽可能保留文学作品自身的特色,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是很重要的经验。”《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在谈到对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的意见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量‘山楂迷’。电影导演和电视剧导演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重要原因应该是看中了它的故事框架和雄厚的读者群。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却说:“改编文学作品忠实于原作是非常难的事,所谓忠实,能做到的只有在文本所提供的对白上忠实。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本身容量不够,改成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而不再是小说,改编不存在‘曲解’,只有成功和不成功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要影视还原文学本身是不可能的。”更有一些作家,当他们的作品被影视公司买断,就认为改编后的作品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了。可见,影视改编是否要“忠实原著”的争论,双方各发其音,不分输赢。其实,既不应主张将原著原封不动地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应主张影视改编背离原著的做法。当下,有的影视改编作品为了迎合世俗大众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出现了曲解或者重构文学作品,有的甚至出现了恶搞、恶炒的商业化运作现象。一些背离原著的影视作品却能受到大众的喜欢,甚至有的还具有比较高的播放率,但是,用这种方法赢得收视率是不可取的,用作家艾米的话说:“如果你的忠实度不能达到你的目的,那么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二、影视改编要延续原著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的最大特质在于具有特定的人文性质与价值指向,诸如表达崇高的生存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表达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地展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惑和精神危机,表达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和对未来远景的憧憬与期盼,等等。可见,文学精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馈赠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代又~代人通过品读,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匡正价值取向。不可否认,文学作品由于受产生的时代、作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影响原著的存在价值和人们对它们的热爱。纵观历史,每当社会、文化,或经济处在转型期,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都会引起当代人对其新一轮的热情和关注。这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学精神,能够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诠释现实中的困惑,激起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自信心的树立。所以,影视改编时,要秉承原著文学精神,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提供健康的内容以引导与满足大众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的期待与需要,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三、影视改编要追求创新

影视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至今没有谁对谁错,理应在延续原著文学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正如编剧罗怀臻说:“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说:“改编要懂规则,首先要忠实于原著,这种忠实于原著并不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式的忠实,它是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作品所弥散的文化氤氲的重新营造,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形象那种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对人物性格及命运的精确剖析。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其内涵往往大于任何说教式的哲理。”改编需要改编者对原著的文学精神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这就要求,在动手改编一部文学作品前,改编者要明晰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蕴含的文学精神、体现的思想意义、审美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作品揭示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态度,等等。改编者要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对文学作品进行删除、增加。即删除原著中那些糟粕,或者通过视听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将能够体现作品文学精神,具有画面造型直观性、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内容转为视听形象;再次还要根据影视的特点,延伸原著内容,即可以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增加一些合理的内容,也可以细化情节,增加细节,等等。正如叶广芩所说:“《茶馆》原作是一个舞台的表现形式,它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驰骋的空间,比如两个逃兵娶一个媳妇儿,在话剧舞台上只是一个言辞,而电视剧就完全有能力,把两个逃兵怎么娶媳妇儿的过程演绎出来,这不是脱离开原著,而是根据原著的延伸。同样,太监娶媳妇儿,太监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茶馆》里也没有表现出来,康顺子到了太监家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没有表现,电视剧都可以做出这种弥补,而这种弥补又是根据原著精神的弥补。还有很多加进去的情节,都在老舍其他作品里出现过,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改编表达的方式。用邹静之的话说:“我遵循的原则是:人物不变,故事不变。我只改变讲故事的方式。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的我放大了,小说中模式化的情节和内容我缩小了。”以先生对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原小说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来介绍和描写祥林嫂的,可是到了改编本和电影中,却将“我”这个人物去掉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视点。认为小说中“我”的作用,实际上是对祥林嫂命运的精神烛照,“我”是站在戏剧冲突之外的一个局外人,所以在电影制作中,如果再出现“我”这个人物,只能削弱祥林嫂自身的戏,减弱观众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同情心理。由此可见,改编既不是照搬原著,也不是随意曲解原著,而是要在追求原著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有所新。

四、改编者要有正确的创作态度

(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民族的良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精神圣火的点燃和引导,因而也更需要作家坚定文学的立场,坚守文学的家园。那么,作为影视改编者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为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要以弘扬真善美,表达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但是,我们也承认艺术追求,或者商业利益追求。那就要求把影视作品的艺术追求、商业追求和提高当代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改编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审美修养,深挖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精神,让受众从影视艺术中体会到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生存和生活意义。

(二)熟悉影视艺术的特点和影视生产的过程

著名电影剧作家、电影理论家王迪曾说:“从前,我以为电影创作者只要有生活,有一支笔,有一摞稿纸就能写好剧本;后来我渐渐明白,电影编剧除了要有生活,还必须掌握电影剧作的理论与技巧,才能使写出来的电影文学剧本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剧本,才可能拍出为国内外观众真心喜爱的影片。”写过《乡情》《乡音》《乡思》“乡土三部曲”的著名电影剧作家王一民也说:“像我这样的业余电影作者,最低要求应该懂得用电影镜头讲故事。我是在电影厂修改剧本过程中,与导演研究切磋时逐渐得知~鳞半爪的。虽然知之甚少,却于我有益,在思考一个题材,表现一个人物时,形象的手段多起来。”可见,懂得影视作品的特点和具体的电影艺术制作过程对提高影视改编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9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听障 影视资源 阅读教学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2种,一种是视觉另一种是听觉。其中,从视觉获得信息是总信息的83%,听觉占总量的11%,一共是94%占了主体地位。听障生由于听力受阻,只能通过手语或者残余的听力协助进行交流,视觉成为他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这些导致他们在认知上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影视资源本身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审美性、教育性等特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聋生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聋生语文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聋生的认知特点

(一)听力障碍学生的感知特点通道接收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了制约。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获取信息中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

(二)听力障碍学生的想象特点

听障学生优于缺少听觉表象,由此带来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不能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造成他们的想象较同龄健全学生的落后性。他们的想象无意性很强,常常是由外实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形象的联想或是在情绪的影响下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富于直观性、形象性,缺乏逻辑性、概括性。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素材。

(三)听障学生的注意特点

听障碍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健全人发展的要晚,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不善于分配注意和适时转移。言语刺激很难获得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听觉刺激转化为视觉刺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图像或动画吸引他们的注意。

(四)听力障碍学生的思维特点

听障学生由于言语形成和发展的迟缓,所以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更多依赖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具体事物的概念的掌握明显优于抽象概念,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来创设情境,在辅以文字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听障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能够弥补文字由于抽象与理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不足,主要因为它集声、文、色、形、像、字幕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聋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对大漠的孤寂、大漠的安静很难想象。可是通过影视,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大漠,体会到大漠的孤单。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心理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而影视资源在这方面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借助梦幻、想象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它不同于文学或者音乐靠视觉、听觉符号刺激转化而成的想象中的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揣摩人物的服装、对话、 表情等,就更加直观、深刻的情感体会,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影视资源光线、色彩、影调相结合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吸引听障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可以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的纪录片,逼真生动的环境,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三峡的自然风物之美。

(二)影视资源有助于促进听障生的思维能力

影视以各种艺术成果作为发展的基础,融汇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新型现代的综合性的新资源。影视资源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人类社会、大自然等等无所不有,学生只要从一个小小的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是近在眼前还是远在万里,影视资源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兴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诱出其丰富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三)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

影视是想象力培养的最好的范本,可以为听障生的想象力培养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与训练模式,在影视资源里面无论是制作手法上还是作品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想象力,在欣赏的同时,激励着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影视资源不仅包含影视艺术,而且还包含音乐、美术等多门艺术,视觉和听觉、时间和空间、动态和静态,这些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影视资源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的震撼。影视中的蒙太奇、长镜头、声音等等都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做支持,而影视资源中的种种画面,例如阴雨连绵、神秘的古堡等等,这些不同的画面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概念灌溉输出来的,而是一种审美的领悟。

(四)影视资源有助于培养听障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必须有教育性。著名导演谢晋说过:“我喜欢影片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思索。我希望文艺作品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整个民族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广大人民思想境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其思想感情的内化。筛选优秀的教育性较强的影视资源,既能促进语文德育功能的更好的发挥,也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了他们的自我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影片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教师既要认真研读教材,熟练驾驭学生,又要善于选择和剪辑影片,处理好教材与影片的自然衔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将影片视为教材的补充,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二)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应结合实际

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听障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等,凸显本节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的,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在一定范围的课程中进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筛选影视资源的时候,目的性一定要明确,在语文课程中的哪个部分运用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影片最适合来运用,什么时候运用,剪裁后需要保留多长时间等、影片是否有字幕等。

(三)创设合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听障生由于交流障碍,阅历不丰富,知识面也不宽,对很多文本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比较疏远,学生很难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视频资源形象生动、内容真实具体,能让人身临其境,并辅以文字,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深入的“对话”,助推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影视作品《阿Q正传》、《红楼梦》、《药》等,这些影视剧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同学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四)影视资源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将影视资源引入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一看一笑而过,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将影视资源与文本相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把观看影视资源的动机逐渐迁移到文本的学习中来,以影视作品的鲜活生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当学习活动内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需要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思考地观赏各种影视材料。

(五)影视资源播放流程要避免唯一性、随意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运用视频资源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