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河道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河道生态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河道的重要性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兴起就位于长江、黄河流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也与河道具有重要的关联。“得水为上”,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城市建设以及住宅营造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见,河道与城市、与人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河道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河道环境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有的要求恢复河道原貌,有的急于改造利用河道,种种的尝试,有好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更多的弊端。
通过几年的河道景观设计工作,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河道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河流治理的“以人为本”
按人的主观意志(为了修路、盖房、旅游)改变河流的走向、切断河流之间的联系,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态群落遭到毁灭,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防洪堤从解放初的9万km,到目前的25万km,堤线越来越长,堤身越来越高,相应的洪水水位也越来越高。上海的苏州河就有很长一段是地上河,这样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景观效果,也加大了安全隐患。
二、护岸的硬质化
河岸、湖岸和底的硬质化。
三、河流成为垃圾场
几乎所有城市河流都成为下水道的排泄场,河流的水质越来越差,河道变成了排污道;
四、河流整治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需求,人们常常把城市中的河流越束越窄,甚至被废弃、被填埋 ;
五、不给城市河流足够的空间
城市河流需要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方能维持健康,需要不断的资源补给方能保持活力。
六、闸桥的无限制性设置
在同一条河,不远的距离设置好几座闸桥,好似扼住江河的一道道铁锁。在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时,往往不考虑留有一定宽度的辅陡坡输水道(鱼道),这就妨碍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河道设计的理念:Landscape sustainability宏观生态
风景园林是以地球表层景观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生态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1]。
从宏观上来讲,河道流经广大的地域,并与其他的河流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时间上,他们能塑造地形,改变气候条件;生态上,具有一套独特的生物体系,并与陆地生物密切联系;人文上,孕育了人类文明,也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象征;交通上,自古以来河道就是重要的航线,载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获缺的作用。
在生态学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上,立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思路和生态法则,以河道生态格局的整体性、生态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界面的延伸性、物种的多样性、通道的连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扰动的有限性、足迹的平衡性和环境的健康性9个特征为切入点[2],探讨新时期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河道设计的手法:微观途径
从微观上来讲,河道为人类、动植物提供水源,水质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大众生灵的健康与生存,现在全球谈水资源呈现愈来愈紧张状态,有4亿多人口直面水荒,对河道的水资源保护也更加的重要。
结合河道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具体的设计方法:
(1)早规划,为河道留出足够空间
河水的每一次涨、旱,就好比它的每一次“呼吸”,给它留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使它“健康”,否则只有不断的加高堤防,建设闸桥,才能抵御一次次的自然灾害。
(2)截污
除了受天气影响(暴雨、洪水等),河道的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人类,只有对生活垃圾、工业废物进行有效地处理,阻止他们的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资源的保护。
(3)能弯则弯,尽量采用原有河道本身的流线。
我国古代风水理论
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因为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关重要。
曲折蜿蜒的河道不仅形态上优美,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样化,群落的出现,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水“活了”起来,带动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环境,这就是现在国际上正在倡导的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4)护岸的生态化、自然化
传统硬质护岸的弊病
传统护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护岸和河床材料硬质化
河流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
切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
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
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丧失
护岸尽量采用生态化的设计,利用当地原有的材料和自然的方法营造:如:柳枝、茅草、木框、条捆、抛石等等[3]。
(5)对动植物群落的保护
每一条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它们才是河道“活着”的象征与标志。
(6)历史文化、人文的延续
关键词:河道整治;景观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河道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其功能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泄洪、航运的功能。现如今将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联系在一起,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发展生态河道,并以安全、资源、环境为一体的进行协调发展。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安全性
城市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证其最根本的行洪安全,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在保证此前提下,再深入发掘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2、生态性
生态性即是指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中不能忽略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尽量满足其生存、繁衍为原则,并确保河道的生态健康发展,景观生态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亲水性
城市河道设计还要符合亲水性的原则,可以采取修建亲水设施的方法,在沿河两岸形成舒适的水边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4、文化性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注重保留两岸的文物、建筑,挖掘周边的文化典故,创造独特的、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河道景观。
二、城市河道的特点
城市河道界于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间, 具有其独特的水力特性。 城市河道普遍较浅, 河道顺直, 水量小, 流速慢, 枯水季节甚至断流。 河道两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衬砌, 两岸植物少, 水中生物少。 这些特性决定了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从功能而言, 城市河道与农田水利设施相比, 一般不具有灌溉功能。除了有汛期排洪、排涝的安全功能外, 河道两旁平时又是人们休憩的场所, 因此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同时,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廊道, 还具有生态资源的功能。
三、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没有经济发展重要,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好坏的重要性,使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也未能得到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污染显得格外严重,河流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同时,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在河道周围经常散布垃圾,不仅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道景观价值。
2、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在逐步减弱
很多河道两岸陡直,多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断面,在此条件下不能种植大量绿化植物,影响动物的生存,不仅不能很好美化环境,也严重破坏河道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河道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减小
河道的陡直断面设计使得水流通畅,水流径流速度加快,这样水流对护岸的冲刷也加剧了。下游地区会沉积冲刷下来的沉积物,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调节功能,这样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加上这种设计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触,缺少亲水景观和平台,让人们的亲水空间也变得十分狭小。
四、河道景观生态设计
1、河道线性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的治理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还要符合自然生态及景观原理。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城市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近年在国内提出的兼容人类亲水性、生态性和河道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在满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形式单一、无变化的滨水景观形式,规划针对不同河段的用地情况采取不同的断面形式,形成宽窄有致的水面景观。
2、生态护岸材料
(1)人工自然护岸—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护岸既能保障水边岸坡的安全与稳定,又能为水边空间的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绿化混凝土是粗砂大孔混凝土,由粗砂砾料或碎石、水泥加混合剂压制而成,具有高透水、透气性、较大抗拔力等特点。该类材料主要包括鱼巢砖、生态砖、环保型透水砖、植草砖等。
无砂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护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它具有孔隙多、透水性大、抗变形能力好的特点,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自然型护岸
松木桩护坡是在护脚处用松木桩打入地基挡土,当水流通过时,能在卵石缝隙中间长出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保护河堤。
生态袋护坡主要运用于建造柔性生态边坡。这种特殊配制的材料抗老化,只透水不透土、可植被绿化,形成良性的生态植被体系;作为最新型边坡构件材料具有环境普适性优势。
(3)自然原型护岸—植物型护岸
水边林:水边林是生长在水岸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的总称。常见的有柳树、赤杨等,水边林可以防止陆地面源污染的流入,落入水中的落叶可以为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水边陆域部分的树枝是鸟类觅食、筑巢的场所。此外,水边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人们林间漫步、享受自然野趣的好去处。
湿生植被带:湿生植被群落一般生长在水际线内侧地下水位高的场所。湿生植被一般有:芦苇、水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被带不仅可以防止陆域面源污染的流入,还可以防止洪水对河岸带的侵蚀。此外,湿生植被带在动物栖息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水边湿地草丛是蜻蜒和萤火虫的羽化场所。
挺水植被带:挺水植物是根、根茎生长在底泥之中,茎、出水面的植物。常见有:芦苇、荷花、香蒲等。挺水植被群落通过吸收底泥表层的营养盐、与水中附着的一些微生物共存,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等,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挺水植物群落生长的浅水带还可以作为鱼类、虾类、两栖类、蜻蜓类等产卵之场所,非常重要。
3、景观生态设计
(1)分段设计
分段设计应作为水边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按照上、中、下游区间分为三个主题,使得设计充分体现主题的特色,使河流具有活力。以恢复周围空间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打造时尚和自然的主体环境,通过分段设计,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生态保护区、河流利用区、自然河流恢复区三部分。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加强河道在城市中的自然原貌,利用区以加强城市亲水功能为主,恢复区以保护为主,恢复河道亲水特性。
(2)亲水设计
亲水平台是连接人与水的通道,拉近人水之间的空间范围。一般的亲水台阶尽可能平缓舒适,形成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具有开放空间的景观带,实现防洪、景观、休闲的和谐统一。栈桥式亲水平台,在满足亲水需要的基础上,给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将多元化的亲水平台与传统的水埠形式结合使用,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形成别致的私密空间。
亲水护岸: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生态材料建筑,营造鱼类栖息地及繁殖场,达到生态驳岸的效果,使人获得良好的亲水感。如取消河岸护栏,在水边栽种灌木防止游人落水,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使人们和水能够亲密接触,同时改善了垂直堤岸给生态带来的破坏,使河岸随着水位的涨落发生变化,让人们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3)植被景观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其次,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再者,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时间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也应综合考虑。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彭璐.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营造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问题;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河道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开放性休闲场地,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在营造一个满足人类社交、尊重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是一个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场所。城镇河道的治理正向生态化、景观化、多学科化方向发展,加强河道、河岸的水体保护,以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河道湿地生态功能,同时提高景观效果,不仅可使河道恢复原貌,而且为旅游休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
1、河道景观的定义
河道:即河流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目前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明确指出城市河道景观的定义。广义上的城市河道景观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与城市河道毗邻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2、城市河道景观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河道属于城市的范畴,已成为城市景观体系中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城市河道不仅发挥着防汛、航运、排涝等物质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居民休闲、美化城市的人文功能。它贯穿于城市的不同区域,每个社区的河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与河道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城市河道必须承载其周边区域的物质与人文因素。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安全性及自然性
防洪是城市河道的第一功用。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其次才是重点美化河道周边景观,改造河道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增长。河道是天然的自然景观,有曲折的姿态、深浅不一的河滩、植被覆盖的河岸等,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治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时,我们应遵循河道的自然属性,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设计出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河岸景观。
2、观赏性及生态性
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美感,适当设置富有观赏价值的景观,给城市居民美的享受,构建生态、优美、宜居的城市生活。另外,在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中要保证生物的生存空间,为生物创造足够的繁衍生息环境,这样才能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文化性及亲水性
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的内涵及思想,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所在。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融入城市文化,让河道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及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应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亲水性是人的天性,应在河道沿岸修筑一些亲水设施,为市民创造一个能够亲近水、观赏水的平台,从而构建舒适、优美的水边环境。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城市总体规划、治污工程、防洪等方面的关系。河流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因此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在把握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应对不同的河道区域进行具体的设计,而且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对河道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5、地域性原则
对于大部分的城市来说,都是临海而建,因此城市的河滨区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而河流承载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去,从而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人文历史和城市的外在魅力。经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每个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衡量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1、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
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2、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
3、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4、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
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5、城市河道的构筑物设计
河道景观的构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桥梁。河滨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状况、区域尺度以及周边的建设情况,建筑的整体风格需要有地域性与延续性。城市河道桥梁是城市景观河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尺度和形式的变化强化了滨河空间独特的个性。桥梁作为城市河道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要有鲜明的个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应该体现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景观的和谐性。
6、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设施
城市河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围护设施、雕塑、休憩公用设施(长椅、凉亭、厕所、垃圾桶)、导向标、停车场等,从形状、尺寸、材质、颜色等细节上体现河道景观的品质。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态设计风格应该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观效果、体现区域特征。
7、城市河道绿化走廊设计
河道两岸的绿地,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河岸形成绿色走廊,将景区连接为一体。选择植物时,以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尽量种植适宜本土环境生长、具有美化效果、经济、适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样性。遵循“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慢生树为主,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的种植原则,以形成合理良好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种植于水边的植物,应选择耐水的乔灌木、花卉、草地等。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艺娜.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关键词:河道 水务部门 后期管养单位 建设要求
引言:对于水务部门及后期河道管养部门来说,河道的景观建设,将人流引入到河道中,却是一件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河道断面的减少、河沙的瘀积等及其带来的河水壅高、将人流引入到河道内的安全隐患、河道景观的管理和维护等等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在河道内(河道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景观设计在与水务部门后期管理部门需要协调的点。
一、河道内景观建设与水务部门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
1.水务部门的建设要求
在水务部门看来,河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泄洪,最需要保证就是过洪断面,以保证河道在洪水季的安全。而河道内景观设计确希望河道是生态的河道,能将周边的人流引入,发挥河道的生态、自然、休闲、娱乐的功能性,使城市中的河道能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使河道景观能为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矛盾就来了,河道内的景与河道防洪标准有什么关系呢?
河道既然还是需要有防洪的作用,就应该保证其过洪断面的需求,在基安全超高范围内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一般情况下,河道设计考虑的安全超市范围是1.5m左右,即是在最高洪水位情况下,还能有1.5m以上的河道超高保证,以对后来的河道内构筑物的建设产生的壅高,有一定的预留。而在近年来,河道内的泥砂淤积、构筑物的建设等等,导致了河道断面的减少,使河道超高范围不能保证有1.5m的高度,而具体有多少,在没经过复核的情况下,也没有确定的数字,所以水务部门对于景观设计的态度是“保证河道断面的零壅高”,即是说在河道内做任何物品均不能产生洪水的壅高,且河道内的景观构筑物必须自身能满足防洪要求,保证自身的安全,再就是在雨洪季节,人流的下河管理及逃生措施。
2.河道内景观设计需要收集的相关资料
由于涉及到河道断面的改造及“零壅高”,防冲刷等的要求,河道内的景观设计需要收集以下相关的资料:
河道蓝线范围:河道蓝线范围即是水务部门对河道的管理范围,此范围内做任何设计均需要通过水务部门的审批。
河道规划设计断面:河道规划设计断面与河道设计断面不同,规划设计断面一般情况下要求是高于河道设计断面的,所以如果需要在河道上建设桥梁等构筑物的情况下,需要收集此资料;
河道原始设计资料:包括河道走向平面图、河道的设计断面、安全超高范围、各标准洪水位线(包括100年/遇、50年/遇、20年/遇、10年/遇、5年/遇、2年/遇)、河道内截污管道、截污箱涵、过河管道(给水、污水、电气等)、驳岸设计做法、河堤挡土墙的设计做法等设计资料。用于复核景观设计断面与河道设计断面的区别,也方便建设方对河道景观设计进行防洪评估,提交水务部门审批。此类资料最好是竣工图纸资料。
河道水质报告:景观设计往往会涉及到生态设计,比如希望植物设计能对水质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所以需要首先知道河道内的水质是怎么样的,包含了哪些物质,与达到景观水使用要求的水质要求有什么区别,需要怎么样去净化。
河道内土质检测报告:了解河道内土质的酸碱度、营养成分等因素,针对土质成分,针对性的进行植物设计或区域性的种植土更换。
3.河道内景观设计的原则
2年/遇洪水位线以下,建议是不做任何景观,因为在这个洪水频率的洪水下,所做的景观在雨洪季节是会受到频繁的洪水冲刷,一方面是所做的景观容易被冲坏(产生重复性的投资),另一方面是需要经常性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增加管养难度和维护成本),第三方面是对于引入的人流也会比较不安全(增加雨洪季节的河道管理难度)。
2-5年/遇洪水位线之间,建议只做部分水生/湿生植物及少量的通过性景观园路,大部分以草皮、生态袋、石笼网护坡等为主,以防洪水冲刷。由于此年限洪水还是较频繁,所以景观只能做通过性的园路,不做休闲、停留的区域。
5-20年/遇洪水位线之间,可做少量景观休闲平台,座凳等景观构筑物,但不能产生洪水壅高,对于占用了过洪断面的,需要用其他手段将断面进行补偿。
20-100年/遇洪水位线之间,可考虑一定的功能性活动广场,可设计具有集散功能、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平台,但依然不能产生洪水壅高,且所有建设的构筑物自身需能满足防洪要求。
河道内的景观无障碍设计,由于在河道内建设了具有一定公园性质的活动空间,所以在景观设计人员看来,是需要根据公园设计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但在具体的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河道的洪水特性,比如有些河道是暴涨暴落,洪水流速很快,所以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是不建议其下到河道内的。所以我认为,在50年/遇洪水位线以下是不考虑无障碍通道的,无障碍通道可设置到50年/遇洪水位线以上的平台上,保证行动不便的人群在安全的平台上活动。
4.河道内的植物设计原则
河道内景观设计要素离不开植物,它是维持自然生态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设计中要注意加强研究,合理利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多数选择水生类的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能长期生长于水中或沼泽地、易于成活等特点。最重要是考虑与防洪水位线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防洪;滨水景观;岸线;廊道;生态;慢行系统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fuyang of peninsul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river flood control in the ba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lood control, but also create ecological safety,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build the city of historical context inheriting, show the modern breath charming waterfront vigor space
Key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 Waterfront landscape; shoreline; Corridor; Ecological; Slow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2.1 生态化趋势
2.1.1 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1.2 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 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2.1.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2 人本化趋势
2.2.1 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 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 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2.2 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 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2) 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2.3 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防卫及用水需求,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运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视河流自然生态,不断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更好的做好景观建设与生态的结合,逐步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热点。
1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对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状态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样,由河床、水体、河滩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但是,对于城市的河流其还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河道还需要我们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对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防护区的安全,同时,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标准也决定着河道治理的标准范围。结合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够有效地排出过境洪水外,还需要能更好的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化。
图1 城市河道生态构成图
2 景观生态学原则
景观生态学指的是研究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结构组成及其与生态学互动的综合性学科。其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生态学尺度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此项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对景观及其元素的影响,其过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统性原则:在景观系统内,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均可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景观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本质上看,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景观中异质性分布的结果,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变化;②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过程研究需要兼顾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河道治理过程强调对改造对象景观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长久发展的需求;③景观改造的谨慎性原则:景观改造的过程与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为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来提升景观价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异质性增加对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强烈的生态流增加更容易破坏所在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越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越强,但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难度越大;④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经济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考虑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状况,还要对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进行研究。
3 治理关键
3.1 基本要素
基于传统水利视角,河道治理重点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个因素,其对河道治理有直接影响。设计水位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规划确定,同时,还需要让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3.2 断面选择
河段不同则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断面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河道空间布局限制可谓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滨水地带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河流水体与河岸物质能量交流,生态和景观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图2 河道断面-矩形断面图
图3 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图
图4 河道断面-梯形断面图
3.3 河道景观设计
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依照线性工程特性及经济性原则选择尺度,景观设计核心基于生态原理,需要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良性互动,尽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河道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图5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一
图6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二
图7 河道景观设计实景图
3.4 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恢复河道生态则代表着河道及滨水带生态恢复,有效地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通道作用、栖息地功能、源汇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时,硬质衬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离―效益理论,距离延长,其经济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环境效益随距离延长而提升。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图8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结合
4 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样化需求,我们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做到城市防洪、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更好的推动人工河道治理更亲近自然,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好的实现城市与河道的有机共存。
参考文献:
[1]杨洪彬.对双流县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12).
[2]韩玉红.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玮,解秀丽,潘士勇.钢坝闸与橡胶坝在陷泥河治理中的应用比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02).
[3]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2(3).
要想修复好城区的河道生态,就必须要构建起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开发河道水资源必须要坚持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原则,始终保持水环境中有保持生息修养的空间,让水中的生物生存空间不受影响。并且,我们修复水生态需要与治理入河的污染物相结合,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企业对污水的排放量,政府要加大治理河道环境的投资,不断开辟出新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城区水资源所承受的工业废水的压力,净化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第一,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第二,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第三,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第四,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结语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4]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5(1):8-11.
[5]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8(1):19-24.
摘要:基于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本文提出从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文化性、亲水性六个方面
关键词:滨水绿地; 景观设计; 生态绿廊
Abstract:Riparian green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city, acting as the role of the eco-lung, and the ideal space for people's recreation and sightseeing as wel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iparian green space has become a popular study hot poin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example of riparian landscape designing of the Zhongfenjing River, describe briefly about the landscape design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urban riparian green space to the city.
Keywords:riparian green spaces;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Green Gallery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3]。它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它还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水绿地改造中,仍主要侧重于水系的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护坡、高筑堤岸等措施,对市民游憩的需求和景观生态功能考虑不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中汾泾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项目背景与概况
中汾泾为浦东新区支河河流,规划为Ⅱ级河道,无通航要求。本次中汾泾拟整治河段(三林塘港至川杨河)位于三林世博家园地块西侧,河道紧靠浦三路,沿线景观三林北港,长约2.3km。东侧距离城市次干道浦三路平均约15m,最宽处56m。河道沿线除华夏西路——三林北港段外均无护岸结构,基本为自然坡,河道两岸局部地段杂草丛生,部分堤岸已经坍塌,水质污染严重,亟需改造。
2设计理念
本次中汾泾综合整治是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消除原有河道的黑臭现象,还市民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沟通水系、引清调活、截污治污、营造水景、改善生态”,是浦东新区整治河道的“总方针”。
中汾泾的东侧就是三林世博家园,世博园区规划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和谐城。因此,本次中汾泾景观综合整治设计仍然延续这一理念:
人与人的和谐: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留和运用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摒弃过分人工的绿化形式,汲取传统造园艺术精髓,模拟自然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让植物自然、快乐的生长,营造更怡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滨水景观。
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绿地中原有的古迹(贞节牌坊)进行保护和修复,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设计原则
3.1 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
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本次河道的综合整治除了满足防洪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包括改善水质,消除黑臭现象,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形象等要求。
3.2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滨水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观景、游憩的场所,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滨水绿地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即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在满足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生物的干扰,维护生态平衡,继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3凸现地方风韵、景观个性
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滨水绿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汾泾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上海城市、滨海城市、浦东新区的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绿地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滨水绿地。
3.4 植物造景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增加景观异质性,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设计构思
4.1 景观空间序列的设计
滨水绿地是一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1) 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广场、砂石河滩
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设计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按步行游览速度)。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倒影
临水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3)密闭空间—— 密林、林荫小道
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一条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寻求“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2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
水的质量是滨水绿地开发的关键,城市的滨水绿地开发需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获得了加拿大景观建筑学会的最高荣誉——国家奖。这种利用湿地植物系统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常用的湿地植物有: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植物、动物是构建和恢复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本次设计对原有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和运用了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
在征询相关水务部门意见后,在临近三林塘港河口处建一生态保护岛——“鸟岛”,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宽度10~20m不等,面积约为2300m2,同时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环境,满足鸟类、昆虫的食、栖、隐匿等各项需要,力求通过自然曲折的岸线及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一个“水上森林”。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咨询了一些专家关于当地的主要鸟类、昆虫的品种及喜食植物,设计了一些招鸟、蜜源、水生植物来吸引各种鸟类、昆虫来栖息。选用的植物有香樟、朴树、桑树、樱桃、女贞、拐枣、黄连木、荚迷、枸骨、乌桕、火棘、枸杞、枇杷、八角金盘、海桐、南天竹、花石榴、胡颓子、香蒲、水葱等。
5具体设计
5.1护岸设计
1)护岸断面形式设计
采用可渗透的自然缓坡护岸形式,由于现状土质较差,为防止护岸被流水冲刷坍塌,设计采用混凝土砼导梁护坡,顶标高控制在常水位线以下,既保证河岸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也保证了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沿河岸线散置一些园艺景石,并结合种植一些水生、湿生植物对生硬的护岸进行软化,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2)护岸的平面线型优化
规划河道为笔直的直线,缺乏自然河道的美感,一方面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另一方面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园艺景石的随意摆放,弱化、柔化笔直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
5.2地形设计
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游览步道根据地形起伏变化,为确保行走舒适和安全,园路最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临水护岸最大坡度控制在40%以内。
5.3亲水平台设计
亲水平台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亲水需求,又必须要保证安全。由于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大,亲水平台临水处设计了多个台阶,以适应不同水位的变化,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
6植物设计
6.1植物群落的设计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设计,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交叉镶嵌、物种丰富的生态景观带,增强了景观的异质性,提高了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
6.2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通过不同特征群落的组合,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进退有序、疏密有致的各种小空间和变化丰富、意境优美的林缘线。
滨水绿地景观是一带状景观带,通过不同形态、高矮物种的组合和地形的高低起伏,可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6.3季相景观设计
根据上海绿地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绿地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约为1∶1,季相景观不够丰富。本次设计加大了落叶树种的比例,常绿树与落叶树的设计比例为1:2。选用秋色叶树种乌桕和海滨木槿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也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6.4植物品种的选择
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如:香樟、垂柳、水杉、乌桕、枫杨、桂花、蚊母、香泡、苦楝;、同时也适当引进一些新优苗木,如:金叶皂荚、海滨木槿、细叶芒、血草、花叶香桃木、蛇莓等。
临水种植的树种必须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乔木主要选用耐水能力较强的垂柳、落羽杉、枫杨、榉树等;水生、湿生植物选用玉蝉花、野茭白、黄菖蒲、水烛香蒲、花叶卢竹、水竹芋、千屈菜等。
7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行为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协调航运、河道治理、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净化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满足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钱欣.城市滨水绿地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中国园林.2004(11):28-33.
[2] 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中国园林.2005(04):59-62.
[3] 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绿地设计.山西建筑.2005(1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