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产业发展

第1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特色产业;茂县罗山村

四川茂县南新镇罗山村,位于岷江上游,茂县东南方,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80公里。现全村共计193户,近800名村民。这个坐落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高半山小村庄,除农用车外,全村共拥有140多辆小轿车,是名符其实的“汽车村”,而且该村人均收入超万元,说明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康村”。而现在的这一切,在2007年以前,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一、高半山区的农业发展经验

笔者在罗山村实地调研时,村支书告诉笔者,2007年以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由于道路路况的限制,从山下的213国道开车到村里需要3个小时,遇到雨季,更是很少有车辆愿意上山。据统计,2007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除了逢年过节买点新鲜的肉类食用以外,村民们平时几乎都是食用自己熏制的腊肉,主食也只有玉米和土豆。本文,笔者想通过分析高半山农区发展的良好经验,同时针对继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

1. 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的核心

早期,罗山村以玉米、白菜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同类农业产品作物里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由于作为经济作物的白菜的市场价格波动大,致使农户每年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升跌。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2003年,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附加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结合罗山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最终选定红脆李作为主要种植的经济果树。但因对该种作物的市场预期不足、培育周期太长等客观因素,罗山村也只有少部分村民尝试选择种植红脆李。于2007年底,罗山村成立了“红脆李种植合作社”。至2015年,全村红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估计晚熟红脆李产量可达到200万斤,保守估计按市场价7.3元一斤,全村可实现经济毛收入1400多万元。

2. 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是发展的助力

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自2007年罗山村的红脆李种植形成规模之后,当地政府基于此大力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对村道进行了硬化处理。首先,这不仅缩短了村民进出罗山村所花费的时间,而且也解决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无车辆进出村落的问题,为村民提供了交通出行的便利。其次,降低了运输成本,果实市场价格更趋合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使得每年收获季节水果收购商络绎不绝。收购商可将货车开到种植户的果树旁进行装车作业,这不仅保证了水果运输的新鲜程度,同时平整的道路也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对水果的损耗。第二,地方政府修建水池水窖,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罗山村处于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山间区域,水资源匮乏,作物用水主要依赖自然降雨灌溉,且每年7、8月大概会有1到3周时间不等的干旱期。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果树生长,影响红脆李生长品质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在这一海拔区间种植的红脆李来说,灌溉水是其生命线,也直接决定最红成品的价格。

3. 科学技术投入是发展的保障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里不可缺少的条件,对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罗山村,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用土地的专业检测。相关部门对罗山村的农用土地在进行耕作和种植之前都会进行土壤成分测量,分析土壤的酸碱度,以及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分成,这对于种植作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改良土壤。种植户在种植前期会依照将要种植的作物生长所需要最佳土壤环境对土壤开始改良。在改良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使用自然非化学的有机肥料和物理改良技术。虽然改良土壤以及相关的措施会增加种植的成本,但是对果树的健康以及丰产,高品质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相关专家的专业技术指导。每年罗山村还会请农业专家到种植户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从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到果树生长期的氮、磷、镁、铁肥的配比,最后到蔬果疏支,挂果套袋都是科技种植的投入。

4. 诚信是发展的关键

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品牌建立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罗山村,虽不是以企业的形式经营农业产业,但其诚信的基准是该村红脆李能远销海外的保障。

由于水果类产品的特殊销售模式,当水果还未完全成熟时,收购商便要到种植户家里进行订购(收购商预付定金),数量和收购价格都在这一时间协商好,待水果完全成熟时,收购商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采摘、装车并支付剩余款项。在订购到交易最后达成的这段期间内,罗山村的红脆李品质的好坏是掌握在种植户的手中。签订订购协议时,农户对今年红脆李的市场价格是没有预期的,也就是说,最终的市场终端零售价格可能会高于之前订购时所商讨的采购价格。笔者在罗山调研时也了解到有过类似情况的发生,但当时整个罗山村的种植户没有出现一个毁约案例,而且历年来罗山村的红脆李都是保质保量的按时交付到收购商的手中。种植户还告诉笔者,诚信是所有商业交易的必须品质,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失掉了诚信,那样会失去所有。从以前的贫困落后小山村到现在的“小康村”甚至“富裕村”,他们懂得感激,他们勤劳,更理解诚信。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收购商来罗山村收购红脆李,最远的已被销往海外,市场越做越大,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销售纠纷。诚信是罗山村红脆李产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的关键因素。

二、持续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1. 产品知名度低,应添加地理标识

近年,罗山村的红脆李虽然销往各地,但自身的原产地及品牌并未让消费者产生了解。同样是出产于四川茂县罗山村的红脆李,由不同的经销商包装之后销往不同地区,被冠以的产品商标与名字都大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地理标识。以至于只有最初的收购商知道这是产自岷江上游罗山村的高品质红脆李,但最终的消费者不了解它产自哪里,没有办法通过产地进行同类产品的比较和分辨。所以建议在种植户保证自身产品品质前提下,应该由当地政府牵头,给与相关政策支持,再由村委组织协调,对从本地产出的红脆李进行统一的包装,冠以注册商标。一方面,包装过后的红脆李在产业链中提高了其附加值,种植户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巨大作用。在市场的竞争中,品牌的价值与口碑,往往可以决定产品最终的走向。

2. 高端产品产量少,加大科技投入

罗山村出品的红脆李,虽然品质普遍较高,但是能销往高端市场的,满足更高国际标准的产品并不多,达不到所有成品的千分之一,这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端产品由于数量不多,往往按照普通价格被收购,同时罗山村的红脆李在高端水果市场几乎占不到份额。而高端产品能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是用一般价值衡量无法测算的。高端红脆李的生长相较普通红脆李的生长,需要更多的生长空间,这样才能接受的更多的光照和土壤养分。果树间的间距,以及每棵树枝间距以及朝向,挂果时果与果的间距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更加科学的种植,科学的培育,才能提高高端产品的产出,得到更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从而使得罗山村红脆李的产业发展更加长远。

3. 劳动力流失,应转变劳动者传统观念

在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不管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只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往往面对同样的一个困境,罗山村也不例外,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往往一代果树还没到需要更替换代的时间,种植户就因为自身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因素放弃农产品的继续种植。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绝大多数年轻人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会让他们自然的排斥。即使如今进行农业生产已经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但是当代的年轻人仍旧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对青年一代有条件可能参与农业活动的年轻人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变其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明白从事农业生产和作业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使其自身找到荣誉感和满足感,使得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农业生产之中,焕发新的活力。

第2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一、发展河南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河南省在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两大跨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现阶段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发展农村文化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国家其他的惠农政策也为河南省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制度保障了农村人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使农村人生活得更轻松;对农村的各种补贴和文化、家电下乡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技文化提供了更多具体的帮助,这些都是对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力支持。

(二)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

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不仅是国家的粮仓,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省会郑州市集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于一体;洛阳既是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积聚地,拥有者九朝古都的盛誉和国家牡丹园的美名;开封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宋都、菊乡和水城是其三大品牌;“三商之都”的商丘、楚汉文化荟萃的南阳、三皇故都之周口、殷商古都安阳等无不闪耀着灿烂文化之光;新兴地市平顶山、三门峡、鹤壁、济源等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不仅历史文化深厚,自然景观也十分丰富,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四季皆有旅游观光之处。优越的文化资源急需要得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来开发和展示其价值。

(三)充分的经济水平基础

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则进入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河南省在2009年人均GDP已经进入3000美元阶段,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在稳步提升,2007年位居全国第五位,这就表明河南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潜在的市场需求。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无疑为河南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又一项巨大的驱动力。

(四)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条件

2009年河南省的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2.38万公里,初步构成了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河南交通建设投资将超850亿元,再开建11条高速公路,开通4条城际公交,郑州市建起“十桥十路”,民航吞吐量力争达千万。河南交通运输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条件为发展河南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发展河南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文化环境

建立各种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网站使农村人学会和利用互联网信息和获得信息;使农村人学会在网络上塑造本地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开拓外界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村文化形象的双重作用。农村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信息技术素养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环境。农村信息化不仅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提供了培养现代农民的途径,使农村人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及发展状况,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本地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期开拓出新的产品和市场。

(二)搭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闭门造车,而应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在互动环境中通过文化艺术思想的碰击,更新观念、孕育创意灵感。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的省市,无不重视交流平台的搭建。“2008中国・温州创意产业博览会暨动漫嘉年华”激发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情。西湖创意市大大推进了杭州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每年一届的“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搭建了成果展示、信息交流和项目交易的新平台。通过不同农村地区互相的参观学习、组织博览会、组织不同层次上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论坛或城乡文化创意产业交流论坛,展示新产品、激发新灵感、赢得新市场等,来营造一个良性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互动环境。

(三)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农村人有着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有着贴近现实的思想灵光,有着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具有生成原生态创意的巨大潜力,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农村人参与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应充分激发当地农村人的创意热情,积极鼓励民间闲散资金积聚起来投入农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参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区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其他人文环境来发展各自的农村创意产业,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农村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闲散资金尚未充分利用,许多农村能人或民间企业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利用,在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农村特征和需求的。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沟通各种文化产品供求的纽带,它一方面接受高层的文化信息、文化理念,把这些传递给农村家家户户;另一方面它又要了解农村人的思想动向、文化消费需求,及时向供给方反馈。目前农村基础组织力量薄弱,缺乏专项资金、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农村文化公共设施是提高农村人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条件,健身场所和设施使农村人有了思想交流和科学健身的场所和条件;农村文化站或图书馆是农村人提高文化品位的有力保证,农村图书馆、群艺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活动室等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现在还不够充分。另外,各地也需要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第3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兴国县总人口79.1万,农业人口66.8万,外出务工人员17万,耕地总面积42.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在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据统计,全县共签订流转合同5000多份,流转土地30138.82亩,其中,耕地4090.53亩,山地18404.59亩,林地7113.7亩,荒地530亩。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有效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9.60亿元,出口创汇3.2万美元。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流转总量少,农民土地获益不高。2011年我县登记的流转土地面积仍然偏少,耕地流转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我县土地流转总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以出租形式为主,耕地年租金在500-700元/亩间,平均月租金不到60元/亩,山地、林地土地流转租金则更低,农民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获利,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私自流转多,流转服务平台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农户通过农户间协商、朋友介绍、私立流转的多,通过乡村组织、产业带动流转的少。目前土地流转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口头协议多,正式合同少,以代耕代种为主,以产业化种植为辅。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还未发挥其桥梁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尴尬局面。

3、经营效益差,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我县以自转、自种的土地流转形式占多数,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未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土地经营的创收增效。我县科技种植水平不高,专业科技人才较缺乏,龙头企业对种植户支持、培育力度不够,经营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4、农民顾虑多,社会保障机制不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往往把承包责任田作为自家的私有财产,视为“保命田”。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农民将其承包地作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土地依赖程度高,土地转出存在后顾之忧。

三、几点意见

1、完善分利分红模式,提高参与流转积极性。经济效益是推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最好的“剂”,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的分利分红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将土地、资金、劳动力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种植。大力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营销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服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人股分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

2、建立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多元流转模式。推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及时做好土地流转备案登记、信息收集、项目储备、政策咨询等工作。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洽谈会,积极推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农民土地流转经纪人队伍,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办好一批土地流转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符合县情、乡情的土地流转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供企业、大户、村民选择。

第4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通信产业 发展状况 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服务也极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通信服务水平较低,这必然会制约、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鉴于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发展农村通信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以此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首先对农村通信产品的经济属性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浙江农村通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通信服务产品的经济属性分析

从经济学特性上分析,通信产品不仅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平台,通信产品不仅提供通信服务本身,同时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传播知识、提供信息、构建平台、传情达意等公共服务,既能给提供者和消费者带来收益,而且还能使社会或他人受益。世界银行在这方面有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通信发展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即使不能说通信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至少也应是混合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实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政府在其中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助推通信发展,努力使通信服务具有更强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平性。

二、浙江通信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通信服务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收入持续增加。

全省电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7.88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2231.65万户,见图1,年增长率达到23.26%。固定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1.6部/百人增长到1995年的8.5部/百人,到2005年是45.6部/百人,年增长率25.02%,而移动电话普及率从1998年的3.7部/百人增长到2000年的11.8部/百人再增长到2005年的54.8部/百人,年增长率46.97%。

图1 浙江省电话用户增长情况

全省2005年末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345万户,使用宽带用户达到338万户。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6851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8303851万元,见图2,年增长率30.08%。

图2 浙江省邮电业务总量增长情况

注:邮电业务总量1978-2000年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2001年开始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浙江省农村未通电话的行政村个数迅速减少,从1993年的19960个减少到2005年的295个,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从1993年的54.1%增长到2005年的99.1%,见图3。

图3 浙江省行政村通电话比重

三、浙江农村通信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浙江通信服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农村尤其是有些山区、海岛地区,通信发展水平仍不尽人意,一些地区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乃至出现倒退。加之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普及和大众消费观念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述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多、人员流动小、信息沟通弱、消费支出能力有限、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通信需求不足,农村通信消费增长缓慢。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在通信普及程度、网络及通信增值业务应用、通信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1、农村通信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从电话用户总数增长情况来看,浙江省市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42043户增长到2005年的14215278户,同期农话数从1978年的32919户增长到2005年的8101240户,农话总数除2000、2001年超过市话总数外,其余时间一直低于市话总数。

从电话用户年增长率情况来看,浙江省农话用户增长率除了1994年-2000年期间有过高于市话增长外,其余时间均低于市话年增长率,特别是近几年,农话用户增长率出现明显的下降,2005年比2004年仅增长2.99%,远低于同期市话19.64%的增长率。

从电信市场的分布上看,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1978-1990年期间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从1978年的46.70%下降到1990年的30.99%,而从1990年――2000年出现上升趋势,从30.99%上升到52.56%,从2000开始又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52.56%下降到32.06%。

2、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差距较大

浙江省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态势。从城乡来看,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8.4部/百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4部/百人,超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100个百分点。移动电话在城乡的分布差距就更大,绝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城镇。

3、农村村村通电话仍未完成

浙江省经过多年努力,农村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离村村通电话还有一定距离。浙江省1993年有19960个行政村未通电话,至2005年全省仍有295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未通电话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丽水、台州和温州等一些贫困山区,见图4。从横向比较来看,浙江省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完全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省份比较,浙江省仍不甚理想。

图4 浙江省各地区农村通电话行政比重

4、农村通信需求层次较低

在通信业务的需求内容上城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在各城市,基础通信业务的普及程度较高,通信业务增长集中在高速、宽带的非话音业务领域;而在小城镇、农村地区,通信应用还处于基础话音业务的普及阶段,业务使用单一,应用层次不高,诸如短信、悦铃、来电显示、语音小秘书等通信增值业务少有问津。

5、农村网络普及明显滞后

由于缺乏浙江省农村网络普及的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引用几组全国的数据来大致了解农村网络普及滞后的情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底,农村网民数量为1931.4万人,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3,仅占农村人口的2.6%;农村网民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仅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的网民普及率。

6、农村通信消费水平低,需求弹性大

近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和通信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效刺激了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通信消费的增长幅度不仅远远超过社会消费的同期增长幅度,而且通信消费在社会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信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通信消费同样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84.98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63%,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已上升到188.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到3.62%,但是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通讯消费水平仍较低,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34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97%,至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798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51%,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户对电话消费的支出仍比较少。

农村通信需求弹性较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每部电话的月话务量与城镇电话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逢年过节时话务量剧增,平常话务量低,零次(没有打出电话)用户比例大。据全国的一项统计,全国长途电话零次户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农村电话用户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不同地区电话来话(接受)与去话(打出)比例差异明显,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话数量远大于去话数量。通常,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电话来话与去话比例基本在1∶1至2∶1之间,经济落后农村地区来话与去话比例一般在3∶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1。

四、发展浙江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对策探讨

1、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发展农村通信、提升农村通信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包括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努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等。

2、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实现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是指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够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在追求企业效益的目标下,电信运营商势必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和赢利的电信服务项目开展营销业务。据统计,中国电信每年投入兴建和设备维护的1000亿和500亿资金中,分别有50亿和30亿属于普遍服务范畴。在各企业讲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时候,让谁承担这笔费用,都是不现实、不合理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用于对盈利能力较差的普遍服务机构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中国也应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从所有获准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主要应用于对那些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开展业务的电信企业提供补偿,可以按照成本补偿的原则,对其发生的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贴。运用经济杠杆,落实电信普遍服务措施,进一步扩大农村电信消费市场。

3、继续调整和完善监管机制

电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管,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竞争、促进发展、维护国家权益、保证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目的。我国电信监管机制不能适应电信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应该调整和完善电信监管机制。首先,应使电信监管机构更加独立。其次,电信监管的目标应该是维护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政府监管目标必须从简单的破除垄断、引入竞争转变为按照国际规则和对外承诺维护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民族电信服务业的正当利益。第三,监管的重点应该是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可以按照规定的比例自由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继续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限制的只能是国内的资本,因此,电信监管的重点应转向依法规范电信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电信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

4、提升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显著,通信消费能力也快速提升。这既为农村电信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市场创新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应该努力挖掘农村电信发展的潜力,实现农村电信服务方式的升级换代。农村通信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必须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服务。通信运营企业既要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采取灵活、实用的技术手段,扩大农村电话和宽带互联网接入覆盖范围;又要加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地提供适用的通信服务;还要坚持正确的营销策略,将农村市场开拓与当地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通信产品营销体系。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通信资费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通信资费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更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尽可能释放通信需求能量的农村通信资费政策,能够进一步刺激农村通信消费,最大限度地发挥通信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是2006年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06Z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国情与电信普遍服务.电信软科学研究,2004。

[2] 楚俊国:中国农村通信消费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地区差异分析[EB/OL],新浪科技网tech.省略,2006年1月17日。

[4] 陈金桥、杨子真:我国农村通信未来发展与展望[EB/OL].省略ii.省略,2002年9月13日。

[5] 杜振华:构建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应注意的问题[EB/OL].省略ii.省略/index.htm,2002年9月2日

[6] 浙江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年。

第5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养猪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11-1

辽源市西安区石河保健养猪协会成立于2003年7月。协会现有9个成员单位,现有会员1156人,辐射带动农户3060户,拥有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种猪示范场1处、生猪标准化生产育肥基地3处,面积达12000平方米,年出栏优质生猪1万头。

面对困境,发展养猪业。2003年,在生猪市场价格严重下跌,生猪疾病增加、农民养猪积极性骤然下降的情况下,养猪大户李云召知难而进,带领10余名养殖户成立了辽源市石河保健养猪协会。2006年在养猪生产呈现低谷的情况下,该协会生猪出栏达5000余头,母猪发展到500余头,引进优良公种猪20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加,为扼住养猪业下滑做出了贡献。

实行“五统一”、规范化管理。协会成立以来,就把普及推广生猪饲养新技术、搞好对广大养殖户的服务、解决防疫和饲养技术问题作为主要宗旨和工作重点。一是统一技术培训。协会每年以省、市畜牧部门为依托,采取定期集中培训与巡回面对面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每月至少举办一期养殖技术培训班。二是统一防疫。协会根据生猪主要疫病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制定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对养殖户进行统一的免疫接种。三是统一供应。主要是统一购买全价饲料和指导养殖户集体购买玉米等大宗饲料。其次是向养殖户提供优质猪和协会统一外购仔猪,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保证了生猪质量。无偿或廉价向养殖户提供防疫疫苗和药品,使养殖户能够及时、放心地搞好生猪疾病防疫。四是统一销售。同北京、天津等地较大的产业化企业和生猪经纪人建立了固定的购销渠道。实行了网上经营,在网上及时信息,吸引更多的客商。由于生猪统一销售,避免了内部竞相压价、生猪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实行预约订购,协会及时掌握生猪出栏时期,并同买方及时预约订购,避免了延误出栏期限。五是统一示范基地。协会按发展无公害绿色生猪标准,建立规范了3个示范场和1个种猪繁育场,养猪场普遍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选择了远离居民区和污染区,有利于防寒和保证场区较好的小气候环境,同时他们对粪便等污染物进行了科学处理。这些示范场为广大养殖户发展养猪生产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使分散的养猪生产趋向牧业小区。

第6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湖南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土地总面积1996km2,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638.7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要改善该县的生态环境,在县财政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唯有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底终于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评审,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县”,每年获得国家上千万元农业综合水土保持项目资金。

该县第一期总投资73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17.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位于资水流域一级支流大坝河流域上游。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82km2,其中坡改梯36.67km2,营造水保林417.33km2,种植经果林232km2,封禁治理3420km2,新建沟渠8.9km、山塘10口、蓄水池和沉砂池52口、拦沙坝2座、生产道路3.5km,浇筑混凝土1550m3。

2.项目实施成效

2.1增强了蓄水保水能力

经过规模治理,项目区已建成了多功能的综合防治体系。据测算,项目区每年减少泥沙流失量60万t左右,年增蓄水量3000万m3以上;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4百分点,增加了绿地面积,不仅净化、美化了环境;而且每年可节水2100万m3左右,仅此每年为农民创效超1000万元。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旱涝保收面积增加2670多km2,改善灌溉面积6160km2,新增灌溉面积1733km2。如今,项目区呈现出“林草错综布山间,沟渠成网能灌排,三跑土变三保土,望天田成灌溉田,地埂利用不空闲”的新景象。 2.2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项目区以治理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为突破口,全面配套坡面水系工程,不仅让8300多km2“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而且让6000多k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良田。建成的水保工程,能蓄、能灌、能排;坡耕地改建的梯地,田面平整,土层较厚,地块连片,适于耕作,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土壤肥力比治理前提高了70%,土壤含水量也提高了30%,延长了保墒时间,增强了抗旱能力,坡改梯后的土地抗旱时间比治理前增加了4~9天。随着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0%,单产平均提高2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人平2166元增长到2012年5600元,今年将超过6000元。

2.3激发农民参与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该县从2009年起实行并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每年捆绑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林业、水利等20多个部门支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左右,加上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左右,设立邵阳县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激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发展油茶等水保经济经果林,即对连片“低改”油茶6.67km2(100亩)以上的,每公顷由油茶产业发展基金补助6000元,新造油茶林每公顷补助9000元。目前,全县已涌现出1万多名职业茶农,吸纳了10家龙头粮油企业,有76名承包大户参与油茶开发;已发展油茶培育基地129个,新造优质油茶林6867km2,新造柑橘、奈李、金秋梨等水保经果林2.33万km2,完成油茶“低改”1.27万km2,有效破解了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大、工程管护难、工程效益差的“三大难题”,同时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民自力更生改田地、瞄准市场建庭园、找准特色调结构、增强了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意识,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和单一的种植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投入和高回报。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变过去“要”为“我要干”。 蔡桥乡球山村退伍军人吕开富投资200万元,栽优质油茶林100km2;香港华丰公司投资10亿元在邵阳县开发油茶产业。

2.4林果业建设

油茶、冬枣、桃李是该县果木林、经济林和水保林等的优势树种,它们保持水土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该县选用高产、优质林果新品种,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郦家坪镇已栽植冬枣6000亩,年产冬枣6.2万吨,产值达3亿元;蔡桥、长乐等13个乡镇把油茶作为主要经济林树种栽植,共发展油茶6万亩,改造低产油茶13万亩。年产茶油2万多吨,产值超10亿元。

2.5畜牧业建设

对荒坡地实行林草间种,助农增收。通过实退耕还林还草及封禁治理,饲草产量大幅度提高。5年来共新增饲草面积20万亩,年增加鲜饲草产量2100吨。饲草产量的增加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和林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肥料来源,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该县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发水保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项目区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同时与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二是任务到位。按照农发水保项目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实行定山头、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定责任和包整地、包种植、包管护的“五定三包”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三是奖罚到位。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制不受领导班子换届和人动而受影响。四是制度到位。实行各级党政领导抓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制度,县四套班子建立了千亩精品果园示范点。

3.2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一是利用集市贸易日深入乡村开展水保法律和水保知识宣传。二是在项目区中心村利用宣传车、宣传牌、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4年来共出动宣传车36次,制作永久性宣传牌38块,刷写永久性标语600条,发放水保法律法规及水保知识宣传单2万份,群众受教育面达 80%以上。

3.3注重实效,标本兼治

该县以发展产业为主,重点抓好和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高标准、上品位的产业格局。项目区实施水保措施后,灌草植被自然萌生速度明显加快,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生态自我修复还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始走上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道路。

3.4因地制宜,尊重科学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邵阳、小康邵阳、和谐邵阳”的发展构想,采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生态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技术上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治水。如推进坡面、沟渠、谷坊、水平竹节沟、山塘等建设,增强水利工程的防洪、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保障能力。

(2)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绿色经果林产业,大力发展油茶等水保产业,促进国家投入增值、农民增收。

(3)建设生态新农村,发展花卉等庭院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

(4)大力发展沼气池和节能灶,增加农村能源并推广节能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第7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县农业水利局

__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__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__区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__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__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__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__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__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__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__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__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__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__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县15个主产乡镇实施了“雪梨优质工程”项目,对现有退化老品种、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号、水晶梨等优质品种作为高接换优首选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目前高换已达25万多株。20__年全县优质梨已达800余吨。为促进销售,建立了“##县精品梨协会”,推动了雪梨销售。20__年金花梨品种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雪梨总株数40.9万株,折合面积1.6万亩,年产量1.7万吨;__4161亩,占总面积的26%,总产4163吨,占雪梨总产的24.5%。苹果39万余株,折合面积1.3万亩,年产量0.8万吨。__4928亩,占总面积的37.9%,总产3066吨,占苹果总产的38.3%。__水果总面积9089亩,年产量7229吨。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类主要以核桃、花椒为主,多集中于__,河坝地区不多。全县干果1.6万亩,年产量1100吨。##花椒产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与茂县花椒齐名。##核桃也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之优质农产品。该两种产品均接近原生态产品。##白瓜子属西葫芦类,其籽独具特色,外形光洁美观,且具花纹双边,子粒饱满,肉质厚,富含多种矿物养分,炒食香而脆,营养丰富,有清心润肺和补益肾肝之功效。是##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97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片区农产品产销会上大展风姿,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亲睐。20__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白瓜子分布于__区年产量20余吨。由于以间

作为主,所以面积难以统计。5、中药材:##盛产中药材,野生种类繁多.县境内约有500余种。如11种子草、贝母、天麻等产量大,价值高的达几十种之多。大集体时期人工栽培达到11种,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区种植为主。20__年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在__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了对铁棒槌、秦芄的野生驯化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繁种,目前全县铁棒槌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秦芄达500余亩。亩纯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为__农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础设施建设:全县__村71个,村民小组193个,已通机耕道125个,通车总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个,需建设里程公里。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在全县基本实施完毕,现有离村社偏远的零星户共计约8000人左右尚未实施。全县通电的村达到99%,只有2个牧场村未通电。

(六)畜牧业: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万混合头,__13.9万混合头,占全县总头数的63.2%;全县各类牲畜出栏混合头,__村50637混合头,占全县出栏数的68.2%。

(七)大骨节病区情况:##是大骨节病区县,病情重,分布广。分布以高寒区和山区为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骨节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观音地区及河西乃当村、独松嘎伍岭村、曾达坛罐窑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个乡镇80个村,共约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当、曾达坛罐窑村为重病区。病区群众因病而贫,因病返病现象十分突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__村,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0.38万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劳务输出及其它:

1、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总数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转移2100余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达2914万元。__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56.3%。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对重点乡村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帮助村社建立活动室,16个村建立了科普惠农宣传站,每年举办科普专栏6期,目前科技书屋只有一个村建立。全县__村建立科技书屋的占20%左右。全县每年实用技术培训30000余人次,对__村农民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建立了高酸苹果、酿酒葡萄及脱毒洋芋基地,对__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支农资金: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到位各乡镇的支农资金(农业)总数达到965万元。

二、__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很多,但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梨曾是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同时,品种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节差,导致销售困难。##特色产品花纹双边白瓜子,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六)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全县乃至全州尚无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致使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流通不畅。

(七)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社会化服务偏重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营销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产前信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体系。

(八)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不灵。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导致运输成本增高,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九)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从众观望思想严重。

三、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今后种植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质量、规模、品牌为主题,在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要按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腾出的耕地改种其他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高效短期经济作物,在当前的情况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药材作为调整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__农业新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杂豆等为主,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油菜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是调整区域生产结构。要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中下寨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带,所以以小杂粮、油菜、中药材为主,在原城关、安宁一带__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半山区以下以水果、蔬菜为主。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几村一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是探索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在发挥农业生产的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利用资源及地缘优势,发挥出农业的旅游功能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利用雪梨生产优势,

规划发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经营体制创新,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果(梨、酸苹、葡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三)坚持领先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是紧蜜联系的,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否则,怎么调整也调不出效果来,结果还是搞粗放经营,产品大路货。为此,要重视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优新种子种苗基础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水平;要重视农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种植业生产与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问题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如下几项措施:一是继续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并发挥好龙头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三是重视产品产后处理,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等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第8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1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9篇: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xx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

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

20*/20*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

20*/20*榨季,实际砍蔗面积*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万亩,实现农业产量*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农业产值达*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工业入榨量为*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和*,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万吨,生产酒精0*万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

(2)茶叶生产情况

20*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万亩,毛茶产量*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万元,比上年增*万元,增*。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0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2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含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老茶园*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

(1)良种种推广情况

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

(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

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万亩,占计划的*;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

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万亩。

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

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0*万亩,小区域经济*万亩,其中:香红辣*万亩,香红蒜*万亩,黑葵花*万亩,土烟*万亩,草果*万亩,香芋*万亩,芝麻、苏子等*0*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次,食品安全宣传*次,整顿农资市场*个,检查农资门市*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

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

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取得我县20*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

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20*年我县农业项目的争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支持的立项资金达*万元,其中拨付到位的项目资金达*万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国家新

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农业项目争取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泛收集信息,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在我县立项实施。一是在建的农村国债沼气项目,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配合,确保力量,确保任务完成,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二是项目的争取,要多看、多听,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充实完善项目库,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尽快确定自己的申报项目,并加紧编写项目材料。

(八)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的发生,防止农民负担出现新的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解决和调处各种土地纠纷和矛盾,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三要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要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应重点加强监管,尽量减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矛盾;

三要严把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关,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