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2013年教改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4-01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材料工程学院。为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以及结合我校以及材料学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能够从事交通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交通工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施工、监理、检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经营、教学等方面工作。
认识实习是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了解本专业内容,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观察发现专业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学习。它的引导性是我们制定本科阶段交通工程认识实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1.认识实习现实环境[1]
1.1 现状
1)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但现场指导经验不足,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2)盐城市的城市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道路类型也较为单一;
3)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数量较少,单位规模较小;
4)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实习时间、地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5)缺乏充足的实习经费;
6)认识实习由于兼顾到软、硬交通的实习,实习内容较多,但时间有限,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1.2 应对策略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教研组针对目前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学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
2)实习地点考虑盐城和上海两地,盐城市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的课堂讲座等方面实习,上海市考虑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实习;
3)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时间与经费紧张,实习覆盖量广等特点,在盐城市集中实习,主要是以课堂讲座以及录像的形式,上海市分散实习。
2.认识实习方案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是学校的老牌强势学科,其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等6个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其中之一。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院的优势,建立起与交通材料相关方向的专业特色。在制定认识实习内容时,就需要考虑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基础内容以及交通工程材料的制备、成型、养护、检测等内容。具体实习方案从三方面展开。
2.1 实习安排
1)时间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时间为2周,考虑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作引导,安排在本科阶段第二学期末进行。
2)组织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相应的实习任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由专业系主任总负责,每班配备2位指导教师负责。
3)地点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考虑盐城和上海两地(包含两地往返途中实习)。
2.2 实习内容及目标
1)了解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的构成;
2)了解道路、桥梁组成、附属设施有哪些;
3)了解道路、桥梁、立交、隧道的区别,了解城市道路与公路的区别;
4)了解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类型,了解交通组织、信号配时的内容等;
5)了解高速公路的组成等;
6)了解城市交通管理与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等。
2.3 实习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包含两方面成绩:平时表现与提交成果。平时表现占50%,提交的成果占50%。
3.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就业趋向实践能力强的学生[2]。因此,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3.1实习管理科学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期间强调“安全第一,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互相监督”的思想,由系主任、指导教师、班长、组长、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3.2实习模式多样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采用讲座、录像、现场观摩等多种学习手段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
3.3实习内容具体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组成,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3.4 实习报告规范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内容、报告书的规范,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附有实习相关证据(如照片、车票、绘图等),最后并撰写实习心得总结。
4.结语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与理论教学配合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的提高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苏会锋,王玉和.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下旬刊):125-126.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 特色课程群 微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
本文为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项目和陕西省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前 言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交通智能化技术放在了交通运输领域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满通信息领域人才需求,我校于2007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建立了“交通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培养掌握道路交通基础理论和交通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作为国内首先建立的本科专业方向,本专业建设缺乏成熟经验。结合城市交通信息控制以及智能交通的发展需要和我校的专业特点,设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以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手段,培养适应现代交通信息化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具体建设方案,具体如下: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交通信息工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学科及交通运输学科的知识点。为此,将本专业的课程分成软件类、硬件类以及交通运输类三个课程群来建立对应的教学团队。
2.特色课程群及教学资源建设
(1)特色课程群建设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交通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由软件、硬件、交通信息三大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我系交通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的现状,重点进行“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等交通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3.面向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跨越了信息和交通两个学科,需要学生对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措施如下:
首先,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在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认知基地,如秦岭终南山隧道监控系统、陕西省道路监控信息中心等。
其次,由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交通信息化领域的最新研究,使他们能够了解“交通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开阔专业视野。
最后,紧紧跟随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示例、实验进行修订,添加新技术、新方法。
4.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1)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创新能力
在加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三大课程群的重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如图2所示)。
(2)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建立以交通行业重大示范工程为主体的实习环境
带领学生参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出租车营运监测监控系统、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交通运输部正在实施的五大示范工程的设计过程。
(4)建设面向交通信息化方向的实践基地
本专业与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设 “车辆和道路检测”、“交通信息采集”、“交通工程设计”等实习课程,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和训练环境。
结 论
通过两年的改革,本专业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以下数据来自对第一届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60人在2011年底的统计。
1.奖学金获取情况
各类奖学金覆盖了90%以上学生,有32人获得包括学校、省、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竞赛奖项,占本专业学生人数的53.3%。大于以前的类似专业的21%。
2.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全国科技大赛奖项。如“基于超声波的汽车防撞报警系统” 获得第六届“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智能公交车运行及车内拥挤信息实时传递系统研究与实现”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
3.毕业就业去向数据分析
60人中考公务员4人、出国深造3人、国内继续深造22人、31人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从以上数据可知,本专业毕生生一次就业率达到52%的水平,说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抓住了人才市场的需求,42%通过各种手段继续深造,与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方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积累与积淀才能改进,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环境与制度的支持,判断标准需人才市场的认同。虽然交通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人才培养模式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要把它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科技部,2006.
[2]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2011.
[3]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2008.
[4]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关键词:交通行业;就业;制度;学科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64-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交通发展的黄金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道路交通的效率、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相伴而生,而且越来越成为影响行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还是行业技术规范上,我国的交通行业均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具体工作上,交通行业目前还缺乏详细的检验标准和完善的技术规范体系,致使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大部分交通从业人员不具备完整的交通专业知识体系,造成了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等任务完成质量相对较低,现代化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发展缓慢。行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出口方向不够明确等诸多问题。所以,需要将国内外的行业、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努力汲取外国先进的行业管理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实现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均衡与统一,促进我国交通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国外交通教育与行业发展情况
国外现代化交通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总体来说,行业发展已很成熟,对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国外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方面,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明确细化,学生就业方向明晰。在行业发展这一问题上,建立了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入制度以及详细的工作结果评价制度,细分了交通规划、交通仿真、交通影响分析等各项具体工作,使其任务明确,规定细致(如检查交通仿真工作是否合格的文件就有300页左右),工作内容及标准很“细”、很“硬”,非专业人士无法胜任该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行业和专业的良性互动。
三、国内交通教育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高等教育覆盖面扩大,高校数量增多。在交通行业发展迅速的局势下,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交通工程学会或交通工程委员会。我国高校的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我国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育覆盖面逐步增加,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多。除了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开设专业较早的院校外,近百所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相关的专业。通过这些,足以看出我国交通学科的发展速度。高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交通行业的进步,但人才培养标准却存在不够明晰的问题。
2.学科、专业发展不够成熟,有待完善。尽管我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的专业教育范围逐步扩大,但是学科发展和专业教育发展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由于交通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比如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熟悉道路工程建设与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法规等。但由于以上要求目前尚未向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形成系统化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导致教学时往往无法有效掌握具体深度,要求显得偏“软”,操作性不强。所以,主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的教学进行分析,实现行业本身与教学的结合,促进社会和学校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3.教学存在实践机会偏少的具体问题。在国内的交通学科教学中,存在教学理论多而实践机会少的现象,学校的专业教育往往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但由于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较晚,在实践教学内容、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实践教学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4.行业就业准入过于宽松。从本质上说,我国现在的交通行业主要是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单位,在我国对应为规划局、交通局、规划院、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而这些单位招聘人才时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招收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过低,造成了就业准入无法体现个人专业水平的局面。出现了从事交通行业的人员很多没有交通专业教育背景,而交通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又无法进入行业就业的尴尬局面。
四、国内交通行业与交通教育关系分析
1.行业从业人员背景复杂,专业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无论从行业体制、规范制度还是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来说,都存在不少问题,整个行业现状仍需改善。我国交通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引入国外成熟的体系,尚存在与国情相结合的问题。我国目前存在交通拥堵、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一批专业化的交通工程师,通过高质量的工作来解决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目前我国交通行业规范尚不严格,缺乏专业工程师认证制度,许多工作结果无统一标准评价,工作内容偏软,且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复杂。交通行业规范不够严格,交通从业人员通常一人同时从事交通规划、交通仿真、交通影响分析等各项工作,而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检查标准又不细致,未经交通专业系统训练的人员也可完成。据了解,目前存在大量交通行业从业者从来没有经过交通专业的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合理,工作水平一般,而大量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从事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的问题。
2.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现实严重不匹配。人才培养和就业现实不够匹配是目前交通行业就业面临的又一个问题。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造成行业专业教育已经与行业所需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过剩,所培养学生已经很难真正走向行业领域之中,造成学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的矛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站在时代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学校的教育,合理地制定专业人才教育计划,实现教育和就业的相互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教育。
3.国外经验的启示。①应尽快建立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入制度。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和成熟,首先需要不断地规范行业制度,将交通行业工作由“软”变“硬”,研究对于人才准入审查制度,为行业的发展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努力改变传统选拔人才的方式,明确交通工程师认证制度,提高对其专业教育背景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提高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教育和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增加人才的输出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协调发展。②明确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依据详细的行业规范和行业工程师认证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培养专业的人才。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最新的行业形势,合理地对教学进行改革,为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将所学的内容变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质量。③重视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在具体的交通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指导学生学好理论课的同时,还要带领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调研,要求他们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渗透,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他们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尽管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我国目前交通行业出现的行业与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社会、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建立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入制度;依托行业规范,明确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专业师资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等。总而言之,要不断地规范我国交通行业的制度,不断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促进交通行业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J].中国公路学报,2012,(03).
[2]安实;王晓宁;孟祥海;王华;程绍武:关于培养交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4).
[3]李利华;周和平:高校交通类成人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定位及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从近些年来看,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了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职能,提高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都通过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有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赛、国赛乃至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世界级的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探索一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船舶制造检验、精度控制等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能型人才。目前,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暂无举办针对该专业的技能竞赛,学生之间缺少专业的交流、技能的比拼。由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船舶工程技术分会于2013年1月15日成立,共包含了事业、企业、院校等60多家成员单位,职教集团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能为相关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正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依托职教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之间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迫在眉睫。
2现状分析
船舶修造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船舶修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管理专家,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国外船舶修造行业,我国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严重紧缺,并在现有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这些员工的学历都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就直接上岗,而国外的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培养后才上岗的。由于目前这个状况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用工需求,缺少技术工人,很多工程项目都由外包工来做。船舶行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解决,但大量的技术工人无法全部引进,只有由本地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提供。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实训设备昂贵,因此一些开办时间短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院校与行业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因此,一些造船新技术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造船企业的技能要求。而不同船厂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船厂,其中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都不能缺少船体装配工。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除普通的钳工和焊工技能外,重点需要掌握船体装配这项专业技能。而目前和船舶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以“船舶电焊工技能竞赛”为主,因此举办以“船体装配”为主题的技能竞赛十分有必要。
3船舶装配工技能竞赛方案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方案的实践研究:结合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船厂对造船生产设计及船体装配两项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究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方案。
3.1理论知识竞赛
(1)试题范围。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机械识图、常用船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碳弧气刨基本知识、船舶结构及钣金展开知识、装配测量知识、船舶概论、船体识图知识、船体放样知识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船体部件装配知识、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知识、船台装配知识、船体修理知识、起重基本知识、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气割基本知识、火攻矫正基本知识、船舶下水知识、造船精度管理知识、壳舾涂一体化知识、安全卫生和环境以及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为60分钟。(3)命题方式。题库抽取与专家命题相结合。
3.2技能操作竞赛
(1)技能操作项目。技能操作节点装配,根据提供的二维图纸,对钢板进行号料、切割、装配。(2)竞赛时间。节点装配:180分钟。
4研究意义价值
Abstract: Training traffic engineering talents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mand,the school itself characterstics and other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rec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put forward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meet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form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concepts,teaching mode,course arrangement,te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talent training quaility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will be optimized.
关键词: 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Key words: 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mode;curriculum arrangement;textbook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17-01
1教育理念
加强 “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服务于全国交通建设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工程一专多能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轨道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模式
2.1 必修、任选相结合,突出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采用学分制教学,课内教育除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外,坚持一定数量的任选学分,并提供轨道方向、公路方向与城市道路方向等可选择的专业方向课程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方向、选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个性化、复合型的成才目标。
2.2 主修、辅修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实行了“主辅双修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交通工程专业的同时,再修读一个与交通有关的辅修专业或辅修学位,如工程管理,土木设计等。以拓宽知识面,发展自身兴趣,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2.3 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举办“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等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从而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狭隘定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交通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校园学习气氛,而且也使学生有了将实际的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置
交通工程专业为体现“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两大部分。学生前两年学习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及交通工程总论等专业课程。然后根据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学生的兴趣及学校师姿力量等特点,进行相关的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型人才。主要的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轨道交通模块、城市交通模块及公路交通模块等。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按照“抓好重点,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优化配套”的方针,出台了教材选用、编著和评价制度,编制了 “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选用教材方面,优质教材选用率高,使用效果好;要求老师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严格履行教材选用审批手续,由课程负责人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教材版本、经教研室集体论证、分院、系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确保教材选用质量。学院定期组织抽样评价,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在编制教材方面,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的特色,并没有完全适合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教材可全盘采用,所以我们经过充分论证与分析,组织编写了路余本自编教材,目前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
5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支持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60 项;必修课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为90%,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合理,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1 应用多媒体教学,突出多媒体优势引导和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习互联网上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的优点,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质量。增加图片、声音及影像在课件中的比例,以提高课件的质量。目前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课程以达到90%,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5.2 多样教学形式相结合采取报告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报告式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逐一点评,在启发式中就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
关键词:森林工程;传统学科;教学改革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虽属于工学门类,但与林学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国内林业院校组建最早的几个学科专业之一。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学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该传统专业的改造与提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
森林工程专业,前身为森林采伐与木材运输机械化专业。1980年代末,不少学者考虑到同国际接轨,主张把原专业名称改名为森林工程。1993年7月16日,教育部以高教[1993]13号文颁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明确地把原森林采运工程专业更名为森林工程专业,并覆盖了原森林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存在与发展紧密服务于林业建设。对林业建设、森林资源的增长、国土与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集土木为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位”的学科专业[1]。
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危机
由于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长期偏重于采运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森林资源匮乏的国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与理解,使得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发展缓慢,市场空间越来越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2]。
1980年代末期,国有林区先后进入资源危机、经济围困的境地,而南方国有林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1990年代中、后期,遵照国家提出的遵照“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教改方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先后从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中剥离出去,独立发展,导致森林工程专业无法借助原相邻学科的专业载体,推动自身的学科发展,出现了招生与就业困难(1997和1998年两年合计招收新生仅20人),学科发展陷入困境的危机。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
面对发展危机,学校及专业教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通过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不断地对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进行改造与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依托原有学科专业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创办新型专业方向
1990年代中、后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大批基建项目纷纷上马,出现了建设机械设备生产与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新局面。面对社会需求,结合森林工程专业原有的森工机械与采运工程等学科专业基础,成功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专业方向。
1990年代末,物流理论和知识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物流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愈来愈大。结合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一直为林区物流工程培养和输送本科人才的这一实际情况,又成功创办了“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2.2 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传统专业改造
对传统专业成功实施改造后,根据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按照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同时强化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删减了原采运和道桥知识体系中的一些课程,另外还相应地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如改“贮木场机械”为“起重运输机械”,改“林用道路配置”为“道桥工程”,把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林用索道”改成了包括了客运索道、货运索道、吊装技术及林用索道的“工程索道”等;在专业任选课程中,按照“起重运输机械”与“物流设备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针对“物流工程”专业,构筑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三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增设了“交通运输工程学”、“数据库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按照“物流设备与技术”和“物流规划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2.3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以机械工程为主,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为辅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管理类课程,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充分利用同一学科群体中相关学科之间的综合优势,培养基础踏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注重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大型国企中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及科研合作基地,通过提高实习教学环节重视程度、完善实习教学规章制度、聘请实习基地的高工担任实习老师等措施,确保实习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注重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开设了多门课程设计类课程,如金属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工程索道课程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课程设计等,并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设计程序,且融入适当的创新内容。
最后是注重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毕业课题选题上,采用双向选择与开放模式相结合的机制,即将教师选题与学生结合就业方向在毕业实习单位的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双向选择的目标,并努力控制创新设计型课题、逐步完善型课题和基本设计型课题这三种类型课题的比例协调;在毕业课题内容上,充分考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课题的比例协调。
通过多年教改实践,目前已将这个传统国管学科专业发展到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特色学科专业。本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的20余人,发展到目前8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达到95%以上。本学科也连续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我校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本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面向,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专业[3],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性院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改造和规划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新年.面向21世纪森林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森林工程[J].2001(5)∶20-2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曾经作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为国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与此同时对公路工程检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中交通工程设施的检测,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才逐渐被重视和发展起来。由于起步晚且涉及学科较多,怎样准确、快捷地对交通工程设施作出质量评定,成为新世纪摆在公路工程检测人员面前的重要挑战。
一、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检测的现状
我国对于交通工程设施的研究并不算早,但其发展却可以称得上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交通工程的设施的研究,随后,交通工程设施的检测也开始了新的征程。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交通工程的设施包括交通安全类设施、交通机电类设施以及交通通信类设施。我国目前能够做到交通设施类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了交通安全类设施以及交通机电类设施,前者主要是指安全护栏、隔离栅、轮廓标、道路标线涂料、交通标志板、反光膜、突起路标、防眩设施、道路照明设施、防撞缓冲设施等。后者主要包括了电焊机、各种电动机(包括传送、鼓风、引风),锅炉、机电配电房等设施。
二、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检测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速公路检测设备落后
从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检测设备上来说,我国高速公路检测设备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交通机电类方面。通信管道、紧急电话、可变信息标志、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标志、视频监控设备、电动栏杆机、手动栏杆机、费额显示器、车道控制器、IC卡读写器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以车辆检测器为例:近年来,车辆检测器作为交通信息采集的重要前端部分,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它具有安装简便、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化程度高等很多优点。同时也存在至今未解决的一些缺点:安装或维护地感线圈时必须直接埋入车道,这理样交通会暂时受到阻碍,不利于保持车辆行驶的畅通;埋置地感线圈的切缝会使路面软化,这样容易使路面受损,尤其是在有信号控制的十字路口,在这里车辆经常启动或者制动,可能会使道路损坏更加严重;地感线圈易受冰冻、路基下沉、土地盐碱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感受磁场变化不准,从而影响检测效果;当车流拥堵,车间距小于3m的时候,地感线圈检测器的检测精度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检测。
2、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检测是一项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工作。首先,需要熟悉了解国家对于交通工程设施检测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这些标准涉及到道路,通信、电子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通标志用反光膜为例,对于反光膜的检测主要项目包括:色品性能、光度性能、耐高低温、耐盐雾性能、耐溶剂性能等,涉及的标准包括:《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盐雾试验方法》、《凹版装潢印刷品》、《视觉信号表面色》等。这些标准要求检测人员都要清楚才能在检测工作中比较客观准确的进行检测。目前我国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相当匮乏,大多素质不高。
3、检测部门监管不严格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检测部门属于国家单位,而建设高速公路的单位也大多是国有企业。在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4、在高速公路不同路段检测上责任不明确,各地检测标准不一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长,跨省的高速路在质量检测和验收上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在省和地区交界共同管理的地区,很容易成为检测的漏洞,无人监管。我国各省市在执行国家验收标准的基础上,也有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设定的,这样造成高速公路质量良莠不齐。
三、加强交通工程设施检测的对策及未来展望
交通工程设施的质量检测随着社会质量意识的提高而越来越受到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视。交通工程设施检测从开始出现到发展到今天一直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适应未来国家建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该检测领域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1、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今后的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交通工程设施检测领域来讲最缺乏的也正是专业的人才,目前该检测领域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并且我国高等院校公路工程学科也没有开设专门的检测专业,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人员的从业技术要求,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总之,交通工程设施质量检测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将面对的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积极应对,提前作好人才和技术的储备,才能适应将来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
2、检测质量的提升
要全面引入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模式。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摸索尽快建立和完善交通工程设施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地提高检测的质量。
3、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由于国内检测行业长期以来的“官方”背景,很难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统一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和检测市场化的推进,检测人员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因为未来检测工作的定位就是服务,更确切地说是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服务的态度和质量,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检测单位必须在保证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4、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检测单位大多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转变,从以往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向独立法人单位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只有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检测单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其作用愈发重要。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由邓延复、阳世B、刘纯翰三位著名建筑师领衔创建的。
1 我校城l规划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在城乡规划专业阶梯式教育平台中建构课程体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前三年教学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基础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分别开设在入学第1、2、3、4、5学期,即从入学开始进行专业基础教育,每周学时在6-8学时之间,以上课程总学时数为512学时。
(2)专业设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的设计类核心课程基本已纳入我校的教学体系,但设计基础课程还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功训练,导致学生在进入高年级时无法建立较为宏观层面设计概念。同时,以上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缺少城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推荐核心课程内容不相一致。
(3)专业实践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学时各为2周的《城乡规划课设1》和《城乡规划课设2》,分别开设在第6、8学期;学时各为16周的《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开设在第9、10学期;学时各位2周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强化设计周》,分别开设在第2、6学期;学时为4周的《专业方向强化设计》,开设在第期。
2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坚持人才培养方向与特色,构建完善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借鉴学习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使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层次关系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以城乡规划实践为中心,重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通过开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整合力度,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为中心,重构各门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以避免各学科片面强调自身特点而各行其是,努力形成合力以整体提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成效。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1)构建适应我校师资力量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院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采用的2.5+2.5的两阶段模式,现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各种原因,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都在修订,一轮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还未得到有效的实践和反馈,又使用了新版的培养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我校城乡规划教育应结合以上各方面的变化,重新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目标,对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以构成连贯、渐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对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规划。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体系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城乡规划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多年来我校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一个最大缺憾是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仍无法适应专业业务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学生设计基础不扎实,实践环节薄弱,近些年以来,我院对设计类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开设新课程,拓展设计教学领域。如在2016年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选取了省内著名设计院所的实际课题,答辩时邀请这些知名设计院所的院长、总工采用模拟评审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一同交流,同时获得了向用人单位展示的机会,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设计能力。今后,我院应继续坚持以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与设计一线的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听取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把我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实践类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设计基本技能与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设计实践机会。再者,在第期应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全面的锻炼,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单位、考研复习和设计院实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应加强《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管控。
4 结语
1.专业设置趋同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校相应开展了地铁等轨道类新型专业。该专业课程设置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以上优势,城市轨道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均出现了趋同现象。从具体开设专业的情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为常设专业。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为各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于近3年陆续开设的课程。此外,城轨运营与城轨控制属于基础性、传统性课程,陕西各层次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均倾向首先开设这两个专业,这也导致了同质化问题的出现。
2.课程设置雷同
陕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必修专业课+
选修课。其中,公共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军训和毕业实习等原因,专业课大都集中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内安排。在必修专业课的开设上,陕西高职院校城轨专业的主干课程,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车站设备等,均属于比较基础和传统的课程。因此,陕西高职院校的城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然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课程作支撑。
3.实习形式相同
由于城市轨道专业实操性很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要求较高,所以高职院校对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都比较重视。在实训环节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两种:第一,以课程为依托,课内、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授课形式。第二,建立实训基地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实训。陕西高职院校的实习形式较为单一,趋于传统,特色不鲜明。
二、解决陕西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专业同质化问题的对策
1.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首先,在进行专业设置前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同类院校城市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不盲目跟风。其次,实现“开门办学”,让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参与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再次,应配合城市轨道行业的发展大潮,立足学院所在的城轨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专业设置。最后,应根据专业完善相关资源配套,如师资、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等。
2.优化安排课程设置
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采取“减量增质”的方式,在完成公共课教学的前提下,尽量多开设适应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能够促使学生丰富城市轨道专业知识,增强城市轨道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
3.优化设计实践环节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拓宽专业实践领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城市轨道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城市轨道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最新态势,以此作为专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制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