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1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涌现出了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接触社会的小学生来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

二、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从而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他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然后再将其传授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深层次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价值通过语文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当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从而优化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吸引尚处于多动期间的儿童。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是相通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被提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上来,就是因为其内在文化对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将素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重要的前提因素,尤其是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必须通过创新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小学语文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有超出一般教师的耐心,只有这样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出超常的功效。这也要求教师职能随之转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下,改变为教育过程的辅助者与参与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只有与时展的脚步吻合,才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不断革新的局势之下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处。目前来看,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与新科技时代下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小学语文教育要与时展紧紧结合。利用先进的科技产物辅助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一发展趋势,可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物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立体感。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通过教学引导的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前景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跃华 小学语文教育学教材比较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1-104。

[2]郑方平 郑婷婷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317-318。

[3]濮坤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16-18。

[4]王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2),11-14。

第2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阶段语文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教学内容、方式上都进行了相应改革,例如:人文精神的渗透,这不仅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性,在中小语文教育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大学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中小学语文教育一样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育还具有人文性,主要是通过语文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习惯。

2大学语文教育的特征

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性视野中研究大学语文,是认识其本质的需要,大学语文与其他阶段语文教育不同,在强调基础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延续。人文方面,大学语文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应在中小语文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等。大学对人文要求更高,内容也相对较丰富,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需要避免重复中学内容,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且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重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语文技能的培训,大学语文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否则大学生会出现大学语文已经学过,不需要重复学习的理解误区。专业不同也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医专业强调对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学习。要针对专业的需要,改变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就会失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仅代表阶段性结束。因此,从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例如: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母语发展。

3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针对衔接性视野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变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为大学语文教育确定目标。其次,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时,需要区别大学与中小学阶段的特点,寻求独特性。这种大学语文思维能够将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连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参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第一,要确定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传承文化方面,确定各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区别。如:语文与国学的区别等,以此来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第二,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研究各阶段语文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语文的理解会呈现递进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教学手段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教材内容也要逐渐深入。第三,由于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选段要注意,同样一部著作,对大、中、小阶段的选段要区分开,著作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4结论

第3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人性教育人的发展一、语文教育的初认识

迄今为止,人与世界存在四种对象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种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而第四种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这四处关系都是借助语言符号来实现的。语言符号是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谈论人的本质时,海德格尔就认为“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立人之本。

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所有国家都是中小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初步认识语文,首先要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语文课程赖以存在的价值意义所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中国要追溯到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拟就,经清政府颁发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确立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始。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因之团结。”语文课程旨在学习语言、交际运用、道德教化和精神培育。

从早期的规定来看,语文课程除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外,均包含育人的功能。最开始称之为“国语”或“国文”,旨在培养合格国民,国文教育蕴含了对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性。后来反“国文”改称“语文”,一方面,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从国民教育偏向语言文字教育,这是从人的教育转向知识的传承。这种认识的偏差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争才算告一段落。现在,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正式明确了在我国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二、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演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语言和文字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媒介。语言的出现,消除了人类交流上的空间问题,而文字的发明则突破了人类交流活动的时间限制。人使用语言和文字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让人学会运用语言和书写文字,这也成为语文教育最基础的作用。人只有使用语言和文字,才能将自己的周边生活和心灵活动让他获知、感悟,进而达到身体言语和精神情绪上的“共鸣”。人在庞大的语言系统中,述说自己同自然、社会以及个人的关系,同他们进行交流,传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语言是人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

三、语文教育的当代现实意义

第4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培养的师资,必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与培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上有很大的不适应之处。因此,必须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调整。

一、本文产生的背景

面对当前如火如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中文专业将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具备相应素质的语文教师,这一重大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地突显在人们的面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本文正是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出发,从而探索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高师中文专业培养的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新一轮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作一个了解。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前言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作了明确的说明:即“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法、评价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了基础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制度的重建。这正说明两点:一是这一轮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具有质的飞跃的变革。这对于我们高师中文专业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具体目标及其相关方面,提出了重新审视的必要。二是通过对语文课程重点改革的这些方面,特别是体现并指导这一系统改革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语文新教材的认识概括中,可以捕捉到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能力要求的信息。

具体来说,都有哪些信息呢?

1、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至少说明了两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培养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与语文运用及言语交际能力,必然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任务。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揭示了语文的文化属性,它本身就是文化,同时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文化是语文的根基。作为语文教育凭借的教材来说,所选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既是典范,同时又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所以文化内涵是与语文工具性不可分离的特性。正因为如此,“语文新课标”里课程总目标的第1条中,提出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第2条提出了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多种文化的积淀与人文素养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位一体的。

2、语文新课标还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新课标中,基本的语文素养被解释为:“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与创新精神,注重语文规律在实践中的把握与运用。

4、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努力建设开放性的、有弹性、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6、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运用好信息,能设计、制作并使用语文课件,同时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及信息处理。

7、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不但体现了上述思想,而且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大了时文比例。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

以上信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那就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学习观、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观、学生观,对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策略和方式、对语文教材观等等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念,特别对语文教师提高到专业化程度上来要求,对语文教师综合素养要求是更专业化更高更全面了。

从上不难分析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的思想理论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思想理论知识素养

能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语文教师思想品格情操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素养,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素质修养,广博的人文素养,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素养,网络信息知识素养及其它自然科普知识素养。

(2)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可大致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知识能力结构,一块是语文教学能力结构。

知识能力结构包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储备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联想、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敏锐地感知并吸取新的知识理念的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结构,包括“三字一话”的基本教育技能,师范性教学语言的能力,创造性理解和处理使用教材的能力,建构校本教材的能力,具有策划并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语文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教案与学案、组织教学、测试反馈、教学评价的能力,具有驾驶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具有语文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目前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与培养达到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尚有不适应之处。

以贵州省师专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为例来看,与培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有极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缺乏明晰的理念,或其理念已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就毕节师专中文专业而言,其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也跟省内其他师专一样,是根据贵州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时间计划表制定的“毕节师专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其课程为何这样设置,为什么这样结构,不见任何说明。我们除了知道师专中文专业就是培养合格初中语文教师外,至于什么样才算合格的语文师资,认识就十分模糊了。当然,这样设置什么课程,不设置什么课程也就有了许多随意性、盲目性。其课程设置和结构与师范性要求的不适应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2、语文教育类课程设置极为薄弱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看,语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仅在第五学期开设一门“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课时为72学时。语文教育类课程在高师中文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是一个课程系统,它可以包含语文学、语文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微格教学、语文名课点评、语文教育研究等等系列课程。其中既有基础理论类课程,亦有语文技能及教育实践类课程。这一系统中的课程都是相辅相成的。仅仅一门72学时的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无论如何也包容不了以上各门语文教育类课程,实际它也不可能负载得了语文教育类课程的全部内容。所以仅设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这一门课程,涉及内容多,教师取舍左右为难,教学上显得仓促;学生则大多惜惜懂懂,既不能更深更广地去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规律,试教时间也极为不足,实习时难以胜任语文教学。现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即语文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变革,语文教育制度的重建,要求对高师中文专业语文教育类课程系统的构建、设置与加强,已是势在必行的了。否则,学生的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也不可能建构起来。

3、口语交际课程被忽视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上可以看到,该专业没有口语交际(或口才学)类课程,只能看到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中,有36学时的普通话课。而普通话课作为全校都开的公共教育类课程,旨在进行普通话的培养,重在语音形式的训练,算不得严格意义的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新课标中,无论哪一个学段,都是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语文教师的交际口语,不仅仅如其它学科教师那样是教育、教学、生活、工作的手段与工具,更是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示范,是学生获取交际口语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口语交际课的开设,对中文专业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4、缺失广义的文化类课程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讨一划表上我们看不到广义的文化类课程。本文前述表明,高师文化类课程的缺失是不能适应中学语文课程需要的,是不利于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拓展与培养的。文化类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且有文化渗透教育的要求,而高师中文专业就更没有理由在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中,将文化类课程抹去了。

5、有的课程学时设置和结构需要调整

普通话对高师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师工作的工具,是他们的教学语言,更是他们将来做语文教师时学生学习普通话和交际口语的活生生的楷模和示范,同时普通话亦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毕节师专的学生,大多来自偏僻农村,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汉语拼音基本没有掌握,发音顽固地格守方言影响。掌握普通话虽说更多地体现为技能的问题,要靠习得,但也十分需要个别的点拨指导。现时班级大,人数多,仅36学时要切实走完教学进度,亦是困难的,要让学生通得过毕业要求的等级测试,更是困难,而要过得了对语文教师要求的等级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早已不得不再加一个学期(36学时)的普通话课,才能完成教学进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每个学期学时分别为每周3节、2节、2节。现代文学部分往往将第一、二学期的学时占完,而余下第三学期的周2学时给当代文学,教师学生皆反映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现行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选文进一步加强时文比例。要与之相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比例应该调整,以加强当代文学课程,增强学生中国当代文学素养。

以上虽只举普通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课程为例,但亦说明了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学时设置与结构上有待调整之处。

6、缺乏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早已进人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成为大加推广,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了。声像影视、多媒体课件使中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魅力无穷。高师中文专业虽然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但并未同专业教学的应用结合起来。不开设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无法适应将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需要。

7、学科本体性课程拓展不开,适应不了语文新课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内容已显示,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其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在于一个深,而更多的是体现为一个“杂”与“博”,当然“杂”非杂乱无章之意,“杂”与“博”指的是教师的知识门类及各门类知识面的广博,这就要求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对学科本体性课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类课程,方能适应这一需要。而从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上已明显地看到,别说专业外的文化类学科,就是学科本体性课程门类数量也有限,面也较窄,拓展不开,适应不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开设选修课,不能给课程设置以更大的空间,无法使本体性课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适应每位学生对学科本体性课程的选修需求-

8、忽略了边缘性课程的设置

人类许多专门的科学与知识,往往要转化为边缘科学与知识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在高师中文系,为什么开设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之后,学生却不能或者是不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将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转化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如果我们能将一些边缘性的学科开设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及其科研实践的指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与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有利于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设想

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出能胜任语文课程改革的师资,针对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不适应之处,结合毕节师专中文系的实际,我们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作如下设想。

1、确立高师中文专业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使各学科课程有一个凝聚的核心,使专业内的课程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既有区分又有整合,建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共同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教育语文师资。

2、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明确专业主干课,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既能拓展,又突出汉语言教育专业特点。

3、为扩大课程设置空间,拓展课程门类,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列人专业必修课范畴。

选修课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给学生的发展既给以导向又给予充分的自由度。

实践课包含军训、劳动、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及其答辩。

活动课,由系根据校、系、班及学生具体情况,根据培养现代语文师资的需要,与时俱进,每学期制订活动课内容及计划予以公布实施。

4、在选修课中增设文化类课程、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育类课程、边缘性课程

5、对相应的一些课程设置及学时作调整。

6、现以高师中文专业专科为例制定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的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热爱语文教育、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深较广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现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研的教师和教研人员。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

2、掌握古今汉语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古今汉语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较广泛的古今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具有文学分析批判评价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修养。

4、能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科心理学,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理念设计语文教学的策略并实施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的能力,有进行语文教学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干课程(11门)

第5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语文教育;特征

在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中,语文教育的变革很大,传统的语文教育体系,已经解体,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已然形成。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目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开放性、语文教育的民主性、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语文教育的审美性和语文教育的创新性。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在古拉丁文意思是指人性、教养;汉语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是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他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的人文教育,通过语文教育完成人的发展与人的和谐,它利用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及语文具有人文性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完善他们的人格,净化他们的心灵。语文的人文教育重视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情思、感悟、审美、伦理、历史、文化,反对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剖析,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反对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作用,反对现有语文教育评价手段,认为对语文教育的评价应兼顾学生语文知识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巨变,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人文性”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人文性”也成了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特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封闭式的教育。有学者主张,语文教育应是“一体两翼”的教育。“一体”即课堂教学的主体;“两翼”即配合主体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家庭、社会生活的语文学习。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它应包括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从纵向看,它应包括学前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毕业后语文教育。也就是说,大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性的教育。美国教育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对象是处在生活网络中的学生,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存在于生活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言语,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因此,语文教育与其它学科就有本质的区别,它除了学校课堂的教学外,更应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语文环境、言语生态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更是这样。广播、电影、电视、网络、频繁的社会口语交际等等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活泼的形式,为语文教育“开放性”提供了保证。语文的全社会范围和全人生过程,使语文教育拥有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异常充裕的时间。语文学习不单单是学校课堂的教育,语文教育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走“开放性”教育的道路。

三、语文教育的民主性

所谓教育民主性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纵观世界的各国教育,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三是承认差别,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语文教育生态更讲“民主性”,更讲师生合作、学生主动、因材施教。这是由语文课是情景课、审美课特点和“人文性”这一本质所决定的。我国当代的许多教改实验特别注重教学民主性,注重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强调“合作”探究学习,实行因材施教。如魏书生语文教改所实行的民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以至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一反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主张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按规律进行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值得我们思索。

四、语文教育的主体性

笔者认为主体性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又一个基本特性。主体性教育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承认学生为自身的主人,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第二,教育应该是师生“双主体”协同的活动过程,具有“双边性”的特点。第三,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学校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教育的顺利开展。语文教育更应遵循这些原则,这是因为语文课是实践课、技能课。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必须靠“习得”,必须去“训练”才能获得听、说、读、写的技能。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三主教育法”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思想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很好的概括。而新时期突出语文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已是现实的要求。

五、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艺术给人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而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则需要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审美乐趣,它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具体地说,教学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感的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美、教学结构美、教学情感美、课堂气氛美、教学语言美和教学节奏美等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发掘教学媒介中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努力提高学生的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对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如果语文学科教育者缺乏美的教育,那将是贫乏的教育。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现代语文教育比传统语文教育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情趣性和个性。学生因而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直接、更深刻地获得震惊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荣誉感等各种美的感受。

六、语文教育的创新性

笔者认为语文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形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进行创新,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等等。语文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新观点、新措施、新媒体、新角度――都是语文创新教育。现代语文的创新性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形成一种主动适应、开放多样、积极创造的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6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

一、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

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育是非常冗杂的,阐述文本时,往往会通过将文本肢解的方法来进行,或者教师反复讲授知识,以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形成架空问题、放任体验以及煽情的一种教学模式下。虽然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当中加入互动讨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讨论活动当中表现也非常热烈,得到了一定的自由体验,但是教学效率低效性这一问题却并未真正改善。在体验情感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都未真正去思考问题,未思考过怎样才可以获取到对语文的深刻认知。定篇、例文等都是学习文本的方式,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求语文能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教育目标落实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都过于注重对“感动”的追求,却忽略了语文的实效性。所以,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大学生的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相对欠缺。

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光是要满足智力水平的需要,还要控制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但是,当前的语文教育管理当中,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存有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心理,更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普遍感到语文课程枯燥乏味。上述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导致高校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3.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教学评价理念也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状态,必须有针对性的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更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进行教学评价。但是,虽然教学评价的观念是比较先进的,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也在教学当中开始应用,可实际操作当中却又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教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都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起不到促进学生进步,反思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探讨完善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的相应措施

1.有针对性的制定语文教育管理计划。

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个体才是教学的主体。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比较鲜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点都各不相同,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也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他们的心理、认知方式以及智力水平也都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掌握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特点、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细化,根据他们的现状以及具备的潜质和对语文知识的需求,按照学生的目标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2.教师要明确语文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设计语文教育管理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高校语文教师备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追根溯源,避免过于模糊和笼统。很多教师都会根据参考书或者相关书籍、教案等资料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未将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进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设计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并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多维度综合考虑;其次,要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要保证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教育管理目标能够与学生的功利或非功利等实际需求相适应,投其所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与学习心理,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再者,教师必须明确高校语文教育管理的真正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对于教学管理的作用,使目标能够满足阶段性、个体化以及特殊化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实时观察学生的知识、情感、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来适应他们的变化,使语文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3.对语文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教学组织过程,是教学当中的关键环节,也决定着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仍然是常规的模式居多,例如阅读理解,一般都是概括段落大意并进行归纳总结,而教学管理环节也可以不断创新,可以单刀直入从关键问题着手,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理解相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写文章、写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教学情境、中心问题小组讨论等,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学习重点。教学评价,也要转变传统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的模式,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要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发现缺点促进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学生(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评价教师(加强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水平)等;其次,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例如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活动是否积极发言等。开拓创新、开阔视野,主动与国家发展形势相适应,已经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大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等方面,都给高校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必须积极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加强语文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柏.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检视与改进思路[J].语文建设,2015(20).

第7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

一、引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需要纳入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却少有关注。[1]而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即便在语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将汉语言文学的优秀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提高其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语文教育就是希望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语言并合理的应用语言,进而将中国的精神文明不断传承下去,同时语文教育并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2]汉语文学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人文精神、推动整个民族语言水平的发展。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需要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如果站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让语言教育更加实用,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说实际应用,而是精神概念的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效应作为主要的意义。[3]

三、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第一,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分,这两者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互通性,在教学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这两者的侧重点又有些不一样,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作为重点,而汉语言文学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与文学素养。[4]第二,表达方式相辅相成。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准确的进行语言表达,且生动鲜明,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深刻的将作者的情感和对情感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清晰的表现处理,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且灵活动人。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基础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汉语言文学需要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如果一味地发挥其独特性而脱离基础,并不能够满足教育普遍性的要求,但汉语文学又能够升华语文教育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三,共同强调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都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并能够将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魅力渲染学生的心灵,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两者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并陶冶情操,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5]

四、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的延伸思考

第一,重视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所决定,而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中,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开放式的教育理念要求不仅要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这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与创新,用开放式的眼光来看待当代文化的交流。因此在高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课程中,将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能够实现传统汉语文学同当前时代的进行有效对接。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让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必不可少的。而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精细策划,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通过对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了解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说是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相信也会大大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扩展到其他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这两者相辅相成的特性也决定着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参考文献:

[1]于新鑫.浅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5(11):81-81.

[2]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3(32):47-49.

[3]王林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7):6-8.

第8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今天的语文界多数人未必意识到这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一定有人会鄙夷地说:日札写作教育还能成为语文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语文教育为职业、事业,竟不知道日札写作对造就语文人才的重要作用,不知道日札写作是历代文人基本的治学方式、生活方式,不知道这是传统语文教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不知道我国历代教育家对日札写作教育的重视与倡导……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由于这种无知,导致了日札写作教育在当代语文教育中长期处于边缘性地位,几乎濒于消亡。因而,“中国20世纪写作教育研究”的选题,更凸显出其“拯亡救失”的现实意义。

依我看,语文教育缺什么,也不该缺日札写作教育。日札写作的衰亡,意味着语文教育的衰亡;日札写作的复兴,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复兴。日札写作对于语文教育、人的言语生命成长的意义与价值,怎么说都不过分。中黎的研究,为我国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与研究,展现了较为清晰的全貌。中黎对日札写作教育的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理论命题,为该领域的认知奠定了学理基础,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铺平了道路。

首先,他对“什么是写作的基础”这个语文学的基本问题发起了挑战。

他对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表明了不同看法:“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即: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其高级形态则是作者极具个性特点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要达成这一目的,他认为除了一般所理解的阅读之外,还有三条重要的路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设计教学法、引导学生体悟和记录日常生活。我以为在这三条路径中,第三条路径“日札写作”是最重要的路径。因为它是前两条路径“创获”的深化与载体。他实际上表明的是“日札写作是写作的基础”的观点。前两个途径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与活动设计教学法,而日札写作是这二者的语词化形态,也是人的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养成、修炼的最佳途径。三者实可合一,统一于日札写作上:读书(修养)指向“札记”,活动(生活)指向“日记”。

对于写作来说,停留于阅读的感悟与理解,即便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语词化、文本化,无论怎么读,都难以很好地积淀为认知背景。因此,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看书”;先生说“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才有所得”,“手到是心到的法门”,“勤笔”可以“助我思想”;黎锦熙先生说“日札优于作文”:“课业、泛览、生活与论文各不相联系,惟有日札才可使一元化。”我以为,这些都隐含了一个观点:日札写作,是精神创造的基础,日札写作是写作的基础。

生活感悟或阅读理解,对于写作来说,都是零散、浅陋、未完成的,只有通过日札写作才能使其条理化、深刻化、定型化。因此,可以说日札写作是写作素养形成的最佳基础,是写作、阅读以至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应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他在写作课程层面,为“日札写作”的教育功能作了较为清晰的定位。

他较好地区分了“文章”“作文”“日札写作”“写作”这四大概念的范畴,探讨了这几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往还很少有人将“日札写作”置于写作教学中心的地位,对这些概念做如此精密的辨析。这一点对于写作教学至关重要。

他汲取了黎锦熙先生的想法:“在写作教学的框架体系内,应该尝试将‘日札写作’提升到重心地位,避免将其视为作文教学的补充与附庸;同时,切实改进日札写作教学,提高其实际效能,引领师生建立一个以‘日札写作’为纽带的一元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将日常的读书学习、生活体验、感悟思考、自我发展和言语文字训练、各体文章习作等多个项目联为一体……”在此基础上,他既肯定了“日札写作”的重要,又认为“日札写作”与“作文”二者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觉得“命题作文”仍有存在的必要,不赞成以“日札写作”代替命题作文,因为命题作文所承担的是写作之“法”“规”“技”的训练任务。他将“日札写作”从边缘化的写作训练类别,上升为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日札写作”置于写作课程的总体上,考察其作用。用他的话说就是置于“整个写作教学体系框架下审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认知。他主张“写作教学的四大范畴彼此互补、形成合力,彻底解决母语写作个性化与创造性不足、生命感(含真实感)与文学性意趣欠缺、‘作文说谎’现象突出等难题”,这一观点,对破解当前写作教学困局不无助益。

我以为,“日札写作”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因为,学生写作素养的培育,是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日札写作”将语文教育的两大支柱——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间“日札”的相互交流,轻而易举地将听、说活动也容纳在其中。“日札写作”不只是解决了写作原料、技能问题,它对人的素养的提高是全方位的。“日札写作”所支撑起的不单是写作教育,而是整个语文教育,甚至是“人”的教育。因此,中黎对日札写作教育研究的价值,远超出“文体写作”的价值,其影响是全局性的,其意义是深远的。

此外,他对20世纪以来的日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偏颇作了检讨,指出其存在的四个倾向:作文化、道德化、隐私化、强制化;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艺术、训练安排等五个方面,总结出百余年来日札写作教育的五大经验。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我国现代日札写作教育史所作的反思,对语文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中“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史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部分,更是从日札写作教育史论的宏观上,对语文教学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总括性、整合性探讨,颇有振聋发聩之效。

他对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的研究,以“日札写作教育为核心”辐射出的一系列的观点,既是对我国语文教育的重新审视与变革,将极大地改变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基本认知,改变语文教育的基本格局,导致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的深刻变革,也是对我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的增益,对我的“写作本位”语文教育观的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本位”,可视为“日札写作本位”。“日札写作本位”,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本位”“存在本位”。

第9篇: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根。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将语文教育之根——文言文教育,植入学生情感和意识的深处,使学生在语文的精神家园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智慧,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一、现实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

古代语文教育所做的就是两件事:阅读和写作。从学生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古文、背书则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先背书,后消化,自然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读写”这两个方面,从而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因而“传统教育下的受教育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也得以继承。”

而现代白话文教育则强调“听、说、读、写”,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家庭社会生活教育。这种生活教育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可以无师自通或自我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但传统文化的书籍都是用文言记录的,学校教的却是白话文,这就造成了继承的障碍。白话文教育的后果是,学生不爱读书,语文素养低劣,对传统文化非常的生疏和淡漠。一旦白话文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充斥我们的语文课本,则会导致语文教育远离经典,失去传承,丧失汉语文化发展的本源,从而内心空虚进而走向衰亡。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作用,注重打好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够自如地运用文化经典来学习各种文化科目,参与社会生活。

二、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有其独特的优势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只教文言文,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具有比白话文更大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文言文的特点:端庄文雅,简洁精练。在传统语文教育下,学生手不释卷,足不出户,接受信息的渠道只有一条:读书。加上古代记述文字的工具和方式落后,所以只能言简意赅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重内大于重外,从而造就了很多短小精悍、结构巧妙、文辞优美的艺术作品。而现代白话文教育下的学生,面对的大多是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信息的感官冲击,导致了他们对表达方式和形式的重视超过了内容本身,语言的经济性和准确性大为下降,从而失去了简单表达汉语的能力。

其次,文言文所承载的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有着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文化意蕴,是特定时代人类的文化思想与审美风尚的浓缩。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奇特瑰丽的艺术想象和风格各异的审美形态能给广大学生以精神的滋养。正如余秋雨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人格。”文言文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对一代人的终身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益处。

最后,文言文教育下的受教育者,语言功底扎实。他们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无所不通,政论、散文盛行当世。文言文给了他们厚实的文学功底,所以一旦改作白话文,就显得得心应手,从而能将白话文写得精彩。人们常常感叹,20世纪上半叶的语言大师们所写的白话文,文笔凝练、端庄典雅、生动鲜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功底。因此,凡是从文言这条路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言功底都相当扎实,作起文章也更加简练、贴切、精致、丰富。

三、大陆与台湾,文言文教育的差异性

台湾国语教育一直推行的是古典教育,重文言、重经典、重传统文化是他们国文教育的主要特色。台湾中小学的国语课本中古典文章占据了约百分之八十,而中学时代还有必修的四书教育。虽然历史造成了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阻隔,但中国几千年的国学文化传统在台湾一直延续。而大陆自1920年白话文运动开始之后,语文教育一直是白话文教育,国学经典在其中占据的分量不过百分之二十,到了时期这种白话文教育达到。也就是说,大陆的语文教育与中国国学传统隔绝了将近一个世纪,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在大陆中断已久。虽然近年有所好转,有的教材文言文篇目增加,但是,整体上没有好转,汉语文化教育还未真正走上正途。

台湾国语教育得以源源不断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对传统文化、文言经典的足够重视。因此,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汉语学习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科学地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恢复文言文应有的地位。

四、文言文教育——汉语文化的根本

文言文教育是汉语文化的根本,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台湾的国语教育,还是大陆的语文教育,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汉语教育的根本是文言文,汉语文化教育的正确道路是文言文教育。如果我们继续让白话文充斥我们的语文课本,无视文言文教育的重要性,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视为无物,我们很快就会一穷二白。我们的汉语就无法根深叶茂、茁壮成长。我们就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更不可能高瞻远瞩。这样,我们的母语教育,失去的不仅是历史,也会因此丧失未来。

“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同时又感到身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很不够,这是语文教育造成的。我们真切希望每一个国人,无论其身处何方。无论其所事何业、无论其所居何位,通过语文教育,都能对中华文化有一份敬畏、挚爱之情,都能受其熏染,明晓其要义,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但愿我们的国人都能以一颗“坚毅恢弘之胸襟”来面向世界,面向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素描[J].中学语文教学,2000,(05).

[2]唐晓敏.传统和今天的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0,(04).

[3]唐晓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何以只教文言文[EB/OL].http:///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921717&PostID=499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