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依托中国国情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变城乡对立为统筹城乡发展,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老路。“一体化”的“化”,就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化”掉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化”掉城乡之间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经典作家曾反复强调,未来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将消失,农业工业结合和城乡的融合将最终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经典作家所预言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对改造小农社会、建设现代农村经济社会道路的全面创新。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农村变革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创办工商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农村经济变革融合在一起,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在改造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使工业化、城镇化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城乡间的界限。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与这一战略目标相衔接的完善的措施和对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用城镇化理念统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瞄准城镇化目标,加强同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
1、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2、单位主责,人人尽责形成消防新格局
3、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4、打造铁军,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5、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6、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7、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8、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9、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学习消防,自防自救提升全民新素质
11、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2、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13、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护航发展,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1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17、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
18、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19、关注消防,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0、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21、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22、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2、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3、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4、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7、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8、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关注消防 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1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12、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13、人人把好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6、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7、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1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19、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20、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21、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22、关注消防 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3、护航发展 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24、打造铁军 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25、清剿火患 预防为先营造安全新环境
9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对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应用大数据支撑公路防控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抢先运用大数据支持,创造了‘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贵州经验’,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和推广,成绩可喜。希望全省广大公安交警以此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精准发力,深入拓展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交通、和谐交通、便民交通,为全省各行各业管理现代化树立标杆。”
9月22日,公安部交管局、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警总队及南京等6个城市交警支队领导齐聚贵阳,观摩智能交通大数据建设,交流安全防控管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贵州省交警总队立足省情,以大数据引领公路防控体系建设,探寻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公安交通管理发展新路。
“走在了全国公安交警的前列,走在了全国公安机关的前列,走在了全国政府机构的前列。”这是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王金彪对贵州省公路防控体系建设的肯定和评价。
抢抓机遇 顺势而为走新路
“贵州省交警总队能紧紧抓住国家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在贵州落地的机遇,在科技引领上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令人非常震撼。”这是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刘新春在观摩贵州交警总队公路防控体系建设后的感受。
为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公安交通管理现实战斗力,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契机,牢牢把握省公安厅党委全力推进“四项建设”的契机,切实贯彻落实公安部交管局部署,以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的问题为导向,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大指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部局六合一、集成指挥、智能研判、互联网服务等四个应用平台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深刻领会公安部、省公安厅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省交警总队提出贵州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相关部署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五个互动结合”为引领,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强化防控体系上游的重点车辆源头管理,扎实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防控体系下游的农村道路安全监管,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大防控体系,打造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升级版,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主战略和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得益于公安厅党委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孙立成副省长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的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得益于交警总队班子带领的团队在大数据建设上形成了谋划、研发、实施、应用、管理、保障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具有鲜明的贵州特色。”王金彪说。
突出三个重点
打造防控体系升级版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打造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防控体系升级版。
突出大数据应用重点优势,创新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首先,抢抓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省公安厅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框架下,以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科研所为技术主导,利用阿里云计算技术,采取租用电信机房和设备的方式,搭建了由619台服务器、46台网络交换机、12PB总存储组成,总规模达到提供10000个核运算能力、计算能力相当于10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警务云平台,以云平台为支撑构建大数据资源池,汇集公安内部各警种和外部安监、交通、保险、广电等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互融、互通,打造大数据共享体系。
今年以来,全省高速公路车辆违法信息共计27万条次,利用执法站和服务区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22.1万起,非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64.8万起,查处数同比分别增长了77.4%和162.4%,进一步提高了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截至9月底,全省高速公路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2起,同比减少8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83.72%和78.26%,创下我省高速公路开通以来事故预防工作最好记录。
突出重点车辆和驾驶人,创新精细化的源头监管机制。以管住关键少数为核心,与安监、交通部门共同搭建贵州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综合云平台,汇聚运输企业日常管理数据和GPS动态监管数据,共享交警、交通、安监多维度管理数据和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在此基础上,省交警总队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研判功能,与独立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芝麻信用”建立重点驾驶人征信系统,将重点驾驶人群体细分为四类三层次,根据驾驶人的违法记录、事故记录等多维度设置指标,应用WOE算法计算重点驾驶人的信用评分,作为评估驾驶人履职能力的参考依据。
突出农村交通安全重点区域,创新社会化的精准治理模式。针对当前全省高速公路、国省主干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趋稳向好,但农村道路安全基础薄弱,交通事故高发的实际,省交警总队认真贯彻落实广西会议精神,应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开发农村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云平台,将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网络延伸至占全省道路总里程95.5%的农村道路,大力打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数据铁笼”。
“在智能交通的应用上,从数据的采集、储存、服务到深度的挖掘分析,贵州省交警总队把大数据运用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让人耳目一新。”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组专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专家组成员顾怀中深有感触。
织密三张网
借力助力创新模式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织密三张防控网,不断创新“互联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模式。
织密上游静态防控网。将重点车辆征信体系等大数据监管方式延伸至人、车、路、环境的全方位、全时空管理,落实“五个责任”,创新大数据背景条件下交通安全监管模式,织密源头监管之网。
织密中游动态防控网。在已规划的157个执法站基础上,结合路网疏密度、流量饱和度、社会治安防控和隐患路段管控需求,合理规划,科学布点,构建环黔、环筑、联市(州)、联县的“闭环式”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以视频监控防控网、路面执法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为骨架的防控体系建设。
织密下游基础防控网。以强力推进农村监管云平台为抓手,将县、乡两级政府工作开展情况,“两站”、“两员”工作落实情况,“生命防护工程”推进情况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形成政府主导下管理信息共享、安全责任共担、社会力量共治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
整体治理
构建交通管理新格局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跨界共融,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跨警种、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深度融合。
数据共享,实现公安内外部海量数据的汇聚,使原本分散的碎片化数据和“条数据”聚合成“块数据”,实现“块数据×”效应。
责任共担,通过共享信息,厘清明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企业的主体管理责任。
ABSTRACT: Datang Jixi ThermoElectron Corporation ash storage field for the mountain ash field, hydraulic ash, ash mixed evenly, in front of the dam in ash, now covers an area of 168 hectares. The ash field was built in 1979, put into use in 1982, for the 3 time the ash field capacity design, to the end of 2010 7 ash storage capacity will be full of. The ash storage field in the four aspects of capacity, water, ash, dust, there are outstanding issues, Jixi ThermoElectron Corporation from plain grey field management experience, change the ash field increase capacity investment direction, use a small amount of land requisition, the ash field original covers an extended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valley ash field plain aft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Ash field, plai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capacity of design, capacity
关键词: 山谷型水力贮灰场平原灰场设计分区功能增容改造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发电厂贮灰场位于厂区西部约厂区7Km,三面环山为山谷型水力灰场,于198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增容扩建时,设计灰坝标高为234.70m,实际坝高24.70m,坝长580m,顶坝宽4m,灰场征地标高为231.50m,总占地面积为168公顷,总库容为1468×104m3。公司现有2Ⅹ125MW供热机组,灰渣混排,水利输送,灰水澄清后由回水泵送到厂里重复使用,继续做冲灰用水,年排灰渣量约50万m3。由于灰场储灰量逐年递增,使得灰场储灰、蓄水库容逐年减少,灰滩增加,贮灰场剩余库容将尽。如不解决贮灰场增容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正常发电和冬季供热。电厂开拓思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借鉴平原灰场的建设思路,改变灰场增库容的投资方向,利用灰场原有的占地面积,扩展立体空间,通过规范化管理、合理调配灰水排放方式、增加灰场的贮灰高度,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经山谷灰场平原化综合治理后,取得了明显成效。
2 贮灰场存在的问题
该贮灰场存在五大突出问题。一是贮灰场库容问题,随着灰场贮灰量逐年递增,贮灰场库容贮量将满;二是贮灰场回水问题,由于深水区变浅,回水量少、回水混浊,水量、水质均无可靠保障;三是贮灰场排灰问题,传统的坝前定点均匀排灰方式,已不能兼顾目前贮灰与回水的需求;四是贮灰场扬尘问题,近几年随着贮灰场干滩逐年增加,干滩扬尘现象日益加重,给周边的居民耕地及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五是征地动迁问题,贮灰场周边建筑物增多,树木数量多,征地补偿费用大。
3 贮灰场综合改造方案
发电厂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坚持生产与环保并重的原则,对灰场的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以“科学规划、注重安全、兼顾环保、减少投资”为指导思想,开拓思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借鉴平原灰场的管理经验,改变灰场增库容的投资方向,利用灰场原有的占地扩展立体空间,通过规范化管理、合理调配灰水排放方式、增加灰场的贮灰高度,来达到灰场增容的目的,实现山谷灰场平原化管理。
3.1 构建向上立体贮灰新格局
在主坝与主隔坝间建立灰渣贮灰区,占地面积10.51万平方米;在库区东侧现有的干滩的位置,完成膜袋修筑灰坝6.04万立方米,修筑坝长3560米,新建1、2、3号贮灰格,总占地面积59.90万平方米;通过排灰管路延伸,充分利用库区远端五个边角库容贮灰。通过“建立一区、三格,用活五边角”,构建向上立体贮灰的新格局。
3.2 拓展向下立体蓄水新空间
将库区内的干滩、水区实施分隔管理,对灰场贮水区的沉积灰渣进行清掏,在库区西侧现有的贮水库容位置建立深水区,拓展向下立体蓄水新空间。同时在2号深井处建立了人行通道,使回水量调整更加安全、便捷。夏季利用船载泥浆泵、冬季利用挖掘机对贮水区内淤积的灰渣进行了清掏,由2号深井向南经3号井纵向延伸1000m、横向扩宽100m,进行水下沉积灰渣清掏,清掏平均深度≥2.00m。使库区贮水量达到30×104m3以上,确保冬季用水贮量及回水的顺畅供给,也满足了夏季蓄洪能力的要求。
3.3 管路延伸开辟排灰新途径
将坝前现有的1根DN350mm排灰管路改变走向,在坝前出口处沿原主隔坝向西延伸敷设550米DN350mm排灰管路,实施灰水单向排灰。原库区DN400mm排灰长管路继续向南延伸1200m,至灰场最南端的深水区内。在库区1号贮灰格主隔坝前垂直于主隔坝向南延伸1080m的隔坝上敷设DN400mm的排灰长管路1000m。经排灰管路延伸,可以合理的调整灰水排放地点,使灰水排放趋于规范化、合理化,确保灰水排放、回水回收的顺畅。
3.4 多措并举治理扬尘
贮灰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进行坝坡水泥砂浆护面3.37万平方米,修筑排水边沟180米,进行坝顶覆土1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利用有效的管理方式,采取贮灰格内建立浅水层,局部干滩采用水喷淋及土方覆盖、种植植被等方式,抑制灰场的扬尘,多措并举,使灰场变成绿洲。
4 综合效益比较
原“征地增库容”方案,预计工程总投资3770万元,可增库容350万立方米。但从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间,贮灰场库区周边2米高程拟征土地范围内,又新增总面积为1108平方米的民宅住房9户、鱼池3个、耕种大棚21亩、树苗2万株、占地面积210平方米休闲度假山庄1个,按照地面附着物补偿费计算,累计增加征地投资235.64万元,总投资将增至4005.64万元。
目前采用的“山谷型灰场平原化综合治理方案”,工程总投资3121.46万元,较征地增容方案可节省资金884.18万元,多增库容36.66万立方米,多延长灰场使用年限0.9年;同时还增加了以下三方面效益,一是工程竣工后,灰场主坝坝前干滩由原来的200m增至为500m,坝体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了;二是目前采用的方案为湿式贮灰,能够有效的抑制扬尘,环保功能更强了;三是可减少征用民宅65户、耕地306亩,社会综合效益更大了。
表1 两个方案综合效益数据统计比较
方案 投资总额 增加库容 使用年限
征地增库容 4005.64万元 350万m3 9.1年
增容综合治理 3121.46万元 386.66万m3 10年
效益比较 -884.18万元 +36.66万m3 +0.9年
5贮灰场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发电厂因地制宜对贮灰场实施平原化综合治理,解决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5.1实现了“建立一区、三格,用活五边角,完成一征地”的总体设想,构建向上立体贮灰的新格局,灰场贮灰、贮水、排灰、泄洪、防尘综合功能增强,贮灰场增库容综合治理工程,增加贮灰容量386.66万立方米。
5.2形成深度贮水区,贮水量达到30万立方米以上,满足冬季灰水回收重复利用冲灰水量和夏季防洪需要。清挖灰水回流通道,防止冬季排灰口灰水改道结冰造成回水中断,排灰水流程延长,保证了灰水沉淀澄清效果,回收的灰水水质清澈,减轻了水泵和管道的磨损。
5.3向上贮灰,向下贮水,减少了灰场贮水面积,主灰坝前干滩面积增加,限制灰场贮水面高度,灰坝体浸润线降低,灰场主坝更加安全。
5.4节省资源,充分利用了灰场的有效空间,减少征用民宅65户,少砍伐树木5万余棵,节约耕地306亩,综合社会效益显著。
5.5改善环境,采取贮灰格内建立浅水层防尘,局部干滩用水喷淋防尘,个别区域土方覆盖、种植植被等方式抑制灰场的扬尘,多措并举,减轻了灰场污染,灰场周边环境大为改善。
5.6节省资金,减少了征地费用,多措并举防治扬尘,减少了环保污染补偿费用,采用模袋筑坝新工艺,降低修筑灰坝造价,科学谋划,细化管理,控制费用,综合治理工程投资比征地扩容节省资金884.18万元。
致谢
感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在我公司山谷型灰场平原化综合治理过程提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州发电厂火力发电厂灰场安全运行及管理,百度文库
[2] 杨光煦.粉煤灰坝及其地基的渗流控制[A]. 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 1999
[3] 郦能惠.灰渣的贮放和利用[J].岩土工程学报.1988年05期
[4] 王义波.凡威.水力贮灰场设计与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ISBN:9787508398433. 2009-12.
[5] 武鸿鹏 火力发电厂干灰场的运行管理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4): 34-35
[6]刘娟;娄大伟;姜森绿色生态法治理火力发电厂灰场扬尘,黑龙江电力2010年04期
[7]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大唐鸡西热电有限公司灰场腾库容综合治理建设工程设计说明书.
一、指导思想
2009年*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省、市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理顺宣教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宣教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统筹安排新闻报道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好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笔者现就加强地税部门税收执法监督的认识、当前税收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构建税收执法监督新格局的构想,谈谈一些看法。
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认识
――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的体现。地税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必须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以规范执法为主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形象,有效保障纳税人权益,努力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和捍卫法律的浓厚氛围。
――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税收法律在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的同时,更大程度上约束着税务执法权的行使。随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对税收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税收执法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应通过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进一步处理好执法与维权、执法与为民、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重合理轻合法、重权力轻责任等现象,有效控制权力滥用,防范执法风险,提高执法质量,在干部思想深处根植规范执法的观念。
――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是依法治税的重要途径。依法治税的本质就是按照法治精神的要求,依据法律治理税收。严格规范执法是体现依法治税本质的核心内容。地税机关应当秉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全面落实“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执法要求,自觉接受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税收执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到位。
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收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强化税收执法刚性的同时,也加重了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基层地税部门无论是从理论构建,还是从工作实践方面看,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税收执法监督工作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工作格局,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税收执法监督意识有待加强。受整个社会法治化程度、主观执法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认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直接影响了实践效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无需监督”,二是“不愿监督”,三是“害怕监督”。
第二,税收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目前,尽管在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一是缺乏税务执法监督工作长效机制。二是缺乏税收执法监督工作外部衔接机制。三是缺乏税收执法监督工作问责机制。
第三,税务执法监督制度还需完善。近几年来,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地方各级税务机关都围绕“强化监督、规范执法”制定了一些制度办法,但是系统性、科学性不够,没有进行有机的整合,没有真正形成较为完整的监督制度体系,没有形成税收执法监督的“合力”。
第四,税收执法监督内容不够全面。在目前的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中,基本上只注重了事后监督,而相对忽视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比较重视,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则相对放松;强调对基层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的监督,淡化对税务决策机关(主要是市级以上)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第五,税收执法监督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外部执法监督部门职责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没有理顺;税务机关内部的税收执法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监督权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税收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不够精良,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复合型”人才。
构建税收执法监督新格局的构想
构建完善的税收执法监督格局,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针对当前税收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重点从执法监督的内容、手段、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来整体推进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一是构建税收执法监督内容的全面化格局。税收执法监督的内容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全部税收执法活动,涉及税收执法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对税收执法权的事前监督,就是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从而强化源头控制,确保执法依据合法;对重点环节执法权的事中监督,就是要把那些权力比较集中的执法环节进行适当的权力分解,重在强化过程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执法随意性;对执法权全过程的事后监督,应当突出日常化,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注重责任的落实。事后监督的重点是强化税收执法检查和严格执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
二是构建税收执法监督手段的多样化格局。税务执法监督的手段,是实现监督目的的具体途径。根据税收执法监督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监督手段也多种多样。当前,应当在重点强化税收规范性文件会签备案、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执法检查、行政听证、行政复议等基础监督手段的同时,适应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税收执法公开制度,按照“公开透明、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除涉及国家秘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外,其他办税事项都要依法公开,做到全面完整、真实可信;应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办税公开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公开方式;应规范公开程序,确保办税公开的范围与税收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相一致;应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纳税人,进一步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办税公开质量和效果。
三是构建税收执法监督机制的系统化格局。建立系统化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是有效开展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建立健全税收执法监督责任机制、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保证机制、税收执法监督问责机制、税收执法监督预警机制和税收执法监督分权制衡机制五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税收执法监督渠道,认真执行《监督法》,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主动接受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审计、司法和新闻媒体的全方位监督,把税收执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关键词】发展理念 创新 “四个宁夏”
在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捕捉时代的机遇,用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推进“四个宁夏”的建设目标。
1 创新,是建设“四个宁夏”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强调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建设“四个宁夏”就要把握其中的核心元素,推动全民创业氛围,实施智慧宁夏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四个宁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有利于建设“四个宁夏”的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使创新的各项元素发挥各自特殊的功能。
2 协调,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差异化问题,建设“四个宁夏”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宁夏虽小,但发展上却很不平衡,明显地存在着山川差异、城乡差异。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发挥川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长短板相互弥合,逐步缩小和消除发展差距。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向沿黄城市带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协调发展是建成“四个宁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3 绿色,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基本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宁夏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开发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构筑生态安全防火墙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南部山区退耕还林保护和生态移民移出区生态恢复,加大荒漠、沙地和荒滩治理,推进荒地生态化、无害化、微损害利用。无论城市化方向、生态安全建设,绿色发展产业体系,都要符合科学实际的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宁夏必须彻底告别过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真正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规律、切实从行动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自觉意识,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建设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守住生态底线,让宁夏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4 开放,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要条件
开放带来进步。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地区全面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宁夏要想方设法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机遇,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搭建开放平台、建好开放载体、畅通开放通道,把宁夏的发展准确定位嵌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发挥宁夏穆斯林和西亚、中东国家人民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的独特优势,突出清真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资金、产品、产能、文化走出去,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努力开创开放新格局。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宁夏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5 共享,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然结果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精准扶贫,全力推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扶贫攻坚;一是通过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特色产业脱贫和合理转移就业人口相结合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县乡村实施扶贫搬迁脱贫;三是对南部山区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脱贫;四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脱贫;五是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脱贫。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加快教育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打破城乡藩篱,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促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城乡联合办医、注册医生多点执业、发展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宁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扶贫攻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改革等方面在全国走在前,创造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五年来,宁国城市发展按照“东连西进南拓北移”的新思路,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参与,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0多亿元,城市面貌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日前,记者专访了宁国市建委主任王维。王维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具有丰富的城建工作经验,其成熟、稳健、果敢开拓的工作作风,深受市委书记黄东升的好评。王维说,五年来,宁国城市基础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主干道从4条增加到13条,城市公园从1个发展到的5个,建成2座景观大桥,整治3条内河,城市亮化、绿化和景观工程均以几何级数增长。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开创宁国城建新纪元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王维向记者介绍道,宁国市的主要街区规划与编制,一律请的是全国甲级设计院和重点大学的专业设计人员规划的,通过向专家“借脑”,强化了“一张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编制城市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的省内一流县级城市的目标,2003年宁国市建委启动了新一轮修编,先后完成了城市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绿地系统、城市功能布局等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科学引导城市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开发区内路网、自来水管网设计和9个拆迁安置点规划设计以及河沥园区地形测绘,完成新农村试点镇、村的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
强化规划管理。形成从建设前期规划编制、评审、落实到竣工验收的规范的规划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四年来共办理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237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06件,办理规划竣工验收合格证107件,对翠竹家园、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等近60项规划进行了评审,查处违规建设240起。
积极支持乡镇规划。强化对乡镇规划人员的业务辅导,完成了《宁国市小城镇规划管理办法》,并向省级争取了100多万的小城镇建设补助资金,2004―2005年每年争取到市财政补助100万元,对小城镇规划建设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组织编制了104省道沿线发展规划及5个工业集中控制性规划。几年来,完成了7个左右的乡镇规划编制、调整等工作,办理村镇规划许可证200多份。
新格局、新标准、新形象――
开启城市建设新模式
王维告诉记者,近年来,宁国市城市发展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开启了宁国山城建设新模式。
完善城市功能。四年来,新建道路里程13.6公里,维修改造道路15公里,形成了城区路网“八纵六横”大格局。
建设城市亮点。一是完成了翠竹公园“六声廊”工程。投入800万元,实施宁阳公园二期工程――宁阳公园广场及牌楼工程,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体育馆主看台工程现已完成1/2。二是适应城市重心北移,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凤凰大桥和三津大桥。三是城市死角和背街小巷治理。2003年完成了龙潭河一期污水治理工程,改变了城中臭水沟的脏乱差面貌。2005年以来投入巨资,治理了40条街巷,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新宁国。四是强化城市绿化。栽植大规格苗木近2000株。投入760万元,完成宁国大道绿化隔离带6万平方米绿化,仅此一处就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1个百分点。投入60万元完成三津大桥两端交通岛绿化,点缀自然山石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