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第1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不论是语言、行为,还是交际都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他们的表达艺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在获得美文陶冶的同时体味诗词的美,虽然每堂课具体“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二、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具备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熏陶。教师要在审美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活动来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领悟文本中人物的美。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推敲的方式来使学生领悟到文本中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披文以入情,设疑启迪是关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感情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想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要尽可能地把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适当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只有勾起学生的回忆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语文教师要擅长用浓重的语言去提高课文的感染力,而且语言要优美动听,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四、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美的事物是由其属性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中的人物美,体现文本中的内在本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他的外貌丑,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己丑而感到自卑,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美。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不断地审美过程中完善自身美的人格,帮助学生去追求健康的美和高尚的美。

五、走进自然,投身社会,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

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只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获取精神的愉悦感,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丰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

美,感受美。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参与的事物缺乏相应积极的感情参与,并且认识活动,就不可能从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投身社会,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挑战美,使学生了解一个人的美并不是靠外表,而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只有这样才可以挖掘学生审美意识的根基,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并且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子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贾艳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徐进霞.审美教育落实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

第2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75-02

"所谓美育 ,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且能滋润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情思,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智力,使他们逐步成为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才。由于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不但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寻找教育点,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种正直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无所不在的美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2.构建育人场,展示课堂教学的形式美

2.1教师的教态美。培根说"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比容貌的美更高,体现了美的精华。要实现课堂上美育教学,教师的教学状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状态美,包括教师的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的美。"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学状态美体现在教师的衣着得体,亲切自然,热情大方等方面。因此,美的教态,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而且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师的语言美。于漪说过:"为了让学生能较为迅速地掌握祖国地语言文字,我不仅钻研教材教法,而且下苦功夫锤炼自己地语言。"因此,注重教师地语言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教师的语言美,不但体现在使用规范和文明的语言,而且更体现在具有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一定的幽默、风趣等方面。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现直接给学生提供"母语审美的样板和规范"。教师的语言美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3教师的板书美。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根据,它不仅记录了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而且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艺术美讲究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美学与美育》告诉我们的:"美的形式往往会与人的情感相契合,人在观赏时,情感不但受到积极的影响,而且会在激发中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板书,让和谐美观的板书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文的重点、情节的发展,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这一设计,体现了知识的简单美、合理的结构美和完整的整体美。让和谐美观的板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和谐美观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创设创造情境,促进学生主体表现美

"语文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不断从语文学科中挖掘美育因素,恰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利用美的情感因素,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且这种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所以教师要多渠道、多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感知和领会美,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对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多元探讨,不要仅囿于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始终,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的美育思想》 光明日报

第3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学教育

【Abstract】Language,a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main subject,in addition to imparting knowledge of students and ability,but also should use its unique advantages,aesthe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Secondary languag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53-01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占有很大一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强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育尤为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美的体现。古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普希金说,诗人“用言词把人的心照亮”,唤起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雪莱说:“诗以想像和热情启发人类向善,所以一切好诗都与卑鄙的情感不相容。”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更具艺术的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有田园乡村的恬静;夏的绚丽;秋的悲壮;

冬的宁静。…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古诗词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做生活中的美呢?不仅如此,古诗词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屈原的“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伟大人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怀;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志难酬……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哪一样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样方式,并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一)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又极其丰富,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对其艺术美的感受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以读出作品内在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角色读,等等。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士都很重视朗读,对好的诗文更是反复吟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设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较快的进入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话是无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与画的关系,而富有画意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这种画意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这个美妙的世界是古诗词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天高云淡,诗人兴趣所致在东篱下信手采摘,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南山,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呀,诗人当时那种闲适、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人们仿佛和诗人一同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我们的心也陶醉在其中。

第4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一、中学语文美育现状

近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逐渐从注重知识积累到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然而不足的是,却始终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语文,本应该是最美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缺乏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甚至影响个性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全。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

二、在观念上重视美育的作用

在中国首倡“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见美育与智育、德育三者有着不可或缺的密切关系。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关联。 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2.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以愉悦的心态化解不正常的情绪。从而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对于中学生而言,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目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因此美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实施美育教学的切入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想象,就不能全面欣赏时空变化中 “空中楼阁”的多姿多彩;没有想象,就不能充分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赤壁;没有想象,就不能形象把握“荷花淀”的地域风光、诗情画意。例如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刻意留下的空白和其中丰富的内涵、美丽的意境,不是凭单一的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就能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句隐含的美丽故事,想象“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那位美丽女子的凄美等待;想象在“青石的街道向晚”、“达达的马蹄”中寂寞的江南小巷。潜移默化中使语文课堂成为美育课堂。

2.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中的思想美。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言为心声”,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丰盈的思想与情致。然而如何使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自己的声情言语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直观情感感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探究,能循循善诱,巧妙质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握作品未直接言明的情思,培养学生深层情感体验的能力。如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片,用巨大的视觉反差直接激荡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听优美的范读,在温情的词语中体悟托尔斯泰生前死后对于宁静淡泊的追求;再引导学生把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墓地的奢华对比、与士兵、流浪汉的墓作对照,最后让学生跟随文中瞻仰者的心理感受表达对托尔斯泰的崇敬,水到渠成引导学生领悟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崇高的人格美才是永恒的伟大的美。至此,课文留给学生的是关于朴素美的震撼,人格美的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

3.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诵读可以带着学生沉浸在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感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苦;领悟《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至真至诚的孝情。《三国志》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几乎传为人人皆知的俗语,可见诵读不但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增强语感,而且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第5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涵泳人们的性情,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灵魂,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和谐。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受现实学分压力和文化知识价值力量的影响,被迫沦为了学习和应试的“机器”,他们将学习的重心倾斜到文化知识上,忽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全面提升,这就直接导致本应充满美的魅力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力求将语文课堂变成审美教育的殿堂。在传授语言文字等方面知识的同时,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实施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以供大方之家参考借鉴。

一、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美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它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课本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引导他们发现、挖掘、鉴赏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文学作品的美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作者们善于运用语言为我们营造一系列优美的意境和形象。比如长江三峡的雄伟壮丽、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江南冬景的生动可爱、日落西山的震撼人心,教材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此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空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放洒脱,无不充盈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材出发,带领学生领略美景美境,学会欣赏美、感受美。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崇高的人性美,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告诫等无不渗透着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人物事迹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健康的人格。

二、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具有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营造课堂氛围,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亲切自然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美育的艺术手段之一。有人曾经说过,教师的话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可以开发学生的情绪记忆,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一成不变,有时应行云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时应铿锵有力,鼓舞学生的志气;有时应诙谐幽默,诠释人生百味。随着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也才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慷慨激昂的语言进行范读和带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品鉴,感受英雄忠愤气概,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

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除了凭借语言媒介,还应配合恰当而优雅的体态语言。合理恰当的体态语言可以加强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增加有声语言的立体感,使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例如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诵读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教师可以配合手势,让声音和手势同时停止,适当留白,达到引起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阅读想象空间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审美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然而,由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能力、道德品格等的不同,他们的审美个性、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融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不应只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美,更应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表达美、创造美。例如在学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后,可以让学生自学《醉花阴》,指导他们对比鉴赏作者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鼓励他们进行诗词赏析论文写作。类似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语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锻炼他们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第6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一、审美教育使学生有美的享受

阅读作品时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美的欣赏是在美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趣在欣赏诗歌中得到教益。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情趣,用外在美好的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这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成为德育的先导。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赏析,引导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感知形象,使学生认识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感受。

二、审美教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兴趣、审美、个性化的内容。生活中接受各种信息、经历、经验来源,感受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种情境的感官刺激,在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参与时的投入。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内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呼:“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触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了情感的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便得到培养。

三、审美教育使学生的认识空间得以拓展

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它包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人物个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内蕴。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识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能力。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教师。”俄国的赫尔岑认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如,沈从文《边城》里有关翠翠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突出。这种心灵的美,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说,社会也是大课堂,世间万象就是我们阅读的文本。阅读并非专指读课本,它还包括读自然、读社会等书本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从大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到美,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游活动,开学后,让每一个外出的学生讲述所见所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文美、人德美,以便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第7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引发想象 激感 美育因素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审美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看法。

一、从感受入手,引发学生的想象

由于美的事物总是通过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给人视觉以,即美感,因此,审美启蒙离不开各种艺术形象。如绘画中的美术形象,人们观赏蒙娜丽莎的肖像,都无不为其神秘莫测的微笑而产生愉悦的美感;当你聆听《命运交响曲》演奏时,你的听觉会因其音符谱成的音乐形象而满足;其他如舞蹈、雕塑等造型艺术,形象性更明显。就连生活中的美,首先也是以其可感的外形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名胜、花鸟虫鱼等,都以其美丽的形态使人愉悦。至于文学作品就更是如此,要以各种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之美,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和造就审美感受的机会与园地,引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它,才能提供审美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之中,只有在头脑之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的浮动,才有审美的体验和感受。

一些老师懂得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对于审美感受的重要性,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请看于漪老师分析《春》一文中第四段前两句“桃树、杏树、梨树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实况记录:

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什么意思?

生:争春。

师:对了,争春。(板书:争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家要怎么样?“赶趟儿”,开满了花。这就写出了热闹的情况,繁花似锦。(板书:繁花似锦。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照片)大家都是争着挤着,大家都要开放,桃花、杏花、梨花都开得满树——繁花似锦。

经过教师这一段配以图片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头脑中势必形象地浮现出百花争相开放的景象,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美——真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二、以情动心,激发学生的情感

美好的形象对于人的感染往往绝不只停留在感官上,而是通过器官的感知,渗透到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甚至为之陶醉。观赏一出悲剧,主人公毁灭时,我们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当我们看坏蛋被击毙时,会不由自主地拍手称快,这表明美育的另一特征是以情打动审美者的心灵,使其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震颤心灵的触及中,熏陶其性情,净化其灵魂,完成审美任务。一般说来,审美想象中,都含有情感的因素,但是并不是学生都能通过想象达到“共鸣”的境地。一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想象出作品的形象,却不能体验蕴含的感情。因此,入其境须会其意,方能真正有感受和体验。

所谓“会意”,就是情感的体验。学生对情感的深入体验需要在想象的基础上激发感情。

例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如何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体验诗人的这种情感?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节抓住“从不肯”、“总是”理解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抓住“一只一只”理解诗人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体会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深。第二节用“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的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抓住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体会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的理解。

情感的激发,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对象,读,可以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或慷慨陈词,体验其激动。讲,可以或联系前后文,引发感情,或联系实际,或用抒情议论,激动情感,或联系古今名篇,开拓体验领域……总之,情感的体验是审美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在讲课中,情感的激发是体验的重要环节。

三、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美育因素

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表现在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这些美育因素,在语文训练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1.体验文本中的形象美

以形象美来说,选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剧本,都塑造了形象,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在直觉上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口头表述“我读《背影》......”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一定的认识。

2.感悟文本中的意境美

以意境美来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大量的意境。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入手,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在这首诗中,第一节就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往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更令人神往的是,第三、四节诗,引发读者想象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牛郎织女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与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这两幅图画,让我们看到牛郎织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调。在这首诗中,作者一反传统的说法,大胆改造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自由的,这之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意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

以语言美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选入中学语文课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具有色彩鲜明、声韵和谐、生动形象等特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从色彩角度写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从形体角度写了“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和何首乌“臃肿的根”,从声音方面写了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油蛉“低唱”,此外,还有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滋味,石井栏“光滑”的质感,叫天子“轻捷”的动作等,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静有动。教学中如果适当点拨,就会引起学生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联想,使之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百草园的生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激起喜悦之情。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陈哲文.语文教学在前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

第8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是非常关键的,倘若缺少了美育,那么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材体现了美学家所探究的所有美,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从教材当中找出美段、美句、美词、美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地品位美在何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对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文章的内容是比较平淡的,然而在这篇课文当中体现了少年时期珍贵的友谊,学生通过文章当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会感受到友情的美。再比如,《散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优美的环境,以及散步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是直接描写各种各样的美的,但一些课文是通过写丑来衬托美的。这些课文一般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特征,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丑陋的事物,肯定和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色是青白的,在皱纹里有一些伤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很丑陋的人。而对于丁举人,他的穿着打扮和家庭条件都要比孔乙己好很多,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然而,他却狠打没有地位和权势的孔乙己,并且把他的腿打折了,这充分体现了丁举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孔乙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是他的品行是好的,他从不拖欠酒店的钱,有时候没现钱也能够很快地还清。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这种丑和美的对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主要有喜剧性、悲剧性、优美和崇高等,产生美感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欣赏美感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次的。艺术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而鉴赏艺术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悟、品、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鉴赏。比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作者一直压着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当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盛开的时候,以物释怀,本来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变得宁静起来,他体会到了永恒的生命。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通感、对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是美好与顽强的。那“香气”与“浅紫色的”等通感写作手法的运用,把花的味和色统一起来;“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盛与活泼;“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稠。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上的美,通过跟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株紫藤萝进行比较,作者感受了生命是无止境的。而这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到这种艺术美。

四、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和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音乐与美术能够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美。音乐的旋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可以说,音乐是美的精灵。而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美的升华和凝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美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给图配文、为诗画图、配乐朗读等,使音乐美、美术美和文章美能够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展现相关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去体会与追求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草的蓬勃之美(在春草图当中)、春风的亲切之美(在春风图当中)、春雨的明净之美(在春雨图当中),以及春天为孩子带来的美(在迎春图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图画样式、音乐旋律和文章统一起来,教师再进行更加深入地指导和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应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使语文教学和美育真正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姚敬义.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第9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味的美,体味到作者多彩的审美情感。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所以,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阿里山纪行》为例,进行了审美教育的尝试。

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选编的,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是篇美学价值很高的游记散文。吴功正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中曾说,此文是“在我通盘研究中国美学和美学史之后的一次发挥”。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茫茫林海”“云雾浓稠”,美景纷呈,因此素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高,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如何在不到两千字的文章里写出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作家采用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文章中运用了跌宕多姿的布局,辅以富于音乐美的典雅流丽的语言,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现代的审美体验融于一体,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文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可以尝试以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分四步进行了尝试。

一、导语激趣,引发美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这节课“乐之”,关键一点是要在课堂开始很快地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引发其审美情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而阿里山又是这个宝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风景迷人,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那里有神奇美丽的三大奇观―森林、云海和日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观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阿里山,一睹它的风采。”这个导语引发了学生了解美丽的阿里山的浓厚兴趣,也为下面更好地感受阿里山风光做了铺垫。

二、媒体展示,欣赏美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逐渐走入校园,也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阿里山独特的景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边看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松林海等图像边听配乐朗读,使其陶醉其间,能真切感受到阿里山的秀丽风光。此时,美的形象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他们自觉地对美产生了一种追求的欲望,能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

三、自由美读,体验美

“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获得审美体验。此时,读者如文中人物,与作者心灵相通,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所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美读与品味,学生定会有许多美的体验。教师可以请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的基础上,说说处理朗读(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也可结合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说,使其他听者有在脑海中再次描绘出如诗如画的阿里山风光的机会,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放飞想象,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