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物流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第1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是我国1998年开始得到发展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举世瞩目的。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或由社会力量投资新建而来,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而发展速度又过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师资队伍薄弱,开展校企合作结合的技术能力相对较差

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展要求的现象。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很多教师已难以胜任高职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但是由于高职生员的大量扩招,他们又不得不坚守在高职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结合能力相对有限。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高职院校,尽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措施上花了大力气,但各高校人才资源争夺竞争激烈,加上政府政策上的不利因素,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多,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也不合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也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和能力强的教师,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开展工作也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发挥好作用。

1.2定位不够明确,观念转变不够

虽然大家都熟知我国开办高职院校的目的、方针和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办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主要是没有真正明确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定位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不匹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刚起步,经费来源不足。不少学院为了加快发展,解决经费问题,大量扩招。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有生源,就可以求得发展,或者至少可以解决燃眉之急。殊不知,如果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待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正好事与愿违,学院只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毁招牌。

(2)师资建设力度不大,现有教师的资格认定管理不到位。很多学院引进人才只是为了迎接评估,而忽略了对已有教师的规范管理,虽然原来中等职业学校留下来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很优秀,但随着学院的升格,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补充知识,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他们仍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3)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有偏差。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基本上没有科研任务要求,而在高校,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任务要求,而且其科研任务根据学校定位不同,其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程度也有区别,科研任务的性质也不同。在高职院校中,有人习惯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观念未转变,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认为只要上好课就什么都解决了,没有建立科研概念;有人采用了本科院校的做法,结果由于条件不具备,科研无法搞。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体现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上,应该体现在应用技术上,应该体现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上,不要求其技术水平有多高,但却要求实用。教师参与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技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是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技术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

1.3专业设置盲目,缺乏地方特色,“产销”脱节

我国高职的办学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他院校,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匆忙上马,尤其是缺少3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结果是学生数目大增,办学条件不足,有些专业不得不依旧按学科性教育运行,或者把高职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造成专业成了一个虚架子,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1.4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很多院校连基本实训也无法开出,更谈不上开设专业技能性的实验了。开不出的实验课时和无法落实的课程实训,一般采取增设理论课时的教学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另外,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非专业课时所占比重偏多,造成专业课课时难以满足,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相匹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后若遇到行业不景气或用人需求量减少时,学生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2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把开展校企合作、重技能、重实践训练挂在嘴上或流于形式,而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沿袭过去的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或很少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从整体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只是政府提倡,学校一厢情愿,或者说学校动而企业不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其根源分析如下:

2.1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导制企业、学校两个利益主体难以合作,企业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变革,在改革之前,很多院校都属于部属院校,行业办学,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后来发现这种办学体制有很多弊端,加之后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为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变行业、企业办学为政府办学,所有部属院校都归到地方,技校、职大也与地方院校合并,行业、企业不再承担办学的社会责任,也不再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今天的企业不再参与人才培养,也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投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来承担人才的培养。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企业、学校是两个利益主体。

2.2企业利益的缺失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既然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绝不愿意去于,企业之所以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其根源就在于它没有经济利益,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一定的资源,这种企业利益的缺失导致今天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然全国也有一些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例子,但这些合作依然处于一种民间状态,有一些地利、人和的因素,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企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办的物流专业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合作的兴趣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在最近5年才办起来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专任教师也是转行而来,教师自身的行业实践经验、科研水平、项目开发能力都比较弱,加之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生源普遍较差,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就不高,既使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企业也往往去寻找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合作,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实力、品牌效应等。

2.4规模性物流企业较少,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校企合作成难题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90%以上的物流企业都是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在内地成市,土生土长起来的物流企业大多是一些地方性的小物流公司,多数也是从事单一的运输、单一的仓储等,员工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即使是一些全国性的物流公司在内地也只是设立它的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规模跟地方性的小物流公司也差不多,所以一家物流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少,而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都在100至200人左右,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

3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物流人才对策研究

3.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来调动

我们知道,社会的“三元结构”将社会组织分成三种类型: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其中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行为规则和利益诉求是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环保、医疗等组织机构)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营利性组织提供的是商品,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之间的合作行为往往只需通过“行政命令”就可以形成。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行政命令”再也不是它们之间能否产生合作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能否进行合作,取决于是否具有确保它们实现共赢的制度保障。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所以难以摆脱“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缺乏制度保障。因此,要赢得企业真正、稳定、持续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必须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一种具有内在动力机制的制度结构,使得校企合作在实现高职院校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确保企业实现利益诉求。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通过制度化建设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提供制度保障,是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3.2强化物流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当前,很多物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上面提到的很多尴尬,这与学校只把合作的目光盯住少数的大物流公司不无关系。其实,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物流人才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重点大学、本科院校又不屑于与这些中小物流企业合作,这正是广大的物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好切入点。其实,高职院校物流师资的学历水平正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新进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物流或相近专业研究生学历,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中小物流企业开展一些项目的研发与合作,为中小物流企业开展服务谘询、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等。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和资源供学生实习,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3.3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不应只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中进,而应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或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这样开展校企合作就有了感情基础和联系的纽带,也容易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同时,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也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在学校他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在工厂、企业他们又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的师傅。

3.4学校应成立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领导班子,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形式,除了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从校级、院级、系级、没有一个领导是具体分管和抓校企合作工作的,也没有人去具体推动这项工作,更谈不上去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形式,而从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院校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工作必须是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绩效考核,资金保障、报酬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是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情感来苦心经营的事业,绝不能等,也不能靠,更不能放弃。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存在着等与靠的思想,等企业主动找上门,等政府、行业协会出台措施、牵线搭桥,也有一部份高职院校为省事、省心、干脆就沿袭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既不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也不开展校企合作,甚至报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办专业思想。

3.5强化校企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操作

选择校企双方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整合办法,是搞好校企业合作,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各种有关物流营运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这一条件一方面可以保证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使教学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物流公司使用的各种管理软件,包括各种单项使用的经营管理软件和综合管理软件拿到课堂上来,由参与过实践的授课教师演示讲解使用过程。

(2)及时增加授课教师的知识含量。充分利用双方的师资力量作为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讲授课程做到非常熟悉,而且也要对整个物流的课程体系做到通篇的了解和掌握。通过物流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外出进修,增加物流专业的知识含量。同时,不断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参与实践挂职,再回来进行理论授课,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使教学有的放矢,目标更加明确。对于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样做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同时对校内教师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也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充分利用物流公司的生产经营设备、工具作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对象。物流公司拥有大量的设备、工具,对这些设备工具的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对物流工作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增加一定的知识储备。

第2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一、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情况概述

国内物流行业彭勃发展的现状使得各大高校及学生对于该专业发展前景有高度认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218所,高职高专院校500多所,中职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高达1000多所。数目的庞大足以体现国内“物流热”的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资源与物流发展方向脱节等,阻碍了该专业教学活动的正规化、规模化。

二、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之初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相对于高职高专等学校,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他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理念。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思维培养是提升学科理论成果,增加学生理论支撑的重要途径,但是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导致对实践教学的轻视是阻碍教学成果、学科研究进步的绊脚石。(2)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国内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深度、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应用中缺乏深度广度,人才成长方向也有偏差。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相应问题,实践时间短、实践设备差是一个方面,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对理论知识也就更加欠缺相应理解。(3)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偏差较大。任何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都会与现实工作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机械、土木工程等。但是,由于物流业的新颖行业位置以及较好的发展背景,业内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更新速度非常迅速。这就导致了许多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能够及时更新校内案例库及技术设备,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同时,国内许多大型物流管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理念,而高校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涉及到这些新技术、新观点,对企业用人需求不了解,致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二、对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

(1)重视实践教学,提升设备支撑。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校方的教育理念,另一个就是实践教学设备与资金的缺乏。面对这两个问题,首先校方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实践操作能力。在这方面可与学校社团联合主办相应技术竞赛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另外,就是加大对实践设备的资金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中并非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的设备,而是设备相对陈旧且分散。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内相关管理学院可以采取联合培养,交流学习的方式实现实践设备的共享。(2)注重实践教学指导,丰富教学方式。在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前提下,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导方式来巩固理论学习。在重视实践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可以通过多种竞赛、积分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重视程度。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增加模拟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如供应链模拟经营管理软件、配送管理软件、运输管理实训软件等。(3)政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实践素质。学校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差距过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单单优化实践教育能够解决的,需要动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完整的培养、实践、就业链条。一方面是校方与政府部门的联络沟通,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更新来促进学校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物流管理大型企业的联合,在校内物流管理老师的指引下,与校外企业物流工作人员联合培养操作性人才。学生通过与一线职工或管理者的直接交流,直接操作,提升实践的整体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身,所以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物流专业对口就业率就应该更加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所以说,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完善教育环节、满足市场人力需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5.11.2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业型大学在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下开设了特色鲜明的专业。辽宁中医药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围绕中医药学专业而服务的学科,在现实教学中必然会有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并且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更新观念,同时结合学校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作为留学归来的新进教师,根据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想法。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即便是近些年通过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尤其是高校中很多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课程采取逃课的手段,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关心课堂的学生是否真正在听课。因此,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是实现学生回归课堂的必经之路。

1.1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同时也是很多教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现在高校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水平相差很大,由于本专业的教学对象是理科学生,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异较大,容易对学习产生“混”的状态,只有在迫于老师及家长的压力或是迫于考试、毕业的压力下才勉强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来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解决和帮助学生渡过理解上的困难,不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课堂分组互动等来激发学生探索课程的兴趣。

1.2 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基本点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既能熟悉本专业知识,又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是为中医药事业所服务的,所以就要将其与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以“知识传授”为教学核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同时要结合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树立与培养学生为中医药物流服务的想法和能力。学生通过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知识能为学习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同时也是连接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桥梁。

1.3 为中医药服务

既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那就必然要为中医药服务,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各种中药在运输、储存、包装、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信息的整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教师在知识的讲解、举例说明、幻灯片的演示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医药的物流有初步的印象。此外,物流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整体观念”等中医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中医药特色和物流发展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实用性人才。

2 探索物流教学的新方法

物流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就会与其他专业有不同之处,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物流专业又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独立存在。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对学生毕业后的技能要求也不同,如何在物流教学中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1 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开设课程时都会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往往脱节。因此,就需要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变,教学实践证明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交叉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讲授物流成本管理时,将每一章节作为一个节点,然后跟进实践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解理论上一些难懂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动脑筋。当然,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要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2.2 尝试开展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培养成中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物流与中医药相结合。由于物流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更好地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简单的堆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贴近学生,要以将学生培养为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2.3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虽然全校已经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是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如在讲授物流运输设施与设备和物流加工的相关流程等课程时,非物流相关的工作人员是无法看到相关设备的,仅仅是课本上的图片无法使学生理解其真实用途和使用操作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否则学生面对文字时是无法搞清楚实际情况的,同时要加强模拟与实训教室的建设。但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整个教学中过多的课件演示、幻灯片播放以及影像资料带来的大知识量和信息,使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课堂内容。

3 结 论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物流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采用新观念运用新方法。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具有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些中医药基础知识,这对任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针对非医药类专业任课教师在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从而为教学服务,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亲贤.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育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254-255.

第4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国务院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制定了国民经济十大振兴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把物流业列为继原有九大行业之后的第十大行业,作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中之重;已于2009年2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未来的几年内,物流行业必将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现在和将来必定急需和大有作为。另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发展的实际,广西急需大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摘自《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目录》),以满足广西经济增长的需求。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现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高职物流专业或在管理类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开展物流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但物流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的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总体上尚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做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使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使教师能按具体的目标组织教学。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面向物流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性和操作性物流人才。为此,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针对现实的岗位需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二是要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发展,不断创新,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跟踪新知识、新专业的发展,为学生及时开展新的课程和内容,又要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现,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训练,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与现实岗位需求相适应,现实物流岗位主要分布在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两大块。就企业物流岗位而言,又有采购物流、仓储保管、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岗位;就物流企业而言,岗位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国际物流单证、国际货代及报关报检、物流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管理等。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现代物流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引发了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趋势。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也要复合化,比如配送中心主管不仅要懂物流知识,还要精通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掌握物资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有较高层次的专门化。据此,我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国际物流视野,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生产运作、国际贸易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物料采购、仓储与配送、运输、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报关报检实务等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国际物流基本流程、规范及主要单证,具有较强物流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物流职能部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物流专业课程研究和教材建设

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聘请物流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物流机械操作能力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计。物流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物流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衔接和沟通(即“双证沟通”)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大力引进和促进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还应适应“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实施中,我校根据我国物流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较为完备的现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经过整合以后,专业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与配送》、《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中心》、《物流案例与与实践》、《国际货运与报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等九门,并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基本对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确保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贯彻“双证沟通”的精神,突出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除必有文字教材以外,还应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等。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门教材内容要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三、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物流教学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物流专业的关键。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管理、贸易、公关、运输管理、机械使用、电子商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教师,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重操作、重技能、重实践。因此,高职物流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应该既具有物流机械和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即应是“双师素质”的教师。目前,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普遍缺乏“双师素质”的教师。现有的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管理、营销和运输管理等专业转型的,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知识。近年来,虽然有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充实到高职物流教师队伍中,但他们又缺乏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因此,要加大物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

我校以全面提高物流学课程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授课、作讲座和指导实训环节,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我校物流专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以提高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不断创新适应高职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更新培养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在物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培养物流人才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勤于实践,通过不断地进行观察、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总结,去领悟物流知识的真谛,去尝试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同时还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向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相结合转变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其次,要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积极构建物流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将课堂教学和试验室教学相结合,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物流模拟实验室,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及物流硬件设备等。此外,为拓展实践性教学,我校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以完善考核体制

要真正体现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完成考核体制从分数评价向能力评价的转换,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变单一的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转为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来进行综合测评,除笔试外,还采取了口试、案例答辩、实习作业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并适当加大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真正提高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一般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物流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口试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和实习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笔试试题的设定上,要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结合物流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物流的认识。在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的设置上多一些理解型、应用型强的题目。比如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综述物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实例说明如何理解物流可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等。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可要求学生实地分析校园物流活动的现状及问题,如校园垃圾物流分析;学校食堂物流调研;学校各小卖部物流情况调查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比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处于不断的改革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在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没有脱离这一特性,所做的教改工作,也是坚持专业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要求,主旨为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老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斌:物流管理课程多种手段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7―49

[2]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25―36

[3] 谢五洲 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 黄福华 邓胜前:地方性商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61―63

[5] 李建成: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4):36―37

第5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 实践教学 对策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保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操作技能欠缺。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未能突显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是复合型服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对专业性、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设计仍采用学科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实践教学包括了认识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很多高职院校因缺乏师资和必要的实训条件,没有设置认识实习和校内实训环节,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例过小,没有从根本上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过程中中往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的运用,忽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相对缺乏,模式单一

首先是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了加强物流实践教学的意识,但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的限制,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少院校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只购置了一套物流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软件模拟训练,教师和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机会较少,动手操作能力难以提高。

其次是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单一。不少高职院校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但多数校外实训基地仅能满足参观式、认识型的实习,操作型、运营型的实习机会很少,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虽然当前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对产学合作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缺乏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多数企业不太乐意接受学生实习。此外,每个企业都会有特定的生产运行周期,只有在生产淡季时,企业才愿意提供一些岗位给学生实习,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 物流实践师资力量缺乏

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不多,科班出身和经过实践锻炼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更少,很多物流教师是从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导致物流的毕业生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欠缺,适用性较差,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4 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管理和规章制度、评价体系等软件管理。它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过程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投入较大。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机构,有的院校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毕业实多半是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不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考核标准不够具体清晰,实习结束后普遍只有实习鉴定,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建设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教学计划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显高职院校的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大致包含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是物流认知实践学习,可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采用现场调研、访问专家、参观企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加对物流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货物出入库管理、货运、订单处理等课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三阶段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经过综合性实训课程的训练,尤其是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这种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熟悉从业环境,大大提高学生的物流专业操作技能,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物流的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集声、图、案例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演示教学、模拟实训、讲练结合、示范模仿、企业调研等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能让学生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作出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教学法通过幻灯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物流业务操作过程,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可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

模拟实训法通过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相对校外实训而言,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

讲练结合法是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理论应用的能力,

也熟悉了物流的业务流程。

3 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建设校内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功能齐全、规范实用的物流实训室,构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使其熟练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提供的是现场实践场所,还可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与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货运基地、港口企业等沟通协调,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物流项目,从而学习和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操作技能,成为实用型人才,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大力加强物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实践师资水平决定物流实践教学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素质,而且应该具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制定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经验交流和观摩学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积极聘请一些物流企业或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兼职教师。他们不仅能按照实际物流企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5 切实加强物流实践教学管理

第6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物流 实训教学 虚拟环境教学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而在新兴物流企业成长之时,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之际,物流企业普遍遭遇人才短板以及理论研究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物流教育滞后、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物流教学和培训的目的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实践知识的传授、方法论的教授外,还有相关能力的培养。

实训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建立和选择实训教学环境之前,对实训教学的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将十分有益。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充分了解这两种实习教学环境的特点,真正分清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训教学的要求,进行实训教学环境的设计和选择,使实训教学的环境真正建立在科学与合理的前提之下。

一、实训教学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的特征

实训教学的现场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这个环境包括实训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实物,实训时通过接触和使用这些实物来完成学训任务。现场环境的特点是:实习的过程直观;现场的实物有助于加深对实训目的的理解;感性气氛更浓厚;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对需要动态交互的实训教学活动其组织运作过程较为复杂。

实训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和真实环境相似的客观存在着的环境,因而就不存在与真实环境相关的各种实物,仅仅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学所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虚拟环境的特点是:实训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实训教学易于实现。

二、选择和设计时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比较

物流实训的实习教学内容可以有多方面的选择。本文以超市配送中心物流作为案例来分析和比较实训教学的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在建立和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以期望在以后建立其它实习教学环境时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的选择中找出一种恰当的组合。

超市配送中心物流实训环境的基本核心是一套超市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管理系统,其中与实物设施相关的那部分流程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替代。对于现场环境,除了虚拟环境所需的条件外,还需要相应的工作空间和一套完整的配送中心的相关设施,这些设施包括仓库货架、自动传送装置、超市前台的销售设备等。由于现场环境比虚拟环境多出一些实物和占用较多空间,因此,只需对此进行比较即可。

首先,实训环境的建立和使用需要资金的投入,包括建造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运行成本等。

其次,实训环境的建立最终是为实训教学服务,那么,对实训环境的基本要求也就体现在使实训教学活动能够符合专业实训的要求,使实训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使实训场所易于管理这几个方面。

在实训活动的组织上,通常,作业流程的实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岗位熟悉阶段、部门熟悉阶段和整体熟悉阶段,是一个从同步训练到交互运作的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超市配送中心物流实训的现场环境是一个动态交互的实习环境,因受环境布置限制,不宜采用集体操练的实训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直接从第三个阶段开始实训,缺少了熟悉整个作业流程具体操作的前两个准备阶段的实训,使得实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

虚拟环境由于涉及到的管理对象比现场环境要少得多,这就使得管理工作明显地要方便和容易得多。另外,现场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设备的专用性强,而虚拟环境的重要特点则是设备的通用性强。虚拟环境的设备构成主要是计算机,因此,可以很灵活地利用现有设备构造其它作业流程的实训环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物流实训机房中的物流奥派电子商务和物流软件、乐龙软件进行教学互动。并且,一旦实训教学任务不足时,还可将这些设备用于其它课程的教学。

三、两种环境的关系和扬长避短

在上述对实训教学环境的讨论中,肯定一种实训教学环境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对另一种环境的否定。虚拟环境现场效果的单一状况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去弥补,现场环境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可以通过实习方案的优化去降低等等。客观的认识实习教学环境对实训教学的作用,是发展和完善实训教学的需要。某些专业的实习需要现场环境,某些专业的实训不适合采用现场环境,某些专业的实训需要将两种环境结合起来。两种环境不同的选择和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优势特点,会有各自适合的学科专业。因此,扬长避短应该成为选择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环境的一个基本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可以对超市配送中心物流作业流程的两种实习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有更具体深入的了解,选择建立哪一种形式的实训教学环境,取决于对专业教学中实训意义的理解,取决于所确立的实训教学目标,取决于对投入资金所回报的期望值,这三点明确了,要作出选择就不那么困难了。

根据调查,不同信息传递方式下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只听,理解程度是20%;只看,理解程度是30%;同时看和听,理解程度是50%;而做,理解程度达80%。因此,教师可以在物流教学中引入了虚拟游戏。

第7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地方高校的职能定位: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在学科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自觉地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产业。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有清醒的认识。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预示着物流业在我国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据调查统计,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1]。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就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等。

1.缺少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2]。在见习、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通常都没有正规的教材或手册,往往是根据系部或教研室事先拟定的方案来进行,这样的方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旦系部领导班子换届了,可能这些实践教学方案又要重新拟定。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使得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

不少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跟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见习企业,在见习之前学生也没有进行准备,见习之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教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见习教学的作用[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合适的实训教程缺乏,使得专业实训往往只是在实验室操作物流管理软件,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实习过程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不少专业实习跟本专业没有关联性,这样使得专业实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3.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由于没有合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4.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时,购买、使用和维护教学设备和软件的成本耗费较大,使得地方高校难以独自承担。此外,物流业本身发展速度很快,高校所购置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软件容易过时,以至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使用早已过时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这使得学生学非所用,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因此不少地方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4]。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编写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教材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应该渗透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包括入学见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假期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导入课程实训,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该安排专业综合实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专业见习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毕业实习要让学生进入地方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论文环节是对专业学习的总检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分别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手册,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材能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专业的特点,能够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应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后考核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前的准备情况考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实践教学完成后的考核等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首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目的并布置实践教学的任务,使学生从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实践教学准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质量,使得实践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需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办学条件,考虑采取“走出去”或“引进来”等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走出去”是指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派出专业教师到地方物流企业中任职,或者与地方物流企业合作攻关项目,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引进来”是指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直接指导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师证、采购师证等。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设定相应的标准,优先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

第8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三个月物流专业的实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们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以往对于物流管理概念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浅显的书本知识。对于物流的本身感到很神秘,难以想象现实中的物流业和心目中的物流业有那些不同之处。对于物流,知道它是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的简单。通过这几天上机实习的简单了解,使我对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突破于书本上固定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实际操作中的繁琐步骤,一个企业的运营所包含的诸多部门和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着。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与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学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平常我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学习和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然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特别的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就业形式极具尖锐的时期,我们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的经验,不至于到以后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实训课上接处了浙科软件,它把我们日常学习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紧密的接合了起来,这让我们深刻明白学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以便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第9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物流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仓储业、信息业、运输业等等。物流管理专业更加具有操作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的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包括校外实训、校内物流实验等。但是对于我国高等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却是十分混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实验室规模过于小,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起专用实验室。校内物流实验主要是操作物流软件模拟,同时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

二、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

高等教育委员会,需要根据我国各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并且形成指导性的文件,明确规定好物流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教学实践体系,这样我国各大高等本科院校才会积极完善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上所存在不足的地方,改革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物流虚拟实验室

我们所谓的虚拟现实,也就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生成触觉一体化、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也可充分借助设备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积极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如同置身于真实物理环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构出各类设备三维场景与物流设施,最后实现物流系统的直观互动漫游,这样可以设计虚拟仿真的供应链的各项环节内容。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中,展现出物流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单单需要为学生提供出一个与实际环境相符合的虚拟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感性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对物流系统展开规划设计和管理。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和建立科研项目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

课程教学需要与专业实践环节相互结合,即使已经结束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需要阶段性的安排好相应的软件模拟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巩固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果耽搁时间过于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建设,使产学密切结合。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现状,社会需要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课外科研项目的建立

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能够早期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展开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项计划,并且分组形成各个研究团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自选研究题目或者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答辩合格之后,才能获取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即能展示知识的运用又能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搭建与物流企业及物流专家相互交流和相互接触的平台,并且研究和分析企业中真实案例情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调整物流课程教学计划与建设师资队伍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应用型人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物流工程意识以及物流系统的管理观念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及时地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合的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实践与专业课程结合。建议能够在完成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之后,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专业知识搁置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的问题。

2.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分批以及分期的委派物流专业教师到当地各个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所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以及具有怎样的实践能力,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著名的物流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学校做讲座,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好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情况。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