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第1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交通安全

0引言

城市道路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行人使用以及敷设地下市政管线的交通走廊,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交通工程设计,尤其是交叉口设计,是城市道路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交通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道路使用功能的发挥。本文立足初步设计评审工作中发现的各类交通工程设计问题,运用交通工程设计原理,提出具体解决方法,为道路工程初步设计及评审工作提供参考。

1研究目的与意义

交通工程设计的目的是合理组织道路上机动车、行人的交通流,尤其是交叉口处的交通组织,使其能够快速安全的通过交叉口。交通工程设计通过对道路空间及通行时间进行优化设计,明确道路上机动车系统、慢车及行人系统的通行秩序,使道路上尤其是交叉口的交通流能够有序、快速和安全的通过,降低交叉口不同方向交通流、不同类别交通流的矛盾及冲突点,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交通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却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初步设计评审过程中合理运用交通设计原理,能够改善道路工程的交通安全状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避免道路建成后出现各式各样的交通问题。

2交叉口设计原理

道路平面交叉按几何形状可分为十字形、T形、Y形、X形、多叉形、错位及环形交叉口等。在道路平面设计中由于受各种控制因素制约,道路平面交叉口不可能全部为规则的十字形或T字形等,异形路口的渠化设计对交通秩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交叉口类型对应不同的路口渠化方式。首先,平面交叉口机动车道应根据交通量预测、道路等级、交叉口所处的区域位置及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合理确定直行及左右转车道数量,并根据路口转向交通量、道路红线宽度确定是否设置专左、专右车道等。其次,应根据相交道路、交通量预测等级就交通流向、用地条件等进行交通组织设计,交通组织设计遵循人车分离、各行其道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理念,确保安全畅通和减少延误。平面交叉口机动车道可采用专左、专右车道,以提高路口转向交通效率,避免交通流冲突。设置专左、专右车道的路口一般应在红线范围内进行路口渠化,包括进口道展宽和出口道展宽。同时考虑进口道中线偏移、压缩进口道中央分隔带宽度等方式。在道路红线较窄的路口,在保证人行道有效宽度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压缩人行道以进行路口渠化展宽。灯控路口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出口车道数相匹配。

3初步设计评审中交通设计案例分析

本文列举了在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评审过程中的一些案例,运用交通设计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使得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更加完善。

3.1案例一

主要道路路口车道数量设置不足,影响通行效率。1)工程概括。大兴区龙发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m。道路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中间路面全宽16m,机动车道两上两下,两侧机非隔离带各宽2.5m,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5m,两侧人行步道各宽4.5m。2)交通工程存在问题。龙发路标准路段为两上两下,龙发路与龙江路路口设计中,设置了一条左转车道、一条直行车道和一条右转车道。该路口处直行车道数量小于路段直行车道数量,导致路口通行能力降低,影响通行效率。3)具体解决方案。该路口设计虽然满通工程设计原理中“划分左转、右转专用车道,使车辆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干扰”的设计理念,但路口处渠化设计存在直行车道数量减少的问题,导致路口通行能力下降。由于该路口红线宽度限制,直接增加一条直行车道较为困难。因此,为保证路口通行能力,重新进行路口标线设计,右转车道调整为直带右,保证两条直行车道数量,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3.2案例二

道路沿线小路口较多,影响主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1)工程概括。大兴区后査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m。道路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中间路面全宽16m,机动车道两上两下,两侧机非隔离带各宽2.5m,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5m,两侧人行步道各宽4.5m。2)交通工程存在问题。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道路北侧局部段现状开口较多,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同时存在安全隐患;个别丁字路口处存在小路口,交通组织混乱。3)具体解决方案。根据交通设计中“分隔车流,使车辆在交叉口的固定区域内通行,减少冲突”原理,对道路沿线现况及规划单位进出开口的交通组织与非机动车道的关系进行统筹考虑,消除主要灯控路口处开口,同时将开口较多段非机动车道变为辅路,采用机非隔离带进行分隔,并集中设置进出口。3.3案例三路口渠化设计影响交通安全。1)工程概括。丰台区青龙湖5号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道路红线宽50m。该道路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中央隔离带宽6m,两侧路面各宽14m;机动车道三上三下,机非混行;两侧人行道各宽4m;两侧绿化带各宽4m(其中长青路以北段施工中线向东偏移4m,西侧绿化带宽为8m)。2)交通工程存在问题。为减少道路西侧树木伐移,青龙湖5号路(长青路以北段)施工中线向东偏移4m,因此该道路与青龙湖12号路相交路口出路口段采用压缩中央分隔带方式进行渠化,导致内侧车道(即快车道)需要向右侧并线进入直行车道,同时渐变段长度过短,路口设计存在安全隐患。3)具体解决方案。交叉通设计原理中进口处设置专左车道时,一般采用压缩中央隔离的方式,本工程交叉路口受施工中线东偏影响,未按常规路口渠化进行设计,但出口处渠化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为消除隐患,建议设计单位将该路段中央分隔带由原6m统一压缩为2.5m,取消原中央分隔带渐变,消除安全隐患。上述案例仅仅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交通工程设计个别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交通工程设计原理提出具体解决办法,而交通工程设计需要全面分析对其他方面如平、纵、横设计的影响,需分析周边现状情况、交通构成及交通需求情况等,不能仅从单一方面评价交通设计的优劣,因而需要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在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及交通安全等前提下,对交通工程设计提出中肯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评价意见。

4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错综复杂,交通设计很大程度上反映城市道路使用功能的使用效果。城市道路初步设计审查是规划部门对道路工程项目技术层面的把关,更要充分发挥交通工程设计及原理在初步设计审查阶段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交通工程设计。同时,要全力推进交通设计评价工作,不断提高交通评价水平,发挥其作用,需要对城市交通现况进行反省与再认识,需要对现有交通设计进行全面规范化管理。为此,从政策法规层面建章立制,细分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流程,完善健全城市道路初步设计审查机制,推动交通设计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是提升道路设计的基础,是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保障城市交通系统有序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是改善城市交通现状、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举措。科学的交通设计工作必将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道路功能,创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作者:贾金龙 单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武宏.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

[3]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第2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人文环境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括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应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条件,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因此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与人文环境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不足及人文环境的意义

1、人性文环境设计的不足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往往只重视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大小等因素,其主要偏重于解决机动车辆的交通问题,而在微观人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方面的处理则常常被忽视。因此,虽然设计建构出来的城市道路能够满足当前城市道路正常的使用功能,但是却忽略了人对道路交通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人文环境观赏、享受,舒适以及便捷等功能方面都无法达到人们的要求标准。

2、人文环境设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享受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于是在我国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大背景下,步行街、休闲广场等生活娱乐设计就应运而生。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舒适、美观、便捷、安全等人文环境设计的需求,最大可能地为城市居民建设出最人性化的城市道路。

3、城市道路使用者需求分析

1)驾驶员人群:驾驶员在城市交通中一般多指机动车的驾驶者,他们是城市道路使用者中对道路资源要求较高的群体,其出行成本较高,基本出行要求是安全、高速。2)骑行者人群:主要指自行车骑行者,他们是城市道路使用者中对道路资源要求较低的群体,并且其出行健康、环保,应该得到保护。3)行人人群:城市道路与公路中的出行群体中最大的差别是有大量的行人使用道路,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在进行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考虑主体对象,他们的出行距离较短,速度较低,出行目的灵活多变,道路要求较全面,对舒适的要求较高。4)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在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对道路的要求较为特殊,对他们的需求满足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水平,他们也是我们人文环境设计考虑的重要对象。

二、现代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横向安全距离与行车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车辆驾驶方向盘偏离的摆动误差使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有一个偏移误差角。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参数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模型中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同时,私家小型轿车的大量出现,使路段的交通组成及道路横断面:同一时刻车种构成比例情况发生变化,模型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同样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

2、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设计人员要根据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所规定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并考虑驾驶者在视角和心理方面的要求来确定缓和曲线的长度,灵活掌握,精心设计、反复比较,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使驾驶者操作平顺过渡,从而保证行车平稳、安全,乘客舒适。

3、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在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是借助于道路交通工程的技术和行政管理的方式,采取了交通分离同时控制和调节交通流的方式,按照交通流的性质不断进行疏导,并且进行均衡的布局,既要考虑到城区的交通组织和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和限速路段的设置问题,也要考虑到对人行通道的改善问题,可以设置行人的过街信号灯和行人的无障碍通道,设置中心的安全岛或者错位过街横道线等,也可以适当的提前路口人行过街横道线等。

4、城市道路设施设计

1)临时停车场在城市用地中临时停车场的矛盾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所以人行道比较宽的就可以作为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之用,可以分时段和分路段的进行管理,收费标准也要统一规定,主要用以路段的日常养护工作,这样不仅使得人行道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城市停车压力的问题,使得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一定的改善。2)安全设施;城市道路安全基础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行车安全、减轻交通事故后果的重要手段。城市道路安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安全护栏、隔离设施、照明设施等,同时,交通控制设备也具有交通安全方面的功能。

三、城市道路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无障碍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做能够体现出与人文环境联系的莫过于无障碍设计。无论是从盲道布置到缘石坡道,还是从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口与入口,都能体现出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对社会残弱人士的关爱之心,其表现比的不仅是城市道路的人文环境的设计,更能表现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因此,在进行无障碍没计时,应该严格保证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合理性,将其作为精品工程做精做细。

2、人行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要做好人行道与车行道高差的设计。当前,部分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高差较大,可以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设计成为两个纵坡,在其之间采用挡墙分隔,而在挡墙外侧则可适当地进行装饰,这样既能够满足双方的基本使用功能,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省土方量,更能达到保护树木与绿化的目的,其呈现出的高低起伏景致,也能够给城市居民别样的享受。2)要做好人行道的平整度与密实度设计。当前很多人行道存在着平整度欠缺、雨天溅水、晴天绊脚的现象,因而,设计人员在进行人行道设计时要在确保人行道平整度和密实度达标的情况下,在进行铺装图案与色彩的设计;

3、人行天桥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在进行设置时,要在桥下设置人行道栏杆,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自动扶梯,并要注意设置相关的自行车坡道与残疾人坡道;2)在进行选址时,要尽量设置在靠近道路交叉口、人口密集、交通紧张、靠近公交站牌、并与周围商业网点实现有效结合的地方;3)为适应其的气候特点,可适当设置透明顶棚,确保晴天遮阳,雨天遮雨的功能,也可以相对减少打伞所占用的天桥空间,相对增强天桥能力,此外,在人行天桥中要安装一些地灯,并适当留出通透空间,不要做篇幅过长的广告,这样可以给行人以更多的安全感。

4、过街地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联系

1)在选址时,要尽量选在人流量大,交通紧张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的与周围商业网点结合,方便大部分出行居民。2)设备安装时,为方便中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要安装自动扶梯,此外,由于过街地道采光、空气流通以及雨雪天气排水较差,排风机、灯光以及排水装置的安装也非常重要。

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舒适功能、观赏功能、便捷功能上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安全、实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便捷等要求,注重道路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多地考虑与人文环境的设计,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道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2]韩鹰飞,刘红霞.浅析城市道路线性设计与景观的协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6

第3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处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的公路在新建或改建时,亟需具备城市道路功能,如平纵线形、断面布置、综合管线、沿线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一些重要公路建设时已经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将上述设施均已考虑在内,然而在验收时,经常会出现公路验收标准中没有相关内容而导致部分分项内容无法验收,或与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一致导致交工验收时接收部门有疑义,甚至出现在验收会议上两相关部门对同一验收内容意见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现象。下面列出一些矛盾,供参考,以便经过调研,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 A

2 主要问题

2.1道路规划主管部门不同,技术指标相差较大。

目前县区级公路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部门出具详细规划设计文件,而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线形、断面、控制标高均按城市道路为依据,道路等级也均执行城市道路标准,导致在线形、断面、控制标高、交叉口间距、征地等方面均与公路规范、标准有较大差距,列举如下:

2.1.1线形方面:因公路的线形标准与城市道路不同,经常出现城市道路标准不需设超高及缓和曲线的路段而公路需要设置,若按公路标准需重新修正线形,可能会导致用地超出道路红线,有时道路两侧地块用地已批给建筑部门,线形调整的余地不大,使得公路的交通性能受到影响。

公路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注: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上述数值时,应设置回旋线。

2.1.2控制标高方面:城市道路规划控制标高主要考虑桥梁或两侧地块开发地坪标高,防洪标准一般只有1/20,设计标高普遍较低,进行塘渣层换填时基本上将愿土基中的硬壳层挖除,不利于路基整体受力,经过几年的沉降,标高更低,在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地块被淹,下穿通道中断,在海葵、非特台风的影响最明显。公路是根据道路等级,分别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要求,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两种做法有时标高差别较大,最终导致道路的使用质量差别也较大。

2.1.3断面方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规定对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域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根据非汽车交通要求,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论证设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新的标准部分解决了公路与城市道路断面不匹配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如:

(1)由于位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受两侧规划、建筑物及部分现有设施控制,线性标准较低,达不到一级公路要求,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车道数较多,但二级及以下公路车道数一般为双向两车道,因此低等级公路车道数要求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放宽要求。

(2)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均需要设置硬路肩,而且这要求是强制性条文,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无硬路肩要求,因此相应的硬路肩是否设置内容还需明确。

2.1.4用地指标及征地范围: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不同的公路等级及路基宽度对应不同的用地指标,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以后相应的路基宽度增加,公路用地指标是否按实际宽度同步调整。同时按照公路相关规范征地要求是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不小于1m范围的土地,城市道路只到道路红线边缘为止,两者差别较大,特别是挖方路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调整。

2.1.5交叉口间距方面: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交叉口间距近又密,最小间距按150m控制,与公路规范要求的交叉口间距如一级公路500m相差较大,特别是村镇密集段,若间距按500m控制与居民及车辆出行实际不符,有待于完善。

2.2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标准有待统一

2.2.1护栏设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规定,当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宽度小于或等于12m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然而城市道路交通规范只有快速路有这一条要求,其他路并无此条要求,为了节约土地,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一般多数为2~3m,若设中间护栏后绿化就比较难布置,在城市中景观效果也较差。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具体如何执行无明确定论,在设计及后期验收阶段争议比较大。

2.2.2 标志版面:标志牌版面公路与城市道路不同,公路指路牌是指大方向,且交叉点处无路名,而城市道路是指附近路名,交叉点处有路名,字高也有区别,经常出现在图纸会审、交工验收时两部门要求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的现象,使得设计与施工单位无所适从。

2.2.3 设计速度: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按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会审时经常遭到交警部门的质疑。

2.2.4 隔离设施:一条标准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度23m,通行机动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在路基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行非机动车时,非机动车需在硬路肩上行驶,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设置硬隔离隔开,一般采用钢护栏,钢护栏的设置又侵占了公路界限,违反了强制性条文,如何做才好,一直在争论不休,有待于根据实际功能,进一步规范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2.3综合管线布设及验收

2.3.1管线布设:公路规范中规定部分管线是不允许埋在公路界限范围内,如燃气管道。而城市道路规范是允许天燃气管道埋在路下,压力不大于0.4MPa的天燃气管道可以随城市桥跨越河流,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管线众多,为了充分发挥道路载体的功能,在保证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建议完善相关规定。

2.3.2 管线验收: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要充分考虑综合管线预埋等事项,然而验收规范中又无此方面的相关内容,质量控制比较难,建议验收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完善。

2.4匝道

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修建公路立体交叉,其匝道出入口处的渐变宽度与长度、加减速车道的长度、匝道宽度等均与城市相关规定存在差异,在设计中会出现因取值不同而工程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在评审中各部门意见也存在差异。

2.5定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公路定额中无综合管线的相应定额,使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总造价编制在相关内容上缺乏依据。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公路定额。

3 结束语

由于公路与城市道路所属的职能管理部门不同,同样道路所采用的规范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在项目实施的诸多环节不能有效统一,对设计及后期验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后一定时间段内也将继续存在,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统一。

4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第4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交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67-03

交通设计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灵魂,是有效衔接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纽带,交通设计可以促进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可以在进行设施建设之前对交通规划工作进行反馈,以避免资源浪费,并可以在设施建设前充分考虑交通管理措施实施的可行性,并为交通管理设施预留所需的资源。交通设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善于本世纪初,自2000年开始,伴随着国家公安部、住建部(原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畅通工程,交通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开始被广大的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接受并引入,2009年“交通设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立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全国相关院校陆续开设了本课程。上海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05年以来就将《交通设计》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直开设至今,由于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教研组不断在摸索中前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其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分享。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合适教材。《交通设计》是一门新开的课程,在《交通设计》课程开设之初,全国没有一本正式的交通设计方面的教材,只有将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2003年编写的畅通工程科技丛书《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作为教学参考用书,2010年杨晓光教授正式出版了《交通设计》教材,全书分十一章,系统地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包括:绪论、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交通设计基础与条件、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枢纽交通设计、停车场(库)交通设计、交通安全设计、交通语言系统设计、交通设计技术评价分析等[1]。并入选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填补了这一空白,但由于我国不同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侧重点和方向各不一样,所以这唯一的一本教材很难满足全国不同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不符合我校在航运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材使用的需要,如缺少了港口地区及港口集疏运道路交通设计的内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交通设计工程案例,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需不断完善与更新。《交通设计》是一门年青的课程,其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不断地变化与完善的过程中,虽然交通设计目前唯一的一本教材出版仅二年,但其中许多内容就需更新,最近两年,国家制订或修编了一系列与交通设计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如新编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已于2011年正式实施,修编的《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中的总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前三部分于2009年正式实施,后续的作业区、速度管理、铁路平交口、自行车和行人控制、学校区域五部分的内容还在编制过程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正在修编过程中,《城市快速公交设计规范》以及《交通信号控制设计规范》的编制也在酝酿当中,这些相关规范的内容需要及时反映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

3.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储备缺乏。《交通设计》是一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交通设计必须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并在交通土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道路使用者与管理者对道路功能的要求,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因此交通设计方案必须与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相互协调,学生既需要掌握以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必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微观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与操作能力,所以在开设《交通设计》课程之时必须对相关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让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4.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交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工程实践。在最初的《交通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以系统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述进行教学,缺乏大量工程实例和有效直观的演示手段,缺乏理论知识与交通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偏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很难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实践环节成了对某些理论的简单验证,失去了实践本身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针对《交通设计》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教研组对整个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将《交通设计》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在此之前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了工程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学生能有扎实的画图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在大二下学期开设了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系统分析、工程测量,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原理、道路勘测设计等基础专业课,为《交通设计》课程的开设提供知识储备,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交通设计》课程的同时并行开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仿真等课程,使得交通设计方案和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能够相互协调,并能通过交通仿真的手段对以上方案进行直观的演示与评价。

2.教学内容补充与完善。针对统一的交通设计教材不能反映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行业背景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仅将其当作参考教材,不完全依照教材的内容来授课,而是结合教学进度补充港口地区及港口集疏运道路交通设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将实物图片、现场录像、动画演示等加入到课件中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2)案例分析讨论:《交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凭理论讲授缺乏针对性,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可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承担的一些横向咨询项目,适时地将洛阳市中州路交通设计、合肥市宿松路交通设计等具体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案例的内涵并参与到具体的案例调查,例如在讲授第三章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时,除了讲述课本上的通用知识外,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以学校周边某条道路的交通设计为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调查,以专题的报告的形式分析每条道路交通设计的优缺点及可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组织专题报告: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广泛猎取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交通设计的发展动态。例如在讲授第六章公共汽车交通设计的内容时,我们就补充了快速公交以及地面有轨电车交通设计的内容,布置了我国主要城市BRT建设模式以及地面有轨电车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二个报告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完成杭州市BRT及上海张江有轨电车的调研任务并用相应的专题报告,由学生主讲,促进了教学相长。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程建设的难点,除了用以上的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报告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外,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的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在电子地形图、交通流量和流向等基础资料给定情况下,要求学生模拟某城市中心区某复杂交叉口群的交通设计,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定的设计条件,学生提出设计思想,提交设计成果。学生通过分析相交的基础资料,完成交叉口群的交通组织设计、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并要求利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渠化设计方案和信号控制方案进行建模、仿真、评价比选,确定最佳设计方案,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参考及应用有关规范,能从学科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通设计》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交通问题分析和方案优化设计的基本技能[2],我校结合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在我们教研组的指导下,该专业学生的交通设计成果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与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交通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105-107.

第5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市郊公路;交叉口;类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众所周知,在我国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建设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路是指联接城市之间、乡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和以及工矿基地之间的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

城市道路则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公路和城市道路使用不同的规范和各属不同的主管部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两者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许多具有城市道路性质的一级公路应运而生。

具有城市道路性质的一级公路靠近城市,有其不同于其他一级公路的特点:路网复杂,相交的道路多;土地资源紧张,征地费用高等等。所以当一级公路和当地路网相交时就应该考虑交叉口的设置类型。

道路与道路交叉口的类型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平面交叉还可以分为信号控制交叉口和无信号交叉口。而立体交叉可分为枢纽立交、一般立交和分离式立交。

一、一级公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类型可从相交的两条道路等级上进行判断。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中提到当城市道路与公路相交时,高速公路按快速路、一级公路按主干路、二级和三级公路按次干路、四级公路按支路,确定与公路相交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设置类型。一级公路和其他城市道路相交时设置交叉口的类型可以参考表1,表2:

表1 平面交叉口选型

表2 立体交叉选型

(注:立A2 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型、半定向、定向或半定向组合的全互通立交。立B 类:一般立交。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型、苜蓿叶型立交、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立C 类:分离式立交。)

故一级公路和其他类型的城市道路相交叉时设置的交叉口类型大部分情况下已经确定。如一级公路和快速路相交需设置立交,和其他除了主干路外的公路都设置平交。现需要讨论的是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相交时,是设置立交还是平交。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考虑到城市道路的特点,当一级公路(主干路)和主干路相交时推荐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也可以采用一般立交。

公路路线设计细则14.2.1 中也指出两条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相交时;一级公路上,当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出现频繁的交通事故时;由于地形或场地条件等原因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效益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应设置立交。所以,公路和市政道路现有规范都允许一级公路与主干路相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做平交还是立交。

二、当一级公路和主干路相交时,其交叉口类型可以根据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判断一级公路和主干路如设置平交时应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类型的平面交叉口。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可知,一级公路设计时采用的服务水平应该是二级,交叉口服务水平的划分标准采用车辆的平均延误,当车流量过大,交叉口造成的延误很大,无法满足二级服务水平时可以考虑改设立交。

下图为如何通过计算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来评价交叉口的运行效能和状况,以确定交叉口的设置类型,详细步骤见图1:

图1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步骤图

根据计算出的信号交叉口的平均延误d,对比表3 的服务水平分级标准,确定该信号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为几级。同时可结合交叉口极限饱和度XC 来判断现有交叉口的运行效能和状况。若XC 大于1.0,则说明该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高峰小时的交通需求,可以考虑增加进口车道,或加长信号周期,以保证交通供需的平衡。若当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低于二级,且XC大于1.0 的时候可以考虑改设立交,以满足现有交通流的转换要求。

表3 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分级标准

三、平面交叉口优势所在

平面交叉路口是城市交通中的咽喉,顾名思义,在平面中是两条道路的相交之处,是城市交通汇集、疏散之处,根据几何形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T 形、Y 形、十字形、X 形、错位、环形等;根据有、无信号灯管制及左转车的行驶方式可分为:无信号管制交叉口、信号管制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等三种类型;根据交通组织方式可分为加辅转角式、扩宽路口式及环形交叉等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地段及交通量设计不同的交叉路口类型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保证道路通畅。在交叉路口设计中,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通行要求,正确的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有利于人流、车流在冲突点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合流点安全实现合流并顺利分流,保证人车安全。

平交路口中正确分析交错点,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交通组织设计,交错点类型可分为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等三种类型,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最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成为冲突点,不同的相交道路条数会决定着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个数不同,例如:3 条无交通管制的道路分流点3 个,合流点3 个,冲突点3个;4 条无交通管制的道路分流点8 个,合流点8 个,冲突点16 个;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交错点的数量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冲突点,其中减少冲突点的途径有实行交通管制、采用渠化交通、修建立体交叉等方法。

四、交叉通组织优化的概念与原则

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的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的运行状态。

对于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的基本要求是:尽量扩宽路口增加进口导向车道和出口车道,使之与路段行车道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尽量在车道渠化上做到寸土必争,在信号配时尚做到分秒必争,不让路口出现空闲面积和空闲时间,尽量简化标线和信号,使之能明确地突出空间路权和时间路权,尽量完善标志信息,使驾驶员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在进行交通组织优化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

a、交通分离原则

在交叉口内将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及行人与车辆,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比如标线渠化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空间路权,而信号相位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时间路权。、

b、交通量控制与调节原则在交叉口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进行引导、限制。比如交叉口禁左、限速,设置专用道等。

而对于一些大城市的交通状况,可采用交通分离原则和交通量控制与调节原则并行的方法进行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流较大的交叉口地段可使用人、电单车与机动车分车道的方法进行控制,增加信号与标线渠化交错进行,从空间和时间上错开,减少交通流的冲突,一些人流较多的交叉口地段可采取设置机动车专用车道,部分人流较多的路段限制机动车车速,从而实现交叉路通组织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公路路线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X.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6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 对策分析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道路工程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交通运输能否顺利进行,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层次与水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道路工程的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当中。道路工程的设计涉及到运输、公共设备敷设、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开始设计前,设计人员除了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勘探外,注意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以便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1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

1.1 要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交通性外,它还兼具着生活性和游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以便使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大部分城市正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而趋于一致,这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文化问题。生活水平不的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道路工程的设计中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2现阶段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设计思路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于路网的合理规划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道路的建设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去考虑不同道路的等级、密度和宽度标准,在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三块板和四块板,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10车道、150m宽的道路。这样的设计从表面上看,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既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也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意味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再具备优先级,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和商业区经常发生的拥堵现象就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恶果。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都将资金集中在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而贯通性支路却往往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一来,主干道所承受的压力就成倍的增长,不仅加重了交叉路口车辆间的相互干扰,也不利于确保交通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以行车的安全性和城市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不可过于追求满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使道路有主有次,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2 不重视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主要包括对流量、流向、车速、车辆组成、路网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是道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设计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设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照业主单位的要求认真、详细的进行交通分析,或是在工程设计结束后才参照以往工程的调查数据编写调查报告,这种现象既发生在低等级道路的建设中,也存在于城市主干道的设计中。

2.3 横断面设计不完善

首先就是对于机动车道宽度的选择过宽。机动车车道占据着道路横断面的绝大部分,其宽度的选择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宽度的限定却远远高于应有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问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意味着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这一设计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这样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2.4 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美观、行车舒适性和排水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城市地势平坦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要求,因此不少设计人员将纵坡设计成起伏状以确保道路能够顺利排水,这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部分设计时,可通过设置锯齿形街沟、密雨水口和加大路拱横坡度的措施来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确保道路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性。

2.5 没有顾及到景观设计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于道路的景观性设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地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时,首先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其次就是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最后就是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2 . 6 没有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工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城市道路路面下的各类管线日益增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的设计往往不能与市政管线的设计同步,进而导致了广泛的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切实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的综合规划就成了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单位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无论哪一方有了新的建设或设计任务,都要及时与对方联系,以便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尽量予以避免。其次是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转变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建立综合规划的理念,避免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设计的做法。最后就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方式来完成市政管线的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铺设管线可能对道路造成的破坏。

第7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规划科学合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道路人性化设计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偏重于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而在如何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较少。粗略形、宏观上控制较多,微观、细部问题考虑较少。尽管基本满足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但却忽略了人的精神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观赏功能、享受功能、舒适功能、便捷功能上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安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方便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般来说,道路规划、设计考虑功能问题较多一些,主要依据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与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 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

2.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 、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 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 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 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2 商业性道路

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 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 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 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3 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 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3、机动车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的宽度与车型和行驶速度、安全距离有关。我国城建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调查资料得出了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及车身与侧石间安全距离的经验公式,并据此得出了机动车道宽度与车速间的计算结果,推行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道路上的主流用车;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由过去以大车、公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型车、私家车为主。《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引用《规范》定为 3.5m~3.75m, 这无疑是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并造成车道不宽不窄、造成车流并道、拥挤,影响城市交通正常秩序。

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 细化机动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公交车道), 建议:一般城市道路(快速路除外), 大车道(混行车道)宽度宜为3.5m~3.75m,小汽车道宜为3.0m,路缘带宽度缩为0.25m;对于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可能出现多辆公交车并排行驶的双向4车道干路,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5m;双向 6~8 车道干路的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25m;支路因强调可达性,对车速要求不高,机动车车道宽度宜为3.25m;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宽度宜为3.0m,最小可为2.5m。

4、 立交设计

一般而言,受交叉口出入交通量的大小、分布和地形环境条件的影响,立交的布置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 立交型式的选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交的型式既不要过分的追求大而全,否则会造成投资的增加、占地面积和拆迁面积的增大,同时严重破坏环境、影响道路人性化功能的原则(造成人行过人行立交桥的时间过分的增大或很少提供人行相关功能因素); 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地照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从而影响立交功能的正常发挥。

我国很多城市早年修建的一些立交桥,选型时由于缺乏合理的交通和地形环境的分析, 往往是套用某种立交型式;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规划的变迁,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立交本身与其周围的景观严重不协调,而实施改造又非常困难。总的来说, 城市立交一般应以功能为前提,以地形地物等环境约束为条件,采用“协调法”进行立交的总体造型。这种方法不选择某一种立交型式为定式.而是强调立交所处的环境的约束性, 因地制宜,在满足立交功能的前提下,路线尤其匝道力争布置在可供用地的范围以内,尽量减少立交主线和匝道布置与地形、地物之间的冲突,使立交的总体形象与环境相协调。

5、 道路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 排水沟、 急流槽、 跌水、 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 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某些城市排水管道具有坡度大、高流速、大埋深和场地的不均匀沉降等特点,但排水专业相关技术资料和规范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较少,所以对于“适合山地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排水构筑物的设计和排水管材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并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坡地、丘陵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形已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用地供应中,应急早制定相关规范、技术标准,以广泛适应我国城镇的蓬勃发展。

6、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避免对自然形态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深切坡.高填方都会极大地破坏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人员应尽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适应地形地貌特点,如横断面可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这样既节约了工程造价, 又不致过分影响城市景观。

第8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是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自行车的数量相对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重点放在如何适应增大的交通量以及如何改善机动车的交通条件。然而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有了新的要求。城市道路交通不仅要实用、安全、快速,还需要自由、方便、灵活,满足行人的各种需求,使人的出行更舒适、便利,这也正是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主要内涵。人性化设计要在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基础上,协调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充分保障人使用道路的权利,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1)保障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景观,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利于城市防灾等。城市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这三者之间由于对道路的资源的占有而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城市道路的归根结底是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人这一要素,在实现以上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它们之间最好的结合点,在保障城市道路正常发挥应有功能的同时,满足行人更高的要求。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前我国在交通行业中始终体现的是“以车为本”的思想。在交通规划设计过程中,仅以机动车作为基础来进行交通流分析和调查预测,往往忽略了非机动车和人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以车为本”的建设思想会导致城市道路网建设只倾向于满足机动车快速通行的主要道路网建设,而忽略了以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需求的次要道路和支路网建设。由于道路网的建设的不合理性,导致现有道路不能满足非机动车与行人的出行要求,最终导致侵占道路等情况出现,致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交通事故频发。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必须要强调非机动车、行人的因素,做到“以人为本”,从服务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道路规划和建设,保证城市道路网发挥应有的功能。

(3)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

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对于道路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包括精神上的需求。由于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历史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道路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能充分反映一座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因此针对一座城市的特点开展人性化设计以满足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设计时要充分尊重一个城市特点,尊重历史,尊重自然,注重城市环境因素,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3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措施

(1)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在横断面设计中的具体措施是加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人性化设计。人性道是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并且对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行道的设计中要留够宽度,不能牺牲人行道来换取车行道的宽度。人行道的宽度不仅要能满足行人的使用功能,还应满足铺装要求,做到平整、美观、防滑。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因此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应加强对非机动车道的设计,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计算宽度、车道数,保证非机动车的出行安全。

(2)交通工程的人性化设计

交通工程人性化设计主要包括:无障碍设计、中心安全岛、错位过街横道线、过街信号灯、人行天桥等。在其设计时要突出的人的因素,例如无障碍设计,就是考虑到某些特殊人群的需要,体现出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象征。目前存在问题是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与道路的无障碍实施未能很好的衔接。因此,需要我们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布置。道路交通工程人性化设计要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依据“交通分离、交通流控制与调节、均衡布局,按交通流性质进行疏导”的原则来进行交通工程的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们需求。

(3)道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道路设施是道路的辅助组成部分,是道路能否充分其使用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道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包括:临时停车场的设置、道路绿化设计等。设置临时停车场的目的是为使用机动车出行的人们提供便利的停车环境。临时停车场可建在较宽的人行道一侧,既节约了城市用地,又使人行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临时停车场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制定收费标准、配置管理员等措施缓解目前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满足人们对生活绿化环境的需求,这不仅可以降低机动车辆的噪声污染、尾气排放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美化,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

(4)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道路沿途的休闲区域和道路周边的构筑物,人性化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休闲区域是指道路休闲广场的设计。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空间被压缩,城市绿地减少,增加了人的抑郁感,加大了市民的生活压力。因此要贯彻人性化理念,就需要在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小型的休闲广场,方便市民休息。在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道路周边的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合理地布置立体交叉、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位置,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地形修建互通型立交,既方便人的出行也改善周边环境。

4结语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人性化设计是在充分理解人的需求上,在设计细节处给予人精神层面的关怀,满足人们对出行方便性、快捷性、舒适性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以人为本”原则来进行道路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才会充分发挥其功能,城市道路发展和城市建设也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于洋 浅议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黑龙江交通科技[J] 2012年第7期

[2] 韩鹰飞,李杰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J] 2005(5):164-168

[3] 武彤艳,乔春,曹红臣 论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山西建筑[J] 2009(3):276-277

[4] 史岩 浅析城市道路上的人性化设计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 2011年第20期

[5] 孙宝莹,董雷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探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J] 2008年7月

作者简介

第9篇: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道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monotony of road design can not meet people to the needs of work and life.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road design in-depth study, at the same time for is now with the urban road desig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urban road humanized design scheme.

Keywords: the city road; Humanized design; Road design

(一)人性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道路现代化交通组成的变化,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交通的自由、方便与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事故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在道路设计中,要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满足行人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使道路交通不仅实用、安全、快速,而且能够满足舒适、美观和便利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空间。

(二)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2.1 道路线形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2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1)交通性道路。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2)生活性街道。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同时,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观,美化了居住区的环境。第二,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在确保车辆可以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第三,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槽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第四,在居住区入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道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2.3 道路横断面设计

2.3.1 人行道设计

a.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常常想把人行道铺装图案设计的漂亮一些,但行人一般对地砖颜色和图案不是很感兴趣。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

b.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传统设计方法是,上车坡道比两侧的人行道低15~18cm,优点是行人在上,车辆在下,相对较安全。缺点是单位车辆一般较少,利用率不高;老弱病残行走不方便;上下之间用台阶衔接外观上比较生硬。因此,西安市雁塔路在设计时,把单位门口中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这样感觉舒适了许多。此外,由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处于同一平面上,为了功能上的区分和景观上的需要,把自行车道设计为彩色(红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灰白色晶石彩砖,收到了良好效果。

c.高差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一般高差在0.8~1.5m之间。一方面要考虑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人行的既有树木及电杆。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这间的高差,单位上车坡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踏步(高差较大时)或坡道衔接(高差较小时),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采用挡墙分隔,挡墙外侧可进行适当装饰,这样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能节省土方量,保护树木。高低起伏的人行过装饰、绿化,呈现出特别的景致。

2.3.2 机动车道设计。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横向安全距离与行车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车辆驾驶方向盘偏离的摆动误差使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有一个偏移误差角。

2.3.3 非机动车道设计。由于我国道路系统功能不分明,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功能合一,不同动力性能的车辆混行成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非机动车出行受到行人和机动车的干扰,出行的安全和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GB5020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按照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照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其中,一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以1m计算。

我国现行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其车道宽度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参数基于20年前的车辆性能、交通组成、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模型中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同时,私家小型轿车的大量出现,使路段的交通组成及道路横断面上同一时刻车种构成比例情况发生变化,模型确定的横向安全距离值同样有进一步减小的可能。

2.4 道路设施设计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 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