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第1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对学习的全程参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学习实践情况的增多,学习到的内容才更加的深刻,因此必须要有效的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完善语文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与研究方法。语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提高人们的素质、素养与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技巧有利于小学语文真正的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性,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语文教研活动也不能够有效的开展起来,教师没有办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高效的教学。语文教学教学研究管理,有利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研发挥综合的作用,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学研究管理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的,目的不明确,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教教学研究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改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指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综合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宗旨与理念,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的语言性学科,在教研中要率先改善自身的理念,保证教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处,保证学生得到教育上的充实,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善语文教学理念呢?教学理念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与不利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因此,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保证学生在正确的内容与理念下成长与发展,寻找突破传统教育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下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起来,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学生思维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与发展。

二、执行教研活动的制度

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必须保证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没有特殊情况不许请假,不许教师无故缺席,保证每个教师都有充分的教研实践。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三下午为语文的教研时间,单周小组活动、双周大组活动,每个年租为一个单位,由小组长、大组长,粉笔组织周倩备课、单元备课、年级调研等活动,开展讲座、发言、探讨等活动,进行交流与讨论。

三、教研活动是常态化、日常化的

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是稀奇的,是日常化的,要端正教师的教研态度,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将教研意识渗透到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平时的备课、上课都细致化、研究化,自己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薪给都渗透着他们独立的思考意识与研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与同年级的教师进行思维与观点上的碰撞,互相吸取优点在进行整合,形成充满特点、优点、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促进教学研究管理的常态化、日常化,让教师习惯教学研究的教学路线。

四、构建教研活动的高校模式

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扇 耙豢味上三讨论”的模式,就是同样的一节课由两个或以上教师进行教学,同一组的教师研究讨论三次,反复研究,多多磨合,优化师资资源,节省教学时间,在反复的联系中,一些不好的旧习惯被改善,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每个教师都是教学的实践者与设计者,实现课堂教学经验的交流,实现有效的教学。同时,要善于抓住每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评比的机会,全员参与,共同交流,力求达到最佳的水平,促进教学或有效的进行与开展。

五、扩宽教研活动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开展,微博、微信、qq等迅速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可以以此为契机,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贯穿于教育验货的始终,让网络改变学习方式与教研方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对教育的感悟与思考放在朋友圈、微博上,好友与家长读完之后会获得许多的感悟,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大家的关注之后,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淹没与严谨,教研能力、反思能力、写作能力都日益成熟。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这节课的构思、对课堂教学的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获得的灵感,到教学之后的反思等等,都可以写作网络上,在 以后的教学中反复的回味,为教研活动提供给很好的资料。同时,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老师们在历年共同交流,分享信息资源,一起感受教学研究的快乐,真正的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教研,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达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与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第2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3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 键 词】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刘志远,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120-03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其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相关地理知识的识记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在长期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脑海中已经固化,这种机械的“八股式”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让区域地理教学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突破区域地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位置联系的视角认识区域

特定区域的位置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也就决定着该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说,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也正是由各自区域所占有的独特位置不同造成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区域空间位置联系的视角也就成为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前提,并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把握地理位置与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逐步养成从分析地理位置开始进而探究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学习习惯。

案例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的关联

在分析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相应的学习延伸,目的在于以地理位置为依托,探索东南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进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东南亚”时,可按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地理推理,并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案例1是一个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中强调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在“东南亚”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把握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气候、农业、旅游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二、要素联系的视角把握区域

区域要素联系视角体现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总体特征。这一视角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向,它要求学生学会从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区域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特征是在区域内各要素长期并较为稳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一个或彼此孤立的几个地理要素所决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特点。

案例2:“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教学设计

为了认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了气候、地形、水文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有关资料分别对俄罗斯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进行了探究,并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在总结分享环节将各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了简单评价和总结。

这个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忽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在区域认识中重要性的反面案例,这样的地理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哪怕学生的探究活动是那么的有序,课堂的气氛是那么的活跃。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模式,却忽视了区域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由于教学设计本身不科学所产生的人为割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根本上去认识区域地理现象和问题。因此,在进行本环节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时候就提醒大家注意我们不是在孤立地认识气候、地形、水文特征,更要思考包括地理位置、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在内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知识层面准确把握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区域地理教学别注重地理要素联系视角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中加深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独特性,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一般情况下,选择对特征较为相似的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区域异同,掌握地理规律,而对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比较,则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更加突出区域特色。

案例3:“极地地区”教学为例

“极地地区”一节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两个具有高度相似地理特征的区域,怎样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同的探寻中构建区域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区域相同的地理特征:相同的高纬度地区;一样的冰雪世界;都是科学考察的宝地;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学生在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相似地理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辨别出这两个区域的差别: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更强劲;环境更恶劣等。当然,更多的思考则在“异”“同”的背后,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

也正是通过比较学习,让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更加突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更为关键的是比较法这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联系观点的培养,地理信息整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也正是比较法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原因。

四、“主题探究”贯穿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规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探究”彻底颠覆了传统“八股式”教学的形式,其所侧重的学生地理原理分析、方法指导和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功能更是“八股式”教学无法比拟的。面对多元的区域特征,确定最具本质和特性的“主题”并在逐个突破的过程中有效整合区域地理所涉及的琐碎分散的知识点,即从“点”到“面”的整体把握区域特征就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当然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入手是选择区域地理探究主题的一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4:“中东”教学为例

以中东教学为例,确定“长期热点,今日关注”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中东地区依然一片乱局,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 你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么?(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多民族汇聚的特点,理解中东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

③苏伊士运河为什么成为1956年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焦点?读中东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明确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

④为什么争夺戈兰高地成为第三、四次的中东战争的焦点?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解决水资源问题更好的办法么?(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中东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了解中东国家应对水源短缺的努力,开阔学生视野。)

⑤ 在“水比油贵”的中东,是否每个国家石油资源都很丰富呢?总结石油分布的规律。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中东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石油国的隐忧。(了解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状况。)

不难发现,“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方式上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主要承担为学生提供各种图表、文字资料及扮演“引导员”等辅工作,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的探究环境,课堂也由原本单一的师生传递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传递转变,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目标导向上“主题探究式”教学则更注重区域地理学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五、思维导图助力区域地理学习

面对一个陌生的区域,在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地理思维的情况下,具有思维可视化、形象化特点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区域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进行更有效的综合分析、重新组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思维体系和知识网络。而构建思维导图过程的本身更是对区域加深认识的过程,在对区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内容,使原本琐碎抽象的认识片段整合成一个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分工合作、思考分析、整理归纳、凝练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案例5:“日本”教学为例

运用分析区域的一般思路,将日本部分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不仅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整理,更是一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表达。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更要指

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尝试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体验利用已有知识体系构建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率。

总之,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并在不断丰富创新,但其注重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却始终不变,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将继续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比较法 图表直观比较法 地理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37-0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比较法适用范围广、应用简明、逻辑性强,日益成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间的异同点,而且有利于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从而促进高中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针对性和局限性,因此,要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也毫不例外地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1. 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它与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与地理演绎法等方法组成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体系,而且又是这些逻辑方法体系中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方法,其它各种地理逻辑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地理比较法而进行;反之,地理比较法也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前三大渔场具有共性,即都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秘鲁渔场则不然,位于寒流流经处;最后综合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归纳得出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2. 地理比较法要与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结合使用。高中地理教学在重视地理比较法应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地图册、地理版画、地理图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与地理观察法、地理参观法和地理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一方面,直观教学方法以其形象性、直接性、真实性、多样性不仅有利于获得直观感受和地理感性知识,也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地理比较法,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螺旋式地推进地理教学。

二、地理比较法是教师教的方法,也要成为学生学的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致同学们”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地理的学习,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可见,地理比较法不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能力和观点的重要方法。

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学生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学习和运用地理学习方法的意识,没有真正掌握地理学习方法的要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受用终身。因此,建议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已知可比事物确定比较目的、选择比较对象,然后根据分析综合列出比较项目、找出比较内容,最后运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比较。通过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应用各种地理比较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并将灵活、科学地应用地理比较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三、地理比较法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综合性和区域性显著。从学科性质来讲,高中地理是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受学科内容及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比较法在运用中区别于一般的比较法,其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具有“地理性”。它与地图法、地理统计方法、野外考察、参观法等方法一样是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要以地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地理学习和地理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地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完成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更是高中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所以,教师要树立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意识,科学有效地应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学生要逐渐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第4期.

第5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3]刘春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19(22):151.

第6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第7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08-01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将地理知识灌输给学生,枯燥的高中地理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点放在第一位,在地理教学中加入生活化情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本文就当前地理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缺乏灵活性

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高考这一关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为了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由于这种以高考为目的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分数为目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和生活脱节更和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探究地理知识脱节。同时在人文区域地理区域这种落后的授课方式操作性不强,落后的授课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阻碍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2、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授课老师一味的追求高分,采用高压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变弱。例如:在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较为多且复杂难记,但是由于授课的课时安排和老师自身素质和知识教具等客观的限制,使得地理教学变得教授知识为主,启发为辅。

3、地理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高中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和紧张性,再加上有的学校过分注重高考成绩,许多教师不得不用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师也从不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对策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多而且杂,如果只靠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高中地理的知识并不能使学生深刻的记住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若想要在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懂得如何运用教学材料,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例如,在学习台风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回想一下在家里洗衣服时,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像不像台风眼的形成过程,而学习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洗手池里的水流旋转方向,来思考地转偏向力的体现过程。通过在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观察,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2、创造贴近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地理老师在教授地理课程时应该巧妙的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原型,积极的诱导和引导学生走进学习新课程中来。同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化、简单化。比如: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人口,进行独特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地理生活化内容的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老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平时养成多看、多读、多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增长知识和生活实践,而且能使得学生能够自己积极的投身到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平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在每堂课的结尾挑选一名学生进行分享,如有的学生通过自己在课下收集材料,讲解了关于宇宙的知识原理;有的学生通过玩开心农场等种植游戏,发现了农业种植的产出与收入;还有的学生通过观看2011年日本海啸的视频,了解到了地震与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因此,通过平时的观察与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

若想要实现地理教学情境生活化,那么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相似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告诉学生这些是重点或许学生根本不在意,然而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将地理中的一些知识点创设成贴近生活的内容,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为了更早的实现新课标的改革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不仅需要每位老师精准的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每位老师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开放性的思维“开创”独特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 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11)

[2] 吴世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3] 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5(01)

第8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教学实践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的基本,并且区域定位在地理科目中占据着比较关键的位置,在高考中有着较大的比例,由此可知,高中地理区域定位这一教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了。特别是这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之中,经过区域地图来显示地理信息,进而要求学生确定其详细地理区域位置,这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重点,是解决地理试题的一个关键点。所以,下面文章就针对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区域定位教学实践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一、欠发达地区区域定位教学的情况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基础,也是地理科目中的核心科目。不一样的区域有着不一样的特征,而一样的区域中的各个地区的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进而组成区域地理环境以及全世界地理环境的总体性。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活动都是在各个地理区域的特征基础上来建立的,与此同时,也会对各个区域地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多种区域或者全世界的环境问题。且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观念在区域定位有着较为深刻的展现,而自然地理区域性以及整体性,人文地理区位与可持续发展组成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经过对地理事物空间的布局、区域对比等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空间格局和地区之间的特点、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概述能力,从而形成宏观的思维和解图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地理这一科目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之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高中地理教学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得到关注,地理科目被排除在中考外,高考理科中不包含地理科目。在欠l达区域,地理仅仅是作为辅的科目来学习的,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且地理科目在欠发达地区被认为是休息的课程、玩耍的课程、随意的课程,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学生更是听不进去,上课不听讲,同学之间交头接耳。例如某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有十多所,而地理教师只有将近20人。在这些地理教师之中只有几个人是地理专业学历,还有几人是师专地理毕业的,一个人是函授本科毕业的,而剩余的都是别的科目教师在教学地理。由此可以看出来,教师人数是少之又少,师资力量完全跟不上教学改革,这就导致了地区地理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有关调查报告显示,随着高考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局面有所改变,可是依然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因为地理所占分数较低,教师和家长、学生等对于地理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导致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发生断层的现象。

二、教学实践方法

(一)使用地图,记住相应的地理方位

第一,使用挂图。准确采用地理挂图,这样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且充分了解地理空间布局,有益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使用地理挂图来教学。打个比方,当教学2002到2012年的我国的平均降水值布局图的时候,教师应当使用我国的行政区划图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并且教师应当在地图中向学生展示中国的酸雨严重地区以及中国酸雨地区分布的地理位置,配合我国地形图来分析酸雨产生的成因。第二,使用地图册,进行填图训练。地图册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一个关键辅工具,因此,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当规定学生使用地图册来学习,让学生熟练使用地图册学习地理,直到看到地图就可以了解到其所在地理位置。详细的方式就是:教师首要引导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阅读地图,接着在地图中定位地理事物,凭借地图来了解地理事物的范畴、大小、性质等等,从而形成一种精确的地理布局观念。最终参照地理教材来修正和填充相应的知识点,经过填图训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位置,从而形成脑中地图。

(二)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帮助学生增加区域感。

乡土地理材料是欠发达地区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开展地理知识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住地理区域定位相关知识点。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关注且融合乡土地理特点以及有关资料,联系生活和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致与积极程度,使学生熟悉地理事物且往不熟悉的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可以让较为抽象的且复杂的地理理念和地理事物更加详细,进而增加学生的地理区域感。学生了解了自身的家乡,经过思维拓展和延伸、区域比较,能够很快的进行宏观的地理区域定位。

(三)巩固经纬网知识,让学生牢记地理位置

学习区域定位,必须要学会解读地图,这是学习区域定位的前提条件。学生可以从地图中来确定地理事物的方位和位置和比邻的地域空间关系,地球表层地理位置是用纬线和经线确定的,而经纬网是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学生应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是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对于经纬网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讲解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巩固经纬网知识,让学生使用经纬网定位,从而指导学生牢记相应的地理事物位置。

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巩固经纬网知识点,让学生记住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而使用地图,记住其地理位置,融合乡土地理材料,帮助学生增加地理区域感等等。进行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教学实践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只是以上教学方法,欠发达地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合理且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地理 拉丁美洲 气候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2

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众多地理问题的考查都是在区域背景中进行。纵观近些年学生考试和学习情况,在区域气候问题这一高考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上,老师普遍感觉教学上有压力,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理解上有难度;尤其是目前高考地理呈现出越来越重能力的趋势,即注重考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区域气候教学的难度。

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上,有必要进行气候问题教学探讨,有责任将气候这一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地理学习的难点内容让学生融会贯通。基于此,怎样确定区域气候的教学内容?怎样把气候分析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区域地理复习教学?怎样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拉丁美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比较突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有较好地体现,(如图所示)笔者尝试以拉丁美洲为例探讨区域气候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教与学在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1.“教什么”?

“教什么”的问题,不是我们想当然就能得出结论的,首先应该寻找依据。在笔者看来,教师的“教”要依据高考大纲教。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纲涉及到这部分的最重要的表述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结合实际情况教。依据目前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状态来确定教学内容。进入到区域复习之前,学生对世界气候的总体状况已经有了认识,气候的类型、特征、分布、成因、判读,都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

其次要确定内容。有了这两个依据,“教什么”就能确定了:

(1)帮助学生梳理拉丁美洲的基本气候状况:类型、分布、气候总特征。

(2)引导学生分析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尤其注意从宏观的角度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去把握,同时注意综合因素作用的分析,教会学生有层次、有主次、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在全球范围内体验气候分布的共性和个性。

2.“学什么”?

“学”要依据教师的“教”来确定,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有侧重、有详略的选择学习。例如:学生对拉美气候类型的分布记忆很困难,建议其先结合拉美的纬度分布去理解拉美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结合地形分布去理解气候分布的界限,以此来强化记忆。简单来讲,就是在巩固基础知识、学会分析方法、加强知识迁移的基础之上,分析自我,有的放矢。

二、教与学在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怎么教”和“怎么学”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出灵活应对的。

1.基础知识。

拉丁美洲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拉丁美洲的南宽北窄、倒三角的陆地轮廓很有特点,纬度范围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形分布分区明显形成了气候分布的天然纵膈,洋流呈现岸暖流西岸寒流,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铺垫,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和推测记忆,然后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强化记忆――填图考查,如下:

给出拉丁美洲区域地图,让学生画出重要纬线的分布――0°、23.5°、30°、40°、60°等,画出重要地形区――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脉等,画出沿岸的洋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秘鲁寒流等,标注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所以这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启发法和归纳法。而学生采用的就是理解记忆、填图法。

2.成因分析。

气候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已为气候成因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因分析,不是文字的简单表述,它必须置于区域环境背景当中去阐释,去逻辑的推理。

第一步:运用基础知识的填图,标出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第二步:举一反三,给学生一个示范,强调紧握“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这一主线,即: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教师举例:世界上最大面积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纬度位置:0°赤道附近,终年炎热。

大气环流: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全年多雨。

下垫面状况:东临大西洋,东南信风经暖热洋面带来大西洋丰沛水汽;宽广的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山地环绕、东部开口的地形,加大了降水的强度;东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学生演练:

(1)西海岸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2)安第斯山脉南端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差异的成因。

(3)拉美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的原因。

这一步,教师用到的重要方法是读图指导法、演绎法和启发法,以及对比分析法。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紧跟教师推导的节奏,探究学习,找出普遍性和特殊性,并通过训练加深认识。

3.知识迁移。

拉丁美洲气候分析只是局部地区的探讨,从平时考试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想不到、联系不上,这说明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很局限,知识的迁移还存在较大的障碍,所以气候分析除了本地区的分析之外,还需适当的提出有一定思考难度,区域跨度较广的问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结束对拉丁美洲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的问答法,要求学生找出其它地形明显影响气候的例子,通过此类问题,让学生建立全球思维,感受地理知识迁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结束语

区域气候教学只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学中教师不能占据过多的篇幅,破坏区域地理教学的整体性。教师可通过精心的设计,如上文所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让这个环节体现特色。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乐趣,让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为不久之后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道才名师工作室.“气候形成与变化”专题[J].地理教育,2013,9

[2]严英英,蒋程程.非洲自然带分异基础的“观点交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3]杨新.地理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