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房屋建筑风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防治
混凝土裂缝是水工建筑物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其会影响了水工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形象,降低建筑物结构的抗冻和抗渗性能,并且很容易造成钢筋锈蚀,影响水工建筑物的耐久性。为了有效控制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应做好混凝土裂缝防治,保障水工建筑物使用性能,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1、沉降裂缝
沉降收缩裂缝多出现在水工建筑物结构中钢筋通长方向上,断断续续地出现箍筋部位和埋设件周围。通常情况下,沉降收缩裂缝主要出现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到硬化的这个时间段,主要表现为梭形,裂缝宽度约2~5mm,多集中在钢筋表面。水工建筑物出现沉降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过程中,粗骨料不断下沉,混凝土中的水分和空气被挤出,混凝土表面出现泌水,使得混凝土体积不断缩小,在混凝土下沉过程中,受到预埋件或者钢筋的约束作用而产生裂缝。同时,当水工建筑物各个部位混凝土沉降量较大时也会产生沉降收缩裂缝。
2、凝缩裂缝
凝缩裂缝主要是指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表面的一些细小裂缝,这种裂缝深度较浅,表现为六角形花纹形状,经常出现在混凝土初凝阶段。水工建筑物凝缩裂缝的出现多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抹平时过度进行抹平压光,使得大量细骨料和水泥浆上浮到混凝土表面,导致砂浆层含水量较高[1],由于下层混凝土比砂浆层干缩性能要低,水分蒸发以后,混凝土凝缩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裂缝。
3、干燥收缩裂缝
干燥收缩裂缝主要出现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养护阶段,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流失和蒸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层拉应力逐渐增大,但是内部拉应力相对较小,随着混凝土内外拉应力相差不断增大,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拉裂产生干燥裂缝。
4、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集中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暴露在空气中的水工建筑物结构表面上,这种裂缝的长短不一、深度较浅,形状比较规则,通常情况下,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的5小时左右,初凝后在风速达、干燥、高温等环境中,经常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1、沉降裂缝防治措施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配制时,应合理控制混凝土水灰比,选择较小的砂率和水灰比,对于水工建筑物截面面积较大的结构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先浇筑较深的区域,等待1~2小时后,在混凝土沉降稳定后,再进行上层结构的混凝土浇筑,避免由于混凝土快速沉降而产生裂缝。同时,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过振,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力度[2],减少混凝土大面积沉降,在合适条件下,适当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凝缩裂缝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水工建筑物混凝土凝缩裂缝,在混凝土刮抹施工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的进行抹平压光,并且应避免将干水泥撒在混凝土表面,如果混凝土表面比较粗糙,可铺洒薄层的水泥浆,最后刮摸压光。
3、干燥收缩裂缝防治措施
对于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裂缝,首先,严格把关混凝土材料,选择收缩量较小的中低热水泥、粉煤灰水泥等[3],避免混凝土发生水化热。其次,混凝土配制时,应合理控制各种原材料的配合比,尽量减小水灰比,并且可结合水工建筑物实际情况,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添加合适的减水剂。最后,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覆盖湿润草席或者布袋,适当延长混凝土养护时间。
4、塑性收缩裂缝防治措施
对于大风多发、气候干燥的地区,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应尽量选择强度较高、干缩性较小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配制时,应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施工要求,选择级配良好的粗骨料,严格控制水灰比。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洒水湿润模板表面,避免模板过于干燥在后期吸收混凝土水分,浇筑施工结束后,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混凝土及时洒水养护和覆盖草席,对于混凝土质量要求较高的水工建筑物部位,在混凝土表面喷洒氯偏乳养护剂,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流失。在低湿度、大风、高温环境中,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及时洒水养护,一边洒水一边养护,确保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施工质量。
三、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治理方法
1、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主要是剔除裂缝区域的混凝土,用其它材料或者新混凝土置换到裂缝中,做好混凝土裂缝修补。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裂缝破损严重的水工建筑物结构中。
2、开槽填补法
开槽填补法是指混凝土裂缝修补过程中,先沿着水工建筑物裂缝走向,将裂缝开造成大小合适的沟槽,在沟槽中填充聚合物水泥砂浆,做好裂缝修补。开槽填补法主要应用在水工建筑物中数量较少、宽度较大的裂缝,如开槽结构面上的钢筋锈蚀裂缝、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等[4]。
3、涂膜封闭法
涂膜封闭法主要是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表面涂抹弹性密封胶、聚合物水泥膏、渗透性防水剂等材料,在裂缝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修补混凝土裂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宽度小于0.2mm的细小裂缝。
结束语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和处理,会严重影响水工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结合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常见裂缝类型,加强裂缝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确保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颖波.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的防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0:93.
[2]郭军.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4:44-45.
[3]郝素慧.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的防治[J].同煤科技,2013,03:34-36.
[4]郭卫峰,张荣G.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治理措施[J].中华建设,2012,12:220-221.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裂缝;预防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工程,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水工混凝土却经常受到各种裂缝的威胁,增加了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修理与加固费用,影响或限制了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并缩短结构的使用年限,影响效益和安全,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浪费资源,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水工混凝土的常见裂缝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水工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类型
水工混凝土一般为防水混凝土,它是因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抗渗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单、工程成本低廉、结构整体性强、防水抗渗耐久等特点。防水混凝土结构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水工工程建筑的首选。
水工防水混凝土按类型,可分为普通防水混凝土和外加剂防水混凝土。
1、普通防水混凝土
普通防水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骨料级配的基础上,以调整和控制配合比的方法,提高自身密实度和抗渗性的一种混凝土。混凝土硬化后,粗骨料彼此之间被具有一定密实度的水泥砂浆所填充,并切断混凝土内部沿石子表面形成的连通的毛细渗水通道,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
2、外加剂防水混凝土
外加剂防水混凝土是指用掺入适量外加剂的方法,改善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以增加密实性,提高抗渗性的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是以吸附、分散、引气、催化,或与水泥的某种成分发生反应如物理、化学作用,使混凝土得到改性。外加剂防水混凝土的类型有减水剂防水混凝土,加气剂防水混凝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等。
二、常见裂缝及原因分析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底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缝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根据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性特点和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常见裂缝主要有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凝缩裂缝、冻胀裂缝等类型。
1、塑性收缩裂缝
裂缝多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表面出现,形状很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类似于干燥的泥浆面。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一般在浇筑后4小时左右,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的情况下出现。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太快,产生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3)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4)浇筑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作用有向下流动的倾向,导致裂缝出现。
2、沉降收缩裂缝
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出现。裂缝呈梭形,宽度1-4mm,深度不大,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停止。
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这种沉落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3、凝缩裂缝
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
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的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有时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压光,也会产生这种裂缝。
4、冻胀裂缝
结构、构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缝,深度一般到主筋。
原因分析
冬期施工混凝土结构、构件未保温,混凝土早期遭受冻结,将表层混凝土冻涨,解冻后,钢筋部位变形仍不能恢复,而出现裂缝、剥落。
三、裂缝预防措施
1、塑性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1)配制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孔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3)混凝土浇筑后,对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曝晒。
(4)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5)在混凝土表面喷一度氯偏乳液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
2、沉降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1)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不使水灰比、砂率过大;振捣要充实,但不过振。
(2)对于截面相差过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筑较深部位,静停1-2小时,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筑,避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3)适当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3、凝缩裂缝预防措施
(1)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少程度。
(2)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如表面粗糙,可撒稠水泥浆再压光。
4、冻胀裂缝预防措施
结构、构件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对混凝土进行蓄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设计强度。
四、裂缝治理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主要包括表面涂抹砂浆法、表面涂抹环氧胶泥法、表面凿槽欠补法、表面贴条法等;
2、内部修补法
内部修补法主要包括水泥灌浆法、化学灌浆法等。
五、结语
由于裂缝的影响,很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受到威胁和挑战,分析裂缝出现的原因,预防是关键,这需要在设计、施工,特别是施工中加强控制,确保混凝土质量,减少裂缝隐患及威胁。
参考文献
[1] 梅孝威.水利工程管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温度应力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工混凝土裂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而且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和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抵抗力,即使裂缝的出现不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的破坏或建筑物的倒塌,但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抗渗能力及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对混凝裂缝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准确把握裂缝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控制裂缝的发生、发展。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非常复杂,综合因素较多。对于某种裂缝的出现,人们很难给予一个准确明晰的原因。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本文主要从温度应力角度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借鉴。
温度裂缝的原因分析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的混凝土结构中,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将裂缝的形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
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有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表面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混凝土即会出现表面裂缝。
2、中期
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
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于是混凝土便产生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和其他材料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混凝土的温度膨胀系数约为1.0~10ˉ5/℃。例如当房屋的长度愈大,楼板等纵向连接构件由于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长度改变就愈大。
在多层及高层建筑中,由于温度应力的影响,在底板和顶部楼层就会更明显,因为在底部,因为基础埋在地下,其收缩和温度变形会受到基础的约束。而在顶部,日光直接照射在屋盖上,相对其下各层楼盖,顶层温度变化更剧烈,因而温度应力影响最大。在中间各楼层,由于使用期间温度变化情况基本相同,相互间几乎没有约束。因而温度应力影响较小。所以,在房屋建筑中常可以在顶部看到收缩和温度裂缝。
屋面板面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收缩或外界温度降低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而这种收缩又受到下部数层的约束,因而在板面产生收缩裂缝。在我们南方,夏季日照温度很高,屋面温度有时高达50℃~60℃以上,而突然来场暴雨,屋面温度迅速降到10℃~15℃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温差达到40℃~50℃以上,收缩与温度应力很大,最易产生裂缝。[1]
温度应力的控制和主要预防措施
因发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存在温度梯度,所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是首要任务。控制混凝土主要控制入模温度、内部最高升温及降温速度。混凝土最高升温(Tmax)等于入模温度(Tc)与绝热升温(ΔT)之和,即:
Tmax=Tc+ΔT
根据上面公式可以看出,控制混凝土最高升温,必须控制入模温度与绝热升温,控制入模温度就必须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控制原材料及混凝土温度,其中绝热升温主要与水化热有关。[2]
对早期和中期阶段温度应力控制
选用水泥品种时,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配置混凝土,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改善骨料级配,选用粒径较大的粗集料,用干硬性混凝土,并适当掺加矿物掺料,如加引气剂或塑化剂和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³以下,根据实验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降1℃。
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拌合混凝土时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混凝土用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浇筑混凝土时为了有利于混凝土的散热,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的约束,应当给予留有变形的空间和时间,控制好浇筑的顺序、部位。
2对晚期的温度应力控制
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4]为消除晚期阶段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对结构造成的裂缝,可以采取以下必要措施。
设置伸缩缝,当混凝土结构长度超过限值时,就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置伸缩缝。将建筑物分成独立的温度区段,使构件可以自由伸缩。
设置后浇带,利用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占收缩大部分这一性质,使混凝土能够自由收缩。一定程度上解决温度应力。
结束语
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控制对策主要从降低混凝土温度和提高混凝土自身抗拉性能这两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水泥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其内因与外部条件,非常复杂。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的裂缝只是众多因之一。为此,我们对某一种裂缝的产生,不应看到其孤立的一面,应从设计、材料、施工、养护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既治标,又治本。才能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工程质量,减少裂缝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崔丽文、钢筋混凝土结构收缩温度应力的分析及构造措施[J]。混凝土,2004,(11)
关键词:住宅;地域化;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经济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51-01
一、现代住宅的类型
1、按楼体高度分类,主要分为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2、按楼体结构形式分类,主要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混剪刀墙结构、钢混框架一剪刀墙结构、钢结构等。
3、按楼体建筑形式分类,主要分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其他形式住宅等。
4、按房屋型分类,主要分为普通单元式住宅、公寓式住宅、复式住宅、跃层式住宅、花园洋房式住宅、小户型住宅(超小户型)等。
5、按房屋政策属性分类,主要分为廉租房、已购公房(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住宅合作社集资建房等定居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住宅的研究方向
当代住宅设计要考虑住宅的合理性、舒适性及文脉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住宅的风水学、住宅的社会学研究、住宅的行为学研究、住宅的心理学研究、建筑人类学研究、住宅经济学研究、建筑美学研究及建筑生态学研究等。
1、住宅的风水学研究。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的御用术,应用于指导城邑、宫殿、陵址等的修建活动之中,多有封建思想的束缚。而现代的风水学实质是在心理学、物理环境等科学研究基础上发展的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向。现代风水学从房屋的结构、住宅所处的环境、住房的装修、家具的摆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其本质是对人心理和生理行为的考虑的综合研究。
2、住宅的经济学研究。研究住宅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以住宅的建造、分配、交换、消费及消费使用过程中所追加的维修、管理的经济活动为研究领域。
3、住宅社会学研究。住宅社会学是研究住宅与社会中的人口、家庭、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因素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住宅社会学主要研究:(1)住宅建设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住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城市住宅的社会环境及住宅的规划和管理;(3)不同居住对象(青年和学生、老年、伤残者、复婚家庭等)对住宅的不同需求;(4)居民的人际交往和邻里关系,以及住宅造成的社会隔离问题;(5)住宅政策和居住法;(6)住宅建设的规模和发展趋势的预测。
三、现代住宅的设计发展趋势
1、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决定新的房屋设计形式。
2、经济——富裕和穷的人口增加要求与其身份等同的独特建筑。
3、新的建筑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我们设计、建造更大、更好、更独一无二的房屋。
4、技术革新——新技术(汽车,HVAC——采暖、通风和空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化,尤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
5、人口变化——单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要求越来越灵活的房屋建筑形式:无障碍住宅。
关键词:风水误区、启示、保护、环境意识
风水也叫堪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理论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是以“自然、平衡、和谐”的原理来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近年来房地产热潮,建筑风水学的应用逐渐兴起,通过研究卦象与方位的关系更多了解人与自然合一的基本易学思想,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基本运动规律。
一、历史上对风水学认识的误区
历代的民间与江湖对风水的应用中,所谓的风水已经完全背离了其自然科学的本义和实用价值,而是蜕变成为了一种江湖术士们用于谋生的手段。并且为了谋生的需要,民间与江湖的风水术士们往往借助神鬼和毫无依据的玄空学说来包装其骗术,继而制造出一整套毫无逻辑、没有根据,只是渲染危言耸听的结果,却根本无法进行风水生成原因和作用过程解释与验证的虚幻、玄空的理论,并以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让世间对风水的认识跌入迷信的窠臼。
另一方面,风水和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等各项工作本来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是风水实现为人类服务的一项最重要手段,而风水是规划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重要准则。但是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在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下,风水和规划设计被人为的割裂成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民间的江湖术士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以否定科学的规划设计为能事,而在现代规划设计中,人们却又总在试图绕过风水,以免沾染所谓的封建迷信。结果,在现代建筑领域,规划设计与风水各执一词下的偏颇性除了不断的制造形体扭曲、变异,色彩刺目、布局诡秘的低俗建筑垃圾以外,忽视人类与自然关系——也就是人类与风水关系——的建筑也比比皆是,这些建筑不仅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平衡,还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危害隐患。
二、风水学对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的启示
1、“天人合一”古代朴素的环境工程学
人类生活环境中,与自然关系密切的是气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图。气圈给人以阳光、空气和风土圈给人以生存的基址、土地、矿藏水圈给人以生活和生产用水生物圈给人以食用的动植物,这些统称为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一产生就非常注意对生活环境的选择。“趋吉避凶”的观念产生了一整套认识环境的理论,风水学便在满足人们生存欲望的前提下应运而生了。
2、生态学思想
2.1人与自然协和
近代,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之一,它历史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像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损自然、毁坏生态,表现出“人地对抗”和“冲突”的关系。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及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还存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来保护山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2.2保护环境意识
风水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学通过风水先生及其活动教导世人应该怎么办作为信仰体系,风水学通过民俗禁忌的形式教导人们不应该怎么办。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不该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不该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要求人们,“顾其自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尽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们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类通过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地表性态改变的能力极强的今天,更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2.3风水有机观
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简单地说,要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来看待。风水世界观是与天地宇宙相关的,其间还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与大自然相和谐,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聚居地获得平安的生活。风水要求房屋建筑、园林及墓地,要与地形、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生态设计学很欣赏中国风水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相和谐的态度,并能深入领悟其中的奥秘。所以,生态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
民居,通俗的讲就是“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是一个人能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人必须要进行的衣食住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住所,是能感受家人带来的温暖、关心的私人之地,是能完全放下烦恼、疲惫的做好场所……是一个由记忆、情感、生活浓缩而成的地方。是一个人身心的寄托之处,这也民居对于所居住的人来说最大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一切事物的发展、改变,当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也在不断的改变。并且随着房屋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能实现民居建筑的个性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居建筑;特点;发展状况;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是测量人类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尺,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亲密的,也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它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人类情感思想。而民居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是人类最先建造的场所。
一、当代民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口的不断发展上涨和购房理念的改变、欣赏水平理念的改变,房地产行业可谓是发展的大红大紫。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对美好事物的最求是一致的。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购房理念的改变,出现了对住房的哄抢。房地产业的也随之越来越兴盛,由于一时的供不应求,房地产商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庞大数量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该行业面临的压力、竞争和困难也越来越大。所以能在该行业的发展中显得个性,突出并令人满意,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民居建筑的建造特点
对住房需求量的大幅上涨和土地价格的不断上调,为了能得到较可观的利润,数量、效率、成交率成为许多房地产商所最为关注的。而客户所关心的房屋质量、美观、方位等的合理性,客户的意愿等被抛之脑后或被置于次要考虑的范畴中。类似“批量生产”的建房模式成为当今房屋建筑的首要特征。使得在结构造型、方位选择、建造质量上就显得有一些不如人意。
1、结构造型
“民居是质朴的、清新的、平实的、自然的;民居是含蓄的、和谐的、多彩的、变化的;民居是尺度宜人的、小中见大的”[1]这样的传统的中国民居建筑的美以几乎是消失殆尽!因为“批量化生产”,大多数房屋在样式上出现了高度的类似,像一个个同胞胎兄妹。这样的情况便于集中管理和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形成了一种“统一美”。但由于大量的模式化使得民居失去了它应有的个性、特色、风格,情感的丰富性也被大量的削减而被冷漠取代。古代民居的“诗情画意”及其所能表达的情感、色彩几乎是已无踪影、被深埋在商业化中。
2、方位选择
在建筑的方位的抉择上利益几乎成为全部的考虑因素。对于整体的采光效果、环境、舒适感等作为次要进行考虑或被忽视,对于人们的风水习俗几乎是不计入考虑范围内。
虽然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以深入人心,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已一句新鲜的倡导语,但由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使风水学说在人们心理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风水用于解释自然的名词历史非常久远,神话和哲学共有的、把自然世界当做一种神话的特点,使他们交织在一起。”如“五行”涉及天文、地理、音乐、色彩等,至今仍是许多人所看重的在选购房屋朝向、结构标准和意愿时用来判断的标准,以求心理安慰和满足,是人类把握自然求得心理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该因封建迷信而被全部抹灭。“在如彭一刚院士《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指出的:‘所谓理想环境,不外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属于物质功利方面的范畴,如良好的空气、阳光、朝向、绿化等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属于心理、观念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范畴,这则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因素相联系。在这些方面,应当承认风水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封建迷信的糟粕,但是就起尊重自然环境,以期使村落建筑与之取得和谐的联系,这无论从心理或审美的角度,都有其某种积极的意义’”。[3]适当的地方化、合民意会为当代民居建筑增添一笔韵味深厚的色彩。
3、建造质量
利益驱使很多房地产商在房屋建造上,偷工取巧,房屋质量令人担忧,豆腐杂工程使得人心惶惶。墙壁裂缝、房屋倾斜、水道漏水等质量问题在人们的住房中频频出现,并且得不到很好的后期维修服务。质量、安全保证成为人们购房时最担心的,也成为当代建筑的一个负面特点。
三、当代民居建筑的个性化
个性化追求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个性化的追求,有些是适合所有民居建筑的有些是适合个别的民居的。这样既有利于城市的规划管理,又有利于多样化的表现。
1、实现什么样的个性化
这里所指的个性是包括多个方面的,不仅指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所携带的附属文化,服务及体验创新的个性化。在符合客户的意愿下让客户耳目一新,并能的到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感受到独特的风格、文化和思想等。
2、如何实现个性
(1)建筑风格
从建筑本身来说,最好、最简明的体现个性便是在它的外观造型上。随着文化的碰撞、交流,各种风格主义学说像洪流般涌入,在房屋外观风格上可选择不同的风格。在房屋外观设计时,可先向客户了解他们的喜好、信仰,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设计,是复古还是简约、是巴洛克还是洛可可。在外墙装饰的颜色、材质上的选择也根据客户的偏好进行而进行,是修饰成木质或砖块的感觉还是简单的黑白粉刷即可等等这些设计都可以实现客户意愿的融合,让客户参与到自己房屋的设计中来,让自己的想法渗透、展现到自己“家”中。而在建造过程中要随时给客户提供目前的情况、所有原料的详细信息,让客户对自己的房屋质量放心。另外在局部构建是,对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化,例如阳台、飘窗等的材料选择。
这样的民居建筑仅从外观上便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情感,充满了想象和情调。多变的设计既没有恪守陈规,又体现了不同风格的格调;既实现了房屋的外观个性化,又符合了客户的要求。如此独特风格的建筑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展示。这样每个建筑都被赋予了“主人”的情感,并别具一格,一座座民居在实现其基本的住宿功能上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的色彩、样式、情感。
(2)建造方位
在对建筑的方位选择上尽量遵循风水学的说法,如客户对此不在意,那这样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不好,如客户在意,那这样的选择客户自然会欣然接受,同时也能感受到商家对他们的体贴与周详的考虑。同时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可以很好的从这些细节传达给客户。
(3)客户体验
同时要尽力减少“个性化”所带来的时间、精力耗费。如何决解,这就要提到客户体验了。但这里的客户体验是为了让客户对房型有大致感受和想法,进而作出决定,选择住宅的风格方向,进行“订制”,根据订单进行归类,按类型进行集中、高效的建造。在设计客户体验时,可将不同风格的房屋,简易的制作成较大的模型,使客户不仅可以参观到外形也可进入去体验屋内的感觉,这样的模型可长期使用并作为公司的一个特色展示、参观区。让客户身临其境的体验住宅特色不仅使客户了解了房屋的大致格调也让公司的特色建造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但在建造集体的多层居民楼时要注意在房屋风格的统一大格调下,满足客户对色彩、材料的不同要求,提前做好沟通。一座座色彩斑斓,同中有异的民居楼一定别有特色,有着另一番风味。
(4)售后服务
对于一个企业,他的任务不仅只有制造商品和售出,还有关键的一部就是售后服务。个性的优质后期服务是一个公司能有一个好口碑的关键。如定期专访、随叫随到的服务精神,电话、网络服务便捷畅通等也是要追求的目标和凸显的方向。
建筑是时展的一个特征,而民居建筑是其中别具特色的一类,是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家”是人心中最柔软、温暖的地方,牵动和充满“情”的地方,也是一件有着造型、色彩、思想的艺术品。“民居是一部形象化的史书,它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展示了“平民”的艺术创造;它以万紫千红的艳丽展示了“百姓”的精神世界。”[5]对民居建筑的个性化追求也正是为了在“冷漠”的环境中,体现出更多的“情”,拾回本该有的那份“情”。
参考文献:
藉以打开干百人心扉的,是对湘西风习人情、富于地域特色文化的描绘,尤其是自然环境与乡土建筑的和谐。然而,大多数人或者是一往情深的浪漫主义者,也或者是乌托邦幻想家。现代旅游所重构的凤凰,不应仅仅看作是地理意义上的乐园,从建筑文化上看亦是一种价值坐标,务须以多种方式的解读方能拓清它的轮廓。乡土文化投射在乡土建筑中,沈从文、黄永玉、酒鬼酒等,不单只是文化符号,在凤凰的大环境下,他们有对应的边城、夺翠楼和苗寨等建筑实体。湘西的秀丽风光和风格突出的建筑文化,让人回忆已被遗忘的往昔,使人对消逝的家园心荡神怡、迷醉不已。
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它所处地区的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乡土建筑是一个物质实体,被当地的使用者自行设计并建造,与当地资源、文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如民间的街头杂耍、家庭作坊,是一种民间自发的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的活动,存在着外化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使用价值。而乡土建筑又是历史变迁的载体,是作为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因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民居和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以湖南为甚。湖南古属楚地,楚地多巫风,明清时代湖湘的堪舆、地理、相宅、风水、阴阳等一系列所谓的专门知识较为发达。依山傍水的选址布局,这不但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方便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且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整体格局来看,凤凰古城四周由数十座大山围绕,中间形成一块盆地,东西宽仅1.5公里,南北长仅1公里,盆地的心脏处还有沱江从中穿过(图1),可用建筑面积十分有限。古人聪明之处,就表现在这样窄狭的地方修建一座古城,房屋建筑和布局得确颇费一番心思。凤凰古城为方便生产交通和生活用水,居民、商家、客栈先后集聚到临江两岸,顺江街道一字排开(图2),然后修建了连接两岸的虹桥(图3)为横向轴线,将顺江延展到两岸纵轴向街道及通连的多条街道贯穿连接起来,构成两岸纵路排列、一桥连接聚首的纵横开阖的古城空间格局,使虹桥成为凤凰古城的“空间之眼”一一布局与结构中心。古城里的老房子,参差不齐,纵横交错(图4),城中两条主要成丁字形的大街,贯穿东西,延伸南北,相互拥抱。
建筑内容大体反映社会生活。出于功能、地形和生活习俗,古城内的房屋建筑艺术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异彩纷呈。凤凰的乡土建筑是汉苗文化的结合,由于统治阶层多以江西籍的汉族人为主,建筑形态融入了徽派建筑的一些特征(图5),又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出于生存生活需要,多以简洁的形态出现,并沿江联排而建。
明清时期凤凰是军事重地,古城门是军事地位重要的标志,东城门(图6)和北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对外一面有开枪眼,能控制防御城门外的范围。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城楼(图7)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半圆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军事重要必然有高职位的军人,便有了总兵府和将军府这样的建筑。总兵府座西朝东,呈长方递进,由于地基条件的限制,不能向左右扩开,只有向前后拓展,前后五进房形成五栋房屋,每进房屋除设左右房屋卧室外,每进房屋还有过庭,并且设有空坪屋院。这不仅扩大了居住面积,同时也拓展了活动空间,显得伸展有据,张扬有余,独具匠心。
兵兴商兴,兵衰商衰,自古以来,凡是军事驻扎最多的地方,其经济物茂同样繁荣昌盛,可谓“江山留胜迹,时岁唱大风”。当时有裴、孙、熊三大商号,占据古城沿江街道,形成商业群落建筑。他们的商号街铺,从街口延绵上百米,一律是开放式的建筑,先后排列,大小相连,显得整齐划一(图8),突出了商号建房的特色建筑造型接近民居,有丰富的山墙形态及屋脊曲线变化,其建筑体量也相对较大,其结构多表现为“五柱六挂”样式。
凤凰民居因为临江而建,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吊脚楼景观(图9)。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多保持着明、清时期轻巧、质朴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干栏式建筑形态及苗族民俗文化影响而成。建筑的局部空间大多依靠木柱支撑悬挑于水面或河岸道路之上,其建筑功能空间的组织多沿垂直方向分布。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最大特征在于:利用上下穿枋支撑挑出走廊或房间,并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了独特且生动的河岸风景。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每个人都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被固定在社会组织的网络之中,因此在古民居的建筑内涵上,则深深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伦理精神,其建筑表现在祠堂,构成当地村民特定的心理生活空间或精神生活空间的中心,并通过心理感应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杨家祠堂(图10)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拾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开发 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66
0 前言
民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建筑风格、整体布局,还是建筑装饰、取材、风水选择等等,无不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地制宜的原则。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应该适应现代居民的居住需要,进行改建翻新,还是应保护民居的历史文化而保持原貌,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同时,虽然少数民族民居的旅游观光业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与完善,①某种程度上各民族积淀的村落文化得到了宣传,但是有特色的民居因此遭到破坏,民居迫切需要保护的现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辩证看待开发对民居保护的影响
我们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桂林灵川县江头村古民居、龙胜县少数民族金竹壮寨、黄洛瑶寨,三江县程阳八寨。我们发现: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村落文化积淀深厚,而这些具有历史、经济、科学、艺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块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无论何时,对这些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都是一个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的问题。
1.1 民居开发的益处
1.1.1 促进民居进行全面保护性修缮
桂北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已经具有800多年的建村历史,现有180多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于明清时期建筑。建筑风格如房屋结构、屋檐、装饰雕花等等具有典型的桂北民居特征,在这里可以看到“秀才街”“举人巷”,明代村民御敌的“迷宫”巷道,方便邻居往来的“空中走廊”,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以及200多块门第匾额,具有浓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r值。江头村入选了全国首批50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名单,同时,灵川县制定了保护发展规划,采取整体保护、可持续保护的措施,并争取到国家、省(自治区)安排千万元资金用于江头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中央财政将在文物维修、“三防”、保护展示等方面给予倾斜。
“五代知县”为江头村典型民居,在修缮工程的推动下,窗花、木板都进行了翻新,翻盖瓦片,修整四合院,重点展示儒家爱莲理学文化。独树一帜的爱莲文化,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江头村发展成为集古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而旅游业在带动江头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古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江头村民居古韵长存,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文化经久不衰。
1.1.2 民居旅游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利于民居保护
每处民居都具有独自的特点,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有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的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有的周围环境、生态优美,依据各自的特点开发民居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开设旅馆客栈、餐饮服务、特产出售等,对于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很有帮助。而且当地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多,“空壳化”使得村寨中劳动力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而老人和儿童无法进行耕种等需要大量体力的劳动活动,妇女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农务劳动,并且还肩负了照顾家中老弱的责任。因此,一个村寨中观光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带给留守老人与妇女更多增加家庭收入的机会。他们可以围绕旅游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例如可以把自己家庭的土特产出售,自己编织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小手工产品卖给游客,在龙胜金竹壮寨、黄洛瑶寨我们看到当地居民向游客提供背行李、卖绣球、民族器乐等等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
1.1.3 民居旅游开发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开发有特色的民居旅游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这些游客来自四面八方,他们观光旅游之所见所闻、亲身体验,伴随着游客口口相传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民居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也随之传播到各地,增大了民居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1.2 民居开发的弊端
1.2.1 参观不利于民居完好保存
在桂北龙胜县的著名风景区黄洛瑶寨,旅游旺季游客云集,当地民俗旅游中有参观瑶族民居的项目。每天参观的游客有200~300人,而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质结构为主,承重、抗压能力有限,参观游客多的时候,人在地板上行走时感觉屋子都在摇晃,吱吱作响。大量的游客参观虽然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但是不利于民居的保护。
1.2.2 民居开发旅游管理水平低,以开发促保护困难大
有些民居开发旅游是由当地管理机构进行开发管理。资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设施缺乏配套、服务措施欠规范等等因素,制约着民居旅游开发做大做强。如在三江县程阳风雨桥景区,许多摆摊的商户在核心景区随意摆卖旅游商品,破坏了观光景区景色的美感和景区管理秩序,影响了游客参观游览。有些民居旅游管理是由当地村民成立管理机构自主管理,如灵川县江头村。还有的地方将围绕民居开发的旅游项目外包,虽然门票收入和导游讲解参观民居的收入不菲,但是民居所有者真正得到收入不多,导致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村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多数村寨居民外出打工“掘金”,使得一个个“空壳村”出现,“空壳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将旅游开发分得的收入用于古老民居和破损民居保护维修,困难很大,效果不明显。
1.2.3 村民开发保护意识淡薄
虽然部分古民居村落已被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利用挖掘其文化价值,但有许多“潜在的价值”的民居,却在无形中被破坏,由于村民对民居的开发意识不强,同时对民居的保护意识较弱,当民居不再完全适应现代人住房需要时,一些古民居便会被推到重建。古民居被新式房屋建筑所取代,一定程度上给予居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取水、用电、御寒、保暖等方面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与运用,而更加便捷舒适。同时,这种新旧取代的过程,却造成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各民族民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水文化,如房屋坐落、朝向,而新式民居建筑,往往不再保留细节部分的风水文化,民居中一些有着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物,如雕花、字匾等,也将随着旧房的推倒重建而销声匿迹。在三江县程阳八寨,虽然部分民居未被推倒,村民将新式住房依老屋而建,新旧建筑穿插坐落于村寨之中,远看村落建筑都是如此“一黑一白”搭配,破坏了古老文化底蕴和聚落整体建筑风格。
2 民居开发保护的建议
2.1 对古民居进行重点开发、整体规划和保护
政府在对古民居开发过程中,要整体规划,保证村落整体建筑风貌协调,开发民居要深刻挖掘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开发要合理定位,注重协调发展。加强对村民自建房屋的监管力度,传统村落、古民居周边不能建筑新式房屋,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重点整顿对民居古建筑毁坏的行为。改造要体现民居原来固有的风貌和传统,结合开发与传承保护才是最好的措施。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管理,一定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绝不能以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损害农民的长远利益,不能为了开发而损害农民赖以生存的公共环境。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古民居周围的道路、垃圾场处理、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线路、汽车停车场等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改造。既要方便在古民居生活的百姓,又能在开发后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这样的开发与保护才更具价值。
2.2 古民居开发要保护好周围原生态的乡村环境
古民居是乡村重要的“v史符号”,其周围的池塘、田野、河渠、树木等等,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原生态的田园环境要素与古民居相互映衬才是美丽乡村的完美呈现。对古民居开发,不仅要保护好古民居,而且要保护好古民居周围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努力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居环境的改造开发和谐统一。开发中要避免对这些乡村田园风光构成要素的破坏。在灵川县江头村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典型例子,当地居民不能认识到与爱莲文化紧密相关的荷花池重要的文化价值,多年前不仅没有很好地保护起来,竟然把荷花池填平,如今又因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重新开挖,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2.3 发挥社会力量,设立古民居维修基金会
在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用于维修古民居资金缺口很大,资金到位也会不及时。可以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筹集社会力量资金,设立古民居专用维修基金,用于古民居维修保护,启动围绕古民居开发的项目,开发收入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古民居的维修保护。
2.4 古民居开发过程中要有保护措施
加强游客对古民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旅游参观对古民居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限定每天参观民居的人数和采取分时间段参观的措施,并定期对开发旅游参观项目的民居进行整修维护。使古民居既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又通过开发能够促进古民居的保护。
3 结语
古民居具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加以维修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么具有浓重的悠久传统和重要价值的“历史符号”,不能让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保护就是破坏。政府要担起这个责任,社会要担起这个责任。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让古村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出更灿烂的民族光芒。
参考文献
[1] 张宝丹,李莉萍.传承与转化――元阳哈尼族传统民居的演变[J].城市建筑,2016.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编制下发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该标准的执行,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预算的编制,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实现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名预算编制人员,对此深有体会。下面仅就预算编制说明中应包括的内容谈几点认识,仅供参考。预算编制说明是编制者向审核者交代预算编制方面有关情况的书面文件,是预算编制完成后,对预算表格中无法表现出来的内容或仅用数字无法让审核者看明白的内容的解释。因此,编制说明是预算表格的辅助“产品”,其文字“力求简明扼要”。
一、土地整理项目预算说明编制现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中要求,预算编制说明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预算编制依据、主要工程量计算及确定说明、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五个部分。实际工作中,招标文件一般要求在上述五个部分基础上增加工程方案、内容及工作量情况,以及采用的预算标准和计算过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工程量是土方工程。土方工程工作量有挖方、填方,进行土地平整。工作量大小受地理、地质条件、地貌、交通条件影响很大,项目之间不具可比性,工作量准确确定比较困难。因此,招标文件中增加了“工程方案、内容及工作量情况”和“采用的预算标准和计算过程”这些内容。目的有两个,一是向预算审核人员交代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容,施工步骤,工作方法,二是让审核者据此衡量土方工作量计算的准确度,判定预算编制质量。这些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增加项,对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实现国家资金的有效控制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据对某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预算说明字数统计,文字达1万字之多。说明编制过于冗长。下面以该项目预算编制说明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1、在招标文件中及投标文件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已阐述的内容,在预算编制说明中再次叙述,增加了预算编制说明的篇幅。2、在“项目所在位置和项目规模”、“地形地貌”、“交通运输及施工现场道路”、“水、电、油料供应”及“生活区”这些对工作量计算所必须的条件时,应尽量简短,编制预算时不需要的内容和论证内容应删除,只保留结论性的语句。3、在对“工程方案、内容及工作量情况”叙述时,应直奔主题,删除应由工程技术人员论证的内容。在“工作量计算”过程中,应重点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根据规则计算的过程应少写或不写。4、“采用的预算标准及计算过程”一节中问题最为严重。作为一名合格的预算编制人员和审核人员,掌握“工程项目费用”、“工程施工费”构成,“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计算方法,如何取费是起码的要求,因此,在预算说明中不应再用大量篇幅去向审核者交代这此内容。5、人工费、材料费、电风水预算价格这些“基础单价及计算方法”,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第五章第一节——基础单价编制中作为教学内容交代给读者,预算人员及审核人员学习之后预以应用,不需在每个预算说明中进行叙述。6、土方工程量计算规则不统一。土方工作量不准确,一定运距范围内的土方推运工作量以估计为主,影响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三、自己认识
招标文件中,对预算编制说明给予积极引导,倡导写短文章。给问题说明到位、描述准确,语言精练、通畅的说明较高的评价,给更高的分数,让编制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预算编制上。土地整理工作比较复杂,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对预算价格影响较大,应增加项目前期勘查投入,提高地形测量精度,提高土方工程量计算准确度。应进行较为详细的原地面标高的测量,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配以专用土方计算软件,测算挖、填土方总工程量,继而划分出套用不同定额运距的挖运、推填工作量,让预算更趋合理。提高测量精度,可以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的效果;统一土方工程量计算方式、方法,使土方计算更加科学。“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应是立项文件中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反映的内容,放在预算编制说明文件中,目的性不够明确。如果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中规定的要求编制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小篇幅文字不能说清楚问题。实际工作中,只是简单说明该项目预算总费用,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等费用占总预算费用的百分比,说明预算按照国家批准定额编制,预算构成合理、可靠,能满足本项目的工作需求等,并无实际意义。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水平,将主要精力用在预算编制及投标报价上。做好项目成本分析,进行多方案比较,合理配置施工机械,用好投标报价策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