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栓病人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第1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PICC;封管液;疗效对照

【中图分类号】R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83-01

PICC置管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过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较简单、危险性低、最大限度的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留置最长的可达2年,一般6个月到1年,可免除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适用于全肠外中心静脉营养、输注高浓度、较强刺激性药物,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无需局部麻醉、缝针,创伤小,特别适用于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人。所以,PICC置管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1]。临床常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两种封管液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了研究两种封管液对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我院烧伤科统一采用扬州瑞京科技公司生产的PICC管。共60例病人,年龄5岁-64岁。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30例,男23例,女7例,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正压封管;肝素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以肝素(25u/ml)稀释液20ml脉冲式正压封管。

1.1方法:暂无静脉输注者,每6天更换敷料及正压封管;冲管前回抽,检查血栓情况,拔管时24h无输注后才拔,然后检查管道血栓附着情况。肝素组插管前及拔管后抽血查PT、APTT及血小板,了解肝素液对人体的影响。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从两组病人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可以看出,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肝素稀释液封管与生理盐水封管存在差别。PICC堵管的原因有:(1)封管不当导致血液回流;(2)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3)高血压病人静脉血液回流;(4)药液混合产生微粒引起。可见,正确选择封管液及浓度,正确的封管方法及护理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PICC置管是一项新的技术,受到医护人员的欢迎并被病人所接受。因此,护士应根据病人各方面的心理、生理反应,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优质的个体化护理。预防血栓形成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置管前后护理及宣教:置管前宣教:①向病人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使病人了解PICC置管适用于长时间静脉给药、加抗生素、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等;②介绍同病室已置PICC管的病人互相交流沟通,消除顾虑,主动配合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3.2护理注意要点

3.2.1置管后24小时内,常规局部加压止血,密切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敷料的更换时间:第一个24小时后更换一次,以后每周一次。消毒方法:以碘伏环形消毒穿刺部位3次,待完全干燥。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小于10cm。贴上透明敷料,固定。如穿刺点仍有渗血,贴透明敷料前再覆盖一无菌纱块。更换敷料及肝素帽,敷料应用10*12CM的透明薄膜,同时观察伤口情况,如渗血渗液较多或汗液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3.2.2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及屈肘运动,以免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可进行手及手腕部的运动(握拳、旋腕、手指运动)及抬臂运动,以促进穿刺侧上肢的血液循环。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应做被动运动。嘱病人注意置管侧上肢切勿剧烈运动,洗澡时勿弄湿穿刺点等。

3.2.3输液前和治疗结束后再用不少于1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每次输血、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应先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接其他液体并更换肝素帽。普通给药后用肝素封管液(25u/ml)20ml或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停止输液及带管回家的病人每周冲管1次或2次及更换敷料贴。

3.2.4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感染,应加强观察、护理。

3.2.5注意封管的方法:用脉冲式冲管法,一推一停、力度适中,冲管时最后0.5-1ML要边推边退针。推液的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冲管过程如遇阻力,应先回抽,不能强行推注,注意冲管和封管要用20ML以上的注射器。导管绝对不能用于CT、MR等检查及放疗定位的高压注射。

建议用肝素稀释液封管, 研究表明少量肝素液对人体无影响,黄文霞等报道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引起过敏1例[2]。因此,应密切观察肝素稀释液封管的反应。

3.3穿刺的注意事项:在穿刺时避免误穿、多穿、穿透,血栓可在导管的任何位置形成,严重血栓可将导管全部包裹起来。若进针处细胞创伤,血栓很可能从进针处开始。所以在静脉穿刺护理纪录中要表明几次穿刺成功,为以后诊断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3.4PICC导管的拨除

3.4.1拨除时,从穿刺点部位轻轻地缓慢地拨除导管,立即压迫止血。

3.4.2涂以抗菌药膏封闭皮肤创口防止空气栓塞。

3.4.3用敷料固定。

3.4.4每24-48小时换药一次直至创口愈合。

参考文献

第2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1月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 52岁;其中手术后发病率7例,扭伤后发生2例,其他13例。22例患者均为单侧栓塞。

大剂量冲击溶栓疗法:低份子右旋糖酐500ml缓慢静滴,1次/日。

低分子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12小时/次。用低分子肝素钙时应注射在腹璧前外侧,左右交替,同时监测T和ATT。

溶栓疗法: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10分钟内加压静滴,连续3天为1个疗程,停3天,查凝血功能,无出血进行第2个疗程,根据疗效,必要时进行3~4个疗程。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颜色青紫、瘀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浅静脉曲张。观察项目:①周径(肿胀程度):为了便于观察和治疗后的效果,入院后让病人平卧,足跟抵床,膝关节伸展,测量双侧距髌骨上缘50cm下缘10cm踝关节上缘5cm,3个部位的周径。患侧肢体做好相应的标记并记录测量值,每天上下午各1次。22例患者下肢相应平面周径相差2~15cm,治疗9~12天后,与健侧肢同一平面周径相比,19例周径<1cm,3例周径<3cm。②皮温、色泽、浅静脉曲张:其中16例患肢有皮温升高。21例患肢苍白,透明度增高,1例青紫,经治疗5~7天后除1例青紫型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均转为正常。③疼痛:22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治疗9~12天后,18例症状消失,4例久立后有胀痛感。④密切观察注意有无咳嗽、咳血、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疗效评判标准。⑤腹股沟下方股三角或腓肠肌压痛的变化[2]。⑥Homans:即患肢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引起小腿深部疼痛情况。

疗效评判标准:无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完全消失或周径差<1cm,彩超显示被阻塞的血管有血流信号通过为痊愈;久立后下肢肿胀减轻周径差<2cm ,彩超显示无血流信号显示,但周围侧肢循环建立为有效;下肢胀痛、肿胀未减轻,彩超显示无血流信号为无效。

结 果

经治疗,痊愈9 例(40.91%),有效11例(50%),无效2 例(9.09%),总有效率90.91%。

护 理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手术后发病率很高,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引发肺栓塞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应做好一般护理,并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应该绝对卧床休息,患侧肢体避免挤压,严禁制动,并抬高患肢20~30cm,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严禁患肢热敷、针刺、按摩或作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肿胀,疼痛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每天2小时。但仍应定时提高患肢的休息,避免长期站和坐的姿势。

溶栓护理:溶栓前根据医嘱给予富露施0.2mg、肠溶阿司匹林0.1g 口服,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在溶栓时应采用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疼痛时及对血管的损害。尿激酶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性降低且溶解后易失活。因此应现配现用。溶栓后应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是注射部位、口腔粘膜、牙龈,观察有无血尿黑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参考文献

第3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25-02

脑血栓的形成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同时也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病机是由于脑动脉中的主干或皮质因动脉粥样硬化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致使血管中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导致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共42例,现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共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段在40~50岁5例,50~60岁24例,60岁以上13例。将患者病史、典型特征、临床特征及CT扫描等数据作为诊断的依据。其中,完全瘫痪12例,共济失调3例,不完全瘫痪27例。本组42例脑血栓患者的入选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出现脑血栓临床症状后的7h内采用溶栓进行治疗。(2)患者的临床确认为形成脑血栓疾病,同时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3)脑卒中临床表现出现的半个钟内,在溶栓治疗前没有改变临床症状。(4)向患者以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征求患者与家属的同意。

1.2临床表现

脑血栓患者有着较为缓慢的起病,患者发病常处于休息以及安静的状态下,少数病患在病发前出现眩晕、麻木以及肢体无力等情况,神经系统病灶位置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梗死范围以及脑血管闭塞位置为主,一般在脑血栓疾病发生的24h~48h出现高峰的情况,部分患者的生命体征没有出现改变以及没有意识障碍。脑血栓患者临床上常见偏身感觉障碍、偏瘫以及失语等症状。

1.3临床诊断要点

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诊断要点均参照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有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病史,患者在发病之间曾经出现TIA疾病。(2)患者在安静的情况下发作,并且慢慢发生神经功能局限性缺失等症状,临床表现持续长达24h之久。(3)采用MRI、CT对患者进行检查,有梗死灶存在,采用CT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通常在1d~2d内出现低密度性梗死灶等情况,通过MRI进行检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缺血组织的部位、大小显示出来,同时显示梗死灶的小脑、脑干位置。

1.4治疗方法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有效的控制感染情况。并对病人采用心电监护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将白蛋白、速尿、脱水剂甘露醇用于患者降颅压。通常情况下,无需对患者使用降压药,患者血压只需维持在本体年龄稍高水平或发病前的正常水平即可。倘若病人出现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梗死出血性转化时,则应对其注射降压药物,同时还应加强血压的监控力度,避免患者因其血压过低,致使脑血流灌量大量减少,从而引发病人脑梗死[2]。对于低血压的病人,应对其实行血容量的补充,或注射适量的升血压药物。当患者发病时间为6h时,对于无禁忌者实行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1.5疗效判定标准

对于治疗当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层:患者神志清醒、生活可自理、肌力Ⅳ一V级,且无明显后遗症,属痊愈;患者神志清醒,肌力较治疗前提高Ⅱ级以上,但需扶拐而行,属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但肌力进步仍未达到Ⅳ级,属有效;患者症状、肌力、体征均无明显变化,属无效。

2 结果

经治疗后,病情痊愈1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达90%。

3 讨论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脑血栓的最常见病因。当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并结合高血压时,会导致患者病情的加剧。此外,高脂血症与糖尿病同样会加快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诱发病人脑血栓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血液黏度的增高、血小板凝聚能力的加强、血管痉挛、血压下降以及患者血液流动缓慢等,均可诱发脑血栓的形成。

当病人处于睡眠、心力衰竭、缺水、心律失常等状态下时,由于患者头颅内的血管壁发生病变,致使动脉内膜出现破裂导致其形成溃疡,从而使得患者血液流动缓慢、血压因此下降。与此同时,沉积在内膜下方的胆固醇致使血管壁内的脂质呈现透明样,引发动脉硬化、迂曲、纤维增生、管壁厚薄不均等现象[3]。血小板同血液中有型的成分相互聚集、黏附以及沉着,最终形成了血栓。随着血栓的不断增大,动脉管腔随之变窄,直至完全闭塞。

对于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初期越早的接受治疗,并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病人的康复。为此,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缺血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具体情况,对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支持治疗法,对病人实行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医师、护士、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考虑,将治疗、护理、康复三者合为一体,对患者进行最佳的治疗及预后改善。在治疗期间,患者除了需卧床静养外,还应注重其尿路和呼吸道的感染,预防褥疮的发生,确保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及心肾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并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当病人处于急性期时,血压常常会应激性增高,此现象有利于对患者体内的缺血区进行血液补给。因此,在此时期,为避免患者因脑血流灌注量加重而发生梗死现象,应尽量避免对患者使用降压药,可适量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对于存在溃疡病、重症肝肾疾病以及严重高血压等患者,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为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还应对患者配置适量的拮抗剂,如硫酸鱼精蛋白、维生素K等。当患者出血凝血现象时,可通过使用降纤治疗针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血流状况,同时还可有效的阻止患者病情的恶化,促进病情的恢复。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病情停止恶化时,便可采取康复治疗。

早期的康复治疗可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为脑血栓患者制定不同时期内的治疗计划,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加强患者的体能训练,对于降低病人致残率,增强治疗疗效,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8):139-140.

第4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  临床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重大围手术期患者,肿瘤化疗,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者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为保证其功能,良好的护理是延长颈内静脉使用寿命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372例,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我科对372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男222例,女150例,年龄15-97岁,平均年龄(45±5)岁.置管时间5-46天,平均为22天。其中最短5天,最长46天。

        1.2 置管材料

        珠海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包。

        1.3 方法

        通过对372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经验总结。

        2   护理

        2.1 置管前的护理

        穿刺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耐心细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意义、穿刺的方法与部位,配合要点及维护要点,让其了解置管的相关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消除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2.2 置管后护理

        2.2.1 导管的护理

        ① 留置导管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扭曲受压,防止机械性堵塞;留在体外的导管呈弧形固定,有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余地,防止导管脱出。② 活动及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导管折断。③ 保持导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使用美敷贴固定。敷贴冬季隔天更换,夏天每日更换,当敷贴潮湿、松脱或污染时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穿刺点、导管及周围皮肤用安尔碘由里向外消毒,直径大于10cm,同时标注置管时间及更换敷贴时间。

④ 置管期间观察穿刺局部及全身情况,如有不明原因发热,导管周围皮肤渗液,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培养。

        2.2.2  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第5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断肢再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63

资料与方法

收治行断肢再植术的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8~45岁,平均31.5岁。离断时间2~8小时,损伤性质:切割伤5例,碾压伤3例,再植成功6例,失败1例,自动出院1例。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再植手术风险大,再植肢体功能可能难以完全恢复,病人对手术效果担忧。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介绍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使其正视现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患肢或局部抬高、制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出血或再损伤。做好术前准备,补充血容量,改善病人全身情况,争取尽早手术。

术后护理:①病室要求:病房应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0~25℃[1],湿度50%~70%,每天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室温过低或突然下降,会引起缺血痉挛。冬季患肢用灯照射,一般用60W侧照灯,照射距离30~40cm。②禁烟。③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7~10天,不得大幅度翻身、坐起、下地。避免过早活动,将患肢轻度外展,用软枕垫高,使之略高于心脏水平,有利静脉回流,防止和减轻肿胀。禁止患肢侧卧,以免压迫影响动脉供血。④宜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⑤病情观察及护理:观察要点包括意识表情、生命体征、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组织张力、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指腹色泽与丰满程度、尿量变化。术后病人应每10~15分钟观察呼吸、血压、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1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补液、输血以纠正贫血及休克。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皮下、结膜下及眼底有无出血点,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抢救。告诉病人再植肢体感觉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肢体功能未恢复前,注意保护患肢,以免发生烫伤或冻伤,因为一旦发生则难以愈合。血管危象的观察:由于夜间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及时观察和发现血管危象,对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方法进行观察,加强夜间巡视,以便及时消除任何引起血管危象的因素[2]。药物治疗的护理:为预防感染、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断指再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凝药和解痉药。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分子右旋糖苷可引起全身瘙痒,山莨菪碱静脉滴注太快引起脉搏增快、排尿困难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药,给予相应的处理。功能锻炼:肢体的成活只不过不是断指再植成功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恢复肢体功能,配合医生协助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早期,术后3周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方法是进行超短波、红外线理疗,减轻肿胀,促进伤口愈合;中期,术后4~6周功能锻炼的目的是预防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防止肌萎缩,方法是被动活动患肢上、下端未被固定的关节,以保持其正常活动度,用手托住患肢,主动活动未固定关节。练习患肢屈伸、握拳等动作;恢复期,术后6~8周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恢复,并促进肢体的应用功能。方法是主动进行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动作必须平和。可以通过手、绳索、用专用练习器,向患肢施加助力,进行主动和被动训练。局部可行磁疗、红外线照射。

讨论

断肢再植术后肢体是否成活,与术前准备、术后的护理有着密切关系。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该病的术后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影像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对某些疾病的诊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2008年以来开展了此项新技术后,完成9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检查。观察和护理好病人对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针对此项新技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90例脑卒中患者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34~66岁,平均44岁;缺血性脑卒中46例,出血性脑卒中44例,有高血压史20例,合并糖尿病16例(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证实)。

治疗方法:①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该检查不了解,往往会产生焦虑、烦躁等恐惧心理,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休息睡眠不好。此时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详细说明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简要说明造影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等,使其对手术所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②术前准备:术前6小时禁食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备皮,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做好血尿常规、肝脏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心电图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肝脏功能不全者禁止造影,对于恐惧焦虑情绪激动的患者,可于术前适当给予苯巴比妥0.1g肌肉注射,备好造影剂、麻醉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盐袋、敷料及抢救药物等。③操作:患者取平卧位,常规心电、血压监护,双侧腹股沟区常规消毒铺巾,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1.5cm处股动脉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seldinge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利置换导丝用置入5F导管鞘,静脉注射肝素20mg,在0.035英寸导丝导引下沉导管鞘注入造影剂,显示各动脉及其各分支充盈情况,术毕拔除造影导管及导管鞘,压迫右股动脉穿刺点15分钟无出血,加压包扎盐袋压迫局部4小时,右侧肢体平身8小时,仰卧位12小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结 果

90例脑卒中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均成功,出现术后穿剌部位血肿2例,下肢动脉形成1例,脑梗死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穿刺部位血肿:因术前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压迫时间不够等导致穿刺点出血及形成血肿。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穿刺部位敷料保持者干燥无渗出,压迫局部4小时,穿刺侧下肢平伸8小时,仰卧位12小时,2例穿刺部位血肿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时间后,血肿完全吸收。②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肢体制动、加压包扎过紧均可导致。术后每15分钟观察1次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等,可能是包扎过紧,或形成下肢动脉血栓[1],应及时处理放松绷带,以防造成肢体坏死。③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异物等意外栓塞及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脑梗死,表现为嗜睡、烦躁、言语不利、偏瘫等,痉挛越严重,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痉挛时间过长,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功能不可逆损害,可遵医嘱缓慢静滴罂粟碱60mg,2次/日,或尼莫地平针1mg/小时,微量泵匀速泵入,防止血管痉挛可导致脑梗死。

讨 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着许多操作性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对CT及mRI能起到补充作用,不但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血液供应情况,而且对诊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与动脉畸形来说,被认为是“金标准”,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1],所以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术前准备妥善,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准确及时的观察病情是减少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第7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切口;护理

冠心病是我国老龄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近几年随着外科技术改善,冠脉外科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将自体血管移植到病变的冠状动脉远侧,以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改善心脏的功能。一般冠脉搭桥手术应用最多最广泛的血管材料是大隐静脉。但部分老年病人下肢在取除大隐静脉后,存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水肿、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本文根据我院2001年6月-2008年6月共76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下肢伤口恢复情况确定术后护理观察要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并就这些病例对手术后下肢大隐静脉伤口的护理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1年6月~2008年6月共762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其中男748例,女14例。年龄为45~82岁(63.23±10.78岁),体重在60~91Kg(78.34±11.28Kg),心功能Ⅱ-Ⅲ级。其中有陈旧性心梗123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58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92例,激素依赖2例。

1.2手术方法

目前我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5%均采用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效果与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相似。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平均搭桥为2~5支,移植的血管为自体的大隐静脉。大隐静脉剥取范围自踝关节上2厘米至大腿上1/3处不等,术中结扎静脉侧支残端,用可吸收缝线逐层皮内缝合,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二天换药后采用压力袜套加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下肢伤口的愈合。

1.3统计学方法

根据不同组间计数资料的两两卡方检验,P

2结果

76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23例,剔除在观察范围之外。剩余病人中切口愈合不良43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由于冠心病患者多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术前心功能差,多数长期卧床,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需要用下肢的静脉回流作为移植血管,并且心脏手术后,病人卧床时间长,伤口愈合、下肢水肿发生率较高,甚至出现潜在的深静脉栓塞的风险。当然,出现下肢大隐静脉切口并发症的原因包括医疗和护理两个方面。医疗方面,主要在于术中止血是否严密;术中切口缝合是否严密,有无残留死腔;糖尿病患者术前术后有无严格控制血糖;心功能改善情况;是否按时换药等。

当然,除了医疗外,还需要进行主动的护理措施促进伤口恢复以避免下肢水肿、深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我们主要采取心理护理、弹力袜加压、伤口护理、合理饮食、下肢锻炼等方法。其要点主要有:

心理护理

应积极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冠心病患者大多数较肥胖,且术前心绞痛反复发作,多数病人都较紧张,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剥取下肢静脉后能否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活动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等。针对患者的这些焦虑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使患者具备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锻炼,争取尽早康复。

3.2伤口护理

手术后的第一天即给予伤口换药,取下弹力绷带,用无痛碘棉球擦拭伤口,酒精纱布湿敷,以后每天换药,观察伤口愈合的情况。嘱咐患者适当抬高患肢,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必要时可给予被动运动,锻炼各关节的功能。如果静脉伤口经过膝关节,必须嘱咐患者不必多弯腿,防止伤口裂开。在患者各方面恢复良好的前提下,于术后3~5天可考虑下地活动。

3.3合理的饮食

保证每日的热量摄入,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血糖监测,与医生联合控制好血糖,也可以避免由此引发的继发感染的危险。

3.4下肢的锻炼

在下肢伤口予以合适的护理干预外,还应该指导患者加强运动每晚夜间睡眠时下肢适当抬高约30度,术后三天病情允许可以尽早下地活动,病情严重的,可以进行下肢被动运动。这样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3.5弹力袜的运用

准确测试小腿的周径和小腿的长度,以选择合适的弹力袜。一般认为,使用弹力袜可促进浅部静脉回流与深部静脉回流形成交通支,减少下肢水肿发生,进而促进切口愈合。一般来说,弹力袜的压力不能过大,否则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影响切口愈合;亦不可过小,否则就不能起到术后压迫止血、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一般来说,以压力10~15mmHg为最佳。

3.6对于愈合不良的切口,一般容易并发感染。坚持每天换药,必要时,每天上下午各更换一次敷料。应联系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打开切口换药或清创缝合等。

4小结

通过对762例患者临床观察及病情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护理可显著改善术后的病情恢复,这样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床位的周转率。

参考文献

第8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免疫性疾病;水痘;糖皮质激素;护理

免疫性疾病是当免疫应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针对自身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或免疫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时,出现的异常免疫应答所引发的免疫系统相关疾病[1]。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血管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和药物等因素有关。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性疾病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2]。而水痘病人避免疾病泛发和加重,忌用糖皮质激素[3],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感染水痘后可导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共收治10例免疫性疾病合并水痘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9例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病人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自动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病人,男6例,女4例;年龄16岁~46岁(27.80岁±8.63岁);过敏性紫癜4例,变应性血管炎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因合并水痘进而收住我科。10例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面部、躯干皮肤见散在红色斑丘疹,水疱疹及脓疱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口腔黏膜见数枚溃疡,外见少量水疱,过敏性紫癜及变应性血管炎双下肢可见散在甲盖大小红斑,部分结痂。实验室检查:5例病人血小板(PLT)下降(48×109/L~82×109/L),6例病人DD二聚体升高(2.3mg/L~6.1mg/LDDU)、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例病人出现电解质功能紊乱,4例病人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率下降,7例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住院过程中有皮肤瘙痒、咽痛、头痛、胃部不适等主诉。

1.2方法

10例病人入院时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治疗,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根据病人临床情况实施止痛、抗凝、纠正电解质紊乱、护胃、护肝、升白细胞等对症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9例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病人因并发DIC转重症监护室(ICU),后因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

2护理

2.1糖皮质激素应用的观察及护理

10例病人均有免疫性疾病基础,合并了水痘,水痘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但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性疾病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且需长期维持治疗。根据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指出[2]: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如果合并水痘等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感染、代谢紊乱、骨质疏松、出血倾向、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针对该组病人可引发水痘大面积播散,出现水痘脑炎、肝炎、肾炎等严重并发症。综合以上情况,严格掌握给药的时间和剂量,每日早餐后09:00协助病人服泼尼松(减量为15mg)。根据病人的年龄及文化层次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告知病人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按时服药,告知不得擅自停用、增减药量、多饮水的重要性。监测病人体温、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血糖、血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每日记录24h尿量。本组病人住院期间均能按时服药,未出现早服、迟服,漏服现象。有3例病人出现电解质功能紊乱,且主诉乏力,予枸橼酸钾颗粒口服,静脉补钾、补钠,与营养室沟通,在营养餐中增加含钾食物及食盐的含量,出院时复查电解质均恢复正常。

2.2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venousthrombosis,DVT)、DIC的观察与护理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髙凝状态[4]。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可导致出血、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等临床表现[5]。D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μg/L有重要参考价值[4]。6例病人DD二聚体升高(2.3mg/L~6.1mg/LDDU)、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且是长期卧床病人,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为中度可能性[4],提示有DIC发生的风险。予普通肝素200U/h持续泵入,每日监测血细胞分析、凝血相系列,根据检验结果随时调整肝素的用量,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血压的变化,查看病人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有无牙龈出血、呕血、黑便、心悸等出血征象。每日采血化验,穿刺时尽量避开皮疹处,用毛巾包裹肢体后再扎止血带且松紧适宜,拔针时用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在头皮针尾部1cm左右反折,同时抬高针柄10°~15°,顺着血管走向缓慢拔针后左手中指和食指紧贴迅速按压穿刺点上方5min~10min[6],避免引起瘀斑或出血不止等。向病人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危害。指导病人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内压增高诱发出血。避免肢体碰撞、搔抓皮肤,刷牙时用软毛刷,避免用力。卧床期间用下肢垫抬高病人的脚后跟,使病人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30°,协助进行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主、被动运动,每天3次,预防下肢DVT形成[7]。病情好转后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9例病人住院期间未发生DVT,无出血现象,双下肢红斑范围均缩小,1例病人发生DIC转ICU,后因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

2.3皮肤护理

过敏性紫癜及变应性血管炎引起的皮肤损害多在双下肢,水痘的皮疹以头面、躯干为主,密切观察病人四肢双下肢皮肤有无压痛、溃疡,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有无增多及融合,观察有无血性皮疹、水疱疹及脓疱疹。询问病人有无伴随症状如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准确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抗过敏的药物。病人口腔黏膜见溃疡,伴有咽痛,舌苔厚。早晚刷牙后使用复方氯己定漱口液10mL含漱2min~5min,3餐后给予2.5%的碳酸氢钠溶液10mL含漱,并予锡类散喷于患处。指导病人穿柔软、棉质、宽松的衣裤,温水清洁皮肤,避免搔抓。皮肤瘙痒时用炉甘石洗剂涂于患处,每天不超过3次或4次,避开毛发部位及皮肤破溃处。皮损处尽量减少摩擦,防止擦破表皮。涂药前洗净双手,针对皮损的程度用棉签蘸取不同的药膏均匀涂抹[8]。斑丘疹处给予干扰素软膏外涂,每天3次;水疱疹、脓疱疹处给予莫匹罗星软膏涂抹,每天3次;破溃处予0.5%碘伏消毒,每天4次,制定外用药物使用时间安排表,护士办公室及病房内各放置1份,做好交接班,执行后打“√”。用稀释碘伏溶液外阴擦洗,呋喃西林溶液冲洗会,保持会清洁、干燥。部分病人不喜饮水,为防泌尿系统感染,征求病人的口味,与营养室联系,每天配制2500mL的现榨水果汁分次饮用,补充水分及维生素[9]。住院期间均未发生皮肤继发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出院时全身皮疹已结痂,无咽痛、皮肤瘙痒等不适。

2.4营养支持

病人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低血钾症、骨质疏松、高血糖等不良反应,免疫力低下,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护理措施。有文献报道,服用任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病人均应于初始服药时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而非在服药3个月后再补充[10]。10例病人入院后均予碳酸钙D30.6g口服,静脉使用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责任护士巡回时了解到有病人平素偏好油炸、酸性等刺激性食物,不能适应营养餐,床头柜内备小零食调节口味。及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强调饮食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取得理解和配合。将病人的饮食喜好反馈给营养室,结合病情需要制定营养丰富、清淡、口味佳、富含钾和钙的营养餐,如山药小米粥、玉米粥、土豆泥、蘑菇汤等,适当补充牛奶等蛋白质。根据病情恢复的程度随时调整营养餐的菜谱。

2.5心理支持

10例病人因基础疾病反复发作已多次住院,再加上合并水痘,病情变化快,且均存在用药治疗矛盾。病人又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皮疹愈合后可能会遗留瘢痕,影响病人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病人及家属担心预后,经济压力大,情绪均不稳定。责任护士联合医生共同稳定家属情绪,通过家属了解喜好播放音乐、读书。通过读书、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11],但以不感疲乏为宜。护理工作中多关心、照顾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此外,年轻病人的家属对其期望值很高,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向家属介绍疾病的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告知家属他们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情,应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自我调节心态,树立信心,通过干预病人及家属的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6医院感染管理

4例病人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率下降,停用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药物,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保护性隔离[12]。安置单人病房,限1名家属陪护,穿隔离衣,戴口罩、鞋套,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洗手,注意手卫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每日更换床单元,定时通风,每天2次,每天病房进行循环风消毒2次,每次1h。病房门上悬挂明显的隔离标识。听诊器、血压计固定在病房单独使用。病室内的病床、床头柜、凳子每天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病房内固定专用拖布,每天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2次,病房内及病房门口放置免洗手消毒剂。医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触病人,进入病房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套鞋套,尽量安排专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病人住院期间未继发医院感染。

3小结

本组病人合并2种疾病,并存在治疗冲突,病情重、进展快,极易发生生命危险。免疫性疾病在感染科中较少见,护理要点要重点观察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意识、皮疹的变化;加强生命体征、血糖、尿量等的监测;做好皮肤护理及感染管理;密切关注血细胞分析、凝血相系列、尿液分析、肝功能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配合营养支持和良好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英,崔丹.口腔与皮肤共患的免疫性疾病[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5,8(12):713717.

[2]宁光,马志中,王卫庆,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2):132.

[3]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0.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小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3.

[5]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78979.

[6]张小花.拔针技巧对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输液的影响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6162.

[7]吴凤琼,王叉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9533955.

[8]徐玉斓,袁红娣.重症药疹合并糖尿病酮症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721173.

[9]崔淑杰,王志会,孟丽.50例白塞氏病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4546.

[10]徐蕙.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推荐[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3):213216.

[11]李程,王静,孙艳,等.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疼痛和焦虑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3):28512852.

第9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椎后凸,颈椎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64-02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key importance and methods of nursing thes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obvious thoracic vertebra protrusion deformity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s:3 cases with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nd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suffering from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thoracic vertebra protrusion deformity were accepted many targete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psychological, skin care,limbs and trunk care, traction needle way care and so on.. Results:Targeted nursing reduced th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fter the traction therapy in 3 cases.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Conclusion:Targeted and based nursing can obviousl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se patients with with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obvious thoracic vertebra protrusion deformity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 ; thoracic vertebra protrusion deformity;cervical spine fracture; nursing;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韧带及关节囊的附着部位炎性破坏及邻近骨质硬化。最终临床表现为脊柱畸形强直、弯腰活动障碍等[1],使得脊柱丧失了基本的活动缓冲,外力下容易出现脊柱骨折。因其特有的驼背、脊柱强直畸形等外部表现,治疗过程中卧位受限,临床护理难度较大。笔者总结科室近期收治的脊柱骨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经验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为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AS伴有脊柱骨折的病人共3例,皆为男性。平均年龄37岁,胸椎Cobbs角度平均为83.3度,既往均有明确的AS病史,入院影像学检查均支持诊断,骶髂关节骨性融合明显。其中伴有脊髓损伤2例,其中1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三例均 先行颅骨牵引,后行颈部费城颈托制动。

2 护理难点

2.1 心理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多发病时间较长,由于现在还没有彻底根治此类疾病的方法,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心里压力比较大,往往情绪及心理多不稳定,很容易对牵引治疗产生抵触。严重者可导致精神障碍,AS患者在整个病程中,75%患者有精神障碍的表现,抑郁最常见,可以占到43%[2]。如何疏导患者心理,树立患者战胜伤病的信心,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是护理此类病人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的初期,应介绍本病的关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及预后,从提高患者坚持系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强直性脊柱炎属慢发展性疾病,但不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脊柱骨折如继续移位加重,可能加重或引起神经损伤或导致神经损伤症状加重,而行牵引治疗比较痛苦,不断鼓励病人并告诉他治疗的必要性,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应该做到多与他们接和交流,关心理解患者,做好安慰及开导工作,宣教家属和医护一起共同使病人战胜悲观的心理,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循医师的治疗方案,树立战胜脊柱骨折及神经损伤等伤病的信心。

2.2 颅骨牵引的一般护理

行颅骨牵引的颈椎骨折患者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而伴有严重胸椎后凸畸形的AS患者,很难平卧位行常规颅骨牵引,一般采取半坐卧为主的颅骨牵引,皮肤护理难度更大。颅骨牵引术后维持比较困难,本组的3例病人都比较瘦,骨性突起部位皮肤容易受压,尤其是胸腰段后凸最高处及骶尾部和坐骨结节部位,此类病人还应关注的是后枕部以及双侧大转子处的皮肤。由于肢体感觉障碍,缺乏对损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持续挤压皮肤,即可发生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排泄物的侵渍和摩擦,如粪、尿和汗等,易使皮肤糜烂、破溃,容易出现局部皮肤压疮。

预防措施不能完全遵循常规护理,轴线翻身是脊柱骨折尤其是颈椎骨折行牵引患者的护理重点[3]。常规的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不适合此类病人。我们的护理经验是,对于胸腰段后凸最高处及骶尾部和坐骨结节部位,入院后教育病人及家属每1小时要行重点关注部位的避免受压处理,对于发现有可能出现压疮迹象部位,定期行滑石粉外敷,减少受压时间。此类病人因为特殊的牵引,坐骨结节处也成为防止压疮的重要部位。因为此部位隐秘,受骨牵引的限制,护理难度的,也往往易被忽略,我们的经验是在其周围做成中空的环形棉絮软垫或垫一波浪形水垫,以保护受压的皮肤,并予局部按摩,保护骨突部位,避免长时间受压,两侧可以交替放置,时间以1~2小时为宜。

2.3 颅骨部位牵引的钉道护理

此类AS病人的颅骨牵引的重量都比较大,容易造成局部钉道局部皮肤损伤的扩大,加上患者维持困难,钉道部位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每天定期用酒精局部滴注消毒3~5次,自然晾干,防止局部皮肤湿疹形成。定期用棉签清洗局部皮肤产生的油脂,协助医师检查牵引的牢固程度,注意护理宣教,教会病人家属相关的护理知识,协助做好局部皮肤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2.4障碍肢体的护理

AS患者伴有脊髓损伤后,肢体感觉及活动障碍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除了压疮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此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的限制,以及患者长期患病,导致家属陪护心态疲劳,容易忽视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要向家属宣教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性以及护理方法,护理查房及巡视病房要定期督导,要定时检查下肢,尤其是小腿是否肿胀。加强肢体护理,注意发挥被动下肢肌肉收缩的唧筒作用。加强上肢主动功能锻炼,防止形成肩周炎及废用性肌肉萎缩。指导患者对存在运动功能的肢体关节进行主动锻炼,进行拇指对指、握拳后用力伸指练习,肩、肘、腕关节练习:各关节屈伸、旋转运动等。

2.5 泌尿系及呼吸系统的护理

AS患者胸椎后凸畸形伴有脊髓损伤后,颅骨牵引使得胸廓活动更加受限,鼓励病人行肺部功能主动锻炼,可以有效的防止肺部感染,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餐后定时吹气球,锻炼肺活量,可以形成习惯,增加病人主动锻炼的依从性。

导尿管的保留对此类病人的护理来说,难度增加,固定的,容易引起泌尿系的感染。3例病人中,有1例在夜间出现导尿管自行脱落,造成尿道粘膜损伤,故要定期检查导尿管插入的深度及位置,鼓励病人多多饮水,指导家属定期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张力,减少残余尿量,防止泌尿系的感染及结石形成,都是此类病人护理的要点。

2.6饮食指导

本组3例病人,因为脊髓神经损伤,卧床时间长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消化不良。经过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多饮水,多进食含有纤维素多的蔬菜及水果,合理搭配各种肉类、蛋类、奶类等富含蛋白质钙、铁等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多样化,均衡营养,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帮助和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生冷、肥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道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有胸椎明显后凸畸形患者临床多见,累及颈椎,导致其活动受限,缓冲机制明显降低,使得颈椎损伤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5倍[4]。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作用下都容易导致脊柱骨折[5]。对于AS合并有颈椎骨折的患者,治疗困难,部分病人因为等问题无法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行持续性颅骨牵引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临床治疗方案,由于此类患者多关节的僵直,特定的颅骨牵引病人痛苦大,依从性差,治疗风险高,并发症多[6]。如何加强护理,对病人骨折处愈合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对3例此类病人的护理,认为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尤其重要。加强心理疏导,加强宣教,指导病人及家属对特殊牵引下可能出现压疮的部位进行重点护理,注重心肺功能的护理,加强牵引钉道的护理,以及泌尿系的重点护理,都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强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废用性的肌肉萎缩,为最大限度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此外,此类病人,去除牵引架后,继续行颈椎围领制动,要注意围领周围皮肤的护理,同时加强坐骨结节处的护理,有助于巩固护理效果,促进病人最终颈椎骨折的愈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Chang KW,Tu MY,Huang HH,et al.Posterior correction and fixation without anterior fusion for pseudoarthrosis with kyphotic deformit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Spine,2006,31(13): 408-413.

[2] 秦桂福,杨德才,郑新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10):29-30.

[3] Sokolowski MJ, Jackson, AP, Haak MH,et al. Acute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of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in the elderly at a single tertiary care center[J]. J Spinal Disord,2007,20(4):352-356.

[4] 张凤山,孙宇,马庆军,等.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和诊断[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3):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