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低碳出行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出行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出行的意义

第1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GIS,土地适宜性,空间管制,大连

Abstract: the article to dalian service outsourcing base planning as an example, GIS analysis technology as the method, and USES affect the region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eight, slope, high pressure corridor, the airport obstacle clearance and vegetation five factors as a measure of index,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and based on this, the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general planning regulation area, guide development zone and strict reserves, formulated relevant l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guidance.

Keywords: GIS, land suitability, space control, dalian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质、水文、地形、植被等)作为土地利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极大地限制着土地的开发状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作为实施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用以指导城乡开发建设。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调配方式,成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于遏制城市无序蔓延、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征的类型区,制定其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确定城市增长边界,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GIS简介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之一,它特有的对地理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其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查询与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路径分析、空间插值、统计分类分析等。目前,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已经不断成熟,并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取性,为城乡规划工作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度,也就是说,评分越高,则越适宜。通常,评价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评价因素。在GIS中,每一个因素通常被表示为一张专题图。

(2)单因素评价即根据单因素评价标准,逐一给每一因素(图)中的图形单元打分,得到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图。评价分值一般分为0、1、2、3(分)四级,分别对应着禁止、不适宜、适宜和最适宜四个类别。

(3)多因子叠加。将多因子相乘叠加,即得到综合适宜性评价图,得分为零的为禁止建设区域,得分最高的最适宜建设。

本次研究在GIS的支持下,以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为例,借助三维GIS的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功能,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围绕自然与限制要素的五个参评因子(高程、坡度、植被、高压走廊、水域、机场净空),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及综合评价图。初步建立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

3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3.1 技术路线

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划定非建设用地,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政策。技术路线如下:

3.2影响因子的确定

影响用地适宜性的因子很多,如高程、坡度、植被、水域等。在分析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和超前性原则,选取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显著的高程、坡度、水域、植被、高压走廊五个影响因子,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素,并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见表1。

表1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选取及分值情况

坡度因子:作为导致沙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子,在维护山林地生态系统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于建设活动也进行不同坡度等级的限制,坡度越陡,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越大,建设适宜性越低。本闪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其作为最主要的因素,赋予的权重最大,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划定坡度限制级别,其中0-8%为适宜建设用地,8-25%为改造后可建设用地,25-30%为限制建设用地,大于25%由于开发难度较大为禁止建设用地。

高程因子:高程是区域大的骨架和背景,服务外包基地研究范围内高程在8-285米之间,将60米以下的作为适宜建设用地,60-80米为较适宜建设用地,80-100米为限制建设用地;超过100米的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作为禁止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用地。

水域因子:研究范围内的水域必须来格保护,为禁止建设区域。

植被因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内分为三级:植被茂密的区域、植被一般区域与植被稀疏区域,植被茂密区域为限制建设用地,植被一般区域为较适宜建设用地,植被稀疏区域为适宜建设用地。

高压走廊因子:研究范围内现状有高压走廊,高压走廊控制范围内为禁止建设用地,其余为适宜建设用地。

3.3适宜性评价分类及空间管制规划

单因子分析后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将大东沟地区用地分类分为适宜建设区域、较适宜建设区域、改造后可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域,结果如图:

根据大东沟地区的发展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将规划区空间划分为严格保护空间、控制开发空间、规划调控空间三大类,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开发政策,空行不同的空间管制方式。

(1)严格保护空间

主要指禁止建设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此类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且一旦破坏很难修复,必须严格保护和控制建设,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该地区严格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活动, 对已有的与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予以拆除。

(2)引导开发空间

主要指限制建设区域与改造后可建设区域,此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表现为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控制发展区域,宜在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

(3)规划调控空间

主要指适宜建设及较适宜建设区域,此区域生态敏感性较低,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应严格按照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空间规划控制,对视线通廊要予以保留。严禁建设与规划不符及破坏城市景观的建筑出现。

4 结语

本次研究基于GIS的三维地形分析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服务外包基地的用地适宜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为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了先导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利于土地利用合理化规划和城乡管理政策的实施。通过分析证明,将GIS技术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合理的,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 [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何永, 刘欣.城市生态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5。

第2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佑量呈迅猛上升趋势,居民出行频率也随之加快,城市交通负荷巨大,改善交通拥堵已成为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居民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逐渐增多,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日益显著,探究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合理引导和规划,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便捷城市居民出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现状

1.1城市居民出行现状

伴随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上升,人们对出行的要求日益提高,大家都想寻求一种快速、安全、经济、舒适的出行方式。由于经济、交通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居民出行方式不再单一,可选择步行、骑自行车、私家车、乘公交(含常规公交车、轻轨、地铁等)、坐出租中的一种或多种交通方式换乘出行。

1.2城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因素分析

首先,居住区域是人类居住生活最主要的空间,是大多数人一生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大多数城市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居住区域作为城市中用地比例最大,居民活动最集中的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规划布局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其次,伴随现代交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居民出发前较为详细考虑的如安全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度、快速性和准点率等因素也会大大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

2. 低碳交通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各国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排放量持续增加,而且未来仍然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为减少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 0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将交通运输业列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3. 低碳交通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关系

出行是城市居民每日所必须进行的活动,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休闲购物,都与不同的出行方式连接起来。显而易见,不同的出行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是不同的,步行和非机动车是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对大气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而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形成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针对不同交通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前人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可供参考:我国学者赵敏等以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2002-2006年上海市居民出行选择的不同交通方式对C02排放的影响和规律,结果表明,从2002到2006年私家车C02排放量约相当于出租车、轨道交通和公交车3种公共交通方式之和。公共交通中,出租车的C02年排放量和人均C02排放量都最大,轨道交通的CO2年排放量和人均C02排放量最小[1]。从人均能耗的角度看,如果以小汽车每100千米的人均能耗为100%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2]。

综上所述,可得C02排放量从低到高的出行方式三角状图(如图1.1),最优先的是步行交通, 最不倡导的是私人机动交通,之后几种方式随着优先权从高到低依次排序。

4. 低碳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建议

4.1合理规划

在整体规划层面,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关键,以快速公交系统引导城市发展,以公交车站打造城市开发中心,推动建立紧凑型城市,通过减少出行距离和机动化出行总量,从而达到抑制碳源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效果。针对交通道路规划,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使交通道路和公交走廊延伸到人口、岗位聚集周边,有利于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4.2倡导公交先行

公共交通可以降低人均资源消耗率,从缓解城市交通道路拥堵和建设低碳交通出行方面考虑,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和宣传“公交先行”的政策。针对我国家而言,可以从补贴机制、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真正实现公共交通的规划优先、用地优先、资金优先和路权优先,着重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BRT 等。

4.3鼓励合乘

对于不可以避免,必须选择小汽车或者出租车出行的居民,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媒介倡导等方式倡导居民出行合乘。从宏观方面看,鼓励合乘,可以有效降低小汽车对道路资源的单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有利于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微观方面看,合乘出行也减少了居民出行的成本和营运出租汽车的空载率,一举数得!■

参考文献

第3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初一学生 地理课程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地理学习兴趣的产生是一个人地理素养提高的前提,它代表地理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再是一种被强迫式的负担,是个体对地理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融合。地理是初一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往往被学生和家长视为一门“无所谓” 的学科,教师草草授课,学生囫囵吞枣的学习,而初一学生又是刚开始接触地理知识的特殊群体,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地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目前国家的新课程改革也在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因此要开展地理素质教育,兴趣尤为重要。

1学习兴趣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一次去听新课改的讲座一位教师这样说“如果在我的课上没有孩子的笑声、欢呼和掌声,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回想笔者以前学过的知识,能让笔者记忆犹新的还是那些自己喜欢的,因为兴趣已经将它们内化为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已经转化为长久记忆被保存下来。而其他的现在提起来感觉好陌生的知识,大概早已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兴趣对地理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学习这一活动中来,并渴望得到深入的认识。这样作为一个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就会很好奇,不会觉得地理课程是多加进来的一种负担。而那些对于地理知识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他们就不喜欢上地理课,上课也在做别的科作业,学起来也会吃力,如此循环,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不会很高。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的追求,热爱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它是个体向某一目标前进的起跑线,是无可替代的动力。

(2)学习兴趣对地理知识记忆效果的影响。兴趣是影响个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能使人脑对事物的记忆进入最佳状态,并充分调动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使大脑的记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实习的时候,班里有个小男生,平时基本上不学习,贪玩喜欢打篮球,七下地理有一节内容涉及到美国,篮球是美国文化中不能不谈的话题,在讲到美国职业篮球赛中球队的命名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或工农业生产特色的联系时,需要把城市与篮球队队名连线,这个小男生竟全部可以做正确。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另外兴趣不仅能实现有意记忆,而且使得无意记忆达到最大效果。

(3)学习兴趣是学生地理成绩提高的推力。兴趣能促进记忆,能使得认识更加深入,兴趣是成功的最基础的动力,成功也可以长久地保持动力,对于好的成绩的取得也就理所当然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从而使感兴趣的学科学的越来越好,成为自己的优势。若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它对此事物将会产生长久的注意力,会有很清楚的感知,也会激发他对此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在对此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包括考试这种比较枯燥的事情,他会很愿意克服困难,不觉得枯燥和疲劳。

2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

对于刚接触地理课程的初一学生而言,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轻松的获得地理知识。首先,应该欣赏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最后,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隔阂,友好和谐,那么这种条件下的教学必然是愉快的,学生的心里必然是放松的,成为一种动力促使学生奋发学习,最终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结束语

兴趣作为一种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意识倾向,在初一学生这一 “地理新手”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是最为珍贵的动力,必须得到重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给他们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增添无穷的乐趣,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赵旭.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途径的探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香.新课标下初中生地理兴趣培养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第4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胜任力理论 创新 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4-02

一 引言

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的人数在不断地增长,与会者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医学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较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学术语言交流能力。于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医学人才,便成为我国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是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竞争、合作的基础。大学英语作为医学院校一门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其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及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是一致的。大学英语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的影响及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尤其是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新形势下国际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地方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英语素质兼备的国际化医学人才是当务之急、时代所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 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是一种新兴的素质观或能力论,西方学者一般用competence或competency表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理论的鼻祖是“管理科学之父”Taylor,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时间-动作研究”。他提出通过分析工人的工作行为(动作)来增加工作产量,从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这是胜任力理论的雏形,但他没有区分胜任力与其他能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在大量实践中看到学业测验以及智力和其他能力测验很难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指出应该用胜任力测试取代智力测试等传统的能力测试方式。之后,胜任力作为一种关注工作岗位、指向卓越绩效的能力观,从其他能力研究中独立出来。20世纪90年代关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受到了学术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胜任力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的,我国那时起才开始引入胜任力概念,到目前为止也就十来年的时间,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可查的最早涉及胜任力的文章发表在1998年。我国对胜任力这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素质、胜任能力,也有直接译成能力、素质、才能等等。胜任力的构成可以用冰山模型来描述――知识和技能是冰山的水上部分,是相对较为表层和外显的个体特征,被称为基准性胜任力;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则是个性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是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隐性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被称为鉴别性胜任力。

三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的。我国对大学的医学英语教学,既没有完善的统一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没有针对性很强的专门系列教材,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综合英语素质培养体系。目前国内的医学英语教学比较散乱,对医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培养还普遍缺乏通盘考虑和系统研究。此外,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综合英语素质的培养上还没有构成一个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完整体系。基于上述原因,大学英语教师的胜任力和胜任模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根据胜任力理论的原理,笔者认为,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师胜任力模式着手,而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教师胜任力模式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是针对教师的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而形成的一组特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的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式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和改善。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本校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创新型胜任力教学模式。教师胜任力模式的完善,有利于教师胜任力的提高。教师创新型胜任力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1.教学理念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改革步伐,以适应新形势下全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制定出新的教学理念,以便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扭转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良局面。事实上,大学英语课程尽管投入不少,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是令人担忧。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有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可一旦到了真正用英语交际时就成了哑巴。因此,新时代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秉承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听说领先、读写并进的原则,以培养实用型的外语人才为目标。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主体,为满足全球人才专业型+复合型需要,根据医学专业学生比较缺乏文科知识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南,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增加文学、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礼仪学等课程,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因文化差异等而导致的语用错误。总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先”的原则;采用“精简输入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更新课程内容”的办法进行设置,以提高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3.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采用听、说、读、写分开授课的形式,学生语言输入的形式显得比较单一。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而改变。目前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整合在一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分课型,除了课本,还应尽量采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电台及网络资源,以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形成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4.工作策略(师资培训)

教师的胜任力对学生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它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教学与科研是相互的统一体,科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个人专业发展,遵守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构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

5.教学手段和方法

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信息量大、方便交流的语言学习环境。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水平,采用适合学生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充分利用语言学的认知理论、图式理论等,提高教学技巧,重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

创新型教学模式还应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估――对老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进行最终评价的模式,把单一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采取分项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估是分析性的,形成性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技巧的学习上,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终结性评估是综合性的,终结性评估考查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程度。只有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才能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才能客观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及各种思潮的激荡与冲击,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世界一流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我院自建立并实施国际化医学人才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模式以来,还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跨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新尝试。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专门拓展了作为ESP的医学英语词汇与口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模式,不仅为培养国际化医学外语人才奠定了基础,还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跨学科教学科研人才。该模式的建立对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相信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陈丕.国际化医学人才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1672~1675

[3]林颖.我国胜任力研究十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84~89

第5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自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收诊的150例非特异性鼻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治疗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鼻腔填塞治疗,选择一次性成功率、总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的临床疗效明确,可以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减少术中总出血量,缩短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和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非特异性鼻出血;鼻内镜;低温等离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80-02

非特异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大多数是单侧鼻腔出血,也有少部分是双侧鼻腔出血,患者可能是持续性的出血,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出血,出血量也程度不同,反复出血会导致患者贫血,严重者可能会造成出血性休克[1]。非特异性鼻出血的临床治疗原则是迅速查找出患者鼻腔的出血位置,及时、有效的进行止血,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2]。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案是采取鼻腔填塞治疗法,但是该方法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对患者鼻腔黏膜的损伤性较大,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3]。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治疗效果,本研究对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疗效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非特异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案,以期为其今后更好的治疗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自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收诊的150例非特异性鼻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自发出血,其中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在11-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5±7.22)岁;单纯左侧鼻腔出血者70例,单纯右侧鼻腔出血者71例,双侧鼻腔出血者9例;每日出血次数在1-5次之间,平均每日出血次数为(3.42±7.22)次;每次出血量在75~401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326.02±28.80)ML;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鼻腔肿瘤及外伤等,均无心脑血管以及肝脏、肾脏等重大疾病。

1.2 研究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75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4±7.23)岁,每日出血次数在1-4次之间,平均每日出血次数为(3.43±7.21)次,每次出血量在83~401ML之间,平均每次出血量为(325.84±28.90)ML。对组患者7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在1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6±7.21)岁,每日出血次数在1-5次之间,平均每日出血次数为(3.41±7.23)次,每次出血量在75~398ML之间,平均每次出血量为(326.17±28.62)ML。两组在性别、年龄、每日出血次数、每次出血量以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填塞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前或前后鼻孔进行纱条填塞,如若纱布取出后仍有出血者再次进行纱布填塞,同时给予止血药物、抗生素等治疗辅以常规抗生素及止血药静脉滴注。

治疗组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术前均给予1%的呋麻液和1%的地卡因棉片使鼻腔黏膜麻醉和血管收缩,重复3次,在鼻内镜下使用吸引器将血液和鼻腔分泌物清除干净,仔细找出出血的部位,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探头直接凝出血点3-5秒,直至创面变成白色,最后采用涂有金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在创面进行贴敷。

选择一次性成功率、总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两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a=0.05,检验标准ɑ=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2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显效:患者的鼻腔没有再出血现象,鼻腔黏膜无粘连并且光滑;

有效:患者的鼻腔有少量的出血或者偶尔有出血的现象,不需要重新治疗,可以自行的止血,鼻腔黏膜不光滑,有轻度的糜烂;

无效:患者鼻腔出血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鼻腔黏膜粘连比较严重,有中度及以上的糜烂,需要重新治疗。

总有效率(%)=明显显效率(%)+有效率(%)

3.3 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治疗组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方面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可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减少术中总出血量,缩短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和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4 讨论

鼻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鼻腔填塞进行止血,但该方法操作起来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不良反应也很多,患者经常出现头昏、头痛等症状,老年患者还可能因此导致大脑缺氧危及生命[4]。

鼻出血的治疗关键是及时准确的寻找到出血位置,并快速进行止血。低温等离子治疗的操作温度为40-70℃,不会烫伤机体组织,加热比较均匀,安全性较高。同时可以破坏出血部位的组织,将病灶血管封闭。该法可以补充传统填塞治疗鼻腔后部出血的不足,可以准确的找出出血位置,封闭出血点[5]。鼻内镜技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逐步应用到鼻出血的临床疾病治疗中,鼻内镜操作视野清楚,与低温等离子技术结合可以更准确、快速的治疗疾病[6]。

我院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结果显示,其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非特异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的临床疗效明确,可以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减少术中总出血量,缩短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和术后鼻粘膜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3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义森,黄学勤,程学仕。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老年性鼻出血48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4):464-465.

(2)王景丽,徐辉,董亦晗,刘石,赵以谦,王佳明。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2012,14(1):28-29.

(3)陈剑,唐旭,曾黎,王建国,孔颖。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出血[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82-83.

(4)王晓栋,于万海,李晓凤,殷显梅。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腔后部出血[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1):62-63.

第6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价值;享乐价格法;地方公共物品;边际收益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67-05

一、景观对房地产价值影响的研究进展

随着公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环境因子成为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国内城市的景观住宅、花园住宅等也越来越得到人们青睐。城市景观是典型的地方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受益地方化的明显特征,市场难以衡量其价值。因此,国内学界虽意识到有必要把景观因素考虑到房地产价值评估中去[1](P87~93),但对景观舒适度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的层次上。

在国外,自从Rider(1967)第一个尝试用房产价值资料来估计空气质量的变化的经济效益以来[2],经济学家们就开始致力于房地产价格同环境舒适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评价房地产价格同环境舒适度之间的关系有两类思路[3](P435):一类是开发出城市土地市场模型,由此确定土地价值的总变化是否能准确计量环境改善所产生的效益,(Strotz, 1968; Lind,1973; Pines and Weiss,1976; Kanamoto,1988等等);另一类是享乐价格模型法,也是主流方法,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此做了相关研究[4-11],即通过对住房市场资料的分析建立享乐价格函数,分析有关环境影响的回归方程的导数,再求取边际隐性价格(Freeman, 1971; Anderson and Crockev,1972; Epple,1981; Goodman, 1988; Smith and Huang等)。国外学者对享乐价格函数研究颇多,享乐价格函数形式多样,从线性的、平方的、指数的、对数的、半对数的到Box—Cox转换的。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最合适的函数形式是采用可变的函数形式[12,13],直到Cassel等指出[14],找到享乐价格最合适的函数形式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对环境特征的边际隐价格进行评估。

但相关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对空气质量、水环境的房地产价值损益的实证研究比较多,而对景观舒适度的专项影响研究还很少。而且从模型的假设看,享乐价格法要求有统一的房地产市场,并且房地产市场是均衡的。而完全符合条件的对象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一)模型特征向量与因子选取

影响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享乐价格法模型中解释变量通常划分为结构特征、邻里特征与环境特征三大类。各影响因素又互相影响,因而考察景观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必然牵涉到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

1.位置特征

区位特征(距离CBD的距离,土地等级):区位因子是消费者对通勤成本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权衡,也暗含消费者对景观价值的偏好。

区域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水环境、噪声环境):良好的景观必然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否则景观反会对房地产价值造成胁迫,如南京秦淮河沿岸以前因污染严重,两岸房地产开发受到制约。

景观特征(景观规模、景观距离、景观类型、景观眺望价值、景观环境质量):不同的景观特征对房地产价格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景观距离越小则去景观地的通勤成本越低,观赏更便捷;景观的规模越大,环境质量越好,会产生更多的正外部性;而自然类型的景观会比人文类的更加受欢迎。

2.居所微观特征

房地产项目特征(项目类型、项目品质、协调性):不同的房地产项目对景观资源的要求不一样,高档住宅对景观资源的要求更高,景观资源的利用价值也更高;而不同的容积率的房地产中内涵的景观价格也大相径庭。一般的,容积率越低,楼面地价内涵的景观价值也就越高,楼面地价相应的也应该越高;而房地产开发得不合理会对景观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景观价值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交易年份,该项指标可以充分地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景观房地产的偏好的变化。

表1特征向量分析

特征子特征影响因素指标内涵位置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环境质量景观影响距离CBD距离商业区位土地等级土地区位与购得成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水污染指数水质量声环境噪声指数景观规模景观的开阔程度景观距离景观利用便利度景观规模景观空间范围的大小景观眺望价值视觉享受景观环境质量景观的外溢价值微观因素结构特征楼盘类型楼盘类型容积率容积率协调性景观与房地产项目是否协调交易年份交易年份交易年份考察时间因素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二)景观享乐价格模型的构建

模型假设每个人的房地产效用u是房地产品X, 位置因素 Li,景观因素Si,房屋结构因素Di,交易年份Pi 的函数,且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地区都具有广泛差异的个别因素特征,则可给出由这些个别因素特征决定的价格函数:

Phi=Ph(Li,Si,Di,Yi)

并设消费者拥有房地产j,相应效用函数为:

ui=ui(X, Li,Si,Di,Yi)

假设消费者的住房偏好与其他消费品的偏好可分离,即对房地产特征的需求可独立于其他物品的价格,则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为:

M-Phi-X=0

对于各特征的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u/Sju/x=Phi/Sj;u/Lju/x=Phi/Lj;

第7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许多人每天都在经历上下班时路上车辆的拥堵,你是否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你是否想要改变这种生活?城市的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正在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环境急速恶化与能源的极度匮乏。环保意识在如此客观条件下急需在全民中树立并且强化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青年汇作为社区青年人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认为应该用行动给市民提出一份“绿色倡议书”,让低碳环保的意识融入我们彼此的生活,把减排出行付之于行动,真正的把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绿色出行融入大家的生活。因此,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青年汇、乒羽飞扬社区青年汇、魅力王佐社区青年汇、丰益花园社区青年汇、云西路社区青年汇、中关村丰台园青年汇、晓月苑社区青年汇特发起发起“释放原始真自我,给城市绿色呼吸”大型绿色骑行活动!

活动吸引了近一百名的骑行爱好者,所有参加活动的骑友们从王佐镇政府出发,一路骑行至终点青龙湖公园,全程25公里。在骑行的途中,骑友们用实际行动宣传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也正呼应了主题 “释放原始真自我,给城市绿色呼吸” 。主办的社区青年汇试图通过这次活动,找到心中最原始的自己。现在人们出行往往都是开私家车,已经成为了出行的一个习惯,但这种习惯却给城市造成的很大的压力和问题。他们试图通过这次活动,唤醒人们心中最原始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才是人们最原始的自己,而不是被汽车机器所支配。这是青年汇努力的第一步。

活动的最后所有参加骑行的朋友在宣传条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以这种形式向周围的人宣布“ 我们要绿色出行,这样才是真正我们!”北京团市委社区青年汇致力给骑友们打造一个“靠谱的朋友圈儿、好玩儿的俱乐部”,他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携起手来用实际行动缓解首都城市的交通压力;号召年轻朋友们骑车上下班,健康出行,锻炼身体;最终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接受,用实际行动来宣传“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理念。这是7家青年汇举办骑行活动的第一站,接下来,青年汇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相信这类的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绿色出行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接受。

“1778”再次出发

北京的1778车队再次参与了这次极富意义的骑行活动。1778的含义是“一起骑吧”,是由几个热爱骑车运动的车友在一次刷街时突然灵感一现提出构想并组建的。自2012年7月开始筹备,2013年3月26日正式成立,依托北京五棵松美利达自行车专卖店的技术支持,俱乐部现有会员500人。自成立以来凭借着超高的影响力及凝聚力,加之骑友们极高的热情,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到骑车这一富含活力、健康、低碳环保的运动,不仅对地球生态环境有着突出贡献,同时也可以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增强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现在车队已是北京自行车骑友联盟成员!

自从2013年4月第一次骑行,他就喜欢上了骑行,它环保、便捷、健康,是其他现代交通工具所无法取代的。骑行是苦累的,也是快乐的。当他选择开始骑行的时候,也许是对自己身体极限的一种挑战。“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是有病,但是我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感觉的话,就没有那种挑战成功后终身难忘的喜悦,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快乐!现在你还觉得骑行没有意义吗?”

第8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交通;交通政策;公共交通

一、发展低碳交通的背景及意义

交通运输是我国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且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自2000年以来,我国机动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汽车尾气也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汽车的过度增长和使用,带来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趋势下,“低碳交通”成为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所谓“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目的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发展方式。低碳交通的建设是一个体系化过程,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到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以及人们的出行方式等方面都需进行低碳化改造。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也开始践行低碳交通。这不仅可以减少我国交通建设、运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对营造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使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北京低碳交通的实践

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容,城市人口与出行需求急剧增加,使城市交通不堪负荷,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0年12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76万余辆,汽车排放物占到排放总量的40%~75%,并逐步上升。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低碳交通的建设,在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城市道路规划、高污染车整治等方面成绩显著。

首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申奥成功后,北京进行快速公交线路规划,2005年以来开通了3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新开通、调整大量常规公交线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5年的29.8%增长到2010年上半年的39.3%,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粗具规模,大大改善了居民出行环境。

其次,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北京在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交出行比例不断上升的同时,汽车保有量也不断提高,为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节能减排,北京积极实施低碳交通管理政策。以奥运为契机,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实施了车辆尾号限行、错峰上下班等交通管理政策,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此外,应用节能先进技术。除改善交通结构外,北京市还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在奥运会期间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为奥运保障服务的50辆电动车目前仍正常运营,北京市还在积极探讨新能源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方法、资金来源等问题。

采取一系列低碳交通管理措施后,北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汽车限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道路资源的浪费。根据北京尾号限行规定,限行时间为工作日的早7时至晚8时,长达13个小时。在限行的部分时段中,道路资源没有被最大化利用。

第二,实施尾号限行后交通拥堵状况改善有限。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交通出行数据统计分析,目前北京路网早、晚高峰平均车速仍只有每小时24.2千米和20.1千米。如不进一步采取措施,到2015年北京高峰期间路网的平均车速将可能只有每小时15千米。

第三,公共交通水平有待提高。北京市公共交通不断建设,但目前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仍然较低,五环路内仅为0.23千米/平方千米;同时公共交通还存在运能运力不足、换乘不便,公交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公交工具的使用效率。

第四,私家车有增多的趋势。为规避限行政策,许多家庭选择购买第二辆车出行。来自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保持在每天新增1300辆,在如此巨大的车辆保有量的情况下,低碳生活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未来北京低碳交通发展的对策

为加快实现北京低碳交通,未来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首先,选择适宜的交通发展模式。发展清洁燃油、使用新技术能较好地实现节能减排,在打造低碳交通的同时,还应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宜的交通模式、出行结构。“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建设公交城市,使公交和私车更好地结合起来,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其次,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汽车使用税费等控制机动车流量,如新加坡实施拥挤收费,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使高峰小时交通量下降了45%,采用公交车出行的数量增加了近50%;同时通过进行多种公交补贴提高公交利用率。

第9篇:低碳出行的意义范文

人类正面临着由全球气候暖化引发的生态危机。实施运河综保工程,不仅对于“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杭州应对生态危机,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同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今年7月。杭州被列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杭州的“低碳城市”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利用杭州的水系。低碳的目标是不仅要让杭州绿起来,还要让杭州活起来。“活起来”的内涵就是开发杭州水系。尤其是贯穿城市的运河水系。

实施运河综保工程,是杭州打造低碳城市的“撒手锏”之一。结合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在运河沿岸大规模增加绿化。可以有效增加碳汇,为减碳作出积极贡献;结合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搬迁运河沿线工业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结合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在运河沿线打造上千公里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开辟运河水上公交和旅游航线,为打造低碳交通、倡导低碳生活找到了有效载体。

一、从扩绿和治水入手建设低碳环境

运河杭州段纵贯杭城南北,穿江千、下城、拱墅、余杭四个城区,是百姓家门口的河。运河综保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努力建设一条水更清、树更绿的流动的生态长廊。

(一)整治和提升绿化景观

经过运河综合保护一期、二期工程7年的精心规划和综合整治。运河杭州段自然环境焕然一新。运河主城区段两岸约23公里绿化景观带全线贯通,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赏的“生态长廊”。两岸新增和整治绿化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并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对运河沿岸绿化景观进行全面提升,勾画出一条绿色的生态之河。

(二)治理和改善水质环境

运河综合保护工程采取截污纳管、引配水、市区河道整治、运河清淤驳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措施改善运河水质。一方面引入“活水”。修建专用配水通道三堡船闸,实现钱塘江直接向运河配水。男一方面截断污染源头,完成截污纳管超过60公里,搬迁区域内污染企业,提高区域环境效益。运河主城区段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运河水质总体呈现持续稳定改善的态势。

二、从搬迁传统业态企业入手发展低碳经济

运河综合保护工程通过搬迁传统业态企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企业搬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文创经济“三级跳”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紧密结合产业升级政策,积极实施“退二进三”策略,加快搬迁运河沿岸传统业态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提升运河周边的经济生态和产业环境。截至2010年4月,运河综保工程其搬迁企业162家,搬迁面积达62.6万平方米。

(二)着力现代旅游业发展服务经济

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标,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和整合运河文化,使沿河景点、景观串珠成链,运行低碳环保的漕舫游船,并应用低能耗的LED灯具规划改造运河夜景,开辟运河水上夜游线路,打造杭州水上旅游资源体系,初步形成多样性、互补性和带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格局。运河水上游线接待游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了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39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436.01万元,年均增幅约162.06%。

(三)合理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创经济

为减少建设能耗。保存珍贵的运河工业文化,几年来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运河两岸的工业遗存,一是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对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进相关创意产业,建成了西岸国际艺术园和浙窑陶艺公园等不同风格的产业园区;二是建设博物馆群,利用拱宸桥桥西杭一棉旧厂房和土特产仓库,结合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和王星记纸扇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性地对原有仓库、厂址进行空间整合,通过适量加建,打造国家级、专业化的中国刀剪剑、中国伞、中国扇博物馆,并利用红雷丝织厂老厂房建设工艺美术博物馆。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焕发出工业遗存的新生命力,也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成为城市又一张文化名片。据统计,2009年10月开馆至2010年4月,三大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平均满意度超过96%。三、从打造公共交通平台入手I"M导低碳理念

运河综保工程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环境,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在缓解“行路难”的同时,积极实现低碳化目标,建设慢行系统、水上公交等公共交通平台,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

(一)建设沿河慢行系统

目前已建成运河主城区两岸长约23公里的游步道,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8个,打造一条方便市民、游客行走的休闲健身之路。经杭州市统计局对1000户沿岸居民和500名现场游客的问卷调查统计,93%的市民和游客对运河两岸游步道贯通表示满意、评价较高,其中还有部分市民表示因为游步道的贯通和运河两岸环境的改善,选择了步行上班或出行。

(二)建设水上公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