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工程知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1.1课程目标分析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炼课程对学生培养所需达到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分解相应技能,总结职称技能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1.2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进行分解后的原子单元。《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是由知识点的集合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集合所组成的。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可以分解为对知识点以及知识点逻辑关系的掌握。通过分析这些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分块,构建知识点间的网络结构。
1.3课程知识点划分和描述根据慕课的自身特性,每次慕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之间,这就要求在知识点划分上,每个知识点应尽可能的小,且相对独立,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方便教师对较复杂的问题按点考核。好的知识点的划分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划分后的知识点需要进行难易程度及重要等级的详尽描述,为学生在开展学习中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教师考核侧重点提供依据。
1.4课程知识点内容的设计在对知识点内容讲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构建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配以相关习题、多媒体课件库、视频、图片等资源。因此学生可以获得多种网上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要求和自己对课程的教学经验选择原有资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资源,屏蔽无用的资源,增加自己教学中所需的新资源。
2《物流运输管理》慕课资源开发实例
2.1开发平台选择《物流运输管理》慕课开发过程中选用了北京中唐方德科技有限公司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平台作为慕课资源的开发工具,该平台可实现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习题、作业等功能融为一体,并可将制作的成品于网络,学生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学习,通过电脑登录学习网站进行学习、通过平板终端运行课程平台软件进行学习、亦可通过手机终端借助无线网络完成在线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化,方便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和统一学习。
2.2知识点慕课开发脚本在知识点设计过程中,为避免知识点交叉、重叠首先确定知识点所在分组,并确定知识点的名称及相关描述,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互动设计,互动类型可分为反馈型、确认型、讨论型、投票型等。通过教学互动引出本知识点内容,知识点内容可通过微视频或动画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可以借助为知识点配备的教学资源辅助的对知识点内容进行学习,认为对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以进入测试环节,为每一知识点配不同类型的习题资源,通过知识点在线测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到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但由于学习者身份不同,可以为不同学习者设定不同权限,满足在校生、企业在职人员等学习者不同的需求。
2.3课程作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作业内容的布置可以随机添加,同时也可定向的从习题库资源中进行选取。学生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多种类型工具完成作业的作答。
2.4课程考试最终所有知识点的习题资源将构成《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习题库。在结果性考核时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指数按比例进行试题的选取,考核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13年“双11”全天共产生订单快递物流量约1.8亿件。对比2012年数据,“三通一达”快递公司流量全部翻倍,日处理量已过千万,却并未像往年出现“快递爆仓”的现象,网购者普遍认为配送效率较高。这其中,大数据应用起到了绝对的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Big Data)”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认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对于企业来说,海量电子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点,使得数据处理工具、处理方式,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得到逐步发展,同时大数据应用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从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2013年5月召开的“京交会”上,申通快递展示了其最新的“信息化智能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和整合,可以清楚地查看申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构成等。而在2013年初,京东商城就已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成立“京东商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着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分析与合作。
二、大数据给物流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规划,菜鸟网络将建成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这是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一次大应用,这种应用将会改变物流行业格局,势必给各物流运营商带来冲击。所以,物流快递行业必须及时提高企业竞争力度,扩大企业实力,进而迎接激烈的挑战,而一些菜鸟网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蕴含着有利商机,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大量的人才缺口。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报告,到2018年,仅仅美国可从事“深度分析研究”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短缺就将达到14万~19万人之间。这些人才不但需要掌握着机器学习技术、统计或计算机科学技术,而且还必须能够真正知道如何将庞大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商业情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可喜的是,物流快递行业正是一个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在物流快递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清楚地分析企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情况等。然而,传统物流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更偏向物流系统构建、分析,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等精英人才。大数据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产生的物流系统数据分析师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就对物流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IT技术的人才是不能解决物流行业数据处理问题的,大数据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将深厚的技术背景与所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需求相结合。物流教育机遇随之而来。
三、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现状
虽然大数据给物流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当前的物流教育模式,仍然不能胜任,因为我国推行物流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独立的物流知识体系,很容易造成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教学体系的冗余状态。(2)教育模式陈旧。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欠佳。(3)教材杂,不能因材施教。存在相当一部分教材知识出现了重叠问题,很少将物流实践经验技术总结指导来进行教材编写,教材质量普遍较低。(4)课程结业考察模式陈旧。学生只学习教材,容易形成期末突击学习,考完就忘的局面。(5)教学配套实验室建设落后。即使建设了相应的物流实验室,但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较少,拥有物流省级以上实验室的更少。(6)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物流教师缺乏。由于当前教师都需要博士学位,因此大量年轻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对学生培养不利。(7)案例、互动教学少。物流是实践行业,教育应辅以大量案例、互动教学,但当前案例教学大都较陈旧,国外案例不大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更多的案例没有能将问题分析透,不能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成长。
四、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教育模式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对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物流教育也应立足实践。大数据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变,强调的是创新,是新发明、新服务的源泉。因此物流教育应立足实践并积极创新,其教育模式可适当借鉴国外教育模式。德国模式:德国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对于培养目标而言,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的技术骨干等工作,其课程体系也与企业实际应用紧紧衔接,师资队伍也以双师型(即双轨制)为主,实践环节考核也有严格要求。
英国“工读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需要和自己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再回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之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毕业时同时具备较好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技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以应用为主,注重产学结合。多数高校与当地的企业形成互利合作机制,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按社会需要调整,学校招生人数大都以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劳动市场的人才预测来确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工程师,也大大提高了就业率。美国“生计教育”模式: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关联,使高校教育与社会职业高度相关,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企业高校合作培养、政府企业支持培养、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培养。这三种模式总结起来,就是高校教育注重社会需求,按岗位需要来设置知识技能教育体系,注重实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其毕业后反哺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与行业热情。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物流教育模式可适当做出调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明确就业定位。全国各高校的物流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物流人才教育细分,不必全国都培养大致相同的人才。各高校有各自的优势专业,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进行差异化物流教育。根据定位来设置自己的培养计划,按需培养。
2.加强校企合作。各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细分行业,形成以行业为基础的物流专业特色。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至今已与建材行业、快递行业、快消品行业、电子产品行业等多个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行业渗透积累科研经验,反哺教学,培养卓越工程师。
3.加强学生实践。在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中,充分磨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研保障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大数据教育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将学生投入到企业实践中,从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挖掘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才是多赢。为此,建议设置两个实习期:大一暑假一至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所需学习的知识体系;第二个时期为大四上学期,学生学习后再实践,要求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大数据分析、网络优化、仓库布局及运作优化等。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当前已设置6周的企业实习,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
4.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训练计划。建立如全国物流大学生设计大赛类似的训练计划,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题目,由学生组队参赛,培养协作意识、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企业也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想法。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尽可能安排在企业进行,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更能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某件毕业论文,将企业的仓库效率提高30%。
5.鼓励教师到企业践习。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当教师拥有足够的行业经验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减少填鸭式教育,让课堂更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为企业解决更多的科研问题,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
6.加强实验室、专业图书馆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是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手段。实体仿真实验器材和软件环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构建自己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作为大数据分析的必备硬件。专业图书馆建设也能彰显专业优势,提供科研教学便利。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55-03
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成为其核心动力。近年来,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长期计划以增强人才竞争实力,国家教委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市场看,企业缺失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科学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物流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国内。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如何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徐玲玲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刘丹通过对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课程教学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2]。赵晓丹等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卢海燕针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其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评价机制[4]。孙慧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5]。马乐等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6]。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张运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为前提,提出了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林B嫔等在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筑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8]。周泰等总结了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9]。孙卫华,王成林结合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探讨了物流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10]。
2.国外。国外的物流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物流教育、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及从业资格认证。其物流实践教学有三个典型模式:①德国。其特点是“双元制”培养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物流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大大缩短了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②日本。其特点是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日本的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不仅强调多元化,而且突出特色,可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另外,企业和物流协会也非常注重物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系;③美国。其特点是兼顾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教育体系。美国既重视正式的物流人才学历教育,又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从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倡导下,美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综上所述,国内外主要从培养目标分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体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以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分析为指导,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或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分析物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基于此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提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专业物流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物流流程,精通供应链管理,具备创新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规划方法和优化理论,对物流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在各个行业领域能有效结合物流与本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为企业创造价值。综上,创新型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有: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对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其次,具有突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环节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设计和优化物流系统、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和很强的适应性,在工作中能科学将物流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具体问题。
2.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结合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构建逐级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应特别重视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设置。首先,基础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实践能力。其次,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类课程设计,如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和优化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课外实践环节设置的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强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下。
1.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的基础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可采用⒎⑹剑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尝试创新,成为主动学习的人。该部分包括基础实习、实验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基础实习可开设金工实习、物流技术装备实习、供应链认知实习、国际货运实训等,基础实验开设基础机械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上机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设计性课程设计主要由机械设计、物流装备设计等组成。其中,物流技术装备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物流装备实验室或物流场站、港口等地,了解各种现有装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条件。国际货运实训是在学习了国际物流学之后,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国际货代的基本工作与责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将机械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包括减速器设计等。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是结合设施规划理论与题目数据相结合,进行厂房总平面设计工作。物流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结合机械设计原理和给定题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物流设备设计,如带式输送机设计。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课程应以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物流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课程设计可以开设供应链优化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同时提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成果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的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物流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结合工作及参赛需求和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组成。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专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竞赛项目加以引导。主要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物流设计大赛。该专业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较为重视,每届都通过校内选拔,选派优秀学生与老师积极参与,并已取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申报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专业老师鼓励和引导下,组成研究团队,使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是保证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措施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的关键。
1.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国内高校应建设物流工程仿真实验室、物流工程模型实验室等,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通过参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将科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和实验课程,指导本科生在基地开展创新研究、毕业设计训练等活动,接收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②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生产实习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学校应积极联系,与乐于接受和培养高校实习生的实习单位建立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2.师资队伍建设。①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为教师提供到物流企业学习、调研的机会,培养一批既懂物流基本理论又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规律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实践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提供保障。②专家和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学校可聘请行业专家与物流企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学生座谈交流,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人才需求与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早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储备。
3.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的单一考核制度,还应重视学生平时上课与完成作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建立更客观、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对知识的传授结果考核的同时,还应考核授课的态度、方式与手段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培养出满足当今人才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根据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保障措施。该体系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效缩短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高校物流人才就业难,企业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τ诒U咸逑笛芯坎还蝗面,着重强调了实践环境、师资队伍和制度激励的建设,对学生主体考虑的较少,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32(4):273-275.
[2]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8):142-146.
[3赵晓丹,吴春华,周振,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06-209.
[4]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3,(10):183-184.
[5]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6]马乐,李楠,张莹莹,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7]张运.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22-23.
[8]林B嫔,张晓西.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4,(6):11-12.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起步于2001年,历经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办学体系,每年有数万各层次物流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由于物流教育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缺乏创新性;一些高校沿用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人才质量远远不能符合市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物流人才从宏观上说可以分为高层综合型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专业工程人才、基层技能人才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里又可以分为很多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物流人才规格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很多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实力和传统优势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
(2)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不成熟。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由于缺少本专业办学经验,很多院校设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是很合理,相关课程内容比较容易出现交叉重复现象;一些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相当丰富,物流范围从陆上到海上再到空中,从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消费者,从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到贸易企业、制造企业、连锁超市,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学而且比较平均地分配学时,却没考虑到本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势必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杂而不精。
(3)物流专业师资队伍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较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从别的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主要是从工商管理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方向转型而来),第二种是物流及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第三种是具有一定学历且在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多年的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实际上以前两种类型的教师居多。前两类教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少物流领域的相关实践;第三种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由于进入高校学历门槛较高的原因而人数较少。因此,教师缺少物流相关实践势必造成学生的实践环节的能力偏弱。
(4)大多数高校缺少甚至实践实习基地和相关实验室。由于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很多高校基于此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真正有实习基地和相关实验室的却不多。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如果缺少甚至没有实习基地和相关实验室,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毕业后很难很快适应物流企业的需要。
(5)学校闭门造车,企业不愿投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物流教育必须面向物流产业,物流产业必须依靠物流教育,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高等院校只重视理论与技能的传授,而缺乏物流产业所需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很难适应物流产业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同样,物流产业与物流教育脱节,企业不愿投资物流教育,不愿与高校联合,则很难找到合适的物流人才。
二、社会需求导向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目标定位,细化培养方向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物流本科人才要努力具备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物流本科人才必然是宽基础的,但是,宽基础并不代表没有专精。高校首先要根据自身实力明确自身的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对物流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其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毕业生就业去向来明确培养方向。比如,传统的海运专业较强的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港航物流企业,其设置的课程内容就要在基础面宽的前提下侧重港航物流方面的相关课程,包括国际航运、港口物流、国际贸易、集装箱运输实务、海商法、国际货代等。如果毕业生去向比较平均地分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则可以根据毕业生去向细分专业方向。两个方向的学生在基础课设置上保持一致,到大三下学期则可根据不同的方向偏重于不同的课程。这样,学生知识体系才会宽而精,具有核心竞争力。笔者所在的高校就是根据历年物流专业的就业去向分设了“国际物流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2.成立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外脑”优势
高校应该建立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物流行业内(包括政府、企业、物流协会和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专家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使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可由7~9人组成,行业内专家可占5~7位。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设立可以使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物流人才教育的效果。为了保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长效性,高校应该聘请委员会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增加他们为高校谏言献策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为满足企业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每个实习基地(也就是共建的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时间应不局限于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的时间(一般是大四下学期),而是可以利用每个寒暑假都接纳学生实习。接纳的学生不局限于即将毕业的大四的学生,而是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都可以。当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同,承担的相应实习内容也不同,具体内容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商议。这种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的措施将使校企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获得实际的利益。合作企业可以从大二开始了解这一届实习学生的优缺点,待学生毕业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同时每个寒暑假的学生实习也很好地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紧张问题,还可以请学校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或利用高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为企业的客户提供培训。此外,学校也是企业进行自我展示的重要窗口,校企合作能够起到很好的企业宣传效果。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并参考企业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删教学内容,合并、重组知识模块,按模块式知识结构设计组织教学,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时效。另一方面,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学校、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知识体系满足社会的需要,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得到企业的肯定、社会的欢迎、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4.建立“双师型”物流师资队伍
物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多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一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建设“双师型”队伍,可以采取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到企业挂职锻炼、重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引进学术带头人等措施改善师资队伍。目前不少高校有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的措施,但是力度不大,名额有限,对于年轻教师的机会更少,难以解决所有教师的实践需求。这里可以借鉴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的做法,建立校企共建教师实践基地(教师实践可以和学生实习是同一个基地),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进入实践基地锻炼,并被给予一定的岗位,承担相应的岗位责任,从而提高实践经验。如果高校能够进一步加大激励措施,对于年轻教师自己利用假期深入企业挂职或者平时联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能够给予承认并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相信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鼓励支持校企进行项目对接与科研合作
学校可以借企业的“外脑”来指导人才培养,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为自己服务。企业在运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难题,比如物流方案的设计、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调查与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等。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自身人力资源有限,往往由领导直接“拍脑袋”决策,投下去很多资金,最终结果却未必理想。而高校教师一般都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和优化物流系统,进行物流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等;另外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资源,进行物流市场的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企业若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拿出一些资金来作为项目经费,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源为自身服务,则一定能够提升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和自身形象。而作为高校的师生,通过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有很大帮助;学生也能够在参与项目中拓展视野,得到锻炼,为以后真正走入社会打下基础。集美大学依托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与众多企业进行了科研方面的合作,承接了厦门海投集团、火炬集团、象屿集团、港务集团以及其他众多企业委托的物流规划类项目近20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研究成果已经被许多企业采纳并投入项目的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学研合作带动了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科研项目的开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相关素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李振华(1977-),男,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网络与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进行实时的采集,得到有关声音、光照、温度、电压、力学、位置等信息,通过选择各类网络接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进行部署。
随着物联网产业迅速膨胀,高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预计5-10年后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势在必行。201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通过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几年来,全国已有近千个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个学校原有学科优势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重点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有关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时代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基础雄厚、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我校在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是发展中的集成创新型技术。目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难以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物联网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已有成熟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
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产业的涵盖面极宽。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体现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与网络、软硬件、智能信息处理和安全隐私等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嵌入式。结合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从信息感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应用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有关设置。信息获取包括传感器以及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协议等;信息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云计算、安全等。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才开办几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经过广泛的调研与论证,听取早期已经介入到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通识教育规范、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应用精选、实践环节突出为指导思想,本着充分发挥本校已有学科基础与优势,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覆盖,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索,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外语四年教学不断线,包括三大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在此之上有选择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物联网的领域应用模块课程(见图2),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充分体现突出我校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特色,体现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计划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专业产业的兴趣,激发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从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到综合创新、工程实践逐渐提高,四年不断线,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核心课程实验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包括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多个课程设计与独立实践环节;充分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践课程包括选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课程,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提高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
4.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实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还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集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科研与应用性极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行业培训、认证证书,加强企业实习,尽快全方位了解物联网专业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可优先引进本、硕、博有跨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担任新教师,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会有较深理解。
(2)统一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和遗漏重要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交叉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多门课程有重复知识的现象,需要多门任课老师仔细讨论,区分在哪门课重点讲授,避免多次讲多次讲不透,或者大家都不讲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某门课程是原来多门课程的浓缩,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内容集中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等相关内容的知识,需要根据物联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简化内容,为后续嵌入式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
(3)汲取多学科精华,加强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可以找到的物联网专业教材较少,各个学校纷纷出版自己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解决方法:一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找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口碑较好的现有教材,并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需要适当修改教学模式;二是吸取现有教材优点,在综合必要教学内容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进行理论教学,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训以项目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可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制定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中既考虑学生出口,包括传统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课程,又有贴近前沿的现代技术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占到22.75%,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26-29.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物流运营与管理、仓储、配送、运输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物流相关理论的教授,也要注重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除了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
一、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从重视程度到实践教学的投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现代物流也跨越式发展,暴露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浓重的传统物流特色,在思想观念、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为了抓住热门专业的发展机遇,在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的情况下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致使培养目标脱离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备
配套的软硬件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撑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顺条件建设投入不足,仅以机房内简单的物流软件操作演练为主,缺乏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基本上只接受学生进行参观、举办讲座等浅层面,完成认知实习,而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属于单一的应用模式,自然不能满足进行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工学结合的广度、深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体现了工学结合,也建立了很多校外实训基地。但与企业的合作仅体现在纸质材料上,在校外实训基地挂牌后缺乏联系与沟通,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其合作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免不了企业对毕业生在岗前进行二次培训。
二、系统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看到要想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改变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系统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改革课程体系
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学生应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考虑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情况。首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在课程设置时对一些从事物流综合业务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和设置课程。这样设置的课程才符合企业实际的需要,才能保证岗课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专业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考虑所教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哪些专业知识,学会哪些方法,学会专业技能,有意识的增加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相接近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国际物流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报关流程的操作、填写真实的单据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改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物流类教材的理论知识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实践内容缺乏实际操作的内容,多以案例方式出现。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企业实际需要增加实际操作内容。如为让学生了解某个业务的流程而设计实验课程;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合理布局;通过让学生填写海运提单、商检单、报关单等,熟悉单证业务的操作等等。
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将课堂搬进企业现场。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很强,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一些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为了使学生能较快较好的掌握相关内容,可以将这些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搬进企业现场讲授。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现场操作是否恰当、是否可以进行优化等。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而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可谓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效果。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状况不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逐步转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一批既具备深厚物流理论知识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展,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
Abstract: In the paper,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IE) of some domestic and oversea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problems of system are pointed out. Furthermore, based on marker demand, th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I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re proposed.
关键词: 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特色
Key words: market demand;Independent College;Industrial Engineering;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27-03
0 引言
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叉学科,注重以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系统的管理问题[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一百八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工程技术基础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不同层次高校之间,课程模块与培养体系设置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也面临着很多办学难题,例如:专业设置如何能主动并及时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如何能基于市场需求体现特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如何能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要办好工业工程专业,必须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科学制订培养计划,彰显特色,打响品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同类专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数学基础和理论功底,重心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工业工程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就业。
1.1 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专业办学成功的基础。国内外知名高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依据各自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制定了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2]。
大陆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大多设在机械学院,部分设在管理学院,体现了较强的工程属性;香港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主要设在工学院,注重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设置了诸如“工程原理与设计”、“产品设计和通讯”、“社会工程”等特色课程,值得关注;台湾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课程模块设置较为精细,如有的高校将“品质与可靠性”列为核心课程[3];在美国,工业工程被列为七大工程学科之一,学科体系完备,已形成了人机工程(Human Factor)、生产与制造工程(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物流与供应链(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管理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等五大研究方向,美国主流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特色鲜明,如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物流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质量控制和人机工程学,普渡大学的人因工程等。
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安排等方面的异同,从而为独立学院对现有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整合与优化,修订和完善符合现代工业工程发展趋势的专业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1.2 浙江省内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分析 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浙江省除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设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主要有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等,具体设置见表2。
浙江是经济强省,制造业发达,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浙江制造业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利用外资规模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浙江离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工业工程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实践表明,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益与效率,离不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表2可见,浙江省内独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主要设在机电系,以工程学科为主,强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独立学院的定位是相符的。
2 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之江学院自2002年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至今已有10年,是独立学院中较早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现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工业工程专业一贯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东伊利诺大学建立了“2+2.5”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拉玛尔大学建立了“3+2”合作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教学体系较为完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培养思路基本清晰,毕业生就业面广的良好办学格局,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发现,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培养方案的系统性不强,技术与管理的衔接不到位;②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整合还不尽科学合理;③大型综合实践平台欠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
3 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特色培育思路
完善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的教学体系,优化以机械制造工程为主要对象、制造业信息化为背景的培养方案,加强以制造管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特色的专业优势。使得工业工程专业既能主动适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结合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和社会需求,研究和修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根据独立学院生源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完善和调整教育改革的理念,研究和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面向制造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与浙江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3.2 整合教学课程体系,强化综合实践平台 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4]。如何在课程体系将工业工程的技术特色和管理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关键所在。
一方面,科学搭建专业基础课平台,强化“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适当压缩“电工学”等课程学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改革,根据现有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确定了3-4门专业核心课程,如生产管理方向将“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场管理”等四门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共计11个学分。此外,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梳理,如“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等课程都涉及到仓储管理这一知识模块,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整合,避免多门课程重复讲解同一知识模块的现象发生。
应用型人才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取消了“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的课内实验,增设了1周的工业工程基础综合实验;依据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3周的生产管理大型综合设计和供应链大型综合设计。
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约占总学分的6%,而实践环节占了毕业总学分的23%左右。
3.3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专业特色培育 在以应用型为主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多高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专注培养以采掘业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面向煤炭及相关产业就业;华北电力大学主要培养以电力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主要在电力及相关产业;安徽工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外资和台资电子制造企业。
独立学院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主动适应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制造业包括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之江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制造业,因此,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主动跟踪企业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和体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贾国柱.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国内外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03):130-134.
近年来,随着运筹学课程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适应于本专业的运筹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问题。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提出了运筹学课程群的概念,以运筹学课程为中心优化了相关一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对案例教学、模型讨论教学和算法推理教学等运筹学课程群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献中提出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实践课比重不足等问题,并进行了实践导向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再设计。文献进行了“管理运筹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提出了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案例分析,增强该课程的实践导向性。文献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方向课程进行了情景教学平台的设计。综上所述,运筹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冲突:运筹学相关教材内容多,学时少是多数老师在进行运筹学课程改革时发现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选择或编制教材是关键。
(2)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筹学是数学背景较强的课程,涉及到很多繁琐、抽象的理论推导,如果这部分内容讲得太细,就会忽略运筹学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3)相关课程之前的联系不够紧密: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系,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制造业领域内的应用。运筹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具有承前(机械类背景知识)和启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作用,而目前,这种作用尚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学习情境体系架构、案例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二实践导向型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设计
1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课程需求
从专业背景方面看,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通过大量的机械平台专业基础课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电工电子技术等,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设置管理类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设施规划、物流设备自动化、物流管理等,使学生具备制造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等基本能力。从就业需求方面看,对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需求大多来自机械制造企业。有了这样的区别,就使得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运筹学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有很大的不同。
2实践导向型工业工程专业情境化
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由于每个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它主张情境化教学并强调知识的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关联,以及根据不同情境来组织课程等。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院校工业工程专业都在积极应用实践导向模式,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提出了基于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等设施的布局的需求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吉林大学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方面,现有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减少数学推导、增加案例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缺少针对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专业背景和就业需求的运筹学的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解决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平台必修课与后续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衔接方面的尝试还未见报道。而实践导向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课程体系中的各种实践环节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像运筹学这样的专业教育平台课对实践环节的支持。为了满足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学习需求,本文在分析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结构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支持内容,以及后续应用课程(实践环节)对运筹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应用实践导向理论,提出实践导向型的工业工程专业情境化运筹学课程体系架构。该体系结构采用“引例-模型-算法-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其中:引例过程:充分利用基础课程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支持,如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定积分及其应用、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方程等知识;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运算、矩阵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知识;以及学生在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机械类基础课程中接触过的工程示例,将这些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以引例的形式加入到课程教学中去。通过例举学生在基础课程中学习过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相关基础数学知识及其应用问题的温习,尽量提高续前课程的利用率,避免重新学习老知识,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模型和算法过程:由引例归纳、引出问题的数学/逻辑等抽象描述,将学生易于理解的工程实际问题归结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典型问题,提出该问题的建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过程,建立系统模型。通过用基础知识求解和运筹学算法在求解范围和能力等方面的对比,增强学生对学习运筹学算法的兴趣。在教学内容的优选与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各主要运筹学分支和系统工程理论体系中与基础知识的结合程度,以及对应用课程(实践环节)的支撑程度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设计,形成以系统思维、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分析与规划、系统预测、系统评价决策和系统优化几大主题为中心的相关理论、方法等组成的全新运筹学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其中系统思维重点进行霍尔三维结构、定量化方法、以重构为重点的分析-重构法等方面的训练;系统建模与仿真主要内容包括数学模型、逻辑模型、模拟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及随机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与规划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计划技术及随机服务系统分析等;系统预测包括定性预测方法、线性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及判别分析预测等;系统评价决策包括九级评分法、系统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系统优化包括线性系统最优化方法、非线性系统最优化方法、随机服务系统费用优化及网络最优化方法等。应用过程:充分考虑应用课程及其对运筹学课程的需求,从相关的制造过程、管理过程等实际问题的层面出发,以案例应用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导向进行相关模型和算法的推广练习。相关需求包括后续课程中: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编制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设施选址问题、选址评价等,工程经济学中的多方案经济评价、风险分析、设备更新分析等;以及实践环节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优化设计、工业工程实习中的工作分析与评价等。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