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业保险模式的概述
我国研究人员对农业保险的概念进行总结主要是从经济学与保险学两个角度来界定,其强调我国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也是农业发展的支撑。近几年,我国对农业保险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但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并与商业保险有着一定的差异,其是政府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加强农业保护制定的政策。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尤其是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为农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而农业保险则可以及时的为其提供相应补偿,从资金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以此来保障农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农业保险是为了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所以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以及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特点,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高风险,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气候、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都会对农业保险的标准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自然灾害发生还具有不稳定性、破坏性巨大以及频率较高的特点,这也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稳定,为保险带来较大的风险,相对于其他的商业保险来讲,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的特点;
高成本,构成自然灾害的因素相对较为复杂,其往往是在多种事故的综合下发生的,这也就导致农业灾害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难度,无法及时的明确农业风险出现的因素,更无法在事先做好预计,所以农业保险的理赔成本相对较高;
高赔付,众所周知,农业风险事故的出现并不是对少数的农田进行伤害,通常都是大范围的破坏,尤其是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洪涝灾害、流行疾病、地震等等造成很多省市农业损失严重,与之相应的农业保险所需要进行的赔付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强制与资源相结合,我国农业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在农业保险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其是将与农作物有关的内容实施强制保险,对于其他则是采取资源购买的方式,其将农业保险的选择权交给农民,让其按照自身发展与种植经验来选择保险的投保,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这种人性化的保险方式可以有效的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农业保险模式的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在农村进行实验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是政府主办;在政府的主导之下由相关的额保险公司进行经营;政府支持下互助合作的方式;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相互制保险公司模式。这五种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各有优势与不足,所以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理性选择,以下对其优势与劣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政府主办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出资成立的农业保险股份公司,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对农业保险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其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对内部保险资金进行有效的积累,保障保险公司的资源可以合理、集中的配置,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其运行的成本较高,对其进行管理的费用需要政府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经济负担。
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的中并不算是严格的保险,这种保险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收取投保的费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风险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种政企不分的模式并不适用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容易出现贪污、受贿等问题。
政府支持下的互助合作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是政府可以对商业保险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通过节省制度或者成本转换的方式来实现农业保险,商业保险企业也可以对现有的专业机构与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相关的保险业务;但这种模式下商业保险公司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突出其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益较差。
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倡导的是中外合作,加强了我国农业保险对先进国家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这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管理与发展可以产生推动的作用;但我国的发展与外资国家存在一定的不同,外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农业保险高成本、高风险等方面的特点并不相符,所以并不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
相互制保险公司模式是互助合作制的一种新型模式,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
三、农业生产模式的理性选择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的财政能力也影响着农业保险的效率,所以在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按照地区特点来对其保险模式理性选择。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风沙 风暴 冷冻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ountry, but not the agricultural power, investigate its reason, not enough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reason, reflected in response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not able to respond to commo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We know th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igges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China now, do a good job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o ensure high-quality high-yield crop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opic.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most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ocus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ten reg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dvantageou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duce loss, improve the crop yield and qu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ypes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pe and colleagues to explo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 typhoon frozen sand storm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频临太平洋,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不仅类别多、活动范围广、而且活动次数比较频繁。气象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大约占70%左右,在这里面,农业气象灾害的比例高达60%。我国每年都因为救灾、抗灾使用很大一笔资金,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是一项摆脱不了的负担。现在,随着人们工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形势日益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就造成近几年气象灾害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安稳。由于近几年农业气象灾害的不断增加和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可见,研究气象灾害不仅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极其成因
(1)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
我国是季风型气候,在山东地区,由于受渤海湾海风的影响,季风气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带来的水旱灾害最为严重。
农业干旱的含义是农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带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农业自然灾害绝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土壤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大气、洋流等等。因而,农业干旱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的方面,需要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水旱灾害中,旱灾带来的影响往往比涝灾更为严重,因为旱灾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的,形成结果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危害面积大。
涝灾灾害包括洪灾、涝灾、湿害三种类型,表现出来主要是洪水无节制地泛滥和雨水大量贮积于地表的现象,从而带来农业灾害的现象,它是造成我国东部、东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灾害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洪涝灾害这三种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洪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淹没农作物,从而带来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会带来农作物颗粒无收,甚至引起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洪涝灾害的形成也和地理位置、土壤成分、农作物种植结构、生育期、地表植被、防洪设施等各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
(2)风雹灾害
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虽然也十分广泛,不过相对于水旱灾害来说,风暴灾害的地域性十分明显。风雹灾害产生的原因在于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的灾害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地区比较常见,在山东地区虽然比较罕见,不过考虑到它危害的严重性,这里也一并讨论。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大体上主要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它的特点除了地域性比较强之外,对农作物的摧残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的机械损伤,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3)冷冻灾害
顾名思义,低温冷害发生的季节主要为春季、冬季,在植物过冬期间,因为季节的原因,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持续低下,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额现象。农业冷冻害包括两种形式:低温冷害、冻害。主要的影响地区是我国北方、西北部等冬季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
(4)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也是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自然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在接近地面时,如果风速能够达到(包括)17.2 km·s/时,这时就形成了台风。台风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危害高的热带气旋。根据台风的破坏程度,目前台风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自然灾害危害结果最为严重之一。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太平洋沿岸,主要的台风灾害也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影响,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的致灾表现为两种:风灾、暴雨。(见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除了上面列举到的主要的、影响比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之外,影响我国农业的灾害还包括虫灾、瘟疫、环境污染、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这些衍生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发生的,但是由于其危害面积达、难以控制等,是每年我国农产品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束语
终上所述,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由于各方面的原意,我国并不是农业强国,表现在农业生产高科技含量少、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在灾害能力差、人为影响比较小、对自然环境和气象环境依赖性大。总之,我国农业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8期
[3] 成兆金,赵再全,靳会梅等.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4] 黄飞龙,李昕娣,黄宏智,刘艳中.基于FDR的土壤水分探测系统与应用[J]. 气象. 2012(06)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
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4 结语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防止洪涝灾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彦凯.浅谈资源水利[j].河北水利,2009,(06).
[2] 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2007,(02).
关键词:巨灾风险;风险分散;保险;国际比较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洪水保险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号201106LX47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跨世纪减灾规划》提供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继日本、美国后居于第三位。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非常巨大。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国家财政为主体、社会救济为辅助,保险为补充的单一模式的灾后救灾体制,巨灾风险成本由国家财政或者受灾户来承担。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巨灾风险暴露造成的损失得到的保险赔付仅为损失的2-3%,这与发达国家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中大约30% ~40% 由保险赔偿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比较分析欧盟、日本、美国、新西兰和土耳其等国家巨灾风险的分散模式,为我国的巨灾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欧盟巨灾风险的主要分散模式
欧盟各主要成员国的保险政策不尽相同,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巨灾保险体系。
1. 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
欧盟现有的27 个成员国中, 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五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 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人必须购买。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的国家具有共同的一些特点: (1) 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巨灾保险的强制性; (2) 对巨灾保险责任进行严格界定; (3) 通过扩展基本险保险责任的方式销售;(4) 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进行多渠道风险分散。
以法国为例,法国在1982年通过 “自然灾害保险补偿制度”,保险标的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如家庭财产、建筑物及设备、农作物、车辆等等。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保险后与法国中央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通过再保险合同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责任。巨灾再保险合同由政府提供担保,所以在法国巨灾保险制度中,中央再保险公司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
以英国为代表的其他欧盟国家大都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英国巨灾保险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府不参与其中,市场上销售的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中已经涵盖了巨灾风险责任, 投保人可自行选择时机购买,政府财政也不对巨灾保险进行任何补贴。
以英国洪水保险为例来看其如何通过保险有效地分担巨灾损失。英国的洪水保险不同于美国的模式, 其保险的供给方全部为保险公司,私营保险业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而政府不参与洪水保险的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保险风险,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投资防洪工程并建立有效的防洪体系,并向保险公司提供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只有在政府履行了这些职责的地区,保险公司才提供巨灾保险。英国政府与私营保险业的这种建设关系,使得洪水风险在英国具有可保性。同时, 英国政府还特别注意加强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合作。此外, 由于英国再保险市场是世界第三大非寿险再保险市场, 其再保险市场非常发达和完善, 所以政府并不对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方面的支持, 而是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险时, 直接通过再保险市场将风险分散出去。因此,尽管近几年英国洪水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都在增加,一些地区的保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但是英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竞争性, 对消费者而言依然是成本较低的, 2002 年的洪水保险参保率已达到80 %左右, 这正是英国洪水保险体制的最大成功之处。
二、日本巨灾风险的分散模式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人多地少,日本的巨灾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农业巨灾损失分担方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巨灾保险发展模式。通过对日本农业保险的研究, 可以对于中国农业巨灾损失分担提供良好的借鉴其次, 日本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 研究地震保险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日本的巨灾损失分担机制, 而且对于中国地震保险的建立和实施也具备较好的参考价值。
1.地震保险
日本地震保险体制源自1966 年通过的《地震保险法》, 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日本地震保险将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分开,对前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承保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承担赔偿责任; 对后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规定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承保:初级巨灾损失(750亿日元以下)100 %由参与该保险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中级巨灾损失(750亿~10774 亿日元)由参与该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50 % ,政府承担50 %;高级巨灾损失(10774 亿~41000 亿日元)由政府承担95 % ,被保险人承担5 %。如果单个地震巨灾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规定的总限额,巨灾保险可以按照总限额与实际应付赔款总额之比进行比例赔付。
2.农业巨灾保险
针对巨灾风险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日本农业保险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成功的典范,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补贴保费并接受再保险,作为农业保险后盾。1948年,日本颁布了包括农作物和家畜、家禽风险保险在内的新的农业保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建立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
日本农业保险的组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村一级农业共济组合,府、县一级农业共济组织联合会,设在农林省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除了这三个层次外, 还建立了农业共济基金会,作为联合会贷款的机构。日本政府采取了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相扶持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进行投保、理赔,因此,也可称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日本农业保险制度从结构、职责、强制与自愿保险范围到费率厘定、赔款计算以及再保险等比较健全, 都有立法规定与实施细则,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改,日趋完善,使得日本的这种民间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世界农业保险模式中独树一帜,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美国巨灾风险的分散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对于巨灾损失的分担,美国政府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推出各种保险计划。
1.加州地震局地震保险
美国加州是美国地震多发带,加州政府20世纪80年代曾通过法律,要求经营住房财产险的保险业者同时销售地震保险。1994年1月,美国南加州发生里氏6.7级的北岭(Northridge)地震,造成了约2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这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由于地震破坏严重,损失巨大,保险公司纷纷限制了新的地震保险保单,至1995年1月,加入这一限制或拒保行列的保险公司占到了加州地震保险市场的93%。由于地震保单缺乏,加州房地产市场遭受严重影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6年,加州立法机构决定成立由保险业者自由参加和出资、由公共机构管理的加州地震局(California Earthquake Authority, CEA),专司地震保险业务,地震保险通常附加在火灾保险之内,强制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按照法律,加州地震局不能宣告破产,如果发生重大地震灾害而资产不足,则保户之间平摊费用。当前,加州的房屋地震险中70%以上都由加州地震局承保。
2.美国洪水保险
美国洪水保险计划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28年以前,美国政府实行“堤防万能”政策,认为修建相应高度的坚固堤防就能防洪。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大洪水,造成7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236亿美元,使人们意识到构建综合的工程性防洪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935年和1936年发生的大洪水更使国会认识到控制洪水灾害的重要性, 1936年颁布了防洪法,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并据此法令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洪水保险法》,为落实该法案,又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1973年颁布的《洪水灾害保护法案》以及在1994年和2004年两次出台的《洪水保险改革法案》,分别促进了洪水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3.联邦农作物保险
美国农业也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为了减少巨灾风险, 政府也加大力度对农业和农作物通过保险进行转移风险。1938年, 美国建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1980年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 该法案建立了新的联邦多险种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联邦农作物保险是通过私营保险人的销售系统销售的,主要作为私营保险人销售的农作物保险的附属。FCIC的MPCI为超过农场主控制能力的自然风险引起的全部损失提供保障。1994年,该计划作了新的变动,它要求每个参加美国农业部提供的各种农业支持计划的农场主都必须签订强制性保险,否则将丧失未来的援助。该计划受到政府的极大补助,可视为对农业部门进行支持的一种形式。
四、 新西兰巨灾风险的分散模式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也是地震多发国家, 平均每年发生地震近3000 次。为了帮助人们在巨灾过后能够顺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新西兰成功建立了地震保险制度。
新西兰先后颁布法律并建立地震委员会,地震委员会由政府组织建立,投保人不需要缴纳昂贵保险费,巨灾保险是强制投保,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建立自然灾害基金,然后由政府担保,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中进行分保,巨灾一旦发生造成损失,先由地震委员会支付一部分,巨额损失再利用再保险合同。
新西兰地震巨灾险主要提供包括地震、山体塌方、火山爆发、海啸和地热活动等承保责任范围。巨灾风险的应对体系由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等三方组成。其中地震委员会由国家财政部全资组建,现已积累近50 亿新元的巨灾风险基金。基金主要源自强制性保费及其在市场投资中所获的收益。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房屋或房内财产保险时, 会被强制征收地震巨灾险和火灾险保费。一旦灾害发生, 地震委员会将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 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赔偿; 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在最后一层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地震委员会每年则须向政府支付一定的保证金。
五、土耳其巨灾风险的分散模式
土耳其模式的特点是由保险公司、政府以及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共同合作。2000年,土耳其政府在世界银行帮助下建立了巨灾保险基金(简称TCIP),成为发展中国家地震保险制度的新尝试。其主要特点是:1、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登记的城市住宅必须投保强制性地震保险。2、强制性地震保险的保额为25000美元,超过部分实行商业性自愿保险。3、强制性地震保险条款全国统一,并独立于火灾保险。基础费率的厘定根据地震区域、土地和建筑物结构的风险类别进行划分。4、TCIP管理机构由政府代表、商业保险公司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
综上所述,巨灾保险制度成功国家典型做法之一就是,巨灾保险制度首先要有国家相关法律,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是该制度得以开展并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前提。实施的模式有强制模式、自愿模式,也有自愿和强制实施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伟,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J],市场论坛,2010(5).89-90
[2] 曾立新,美国巨灾政府保险项目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07(6).87-90
[3]张宗军,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巨灾保险制度研究[ J] . 金融与经济, 2008( 6 ): 10- 14.
[4]孙祁祥、郑伟等,中国巨灾风险管理: 再保险的角色[ J] . 财贸经济, 2004( 9 ) : 3- 10.
[5] 王玉,王焕玉等,美、日两国巨灾损失分担机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保险的观点[J],《财经科学》2008(7).19-22
[6]朱文杰,巨灾模型在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经济论坛, 2006 ( 19) : 104- 106.
[7] 何树红、陈浩等,巨灾风险分散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00-104
[8] 熊海帆,巨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应收帐款融资 融资租赁 杠杆收购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社会巨额财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本文就对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作探讨与分析。
一、应收帐款融资
(一)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和方式
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应收帐款数额较大,造成现金短缺,可以进行抵押或出售来融通资金,即进行应收帐款的融通,使企业及时获取现金,解决生产经营之急需。
应收帐款融资的两种具体方式:
1.应收帐款抵押。是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贷款人不仅拥有应收帐款的受偿权,而且还行使追索权当未如期偿还应收帐款时,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从银行贷款的公司必须负担因此发生的损失。
2.应收帐款让售。是指借款人将其所拥有的应收帐款卖给贷款人,并且当借款人的客户未能支付应收帐款时,贷款人不能对借款人行使追索权,而要自行负担损失。
(二)应收帐款融资成本和优点
应收帐款成本有:
1.机会成本。企业赊销意味着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货款,本可用于其他投资并获得收益,便产生了机会成本。
2.管理费用。客户信誉调查费、帐户记录和保管费用、催收费用、收帐费用、收集信息等其他费用构成了管理费用。
3.坏帐成本。随规模而成正比例增长的坏帐损失,成为最大风险。
应收帐款融资的优点:
1.改善资产负债率。企业既可获得资金又不增加负债,用所获得资金来加快发展。
2.具有非常高的弹性,当销货额增加,可将大量的购货发票直接自动的转化为资金。
3.成本相对较低。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良好的客户的信用状况,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取贷款。
4.融资时间短、效率高。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成本较低而效率较高的专业信用审核服务提高了效率。
5.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决策科学化。必须从财务,会计,生产营销和人事等各个方面完善管理,以良好的信誉和资信为其融资创造条件。
(三)应收账款融资的环境建设
1.建立企业的商业信用
卖方企业在给予购买方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对方的资信,要使应收帐款有收回的足够保证。商业信用的建立,根本上要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2.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
我国商业银行需完善银行信用,一是应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银行间竞争;二是加强银行高管人员的资格审查,带动和提高金融界的信誉;三是建立信用制度,改善金融秩序;四是加大金融立法,加强行业自律。
3.建立应收账款融通公司
融通公司根据信用部门对各企业、银行每一笔业务的信用评价,考虑风险与收益,决定是否接受企业申请。
4.建立资信评级机构
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必须调查买方资信和卖方资信,以降低信用风险。
5.加强应收账款法律体系建设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得靠法律规范来重建和维持,融通公司的风险要依靠保险法来分摊。
二、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定义和主要特征
融资租赁定义: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出的规格及所同意的条款,并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条件,使承租方取得所需工厂、资本货物及其他设备的一种交易方式。
融资租赁主要特征:
1.资金运动与实物运动相结合
以商品形态和资金相结合是融资租赁的主要特点。租赁公司不是向企业直接贷款,而是代用户购入机器设备,以融物代替融资。
2.两权分离及最终转让所有权
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只发生使用权的让渡;租期届满处理方式有三种:退回、续租、留购。
3.分期支付租金,超前获得使用价值
合同一经生效,承租人就获得设备的使用权,以而使承租人获得利益。需要支付的租金,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偿付。
4.兼有贸易、投资功能
融资租赁是将借钱和借物融合起来,具有融资和贸易的双重特征。租赁公司通过实物的所有权把握了资金的使用方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种有吸引力的投资手段。
(二)融资租赁主要作用
1.融资程序简单
融资租赁方式由项目自身所产生的效益偿还,资金提供者只保留对项目的有限权益,信用审查手续简便。
2.拓展融通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较早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租金有的可以打入成本而免税,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3.防止设备陈旧老化
承租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短租还是长租、承购还是退还等做出有利的选择,从而防止设备陈旧老化,避免设备闲置。
4.避免通货膨胀损失,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在通货膨胀时设备的价格必然不断上涨,而融资租赁的租金一般是不变的,,从而避免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采用固定利率的合同而言,可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
5.表外融资不影响企业资信状况
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三)融资租赁风险管理
租赁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处理,贯穿于签订租赁合同、订货、运输、收取租金以至内部的经营管理等环节。
1.经营风险管理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管理因素而造成的对当事人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对承租方而言,主要表现为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发生延付或不付租金的行为。在签合同前,要对项目进行细致、科学的咨询和调研,规定约束条件和责任条件,将风险降到最低。
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反映租赁双方各自承担的因对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出租方不能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地提供租赁标的物,影响承租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承租方在技术谈判和设备检验中,做到周详、全面的了解。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和需求的变动,使租赁物件预计的经济效益和残值收益不能实现的风险。承租人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同类产品的调查与预测。
4.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包括风灾、水灾、雷击、地震等。除了设法进行预防和抢救外,对此风险还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不同险别的财产险。
三、杠杆收购融资
(一)杠杆收购融资含义及基本特征
杠杆收购,是指主要通过负债融资来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从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以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85%~90%,其他分为自有资金。
杠杆收购融资基本特征:
1.收购公司用于收购的自由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0%~15%。
2.收购公司的绝大部分收购资金为借贷而来。
3.目标公司实际上将最终支付它的售价。
4.收购公司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自有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二)杠杆收购融资重要作用
1.开辟了新的融资方式
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
2.收购方只承担有限的财务风险
债务融资引起的债务偿付由目标公司承担。收购方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3.有利于增强收购方的获利能力
一方面,收购者可以通过杠杆收购取得利益;另一方利用杠杆收购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资产增值。
(三)杠杆收购融资风险控制
1.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是收购公司无法赚取足够的收入去支付债务利息及其他现金债务的风险。收购公司须有长期发展计划、很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良好的产品结构。
2.市场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指收购后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低。收购方须对产品作深入的市场调研,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来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3.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指收购方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收购方需注意在偿还收购负债期间,没有大的资金进行改造。产品应有较为稳固的市场,使收购完成后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
结语:每个中小企业从创立就面临融资,融资将贯穿企业成立、成长、发展和成熟各个阶段。通常应收帐款融资应用于企业成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扩张生产规模采用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融资是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扩张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核心。企业应根据内部经营管理条件和市场竞争情况相结合采用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企业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融资活动,企业的每一次成功的融资活动,都会促进企业上一个台阶,而企业的每一次的跳跃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的融资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对外经济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吴慎之,银行信贷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王庆成,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5]周升业,王广谦,金融市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6]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水溶肥料;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71-02
水溶肥料是指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超过95%,具有补充作物营养、调节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改善土壤环境等功能的肥料产品。其共同优点主要是:用量少、见效快、使用方便、大幅度节省劳动力,重金属含量低,无残留。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土施农作物追肥造成肥料浪费、又因劳动力不足追肥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以广西喷施宝为代表的部分有远见的肥料生产者,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开发出在作物营养临界期使用的水溶肥料,进行叶面喷施,有效解决了追肥不到位、肥料利用率不高的难题,由此拉开了施肥技术革命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溶肥料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已遍地开花,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作物的叶面喷施、蘸根、拌种、滴灌、冲施和土壤处理,为我国施肥结构调整、节本增效、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各类产品的特点与作用
1.1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以氮、磷、钾大量元素为主,按照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比例,添加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或钙、镁中量元素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养分。
1.2 中量元素水溶肥料 以钙、镁中量元素为主,按照适合植物生长所需比例,或添加适量的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中量元素养分。
1.3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由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按照适合植物生长所需比例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为特定的对微量元素敏感的作物生长提供必须的微量元素养分。
1.4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 以游离氨基酸为主体,按植物生长所需比例,添加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或钙、镁中量元素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诱导出愈伤组织;表面活性渗透剂;对微量元素的螯合作用,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提供有机氮素营养,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提高多种酶的活性,特别是能加强植物末端氧化酶的活性,有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的作用;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能提高作物细胞膜和原生质的渗透性能,加速营养物质进入作物体内;减轻植物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
1.5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 以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腐植酸为主,添加适量的氮、磷、钾大量元素或铜、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制成的液体或固体水溶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为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疏松耕层土壤,破坏盐份的积累,使表层盐含量减少,起到隔盐作用,提高出苗率,减少弱苗、死苗;是天然杀菌剂,可抑制真菌、细菌、病毒病害;修复受损的细胞组织;抗逆性性强;提供植物营养;具有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代谢功能的中间物质,可促进多种物质相的吸收;提高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活性,对农药的分解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钝化生物中那些对农药毒性敏感酶的活性,缓解和降低农药中的毒性。
1.6 有机水溶肥料 以壳聚糖、海藻酸等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肥料。海藻类肥料是从海洋藻类中提取的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减少病虫害,并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的一类天然有机肥料。主要特点与作用:是天然土壤调理剂,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内部孔隙空间,协调土壤中固、液、气三者的比例,恢复由于土壤负担过重和化学污染而失去的天然胶质平衡,增加土壤生物活动,具有提高肥力和减轻农药、化肥的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壳聚糖类肥料是以蟹、虾等壳为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经过盐酸脱钙再经过氢氧化钠脱脂等工序,然后生产出几丁质(又名甲壳质),分子量达100万以上。主要特点与作用:可以拉长细胞壁,所以壳聚糖(植物疫苗)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调节土壤中养分的作用,使农作物提高繁殖能力和防病、抗病等方面的功能;能够刺激植物的免疫系统反应,间接起到农药杀病虫的作用;调节土壤中有益酶的活性,保证农作物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可诱导植物的抗病性,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
1.7 磷酸二氢钾 是以磷、钾矿物质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的化工产品。主要特点与作用:由于含有较高的磷、钾(含P2O5不得低于48.0%,含K2O不得低于31.8%),在各种水溶肥料未被开发前,被用来在禾本科作物生长的后期进行叶面喷施,有时配合尿素进行喷施。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效果明显。
从以上7种肥料的特点与作用的介绍可以看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是作物普遍需求、综合肥效较好的产品;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在抗逆、修复、解毒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海藻类和壳聚糖类肥料在抗病、解毒方面有一定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准入门槛低,存在投机性生产 由于现行法律对水溶肥料的生产只限定于独立法人,对技术人员、注册资金、生产设备及规模化没有设定准入门槛,并且对质检检验规定可委托进行,由此导致投入10万元左右、租用简易厂房、购置简易设备就可依法申请登记,很多原来销售农资产品的销售员、经营户只是为了赚钱,在没有对产品的作用机理和实际效果了解清楚的前提下,就投机性地建厂生产水溶肥料,产品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2.2 科技含量低,过量加入调节剂 由于水溶肥料与普通肥料相比,市场销售量虽然很小,但投入成本小,利润相对较高,不会出现大幅度亏损现象,部分企业不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实际效果,只求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片面追求销售量,利用农民喜欢追求直观效果的心理,在水溶肥料里加入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使之产生在作物上喷施1~2d后就能看到“明显效果”的假象(违背自然生长规律,拔苗助长)。特别是在经济作物上,假象见效更快,由此出现了“石头西瓜”、“催熟西红柿”、“催熟香蕉”、“顶花带刺黄瓜”等违背食品安全的不良现象。此类行为,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关于具有药肥功能的产品应获准农药登记的规定。
2.3 夸大产品宣传,误导农民购买使用 部分企业为了获利,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对产品进行过分夸大宣传,误导农民购买使用。如不论什么产品,都说具有增加光合作用、刺激酶的活性、防治病虫害、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增产优质等功能,仿佛就是“灵丹妙药”,依此来吸引农民的眼球,增加销售量,而全然不顾实际效果。
2.4 政府低价招标,企业降低有效成分 科技含量高、肥效好的优质产品,除具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有效养分外,还加入科技含量高、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核心成分,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以实际效果赢得农民信任,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对小麦“一喷三防”进行补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但部分企业利用少数地方政府招标只执行“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在产品中不加真正有效的核心成分(成本价很高),用只按相关标准生产的产品进行投标,导致产品没有实际效果,违背了国家补贴政策的初衷。有的甚至利用政府先向农民提品后进行抽检的程序,先低价中标,然后在供货时提供部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等检验结果出来后,农民早已将产品使用结束,给基层农业部门的工作带来被动。
2.5 产品特点及法律效力局限,决定了监管难 由于水溶肥料的销售单元较小,销售门店摆放的产品一般不会太多,农业部门在执法检查时,即使发现伪劣违法产品,按现有法律规定只能处3倍以下罚款,没有没收和吊销证照的规定,导致伪劣违法产品“打而不死”,净化水溶肥料市场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肥料立法进程 应尽快出台肥料法,从生产规模、注册资金、技术研发人员设置、质检手段等方面设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从注册资金、专业技术能力、销售范围等方面规范经营行为,加大对违法产品的处罚力度,杜绝违法生产和经营。
3.2 加大农药执法力度 依照《农药管理条例》,对添加具有农药功能的产品,如无农药登记证,对生产和经营者将依法惩处。
3.3 加强产品的肥效对比试验,筛选出优质高效产品,向社会公开推荐 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关于新产品新技术必须按照“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按照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水溶肥料企业积极提出参试申请,由销售地农业部门在市场销售的产品中随机抽样,通过质量检验合格后,由企业出资,省土肥站统一组织进行多点示范试验,对效果确实明显的产品,向社会公开推荐,引导农民使用优质、高效、安全的水溶肥料。同时,也供基层农业部门在招标时参考。
关键词:日本 德国 法国 农村社会保障 启示
目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与各自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也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从大方面来看,仍然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本文以日本、德国、法国三个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例进行比较1,以期寻找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1.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日本农村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与城市劳动者大致相同,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援助、农业灾害保险等主要方面。其中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构成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日本的农村社会保险包括农村医疗保险(也称国民健康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内容。
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主要是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等没有固定职业与稳定收入的群体。一是“地区保险”缴纳比例为个人年收入的8.5%左右,低收入家庭可减免40%-60%,国库补助保险费的50%;二是护理保险,保险对象为卧床不起或患有痴呆症等疾病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主要特点是被保险者个人、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作为整个社会保险新的组成部分,护理保险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互助保险,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民养老金,是由国家立法规定,低有保证、高有限额的强制性的基本养老金。第二层次是国民养老基金制度,为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金。向不满足于第一层次的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险,第一层次被保险者中除豁免交纳基础养老金保险和加入“农民养老金基金”的人外均可任意参加,可享受税制优惠。第三层次是农民养老基金。是否加入完全尊重农民的个人意愿。此外,还为老年人、残疾人、保险者遗属设立了“老龄基础养老金”、“残疾人基础养老金”、“遗属基础养老金”三类特殊人群的基础养老金制度。
农村社会福利包括老人保健和儿童津贴制度。其中老人保健制度针对70岁以上或者65岁以上卧床不起的老人;儿童津贴针对低收入家庭未满6岁的儿童。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的补助年龄则延伸至18岁。
农村公共援助主要是指依据“生活保护法”建立的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凡是家庭劳动所得扣除国家规定的各项最低支出标准而收不抵支者,根据需要生活保护者的年龄、性别、家庭成员构成、所在地区类别等有关因素,核定被资助者的最低生活费标准。
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政府组成了由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相扶持,中央政府农林水产省、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织联合会、市、町、村农业共济组织三级连动的农业灾害保险体系。
2.德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向农民和他们的家庭在遭遇各类风险时提供全面的保护,形成了以老年保障、医疗保险、事故保险、护理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规定,原则上老年保障的对象为所有农民,法定投保人为农场主及其配偶和共同劳作的家属。实行现收现付模式,资金部分来源于投保人,雇主和雇员各交一半,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联邦政府的补贴。
农村医疗保险完善于1972年,它的实施降低了农业企业的经济风险,避免农业企业因为某一个家庭成员的一场重病而危及生存。保障对象为农民、共同劳动超过15年的家庭成员和终老财产者。资金筹措采取共同承担经济责任的原则,个人承担一定缴费比例,政府予以一定补助。
农业事故保险设立目的在于为事故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和疗养,使受害者能及早恢复健康和就业能力。保障对象为全体农村居民,包括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保险费全部由公家保险机构和企业主承担。
由于农业的特点,德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失业保险制度,而是设立了在农业企业结构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时给予援助的制度,即促进停业的农业企业制度,在该规定日期期限农民可以获得企业停业养老金,解决停业期间农民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农村妇女同所有其他妇女一样享有年金保险以及养育子女待遇和养育补贴。保障了农村妇女的平等权利。另外农民自愿提出申请并经审查后还可获土地补贴、休耕补贴、家畜补贴或干饲料补贴、粗放经营补贴等12项补贴。
3.法国的农村社会保障
法国农业人口很少,但拥有农村社会保障的时间很早。1930年的《社会保障法》就规定农民享有和城市工人一样的社会保险。1964年专门成立了“国家防范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以农业税收收入和国家财政补贴对农民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进行防范。20世纪80年代又专门综合一套系统对不可保的巨型自然灾害进行强制性保险。
法国有一个比较发达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系统――农业社会互助金,由“农业互助金管理处”管理,对全部农民实行互助。该互助金系统主要是对农民缴纳的各种保险税进行管理,如疾病、工伤、残疾、死亡、年老、生育、失业、家庭补贴等职业税种,以及一些专门针对农民的附加保险税。农业互助金的外部来源大约占3/4左右,国家予以部分支持。作为投保人,法国农民不仅可以享受国家在财政预算上的支持,还可以享受部分税收政策的补贴。
法国农民分为固定领薪人员(农业雇员及其家属)和非固定领薪人员(农业雇主和农业经营者),两者享受的保险待遇不同。领薪人员可享受农业社会保险、家庭补贴和工伤补贴等一系列社会保险,非领薪人员可以享受农业经营者的疾病保险、家庭补贴和农村养老保险,根据保费缴纳基数不同享有不同的待遇标准。在家庭补贴项目上,两者大致相同,个别项目上有所差别。
4.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从德、法、日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看,虽然农村社会保障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制度实施及资金运筹方式也各有特色,但它们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点:一是覆盖面广,且城乡有别。覆盖到所有农村劳动人口及其家属,且城乡之间保持着两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保障项目全面。同城镇社会保障一样,农村社会保障涵盖了各种保险,但又考虑到农村劳动者特点,在项目设置上有所侧重。三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各国除基础养老金外,还都设置了补充养老金供有余力者选择,能满足各不同收入层次人口的不同需求。四是建立专门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管理。管理机构比较发达,管理体制比较灵活。五是法律规范性强,每一项保障项目都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六是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参与程度大。
从国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如下的借鉴:
第一、以救济型为主的社会保障并不能解决市场经济对农民生活的冲击,单纯的民间保障也无法对农民行使起保障责任。强调家庭保障,其实质就是强化土地保障,强化小农经济组织形式,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只有以国家为后盾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化解农村居民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往我国过分强调家庭(土地)保障和社会救济形式,但随着城镇化提出的土地回归生产功能的要求、家庭小规模化导致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社会救济无法解决长期生活问题,原有的保障形式与我国现有的客观经济环境已经不相适应。在政府组织下,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必须是多层次的。单一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存在财政风险,又难以有效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就养老保障制度来看,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以公共年金(或国民年金)为第一支柱,农民年金为第二支柱,农民个人储蓄计划(或区域性的农民合作保险)为第三支柱的多层次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三个支柱保障重点不同、层次不一、方向有差别。为有效化解农村特有的自然风险,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还设立了农业特别补贴。我国当前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年金和个人储蓄寿险在内的三支柱、综合性、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不同需求。
第三、建立多元资金筹集渠道,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抵御风险的能力。多元主体参与原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突出特点之一。极端贫困人口农村化现象2表明,主要依靠农民个体缴费,很难解决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国还必须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补贴强度,拓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的补贴比例都在50%以上,如加拿大的农民年金的50%、德国、奥地利的70%、法国的88%、希腊、波兰的90%资金都来自政府补贴。德国农村社会救助资金占食品、农业、林业部总预算的72%,波兰的社会救助补贴占94%,实行普遍保障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国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补贴。我国政府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还很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福利彩票收益向农村的拨付也很少。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加强对企业、社会、个人捐助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引导、支持。
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应负的职责。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主要承担从立法、组织实施、资金投入到监督管理全过程的职责。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同政府产业发展政策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注 释:
一、国际货物运输的概念
运输就其运送对象来说,分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而从货物运输来说,又可按地域划分为国内货物运输和国际货物运输两大类。国际货物运输,就是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运输。国际货物运输又可分为国际贸易物资运输和非贸易物资(如展览品、个人行李、办公用品、援外物资等)运输两种。由于国际货物运输中的非贸易物资的运输往往只是贸易物资运输部门的附带业务,所以,国际货物运输通常被称为国际贸易运输,从一国来说,就是对外贸易运输,简称外贸运输。
二、国际贸易运输的性质
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包含着商品的运价,商品的运价在商品的价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来说,约占10%;在有的商品中,要占到30%~40%。商品的运价也和商品的生产价格一样,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运价随着商品的物质形态一起进入国际市场中交换,商品运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对象又是国际贸易商品,所以可以说,国际货物运输也就是一种国际贸易,只不过它用于交换的不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货物的位移。所谓商品运价,也就是它的交换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贸易的角度来说,国际货物运输就是一种无形的国际贸易。
三、国际货物运输的特点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运输,与国内货物运输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国际货物运输涉及到国际关系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外活动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组织货物运输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同国外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广泛的业务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也常常会涉及到国际间的政治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外活动。因此,国际货物运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用经济观点去办理各项业务,而且要有政策观念,按照我国的对外政策的要求从事国际运输业务。
(2)国际货物运输是中间环节很多的长途运输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运输,一般来说,运输的距离都比较长,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运输工具,通过多次装卸搬运,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如转船、变换运输方式等,经由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要适应各国不同的法规和规定。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生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的运输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作好组织、环环紧扣,避免在某环节上出现脱节现象,给运输带来损失。
(3)国际货物运输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变
国际货物运输涉及到国内外许多部门,需要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主、交通运输、商检机构、保险公司、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海关、港口以及各种中间商等打交道。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策规定不一,贸易、运输习惯和经营做法不同,金融货币制度的差异,加之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国际货物运输产生较大的影响。
(4)国际货物运输的时间性强
按时装运进出口货物,及时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对履行进出口贸易合同,满足商品竞争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及时结汇,都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一些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和敏感性强的商品,更要求迅速运输,不失时机地组织供应,才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销售市场。因此,国际货物运输必须加强时间观念,争时间、抢速度,以快取胜。
关键词:北方园林;景观;设计布局 ; 特点; 冬季管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占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其中园林就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款瑰宝。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北方园林系统发源很早,规模很大,与以长江流域为主题的南方园林系统互有影响,但在布局和自然方面独具自己的风格特点。
一、北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1、宫廷园林居多
北方园林中以宫廷园林居多,并且在其造景特点上均以宫廷园林为代表,大多具有宫廷园林讲究帝王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体突出,强调中心的特点,而且几乎所有的宫廷园林都占地较广,平面布局严谨,壮阔,厚重沉稳。
2、融合南方园林因素
在北方,园林的景观和南方相比是不同的,可以说差异很大,但是南北总是分不开的,经过历史文化行熏染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所以在园林的景观中,也融合了南方园林的一些因素,并仿照了许多南方的特色园林,例如圆明园中仿照了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鸳”、“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和苏州的“狮子林”:熙和园仿照了杭州西湖等等。
3、具有浓厚的四合院基调
四合院是北方的典型民居。在古代中国, 不管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其居所都是四合院的形式。受此影响,北方园林在造景上也都带有浓厚的四合院基调。如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恭王府花园则是北方私家花园的典范。
二、北方园林景观的设计布局特点
1、前朝后寝
在园林后园的设计中,就现在的北方园林来看一般存在前朝后寝的特点,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个特点顾名思义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园与宅的关系上,园林居于宫殿、住宅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景山、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都是在后部。二是园内游与居的关系上,居前游后,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在南面入口处,颐和园的宫殿区在东面入口处。
2、轴线对称
北方园林造景中区别于南方园林虽明显的特点就是轴线对称。皇家、私家、寺观都是如此。园林的轴线与宫殿和住宅的轴线一致,成为宅区轴线的延伸。轴线对称的特点在布局中的主要体现在:中轴线上布置最重要的大门、厅堂、宫殿、水池,无论大小园林都是如此,其中以颐和园轴线最为壮观,从昆明湖上的风凰墩开始,到南湖岛,到万寿山的牌坊、排云殿、牌坊、石拱桥、北大门,既可以从岛上观,也可以从山上观,气象均有不同之处。
3、一池三山
就中国现如今北方保留下来的传统园林来看形式上一般都是一池三山,这个特点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也广受设计者的热爱。一池三山已经成为园林造景中的定制的设计布局形式。一池三山源于齐国的东海神话,成就于皇家园林的祈寿夙愿。北方园林的一池三山主要表现于皇家园林之中,比如金、元、明、清四朝在西苑三海景点创作,一海一山, 南北一线, 成一池三山之制。一池三山的布局思想在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则演化成一池一山、一池二山或一池多山。
4、仿景缩景
在中国北方园林中再设计和布局上常常运用仿景和缩景的办法,两者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比例问题上,有了差别之后,设计者也就给它们取了歌好听的名字写实缩仿和写意缩仿。早在秦朝时就开始有了仿景缩景,到了金、元、明、清定都北京之时,异地仿景和缩景达到了。
5、障景漏景
障景和漏景是一对概念。北方园林的障景表现为严密性,从围墙的障景上看,大凡墙隔较少漏窗,即使有漏窗,也是较为厚重的花式或直接玻璃屏蔽。入口前的障景多用龙壁,因为大多现存园林为皇家园林,北海的九龙壁成为中国影壁的代表作。当然,入口后的障景也大量用影壁来转折空间,这一点在一般私家园林中表现极为普遍。
三、北方园林造景的自然特点
1、景观中的用石特点
石头在北方园林中是最为常见的东西,它可以说是一个景观的基础,其他景观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设计的,而在近几年这个新宠事物在园林建植中更是广泛应用,但它的作用较以往显得更加炫目。园林绿地中所应用的石头数量并不多,但它绝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是最为普遍的。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2、造景中的植物特点
园林造景中的纯植物学内容乃是园林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缺少植物的园林或植物品种数量达不到一定比例的园林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灌木类有丁香、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
3、造景中的用梅特点
在北方园林中,有很多梅花专类园。这些是以梅花为主题植物材料,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培梅花,在宏观上欣赏梅花的群体美;或者制作精致的梅花桩景,从微观品味梅花姿韵美。在北方园林的建造中,还常常用梅和其他类别的物体组景。常用的有:梅花与植物组景,如与松、竹的“岁寒三友”组景,与兰、竹、菊的“四君子”组景等等。
4、造景中的乡土植物特点
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园林,可以营造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在丰富的园林植物中,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
四、景观冬季管护
(一)病虫害防治
1、在园林管理。将种植园内有病虫的落枝、落叶、杂草、病果处理干净;结合冬季修剪,将病虫枝剪掉,集中烧毁;刮除在树皮缝、树疤内、枝权处的越冬害虫、病菌;对有下树越冬习性的害虫可在其下树前绑草诱杀,集中杀灭。早春培土,增施肥料,恢复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涂白。在冬季,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是道路两旁的树木树干被涂白,园林景观中的树木更要如此,这都是为了防虫害,一年2次为好,第1次一般在1O月下旬到11月中旬之间,第2次在早春进行。该方法简单易行,还可减轻冻害。涂白材料配比为水7生石灰:硫磺:食盐=40:10:1:0.5,并加入0.1%~0.2%的不怕碱、残留时间长的农药。涂白高度1-1.6 m,有条件的可涂高一点。同一路段、区域的涂干高度应保持一致,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3、药剂防治。第一,用小棉球浸渍80%敌敌畏乳剂5~lO倍液塞人树干虫孔内,再用粘泥封口以消灭天牛、吉丁虫及在冬季严重危害棕榈植物的褐纹甘蔗象等。第二,选用有针对性的高效药剂清理虫源,例如对同翅目的蚜虫、介壳虫、飞虱、叶蝉等宜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嗪酮类的内吸性仿生杀虫剂。第三,大面积防治地下害虫,667m 用5%辛硫磷颗粒lkg兑细土25—30kg开沟施土中,对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效果好。第四,选择广谱内吸性或保护性杀菌剂清理病源,如百菌清等。
4、加强检疫。对有病虫的植物繁殖材料,需加强检疫,进行处理,杜绝来年种植扩大蔓延。
(二)冻害防护
1、加强栽培管理。春季加强肥水供应,合理运用排灌和施肥技术,促进新梢生长和叶片增大,提高光合效能,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强树势。夏季适期摘心,促进枝条成熟;冬季修剪,减少蒸腾面积,以及人工落叶等均对预防低温伤害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整个生长期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在土壤封冻前灌防冻水,在早春萌芽前再灌1次返青水,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使苗木增加抗冻和抗风的能力。
2、加强自然灾害天气预测预报。园林绿化相关管理部门应紧跟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信息,制定相关的防冻减灾紧急处理预案,做好防范工作。
3、加强园林植物的保护。灌完冻水后结合封堰,依不同树种和规格,在树木根颈培起大小不同的土堆,这样既能防止冻伤植株根系,同时又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在灌完冻水后对花灌木平茬修剪,盖一层干树叶后,再盖40~50cm细土,轻轻拍实。这样既可防冻,还能保持枝干湿度,防止枯梢。新植的幼树或不耐寒树木用草绳缠树干1.5~2m高,可达到防冻目的。在霜冻来临前1-2个月对园林植物喷施防冻剂,增强抗冻能力。在将发生霜冻的黎明,向树冠喷水,防止急剧降温,起到减缓降温防止霜冻的效果。
结语
在北方园林造景中,建筑的形象多趋于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北方园林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北方园林造景上,不管是在建筑布局上,还是自然的风格上,还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相比南方的园林,都明显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李艳丽,王海龙.浅析北方园林的人文精神及特点,科技信息.
[2] 刘庭风.北方园林的布局特点, 园林赏析,2O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