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地理 微课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工具的使用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这就使得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微课就是在这样得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短时在线教学方式。戴维教授指出:微课其实可以短到仅有1分钟,它将教学中冗长的措辞和细节精简下来,用来突出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功。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而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微课丰富了地理授课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将新旧知识衔接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结合新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设计导入型微课,以便顺利讲解新课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典型例题来制作微课,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2.微课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自主学习。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地理微课时间较短,内容较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学生自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差异化水平,对视频快慢进行控制,可以结合需求对视频反复播放,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借助微课,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异步教学得到实现,支持分层教学的开展。

3.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地理教师是微课应用的核心,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微课,涵盖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设计,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微课的一般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2)进行微课设计。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3)进行微课制作。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四、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就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谁都能用的图片和视频不能体现出专业地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课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也能深刻感受到站在他们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教师的心。“亲其师、信其道”,最起码在情感分上,你已经胜出一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此类型的微课可采用动画制作。比如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讲解起来干巴巴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这一内容,这是专业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思考的,动画制作的微课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微课诠释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较易让课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地球运动”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3.利用微课提高解题技巧与答题能力,提高复习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答题体系及掌握解题技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微课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常见题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型时迅速抓住解题的关键,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准确度。其次,利用微课对既往疑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应题型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掌握易错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最后,利用微课让学生熟悉中考地理题型,消除学生在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1]周玉贞.巧用微课提升初中地理课堂质量[J].新课程,2016.3.

第2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33-01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室应运而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策略、好方法,它让语文课堂更完美。

初中语文课本大致可分为:现代文、文言文、综合性学习、课后古诗词和名著导读及语文复习课六个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各部分的特点,结合“五步教学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现代教学

针对现代文部分,以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再塑生命》为例,以前在教学这一课时,很难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一般是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文中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内涵便认为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可当我今年再研读这一课时,在反复修改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再塑生命》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我运用信息技术将课件围绕“五步教学法”进行设计:用幻灯片展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检测内容、合作探究所涉及的问题。这些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展示极大地节省了板书所用的时间,在拓展延伸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和《再塑生命》中主人公相类似的成功人士及有关格言,这不仅节省了板书所用的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播放歌曲《少年强》给学生更强的心灵震撼,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自信!这些已从学生的课后反馈中得到了证实。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文言文教学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时代特点,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效果将明显优于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为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将文中所述美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边听诗文朗诵边欣赏美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也可将学生掌握所需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加以展示。如此将枯燥的文言文字生动形象化,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确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好策略、好方法。

3.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部分,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的效果。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话题,旨在让学生在感恩母亲中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激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五步教学法”将其设计为五大板块,由浅入深逐步激发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这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极好的爱的教育,特别是让学生在倾听歌颂母爱的歌曲过程中回忆有关母亲以往对自己的关爱的点滴,在回忆中感恩母亲,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此对母亲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再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引导,激起其灵魂深处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所有关心自己的人的感恩等,促使学生今后能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和生活,这对其以后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既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好策略、好方法。

4.课后古诗词教学及名著导读教学

语文课本中的课后古诗词,如果只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亦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课本每册课后都有十首古诗词,一般课本上只有诗前导读和少量的课下注释,针对每首诗仅靠这些学生很难从中有全面的理解,而理解是背诵和正确运用的前提,所以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完善。比如针对每首诗词设计一些课件,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名句赏析及常见问题设置。对于已谱成曲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加以欣赏、吟唱,效果将会更好。这些课件的恰当运用,既让学生对诗词有了全面地理解,又激起了其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用于名著导读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5.语文复习课教学

语文学科的复习课如果按以往的传统方法进行复习,效果远不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的效果。传统的复习课一般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复习题,学生在下面手抄。黑板空间小,于是写了擦擦了写,较多地占用了课堂时间,一节课复习不了多少内容。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复习课中,首先可省去板书所占用的时间,学生在多样化的复习形式中其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本学期的期中复习备考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将复习内容设置为:字词专项练习、现代文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项复习、综合性学习专项练习、课后古诗词专项练习和名著导读专项训练,共六大板块,每个版块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复习。以字词专练为例,我首先将所复习的字词以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展示,并注意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的多样性,把所要复习的内容,以字词注音、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选出用词不当的一项等多种题型进行展示,将学生的答案运用投影仪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热情,将原本枯燥的复习课生动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3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以图导学 初中地理 教学效果

所谓以图导学,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画作为媒介,把深奥难懂的语言与图画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

图作为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符号表达方式,其中包罗万象,从中可以读出大量的地理知识信息。图和地理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地理教学中图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等作用重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图是地理学除文字外最重要的语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缺少地图,很多知识就难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难以让学生牢记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图在教学中发挥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

二、以图导学的准备

1.实物图

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以以地球模型为直接的教具;在讲褶皱和断层时,实物模型也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也可以收集一些标本作为实物教具等。

2.挂图

这是地理教学中比较传统的教具。传统的挂图主要以地图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的推广,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四季变化、世界气温的分布等这类问题进行幻灯片挂图教学。

3.教师画图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画起来又比较容易的画图教师可以一边画图一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洋流示意图、水循环等,这些内容可采用直接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

当教师确定采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时,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以图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把即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图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图导学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这是教师准备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包括教师的开场白、进行图的展示、学生的观察、听读等。

2.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播放樱花和《北国之春》后可问学生如过学校组织去日本旅游可通过哪些交通工具到达,从而得出日本是一个岛国。

3.探索问题。

根据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可让部分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有利于学生修改和弥补自己所作出的回答。

四、以图导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与整节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相连。地理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图画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生自主探寻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图画和文字是两门最重要的文字,两者在很多时候会互相转化,有时候需要把文字转化为图画,有时则需要把图画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在教学中尤其要关注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又需要学生具有观察、思考、理解等综合能力,就是在“会学”的基础上进行培养,需要师生双方长期的努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用以图导学进行教学即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图导学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3.以图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图画中一般提供的地理信息主要有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的走向、各自资源的分配情况、降水量、气温变化、交通分布等等,学生可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挖掘,发现其中所含有的隐性信息。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差异中,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地形、气候、降水等图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生产、生活等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所遇到的图画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提炼,提高学生对图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以图导学教学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以图导学是新课改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图中挖掘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艳 “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03-104。

第4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学完必修课程之后进行的,笔者认为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需要整合的地方。本论文以选修三《旅游地理》为例,探讨选修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选修课程;旅游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地理一、必修地理二、必修地理三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在高二上学期完成地理的必修课程,文科和理科学生都完成会考之后,文科学生进入选修地理的学习。

选修地理是在学生高二学期学习三本必修知识和复习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之后进行的,所以,选修地理在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一能力方面要求颇高,同样,恰当运用选修地理,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巨大。

但是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材在教材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教材的编写重复性较强、案例的选取新颖性稍微欠缺,需要补充一些前沿性和时代感较强的案例作为新鲜血液。旅游虽然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但是对旅游的感触,不同地区的学生差异性较大,某些学生的旅游经历不见得很多,即使笔者所在的城市学校,学生能出去旅游的机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大多数都是只在城市附近的一些景点游玩过。如果单纯只“教教材”,势必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恐怕还可能把有实践意义的《旅游地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笔者以选修3《旅游地理》2.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为例,探究选修3n堂教学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这节课的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本节课从旅游资源的本身和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进行了分析,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知识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抛出案例,提出问题(5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福建武夷山和云南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运用地图册,找到两处旅游资源的经纬度和相邻的地区。提出问题:假设成本相同,客栈规模一样,你最愿意在哪一处旅游景区附近建客栈?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知识,了解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对新案例的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5分钟)

小组讨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尽量根据能力强弱和走读与否将每一个小组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查找资料、互相促进。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六人学习小组已经根据以上原则提前完成分组,一人记录结果,讨论时指定发言人。每一组的记录员和发言人要定时更换,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代表本组表达讨论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在组内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陈述结论,查漏补缺(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中的主要部分,每组讨论客栈的选址要和旅游地的游客量产生直接的关系。能够从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和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各组展示讨论结果,可对前一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重复的讨论结果表示赞同即可,也可对前一组的结果提出反对意见并论证反对意见。通过讨论和辩证分析,各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要注意的要素形成尽量统一的意见。但是要注意的是,提出的每个案例并不都有一个确定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比如每次讨论客栈的选址问题,重点在于知识的总结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四、总结提升,理清思路(5分钟)

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需从三方面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包括资源的吸引力,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开发价值,包括位置、客源地、经济距离、交通、季节性、停留时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等。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真正的指导者,也是点睛之处,因为选修地理中通过整合教材选取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形成某一地理事物或者地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把通过案例讨论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上升到地理原理的层面,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迁移拓展,举一反三(10分钟)

案例讨论完成之后,选取贵州梯田、红色旅游、冰川旅游等题目,分组思考所给案例的开发条件评价,对每组学生给出的答案评分,检测学习成果,提高迁移能力。所选题目尽量是新颖的情境,运用学生通过讨论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题目问题。既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分析每组成员题目答案时,注意学生答题的规范程度,培养学生用新建构的地理语言表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整合教学资源,选取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将地理课转变为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将地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地理实践之中,真正体现选修课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

第5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物理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思维工具[1]。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2]。思维导图作为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绘制简单、易操作[2]。思维导图通常利用不同的颜色、线条、符号,熟悉的图像等简单、基本、自然的事物,直观形象记忆知识,能把感知和理解知识联系起来,积极调动思维,提高了学习、工作的效率。自从思维导图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作为反思学习、优化思维的工具,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分析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条理更加清晰,备课更轻松方便,效率更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做笔记、复习整理知识,有利于理清所学内容的条理层次和领会所学内容的要旨精华。下面结合中职物理的教学实践,谈谈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备课中的应用

备课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必须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方面。这就要求中职物理教师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基础、学习关键点和学习能力、教材的内容和逻辑以及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策略等。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整体思维结构,能够帮助中职物理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系统地考虑备课中的所有问题,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的效率。备课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思维导图,以备课内容为中心主题,以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为次级中心主题,再分别以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为中心主题继续引申,如学生情况可以引出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关键点和学习能力等,……如图1所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备课思维导图。中职物理教师通过绘制备课思维导图能够把备课中所涉及的内容、思路、方法、策略融入其中,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自己备课的效率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中职物理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把要反思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的执行情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等等在教学反思的思维导图上展示出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清晰了,并给出相应的措施。教师经常这样做,既方便了解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又有利于对教学设计、策略等进行补充、调整和改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形象思维较为突出,这与中职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思维较强产生矛盾。因此,中职学生学习物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职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问题,就必须改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多角度思考、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思维导图,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中职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引导中职学生通过将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知识进行联想、发散思维联系到所学的物理知识之中,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促进思维训练。

2.1指导中职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引导中职学生预习时,从预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发现和问题等做出预习思维导图,如图2。让学生带着问题、疑问来听课,学习目标明确,听课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效果更佳。

2.2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课前已经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并做出了相应的预习思维导图,初步了解了所学物理内容的相关概念、规律以及知识梗概,了解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并在预习思维导图上标注了预习时存在的疑难点、困惑点以及对知识的拓展点。上课时,教师利用备课思维导图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着重关注中职学生预习的疑难点和障碍点以及预习思维导图。针对中职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思维大碰撞,引导他们进行想象、联想,通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并绘制集体的思维导图。教师板书可以采用中心主题———次级中心主题――关键词的树状结构展开,层次分明地将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有逻辑地呈现,让中职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对物理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和重组,有利于他们理清物理知识脉络,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化解疑难问题。中职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将会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也避免了传统的费时的线性记笔记方式,还不能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下面以“运动的描述”为例。运动的描述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所学内容有研究对象的简化(质点)、运动过程的描述(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速度与速率)、物理研究艺术(理想化模型)等基本概念。以运动的描述为中心主题、以研究对象的简化、运动过程的描述和物理研究艺术为次级中心主题,再以次级中心主题为中心继续引申……做出运动的描述的思维导图,如图3。

2.3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让中职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整理,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重新理顺和整合所学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思维导图能巧妙地帮助中职学生在理解知识和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思维导图,将物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物理复习课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应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独立回顾、思考、归纳、整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引导中职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主动地回忆所学的物理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理清所学物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并解决疑难问题。中职物理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引导学生去构建自己的复习思维导图。以“运动与力”章节复习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中央位置写出复习内容(运动与力)作为核心主题;接着师生共同分析确定出几个知识点(力、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为中心主题(初级分支);再由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各知识点所包含的知识共同形成次级中心主题(次级分支),如运动包括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后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如图4。通过教师引导中职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以及注意的问题,掌握物理知识并训练了思维。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为扭带把运动(a)与力(F)联系起来,构建章节知识网络,将章节所学的内容紧紧地整合一起。复习时也可以以某一学生的复习思维导图为资源,让全班同学进行补缺补漏,共同完善;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经过讨论、思考、协商形成集体的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复习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结构,还要重视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关注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知识,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梯度的题目,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职物理教师还应该引导中职学生构建课后复习思维导图。

3小结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表的形式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表象出来,从而促进思维过程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效的思维工具[3]。它不仅适用于教师的教,更适用于学生的学[4]。特别是对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有助于他们构建物理知识网络,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但是,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过多灌输思维导图的理论知识,而应重视引导中职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加强指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思维导图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点、线、面、图形、颜色等简单、熟悉的东西来表现物理知识及其关系。这将对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琴.谈教师如何有效应用思维导图促进教学[J].学术问题研究,2015(1).

[2]高丽,孟素红.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3]汤邦彦.思维导图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1).

第6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地理教学;微课制作

微课是近几年来很火的一个教育名词。但如何让微课真正意义上走进教学一线还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本人从自身的教学体验出发,从微课的优势、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及其制作技能等方面做一初步探索。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的概念,目前解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有些人把微课定义为是一种课程,有些人把它定义为一种视频资源,还有些人把它当做一种教学活动。本人根据自身教学体会及使用微课的经验,认为“微课”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学科知识点、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发的网络数字化课程资源包。它应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微课比较短小

时间一般是以10分钟左右为宜,可以下载下来,放到手机或电脑里,利用零碎的时间观看学习,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2.微课资源容量小,教学主题少

一般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实验操作为主。

3.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活动精彩

微课中的教学过程是可以精心编导的,是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编辑,从而极大地提升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4.微课是一种辅助学习资源包

它不能取代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是用来辅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点的一种学习资料。

二、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

1.课前预习

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心目中是“副科”,学生没有主动预习地理新课的习惯。利用微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精美、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大部分学生出于好奇心会看这个视频,一旦学生觉得这个视频很有趣,就会期待教师继续相关的微课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注意预习的时候最好给学生配有“微课学习任务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成功与否往往决定整堂课的成败,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插入一些与新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会为教师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便利。如,讲授“中国地形”内容时,老师上课时可以把自己到不同地方旅行所拍的各地名山大川、地形地貌做成3~5分钟微课视频,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

习惯。

3.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并且根据微课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进行“大陆漂移说”教学时,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形状,然后利用动画方式把二者对接在一起,让学生深刻感受南美洲大陆东岸和非洲大陆西岸的轮廓十分相似,从而推断二者很有可能以前是在一起的。

4.诠释重难点

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生涩的知识点难以理解;而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微课,就让课堂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视频的运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地再现,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要求,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湘教版“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意义也较难理解,所以,可在微课中借助地球运动的Flas,在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逐一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发生的地点、获得光热的多少等知识点。又如,讲授“地形雨”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地形雨形成的模拟动画,仔细观察空气在不同高度上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通过微课的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使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习和记忆。

5.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是学习过程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的复习巩固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有效学习。对于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相关的微课,以查漏补缺,巩固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知识;而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生,可以在班级论坛和同学、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一方面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如何制作初中地理微课

主要有确定主题、教学设计、准备素材、制作课件、视频制作、后期编辑几个步骤。

1.确定主题

选题就是对教学对象和教材进行分析,选择需要制作微课的一个知识点,通常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划分”“经纬度的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向的判定”“气候类型的判断”等。另外选取的内容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2.进行教学设计

主题确立以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内容包括导入语、讲解语、总结语、地理问题、教学情境、生活故事、导学方案等。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知识点气候,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所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微课的理念。其次要符合认知过程。良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有较大差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多图、动画、视频)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接受,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认知方式已经慢慢发展为能够初步接受略微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

3.准备素材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材料。

4.做好PPT

PPT中只需放核心内容,第一张PPT作为微课的“脸面”,应当有以下清晰的内容:教材版本、学科、学段;突出教学内容的相关图片;所在的章节;作者及单位。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能烘托字体,色彩不能太艳丽,背景不要凌乱;尾页设计可以加入感谢语、欢迎观看其他微课等语言。

5.进行视频制作

一种是直接录制。录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是浅色,不要出现其他杂物,声音大小合理,摄像头不朦胧,摄像角度最好从正面;另一种是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6.0 中文版)把电脑屏幕录下来,并同时录入讲解的声音;第三种是把PPT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设为自动换片(注意合理设置每张幻灯片的播放时长),录制旁白,另存为MP4格式即可。

后期制作时注意时间的控制、音量的大小、格式等,视频格式多为FLV、MP4,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微课已经逐步运用到中小学等教学改革项目中,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第7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大面积、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大规模提高教学效果的比较典型而稳定的教学程序的综合”。基于这样的概念,笔者以为,萧山区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新范式就是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可以大规模提高教学效果的、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比较典型而稳定的教学程序的综合。

全国及浙江的典范杜口与昆铜等中学的课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让我们对课改也充满信心。但这些学校“一校一模”“一科一模”的课改模式,其不能体现各学科特质与各学科模块化知识特质,这是课改前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萧山区教研室提出了各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架构与实践。

萧山区思想与社会学科的新范式课堂教学改革,从试点学校的“一校一模”到本学科的“一科多模”的实践,同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初中思品社会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架构与实践

(一)模型架构

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思品社会学科各模块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架构了以下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一科多模”的课堂新范式,见图1。

(一)实践解读

下面以我们的实践为例对各模块范式作简单解读。

1.思品模块: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受生活―互助合作,理解生活―巩固训练,学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课程性质和理念,联系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无疑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质和追求。根据对学科特质的这一理解,我们构建了这样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范式。这一范式既符合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也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规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这是众多学科的共性做法,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则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又契合教学主题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中,教师用网络语言作自我介绍,很清新、简洁、自然,也很新潮、时尚,学生很感兴趣。

(2)自主预习,感受生活。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脱离教材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体悟基本的概念、原理的,是学生学会生活的很好的学本;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总体是缺乏的,让学生先行自学教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生活感受,为进一步地探究容易引起烦恼和困惑的生活难题奠定基础。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安排了这一教学环节。

(3)互助合作,理解生活。通过自主预习,感受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肯定还是肤浅的,需要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并在互动中通过合作和分享来扩展自己的经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学习过民主的生活。如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网的骄傲、网的悲伤、网的期盼三大主题板块来组织教学,每一板块的教学操作按组内讨论交流、组间展示评点两大环节展开,中间插入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特点充分呈现,从中学生对网络的利弊有了比原先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对生活中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好网络有了新的思路。

(4)巩固训练,学会生活。在对生活已有相当水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多样、灵活、适切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关注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是颇为有有益的。故还要安排这一环节。

2.地理模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知事实―合作研学,建立联系―引例思考,形成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最终目的是认识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促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以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体验的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无论是地理学的概念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一要学生能感受与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相互关系,二是在感受、体验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概念、规律的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于这样的、对学科特色的理解,我们提炼了以上地理模块的基本范式。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与前面提到的思品模块相同,但具体情景突出了地理性的特质,如区域景观图、区域地图、地理实物与模具、地理实验等等,通过将这些形象的、直观的、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理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的生活场景引出气温差异,通过热带雨林与沙漠景观图引出降水的差异,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感知气候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指标去描述其特征这样的规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了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知识间的距离,引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引课也很自然。

(2)自主预习,感知事实。地理学科的知识按性质分类有地理理论性知识与地理事实性知识,其中地理事实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是学生可以直接从教材上感知学会的,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理念,所以我们安排了“自主预习,感知教材”这一环节。

(3)合作研学,建立联系。地理学中的理论性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相对学习层次要求较高,如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同化、地理原理的发现与接受、地理规律的归纳与应用等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经过大脑的一系列编码才能习得。这就要求在学习时安排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学习方式,通过生生、师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来习得这些理论性知识。另外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了具有整体性的地理环境特征,所以我们设计与提炼了“合作研学,建立联系”这一学习环节。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初体验(归入哪类气候)―气候再判断(从特征、分布、典型城市等方面展示归类正确与否)―气候终决选(写出并展示判断依据,形成各气候特征描述与分布规律)”三个环节的小组合作研学,很好地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让学生初步形成了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性这一地理规律。

(4)引例思考,形成观念。前文中提到,地理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地理学科“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与“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安排了“引例思考,形成观念”这个最后学习环节。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最后教师出示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两个生活场景,让学生从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的衣着(人类生活)与气候(地理环境)的比较中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3.历史模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知教材―分理主线,合成体系―运用史料,培养思维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社会发生事件的记载及人类对这些事件的认识。历史是以时间、人物、社会制度等为线索而被记载下来的。历史基本线索就是历史的内在联系,会理会用历史基本线索,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项能力。历史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的思辨以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是非、美丑、善恶的识别与判断能力是历史课程教育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构了这样的历史模块的教学范式。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该环节与前面思品与地理模块相同,但情景主要为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小故事、反映历史事实的电影电视剧等,突出历史情景的史味。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教学时,教师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宫》引入课堂,并通过“湖南卫视决定:启动《宫》之第二季《穿越秦朝》拍摄”引出关键人物――秦始皇。引课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2)自主预习,感知教材。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历史知识教学,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珠性,其史实的基本要素、发展过程、人物事迹等内容,基本属于识记类知识,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学习引导,学生是可以独立或合作自学完成的。如《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中学习任务一中的两个表格,其中表格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就是因为表格一中的学习内容均为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在课本中都交代清楚了。因此,对于一些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了解基本的史实,为教学的深化打下基础,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解认识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感知,识记历史基本知识,阅读教材插图、知识链接、课后阅读理解等,为对应教师的深化教学和概念解释做铺垫。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习题引领、学生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3)分理主线,合成体系。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线索规律和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作为初学的学生是难以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叙述、分析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得以完成。这里面不仅有历史发展主线的归纳、发展规律的探索、阶段特征的概括,还有历史概念的解释、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以及人文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师生的合作学习,整合分散的知识点,使之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判断和分析的方法与标准,最终为独立认知历史知识、评判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一环节除了教师专业性的讲述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学案等,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

(4)运用史料,培养思维。作为一门中考科目。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概念的认知、问题的把握、特征的分析等,是中考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的效益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归纳复习材料、解释图表信息、归纳阶段特征、辨析人物事件、探求历史规律的能力,使之在应对相应的问题解答时,有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在做题时出现思维的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相当的材料分析设计意识,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有关方法和材料、全面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变式迁移、独立做题、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实施。

各模块按课堂学习活动可分为三种课型:情景式课型、破题式课型、对话式课型;各模块按教学内容程序可分为三种课型:新授课课型、复习课课型、讲评课课型。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在此一一展开阐述,仅以思品模块情景式课型为例。

这类课型主要的外显形式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由具体的情景作为引领,这些情景包括图片、视频、学生表演等等,但无论哪种情景形式,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围绕情景材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以九年级思品《灿烂的中华文化》施教为例,在引入时呈现的是“奥巴马登长城”的情景,目的是引出中华文化的课题,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呈现教师登长城及“山海关旅游收入”等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以此情景为凭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呈现本人拍到的照片及网络上“脑残体”文字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讨论游客的这种行为及产生的后果,目的是教学如何继承和发扬广大中华文化。

三、成效与反思

(一)符合学习规律,提升综合学力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这个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即学生的获得与应用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故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课堂只是注重了听觉与记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综合认知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培养了大量“只会记忆知识”的“高分低能”学生。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新范式课堂通过“独立先学、合作互学、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组织,实现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综合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符合学科特色,达成教育目的

思品与社会学科由初中思想品德和初中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组成,“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是这两门课程的共同性质,“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故我们的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学会生活;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小课堂如何走向大社会”,让学生学会做人。显然,以前思品与社会“教师讲,学生听”的“唯知识”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与接受者,而根本不会处理其所面对的社会大环境、个人直接遇到的学校生活小环境与家庭环境的种种关系,生活、生存能力得不到提升,我们的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实现。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思品与社会新范式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真正达成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课程教育目的。

(三)符合评价要求,促进教学有效

第8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 激活 教学方法

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地摆在每一个政治老师面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就目前形势看,把课堂教学搞活就很有必要。然而,课堂教学到底要怎样搞活,这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以课本为起点,引入各方面知识,又以课本为终点,万变不离其宗

一堂课一般是以导入开始,那么导入也是可以变换方式的,作为老师,也要学会创新导入方法。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教学来说亦是如此,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能力。“导”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复习巩固式、漫画式、歌曲式、问题式等,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内容而定。在正式开始上课后,我们要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民主是逐步发展的”的道理,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变得活跃、灵活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活。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形式包括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个别提问、情境教学等,形式不能太单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比如在上课时采用辩论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目前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课堂效果差,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未能满足中学生“求真”、“求新”、“求实”的心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资料的收集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战性。其中《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都是很好的资源。也可以穿插史料和时政讲解,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美国对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轰炸”、“王伟事件”、“美伊战争”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可用图表法讲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例如,在教授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时,利用图表将资本主义三次革命分别表示出来,结果显而易见,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师生互学、角色互换活动,多给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初中科学 目标导学 实例研究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爆炸”使得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杭州市进行的一次重大课改行动,实施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即同时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内容综合成一门学科,即科学课。课改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由于内容多、难度高,学生总体感觉难以掌握,更难以融会贯通,往往是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好。笔者经过十多年初中科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从巧落双基、学情调节、调整评价等目标进行有效导学,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切实解决负担过重,而体现“轻负高质”这一课堂有效教学。

一、科学课堂中多元目标的设置与导学的实例与操作

科学课堂设置多元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即呈现了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有细化目标,为了实现细化目标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达到导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笔者通过对课堂各环节在教学中予以目标设置,通过系列活动来达成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设置一:课堂三分钟,双基巧落实

初中生课业繁重,每天完成作业需大量的时间,基本上做不到很充分地复习及预习。例如,笔者要求学生抓好上课后三分钟进行对上一节课内容的读、记、背或默写。如对概念、定义等要求能记会背。可利用小组长提问、组员抢答的方式。而对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物理公式则要求听写或默写。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的休息时间,又能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坚持下来,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落实双基。

(二)目标设置二:课堂小擂台――创设良好氛围

初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课堂上大多不愿举手,怕答错了被同学嘲笑,或怕被扣上“爱出风头”的帽子。教师往往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中举手者寥寥无几。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的情绪大受影响,原有的激情也会慢慢地消失殆尽,有时不得不出现自问自答的状况;偶尔点名请学生回答,也似乎是菜里忘了放盐――淡而无味。鉴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擂台”,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1.设置“擂台”,以组为单位,每班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2.定比赛规则。教师在黑板的一个角落里(不影响板书)画四条线,分别代表相应的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即在相应的竖线上画“√”,一节课下来,以“√”最多者胜出。

3.考核评奖,激励斗志。全班鼓掌进行精神奖励。课代表记录每节课上各大组及个人的表现,一个月及一学期后汇总,对表现最优的组及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目标设置三:量化考核――科学评价,激发潜能

尽管小小“擂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似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据笔者观察发现:课堂似乎成了优秀者的“舞台”,他们在那里施展才华,挥洒聪明才智;而对于悟性不高、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而言,往往只是一个“看客”,成绩也没有丝毫进步,他们最多关注一下本小组的成败,却从未想过自己举手回答任何问题,哪怕很简单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引入了量化考核机制,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1.确定考核办法。由课代表在名单表上记录每节课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A、B、C、D、E五个等级。

2.分层设置问题,由浅入深。除擂台赛上主动举手者外,还点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的名,尽量在一周内使全班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汇总评优。每月计一次,对优秀个人进行表扬,每学期考检结果纳入班级个人综合素质考检总分,影响期末评选。

引入量化考核机制一年多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为了不落后,大多能专注于课堂学习,注意力大为集中,个别胆小的学生通过回答简单的问题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的变被动为主动,能主动举手了,提升了自信心。课堂上“看客”少了,“参与者”多了;开小差的少了,专心致志的多了。各小组你追我赶,课堂俨然成了赛场,教师似乎成了评委,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发挥,知识点也轻松落实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变得充满活力,生机盎然起来了。

(四)目标设置四:深入浅出,巧化难点――教学方法的渗透

初中科学由于综合性强,概念难以理解,计算难度大,技巧性强,对于悟性、理解能力稍欠缺的学生,对于科学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束手无策,望而却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巧妙突破难点。

1.授人以渔。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会学习方法,比直接告诉他结果好得多。例如在密度教学中,体积单位的换算成了一大难点,靠死记硬背,似乎不是长久之计。而教他们推算的方法,却可以受用终身。笔者讲授的方法如下:1m3=1m×1m×1m=100cm×100cm×100cm=106cm,由此可推算出:1cm3=10-6m3。

2.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化难点。从很大程度上讲,生活是自由的、和谐的,在这种气氛里人会感觉轻松自在,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富有创造性。一堂物理课,如气氛和谐得像是一次朋友聚会交流,教师是个组织者,教师如果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师生关系放在平等的地位,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多使用一些相声艺术,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的宝库,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把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课堂张弛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科学教师的亲切感,即使科学学习内容深奥,他们也乐在其中。其实物理学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了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例如:电功的计算公式,可说成是你(you)、我(I)、他(它)(it) 的乘积。类似这些可举出很多,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均可自由发挥。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情趣。除了教师在语言方面要注意外,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等等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科学课的趣味。例如在“浓盐酸的个性”教学中,老师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学生看到瓶口冒白雾。常规教学的解释是:浓盐酸中的部分溶质氯化氢离开了原来的溶剂――水,逸出瓶口时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又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笔者在讲授这块内容时,只用了一个成语“喜新厌旧”即可代替绕来绕去的一段话了。

3.启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提升学习兴趣。科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电功率教学时,让学生粗略测出自己家中的一个用电器的功率,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灯丝断后再接时,为何会更亮?用电高峰时,为何家中的灯会比正常时暗?电视机音量大时费电还是音量小时更费电?家用电器工作时,线上会消耗电能吗?多个家用电器工作时,相同的时间内线上消耗的电能会更多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巧用类比,解决动态变化中的科学问题。科学题目中,有些量在变化,仅按公式推理,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采用一些生活中相似的例子进行类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典型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两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B.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小

C.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D.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分析:学生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故在转化时往往抓住老师介绍的方法――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推导,死板地运用。笔者在讲解时将电压比喻为一个面包,大小(始终不变),两个电阻比喻为兄弟俩,他们分吃一个面包,当滑片P向右移时,R1会增大,而R2不变,可看成哥哥(R1)的胃口变好了,他分到的面包将会多些,所以弟弟分到的面包就会少一些,即电压表读数将变大,又由于总电阻变大,故学生基本能得出总电流变小。

5.体验式教学,感悟科学的无穷魅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强调学生的观察与测量,把知识建构在活动中。教师要由扶到放,再到自主探索,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强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自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弘扬“科学”精神,感悟科学的魅力。体验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并提出质疑,在质疑和解疑中获得成功感。例如在学习压力时,教师将手放在一名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学生的肩上,用拉、压等方式对学生用力,则学生对地面的压力会如何变化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又如在电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踊跃地举手要求上台做演示实验。平时学习不够积极的赵××和金××同学即是其中最活跃的两位,真正体验到了科学带来的欢乐。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科学难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解决了许多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目标设置五:小组合作――有效降低本班在年级中后30%比例

小组成员间共同收集资料,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利用组间和组内的比赛提高学习效率。目的在于创造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每位小组成员得以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培养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看法的习惯,也培养讨论、发表与辩论、综合与评鉴等能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呈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点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且仅当其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效果。

1.科学分组。为方便起见,前后两排共四人为一组,全班共十二个小组。从动手能力、智力因素、男女搭配等因素考虑,基本上做到每组内有各种层次的学生,以便使各项合作能顺利开展。

2.合作实践,共同提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课前提问、背诵、听写、默写可在小组内展开;课堂上讨论,完成实验;分角色扮演一些科学小品,如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笔者让每个小组分别派三人扮演淀粉、蛋白质、脂肪,表演在消化道内的“经历”,效果非常好;自习时请教难题,检查作业的完成及订正情况等,四人小组均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3.评价考核,奖优罚懒。为增强小组竞争意识,每月每学期都进行考核,以成绩作为标准。对优秀组进行适当奖励,对后退组进行适当惩罚,并由优秀组对其进行培训。由于小组长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促进各小组长积极上进,不断超越,还不定期地进行民主投票,选出最佳小组长,给予奖励。

通过小组合作,后30%的比例得了有效的控制,所教班级的后30%的比例基本处于年级最低。

(六)目标设置六:章节归纳,优化复习课教学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章节归纳”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和完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要点,而且还提高教师备复习课的效率,有助于教师理清复习思路,进而促进科学课堂的气氛。

复习课切忌将知识点从头到尾罗列一遍,因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造成思维混乱。若能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网络,一条线贯穿其中,学生的掌握和理解也不成问题了,真正做到“轻负高质”。笔者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用“一字开花”、框架图等多种形式归纳章节知识点,教师点评,择优展出,效果更佳。

框架图是学习者将学习的知识以方框作为节点,以直线或箭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结构图示的状态。框架图的结构是从一点开始,按照各层次的从属关系由总到分地逐一展开。结构层次体现了学习知识的逻辑关系。其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对结构的感知,容易理清教材的线索、脉络,便于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框架图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有通盘的把握,对其中各知识点、知识的结节点及其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了若指掌,即把学习内容在自己那里融会贯通起来。通俗地讲,自己脑子中有,而且很清晰,学习时就易于提取。特别是一单元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通过复习课查缺补漏,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能利用它解决综合性问题,这时框架图法是化解学习识记压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在《电路》一章复习课中采用了如下图的板书,生动简明,展示了知识间的联系,复习效果理想。

运用“章节归纳”法已有多年,学生普遍掌握得很不错。这样坚持下来,在一学期结束之前,学生手中即使以小叠素描纸(便于保存),且背面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则总复习时也会轻松很多,且效果很好。

二、采用多元目标的设置与导学的实践收获

实践教学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思考,多角度、多层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有梯度地采用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操作并实施,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成绩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从中获得必要的能力,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导学,学生的学习显著提高,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到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认知的能力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所任教班级在每次校级阶段性测试及县统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均处于前列,后30%比例也是最低的。在2009、2011年县科学竞赛中,所教学生共有十五人获奖,其中二人获县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八人获三等奖。

2.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①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习难点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是思维的兴奋点,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破“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增长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发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难点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教与学的任务胜利完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这一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使知识能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元目标导学,可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发挥多元目标导学的效果,必然会促使教师学习,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及反馈,反过来又对目标的建构提出了完善的要求,使教师善于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意味着教学技能的成熟。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对“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操作的实践”的研究还很肤浅。有了上面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参考文献]

1.连 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三版)

2.明 义《关于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1.8)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林 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辽宁行政学院学报》8卷6期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