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我国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已经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旅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要求。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深入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没有规范与系统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充分体现出地方旅游特色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企业提供的是管理人才,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从应届毕业生中产生,这就导致了供需之间形成严重错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上都有欠缺,难以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课程明显不足,导致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整体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过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权利,而且课程内容重复,内容陈旧过时,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甚大,课程前后次序的安排不尽合理。
二、实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实践教学。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要协调好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实践调查与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当然,本文所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和支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对工作不满意而频繁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是旅游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增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及旅游岗位所需要的数量。当旅游旺季来临时,很多旅游单位还需要聘请非专业人才来弥补岗位的空缺,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低,与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部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集中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上,无法满足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等专业的需求,受旅游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素质型的人才较少。这些现状都容易导致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虽然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也要在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人才参与和支持的前提基础上,才能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只局限在培养同一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缺乏培养重点和培养特色,教学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岗位的需求。
(二)旅游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
旅游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为了减少用人成本,重视毕业生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旅游从业经验,而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匮乏,这样就导致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由此看出旅游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性。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很多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在没有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被调剂”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是与旅游划上等号的,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还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在本来就没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不愿意放下面子从基层做起,就业心理出现了偏差,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首先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与调整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育系列课程,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相结合,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旅游单位用人制度
旅游企业在招聘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注重实践经验和从业经验,公平公正的对毕业生进行考试选拔,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定期组织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增强旅游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保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旅游企业更好地工作,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另外对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人才培养,而且能创造经济价值。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学习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消极态度。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旅游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味的碍于面子,避免眼高手低,要甘愿从基层做起,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一)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二)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性而忽视实用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实用性而忽视基础性,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编辑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实应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
(二)坚持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着眼于破除脱离现实社会需求以及靠经验总结的错误做法,把教学经验与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市场化”作为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根据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紧跟旅游行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结构,把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具特色。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融合性、结合性,使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实践课程能够得到理论课程更好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课、选修课、拓展课比例。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四、总结
关键词:旅游管理;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强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而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明确反馈实践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能够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教育评价应贯穿实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评价机制,及时将评价效果进行互通反馈。加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健全实践教育评价制度,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52-56.
[2]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5-176.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训教学不足的现状无法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要切实抓好旅游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也使得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及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旅游管理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除了要求毕业院校和成绩之外,更关注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管理型与研究型的人才,对实践教学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满足社会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使高校旅游管理师资极为紧张。因此,为了解决教学需求问题,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都会由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或者地理学等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这种由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的旅游管理教师,一般只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只是遵循国家教育部设置的目标来设计课程,这种实践教学内容严重匮乏的课程,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1]。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我国旅游业发展涉及行业多,关系复杂,加之不能正常发挥协调作用的机制,致使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和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加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旅游管理人才[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目标不明确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内容没有与理论教学相对应,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的。从根本上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为其输出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管理型人才。但由于高校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使得确定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同时,高校本身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加之缺少必要的市场需求调查渠道,使得高校难以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存在实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高校大部分实践教学只设置实习环节,认为安排实习就等于完成实践教学。且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过于笼统,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取消实践教学,这种情况导致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失去了活力和教学特色。第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陈旧。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惯用一讲到底的方式,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三)校外实践基地条件落后
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落后的条件制约着旅游教育的发展。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多是实习教师或者学生自己联系,这种实习合作关系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实训基地的一切物质条件均源于办学经费和高校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部分院校奉行以数量、规模取胜的办学理念,有些院校一心追求经济利益,不讲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致使实践基地的建设不符合教学实际需求[4]。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为了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制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为此,首先,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理清思路。其次,高校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掌握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在完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安排课程,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因而一般会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两部分内容。而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安排课程时,涉及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等课程。在前两个模块之后,安排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满足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5]。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仿真实际岗位的环境,使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熟悉未来就业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通常,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等。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实现的,主要是高校与酒店、旅行社或者旅游景区等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6]。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对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针对当前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学校参与教学。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到旅行社、酒店进行实践锻炼,由此使教师加深对旅游业现状的了解,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此外,高校还应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访问和进修,与优秀教师与内外知名旅游院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其眼界,从而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未来旅游业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29.
[2]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9):116-118,120.
[3]朱秋影.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创新学刊,2012(6):37-38.
[4]定琦.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J].大观,2014(4):59.
[5]李铭.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时代,2011(12):31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存在问题;实习模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可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的实习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都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企业基本管理,只是进行一些与企业管理脱节的操作性实习,这就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2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责权意识不明确,实习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使得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场所来进行教学,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不稳定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学生的权、责、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鉴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实习鉴定表来鉴定实习成绩,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也不够充分。同时,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实习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在实习时间设置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1.3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与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比,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和要求。需要较长周期才能调整的教学计划,反映不出当前行业运行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色。本科旅游专业大多采取半年制的实习模式,但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旅游企业。
1.4缺乏就业知识辅导,学生没能摆正就业心态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走上基层服务岗位,可是学校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没有摆正,怕吃苦,不想从事基层工作。所以,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安于实习现状,对基础技能的学习应付了事。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果一直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2.1积极建设突出特色的实习基地
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基础。这其一是为了实习学生与实习岗位相匹配,不让因为人多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的情况出现;其二是由于校外实践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为了配合不同的实习教学计划,有必要选择符合专业实习条件的、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广泛选择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在各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校固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有选择地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实习地点,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实习基地,适宜于各种内容的实习实训;普通规模的新兴企业,适宜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项课程的实习;中小企业,较适宜在不长的实习期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训练。
2.2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是,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必须要积极促进实习模式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还可以以相关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学习。
2.3改革对于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合理的建立实习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一是根据学校对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来制定《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行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践情况。每次实践结束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将整个实习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总结。建立专门的实践档案,使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到理论上的升华。通过实习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用结合过程。
2.4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相结合,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而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还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促进作用。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给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学校建立合作良好的合作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第三、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实习内容的宣传工作,设置有关实习咨询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更应当严格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去定位市场,深入认识旅游等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进行知识灌输,却无法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毕业之后无法直接投人到工作岗位中。教学方式单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但是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学生步之又少。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由于资金短缺,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落后陈旧,无法进行及时地更新和修补,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看作是辅课程来设置,一直停留或满足于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没有形成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 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旅游职业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在学校资源设置中,由于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地更新和修补,更无法筹建新的教学和实习场地。这就造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所以导致旅游中职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只是照本宣科,更加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课程
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共同建立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再为课程所选择。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三、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
2.强化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实践教学,来增强动手能力。为此,要专门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旅游行业非常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要得到提,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协调好专业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餐饮管理、酒店管理、客房管理和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将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3.以就业为目标,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的建立一直都是中职教育的核心问题。等学校如果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良好中职道德、较强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更加要引导学生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报,2003.
[2] 齐炜,旅游等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职教育研究,2005,(10).
[3]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等教育出版社,2004.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
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培养适合社会生产和服务管理的实践性人才,这也是培养旅游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二、结语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训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如今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技能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而是更为重视大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和相关资格证的考取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误导,造成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毕业以后也难以快速达到社会的用人需求。
(二)实训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实训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影响旅游管理实训效果增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中旅游管理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的缺乏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实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为主,辅以部分操作示范的形式,不利于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缺乏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也是影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进一步增强实训教学效果,还要重视丰富和完善实训教学方法。
(三)实训教师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如今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实训教学中难免存在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训效果不佳等现象,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实训教学效果。因此,要明确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实训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以此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训教学体系,确保实训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二)创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学校要制定科学详细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繁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结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考察,通过过程考核法和结果考核法的结合,对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训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另外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不仅要对学生的旅游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三)重视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参加实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实训教学对场地的需求科学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对每个部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增加实训设备的投入,确保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果。此外,要严格落实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重视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使训基地能够真正成为打学生参与实训活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其次,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吸引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高校借助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逐步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训教学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举办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分享和交流实训教学心得,还可以安排教师到旅行社或者酒店参加实践培训或者挂职锻炼,便于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旅游管理实践中一线工作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而在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还能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活动,把一些先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思想和技能引入到实训课堂中去,快速善高校实训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为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增添活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