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和高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高职实验教学环节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1、教学观念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尽管政府、学校等各级管理部门一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还很普遍,所以没有真正在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之间形成共识,如果课时变动首先削减的还是实验教学学时。不少高校只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因此,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不能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2、实验教学设备不及时更新
近几年来,多数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教学投入特别是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非常之少,大多数实验室仪器设备少,技术性能低,有些实验设备从构建起就连续使用数十年,不更新也不全面维修,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的,实验设备的落后无疑也成了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一大问题。
3、实验教材及教学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而且实验仪器的组织准备等概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的操作即可,这种实验过程的操作性,直观性及验证性有着理论讲授所不及的优势,但在真正实验的之前的准备工作及实验结束后的整理工作学生并没有亲自参与,因而使得很多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绝好机会被白白浪费了,并且整个实验过程基本是老师在可以安排下进行的,实验过程也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得到锻炼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4、实验课得不到重视,师资力量薄弱
实验室的工作,是通过实验教学人员来完成的。但目前普遍的状况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不愿到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而一些不适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人员却进入了实验室,成了实验教学人员。另外实验人员进修机会少,待遇低也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 提高高职高专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实验课学习目的的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例
高职高专的学生,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已经基本确定,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毕业时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慎重考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不能把实验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设备先进的通用性基础实验室体系,并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具有一定档次的专业实验室,实行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的档次,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的高水平教学和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验兴趣的基本条件,高职高专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顶点”,喜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在学生熟悉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强、愿意动手、喜欢动手的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唱“主角”,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和探索新知识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常用仪器使用的实验,要求学生用指针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压有效值,然后分析误差,当测过几个电压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测量幅值很小的信号时误差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问题是指针式万用表测量固有的,由于二极管存在固有的导通电压,所以在测量幅值较小的交流电压时,测量数据非常不准确,通过解决疑问让学生明白了指针式万用表的这个特点,再要求学生用指针式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或改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压,或改用毫伏表测量交流电压,试比较结果,写出实验体会,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指针式万用表,数字式万用表和毫伏表测量方法的不同,并且学会合理选用实验仪器。
3、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先进的仪器设备逐年增加,对实验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实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学员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同时实验教员还必须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综合实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造必要条件,经常组织实验教员互相听课,交流实验教学体会,定向培养,合理使用,科学考核,不断促进实验教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要求。
4、注重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也日益普及,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垒过程,这些软件有丰富的显示画面和良好的人机界面,有提问式、引导式、答疑式、交互反馈式等多种人机对话功能,具有生动、直观、有趣、吸引力大的特点,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提高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极大促进作用,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还要注意加强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促进实验内容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5、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形式
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验教学学时数偏低的问题,在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课内实验的前提下,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有多余的学生中开展一些丰富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在实验室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开设实验选修(辅修)课,开设第二课堂,成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
6、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甩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
录取批次不同首先我们看看大学专科。大专教育大多是学科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缩减版”。大专分为普通专科和高职专科,普通专科的录取批次在高职专科之前。
表达的内容不同大专是从学历层次上来说的,而高职是从教育形式上说的,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教育类型不同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又可以分为高职和高专。也就是说高职与普通专科学的内容偏重不同,但都是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 素质 评价 人性化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专业建设改革的强大力量。然而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却有一个怪圈:以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由于专业扩展迅速,在社会上的人才积累不足,使得真正的专业课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数量少,基础课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多。占据学历职称优势的教师大多是学科型教育背景和精于理论的研究型人才,这些教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高职高专教育系统内本不应作为主流力量,而现实中,这些教师却往往在专业建设上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如何根据高职艺术专业的特点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异常重要。
一、高职艺术专业教师素质评价现状及误区
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教师评定标准沿用一般高校的问题还未被重视,其中存在一些误区:
1.高学历等同好教师
学习有很多种方法,特别是艺术类的专业,高校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而我国的选拔考试制度,与普遍偏重理论的高精尖研究内容,使得每年艺术类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里面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其实并不多。而以学历定门槛、定薪酬的方法,使很多优秀人才不太容易投身职业教育。
2.高职称等同好教师
我国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侧重文字理论,是主要评审条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贝蒂艾德华博士研究认为,语言与图形视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事实上不善写作是很多艺术专业人才的软肋,这里面也包括一定数量的艺术专业教师。而艺术类专业又是技能型的专业,艺术工作的评价很难用量化指标完成。所以以职称评定艺术专业教师的做法是欠全面的。
3.态度和蔼等同于好教师
近年各高校都引入了学生评议教师上课情况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学,但另一方面,对于艺术类专业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管教产生了顾虑,遂以好态度和降低要求换取评分。艺术类专业讲求技术与感觉并重,是一个严师出高徒的专业,有时需要通过严苛的训练达到某种极限。这种评价制度让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多少打了折扣。
4.遵守规章制度等同负责任的教师
大学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规范了学校的管理,各个学校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与文件的工作。然而教师不是流水线工人,教育学生也不是生产定型产品。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因材施教,而不是不加思考地遵守规定。独立思考与勇于创新永远是大学里最可贵的精神。
二、教师素质的主要组成
笔者认为教师素质主要由几个方面组成: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研能力、授课技巧和人格魅力。
1.职业道德
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有着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职业的决心,并严格自律,有良好的师德。由于职业教育针对实用的技能培训,教师要求双师素质,既是行业上的能手又是教学上的良师,这要求教师起码要遵守教育行业以及所在专业行业的基本操守。
2.专业素质
职业院校要求教师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能解决并传授实用的技能。与一般的高校教师相比,职业院校的教师有着双重的压力,既要有行业的技能又需要有足够的教育能力。
3.教研能力
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的设计,如何通过创新的课堂设计与各种方式方法,有效地把技能与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总结归纳,如何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与更多的同行和社会大众交流并得到认可。
4.授课技巧
艺术专业学生特有的不受约束、标榜个性的特点使得高职教师的授课技巧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5.人格魅力
单纯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必定得不到学生的尊敬。特别是艺术专业,很多人看到的是艺术家生活随意、不受约束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们为艺术坚韧不拔的付出。一个形象正面,拥有独立思考、不卑不亢、大公无私、积极乐观、追求完美、不屈不挠、善良宽容等品质的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人格健全、品格优秀,这往往比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更加重要。可惜的是,由于很难量化标准,使得很多学校都注重格式化的数据,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素质。
三、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职艺术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由于生源与教育类型的原因,与一般高校相比较,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而艺术专业本身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艺术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与培养方式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切忌在评价与管理上搞一刀切。
1.建立立体的评价系统,有效评估教师的工作
教师工作的评估大概由学生、领导、督导的评价组成,可以说已经关照到几个方面的评价。但是一、二年级学生往往对专业还不了解,在评价的时候往往不能全面,很多学生(转第页)
(接第页)只关注到教师的态度并心存疑虑地草草完成填写任务。毕业班由于外出实习,操作上有难度,所以一般不参与评价。而笔者认为毕业生的评价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对行业已经比较了解,更能判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内容的适用程度,思考问题也更成熟。
2.提供个性化培训与辅导,帮助教师成长
目前大多数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普遍把培训当作任务和考评内容。教师缺乏主动权,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必须针对每个人具体的问题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例如有些教师知识渊博但教学方法刻板、有些教师教学有热情但内容组织不够有条理、有些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准确等。艺术专业教师面临的问题种类和数量更可能会超出想象。对于这些问题,那种大而全、没有反馈、泛泛而谈的培训不可能帮助他们一一解决。
3.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建立一个正确的宗旨:评估教师的工作情况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排名,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难点,提高工作效率与改善教学效果。
4.对症下药,防止教师流失
在高职艺术教育交流会上曾有教师说,高校之间人才交流是好事,但是一不小心就把优秀教师交流走了。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档案制度等办法阻止人员的流动,如何吸纳优秀人才和让不合适的人(不一定是不好的)离开岗位,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个课题得到解决,提高教师素质才有保证。
5.制定科学、实用、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笔者理解的管理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管,二是理。而目前很多高校着重“管”的部分,各种制度主要告诉你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没有下更大的力气去帮助大家把事情做好,更有甚者通过管理反而增加了办事的难度。
艺术类专业有它固有的特殊之处。我们知道效率再高、再聪明的机器人和电脑都不能代替人的艺术创作,艺术专业每个环节的复杂情况决定它的管理需要更大的空间和人性化、个性化。首先“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本身各有各的特点,如设计专业跟表演专业不同,造型专业跟设计专业不同,甚至表演专业里面舞蹈类跟乐器类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管理上应该把重点放在“理”的部分,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需要全面、彻底、深入地理解具体专业的具体情况,然后理顺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因果循环,这样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并且越办越好。
(注:本文2011年在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管理类甲组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罗红艳.试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人本缺失{J].教育探索,2007(5).
[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摘 要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本着这一原则各类高职学院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服务于毕业生。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
英语作为各高职学院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高职学院教育的声誉,而且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作为提高应用能力的工具,提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因此在传统英语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教育”,使其真正“实用”、“够用”是高职学院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为此,从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尝试教学模式、教学手法等方面的改革,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各类英语实践活动等等。要想把所谓的“职业教育”真正的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实用”、“够用”来开展。
一、以教师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总体上偏低。大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差,而且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职业学校主要是学技术,英语没有什么用处。对此现状,教师应对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渗透。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尤其是对英语已经厌倦。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鼓励他们,让他们摆脱差生的心理阴影。及时调整心态,给自己重新定位,重获信心,以全新的姿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总之,在英语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加入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得英语教学进展顺利,而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是关键。
二、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任何学习兴趣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认识了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新时代大学英语》这套教材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篇课文都以一些小游戏、谜语、英文歌曲等作为课前准备部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材的选择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选择好的教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的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觉书本的内容并不枯燥乏味,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贴得很近,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不再厌倦英语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情景、布置不同的任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记得在一次英语课堂上,课文所谈论的是关于“Internet”,对于这一话题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因此,学生们应该总有很多网络经验要讲给大家。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课上让他们展开自由讨论,把他们在网络上所应用的一些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因为每位同学都想显示他们是网络高手,当代的网络超人,所以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书写一些英文单词。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到了很多英文单词。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比传统的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英语技能的培训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必须把职业证书纳入到教学计划。比如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证书、山东省英语口语证书等。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英语要求基本是:流利的口语、敏锐的听力以及能准确翻译英文资料。针对以上这三点要求可以在大三这一年增设职场英语,主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并开设专业英语为选修课,为学生能够辅助字典翻译一些英文资料打下基础。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仅仅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要想把所学内容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高职学院应该设置英语教学实训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应用和解决英语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模拟环境,让学生学会把英语运用到实践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肖宜宁,张梅.浅析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及其改革.台声•新视角.2005(10).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对策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自教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高专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对策。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了解综合素质的内容。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好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有较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结合具体数字来看,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特别是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2%,充分说明学院多年来在培养和提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推行的一系列举措是行之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卫生缺乏预防,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造成不可思议的后果。
(二)文化素质较差。许多高校大学生重专业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构成了文化知识结构的缺陷。
(三)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目前,在高校中,因健康原因导致休学、退学、留级、缓考、不能上体育课、不宜游泳的人数比率比过去已大大增加。
(四)能力素质普遍弱。经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普遍较弱。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以及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先天性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大学的专才教育,又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高专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加入WTO,实现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工业制造大国迈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建立机制,增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第一课堂教学改革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的综合反映。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全力支持与配合,做到全校一盘棋,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建立机构,在组织上为素质教育活动保驾护航。学院可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小组”,由院党委全体成员、相关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以全面协调具体领导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有关工作。组织机构的完善到位,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其次要抓住典型。素质教育没有具体的模式、规范可以遵循,必须不断探讨、实践、总结,才能找到比较符合本校实际的、富有特色的方法与途径。[2]
3.拓展阵地,增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效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要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对素质培养的认识。树立素质培养的自觉意识,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完善社团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为学生插上能力腾飞的翅膀。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拓展工作领域。新形势往往带来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不断占领新阵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专高职院校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并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小影.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51-52.
高职高专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高职高专院校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彼此依存、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融合、竞争与合作,形成了整个高职高专教育系统,进而构成更大的高等教育系统。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在内部构成要素,还是与外部环境交织互动中,都处于一个内容复杂、影响因素多元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通过不断调整来增强其对系统环境的适应程度。可以将高职高专院校生态系统理解为:一定时空条件下,高职高专院校与存在关联的要素之间、以及与所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指组织通过内部不断整合、调整与创新,使组织获得竞争对手不易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资源,从而获得某种比较优势,占据行业的优势地位。如果将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劳动力“产品”就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和本领的学生。可以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长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通过内部不断整合、改革以及创新获得教育资源,使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中处于竞争优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宜度越大,其占有的资源越具有不可模仿性,其对整体系统环境的适应性程度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二、生态位视角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是指生态系统中高职高专院校占有资源和环境空间的能力,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在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不同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占有的资源和环境空间不同,生源层次和生源质量也不同,这既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性一面,同时也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非市场性的一面。生态位占有能力指标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态”的属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的宽度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资源构成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完好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的构成要素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生态系统中,这类生态因子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满足社会其他需求的能力,获得各类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树立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和提高知名度的能力,如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科研的水平、奖励,学术及社会声誉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指生态系统中处于某一生态位的高职高专院校适应其所处资源空间的能力,由其协调内部资源的能力决定,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力。在相同或相似生态位占有能力下,如果某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资源协调能力强,能充分适应环境并充分利用其所处的外部资源环境空间,则该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态位适应能力越强。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描述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态”与“势”的协调,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内部要素的相互协调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构成要素表现为战略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内容是领导者战略预见、决策和优化配置战略资源的能力、外部资源的整合运营能力等因素。
(三)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系统中,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通过拓展其生态位来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动力。高职高专院校进化动量就是实际生态位对其基础生态位的趋适作用强度。实际生态位离基础生态位的距离越远,趋适作用越强,进化动量越大。进化的空间越大,生态位构建变化幅度也就越大。高职高专院校的进化动量与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呈负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进化动量越大,说明其“势”能越低,其进化能力越低。可利用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构成中的学习创新能力的进化动量及其与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的负相关性,来表示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构成要素表现为学习创新能力,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势”的属性。主要包含组织结构形态、教学创新教育的条件、学习型组织的状况等。
三、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定位指标分析
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内涵,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存在于高职高专院校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生态位的高低,即其占有的资源环境空间的大小、其内部生态系统对其所处生态位的资源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弱,以及其生态位进化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个能力维度。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人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所以选取了当年的教职工人数和高级职称人数;高职科研能力维度的主要表现为数和课题立项数,相应分别选取了当年数和项目立项数2个指标;社会服务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为学校声誉,选取当年社会声誉指标。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指标包括战略管理、资源整合这2个能力维度。战略管理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校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状况、最高决策层的领导风范和管理决策的全局性长远性三类指标,分别选取了相应指标。资源整合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教师资源整合状况、物资资源整合状况两类指标,分别选取相应指标。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进化能力指标表现为学习创新能力。将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表现要素分为组织结构形态、学习创新的基础条件等指标。
(二)指标分类及处理
1.显示性指标与分析性指标将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定位指标分成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显示性指标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性指标说明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内在要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显性指标主要有:教职工人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数、课题立项数等指标,直接表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分析性指标有:学校声誉、领导班子状况及领导风范、管理决策的全局性长远性、组织结构形态、学习创新基础条件等,直接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发展战略中的各种运作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发展起到核心作用。2.定性指标的处理在指标体系中,除了定量指标。还有定性指标。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由专家采用10分法评定,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四、基于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应用模糊聚类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高职高专院校,用数学方法定量确定样本的亲疏关系,从而客观地划分类型,对高职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模糊评价。模糊算法比较系统常用的有等价矩阵法和FCM算法。借助Matlab2012软件采用FCM算法,实现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模糊评价。根据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采集了广东省具有典型意义的16所高职高专院校,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教育统计年鉴》、《广州年鉴》,数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通过Matlab定量计算,整理后得出广东省高职高专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模糊聚类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基于生态系统的广东高职高专院校模糊定位矩阵来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属于类型I,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I,广东白云学院等5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II,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等4所院校同属于类型IV。从生态位竞争力指标分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I类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生态位进化能力相对较弱;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II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较强,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代表的III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较弱,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民办南华工商学院为代表的IV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较弱,但是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进化能力相对较强。
五、生态位视角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明确办学理念,提高生态位占有能力
办学理念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观念和哲学思想,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愿景具有指导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位占有能力。从模糊聚类的结果来看,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有能力的院校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而生态位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理念的差别以及其具有的教学资源。高斯(Gause,1934)认为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相互补充而避免直接竞争,通过生态位分离占据有利的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根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小,占有的教育资源差别大,不同生态位的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占有的教学资源就越相近,相互竞争就越大。对于因为办学理念相似、占有的教学资源相近而导致生态位重叠的高职高专院校(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生态位分离模型降低竞争强度(如图3所示)。在模糊聚类中,类型III和类型IV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占有能力相对较低。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占有能力强的高职高专院校会优胜于占有能力弱的院校,或者占有能力弱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明确办学理念来寻求教育差异化和资源梯度,分离原有生态位,从而具备不同于甚至优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品质,这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类型III和类型IV的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摒弃单纯借鉴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的错误做法,而要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避免办学理念趋同,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态位。
(二)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生态位适应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适应能力是高职高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差别是生物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高职高专院校生态位是由其主动选择和积极竞争行为所决定的。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提高适应度、调整资源梯度和维度来提升生态位,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差异化等手段,培养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针对模糊聚类中类型II和类型III的高职院校,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环境变化适时改变学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生态位适应能力。
(三)提倡创新思维,提高生态位进化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亚琨,毛瑞,宋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通信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22):220.
[2]李婷.应用技术型大学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培训,2016(20):67.
[3]赵新亚.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02):157-15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公平;社会和谐;教育教学体系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的设计中,受教育公平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的三大指标之一。对于社会学而言,所谓公平就是保证生存权力平等,保证发展机会均等,是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背景的不同,其社会和谐观也不同,而且可能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身状况相联系。社会和谐的实质更加强调伦理平衡。相对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分化,政府的选择不是通过抑制个人的自由和牺牲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追求和谐,而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追求现代的社会公正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中,追求社会和谐并不是必须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相反,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反而有助于效率的取得。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当前我国和谐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虽然是由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但高职高专教育又以其自身独具的活动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职高专教育和谐作为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应首先为社会和谐问题所关注,它的实现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思想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高专教育管理理念,即以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目前我们判断学校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并不完全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及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及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学校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关键因子。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激励和保障,制订相关制度,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文环境,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
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学生不能“因材而学”。即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因素,同时缺乏良好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最高效的学习。二是作为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即不能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个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地的引导,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完善个性化学习的服务系统,实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交流式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为实现最高效的学习创造条件。
(三)高职院校管理尚未很好地“以生为本”
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环境。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教书,更应重视育人,但许多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这说明高职院校中的部分教师在育人方面还存在问题。党政管理群应该是最具有“责任感”的群体,但许多学生认为决策层并未能真正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希望管理部门多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当然学生意见最多、最大的还是后勤服务。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人员普遍素质比较低,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四)师生关系远未实现平等互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靠压制、奴役学生实施教育。
(五)能力培养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老师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做法,重理论轻实践。尽管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从高职院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确实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上,缺乏继续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技术应用能力强是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6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学校理论课远远多于实践课,在职业技能训练上还远远不够,这样一来职高生“技术应用能力强”这个仅有的“核心力”难以成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与社会需求形成矛盾,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完成应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主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许多高校并不是每年都开展科技文化节、社团风采节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无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不能锻炼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很难真正培养出“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将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成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
(一)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以德治校,学“做事”先学“做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生“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为了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能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实行“知识、品德、技能”的培养模式,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基点,要求学生“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社会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统一
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满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课程。个性化课程则是指适应学生自身需要并促进个性发展的课程。关于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与个性化取向问题,是近年来课程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个性化文化的倡导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化综合文化课程的责难与批判,个性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社会化文化课程本身又存在诸多悖论和困难。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社会化的坚决社会化,该个性化的坚决个性化,社会化中有个性化,个性化中有社会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三)突出服务意识,加强人性化管理
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和理念。要改变教育主体的现状,首要任务是全面强化教育主体的责任感和育人意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制订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处理好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学校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管理群体现状的有效办法,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此外,要改变后勤服务群体的现状,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明确所有服务项目的岗位职责,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所有的服务人员进行责任感教育和服务常识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杜绝校园里欺骗和坑害学生的事件。
(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校园公正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态度上要端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于细微处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互爱,教师才会乐教,才会努力把科研的成果以及思想和方法渗入到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一所高职院校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职院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因而具有凝聚作用。传承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崇高使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也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方向,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宪俊.略论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佚名.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EB/OL].edu.省略,2005-04-07.
3、盛兰芳.从个性化学习看高校课程改革[EB/OL].jw.nju.省略/wennie/lunwenjijin.htm,2004-11-29.
4、佚名.学生为学校管理打分低,办学尚未真正以学生为本[EB/OL].edu.省略/ch/schoolyard,2006-01-06.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课
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学历劣势。因此如何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也就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艰巨任务,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分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步加大,这对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以至于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狭小。高职高专学生主要以地方院校培养为主,培养的方向应主要是符合当地的经济特点,进而达到为当地经济服务的目的。而在当地的就业市场里,很多岗位都要求有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这样给高职高专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学历带有一定的偏见性,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不利。某些比较热门的技术性专业,由于学得不精不透不实,使得毕业生毕业后很难胜任该行业的实践性工作,从而选择其他不相关行业就业,造成对高职教育的一种浪费。
(2)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低下。就业质量从狭义上来看包括:薪酬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稳定性及专业对口度、岗位适应度、岗位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等。从以上这些内容分析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非常低下。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曾对自己的毕业生以及相关院校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张某,某高校08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学生会主席,各方面能力比较强。但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工作,先后在某生物制药公司卖过保健品,在面粉厂做过搬运工,在啤酒厂跑过销售,在商场卖过电器,后又辞职考公务员,由于学历不够,又报名参加成人高考……。像小张这样的毕业生有很多,拿着很低的薪酬,做着很底层的工作,工作环境比较差,更谈不上什么福利和社会保障。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稳定性极差,又由于学历层次限制,难以参与到正规的公务员考试中去。以至于现在的毕业生越来越怀疑上学的必要性,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陷入迷茫。
二、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
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就业工作,还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环节密切相关。
(1)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招生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增设新专业、安排年度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广泛建立并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是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据学科优势,结合生产实习、科研基地的建设,通过专业教师的推荐、校友的帮助和行业、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一些有合作意向的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基地协议,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高专毕业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1)学校要抓好“两课”的导向功能使高职学生了解当前现状。从根本上说,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素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一切围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的“两课”在这当中也应有所作为。“两课”教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对待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原理课教学中,围绕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爱人民、爱劳动的情感,树立“人民群众伟大”、“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去属“精英”教育,加上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就业。这些学生说到底是对劳动人民缺乏感情,没有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讲原理课,就要从理论上讲透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培养大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劳动的热爱,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一线去工作,到艰苦和边远的地区去工作,在劳动创造中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2)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比如之前提到的小张等同学,在校期间,忙于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很少对毕业以后作打算,而两到三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对于突如其来的毕业产生恐慌性的茫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所以说大学的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大学入学时就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引导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再就是大力宣传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创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四、高校辅导员应抓好工作重心,不断探索学生的就业支持新思路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指导和服务学生就业贯穿工作始终,但是作为一名辅导员,由于平时管理的事情过于繁杂,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到一种事物性的繁忙中,而忽视了自己的理论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辅导员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抓好,始终把学生的就业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使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班会、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了解掌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开展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的同时,尤其让学生知道就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提前切身体会就业的艰辛,对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重点帮扶,促进困难学生就业。在推进整体就业工作的同时,对身心有缺陷、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实践能力较差等四类就业能力较低的毕业生群体给予特殊关注与帮扶,对他们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六项措施。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在面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时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一些弊病,不愿与同学交往,孤僻自闭,进而影响到就业和走向社会。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使他们逐步战胜自我,树立自立自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做好对毕业生的各项就业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是毕业生顺利求职、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广泛关注各种就业信息,积极联络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并及时的传达给忙于奔波的毕业生,使他们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