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幼师学校 地理绪论课 教学方法
我国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具备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地理知识跨“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对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广泛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幼师学校的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地理知识可有可无,再加之初中地理知识薄弱,对今后的地理教学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绪论课的重要性,明白“万事开好头,下面就不难”。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思考,在第一节绪论中,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化、语言生动化、举例生活化,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一、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
笔者在上课伊始,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及个人基本信息告诉学生,并讲道:“在亿万的时光长河中相逢于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在众生芸芸的红尘人海中相会各位同学们,是地理这门学科使我们彼此有了相见的缘分。”同学们因为这句话而鼓起掌来。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笔者请学生回忆初中的地理知识,并对比了幼师学校学习的地理内容,即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地”,也就是地理事物的分布;而在幼师学校,则侧重“理”,也就是要学习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体现学习的综合性。通过举例,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地理学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笔者还讲道:“地理绝不是这里有座什么山,那里有条什么河,出门要坐几路车,地名加物名,风土加人情就是地理学啊!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用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吉钧先生的话说,地理小到个人生活,大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都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类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2]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笔者和同学一起总结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我们居住的城市,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房屋的朝向和楼间距的大小是有讲究的。农历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它们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呢?[3]近年来出现的地震灾害、洪涝天气、雷雨大风、冰雪灾害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办法防御?同学们想领略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雨林风光、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漠风情、内蒙古蓝天白云牛羊敖包的草原情怀,应该对这些旅游行为进行一定的设计,我们该选择何季节出行?如何使用旅游交通图?
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幼师学校开设的技能课,比如体育、舞蹈、音乐等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同学们发现在奥运会的竞技项目中,不同国家的优势项目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点;而舞蹈中的东北秧歌、傣族舞、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等,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使服装的穿着,肢体动作等更加有韵味。笔者还提出,近年来,医学地理的研究很流行,比如饮食与身体健康,各种地方病的出现,女性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等都需要地理科学的支持。
可见,地理学处处充满了美,她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妨试着从热爱地理学开始。她有着生活的气息,使生活充满乐趣,视野开阔。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各位同学有责任向幼儿传授一些地理科普知识。
二、告诉学生地理的学习内容
笔者根据《地理》教材的结构,把幼师学校地理的学习内容归纳为四个字“四、三、二、一”。四,即四大环境,以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四大环境为基础,学习为人类提供多领域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三,即三大产业,讨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概况,说明人类从事的一些活动,创造的财富等;二,即两大热点问题:“全球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即一条主线,要以人地关系这条线索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明确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同时,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情况,重视实践部分和实训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同学需要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活动,例如,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用的太阳能、制作小地球仪、美丽的四季、我们会制造风、认识“沙尘暴”、水娃娃的漫游、奇妙的海底世界、如何节约水资源、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等专题模块。我们学习地理时,要根据地理的学习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即“五W”原则,What(地理事物)、When(发生时间)、Where(地域分布)、Why(形成时间)、How(解决措施)[2]。另外,笔者还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这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RS技术可以利用卫星、航片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丰富的地理信息,精确度高,可信度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如对灾害地区的灾情勘探工作;根据农作物反射不同频率段的波谱信息,可以判断其是否有病虫害的发生。
2.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地图,Google Earth软件的使用。可以建立数据库,将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位置、形状)和属性(种类、大小)用点、线、面建立数据模型。利用计算机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进行以下具体应用:①资源清查:将各种数据汇集在一起,制作出电子地图,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②灾害监测:可以预测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监测、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等;③宏观决策:研究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如三峡地区模拟建库前后环境变化情况,演变趋势等。
3.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出租车导航等,用于军事、公安上的精确定位。地面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包括空间部分、地面遥控部分、用户设备部分等,为用户提供了精密的三维目标。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是一种高级的定位技术。
三、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方式方法因人而异,但课堂集中听讲并写好听课笔记,课后多作练习,则是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的,笔者认为,要学好地理,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留心细节,善于思考。地理知识涉及面广,要不断学习、积累,从身边、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同时,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都要用到,要学习地理事物的成因和一些地理规律。例如,为何会形成风,水、岩石、气候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丰富多彩的陆地环境?此外,在课余时间可以看看“人与自然”、“走遍中国”、“科学与探索”等电视栏目,增加信息量,扩大阅读面,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方可“胸怀丘壑,放眼全球”。
2.学会用地图,同学参与讲课。需要将地理事物一一落实到图上,各项地理知识能够形象化,要“看图说话”,在读书时尽量做到“左图右书”,甚至可以在家中挂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随时在地图上查找、落实相关的地理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上神游,在图中寻找乐趣。另外,对于不难理解的章节,笔者建议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特别是一些乡土地理知识,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实践已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4]
最后,笔者用地理的英文单词“Geogarphy”组合成了九个新的单词,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即G——great(伟大的学科);e——earth(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o——old(古老的学科);g——grow(发展新兴学科);r——real(生活中真实的学科);a——anywhere(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p——people(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的学科);h——high(很高深的学科);y——yourself(需要同学多自学的学科)。
笔者反思第一堂绪论课,课堂气氛很融洽,师生的平等互动一直贯穿其中,同学也感到了笔者的真诚与幽默,很多同学都说,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对地理有了重新的再认识。所以,教师要在序言课上下工夫,指出地理课程的要点问题,这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关键举措。当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后,对教师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序言课教学——作为先行组织者了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50.
[2]朱雪梅,唐长林.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17-20.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如Chris Kyryacon提出的“背景变量(教师、学生、班级、学科、学校、社区、时机)过程变量(教师观念、学生观念、学习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产出变量(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
(二)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三)有效教学的理论:
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
为什么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方法效果比较好?由“学生教别人:90%”深受启示。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无论教育多么快速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还是不能少。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达到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光辉使命。
(三)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
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和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有可能、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用几何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二)追寻地理美学——引领地理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的体系,让他们了解学科的优势,也让他们洞悉学科的缺陷甚至弊病;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我深知地理学很美,而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地理美学的追寻与体验中,着力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十分有趣;在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中,我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也努力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人文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师”地位,从而使读者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并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较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它!对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⑴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⑵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方法论
⑶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其他美学要点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还远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体验。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有所讨论;当学生学习《水的运动》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
在高一年级,学生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方法论,而在教学正式进入“自然地理”体系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这个专题上给学生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并强化学生必须把这个方法论作为“自然地理”学习的主干线索,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当时所进行到主干线索的哪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行星地球》──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局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学生便完整地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学习线索,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貌”时,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多种多样,强化记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能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的课标要求——为祖国秀美河山而自豪。但是,地理美学,地理的几何美就能很好的解决基本的知识体系要求和高层次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中国地貌中,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构成了一个网格平面,网格平面的线条就是山脉、网格平面的每个小格不是高原就是平原、盆地、丘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也能展现着美妙的地理几何美学。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
⑴学习思路(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⑵知识准备
⑶学习过程(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⑷课后疑问(“我的疑问”、“我想更多掌握的问题”……)
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四)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再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五)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在代表地球的同学腰间系一条有颜色细带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阳的同学相同高度的腰间绑一只发光的小手电简,表示太阳光。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侧着身体(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倾斜姿态),在事先画好的椭圆轨道上慢慢移动,让代表太阳的同学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缓慢转动身体使手电光始终照到代表地球同学身上。这样其他同学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学在椭圆轨道上移动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手电光在表示赤道的细带两侧也移动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另外,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不要倾斜身体在同样的椭圆上再移动一周,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手电光始终照在代表赤道的细带上。这样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
(六)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避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八)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⑴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⑵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
⑷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⑸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3.高慎英、刘良华主编:《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地理教学中全面应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教学实施的几个基本环节,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小节、迁移延伸反馈达标,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1.灵活创设情境
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基本构成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块。对自然地理模块的内容,可以多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时,很多同学对于北半球向右偏,水槽里的水逆时针旋转,都较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赤道上不偏转,南半球向左偏,就显得生疏。我选择了一个实验视频,是在非洲肯尼亚赤道分界线上做的实验,演示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运动,可以利用生活里最熟悉的烧开的沸水来类比引入新课堂。由于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学生很难理解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导致同一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差异,我就拿手代替地面,用一个粉笔盒放在手上,当粉笔盒离开手掌,我的手受到的压力减小……通过形象的比喻,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上升气流导致近地面低压,下沉气流近地面高压这个知识点。理解这个热力环流为后面的三圈环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这节课内容时候,可以利用我国常见的台风现象引入新课。对于这些课堂情境,老师应当长期积累经典的例子,可以在最近发生的时事性较强的事件进行挑选,比如,近期发生在什么地方的地震、台风,既增强了时效性,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灾害频发性的特点。最后,还可以补充一些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内部的力量,岩浆活动,我截选了《BBC——地球的力量:火山爆发》中部分火山喷发的精彩镜头,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地球表面的形态这部分内容,可以展示一些平常出去游玩积累的照片素材,比如,褶皱山,断层山,峡谷,溶洞,沙丘等等,使学生知道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人文地理模块的内容,以人类现实生产生活的材料为背景,导入要研究的案例内容。例如学习“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节课时,请同学们欣赏长城葡萄酒的经典广告,运用距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增强地理学科兴趣和真实性。“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学生初接触这类地理名词术语,由于生疏而制造了学习的屏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位选择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的活动,个人购物地点的选择,小区内的便利店和大型仓储式超市比如麦德龙,等等。例如学习商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我就选择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选址探究和万达广场的区位分析这两个例子,拉近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各类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
区域地理模块,可以利用区域的经济活动、自然现象为背景材料,情境导入所举案例尽可能典型贴切,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感觉到的事件。如“伊拉克战争”导入学习“西亚和北非”;创设“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境,导入东北地区的学习。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来筛选:典型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地理性原则。
2.自主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知识点为探究点。这些知识点的层次较低,通过学生个体“观察——思维”就能实现。但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七个动——动眼、动耳、动脑、动情、动口、动手、动笔”,主动获得知识,变“传授”为“探索”,突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过程。
自然地理中以自然现象的表述为主: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以及各节的现象表述部分。人文地理中以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现象,各种地理事物的介绍为探究点,如农业的投入产出要素、工业的发展历史、乡村聚落的形成等等。区域地理中各种现象的介绍、对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的介绍、对物产的介绍等等。在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设立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后,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个体不易理解的问题独立完成的知识点为主。一节课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两个。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讨论、绘图、查阅手头资料等手段才能完成。自然地理中多以地理原理,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理规律的形成和地理过程的发生等知识内容为探究点。例如地理原理中的大气保温作用、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系统的形成、水循环原理和过程图等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还应该注意教师必须给学生探究提供一点的指导或帮助,而不是完全放任给学生去操作。通过学生相互的讨论研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锻炼。
4.迁移延伸的应用
知识的延伸迁移是知识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它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巩固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问题,实现迁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知识提出扩展的问题,诱导学生把问题朝向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练习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层次。扩展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生的社会阅历。
5.课堂小结
每节课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整合归纳,以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避免教师走在学生前面,替代学生的活动而急忙把个人的结果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这样将会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而不是提高。要通过学生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小结]学习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我尝试着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本着实用的原则,我列举大量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希望能和同行们探讨交流。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被认为是高中阶段较难的内容,学生高一初次接触这门学科,如何突破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就成了本学期的首要任务。
诱思探究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相互帮助,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始终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心理过程,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也可以对以上环节交替运用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其有效性。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知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预设问题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等。具体做法是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要注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根本问题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地图”这一节教学“不同的山体形态”时,我请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我们来找找上面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四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动力
教师的语言对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履行地理教育职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学中,在学生误区处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设疑,是设疑置问的最佳时机。科学设疑置问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接着让学生分组回答。这种课堂活动,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但其实没有深入的开展探究,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起不到应有的实效性。
注重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授课以学生听懂为标准,不能贪多。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听懂了多少。所以对于课堂内容,不能求多,应从学生基础角度来分析,宜简则简,力求老师教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理非主科,而且近四年中考中很少有学生选考,针对这种情况,授课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照顾大部分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同时,授课过程中应该辅以一定量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 地理课堂 网络信息 信息获取 鲜活案例
一、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优势
1.学会信息筛选,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知识涉及生活的各各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网络资源中有大量地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所有。在以往传统备课模式下,教师在课下研究教材、收集资料,对信息案例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课堂上以结果形式展现给学生,整个备课过程,特别是筛选信息这一重要环节,都是教师自己的思维活动,不为学生所知。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考考查要求中的第一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通过海量信息,如何获取和应用的第一步。作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尝试将备课过程直接引进课堂,如教师在课上确定主题,现场以网络查询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其进行筛选,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总体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会有大的提高。传统教学中这一能力环节的实现通过大量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套、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而采用现场网络备课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
2.提取鲜活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有这样的要求,“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从网络中收集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获取实时信息,弥补课本这种纸质信息载体的不足,同时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又可以弥补教材中内容单―、形式单一的缺点。网络环境下大量多媒体信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功效。
在讲《天气系统》时,登录中国天气网(http://.cn/),不但能实时看到最新天气新闻,还能查到当日降水、气温及气压场等数据。或者教师可以以现场设问的形式组织课堂。如拖动鼠标只在大屏幕显示天气、头条新闻标题和图片信息,将新闻文字加以隐藏,再设两个问题:
(1)请描述本次沙尘落区分布的范围?
(2)当沙尘来袭时我们需要做哪些防护准备?
经过学生简单思考后,可将新闻内容展示给学生,其内容实质就是刚才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生动、有趣、有用的,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利。
网络内容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属性特点是具有实用性,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网络中的事件和案例,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材料,使课堂丰富多彩且不乏实用性,为实现高考能力考查目标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实现交相互动,延伸课堂范围,拓宽学生视野。
地理课本知识只是众多地理事象的抽象、归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对于某一事象或原理的应用,涉及众多方面。同时地理知识学习要求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以后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当中,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动脑、动手,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对网络知识进行搜索和筛选,是这一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学生对某事的思维活动,在网络上通过动手操作和验证,能立即获得结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意愿很高,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答案,还可以通过名师在线、微课程、BBS交流平台、QQ等即时交流互动软件加以解决,实现博采众家之长。
对某一原理的应用,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如讲城市合理规划时,通过美国maxis开发的一款名为《模拟城市》的即时策略及模拟建造城市的联机电脑游戏进行训练,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理想城市,做出决定并设计城市的各个层面,让居住其中的模拟市民充满动力。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会有和现实一样的后果,如可能涉及城市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垃圾问题、人口问题等。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是一个公共开放的服务平台,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其中信息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难以监管和认证,知识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管和对信息的正确性进行甄别,引导学生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同时抵制其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惑。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关键词】
有理数;加减法互化;混合算式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基础
有理数加法使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新的知识,而学生在小学以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和乘除运算,有理数的运算和小学的运算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负数,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本节课注意从生活实际入手,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讲授新课,从而很好的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2 认知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所学的知识基础还处于适应阶段。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有理数的另一知识领域,即有理数的运算。
3 目标分析
3.1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二是过程与方法: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是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二是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4 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过程
5.1 联系实际、巧妙引入
问题一:“我从学校出发沿某条路向东走a米,再继续向东走b米,那么两次我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问题二:既然a,b均是有理数,它们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或者零.同学思考一下:a,b的符号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数的情况,容易想到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为正数、同为负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加数中有一个是0。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几种情况下有理数的加法问题.在研究之前,首先提醒同学注意正确理解“向东走------米”的含义。(用课件演示)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用数轴来帮助我们,并设向东为正。
5.2 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一是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 3)=(+ 8);二是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 8;三是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2;四是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5)=-2。
5.3 针对问题、合作交流
问题三:请你分别把a、b赋予不同情况的有理数,然后进行加法运算,你会有什么样的结论?你能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1)来观察a与b:都有哪几种情况?A、正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同号的两数相加;B、正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异号的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D、正数与0相加,负数与0相加.
(2)再来观察相加的结果:符号怎样?值怎样?
同学们思考怎样表述你观察出来的这个规律,能用几句话来归纳概括一下吗?
(要学生表达观察出来的结论,此时表述不完整,不准确都没关系,可以请同学们补充或修正)最终全班归纳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一是同号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二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的两个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正负,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三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得零;四一个数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5.4 当堂检测、评价提升
一是计算:(1)(-10)+(+6)、(2)(+12)+(-4)、(3)(-5)+(-7)、(4)(+6)+(+9);二是用“>”或“0,b>0,那么a+b ___0;(2)如果a
6 教后反思
在这个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中,所有环节都不需要教师一手包办,更不需要教师一讲到底,这就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过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内容的思考和与学生之间的研讨,在课堂中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关注学困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及时指点下能够学友所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一样一起获得成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解题思路中有所感悟,让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
关键词: 有效课堂;物理幸福课堂;双重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说明:本文系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子课题《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A099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而幸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而且可充分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双重幸福感,激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1 物理幸福课堂的内涵
什么是物理幸福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一种叫“幸福教育”的理念,逐渐引起行内人的重视。幸福教育是以人的感情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种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2]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幸福,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幸福,真正把教育教学做足“幸福”的味道。物理幸福课堂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境界;物理幸福课堂不是课堂改革的短期目标,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物理幸福课堂是实现幸福的、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主阵地。它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上,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发展,完善自身中体验幸福。如果我们能把每节课堂学习当成是幸福的追求,我想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的创造性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2打造物理幸福课堂,实现教与学双重幸福
2.1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工作,其中有付出之乐,也有获得之乐,有助人之乐,也有创造之乐。工作是繁重的、琐碎的,辛苦的。但在工作中可以感受学生的可爱,可以体味学生的创造快乐,也可以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绪,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到的“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今天,决定着学生的明天,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上出幸福的课堂,培养出幸福的有活力的学生。
2.2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2.2.1让学生从喜欢物理老师开始,逐渐爱上学习物理
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场所,物理学习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物理教师的幸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首先喜欢了教师,那么他们离喜欢学习物理就不远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不要总高高地站在讲台上,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起平坐”, 不要刻意要求学生挺直腰板,老老实实地被动接受知识,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创造出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课堂。通过平等交流,逐渐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喜欢老师到爱上物理学科。
2.2.2特色导课,趣味学习
一个好的导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迅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人而异、因课施教。例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时,如在课前把我们自制的在教师自己乘坐电梯上楼的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上了荧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电子秤上的三次指示的变换,是理解该现象的很好的实例。而且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物理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课后的作业中,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处理好如何能在电梯上升、下降中不会感到头晕。
2.2.3集体参与,张扬个性,肯定自我
幸福教学是一种过程的体验,在集体中张扬个性,既是表现自我,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如在教学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时,我们可以找几个胆大的学生参与活动,拉起一定高度摆球,由静止释放,同时让学生把鼻尖放在与摆球释放等高的地方,观察学生鼻尖在摆球返回时,是否有危险。撤离学生鼻尖,换成一硬物,把摆球再次放在前一次的等高点,给一速度,观察它是否撞到硬物。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理解了守恒量,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一步到位。
2.2.4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教师富有章法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科学、有趣的环境,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幸福,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在充分的体验、积极的互动、主动的生成中享受学习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今天你发言了吗?”实验课上“今天你有什么意外收获吗?”随时引导学生自诊自己的学习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上能够积极发言,表明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有了主动的思考,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学是主动的自觉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幸福的。[3]
2.2.5相互关注,相互感染
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干瘪的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让课堂丰富起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当然,教师不是神,是人,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在物理幸福课堂中,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何谈让学生幸福?若教师“忘掉”了自己的角色,心无旁骛,意到情随,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处理得恰如其分,对一切问题都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应付自如,把一切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又浑然不觉。而学生也在“忘我”之中随着教师的指引,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之中,他们或愤或悱,或悲或喜,或怒或笑,忘掉了一切杂念,甚至忘了下课的铃声。师生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没有担扰,没有媚俗,他们纯净地迷醉于此时此刻,甚至还忘了此时此刻的“反常”表现。[4]我想此时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活就是“游戏”。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4~65
[2]李鑫.浅谈幸福教育与构建历史幸福课堂[J].读与写杂志,2011,(6):184
这个《开学第一课》讲了四种爱: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让我们更加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其中,让我最难忘,最深刻的主题是:爱是承担。在这一单元里,主人公马鹏飞这个仅有14岁小男孩,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当他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母双亡,是这原本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可爱小孩成为了孤儿。从此,他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过了几年,奶奶却引得了糖尿病而退休在家。一个月只有仅仅二百元的退休金,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让孙子吃上饱饭,她竟吧治糖尿病药的钱节省了下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的病越来越重,终于被夺去了双眼。自此以后,两人生活更艰难了。但他的成绩在班里一样名列前茅。
马鹏飞为了照顾奶奶,天天跑着去上学,又跑着回家,天天如此,这是一双充满爱的脚啊!他还定了一个时间表,我看着看着,无声地哭了,如果不是因为爱,马鹏飞又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是什么让他们顽强地活了下去?是爱啊!正是拥有了这伟大的爱的力量,他们才能活到今天!这令我十分地感动。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爸爸的同事在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里足足捐了2000元钱,还亲自去献血献了200毫升。还有一些青年人,主动地去当志愿者,到受灾地区献出他们的一份爱,让受灾地区的人民也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爱他们,
1 吃透历史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
2 培养学习兴趣
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内心都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关键看老师怎样去激发和引导。学习最大的原动力在于对学习内容有极大的兴趣。每当我在课堂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从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作为一名成功的历史老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比如:精心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兴趣。记得在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课时,我首先提到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自由评价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自然引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一直对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本堂课也上得轻松并颇有效果。
3 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农村初中硬件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我们常常苦恼于教学资源不易寻找。其实,只要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裁剪,然后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农村初中也有很多课程资源可以开发。一是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多样性。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的多样性。二是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鲜活性。一方面,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另一方面,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部分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仅有兴趣培养而没有能力落实还不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要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4 突出学生主体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尤其需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让整个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播放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历史情景剧来再现历史;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走进历史……只要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自主进行了感知、探究、分析,无论探究过程是否科学,结果如何,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往往比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经常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