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旅游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呈现上涨的趋势,这一方面给旅游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旅游景区的管理带来了挑战。对于旅游景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来说,就必须适应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促使档案管理转向信息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景区的发展、单位职工以及广大游客。
二、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
旅游景区办公室档案管理要运用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记录保存旅游景区的运营过程的活动,为需要查阅者提供文件资料。旅游景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要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景区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的效率,也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具有普遍性、 集成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电子档案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标准化,方便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与存储。电子档案的输入和应用得到了集成,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与高效率。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要对电子档案数据库进行动态性的实时更新,包括档案信息采集、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以及档案数据的和利用等动态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旅游景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强化旅游景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电子档案管理就能够将旅游景区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统计,为旅游景区领导实时掌握景区发展状况提供了资料依据。电子档案管理涉及到了旅游景区的电子景务、景区信息公开指南、景区的管理制度、实物档案整理、数码照片档案整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等内容。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方便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本景区的监督管理。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同时,也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文件。档案记录要完整细致,电子档案对于旅游投诉的受理,办公室能够给予迅速和妥善的处理。旅游景区要建立旅游资源电子档案,更好地对旅游景区资源分类管理与评价。因此,电子档案管理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更好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二)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程度比较低。一些景区办公室的电子档案管理应用程度还很低,这不能满足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与要求。旅游景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旧有的模式要进行改变,一些办公室人员对软件应用能力还很弱,缺乏电子档案管理的技能。档案管理要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电子档案要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各个部门进行服务,为这些部门提供建立电子档案方法、业务管理制度等,这些工作还有待开展。
另一方面,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还需要建设和完善。一些旅游景区办公室档案信息建设落后,档案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办公室复杂的档案管理的需要。办公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没有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就容易出现丢失的问题。电子档案管理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办公室的电子档案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就不能够使电子档案管理走向规范化,大多处于形式化和无序化状态。例如,对于需要销毁的档案,没有定期进行销毁,降低了电子档案管理与使用效率。
三、完善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首先,要提高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旅游景区办公室要对电子档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将原有纸质档案管理逐渐转变到电子档案管理方式。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宣传,提高景区员工对电子档案的认识和利用程度。景区领导要加强电子档案的组织保障,对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保管以及整理,使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与电子档案管理同步。
其次,要加强电子档案的技术设施保障。要健全电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旅游景区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升级。要采购先进的网络设备、文件数字化设备、基础设备等,这样才能确保电子档案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建立办公室电子档案的使用管理制度,发挥电子档案的各项设施功能。
最后,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安全保障建设。要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办公室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通过硬件设施安全保障、网络安全保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得以实现电子档案的安全。
一、引言
由于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衍生服务行业也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人们的旅游体验和旅游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的提稿,人们在经济条件富裕的条件下,也逐渐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来看,人们在享受精神追求时,就会对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对于旅游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精神方面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追求,就会使得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
然而,从目前旅游行业的管理现状来看,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期间,难免会碰到一定发展问题,尽管对于旅游业所面临的困境,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但这些政策只执行过程中有些却很难获得良好的长期效果,因此,及时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对策进行探讨成为摆在旅游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为了保障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境,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同时,一些城市对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力度、投入力度和建设强度的不足,这些都使得游客的需求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影响了旅游业的扩大发展。从旅游行业的角度研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1、景区基础条件层次不齐。在许多旅游景区中,特别是一些发展较早的旅游景区中,交通问题常常困扰着景区的管理者和游客。从整体局面来看,在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中,对于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常常不重视,由此导致景区的交通便利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关系到景区未来的发展质量,因此,交通条件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同时,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程度不高,景区的周边环境也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些旅游景区内,市场可以见到垃圾成堆的情形,在游客不注意景区环境的影响下,造成了污水的处理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在我国的旅游环境的相关规章要求中,也缺乏对于这一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做起来也很艰难,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还忽视了对于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科学有效利用与持久保护。此外,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的相关部门也忽视了对于长期利益的考虑,这些都使得景区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旅游的经济发展中,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定制的时期都比较久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更新换代都比较滞后。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中,如管理权限方面,很多旅游景区的相关规章体系中并没有及时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制定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很多的规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世界各地游客的风俗民情不同,有着不同的习惯和特色,这对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阻碍。
此外,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相关事宜进行指定的管理规章时,就会由于考虑不周等原因造成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足,影响旅游景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但是,对于旅游的规章制度制定时,一定要对旅游理念的构思进行适时调整。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能不同,在进行景区的管理时往往会出现管理任务交叉,管理景区重叠的现象。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很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常常会有很多部门的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造成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在现在我国内开发的旅游景区内,常常会出现管理景区的开发内容出现相似的状况,造成对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旅游景区的产品过于相似,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不到旅游景点的独特带给游客异样的体验,留下的都是相类似的景区自然环境和可视化景观的印象,并没有与众不同的旅游感觉,特别是缺少深入内心的感受。此外,在进行公园的主体建设中选择的建设方案水平太低,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需求,造成旅游景区的欣赏的价值功能与娱乐目标都无法获得充分发挥。
此外,在进行同类旅游景区的特点比较中,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一些处于劣势条件不好的景区开始大肆模仿热销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景点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建设重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由于景区的建设雷同性,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容易对景区的旅游产品产生不满情绪。游客内心会觉得自己的旅游不值等其他原因,导致游客不会进行再次的旅游观赏。这些都会给景区的旅游带来一定的负担,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在进行旅游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总是会忽视对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大多数的法规的制定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在制定旅游景点的相关管理规范时,主要针对的法规的管理对象是对于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法规的制定中往往忽视了对于游客的利益的保护,缺乏相应的保护管理保障措施。
在许多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中,由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都是缺乏法律保障的。针对涉及游客的自身利益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许多困难。此外,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时,总是牵扯的范围面积较小,管理的范围小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中,环境及景点总是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这对于景点的开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旅游景点都是忽视了对于景区的信息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的管理中,对于旅游景点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信息的发展对于在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产业管理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从游客的角度而言,旅游产品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视觉享受,他们渴望看到更加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这对于游客的消费过程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管理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对于旅游景区的收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势必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情况。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旅游景区的相互结合,促进景区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旅游景区的收益。
三、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在旅游景区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景区的环境优势,进行积极的研究设计,争取建设具有一定环境特色的旅游景区。在进行建设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旅游建设项目时,要充分掌握开发资金的投入来源。确保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时,项目资金的投入充足,确保环境设施的强硬,以保证旅游环境的安全性。要想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十分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对于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建设人员,一定要转注对专项资金的深入管理,使得资金都能最合理地应用到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去。对于某些影响因素的正确运用,使得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能够科学合理,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进一步提升,促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在初期阶段,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对于以后的旅游事业甚至当地的经济收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旅游环境建设时,一定要确保经济资金的来源充足,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得越来越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良好的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注重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进行,在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中,管理体制是否健全与完善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完善与整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大部分旅游景点还处在针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越来越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正是因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产生的。同时,旅游行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景区的管理保护政策,还要为游客的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另外,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将景区管理进行进一步细分,分配到具体的企业进行管理。而现实中的景区的管理工作几乎还是由政府进行的掌控,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一直在向着不断的健全与完善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的角度进行。
(三) 加强旅游业管理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
我国旅游业要是想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旅游景区的管理规章的滞后性也是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严格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在旅游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时,会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旅游管理体系的构思中,一定要符合先进的管理理念。
此外,在进行旅游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景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相应的处罚力度。我国旅游管理过程当中,监督以及处罚相关方面的相关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健全,就会使得管理景区的有关措施不到位。造成了景区的管理工作手段缺失,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制度,有关部门一定要对管理规章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要结合当前的突出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确保今后旅游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摘要: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我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是时代和环境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已经对黄果树景区管理方面的初步改革,但其效果不明显。对经营权的探讨是管理的初步过程,确定经营权才能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当黄果树赋予当地的文化底蕴时,就是一个有灵魂的黄果树,而不只是一条河流。
关键词:经营权;管理制度;文化底蕴
黄果树的现状:
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布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瀑顶宽83.3奇、险、秀等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贵州是一个拥有48个少数民族的省份,黄果树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黄果树匮乏或者说缺少人文的历史背景。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来讲,她更需要不断地注入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提高景区的欣赏含金量和升华其独特的文化及思想境界。将景区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推向旅游市场,打破行政束缚、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权限、拟定管理目标。在营销模式上要做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要改变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营销观念,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感和处处注重营销的敏锐感,采取多种营销手段。从单个景点营销走向线路营销,从观赏效果营销转向体验感受的营销。要注重打响旅游品牌,形成特色效应。
1 黄果树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政企形分而神不分、机制落后。
在组织人事上,机构臃肿,冗员较多,机制落后。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众多旅游景区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政府行为痕迹过重,黄果树旅游景区经营出现了表面风风火火,实际连连亏空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企业决策往往不是以利润作为依据,“拍脑门”现象普遍,甚至发生挪用景区的经营利润为管委会工作人员发奖金等荒唐行为,集团公司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在08年出现了拖欠工资的窘迫局面为了更充分的挖掘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经济社会价值,落实旅游强省战略,2009年年初,有关部门再次对改革进行了纠偏。经协商,省再次让利,重新明确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原省旅游投资公司合并进入)控股49%,安顺控股51%(其中安顺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占25%,两县各占10%,管委占6%),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任命了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实质上还是政府控制,只有企业的名义而已。
1.2 宣传不全面。
许多人对黄果树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根本不知道黄果树其实是个景区群,比如七公里之长的天星桥风景区有天星溶洞、银面坠潭瀑布、天然水上盆景园,附近还有陡坡塘瀑布、人工盆景园等,风景之壮美,实在令人深深触动。但是遗憾的是,外界的人一直以为黄果树瀑布只有瀑布,甚至认为只有黄果树瀑布一处,可见黄果树在整个景区的推广策略上还缺乏开阔的思路。
1.3 周边的民族风情淡化。
在经济风暴的攻击下,周边的民族年青一代都汉化了,而民族的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甚至连民族的语言也怕要面临灭绝了。语言都没有了,还能有自己的文化嘛?让旅客来能看的就是一条大瀑布,缺少民族文化的沉淀,她不能走多远。旅客为什么来?就是为了能看见自己以前从来没看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品牌,我需要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精神的独立人格,或者是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旅客回想在黄果树看到的是一个天然与民族的合一,而不是一条河水从悬崖下落下来,就会回味无穷。
2 黄果树管理之走向
2.1 制定管理人员标准和后期人员的培养。
景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景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和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联合办学,培养景区管理人员,和相关的专业人员,为黄果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人员基础。从管理层挑选人员,出省培训或者出国培训,学习科学的管理思维。借鉴国外或省外的经验制定进入这个行业的相关标准。
2.2 增强景区协会的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
怎样才能让政企实质的分开,更好的让黄果树真正的和她的名誉一样能达到名副其实,这需要,一个真正的企业形式,才能让她走的更远。我国的旅游景区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缺乏很多经验。作为全国人民所有的资源,是否可以把她的所属权归于全国人民?由政府让权把她的经营权分给全国人民,采取集资的方式,吸纳社会更多的流动基金,成立一个股份公司,由人民决定黄果树的管理团队,直接对人民负责制,这样就不会出现机构臃肿,能者居其中,形成真正的企业。形成一个管理、监督、监控、治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2.3 打造黄果树之灵魂。
宣传黄果树,不只是宣传她的外表,而是更注重她的内在的文化,把贵州民族的文化植入在黄果树当中,这样她就不在是一个呆滞的形象浮现在人们的大脑中,赋予她一种灵魂。这就是黄果树缺少的文化本质的所在,做到在一点需要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
2.4 保护当地民族文化。
景区如果脱离了文化范畴,其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景区的文化内涵除了本身既有的历史沉积外,还包括工作人员对该景区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程度。“祖国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员工对游客产生游历感受的直接影响。而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就要靠景区管理层对相关文化的导入。贵州民族风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四大特点。怎样保护?着重发掘、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在民族节日的时候,举行民族饮食文化节,服饰卖给游客当作纪念品。对语言的保护,保护不是空话,有收入才能让他们自己自然而然的保护,景区可以和当地民族合作,把村寨作为和黄果树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的一个景点,让旅客感受少数民族的乡土气息,让这种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促进当地人民的收入,自然而然的民族文化就能保护好。
参考文献
[1] 姜锐钟《浅谈我国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山东职业技术学院
[2] 尹同君《景区管理亟待创新》
[3] 刘庆赖 富强《景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质量控制》
[4] 郭胜 《景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5] 吴建华 《发展旅游更须加强景区管理》
[6] 卞文志 《旅游策划应注重个性化》
[7] 陈芳 《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多中心治理视角的分析》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突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一)民族文化艺术融入旅游之中,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品质。如百花岭旅游景区的开发理念,充分考虑景区的特色生态文化,注重每一个旅游项目开发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存,并结合的文化,打造了一批以风土人情,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点;另外旅游景区将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及文化三者相结合,开创景区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我县旅游景区的发展依托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与多元文化相融合,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二)乡村文化助推“奔格内”乡村旅游发展。我县“奔格内”乡村旅游自2012年首个“奔格内”乡村旅游客栈在什寒村揭牌以来,经过对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走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的是县域丰富的森林资源、美丽的山水风光、清静悠远的黎村苗寨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为进山旅游的背包客、自驾游客、自行车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提供便利条件,让游客们体验到最原生态民俗,感受到最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打造乡村自由行的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大文化内涵,打造了一系列与文化、乡村文化、农垦文化为中心的“奔格内”。乡村文化的彰显,为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围绕文化站建设,带动乡镇文体工作开展。一是高效完成综合大楼建设任务。2011年底全面完成了我县10个乡镇文化综合大楼的建设任务。二是设施配套逐步齐全化、科学化。2012年,我县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安放大型图书架三列,阅览桌椅四套,图书16000多册,安放电脑10台;安装投影设备1套和55寸液晶电视1部,音响设备1套,同时办公室和兵乓球娱乐室。三是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管理制度,即《乡镇文化站管理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等,并将制度上墙。四是加强乡镇文化广场建设,每个乡镇设有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和乡镇大舞台、健身器材,广场周边普遍设有文化长廊。五是综合文化站实行免费开放。2012年设备安装完成后,每天实行开放11小时,即白天8小时,晚上3小时,服务全县12万农民百姓。2011年我县文化站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惠民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上安乡文化站被国家授予全国惠农工程先进单位。
(二)围绕乡村大舞台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大繁荣。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绝大多数,2011年通过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大舞台的创建。计划2015年完成全县109座乡村大舞台建设,其中村委会99座,乡镇大舞台10座,实现乡镇到村委会的全覆盖。2013年8月,“乡村大舞台”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建成乡村大舞台89个,其中乡镇政府文化大舞台10座,村级乡村大舞台79座。通过乡村大舞台的建设将满足我县30支农民文艺示范村文艺队、130支族文艺舞蹈队及乡村健身队的需求。我县还围绕乡村大舞台的带动,启动建设了一批文化室、博物室、农家书屋、乡村公园等文化设施,并启动创立20个县乡村全民健身示范点、20个示范农家书屋点的选点工作。根据县政府的要求,我县每年组织一次文艺示范村年度汇演,每季度组织一次乡镇片区歌舞展演,每月举办一次乡镇专场演出,形成了全县城乡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的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县文化惠民工作。
(三)以场馆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城乡文体设施覆盖。我县围绕一批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全县的文体事业大发展。一是中部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演艺中心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建成使用;羽毛球馆已动工建设,计划年底完成;其他体育配套设施也在加快建设中。二是我县已完成选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等“两馆”独立大楼,建成后将有效开展文化培训、文物展示、图书存放等功能。三是今年我局已向发改委立项建设10间乡村文体活动室,14座乡村大舞台,12座乡村篮球场,5间乡村博物室,2处文物保护设施和其他项目,各项工程正在逐步有序推进中。文体设施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成为具有战略眼光旅游企业家的着眼点,因而要用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去塑造企业、感染员工,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红色旅游把参观游览与传承无产阶级的光辉革命精神相统一,把旅游度假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旅游观光、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集合体。对于以文化底蕴为基础产品的红色旅游景区,要在新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从状态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特区和沿海东部地区,先于、快于、优于一般地区和内陆中西部地区;政府重视的景区,对待红色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严肃认真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被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景区。因而,从整体上说,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
2、同质化和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战略性
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只会盲目效法其他企业文化内容,而不会总结继承自己独特的红色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突出个性。这些刻意的模仿不仅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自身本应具有的有深度、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反而导致了同质化和表面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失真。
3、混淆红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缺乏“红色文化”
据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到,当前大约75%以上红色景区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具有革命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红色旅游景区内部文化本质,只注重发展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这将误导企业走向一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部分企业还误把红色文化等于企业文化的差别,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把握整体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整体系统出发,把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行为控制的软硬结合。但是,红色旅游景区在接受大众普遍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学会经过吸收、消化,融合为自己的文化个性,才能具有先进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把握整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性,保持和发扬企业特色风格。
2、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有传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企业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例如,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风景区将企业文化与景区党建相结合的典范。此外,红色景区应将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去。
3、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红色景区行为文化建设是景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景区行为文化建设事关景区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是软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景区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硬文化,两者软硬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旅游景区要建设影响深远、内涵丰厚的企业文化,把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
4、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从外部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企业内部上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等条件为支持,又要求景区创新管理、强调红色、构建和谐文化为基础。外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内部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设出具有红色旅游景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的意义
1、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它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休闲等价值功能于一体。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它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广大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传播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景区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真实直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旅游者和景区企业员工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传播忠诚敬业的情怀、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等。
3、导向激励
红色旅游景区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把旅游景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景区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能引导着广大员工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愿意为集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这正是革命历史留传下来的不畏牺牲、用于奉献的精神所在。在一个和谐凝聚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激励员工产生斗志高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景区发展目标而奋斗。
4、凝聚约束
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能把全体员工团结凝聚起来。在一个充满具有爱国主结奋战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里,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被职工认同并共同追求,职工会团结合作,自觉地把旅游景区目标作为个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企业文化,2009.
[2]王超逸,李庆善.企业文化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185.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这种把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而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形式便是旅游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全国推广的“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
H H Owaiedetal将已提出的智能旅游指南系统框架模型视为基于知识的一个系统,指出该模型通过模拟人类旅游指南更好地满足游客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依赖该模型而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行价值和满意度。[2]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经营以及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并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效率水平与效益。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于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并不多,尤其针对景区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则更少。
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的量化属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等方面实践,可知层次分析法是尤其适合此类较复杂较模糊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综合评价,按层次权重定性且定量分析的有效高效决策方法,也是在众多评价方法中通过斯皮尔曼等级检验最为接近真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科学可行的选择,但是由于评价指标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指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建立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的全局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不仅是旅游景区单位的独立运行行为,同时需要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多方参与,前台管理功能涉及服务、营销、管理和政务等诸多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综合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体现前台管理涵盖的多个方面,同时又需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评价的科学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如实评价信息化对前台管理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使旅游管理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甚者会使旅游管理偏离正确的方向。
3、评价的完善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既兼顾方方面面,又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前台管理在各个运营阶段及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全面、更高效。
4、评价的可比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内涵、适用范围、权重等等,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可以方便对其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理想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还应该正确反映出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实现比较与衡量的目标。
5、评价的可行性
设置评价指标除了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出发还需要考虑其操作性,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真实并全面的研究数据,让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其实效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设想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虽然只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直接面向游客,但又不仅仅牵涉旅游信息的及游客评价的收集。初步构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
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化实施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软硬件设置等,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是指采用信息化手段在景区前台管理面向游客提供服务的具体实施,包括公共信息类的、旅游各要素的信息保障服务工作、景区安全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包括游客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对旅游环境的评价、对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的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是指景区实施前台信息化管理对景区服务格局的影响,除了经济收益还包括社会影响以及管理机构的变革,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则主要牵涉与旅游服务行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及在旅游旺季充当重要角色的旅游志愿者服务两方面。
摘 要:辽宁锦州于2001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该地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成功举办了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文章基于对锦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 诊断出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景点多而不精、景区规划欠佳,统一管理格局欠缺等问题,并据此提出资源整合、规划先行、管理体系构建等对策,从而促进锦州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问题诊断;发展对策;锦州市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逐步由北欧、西欧、北美等地区向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区转移,同时,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代表之一,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它将是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这也将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契机。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于2009年7月,该区域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了“立足辽宁,依托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战略定位。锦州作为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地方旅游业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成为锦州市亟待重视与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锦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锦州市近年来旅游产业经济呈现快速、持续的发展势头,年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39.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37.2亿元,其发展速度不容置疑,且以国内旅游为主,而对入境旅游者吸引力逐渐增强(图1)。基于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锦州市旅游业也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这对于锦州市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
2.旅游产品结构渐成体系
锦州市旅游产品类型较多,内容丰富。为适应旅游者的需要,锦州市积极构建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现已初步形成生态、滨海、宗教等旅游产品,游客可享受多样性且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体验。再者,锦州市注重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通过发展新业态旅游形式,如节事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等使得产品结构体系逐渐形成,以吸引各类游客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产品质量上,锦州市竭力打造具有高品质及内涵的旅游产品,例如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提供游客体验别味海上园林与园艺文化的机会。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截止2012年末,锦州市拥有星级酒店2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及以下6家,从酒店级别来看,主要集中在三星级层次,说明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旅行社53家,规模大小不一,主要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为今后的资源整合提供的基础与条件。再者,锦州市旅游交通不断完善,现有主要景区的专线客车,景区内也有像电动车之类的环保车,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在不断规范化。 二、锦州旅游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尽管近年来锦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在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的带动下发展势头更是强劲。虽然锦州旅游竞争力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排名第三,但由于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观念陈旧等缘故,与沈阳、大连、秦皇岛等周边旅游强市相比,差距甚大,这突显出锦州旅游业发展层次偏低、总体水平也不高。固然,锦州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更需要自省与反思的态度,找到旅游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1.旅游景区(点)多而不精
锦州的旅游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拥有39项单体数量,其中包含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家国家4A级风景区,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具体来说,地区拥有备受游客青睐的笔架山滨海度假区、北普陀山旅游风景区、医巫闾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纪念馆、北镇庙、崇兴寺双塔、万佛堂石窟、奉国寺、锦州辽塔、青岩寺等人文旅游资源。从资源的丰度上看,锦州旅游景区(点)多而丰富,但从级别上看,现有国家4A级景区有8家(其中2家待评),国家3A级景区7家,国家2A级和1A级的景区的数量占半,可这就缺少5A级景区,尚未形成竞争力强的王牌旅游景区与拳头旅游产品,这又往往会影响到地区旅游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2.景区(点)旅游规划欠佳
我们知道,缺乏合理规划的旅游资源就像一盘散沙,基本无法形成竞争合力。锦州地区内有些景区(点)的规划不够完善,例如纪念馆中轴线的西侧空地杂草丛生,并且在杂草中杂乱地停放着几架飞机的空壳,这与中轴整齐的规划相比较,显得不够专业与科学。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点)配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系统,然而,锦州的旅游景区(点)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的服务系统,比如纪念馆内缺乏明确的游览指导,游客进去之后找不到另一个展馆更找不到出口。其实,旅游景区(点)内不仅需要完善解说系统,同时还需要构建即时提供维修的反应系统,有很多景区(点)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都需要及时修补,例如北普陀山景区内有很多砖石结构的建筑有石块松动的迹象,这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安全威胁,需要快速维护。该区域内各景区(点)的地理位置上就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难以形成集群效益;而在资源的分类上也没有明确的主题,在给旅游资源的定位上不够清晰,缺乏主题感与十足的吸引力,以上都是景区(点)旅游规划过程中欠佳的表现。
3.统一有序的管理格局欠缺
锦州旅游业在旅游景区(点)的管理问题、旅游局的管理问题及旅行社的管理问题最为突出。锦州旅游局的监管不到位,集中体现在导游队伍管理混乱。按照规定持有《导游资格证》(还没有换成IC卡)的导游是不允许带团,可现实中很多导游手里只有“导游资格证”就去带团,更有甚者任何证件都没有也被允许带团,然而,这种监管不力使得旅行社敢用这些导游,尤其到了旅游旺季,这种无证带团现象更为严重,宰客现象也就很难规避。再者,锦州的旅行社实力比较弱且缺乏统一管理。目前锦州的旅行社分布比较散,大多是私人的小型旅行社,有些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传真机、一个计调、一个经理(也可兼职导游)就可以成立一家旅行社,这样的旅行社较难形成品牌诚信效应,最为不利的是这样规模小的旅行社大多自助经营、自负盈亏、散乱分布,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与科学引导,容易影响整个城市的旅游形象。统一有序的管理格局才能够为锦州地区提供一个长远的发展环境。
三、促进锦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
锦州地区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可按照“颜色”将其分类并进行整合营销。以锦州笔架山风景区、滨海大道旅游观光带为主体的“蓝色旅游”;以纪念馆为核心,黑山阻击战战斗遗址为两翼,锦州牦牛屯前线指挥所及周边战斗遗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旅游”;以锦州北普陀山、医巫闾山、森林公园、大芦花、老爷岭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青岩寺、奉国寺、万佛堂石窟、北镇庙辽金历史及佛教文化为代表的“金色旅游”;以温泉、冰雪旅游为主体,以冬季在农家院吃黏豆包、体验冰雪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白色旅游”,“五色”俱全,锦州方可喊出“五色旅游在辽宁,辽宁五色在锦州”的城市旅游口号来吸引游客。除此之外,对锦州而言,以世博园、笔架山风景区、北普陀山风景区、青岩寺及奉国寺景区等作为锦州地区的旅游精品景点来包装,进而把这些点串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加以营销,这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组合方式将把零散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最佳整合来打造高水平的旅游产品。锦州旅游业要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全面促进地区性旅游发展才是关键,并且锦州作为辽西走廊的中心城市,其旅游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发展,故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是发挥其旅游中心城市的前提条件。
2.规划先行,细节赢得游客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锦州有成为著名旅游城市的潜力,然而,这种潜力除了需要政府、当地居民、外来投资商等各方的努力,还需要科学的开发与规划作技术支撑。锦州地区的景区(点)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理念,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细节决定成败”,锦州景区(点)在硬件建设上狠抓景区设施的同时,还应当在软件建设上注重服务的细节,力求游客的最大满意。另外,锦州市政府要加强市政规划建设,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积极建设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与营造开放友好的人文环境,对于一个外来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和满意的旅游服务,比如设导游服务站、开通旅游专线、专为游客设置的旅游路标等细节至关重要。2013世界园艺博览会是锦州第一次在世界面前的亮相,加上正在规划建设的沿海经济开发带,这些对于锦州来说无疑都是发展旅游的良好契机,锦州需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规划先行尤为重要。
3.体系构建,加强管理实践
政府监督管理到位,积极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体系,做好营销规划,统一管理导游队伍。政府除了履行监管职能,应该制定长期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并形成战略性体系,这将为锦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宏观上的指导。政府应当借助不同的旅游形象传播路径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提高锦州知名度,例如,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备受目标观众的喜爱,其拍摄地易形成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导游队伍管理应采取统一原则下的多样化操作,首先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导游的行为,再者需要转变思维观念实现多样化操作。中国导游被看作是吃青春饭,国外导游则是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所在城市相当熟悉的年长者。面对着未来中国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导游就很难适应外国人的需要,其实,这样的年长导游可以是兼职的,而且适合带散客进行游览,这也能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中去,实现双赢的局面。
旅游企业采取合作方式谋取双赢,旅游景区(点)推出联票制度,旅行社朝着集团化发展。锦州地区景区(点)通过合作就能串联起来,最终达到共赢的状态。旅行社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连锁容易形成一个集团,在所有的连锁的旅行社中有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产品标准等,这有利于保证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如果组团社和地接社属于同一集团,那么组团社和地接社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相互更容易合作,旅行社成本也相应降低;一个旅行社集团,更容易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就锦州的旅行社而言应当合并,将几个分散的小型旅行社合并成一家大型旅行社,整合后其实力大增,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韩建明.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 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3] 陈才,于洁.锦州旅游业地域特征与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71-73.
[4] 张利民,王素珍,栾凤.锦州旅游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5):99-102.
[5] 郝文军.辽宁区域发展“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分析——以锦州为例[J].北方经贸, 2008(8):21-22.
[6] 张凌云.“十二五”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0,25(1):6-7.
关键词:旅游发展;景区;资源资产;目的地竞争;创新
一、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层次
从效用的角度看,旅游者之所以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现在各旅游目的地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区(点),而旅游景区(点)的核心依托是旅游吸引物。
由于旅游吸引力具有针对性、主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它是一个具有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旅游吸引力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的层次构成上:体吸引力、辅助吸引力以及最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旅游地资源是目的地用于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基础资源,旅游吸引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应包括其他的资源禀赋。
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是“第一产品”,①而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作为“第二产品”,它们将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但这些是辅助而非基本吸引因素,所以它们不构成旅游吸引物。
二、基于吸引力模型的目的地创新
(一)处理好基本吸引力与辅助吸引力之间关系
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尽管旅游吸引物引发的吸引力是基本的,如果基本吸引力足够强的话将弱化辅助吸引力的负面影响,但是基本吸引力同样也将因辅助吸引力的增强而增强,因辅助吸引力的削弱而削弱。这隐含着现实的警告,如果一味地强调旅游吸引物方面的优势,过分夸大资源的独特性(尤其是积极希望发展旅游经济的地方政府),陷入“泛资源论”的陷阱,将使大量市场需求小、资源价值品位低的旅游吸引物被开发,从而既影响目的地资金使用效率。而且由于现阶段旅游供给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这种“遍地开花”的情形又将对市场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使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大成了一种无效放大,无助于旅游经济内在素质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的“旅游支柱产业热”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1]。
(二)从“六要素”回归到整体目的地上来
旅游经济的发展从“六要素”实现到目的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回归”,隐含的推断就是在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旅游产业的规划,还应该注重旅游外部相关环境和产业的联动规划,目的地发展的不仅应该是旅游产业,而且应从旅游经济的整体层面上进行全盘考虑,包括对非正式部门以及衍生出的旅游就业的全盘考虑。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入境优先、观光切入的线路旅游基本“路径”上的。这种路径是特殊发展环境下和发展目的下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路径下可以以为中心构建旅游经济体系,而且在任何市场经济中,企业都是重要的,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但是现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经济发展框架就不应该以旅游企业为核心来构建,而应该以旅游者活动客源地——目的地(即O—D)模式为路径构建的基础,重新回到以目的地为基础的路径上来,强调“大旅游”理念,突出发展目的地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在强调目的地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可持续的同时,还应该强调社区的可持续,通过对当地社区原住民的技术援助以提高其介入旅游经营的相关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当地社区的就业公平和脱贫致富。
(三)交替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发展将经历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三个阶段,这三个交替而非继起性的演进进程在目的地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其主导性创新也是发展变化的。
第一阶段是交通及住宿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目的地的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对目的地进行广度数量型而非深度开发,主要通过旅游中间商进行粗放型包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阶段为景区(点)创新,或称开发创新,类似于阿特拜克和埃伯纳西描绘的经济创新第一阶段——产品创新阶段[2]。
但是,从目的地与游客类型的Plog模型可以发现,第一阶段的创新不足以推动目的地的长久发展,也不符合大众旅游的发展现实。因此,目的地必须从初期的“多样化”发展开始注重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注重进行面向大众旅游者经历的针对性设计,开始大量建设与旅游景区(点)吸引能力相适应的、住宿等相关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给目标客源市场提供一个被市场证明是最好的标准产品,接近旅游者效用最大化的第一个层面——满足最大化。该阶段是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或称配套创新,类似于生产中的工艺创新。
随着进入供给市场的目的地越来越多,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者的选择将越来越多,旅游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在满足最大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成本最小化的市场要求,目的地此时极为重视成本、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充分运用,因此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创新以及目的地供给能力的协同等方面来改善产业组织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通过的规模变动、发展战略的成熟、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的形成、组织经验和能力以及政府规制下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来改善目的地的竞争力,通过相关制度创新,使目的地获得创新租金,取得景区改革中的先行优势,从而无论在营销还是实质性发展推进方面都可以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该阶段是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类似于工业生产中的特性阶段,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相对下降,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为下一轮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要求
旅游景区开发体制的突破主要是指在我国旅游发展进程中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济实践,这种由地方发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动曾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来了“可以分离”与“不可分离”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我们的基本假说是,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地区竞争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