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中地理课堂实施地图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图表等进行空间概念、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以及发展变化过程的表达,所以,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表现在地图学习上,它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手段。地图中包含了许多隐性或显性的地理知识,很多地理特点与规律都可以通过地图观察与分析而得出。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应始终有地图相伴左右。地理课中的很多原理、事物等都占有大篇的叙述且重在理解,而一般的口头讲解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所以,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可简化较难的知识,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以其高于文字的准确性、形象性、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地图能力,能够对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或地形剖面图进行判读,能够绘出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区等,同时,应熟练掌握各种示意图、等值线图、各自然要素、统计图标等,并能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地图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学习,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和能力,培养观察力、注意力、思考力、记忆力和判断力等,同时展开地理知识的联想,拓展其思维方向,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地图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1.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地图使用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读图兴趣的激发。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需要将大量的图片插入多媒体课件,营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其养成地图阅读、运用的好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图,培养其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利用地图学习某个地方的经纬度、海拔、交通、气候、地形等,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同时将这种思维方法渗透于学生心中,便于其感知、理解并形成良好的应用习惯。
2.引导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地图一般都会涉及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因素,所以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所给的图表特点,对其所属类别如原理图、景观图、分布图等进行判读,进而采取恰当的读图方法。
例如: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和等温线图,需要关注等值线的疏密、弯曲程度等关键点。等高线图的判读,就需要从等高距的多少、山谷位置、山峰位置、山脊线和集水线等方面进行判断。阅读地图时,也应关注地图的名称、图例、重要地理界线等因素,以对地图的类型和地域范围等进行判定。同时,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积极思考与研究,以便对图像的内涵进行准确地理解,抓住地理特征与规律,获得正确的结论。
3.培养学生地图分析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阅读地图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高中地理课堂的地图教学,也是学生图表感知能力、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一幅全新地图的判读,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以及地图表象经验的积累,地理思维能力的加强,其信息量会越来越丰富,其知识深度与广度都会得到拓展,其地图判读、分析及运用的综合能力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强。
地图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图中的显性信息挖掘、分析出隐性信息。比如,根据某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交通线路、河流以及资源等显性信息,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此地的气候特点、人口分布或流动特点、植被和水文状况、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布局等隐性信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图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与概念性,很多知识都体现在各种图表之上,所以教师应合理充分地利用地图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启发,清晰、准确地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积极引导学生读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识图、用图的能力,使其对地理知识与原理有良好的掌握,并能准确把握地理规律,增强地图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高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的素养品质的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使高中课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探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是指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其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觉性、自律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强调在课堂进程中发展,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总体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提高地理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地理知识的需求。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法,其取得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要想做的好就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积极探索一种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大的进步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十分使用的科学,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技两个领域,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学原本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僵化,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只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看名字就能感觉两者之间天然的联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却发现,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图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带动作用,在课堂进行知识讲解时,只限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不能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而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知识点的难度有了进一步增加,很多知识点只有结合地图才能更加有效让学生理解掌握,否则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势必不能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二)局限于教材之中,不能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其形成的地理素养是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既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课堂中,教师只局限于对教材的解释分析,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讲授,使得地理学习十分抽象,让课堂变得沉闷,既降低了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又丧失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教学技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模块,如果对这些不同层面的知识进行单一模式的讲解,缺乏对不同模块针对性的教学技巧,会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丰富多彩的看法,使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继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的机会少
地理因为其本身的特性涉及人文和自然等,被称为“文科内的理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文科类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很少会采用实验或实地勘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师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之上,没有创设出一些到室外进行考察的机会。这种直观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高超的技艺也无法取代的,如学生只有到气象部门实地考察,才能体会气候现象的原理。而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高中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培养策略
(一)实现地图教学与知识点教学的有效结合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理解知识的内涵,学会运用于实际,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地图自然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地图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与地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样从地图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了可以依据的基本点,对所学内容有了很强的认同感,有利于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真正的类比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课堂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性的教学,就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工作,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教学目标,制作详细的课堂教学预案,在生活实际中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在生活中地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进而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上的引导学习,把教学主体设定为学生,依据学生实际来使地理学习生活化。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代入时间转换的学习中,将教学内容渗入到学生日常经常关注的地方,其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三)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教学“洋流”时,主要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入手,需要紧扣“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小漂流瓶”进行问题引导,首先向大家演示大水盆中漂流瓶在小风扇的影响下活动轨迹,向同学们抛出“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之后再向同学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让学生“能否根据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绘制一副世界洋流模式简图?”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景学习中自发深入探究,完成自我学习的延伸,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使新获得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重难点进行了突出。
(四)在课堂外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敏捷,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于课外探究类活动有很强的兴趣。地理课堂外的探究活动,一般是这样的流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任务,然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研究,制定方案,探索实践,讨论交流,汇报结果。这种活动要利用好学校的平台,利用好学生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设计一些旅途观察活动。教师要提前摸清要到达的地点,深入发掘其中的教学素材,制作旅游记录游戏,让学生在旅游进行过程中,每到达一个点就做好相应的标记,其中让学生自己记录路通中可能存在的地形地貌或者地理知识,还可以向学生普及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旅游必备常识的运用。在活动进行完之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说一些图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旅游路线,还可以讲一下自己在其中的感受。在课堂外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地理素养。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项艰巨的教学挑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从多方面探索,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继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7):110-110.
[2]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刘启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34-34.
[4]张岩.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1).
全国新教材试点省份——江西省,在对学生学习新教材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学习地理时遇到的学习困难仅次于物理,居第二位。下面我专门从学生的角度详细分析造成该状况的原因。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二、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缺陷表现在: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
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如:水资源与水能资源、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震级和烈度等。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容易导致盐碱化,简述其原因。”好多学生不能按逻辑(即:地下水水位升高——蒸发——地表积盐)正确描述。
三、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相反,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没有去认识的动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不利因素的暗示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小科”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的偏见,学地理最直接目的就是应付会考。由此一来,这些学生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结果是地理越来越难学。
四、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许多本学科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地理知识本身特性决定。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W科,相对来说,地理的学科没有其他学科的知识灵活,不像语文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他们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由学生的主观性控制,而地理知识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较为固定,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思维被禁锢,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使得地理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阶段特征决定。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正处于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学生们的课业任务十分繁重,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地理学科的占分比例并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避重就轻”的心理,从而对于地理的学习存在一种懈怠不积极的心理,甚至学生不惜挪用地理学习的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三)教师教学方面。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思想”肆虐成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怕时间紧迫,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作为知识的受众群体,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具体的思考,仅仅是片面的对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具体的记忆。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的从课堂上有所得。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思考探究,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高中阶段的地理的知识相对来说比初中阶段更加多,更加复杂,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关注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关注到我们每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天气预报,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听一听天气预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
(二)充分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客观,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出教材内容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透彻的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解完对教材内容进行熟悉,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地理教学 改革分析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专业师资匮乏,水平欠佳
农村地理教学改革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高考和中考中地理的分数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地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高校针对就业市场的形势,缩小地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导致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量不足。初中地理在中考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地理教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地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和继续教育方面都不如语数外的教师,因此,部分教师对地理教学也不够重视。在农村初中,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而且初中的许多地理教师也兼职教授其他课程,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低,地理教学的效率很低。
(二)优秀的教育成果未及时运用于教学工作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够探索和思考农村地理教育方法。同时也在实践中领悟许多有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取得优秀的教育成果。但是,这些优秀的教育成果很少在教学中应用,主要是教育成果不能得到认可,还有就是教学设施不齐全。地理作为辅修课,教好教坏都一样。以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很难提高。
(三)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资料不足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等。地理教学要有灵活性,如教法灵活、空间灵活和时间灵活,一个小的考察、展览、测量等可以作为一节课。但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配置方面比较落后,缺乏教学道具和书籍,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更是无从谈起,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农村初中无法展开,校内课程资源极为缺乏。
(四)学生对地理环境实地感受的机会少
地理课程与人类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农村生活的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山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运动过的痕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农业生产事项,城乡综合规划,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评述。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野外考察气象、水文和地质等项目,了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校值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对课外的教学活动不重视,因此,学生对地理环境实地感受的机会少。
二、解决农村地理学科教育的建议
(一)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
全国约75%的初中学生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问题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惠民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并且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校舍,建立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
(二)注重教学反思,提升导学水平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不仅是对一般性教学活动的回顾,更应该引导以后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教学观念的反思上,要求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的反思上,要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行为的反思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中转换角色,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方式。
(三)树立地理学科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目前,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能够升入高中,其余转入职业中学或者回家就业;二是初中毕业由于年龄的关系还不能适应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借鉴成功经验,因材施教,将农村地理教育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想结合。农村也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比如黄土高坡、农舍炊烟、道路桥梁、丘陵山冈和一草一木都是教学的主要元素,对于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四)改革和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缺失。这样课堂教学的结果,忽略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注
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记忆,忽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简单的记忆代替了创新和思考。因此,地理学科多元化教学评级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方式和考核体制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成为根本点。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正确引导”的教学教育方案,要按照现代教育的思想,开展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目标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的过程与教学的结果相结合,把教学的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将惩罚性评价方式与鼓励性教学方式相结合,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理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挑战。地理教师要认清教育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使地理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相一致,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思想。同时地理教育的发展要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以学致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热爱家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堂.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2]吴育忠.中学新课程下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3]孙芳芳.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3(3).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分组合作;效果
G633.55
一、前言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突出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而忽略群体的合作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缺乏,欠缺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基本能力,从而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等情况。如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个时候,教师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学习素材,进一步提升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以及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进而激发其学习潜能。如何进行有效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呢?
合作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组员要有互补性,便于组内相互帮助。在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时采取6个小组,其中每组选出小组长和临时地理学科代表的方式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重新分组,这样既可保证各学习小组力量均衡,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同其他同学合作学习。分组当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小组间的差距才不会太大,有利于公平竞争。同时,每组需要一位对地理学科有浓厚兴趣,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组长。此外,每个小组内需要选出代表发言者、记录者、收集资料等不同角色,不定期进行互换,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 拓展。如:地理课堂上讲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会要求各小组学生分工及协调合作,每个小组选择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和人文景观等分类要素进行资料的收集,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由于重新分M后的每个小组都是同一组的成员组成,相对的也会更互助和默契一些,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同学们都会为了同组的共同进步而更加地积极努力的参与其中一起为自己所在的小组来争取同组的荣誉。可以有效促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的意识、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分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的开展过程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1.地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预先备好导学案,根据教学目标给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小组成员搜集资料和预习思考。
2.教学课题清晰。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耗时越短越好,可以为课堂互动提供足够的空间。
3.各组讨论。小组成员在每组地理课代表的组织下,对需讨论的问题一一做笔记,并记录讨论结果。
4.各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完问题后,要询问同组内学生是否有异议和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邀请每组的一个学生来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将分组教学融入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5.各组点评与补充。各小组对于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的同学有无异议或进行补充的,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和点评来实现更好合作学习氛围。最后,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难题,由老师来做解答。通过教师的解答,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世界中找到乐趣,并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实行分组合作学习的制度保障
地理课堂上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长期有效的实施下去就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兴趣。为此,教师应为每一位同学建立计分制档案,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制定严格的积分制考核,最后的积分并应与学生的期末地理成绩总分挂钩。
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遵守几个原则:
(一)公开公平的加分原则。在分组合作学习加分的过程中,地理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经组内同学全面深入讨论后,各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每人加3至5分;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回答正确的话,老师视情况而定为每人加2至3分;对全班加分情况进行公开公示;严格按照加分标准统计分数。
(二)客观公正扣分原则。在分组合作学习扣分过程中,地理课堂上违纪每人次扣1分,情节严重的或影响较大的,老师视情况扣3至5分。
(三)合理得分扣分原则。在分组合作学习加分的过程中,各小组得分记录应规范完整,应包括加分同学名字、加分事由、加分分值等。
在地理课堂分组教学实践过程中,分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填图、判图,组内互帮互助答疑,再由教师解惑,学生们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地理课堂学习,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基本技能、合作学习能力等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丛明媛.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Z].凤鸣高中地理教研组,2006.
[2]赵红.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徐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4).
关键词:地理概念;相异构想;认知冲突;策略分析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教育理论上把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
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地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对相异构想的消除和转化以及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一、地理概念及其学习过程中相异构想的价值认识
1.地理学科考查能力要求
在高考文科综合的地理考试说明中,对地理四项基本考查能力第二条中提到:“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第三条中提到:“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高考命题中对地理概念的考查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层次、频率较高,是地理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部分。
2.高中地理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抽象性和阶段性特征要求
不少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不仅具有(水平、垂直)空间(如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时间特征还有数量和质量特征,因此要注意地理概念的空间尺度(如产业转移)和动态变化。由于教材的篇幅和顺序的安排(如直接给出高层次概念),学生对地理概念内涵、外延和系统的建构需要一段时间,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可能存在概念迷思的情况。高中地理概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形成以某个概念为中心的概念体系,因此某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偏差或障碍对地理概念的学习造成干扰或消极影响。
3.教师实施高效地理概念教学的要求
教师能够充分、准确地认识、预见学生在地理概念学习上的相异构想,使它们成为课程资源,成为教师实施高效地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感觉课堂讲解详细,环节设计合理,但学生在涉及某个地理概念的知识上一错再错。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在地理概念学习中的相异构想,找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思维定式等学习障碍,顺利实现地理概念的正迁移。
二、实现地理概念学习中相异构想转变的策略分析
1.活化图像,创造价值
图像类型多样,承载的信息丰富,呈现方式直观形象,合理把它们应用在地理概念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自主暴露、自觉关注相异构想。如,背斜与向斜这两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教学时,可以先呈现只受内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地质剖面图,让学生观察两处地质构造的岩层新老关系、地形类型;随后再叠加上外力作
用,在同一张地质剖面图呈现这两处地质构造的岩层新老关系、地形类型,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图像间的联系,实现相互转化,在提高学生读图、作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让学生发现思维和知识断裂点。
2.详析过程,强化逻辑
对学生而言,表面联系和本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分离状态”需要学生正确的认识过程来打破,过程的步骤越简练、分析越深入、体验越深刻直接关系到新建立的正确联系和科学思维的牢固程度和今后的发展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层次,参与概念的演绎过程,让学生养成独立面对新出现的相异构想、积极调整思考方式,减轻对教师的依赖。
3.巧用变式,正向迁移
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限制,或直接望文生义。在复习课中,利用几个关联题组,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忽视的新特征,帮助学生明确该概念适用的区域,进一步抓住概念的关键词和本质属性,从而顺利实现正向迁移运用。教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手段,使学生有效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中进行识别,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更到位。
参考文献:
[1]范丰会.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01).
[2]谢芳芳,方环非.“认知障碍”的教育学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关键词 化学分析;问题与方法;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047-02
0 引言
化学分析实验室是化学分析工作者的阵地,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保证化学分析工作能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只有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才能够确保分析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以获得精确的数据。
标准物质,普遍地被用于需要对物质的成分、特性进行测量的工作中的校准仪器,或是评价测量方法。目的在于保证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多数实验室都大量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监测质量的控制,所以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管理,对充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溯源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经验,陈述了如何做好标准物质的管理,确保高效的试验质量。
1 内容
1.1 实验室环境管理
1)实验室应有足够宽敞的空间,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还有便利的室内温、湿度调控装置;2)实验空间要有合理布局。室内各种分析仪器的摆放,都要科学地安排,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3)仪器要建立一台一档,试验后要及时记录,并定期维护。使用、维护完毕后,不可随意摆放;4)与实验内容无关的物品,不可带入放在实验室,与实验工作无关的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实验室;5)专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保洁工作,以确保设备、设施、场地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卫生。
1.2 实验人员管理
1)实验室是实验人员活动的专用场所,禁止任何人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及从事一起与实验无关的活动;2)实验人员上岗之前要参加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参照《化验员读本》有关章节;3)实验人员的着装,应符合安全操作的要求。需要更衣、换鞋,或采取必要安防措施的,应严格按规定执行;4)尤其对易发生危险的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面罩或用防护挡板。
2标准物质的分级
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一般有:基准物质,一级和二级基准物质等。基准物质是可通过基准装置或一般普通方法,直接将量值溯源至国家基准的一类化学纯物质,用于化学成分量值的溯源和复现。一级标准物质( GBW)的准确度具备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为二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是量值传递的依据。二级标准物质GBW( E)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定值,可作为工作标准,直接使用。已批准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有 1 093 种(其中含基准物质108 种), 二级标准物质1 122种,它们包括纯物质、固体、气体和水溶液的标准物质。
1)标准物质的用途;2)校准仪器:常用的光谱仪、色谱仪在使用之前,都需要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检查仪器的各项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稳定性等是否达到使用要求;3)评价方法:用标准物质考察一些分析方法的可靠性;4)质量控制: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控制样品的分析结果,来考察操作过程的正确性。
3有效期
一般说来,有效期是标准物质的研制者,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经稳定性试验,规定特性值稳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标准物质的有效期。稳定性试验只能说明已经测试的有效期内是稳定的,有效期外的稳定情况不能确定。资料显示,有些标样的实际稳定性,远远超过标称的有效期,如冶金标样中一些金属元素的稳定性,可以长达20年之久。而有些非金属元素,如硫等元素,随时间的推移、受保管储存条件的影响,其特性量值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些标准物质非常容易产生变化,如八氯二苯醚标准溶液的色谱图,在3个月内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化学分析用的标样,都要配置后,才能使用的。即便是严格按说明书配置和使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介质(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对标准工作液的稳定性都有影响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监测标准物质的变化,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经验,以及容器测试过程中的结果进行修正分析。
4一般药品管理
1)一般药品需设药品柜存放,并安排专人管理;2)药品柜内,药品应排列有序,并制作药品位置图。药品取用后,须及时放回原处。
5仪器管理
1)实验时,须保持安静,思想集中,遵守操作规程;2)在启动设备前,应先检查设备是否安全接地,电源电压是否正常,设备各部分(包括安装的被试品)是否安装地牢靠等;3)仪器设备不可超负荷使用,运行中凡有过热、冒烟、异味或异常声音等现象,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停止运行;4)严禁使用湿布擦拭带电设备和插座。带电体不允许在外,以防漏电触电。更换保险丝时,要按额定负荷更换。使用各类连续工作的电热设备时,要安放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地方,并要有专人管理;5)每次实验完毕,应及时切断水、电、气,及时整理工作台面(包括样品、记录相关资料等)。若有使用加热设备,应确认其远离易燃物;6)实验室配置的安防设施,其放置的位置应保持固定,不得随意移动。
6防火、防爆器材的管理
1)实验室内必须有消防器材、急救箱和个人防护器材。实验管理人员应熟知这些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2)实验人员应具备一定防火、防爆、防毒的基本常识;3)实验室对易燃易爆物质应限量、分类、低温存放,远离火源;4)对混合后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应注意分开存储。
7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1)一般危险品;2)根据危险品性质的不同,分类存放在专用的场所,严禁混存;3)危险品放置区域应有警示标志,如易燃、易爆物应有“严禁烟火”的标志; 4)实验室应严格管理危险品,非实验需要,严禁取用;5)剧毒危险品;6)剧毒危险品试剂或试样,应专设保险柜,并实行两人共同管理的办法;7)剧毒危险品试剂的购买由综合质控室执行。购买后,由实验室2位保管人员共同向综合质控室领取,领出时,综合质控室也应有2人在场,并共同签字、负责;8)领回后,由实验室2位保管人员共同入账、入柜并加锁保存。需要2位保管人员共同在场时,才可取用;9)领用有剧毒危险品前,应填报《剧毒危险品领用申请单》,经实验室主任同意后,凭单向保管人员领取,2位保管人员须同时在场、称量发放。2位保管人员、领取人共同在《危险品出入库台帐》签字、负责, 并将《剧毒危险品领用申请单》收回并存档。
试验结束后,未使用完的有毒危险品,应即时退库。同样,由2位保管人员同时在场,核实退返量,并入库保存。2位保管人员、领取人一起在《危险品出入库台帐》签字、负责。
8 核查计划
制定标准物质的核查计划,内容包括:种类,频度,参数,方法, 人员,标准及结果的判定准则。每个实验室所拥有的标准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不同标准物质,对于测量结果的质量及稳定性等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核查计划要根据实验活动的重要程度、成本和风险以及实验室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核查计划应由有资历,并经实验室授权的人员编制, 并经过审批。
9核查方法
核查不同于检定,也不同于校准,所以其涉及的参数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可以从本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出发,根据简便易行、经济合理等原则,选择下述方法之一,送有资格的机构进行校准。如用于测定松香颜色的松香颜色标准样块,每两年要送相关部门进行重新校准。又如新购置的标准物质或新配置的标准工作液,与正在使用的比对,与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再如,采用的不同标准物质间相互比对,如不同制造商、同一制造商的不同批号,用一级标准物质对二级标准物质进行核查。测试样品,测试近期参加过水平测试,并且结果令人满意的样品,检测有足够稳定度的不确定度,及被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
10专家能力的确认
实验室检测鉴定结果,多数情况以专家判定的结果为准。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对实验室的检测鉴定结果会有重大影响。实验室应对专家的能力进行判定,对专家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专家库,确保专家持续拥有相应的能力。
11结果复核
对实验室的检测鉴定结果,常常需要进行复核,但目前我国的复核机构和体制还不健全,复核过程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控制。使得实验室如何申请复核,以及保证经过复核的结果的质量,成为关键。实验室应根据有关的要求,建立实验室的结果鉴定的复核程序,对复核过程进行高效、合理的控制,以确保复核结果的高质量。
12结论
化学分析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实验室配置的各种设施、实验环境的空间布局、实验药品的管理到位,以及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要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不单单是每一个实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的基础,更是保证实验室及人员安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PO LANISH R P.,GREENE S.A.有害化学品安全手册[M].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