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引言
在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教育体系中已经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新方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也采用了教学新方法,利用“微课”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入活力,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微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种动态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未来规划做引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就业需求等进行指导和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和微课应用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通常是在第一学年,主要教育对象为刚入学的新生,秉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中教师会通过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向新生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然而这门课只是作为公共课而存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重视和审慎,不了解学校开设该课程存在的意义,因此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因为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单纯通过教材讲解和简单的示例讲解构筑课程内容,这样也使得学生缺乏好奇心,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昏昏欲睡,无法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但是因为教学手段仍然缺乏吸引力,同样遭到了学生的漠视,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走神,或者玩手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降低,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亟待开创新颖的“微课”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设计,吸引高职院校学生注意力。
(二)微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借助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激发了许多新的教育手段,其中“微课”以其精悍、简短的特色受到了教育行业的青睐。我国胡铁生教授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微课”概念,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看重,认为其可以代替许多教学方法,综合众多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新颖和刺激的感官享受。从此,国内教育行业中的认识开始了探索微课的旅程,并且逐渐对微课应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取得不俗成果。
高职院校发展已经向前看,在改革之中强调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自从微课模式取得成功效果后,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探索微课之路。其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微课进行了理论探讨。当然,由于微课模式τ诟咧霸盒@此瞪星也皇煜ぃ引入时间较短,很多研究都没有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继续加强理论探讨,并且逐渐在教学中投入使用,观察应用效果,为日后创建微课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意义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微课引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表现。微课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微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借助这些工具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致分解,将收集到的典型资料,进行组合和剪辑,制作成简短、精彩的视频或者图集,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学生们在看到心理学知识点不同的一面后,会获得更深感悟,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兴趣,激发大家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二)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就是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强制性约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比较困难。而引入“微课”模式后,教师能够通过微课展示课程内容的重点,并且利用微课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到自信心部分时,教师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小男孩在病床上跳小苹果的视频资源进行剪辑,通过“微视频”播放给学生,并且提问大家觉不觉得小男孩很勇敢,非常自信。此时高职院校学生看到小男孩如此坚强、自信、乐观的表现后,会受到感染,大声回答教师:“是”。微课模式引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采集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坚持与学生互动,培养师生感情,这样当有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会敢于向教师倾诉,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心理。以往网络技术还不发达时,学生们都是通过教师传授和课本自学获得学习资源,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公平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详细剖析并放到网络平台上共享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接收健康教育资源。学生们利用微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关键点,就会主动去了解,去学习。
四、高职院校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众多内容,被文以其中的一课《大学恋爱心理》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大学恋爱心理》包括许多知识点,选取其中爱情的定义、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失恋后心理调适方法三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微课设计内容。
(二)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确认后,教师需要根据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剖析,并且优化配置每节课十分钟“微视频”内容,再根据不同的计划进行资料的搜集、处理,制作微课。
1.爱情的定义。针对第一个知识点“爱情的定义”,因为这个知识点属于感性、抽象的问题,如果使用语言进行概括,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此选择制作成问答类微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引导,利用简短的故事作为导语进行微课设计,搜集资料时可以选择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典范,例如悲剧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王思聪与他的网红女友们”爱情等等,然后通过微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可以允许回答的学生就爱情话题再提出问题,交给大家讨论,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开动脑筋,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形式将这些问题演绎出来,通过各个场景的演示,向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集一些短视频,制作成“问题集锦”,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恋爱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恋爱常见问题分为暗恋、单恋、失恋,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以注重将这几个方面穿插编辑,避免集中播放,在讲课时教师先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然后给学生留出总结和发言的时间,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他们对恋爱问题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把知识点讲透。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心理;高职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选修课《心理学改变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拓展课程,为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提供一种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方式之一。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研究学者关注的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更想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内容,尤其是贴近自身生活的有用内容。从笔者上课三个班级120人当中,只有一人不是首选这门选修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还是非常大的。笔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课任老师,由于合班上课,课程人数较多,两周一次课,两个学期上完一门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公共选修课上,笔者做了几点尝试。首先尝试小班教学,人数不超过40人。根据学生人数,分组教学,小组回答问题,小组完成任务。另外,在教学安排方面,更多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也取得预期效果。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在第一次课堂上,由每个同学抽签分组,进行简短自我介绍,完成团队破冰。由于选修课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大家反馈彼此不认识,通过自我介绍和分组,让同学们找到一种归属感,对比随机分散选择座位,小组分组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更了解更多同学,为深入交往提供机会。布置了两次小组作业,一个是小组展示,另外一个是小组讨论。在小组展示当中,给每个小组分解任务,从概念、来源、正反举例、作用、启示等方面,由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展示,老师按照事先打分标准给各小组打分。各小组代表给各小组提意见和建议。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往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来定课堂教学。在选修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或深化。在上一次课堂,提前告知下一次课主要内容,收集学生们感兴趣、想深入了解的内容,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在备课时候,可以增加和深入讲解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例如在人际关系交往这一章节,内容很广泛,切入点也可以很多。课堂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提高交往技巧,如何可以让沟通更顺畅(原话:如何愉快聊天)。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现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是非常普及了。多媒体教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材内容、教材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节约时间,大大增加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好的课件也非常吸引人,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老师们的依赖。可以没有板书、可以没有视频,但不能没有PPT。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也促使学生只关注PPT的内容,也容易使老师照PPT读内容等。除了多媒体媒介,黑板也是教师们慢慢忽略的一种工具。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好活页挂纸、卡片,在卡片上写关键词,在课堂总结时候,使用关键词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辅助教具的使用,也使学生眼前一亮,课堂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充分利用教具,教学手段多样化,结合课程设计,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立课程沟通渠道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小组讨论,并无其他交流的机会。在本课程的延伸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沟通习惯,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教师可以在上面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在上课之前,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们对单元主题的想法和兴趣点。
五、思考与提升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一形式非常有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学会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转换角色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遇到阻碍的小组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位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2.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结合学生的需要,可以把课堂内容贯彻下去。提前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点,老师针对性地备课,准备案例和讨论,真正做到分析学生,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任务和情景让学生融入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就感。3.公共选修课学生作为学生自主选择提升的课程,学生学习欲望还是比较高。纯理论课程,不受高职学生欢迎。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真正让学生有参与,有体验,有收获,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132-135.
[2]郭锦鹏.高校公选课的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和效果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1月第48期:277-278.
关键词:三本院校;少数民族教学;数学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每年招收的藏族学生大约30人左右,笔者有幸担任过部分藏族学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些问题:(1)藏族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大学教学内容脱节,由于高中知识缺失,课堂内容听不懂,有的学生直接放弃学习。(2)藏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努力,但是安静,不活跃,不喜欢说话,很少与教师进行沟通,不懂的地方也不主动问教师。本民族学生坐在一起,相互间沟通的时候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不怎么与其他同学沟通,课堂上较尊敬教师。(3)从师资方面来看,大学教师在教学上几乎不了解藏族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大部分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工作,且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讲授法,缺少互动。
以上的这些问题不止是在本校出现,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问题,若我们能对以上的问题认真研究并提出对策,可以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解决问题对策
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1.从高校课程的特点上突破。首先,大学数学每节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如果学生还习惯于中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跟不上课程进度,所以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和培养自学能力是首先要突破的难题。其次,不同学校在教材使用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学生的学力是有差别的,所以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级别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特色班级选取不同教材。
2.从学科特点上突破。数学历来以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著称。新生入校时如果数学水平较高,在学习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科目时会感觉较容易,而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困难,抱怨大学数学太难学,教师在教学上难以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这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讲解内容。
3.从数学教师自身突破。首先,数学教师要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有耐心,善于研究在教学中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的具体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善于总结对学生有益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不断关注新科学发展情况,提高科研能力, 把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师生关系上突破。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负责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学生的生活方面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之外可以跟学生聊聊学业以外的话题,或者在周末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这对促进师生间关系的融洽很有帮助。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以每半学期分为一阶段,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和课堂学习气氛作为评定标准,将藏族班的成绩与普通班级成绩进行比较,藏族班级入学时的课堂氛围与每过半学期后的课堂氛围作比较。比较的时候不能只比较卷面成绩,还要比较同一道题学生做题方法的不同,以对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异同。
三、具体的实施方法
针对藏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以及考虑采用的对策,利用我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设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调查。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中学数学知识结构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水平。
2.教学模块选取。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点选取数学教学模块。教师要熟悉模块之间的关系,熟悉哪些知识点是基础,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技能,哪些知识点需要拓展。针对藏族班级教学,内容选择不要多,主要讲解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讲解以浅显为主。
3.开放式教学。藏族学生比较内向,教学方式不要用太过死板的讲授法,而要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先自学某一个知识点,再请学生上台讲解;课堂上给学生较多的练习和学习的时间;可以课间休息时让有特殊才艺的学生展示其才艺,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对不同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争取做一个懂学生的教师。
4.教学讨论。数学教师要常常开会讨论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或者将教学中好的方法分享给其他教师,充分利用好集体智慧。
采用以上的教学措施后,藏族班的数学教学质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藏族学生在一起上课,学生间的共同语言多了。通过活动,增进课间交流,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希望这些措施能对其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工作改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1-0007-03
一、引言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是与人密不可分的研究领域。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学生从6岁左右进入小学到18岁左右高中毕业,再体验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要经历生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发展,思维、人格、价值观的完善。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心理健康伴随学生的成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划分为倾向于症状治疗和人格重建的医学模式,侧重心理问题的探讨及处置的咨询辅导模式,用于预防、教育和发展的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其中,教育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使用的模式[1]。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学校开设课程的专门途径,其他学科、学生日常活动和学校环境的渗透途径,家庭与社区的支持途径[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它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习惯和教育教学方法[3]。目前,计算机与网络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技术也早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细枝末节,心理课也不例外。但是,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全方位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和PowerPoint的使用上,用电子板书代替粉笔板书,只是改变了教学手段,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沿袭着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人灌”演变成“机灌”或者“人加机灌”[4]。教师使用电子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专注的还是书本知识,跟随教师的思路在转,未能真正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缺少了发散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依旧是用于辅助教师“教”,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学”[5]。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心理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科学和全面的心理自助意识,这一过程和学生自身发展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用心体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和对分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音像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延伸,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它为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6],这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7]。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全球的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我们甚至可以不出家门,仅仅通过网络远程教学便可享受名师教育和名家指点。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使我们的教学管理网络化,使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积极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导致一些教师因过于追求技术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有些教师对它存在误解,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还有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购买计算机,建造“班班通”,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只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比如,乡镇的一些学校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整个学校里竟没有一个人会使用计算机,更不懂如何使用“班班通”。尽管有关教育部门也组织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但由于学校领导和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培训前和培训后几乎没什么区别。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电影,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这如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懂得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但却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为了使用而使用,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还是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模式开展教学。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素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了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仅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如何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教学各环节能有新的突破,使学生既快乐又高效地学习?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要探索的问题。
继各种新兴网络技术的出现,近年比较热门的微课也受到各个学校的关注和推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的要求,微课是通过视频记录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精彩教学的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过程[8],包含教学主题、实验、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等内容的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成分[9]。与传统单调的课件、试题等资源类型相比,微课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10]。
信息化的课堂,不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上,更应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张学新等[11]研究者基于讨论式与传统式课堂各自的优势,提出“对分课堂”这样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像传统课堂,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又像讨论式课堂,突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传授知识,另一半由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它的突出特点是错开讲授和讨论时间,学生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法,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其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三、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的常规程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教育内容因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发生了根本变革[12]。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展了书本知识,为促进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13]。因而,知识不再被教师垄断,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体验,引发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特别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微课的教学模式到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看似相互矛盾的教学方式,却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发现,微课的教学重在课前的预习,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突出在课后的巩固和运用。尤其是心理课,课堂上的知识层层递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更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进行内化。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在课前,用微课形式作引导,通过简短的视频,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观察与思考,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简短、精炼,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课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碎片式的方式穿插在日常的零碎时间中。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推广,又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一个缓冲、放松的空隙,更不会给学生造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负担和压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对分课堂的模式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分割。首先,结合学生课前观看的微课内容,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突出课堂主题与重点,对核心问题和知识作分析与解释;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最后,进行分享,总结典型问题的特征并给予相关的建议。对分课堂的方式,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考的主动性。
在课后,教师一方面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等,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生活的验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此外,心理教师在课后也要与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辅导。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技在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拒绝穿着新鞋却走在老路上。
参考文献
[1]徐永琴.江苏省KS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9:21-21.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05-112
[3]荀巧燕.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J].神州(上旬刊),2013(12):128-128.
[4]尹禹.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0):92-92.
[5]王俞敏.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5:3-4.
[6]张朝红,吴彦良.教育技术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5):168-169.
[7]张兴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66-66.
[8]张俊敏.微课制作浅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9):9-9.
[9]钟莉传.微课刍议[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7):157-158.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12]刘承j.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9):304-305.
关键词:学风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学风是学校的重要内涵,也是一所学校影响力的基础和体现。目前,我院学风主流总体上都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利用各种条件,认真学习、掌握知识。也有部分班级学风建设存在问题,急需改善。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良好、不良行为突出等;在学风建设上的管理机制不够成熟,也存在管理水平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是每所高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就是指学校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环境等因素;从广义上讲,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教与学的统一,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学风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是学校人文积淀、底蕴的反映。对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学生认为我院学风状况总体情况比较良好,但是通过学生工作日常检查、平时观察、走访调查等,发现我院学风总体并不理想,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思想不端正,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混文凭,对大学的生活没有憧憬,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大学生活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2.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觉性不高
学习习惯不良好,学习方法不恰当,工科专业学习难度较大,不懂的知识点不会主动地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习不刻苦,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上课精力不集中,每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同学临时备考工作都不愿意做,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出现;对自身要求不严,逃课、旷课、早退、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行为屡屡出现。
3.礼仪意识淡薄,意识自律性不强
部分学生平时对教师不尊重,礼貌礼节意识欠缺,很少与老师同学之间交流沟通;追求享受,贪图玩乐,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谈情说爱等,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兴趣,对学习漠不关心。
4.教学管不一致,缺乏科学的制度措施
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持之以恒。长期以来,学院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部门的“管”未能有机的结合。同时,学风建设指导观念落后,缺乏实践;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未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和完善的考评管理体系,制约学风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五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等主要方面着手,构建有利于学风建设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以生为本,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日常学习、生活、班级管理到学校教育管理层次着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院系领导、学工人员联系班级等工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内在动力;二是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创建优良的班风,完善班级制度建设,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以优良的班风带动学风的发展。三是建立从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到每学期的安全诚信教育,再到毕业就业指导教育这一全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重塑自信、打造健康心理、提升礼仪素养、为学风建设的转变打好基础。
(二)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
1.提升教学质量
教风和学风相辅相成,学风促进教风,教风影响学风,在课堂上好的学生可激发好的教师的出现。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其次,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机会,通过讲解知识点、示范操作、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提高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促进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内化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对学习的看法,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或系也可通过听课评议、微课竞赛、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严肃课堂纪律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课堂纪律第一管理者的任课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松、严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一是严肃课堂纪律。对于“迟到、早退、说话、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学生要及时制止并给与适当的批评,批评不改、态度恶劣的课后报学生所在系进行教育和处理,情节乐氐谋ㄏ嘤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二是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结合纪检委员的考勤记录,教师应通过点名、签到、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勤,严格请假制度,并在学生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三)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完善学风建设规章制度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着重抓好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队伍等学工人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关心学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定时深入到班级、宿舍、课堂,全面掌握所负责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骨干在班级、系、学院学风建设中起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帮助纠正不良学风。二是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教育管理体系。学风建设并不只是辅导员、教师或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我院以学生工作处牵头,开展了两年的学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院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成立以院领导为指导,教务处、学生处牵头,系抓落实的学风建设监督管理体系。学风建设需要全员、部门共同参与,才能成为全院长期齐抓共管的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系、学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和学风建设有直接关系的文体评比活动,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课堂,爱上学习,从而营造优良的学习气氛。二是树立大学风观念,将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学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课堂班级学生管理制度,对于违纪学生,严格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分,从而教育和警示学生要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完善学工人员相关工作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岗位和日常工作细则、考核评优办法等,使一线学工人员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有章可循,做到科学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在制定各项制度后,应采取配套措施监督各项制度的实施与执行,组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论文摘 要:心理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抽象、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中师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游戏实践法是一种类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师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感官刺激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三方面对游戏实践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反思与启示。
心理学课程是中师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不仅为了使学生本身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在未来教学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原理,探寻所授课学生的心理活动一般规律,从而为不同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辅导,使授课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心理学的学习对中师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学好心理学,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达到较高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游戏实践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所谓游戏实践法,就是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授课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将演示法、体验法、观察法、反思法、讲授法、发现法、讨论法等多形态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类游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易于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换言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把教学方法创新利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心理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兴趣。”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如此游戏实践法可使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深刻地体会所学到的知识的内涵。
一、感官刺激教学
感官刺激教学是游戏实践法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动画对于心理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人格中性格的讲解,如何能使学生对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着的心理特征,即性格在人格中起着核心作用得到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人格和性格进行对比放映,通过多媒体动画人物表现不同性格的人所体现出不同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通过动画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同类性格对应的人格,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再如在讲解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伤仲永》故事的放映来教学,“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特点,利用事例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说明遗传素质与人的发展之间是可能而不是必然的关系,深刻认识到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白个人后天的努力具有更主要的影响,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从而认识到个体的勤奋学习是人的智力发展与内在个性品质两者的决定性因素,证实了人的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天资较差仍然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动画使之产生对心理学概念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印象深刻且领悟颇深。通过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对自身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游戏实践法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体验式教学,是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不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视听、操作等方法产生较为直观的感受,通过过程性的经历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更深化的理解与领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能够活学活用。
操作感受法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操作感受法就是让学生亲自操作,发现并认同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趣味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知识进行验证与体会。例如遗忘规律的学习,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多组不同类型的单词卡片,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遗忘规律的时间,将不同组别的单词卡片在不同时间发给各组同学进行记忆,记忆之后再进行其他课堂内容的讲解,把握好时间,通过及时复习和对比实验,使学生自主发现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对遗忘规律充满好奇心与认同感。
演示教学法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具有善于表现自我的天性,通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当堂编排剧情性小故事,将心理学的原理、概念巧妙编排在一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集思广益,对课堂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分析,加之自身对内容的理解,注入真实的情感,使学生既充满新鲜感,又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剧情更切合实际,教师也可做出一些提示,从而为学生提供借鉴,便于其发散思维。演示教学法为学生进行主动、自主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从而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能力。
三、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也是游戏实践法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师范生的心理学教学,要时刻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那么培养学生对心理学事件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关乎到学生毕业后成为教师是否能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备对一些事件合理、巧妙处理的能力,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从而保证所在班的中小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学习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分析法是锻炼师范生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分析能力的较好手段,同时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身临其境地分析事件发生者的心理感受,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这种讨论分析也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不仅体会到心理学学习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对心理学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分析的事件,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学生可以自主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访谈中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教师总结梳理之后,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案例进行集中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锻炼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一课中的一则案例:一小学生记忆力很好,将课本后习题的答案全部背下来,在每次课前小考中都得满分,当老师发现这一“秘密”时,对该学生的行为当众给予了批评,极大地损害了该同学的自尊心。当教师提出“如果你是老师怎样做?”的问题之后,学生们反应强烈,各抒己见,认识到了个别对待原则与尊重和理解原则的重要性,对心理辅导的含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也均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医学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在现代的新媒体环境中,各行各业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形式也随之有一定程度地改变。医学书籍种类内容多、医学知识点繁多复杂,初学者难以找寻其中蕴含的规律,建成完整的体系进行记忆,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在校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而微电影这一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新兴影像形式,其互动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可缓解医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因此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好结合,开创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创作出更好地满足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优质微电影,显然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教育部门以及医疗相关机构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
1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的发展
1.1新媒体
媒体是指人借助用来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新媒体简单来说是一种环境。其在狭义上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广义上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顾名思义,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相关的传播新技术,在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产生的质变。其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并且搜索便捷等诸多优势,为各行各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1.2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大约于2010年之后开始进入大众的眼帘并渐渐流行起来。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其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微播放时长、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等特点且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微电影可以看做是“碎片化”的电影,人们可以通过微电影来精练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或展示某些事物,微电影的拍摄和内容相比于电影来说更自由化和多样化[1]。
1.3微电影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冠以“微”字事物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快节奏的生活推动下,微电影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微电影因其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及实时性等特点,而与当前形势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可以在短暂的休息时光中接收到较为完整的信息,并可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故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观看浏览短时间的微电影成为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娱乐形式产生了较大改变,微电影这一新兴的影像形式依托新媒体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并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对传统视听传媒产生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和视频门户网站的快速发展为微电影的播放和传播带来便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众的时间更趋于碎片化,大家更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微电影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充分符合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微电影最初主要用于商业宣传,随着微电影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以后,其被赋予更多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用于商业宣传,如科普微电影、教育微电影、公益微电影等等。只要更加注重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培养微电影方面的人才,拍摄出更具专业化的微电影,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孕育而生的新兴事物在未来可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并用于更多的生活领域[2]。
2新媒体时代下医学教育教学现状
2.1医学知识技能学习现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学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知识涉猎广、专业名词多,知识点细密繁杂,医学学科分科精细,科目多。据统计,一个医学生所需研读的书籍摞叠起来的高度超过了正常人的身高。医学专业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极强。医学生既需要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临床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信息量大且88抽象的医学知识与长期专业且枯燥的实践操作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耐心缺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出现授课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现象,都成为医学教育教学的障碍。例如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操作与技能培训环节,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2我国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多以开设医学课堂教学为主,而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单调,限于学时,可指导的学员有限,适合学校和小群体的培训或者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学时间、教师及学员的数量有要求[3]。同时,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师生课堂互动不佳,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佳,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现因材施教,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医药教育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式为主,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课程考核以记忆内容为主。学生学时多、负担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存在教育模式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判断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4]。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仍是我国医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现阶段,部分医院为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理解能力,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手术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的手术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直播,让医学生可以同步观摩与学习手术过程,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患者心跳声、肺部呼吸声音和语音震颤声等人体脏器声音,既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
3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3.1微电影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发展迅速
在新媒体时代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更迭也不断加快。现代人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更加倾向于提高效率和缩短时间。而微电影作为微视频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因其耗时短、剧情寓意丰富、生动有趣等特征更易被所大众接受。焦明光影微电影分析报告中指出:微电影受众平均每周在网上看视频花费时间为10.2小时,在线观看微电影的比例迅速上升,占比高达95.4%;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源后,下载观看的用户占比47.6%。微电影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微”上,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微电影在整体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电影并无二致,区别仅在于时间的长短,这鲜明的特色就要求其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吸引人的内容[5],使微电影具有趣味性这一性质。个性化是微电影的一项重要特质。微电影追求一种个性的、“出乎意料”的表达方式,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与当前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6]。
3.2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兴起
因微电影的独特性,其经常作为文化传播、教育的一种手段。现如今,还可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据查阅资料发现,微电影教学法的正式概念最早是由孙叶飞于2013年提出,其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7]。之后,微电影教学法开始慢慢发展,不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手段,还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微电影教学法在专业必修学科方面应用不多,主要用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史的学习、医学英语培养等方面。微电影集语言、动作、音乐、场景等多元化元素为一体,激发学者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印象。例如微电影《黄金六分钟》对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的效果十分理想;又如近年来的作品———《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所展现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引发学者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思考[8]。微电影的出现给医学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微电影教学法仍处于萌芽阶段,其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都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微电影在医学专业学科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开发,潜力很大。
3.3微电影应用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
3.3.1医学知识电影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医学知识内容抽象复杂,医学技能操作要求高,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成功体验感少导致缺乏施救的自信、学习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等。把抽象化医学知识与微电影进行结合,利用微电影的趣味性内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综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电影艺术学,创作创新型医学教育教学微电影。丰富剧情和场景,让学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观看微电影来帮助提升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可为相关教育行业提供新思路。3.3.2穿插生活的常识,实现知识互融效果。在每期的微电影中,可以在主线剧情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医学小知识和生活常识,实现知识的互融。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为例,当主线为心肺复苏抢救时,则可以利用不同需要心肺复苏的抢救场景来穿插不同的小知识。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穿插使用煤气时的注意事项,溺水可以穿插防溺水和进行心肺复苏前相关抢救措施等。以不同的场景可引起学者对不同突况的联想与思考。3.3.3知识视觉形象化,激发兴趣提高记忆。美国研究发现由普通的听讲模式转变为运用声音和图片的模式可将学习内容留存率由5%提升至20%。所以,将繁杂难记的医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微电影相结合,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视觉形象化,有利于增强记忆,有助于对知识的快速掌握与学习[9]。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 种活动的倾向,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兴趣是人类跨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有研究证明知识视觉形象化能提高学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以一个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微视频英语教学后总结发现全班学生都认同微视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证明了微视频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听力与写作技能[10]。3.3.4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有教师授课传统模式、多媒体培训模式、人工模型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地点、人数受限大,耗时长;单纯多媒体模式的视频通常由任课老师在网上下载,其时常会有声音卡顿、画质粗糙,情节方面缺乏生动性,整体与课本知识不够连贯,缺少系统性等问题,给复习带来不便。而微电影不仅是作为符合现代碎片化时间安排的一种文化娱乐产品,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科普和传播医学知识。趣味微电影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与当代大众媒体发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利用丰富的剧情将知识连贯起来。它针对某一课程主题进行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经过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工作,最后形成趣味创意的微电影作品可以给医学教学教育、培训和研究等提供新思路,启发相关行业推行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助力国家健康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3.5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微电影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微电影教学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让教学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既增强课程感染力与吸引力,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获得感,从而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相比传统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而微电影表达内容可见、可视、可感、可知,让学生在学习、感知、领悟、赏析、深度分析和解读微电影表达内容的过程,既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繁杂的医学知识,还能增强其理论思维能力,也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电影文化的精髓,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医学使命感增强,对医生这一岗位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分析“慕课”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探讨了“慕课”对中医教育的影响,即形成中医教学“新生态”、推动中医教育“走出去”及促进中医教育“接地气”。认为展望中医“慕课”教育,将是推动中医教育改革、促进中医推广及传承的一次机遇。
[关键词]慕课;中医;教育改革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简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在国内外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2013年可被视为中国的MOOC启动年。同年,“慕课”的三巨头之一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已进入美国教育委员会(ACECREDIT)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慕课”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由此开启[1]。“慕课”浪潮席卷全球,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参与全球竞争。这种打破大学围墙的在线教育新模式,将对传统的中医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何应用“慕课”促进中医教育发展,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推广中医以及传承中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慕课”浪潮
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运用对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慕课”是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互联网影响的显著案例,当前“慕课”浪潮正席卷全球。“慕课”学生数量大,强调参与、分享,极具开放性。课程运用互联网技术,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些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异显著。1.1在全球发展“慕课”这一术语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和创新主任BryanAlexand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DaveCormier提出,后用于StephenDowns于2008年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课程[2]。2011年秋,“慕课”开始快速发展,190个国家,16万人注册了《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toArtificialIntelligence)这门免费课程[3]。2012年,Coursera上线4个月,学生数便突破100万,到11月时,学生数已经突破1800万,呈现爆发式发展[4]。因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2013年2月8日,Coursera的第一批五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CREDIT)的官方认可,这具有里程碑意义,“慕课”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01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继续高速发展,至2014年7月,已有200多门课程在线开放,在线教职工400多人,共有超过10万的学员已经获得课程证书。从美国硅谷发端,再到全世界,正是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巨头奠定了“慕课”的基石[5]。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是目前发展最大的“慕课”平台,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学习机会。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属于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与全球顶级高校合作,旨在以突出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在线学习,以及Udacity目标在于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6],其成立最早,课程不多,练习较多,注重细节和实际运用。此外,还有Udemy、P2PU、可汗学院等“慕课”平台,“慕课”正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者。1.2在中国发展纵观教学改革历程,“慕课”似曾相似,与我国远程在线教育非常接近,“慕课”某种意义上是在线教育的升级版。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电视大学被称作在线教育“0.0时代”;21世纪伊始,网络公开课,远程教育被称为是“1.0时代”,尝试把传统课堂搬到了网上,当下风靡全球的“慕课”则代表着在线教育“2.0时代”[7]。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那么2013年可被视为中国的MOOC启动年。“慕课”在当今教育界成为的热词,“翻转课堂”、“线上线下”频频被提及。2013年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慕课”与在线教育平台edX签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Coursera签约。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正以建设和发展“慕课”为契机,牵头制订《大规模在线课程国家标准》,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慕课”平台。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将携手打造“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行模式已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013年10月,清华大学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在北京成立,并宣布启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2014年5月8日,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的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在集中展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开通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国高校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8]。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2014年5月20日上线第一批课程,截至2014年12月31日,29所大学共上线214门课程,已结课50门,成为国内第一大MOOC平台[9]。
2“慕课”对中医教育影响
“慕课”浪潮奔涌而来的时候,它究竟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对于相对传统的中医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当中医逐步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的时候,“慕课”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迪?
2.1形成中医教学“新生态”
当前主流中医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传递-接授”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并通过“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组织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通过这一模式,中医药知识、临床诊疗经验等知识得以传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接纳、推断演绎等能力,但这种“接受式学习”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10]。因此,中医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11]。就中医学学科特点而言,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而疾病的症候常常是复杂多变的,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材中,往往以典型现象作为教学模板、切入点乃至知识点,因此临证不像教课书阐述的如此虚实分明,清晰明了,正所谓“临证贵在知常达变”。可见,中医教学,“知常”是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达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慕课”本身的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这与中医学科注重“悟”的特点相契合。“慕课”通过“翻转课堂”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改变了原先教师主导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要求教师实现从讲授者和讲解者到学习的激励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转换,颠覆了原有的教学生态。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慕课的“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1],这样慕课实际上成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诠释和交流等的集合体[1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形成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新生态”。因此,“慕课”将推动中医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
2.2推动中医教育“走出去”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3]。因此,中医药走出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慕课”可以视为“走出去”战略实现途径之一。在中国向全球推出的首批“慕课”中,中医因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受到了关注。在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最早亮相Coursera平台的两门课程中就有一门是《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传统》;而2014年2月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也专门设计了章节介绍了针灸铜人、经络学说,探讨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建设的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其中,中医药课程包括《走进经络》、《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国功夫与经络》等。“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的学校共享、校际认证与大型规模,体现了“慕课”的核心要义,已经具有“慕课”的雏形[14]。另外,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开始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经过不懈努力,至2015年1月,中医学类共有251门课程。这些中医药精品课程学科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注重现代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具有表率作用和辐射效应,也具备“慕课”的些许特点。同时,更多的高校正着手推进“慕课”项目,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遴选了中医内科学等6门课程作为建设项目,中医儿科学等3门课程作为培育项目,大力推进课程建设[15]。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16]。高等学校更是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传承文化四大职能,更应成中医“走出去”过程中的先锋和生力军。中医药类“慕课”的推出和运用,将对中医药走出去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中医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2.3促进中医教育“接地气”
慕课是一场学习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将具有积极意义[17]。中医药领域同样如此。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医药在佑护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且极具特色,所以日益受到群众的关注与喜爱。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与中医养生健体的功能相契合,所以“中医热”、“养生热”正日渐式盛,成为健康教育领域的热点与亮点。但是,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根植的文化基因及丰富的干预手段,效如桴鼓的同时确有着缜密的逻辑推敲与个人体悟经验总结的凝练。因此,一名优秀的中医教育与推广者要求甚高,林林总总的冠以“中医”名号的诸多“养生热”实与中医相左。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中医的群众基础,因此借助“慕课”找到中医发声的重要途径,对中医健康教育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慕课”灵活开放的形式为我国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契机,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配合做出了尝试。这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7]。随着慕课管理的日益制度化及中医课程数量的日益增加“,慕课”使中医教育更“接地气”。
3“慕课”展望
2012年被称之为“慕课”元年,对于教育这一古老、讲究缜密而又略显保守的行业,那么“慕课”仍可认为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势必有其不成熟之处,值得探究。
3.1泛信息化的低效率
信息技术是新教学工具,教师的重要性如同过往的工具书、粉笔、黑板擦。但是信息技术下的备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稀释了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力聚焦。“慕课”潮流下,如不能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将降低教学效率。此外,“慕课”时代下,师生、生生之间交流都基于网络,传统教学质量检验手段例如随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及课程考试等都采用无纸化模式。客观现实是对于海量的交互信息,特别是具有主观描述性质的交流,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检查评价和学生间互学互评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但还远不足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纸化模式的原创性亦值得思考。如何保证拿到学分毕业证的学生就是在电脑前面学习知识的那个学生。如何杜绝替学或作弊现象,如何保证“证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成“慕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尝试通过包括根据打字节奏判断学习者是否为其本人等方法,但从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这一问题在短时期仍无法解决。因此,泛信息化所带来的低效率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3.2后信息化的体验缺失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如果可以理解为信息化教学,那么“慕课”暂且称之为“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如今小班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小班化教学使得师生、师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的同时对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素养的形成并未因为学生数量的减少而缺失,取得了较好地平衡,兼顾了多方面。而“慕课”刚好相反,学生规模极大,学生人数可达几十万,且独立为个体,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几乎全部以人机互动模式出现,缺乏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师资好固然重要,“慕课”很好地完成了传递知识的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大学校园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生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各种能力的培养,校园氛围、社团活动、同学交流、住校生活、社交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这是恰是“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处于劣势地位之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慕课”所缺乏的。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对于完全社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慕课”若成为“宅课”,不失为“后信息化”时代“慕课”教学模式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4小结
面对“慕课”浪潮席卷全球之势,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正在“发酵”。当“慕课”与我国教育碰撞时,立刻迸发出绚烂火花,一时间“慕课”课程泉涌。“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改革”和“未来教育曙光”[18],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慕课”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刚刚开始,因此通过“慕课”促进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医教育、推广及传承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3]WalshK.Massiveopenonlinecoursesonhealthandmedicine:willtheybesustainable[J].JMedInternetRes,2014,16(8):197.
[4]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2014-03-15)[02].
[5]余建波.三大MOOC平台比较及启发[J].中国教育网络,2013(9):21-22.
[6]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7]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4):66-71.
[8]“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EB/OL].[2014-09-07].
[9]中国大学MOOC[EB/OL].[2014-12-31].
[10]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11]王普霞.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师承教育新模式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0.
[12]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13]中医孔子学院将有助于澳民众了解中国文化[EB/OL].[2015-1-13].
[14]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15]关于公布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MOOCs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EB/OL].[2015-1-13].
[16]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EB/OL].[2015-1-13].
[17]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