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耕地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化,承包灵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难度,纠纷在不断激化;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土地分配不够公平,引发人地矛盾。其次,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剩下的多是老人与妇人,专业技能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再次,农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脚步。第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爱用传统设备,很多都是老旧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最后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同时推广的技术较差,一些农技人员多依赖感觉与经验进行推广,缺乏检验程序,矛盾日益突出。1.2依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工程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约有20%的农民工在年尾无法及时收到工资,尤其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1.3农村市场无法规避软肋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2.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2.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2.3.1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2.3.2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2.3.3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2.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 要:循环经济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带动循环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把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国外资金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必然面临如何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推进策略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建立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帮助各地区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策略。
一、国内文献关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我国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中,较少见到以严谨的理论视角对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一些著作或研究论文中,从各个角度对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背景来看,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是这一理论和实践产生的两大基本前提。如齐建国等提出:“现代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P1)侯渡舟等提出包括资源、环境、科学技术、资金和人在内的循环经济五要素,把科学技术、资金和人等要素考虑进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2]
第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实施循环经济受到区域众多因素的影响。付晓东提出,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因素、政府与政策法规因素等方面。[3](P112-163)岳立等从制度、市场、技术、意识四个角度总结了甘肃省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4]
第三,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及实施途径选择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也更为具体。孙明贵等在研究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时,对包括法制体系、物质基础、技术水平、产业基础等众多因素进行了分析。[5]张春兰等提出,我国在实施循环经济方面面临理论认识、制度政策和现实实践三个层次的制约因素,其中理论认识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认识误区、生态意识、认识能力等,制度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现实实践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技术与资金、人才与管理等。[6]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循环经济的因素进行了概括,都有其合理性。在综合以上观点,并对这些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用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决策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研究循环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相关因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机制性因素(见图1)。其中,直接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自然禀赋、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法制等6个因素则是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因素,它们之所以被归入间接因素,是因为它们对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对资源、环境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实现的。此外,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性因素,它们对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1 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循环经济的直接因素。
一个区域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这些因素中,影响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是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在某个具体的区域,可能是这5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对模式选择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这5个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资源的存量、可利用量,资源的类型和不同资源类型的组合,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进行资源分析,除了要考虑作为自然禀赋的资源类型和总量,还应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人均可利用资源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可利用资源的上限,通过经济发展规模及趋势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可以了解支撑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下限。
2.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过大是目前大部分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我国,不同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类型和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有的地区工业污染严重,有的地区土地环境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要在准确把握各个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同样,对环境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考虑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人口数量可以被用来评估人类生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则可用来评估人类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社会文化因素既直接包括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也间接地显示了隐藏在生产、生活方式背后的观念和意识。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兼顾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环境的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绿色增长,循环经济的发展才有成功的基础。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该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的现状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基础,并影响着循环经济的推进方式。
总体而言,我国三次产业中,高能耗、高资源需求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低能耗、低资源需求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高科技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因此,循环经济的推进往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在一起。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三个部分: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7]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关联产业规模适度、三次产业比例协调和增长速度稳定的均衡。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的产生,消除产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4.技术。循环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技术密切相关。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才可能实现。发展资源回收、再生性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改造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生态转型,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替代资源能源的开发、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减排和废弃物转化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必须考虑本区域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成本和可获得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把“技术”与“科学技术”当做不完全重叠的概念在使用。“技术”指的是,在实践中已经或即将得到广泛运用的实用技术,而非实验室技术;“科学技术”则侧重于基础性的研究,以及通过各种研究机构、研究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看,前者接近于该理论所述的技术“模仿”和“复制”,后者则接近于技术“创新”。很显然,按照这种理解,“技术”的可获得性以及应用的成本,主要受该区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后者构成前者的基础。
5.资金。循环经济,虽然也被称为“经济”,但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初期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不经济”的。高投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得多,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使得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需要的资金量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为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必须考虑本区域的资金投入能力。显然,一个地区的资金投入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同时也受当地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取向的影响。
(二)影响循环经济的间接因素。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受更为复杂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在背后影响它们的因素,也可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禀赋。自然禀赋是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不仅从根本上影响着所有的直接因素,而且也影响其他间接因素。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在类型和总量上的差别,影响着资源、环境的差异,也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察,自然禀赋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
2.人口。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因素是自然禀赋的一个变量。人均可利用的资源数量比资源总量更能说明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压力等普遍性特征。此外,人口也被视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已经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和贡献。
3.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口和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一个区域的资源需求量、环境压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资金供给能力,却更直接、更主要地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所需支持的前提下,一个区域的基础性科研水平越高,科研力量越雄厚,这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能力也就越强,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循环经济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明显的技术特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支撑的。
5.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同样和其他间接因素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软”环境。我国朴素的“节约”观念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的,但是,不同区域由于社会文化上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理念和认识上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支撑或制约作用。
6.法制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生事物,人们受习惯影响,接受较慢。法律制度具有公共选择型、强制性、权威性和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较快地推进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更多的自我约束,从而会加大人们的工作负荷。一个区域的法制状态,尤其是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完善程度将会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推进策略的选择。
(三)影响循环经济的机制性因素。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力和外力的推动。
所谓内力是指市场机制,而外力则是指政府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而这种制度框架的建立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
1.政府干预。在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循环经济的产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政府作用要以市场有效发挥作用为前提,不能代替市场,而是要培育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降低其交易成本。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是否具备相应的意识与能力履行这些职责,是否会出现“缺位”
或“越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正在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它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此,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比使用强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管理成本。
三、结 论。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机制性因素的协同影响。这些因素或条件的综合,可能会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起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因此,深刻剖析和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的层次关系和影响作用,并有效地构建、控制这些因素,对于认识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尤完,杨涛。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侯渡舟,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要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3] 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 岳立,郑周胜。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J].开发研究,2007(5)。
[5] 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 (3)。
1.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一2仪旧年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9%,1997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速又下降。,3个百分点,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个百分点,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虽然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9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5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3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l亿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1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1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91.2元,这对年平均收人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WTO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11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888亿元,占61.01%;农户投资3123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39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2002年为例,在全部3123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76元,且有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拟〕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l)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较低。2(xx〕年,我国用于农业方面的全部投资为1533.78亿,仅占当年财政总收人17575.33亿的8.7%。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l)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3)改进邮储资金管理。对邮储转存资金以地市为单位,由人民银行转贷给农行或信用社,同时允许邮储资金就地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许委托县以下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等。(4)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人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着想,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
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
(l)投资动力不足。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
(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胆识、身心素质等。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3)投资引诱不足。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当地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这些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现象。(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即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效益很低。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人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人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普。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想,应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2)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县、乡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由于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效益不仅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所以,在以县、乡、村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_上级政府也应拨出一定款项,加以扶持。此外,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勤工俭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也是可用的办法.
关键词 林下经济;制约因素;发展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4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将森林承包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开发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但是,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开发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林下经济发展时间不长,还处于初级阶段,受到理念、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仍然较低。如何改变当前抑制林下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我国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1 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除了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意识低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多数还是承包到农户,而农户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小农思想意识严重。他们在一小块土地上耕作,只需满足温饱即可,对于协作、交易等行为的需求并不强烈,因而也没有动力去发展林下经济[1]。另外,农民意识低还有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①交通不便、农产品交易价格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②当前农村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无力发展林下经济;③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不愿意多花费精力发展林下经济。
1.2 林地流转少
林地流转是指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但是当前农民的土地意识较强,认为土地经营权在自己手里,心里才会踏实,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并不高,造成当前土地经营分散,林下经济发展难以规模化。而仅仅依靠个体经营,难以有效发展林下经济。
1.3 资金短缺
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的资金,如建设配套设施、购买畜牧幼崽等。当前农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资金仍然有限。尤其是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对于资金的要求更高。而农村由于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品,难以从银行贷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农民即使想发展林下经济,也是有心无力。
1.4 产销脱节
由于农户经营过于分散,又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在产销过程中,都由农民自主进行。而农民资源有限,难以找到合适的销路,造成产销脱节。另外,林下经济产品的产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大,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产量又直接决定了市场价格,在产量较高时,容易发生“谷贱伤农”的情况。
2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发展农村经济。要促进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落实配套政策
林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是完成林地确权,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实施将激活林业产能。政府相关机构特别是林业部门应结合地区特点尽快制订林改配套政策,并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实施到位。一方面,让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有意向的投资者能大胆、有信心地扎根林下经济[2-3]。
2.2 提升融资效率
银行应该履行国家政策,在严格贷款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放宽贷款用途,提高额度、延长期限,采取财政贴息和优惠利率等方式,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相互组合,灵活信贷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林企、林农的多元化融资需求[2-3]。
2.3 加强技术培训
由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刚起步,农民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林业站可联合科技、农林、畜牧等部门组成专门的服务小组,对农民进行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展开培训,提高农民技能,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2.4 促进规模化发展
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未能看到典型的成功案例。如果相关部门通过引导,树立一定的成功典型,则可大大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另外,还可加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将林下经济化零为整,促进其规模化,可大大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
2.5 成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通过成立一定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把农民及其林地所有权和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林下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了市场竞争力[4]。实践证明,成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结语
林下经济的起步与发展,是我国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跨越,实现了从平面林业经济向立体林业经济,从传统林业经济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对林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但是,林下经济发展需部门协作,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我国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凌鹤.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J].云南林业,2008(6):22-23.
[2] 廖灵芝,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J].中国林业经济,2012(1):10-12.
[3] 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EB/OL].[2016-10-15].http:///link?url=r4b9RSVZ2dppeazSSqA6umGsdhiffI2KN_S_
BeC43v8qRjC6t6B3etL6wtT1ZdgT0SkkfKjXhh4H1BEttdn5oWX2208aV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34-02
随着我国全民体育的不断普及,体育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近年来,体育经济所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宽,行业规模也逐渐扩大,开始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发展速度是十分可观的。体育经济相关产业向市场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许多产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有限,体育消费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体育消费还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市场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市场的基本轮廓也已形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在竞技比赛方面、体育旅游方面、体育用品销售方面、健身锻炼方面以及体育技能培训方面。最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所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1]。
二、限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育消费理念有待加强。由于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运行的时间较短,人们还未意识到体育经济在市场经济当中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体育市场被忽略,严重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此外,社会民众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对体育消费的理解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商品购买的阶段,而在市场化发展方向上相对落后,使得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从我国的体育消费现状来看,除了某些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民众并没有较大的体育消费动力,且体育消费结构也不是很合理,大部分体育消费都是用于购买体育用品,对于健身、锻炼等体育项目的投入并不多[2]。
2.体育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制受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比较大,大部分的体育赛事都要靠国家政府部门的安排,而且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约束,在整个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都显示出计划性痕迹。尽管自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体育经济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过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从而体现出较弱的自主性,不利于体育经济市场化发展,也不利于体育经济项目的投资,大大降低体育经济发展的动力。
3.体育市场消费不足。有需求,才有市场。充足的消费需求是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体育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当前我国体育市场需求量太少,消费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还不够高,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因此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较少。体育消费不足,体育市场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4.体育市场经济缺乏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离不开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足够多的经营管理人才,将其分配到体育产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才能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对体育项目有一定了解,还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运动员退役而来,只了解体育项目,但是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不了解市场运行机制,所以在经营管理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3]。
三、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1.改变民众体育消费理念,完善体育市龌肪场L逵市场环境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保证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完善体育市场环境。政府部门的工作应该以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民众消费理念的引导与宣传,改变民众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提升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提倡全民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在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刺激体育消费,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因此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也成为了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等,对于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体育部门应该以体育产业化为中心,积极发挥体育经济自身的优势,在体育市场改革的同时加强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激发体育市场的活力。此外,在资金筹备方面,要将国家拨款与社会融资结合,为我国体育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3.出台体育经济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市场实际情况,针对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体育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场地建设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4]。
4.重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多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从源头处保证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2)多开展体育经营管理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培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
四、结语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了解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保证我国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振清.刍议我国体育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11.
[2] 侯海燕,谈群林.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7-59.
关键词:林业经济;气候关系;木本油料
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换这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会加大森林火灾、害虫等灾害发生频度和强度,直接威胁到林业的安全。
1林业发展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适宜的气候因素是森林生长繁殖的基础条件,也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林业发展受复杂多样的气候因素影响:①气温,是指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植物的生理生化反映加速,生长发育加速;反之亦然。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不同的植物,比如香蕉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温度较高,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温度。②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植物在适宜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生长。③光照,是指太阳辐射,植物所能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光的组成三个方面,适宜的光照有助于调节植物的品质。④降水量,是指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和固态水,降水充足的地区植物生长越茂盛。
2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
(1)对森林物候的影响。温度作为气候因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会对森林物候产生重要影响。温度普遍升高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会提前,而西南、长江中游地区物候会有所延迟。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春季数目和花卉的生长,尤其是年代间春季温度波动较大的话,温度对森林的物候产生影响越大。
(2)对森林分布和组成结构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森林的分布和组织结构产生较大变化。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我国部分森林分布和组成形式发生了空间转移。比如我国黑龙江省在1961年至2003年由于温度升高,使得大兴安岭落叶松和小兴安岭的云山、冷杉、红杉分布位置出现了北移现象。长期的气候变化会使得某些地区的林线海拔升高。气候变化还对高山草甸以及林线过度带上的某些植物物种产生影响。气候变化除了对森林分布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植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干扰群落的恢复过程,增加次生林演替的树木死亡率,还有可能促进区域物种的入侵,影响森林生态结构。
(3)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理论上中国的森林生产力将有所增加,但是不同地区森林生产力提升的幅度存在巨大差异性,越湿润的地区增加幅度越大,而极端气候条件的发生会导致森林神态系统生产力降低。
(4)对林火和森林有害生物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大大增加干旱天气的强度与频率,森林的可燃物积累越多,在干旱期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越大,而早春季节和夏季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且火灾发生的地理分布面积逐渐扩大。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对气候最为敏感,春夏季防火期最长,火灾对该地区形成的损害非常明显。
3林业经济发展对于气候的影响
气候影响森林的生产,进而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因素中的气温、湿度、降水、光照等对森林生长产生起决定性影响,林业生产总值深受气候影响。同时,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对气候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1)合理利用的积极影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经营林业经济,会对气候产生良好的保护、调节以及改善作用。此外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减轻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缓解温室效应。合理的林业经济发展,还能能够帮助林业工程建设,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作用。此外通过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扩大林业资源发展项目,既可以保存原有的生态系统,又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2)过度利用的消极影响。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就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林业经济主要以木材加工为主,木材加工产业就要涉及到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导致人们对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很些地方肆意砍伐,不重视新林的培育,降低了树木的光合作用,减少了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随着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土地流失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趋势增强,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相应气候条件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1)中温带气候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中温带地区,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丰富,非常适合森林的培育和生长。因此在我国中温带地区适合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由于我国木材产品属于初级产品,木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在未来的木材产业发展中应该改革生产加工工艺,引进新设备,转向精细化作业,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我国木材加工产业的经济效益。
(2)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绿色产业。针对森林资源的绿色开发,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失为一条捷径。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山川丘陵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各种山泉沟壑、奇山怪石、松林美景等美不胜收,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自然景观基础。
(3)积极开发林地经济资源。除了木材加工产业外,还可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林业经济中林地产业是补充,实现林地充分再利用,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可以引导农民开展天麻、木耳等林下种植业以及林地野猪、梅花鹿、冷水鱼等养殖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4)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森林除蕴含丰富的林木资源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如油茶、文冠果、山杏、油桐、乌柏等木本油料植物。发展木本油料植物,能够大大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高效转化。
作者:陈慧斌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黄檀林场
参考文献:
[1]向中华,曾胜.林业经济发展与气候因素的因果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110-112.
Wang Diankun Li Fule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School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对关联分析模型,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各种因素的关联程度,给出了青岛市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发展思路,为农业经济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By using the incidence analysis model of gray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e planting acreag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s conside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idenc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Qingdao. The advisement and thought of developing are given for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resul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formation.
关键词:灰色系统 农业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Key words: grey system;agricultural economy;gray incidenc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13-02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便是对相对比较发达的青岛市来说,也有近63.1%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如何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就成了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的结构状况、作用机理、发展趋势并不是十分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隐蔽,表现为极强的灰色性,人们难以建立客观的物理原型。我们常用的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数学方法有经济计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1]、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方法等等。这些主要的分析方法根据过去统计的大量数据或精确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方法对统计数据的精确性要求相对较高,计算量大,有时候会出现反常的情况,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难以确定的数据和信息,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数学关系,克服了其他分析方法要求大量精确数据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农业、工业、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本文将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1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模型设系统的行为因子x0受到多种因素xi(i=1,2,…,n)的影响,利用因素xi对因子x0的灰关联度表示xi对x0影响大小的方法称为灰关联分析。记系统行为因子x0的参考数列为
x0={x0(k)k=1,2,…,n}(1)
相关因素xi的参考数列(即比较数列)为
xi={xi(k)k=1,2,…,n},(i=1,2,…,n)(2)
从而,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i(k)=x0(k)-xi(k),(k=1,2,…,n;1?燮i?燮n)(3)
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第k点的灰关联系数为li=r(x0(k),xi(k))=■(4)
其中?琢∈[0,1]为分辨系数,当?琢越大时,分辨率越大;当?琢越小时,分辨率越小。这里我们取?琢=0.5。于是,定义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灰关联度为
ri=r(x0,xi)=■■r(x0(k),xi(k)),(i=1,2,…,n)(5)
2数据收集与关联系数计算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五个指标.本文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来分析影响青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的各有关数据详见表1[2]。
以农业生产总值为参考数列,以各要素为比较数列,可以计算得到各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值。
x0={1116397,1135816,1110671,1062576,1181009,1265695,
1360755,1483733,1778404,1856753},
x1={29.52,29.70,29.43,29.24,29.25,29.65,30.31,30.58,31.39,
32.27},
x2={143.59,132.46,119.98,118.27,112.05,103.03,106.28,
100.03,100.9,102.64},
x3={76.47,73.69,72.32,67.82,71.33,75.02,74.86,72.79,74.09,
75},
x4={32.53,31.73,31.07,31.89,32.45,33.01,32.64,33.89,31.05,
30.17},
x5={459.21,496.27,534.92,560.94,598.87,619.69,650.65,
680.16,697.38,719.33}。
作无量纲化处理,可得如下数据,
x0′={1.0000,1.0174,0.9949,0.9518,1.0579,1.1337,1.2189,
1.3290,1.5930,1.6632},
x1′={1.0000,1.0061,0.9970,0.9906,0.9910,1.0043, 1.0267,
1.0358,1.0635,1.0932},
x2′={1.0000,0.9225,0.8356,0.8237,0.7803,0.7175,0.7402,
0.6966,0.7027,0.7148},
x3′={1.0000,0.9636,0.9457,0.8869,0.9328,0.9810,0.9789,
0.9519,0.9689,0.9808},
x4′={1.0000,0.9754,0.9551,0.9803,0.9975,1.0148,1.0034,
1.0418,0.9545,0.9275},
x5′={1.0000,1.0807,1.1649,1.2215,1.3041,1.3495,1.4169,
1.4812,1.5187,1.5665}。
利用(3)式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为
?驻1(k)={0,0.0113,0.0021,0.0388,0.0669,0.1294,0.1922,
0.2932,0.5295,0.57},
?驻2(k)={0,0.0949,0.1593,0.1281,0.2776,0.4162,0.4787,
0.6324,0.8903,0.9484},
?驻3(k)={0,0.0538,0.0492,0.0649,0.1251,0.1527,0.2400,
0.3771,0.6241,0.6824},
?驻4(k)={0,0.0420,0.0398,0.0285,0.0604,0.1189,0.2155,
0.2872,0.6385,0.7357},
?驻5(k)={0,0.0633,0.1700,0.2697,0.2462,0.2158,0.1980,
0.1522,0.0743,0.0967}。
在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间的绝对差中,最大值为0.9484,最小值为0,从而利用公式(4)计算出各关联系数,
l1={1.0000,0.9767,0.9956,0.9244,0.8764,0.7856,0.7116,
0.6179,0.4725,0.4541},
l2={1.0000,0.8332,0.7485,0.7873,0.6308,0.5326,0.4976,
0.4285,0.3475,0.3333},
l3={1.0000,0.8981,0.9060,0.8796,0.7913,0.7564,0.6640,
0.5570,0.4318,0.4100},
l4={1.0000,0.0011,0.9226,0.9433,0.8870,0.7995,0.6875,
0.6228,0.4262,0.3919},
l5={1.0000,0.0007,0.7361,0.6375,0.6582,0.6872,0.7054,
0.7570,0.8645,0.8306}。
利用公式(5)计算可得灰色关联度系数为
r1=0.78148,r2=0.6139,r3=0.7294,r4=0.6682,r5=0.6877
3结果与讨论
在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中,以农业总产值为参考数列,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比较数列,其关联度排序为: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劳动力。从以上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到,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表明良好的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总产值。青岛市要利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最大可能地提高有效灌溉面积。而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经济影响比较明显,说明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青岛市,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播种面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随着农村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用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农村人口却逐渐向村庄的转移,形成了农村独特的“中空”居住现象,造成了土地的严重土浪费。因此,青岛市应该适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改变现有的居住格局,使播种面积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如何保障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青岛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崛起,农村的劳动力也不断向其他行业转移,直接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的流失,这也给青岛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劳动力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却处于次要地位.因此,青岛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在青岛市发展过程的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焕章,周曙东.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理论与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2,(2):1-5.
[2]青岛统计信息网,/statsqd/index/index.shtml.
1.1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业专业人才匮乏
现如今,农村教育文化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受教育水平还是相对偏低,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凭经验,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永川虽然是全国职业教育基地,“西部职教城”,有28所大中专院校有10多万学生,但真正从事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却不到院校3%,学习农业的学生比例不足1‰。
1.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发展不平衡
首先,农民获得信息渠道有限,获取信息不对称。农民在农作物下种之前,没有准确分析农产品市场的判断力和前瞻性,这难免造成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过剩。其次,农业增长受市场需求约束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必然会从社会大环境上带来人民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化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扩张。
1.3农村壮劳动力缺失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居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一现象使农村建设缺乏建设主体力量,新农村建设失去后劲。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这种农村“老人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2破解农村困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乒乓人群;经济效益;俱乐部;乒乓产业
体育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今天,即使在我国体育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其产值也只占总产值小部分,这些数据中乒乓球的产业值更是微小。在各项体育运动之间也存在竞争。乒乓球运动要长盛不衰,必须有良好效益为保证。完善俱乐部的管理,经营和乒乓球人群的消费决定乒乓球产业的经济效益。
1 建立乒乓产业的消费人群
1.1 乒乓球运动的大众化
乒乓产业要发展,乒乓球的大众化是必然的。乒乓球运动场地、器材投入相对便宜,运动强度适中,有较好的运动人群。所以乒乓球运动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在城区建立几个分布均匀的大型乒乓球训练中心,就为大众化提供地点。定期在这几个乒乓球训练中心之间搞联谊比赛,以球会友,这就是大众化的范围扩大。
1.2 影响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经济因素中,国民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资料几个对人们的消费心理起主要作用,一般情况,国民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挥、国民收入水平、体育市场繁荣、产品丰富、价格合理即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加大改善人们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力度,提高体育娱乐的消费支出;在文化因素中,国民文化素质和体育文化教育起主要作用,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以出生开始接受周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逐渐建立起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它能决定一个人的消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个人因素中,体育价值观和个人收入状况起主要作用。人们能否真认识到体育消费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即幸福生活的需要。只有真正认识到体育价值所在,才会萌生对体育的需要,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消费动机从而为体育消费提供内在动力。因此,能否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的形成,影响到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个人收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是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而没有较好的收入,不可能有较高的消费;有了较好的收入却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同样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两者相辅相承,密切联系,在不同侧面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消费心理。
2.完善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经营
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建立,既为乒乓球运动带来了活力,又发挥引导消费主力军的作用。职业俱乐部的建立,同时也为乒乓产业经济创造效益。完善俱乐部的经营也成为了乒乓球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俱乐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还需要企业提供大量资金,以维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转。一旦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或领导更替,俱乐部的经济来源就会发生问题。因此,乒乓球职业俱乐部欲在中国存在下去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重视市场的开发,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经济来源。
2.1 俱乐部的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从事经营管理人员少,学历低,经验不足。而俱乐部的职业化,最根本的一条是实业化,走体育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价格法则,供需关系来经营。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由专业人才来实施。因此,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最急需的来培养,吸引一些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2.2俱乐部的经济来源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应特别注重经济来源的开发。目前,经济开发的项目主要是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员转会,商业性比赛,俱乐部标志产品销售,会员费等。从门票收入上看,在国外占俱乐部收入的5%。在我国,由于俱乐部没有自己的比赛场地,主要依靠租用场地做为自己的主赛场,又受到经营管理人员少的限制,又担心观众少,因此,有的对门票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有的俱乐部赠劵失控,使得俱乐部有限的门票收入流失严重。因此乒乓球职业俱乐部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自己的比赛场地,增加门票收入是应引起极大重视的问题。广告收入是职业俱乐部的“生命线”。广告有观众多、时间长、影响大和效果好的特点,所以备受企业家的青睐。为了扩大广告收入,可以利用球台周围的挡板,使这些挡板变成起到广告作用的艺术品。还要利用赛事转播的时间歇来出售段位广告。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应特别注重开发广告市场;乒乓球俱乐部标志产品经营,目前还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我们乒乓球俱乐部名称大都以企业或赞助的名字冠名,缺乏连贯性的名牌效应。如不改变观念,俱乐部标志产品的经营会始终难以开展。乒乓球优秀运动员是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灵魂,他们在吸引观众和球迷,提高俱乐部的声誉,创造票房价值和广告效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国外大牌俱乐部不惜重金收买优秀运动员,而得到的市场效应,远远大于他的投入。小型俱乐部为了他的生存,不得不把有前途的运动员卖出,以换取一定的收入。因此,只要运作的好,运动员转会费是职业俱乐部的一项重要收入;电视转播促进俱乐部的发展电视转播利用乒乓球运动的免礼大大提高了电视收视率,这就为俱乐部的知名度提供了传媒。电视转播放大了比赛场地,使乒乓球的比赛更细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球迷了解了这只是40mm圆球的魅力,让球迷们找了自己的球星,从而对球星所在的俱乐部产生了兴趣,电视转播拉近了乒乓球运动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带动了整个体育消费,促进了俱乐部器材、服装等商品的消费额。
总之,乒乓球产业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经营乒乓球相关产业时一定要抓准时机,针对乒乓球运动员以及爱好者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市场需要,全方位的做出判断才能全面的发展乒乓球产业。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