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书管理 计算机管理系统 问题 重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行业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图书管理是囊括了图书登记、分类、资料、注销和阅览等多种内容的一项非常复杂与细致的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处理数据快速、准确的特点,被逐渐应用到了如今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
一、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由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量大。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十分巨大且繁重的工作任务。通常一个图书馆便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资料库,图书的基础工作包括了图书的总括、个别和注销登记,同时需将图书做好严格的分类,设立好书名目录、分类目录,并且还需要仔细做好图书的收藏、借阅、借阅归还等各个环节的流通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图书的保养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图书的防火、防晒、防尘等,通过定期的打扫来保证图书的清洁与完整。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图书管理的基础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项目混乱。由于对图书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分类、编目和资料检索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使得图书管理的项目混乱,严重阻碍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服务受限。给单位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图书馆设立的主要目的,因而图书管理的重点便是其服务性,图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员工的图书服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借阅者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给其提供一定的服务与帮助。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常常受到不恰当的图书管理的影响导致图书的服务水平受到限制。
二、图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图书资源的存储量。计算机庞大的资料储存功能适应了图书管理的需求,在图书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存储大量内容具体的信息与资料,而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得这些内容实现了存储的系统化。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将每一个图书馆当中的大量书籍按照种类、年限、形式、名称等标准来进行分类,有效地实现了图书存储的规范化。
2.实现了对用户查阅信息的准确识别。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数学方法,图书管理实现了格式、精细程度和查询路径等多方面的统一。在管理过程当中可以借助模块来对信息进行整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识别用户查阅的相关内容,在给用户通过必要的资料服务的同时,系统还进行了相关词条的延伸,使用户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加广泛的价值。除此之外,计算机管理系统还能够对用户所查阅的信息做出必要的解释,大大简化了用户分析资料的繁琐程序。
3.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器来对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借助信息处理器,信息资料的保存与加工更加便捷,同时实现了对存储资源的合理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需求界面十分直观,且使用与输入过程非常简单方便,给用户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帮助。其中,纠错功能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明显优势,系统会对信息处理中出现的错误给出明显的提示,并告知用户哪些操作需要更改,从而实现了图书管理程序的改善。
4.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数据化。数据化可以借助控制软件对建立起的图书属性根据窗口所设定的类型来进行菜单选择。数据化管理即对图书具体项目做好编号,让程序与类容一一对应,使得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数据化管理统一整合了图书管理对象的过程、原理以及结果,使其达到了数据的组织形式并依照一定的格式来对不同的风格进行显示。
5.有利于人力书库管理的解放。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的借阅、归还等工作都十分复杂与盲目,具有借阅人员多、工作效率低的弊端,在借阅时还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借阅后的归还工作也极易产生差错。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图书查阅过程当中的各种弊端得以避免。同时计算机管理系统还设立了相应的查询窗口、还书期限、借阅人库维护与书库维护等等多种功能各异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图书管理的人力。
三、总结
计算机管理系统让图书管理工作变得简单、直观,纳入了图书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实现了图书的随时调阅、随时查询以及随时检索,大大推动了图书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当中的应用,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强度,也给图书借阅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因此,在图书管理中大力推广与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志荣. 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图书管理的重要影响[J]. 科技资讯,2013,35:254.
[2]耿慧勇. 商务管理学校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过去,大多数学校图书馆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卡片登记借阅信息,只能实现有限的流通,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对学生开放,使得图书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实现了正常流通的,也不能提供领导管理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本馆各种资料分布及借阅 (流通)情况。
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办馆的要求及领先标志就是藏书全部开放,师生共享开架借阅。这种借阅方式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图书馆应有作用的最佳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逐步提出学校要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人工管理达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竞争的需要决定了学校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传递的专业机构,图书馆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开拓信息渠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对现有的图书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十分重要。
在信息时代,各种冠以“数字图书馆”之类说法的图书馆现代化论断到处可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呢? 判断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应该从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判断。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及传递信息资源的功能。这一点是书店和网站都无法做到的,也是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判断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也应该从这个最本质的特性来判断。
二、成熟的图书管理系统决定因素
任何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采集信息并上架、图书检索(查找)、图书流通(借还)。然而仅仅有这些功能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化的管理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笔者认为,一套系统是否成熟还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相关的标准。(2)开发工具及所采用的数据存放格式要求先进。(3)功能是否强大。(4)要有足够的安全性。(5)要有足够大的辅助编目库。(6)要具有完善的规则。(7)简单易用。(8)有先进的体系结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迈向一个以数字化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这场革命催生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大大改善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的类型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人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情报用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图书管理系统现代化程度的标准
1、信息资源收集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污染也很严重,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带来了极大麻烦。传统图书馆时期,由于各种信息资源极大部分由正规渠道获得,经过图书期刊编辑人员的认真校对,信息质量相对可靠。
2、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文献资源的分类加工整理 比较简单,所揭示的文献信息深度有限,对文献的内在性质、内容的揭示基本没有。图书馆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编目,给文献内容的揭示带来了一定的改进,但无实际性的改革。
3、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
1 信息系统的需求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因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1)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2)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3)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4)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5)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6)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7)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8)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9)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3 网络化图书馆的特点
(1)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图书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图书馆的信息大量存于光盘及其他介质的存储库中。网络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这是网络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最大的区别。
(2)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的使用更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资源的共享性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有了以上两方面的支持,使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医务工作者在图书馆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的人可共同享有同一份文献资料,使交流和科研变得更加快捷。
传统图书资料的管理注重图书保存和摆放,不同时期的图书按照学科分类存放在不同的位置,这一做法的分类依据较为简单,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忽视图书的使用效率,同时这一分类方式呈现的信息目录和内容提示不够丰富,读者获取检索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摆放式货架占用的空间小,读者选取书目的范围受到影响,这是造成图书使用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传统的图书管理与借阅流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书本的借阅与归还受使用条件影响较大,图书管理的效率相对不足。现代图书管理建立在网络资源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与数字化应用紧密联系,这就使得图书管理系统具有准确、快捷和方便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培训,注重综合化网络管理程序的应用,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图书信息的交互式处理,这一程序对于加快图书管理的信息采集,储存调配和管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过程中,大量图书情报信息需要整合和编辑,图书管理人员要主动适应信息变革的方向,强化图书信息管理的技术优势,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图书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科学管理与强化应用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与提升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学习数据采编与软件应用,提升信息化方案的处理能力,对于高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而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综合化信息系统处理图书管理数据可以省去繁琐的手工登记业务,对于无纸化办公和资源检索一体化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2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管理特色
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管理正处在信息资源迅猛发展的变革期,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对于丰富网络文化资源,提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力有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虚拟网络信息平台,各地分散的图书资源得到重新整合,知识的分享与应用为读者获取检索信息提供了便利,读者可以在多种环境下快速获得所需信息,图书的使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创新服务方式不仅需要在图书资源的硬件建设上打好基础,在软件的支持上同样需要下足工夫。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部分读者在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上处于被动状态,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创新服务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一体化交互模式合理协调和优化图书信息,充分实现互联网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此外,图书管理人员还应当完善管理特色,以贴近用户需求为重点,以提升读者使用体验为目标,不断改善自身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应建立电子网络化服务终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使广大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自由便捷地享受信息变革带来的益处。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读者需要建立网络图书共享系统,从而弥补资源分享的不足,提高知识的分享与应用能力。现代图书管理应用先进的知识分享系统,既是适应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必经过程。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图书管理过程中,向读者提供的图书不再是装订的纸质材料,而是实现了纸质图书向电子资料图书的转变,这种信息依附载体的变化突出了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应用变革。而知识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的加强,对于图书馆在封闭环境下形成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图书馆要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就必须走管理创新之路,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走在信息变革的时代前列。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现“书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重复劳动由计算机替代简化处理,与此同时,信息变革的加速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仅靠硬件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人员在认知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主动适应自身角色由计算机操作员到网络技术员的转变。首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图书情报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其次,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够将学习的业务知识迅速转化为工作岗位上的本领;再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心态,图书管理岗位本质上是服务于读者阅读需求的,每一位图书管理人员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现“书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的转变对于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转变服务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本位”管理即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活动围绕图书展开,从文献的加工、整理到组织,整个过程强调书目的保存和利用,文献资料的收藏是图书工作的重点。“人本位”管理即图书管理的思路是以人为本,贴近读者的需求是工作的重点,这就将图书管理的核心内容转变到以服务于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上。实现“书本位”到“人本位”管理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从图书馆自身管理出发,将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表现作为工作考核的重点,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读者、尊重读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为“人本位”管理创造条件,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差异建立相应数据库,努力做到以服务读者为本,把一切为了读者的口号落到实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解放思想,加强自身人力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渠道,争做信息变革的参与者、支持者、推动者,并最终实现自身角色由“守门人”和“中介人”到“信息导航员”与“知识工程师”的转变。
4协调图书馆与资料室、档案室之间的关系
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资料室藏有丰富文献,其中既有自然社科类文献,又有数据统计等调查资料,除文章外,图书管理人员应努力协调图书馆资料与资料室及档案室文献的共享关系,一些资料室存放的文献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尤其是统计类文献资料颇受读者青睐,这些资料系统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优势,是不同研究人员在各个时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成果,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管理人员要转变服务方式,畅通知识分享渠道,打通图书馆、资料室与档案室之间的借阅壁垒,努力使馆藏文献资料服务于读者,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图书管理人员创建绿色流通渠道需要依靠集体力量,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为理顺图书馆与其他部门的职能关系,图书管理人员还应当建立联合服务机构,并创建相应的协调机制,把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方案落到实处。建立联合服务机构能够保障档案室与资料室等部门间文献资料的正常流通,为读者制定行之有效的流通方案。此外,联合服务机构要定期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沟通图书馆、资料室与档案室之间的知识分享状况,并不断提出改进策略,努力使知识的分享与应用创造最大价值。
5开展个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个人知识库
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的馆藏书目已不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的读者要求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与数字化服务,图书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读者创建“我的图书馆”提供有益方案,并在阅读方式与推荐书目上大胆创新,努力使图书馆综合建设服务于读者需求方向。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差别化的、有益于个人需求的特别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具体体现为图书馆根据读者的差别化需求,提供有特色的服务项目,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图书馆可以在网上预约、书目推送、信息编译等项目上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个性化服务不仅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且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读者在个性化服务中感受到了尊重,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知识传播,而且为读者创造个人知识库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借书还书的登记上,图书馆可以根据系统记录,及时归纳总结读者喜欢的图书类型,并做出相应的推荐书目单;在书目推送上,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有价值的阅读信息发送给读者;在还书方式上,为了满足读者的异地还书需求,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可以建立馆藏图书共享流通机制;在藏书特色上,图书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优势突出藏书地方特色,在知识库共享与传播的应用上吸引更多读者和用户。
6结语
关键词 数据库自主学习案例教学
数据库Visual Foxpro课程开设已经多年,常常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了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任课教师也曾有过困惑,文科学生学习数据库的目的是什么?课程的落脚点在哪儿?看到怨声载道的学生,有些教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也产生了怀疑。学生们脑子里已经装满了问题的答案,但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我们经过对连续四轮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反复总结,结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在启发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该门课程新的教学目标,采用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案例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扩充教学内容,实现网上动态交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提倡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美国IBM公司亚太地区教育行业总经理提到:“教育创新是基于21世纪人才培养必须推行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不在于掌握信息技术,而在于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世界上每样东西都在改变,唯有创新不变。
1 深入分析文科学生特点,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文科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较弱,尤其考虑问题的严谨性和严密性相对较弱。而数据库课程内容本身较抽象,所以应该采取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我们把握数据库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教学不在于学生是否设计制作出一个出色的应用系统,而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对问题抽象能力的培养,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工具驾驭能力的训练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程序设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精确性,这也恰恰是文科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1)课程的内容开门见山
第一节课我们就提出针对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小型开发项目“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演示数据库和表的设计、建立和输入数据,然后让学生上机模仿完成。第一次上机实践课,学生就能基本完成数据库和表的设计与建立,随后我们再引入一些关系数据库的术语,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展示一些有趣的小例子,如表单设计初期利用编写的“几何变形”题目,在表单中单击标签为“圆形”的按钮,形状变为圆形;单击标签为“矩形”的按钮,形状又变为矩形,引出对象的属性和事件。然后再把题目变得稍微复杂一些,单击标签为“圆形”的按钮,形状变为粗边、绿色圆形;单击标签“矩形”的按钮,形状又变为细边、红色矩形,学生如果理解了对象的属性,自己就会找到相关属性。
(3)授课内容打破教材的顺序,按照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顺序讲解
课程内容从教材顺序上看是跳跃的,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避免了他们机械地记录笔记,也避免了机械地按照课本的顺序记忆课堂讲解的内容。如程序的逻辑结构全部由表单贯穿,一个案例是:通过“单选钮”\“复选框”设定某个标签的字体,这涉及到简单分支和多重分支结构;通过在表单文本框中输入一个起点、终点的数值,计算二者之间的数据之和,这涉及到循环结构。这样做一方面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4)把握文科学生偏重形象思维的特点,尽量把抽象内容实例化
例如函数部分利用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看到灵活运用函数的现实意义。如展示一个身份证号前后有多余空格的数据表,建立一个查询会出现无法找到相应身份证号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利用函数快速高效解决;英文图书书名有大小写的情况,建立查询演示如何利用函数忽略区分大小写的问题等。这些例子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和理解,本来抽象的知识转化成非常现实的应用实例。
展示一些往届学生完成的精品案例,让学生确立最终实现的目标,在兴趣的激发和目标的牵引下,逐渐引入抽象术语和名词。为了目标,为了兴趣,学生欣然地接受和执着地钻研,许多学生在课程总结中概括“痛并快乐着”,这是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心里写照。
2 启发自主学习,加强实践训练
在数据库的案例任务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那些被动接受、机械操作的学生,学习过程是痛苦的,他们会有无助而且自信心受挫的感觉。这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通过多个任务,反复提醒和帮助学生调整角色。
(1)选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案例
课堂上选用的分析案例,力求从教师是需求者,学生是问题解决者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这样也增加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有效避免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
(2)课堂上精讲,课后多练,授课内容避免面面俱到
在教学网站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各种力求精致的系统界面,提供各种程序动画特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最终作品都力求完美,都尽力把一份功能完善的作业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3)强调问题解决的思路
在VFP程序代码设计讲解过程中,避免按照结果程序代码由上到下流水账叙述。具体方法是:先描述需求,然后描述如何分析需求,如何抽象概括,问题解决的核心是什么,接着以如何从用户角度设计友好的界面、完善程序的容错能力等方面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程序代码。学生在课堂上若按照讲课顺序记录笔记,语句是颠三倒四的,如果没有把握思路,课后的实践将很困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代码灌输。在这种讲解方式下,许多学生放下手中的笔,专心听取分析和讲解,甚至有些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已逐渐绘制出了简单的流程图。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师生间问题的问与答也格外和谐。
(4)加强自学环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讲解程序调试的方法,上课根据一个小案例,设计思路,逐渐实现,实现过程中利用各种程序调试工具与方法排除和定位错误,进一步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在总结中提到:“当看到一个个红色惊叹号的错误提示被自己解决后有一种极度的兴奋感。”看到学生上机调试程序的从容,面部表情的若有所思,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甚至是激动。基于项目的案例教学,学生的学习是有目标的,学习过程是有任务的,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必然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种种自己无法解决的错误会让我对每周的上课充满期待,这些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后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3 培养学生创新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不墨守成规,必然会涌现出新的想法,且敢于实践。
(1)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对学生项目开发和实践过程中的任何发光点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赞赏和鼓励。这种认可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研究和创新。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抽象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把大任务分解成小问题,通过积累,然后综合。如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借还书”表单,如果完整讲解学生理解和设计将困难重重,但是分解成几个小表单,在课程中期就实现,在后期大的综合表单中只解决几个关键、难点的问题,抓问题的本质和主体,那么学生学起来就易如反掌。
(3)将多种知识和技能融合渗透
为了让学生制作出完美的界面,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了如何利用Fireworks、Photoshop工具修改图像大小,如何为图像重新着色等。许多学生在实现“图书管理系统”项目程序的同时,所有的表单界面竟然也达到了布局和色彩的统一。
(4)培养学生使用软件的潜能
引入Access、VFP、Excel之间的数据交换,并把在VFP下实现的“图书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利用Access实现,加强学生对各种软件的综合使用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掘问题本质的能力
引入数据库与Web页面之间的关系,以“留言板”为例讲解Web页面与后台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无论Web页、VFP表单、Access窗体都是外在表现形式,而核心仍是有关数据库的概念和理论。
学生在总结中描述:“创新,其实是一种不满足。做数据库时,只有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路,才能开动脑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才能真正地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由体验。这一切都来自于数据库给我的自由,它简直变成了一种消遣,自恋的媒介。”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数据库Visual Foxpro课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图书管理系统”一个综合的小型开发项目,任务从开学初就布置下去,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进步,在彼此支持中完成项目。
这种团队协作一方面体现在项目分工和界面设计分工上。分工之后在最终完成时又各有特色;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答疑解惑,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课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充满了浓厚的互相协作和学习的气氛。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利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何种网络资源,重要的是把握课程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借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制定蕴含先进教学理念的正确的教学目标。基于项目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数据库课程中的尝试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优教育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关键词] 关联规则 图书借阅数据 SAS/EM 数据挖掘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图书借阅历史数据。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但是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无法发现这些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预测读者的信息需求,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知识的手段,很难帮助读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本文通过SAS/EM(SAS enterprise miner)数据挖掘工具对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相关的关联数据挖掘,发现读者的图书借阅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并将这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重要信息形成知识,以指导图书馆的借阅和采购工作。
1 SAS/EM数据挖掘工具
美国SAS研究所于1976年推出的大型国际统计分析系统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是一个用来整理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打印报告的大型组合式软件包。1985年SAS研究所推出微机版,此后该软件一直在不断更新版本,本次数据挖掘采用SAS 9.1.3版本。
SAS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是通过SAS/EM模块中的Association节点实现的。SAS/EM是一个界面图形化、由菜单驱动的、对用户非常友好且功能强大的SAS数据挖掘集成软件。
SAS/EM采用Apriori算法,利用k项集来探索k+1项集,再根据按照目标数据的性质、特点而设定的最小支持度(min_sup)和最小可信度(min_conf)产生规则。所以,利用SAS/EM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的关键就是确定三个参数,即产生规则的项集最大数目(items)、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1]。
在SAS/EM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中包含满足要求的所有规则(rules)以及每条规则的支持度(support(%))、可信度(confidence(%))、作用度(lift,可信度与期望可信度的比值)等一些信息。在分析结果中,每条规则的支持度表示同时满足规则前件和规则后件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每条规则的可信度表示在所有满足规则前件的例数中满足规则后件所占的比例。
利用SAS/EM模块中的Association 节点对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相关的关联数据挖掘,希望通过SAS数据挖掘模式来发现、认识图书借阅数据间的相关性,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服务。
2 SAS/EM图书借阅数据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过程
2.1 图书借阅数据的获取及数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的实现是以大容量数据库为前提的。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数据挖掘成功的最基本保障[2]。数据准备是否做好也将影响到数据挖掘的效率、准确度以及最终模式的有效性[3]。这些数据一般存储在数据库系统中,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往往不适合直接在这些数据上面进行知识挖掘,需要做数据准备工作。数据准备一般包括数据的选择、净化、推测、转换(离散值数据与连续值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数据值的分组分类、数据项之间的计算组合等)、数据缩减(减少数据量),减少数据冗余、噪声等因素对数据挖掘项目的影响。数据预处理是提高挖掘效率的重要步骤之一,大约占到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60%―80%时间[4]。
2.1.1 图书借阅数据的获取 进行图书借阅数据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所使用的数据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ILASII系统数据库,取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12个月的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06级研究生的借阅数据共2 112条。笔者将从图书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以文本方式保存后导入到SQL Server 2000中,通过SQL查询语句进行数据转换、合并、筛选,去除图书馆业务数据中与数据挖掘不相关的冗余项,保存与数据挖掘相关的如操作日期、读者证号、索取号、文献条码号等重要属性,如表1所示。
2.1.2 图书借阅数据预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数据挖掘来说,读者借阅历史基本数据中只有读者证号、索取号数据对图书借阅数据挖掘有用,因此在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挖掘之前,需要利用SQL语言对读者证号、索书号数据进行预处理。
将SQL Server 提取的数据以文本方式保存并取名为JYZHSQH52,然后导入Excel表以JYZHSQH52.xsl保存到读者借阅数据预处理文件夹中。运用SQL对读者证号、索书号数据进行预处理,SQL程序如下:
建表Sheet1$:
CREATE TABLE [master].[dbo].[Sheet1$] ([suoqu] varchar (255) NULL, [reader_no] bigint NULL)
由于在SAS/ EM数据挖掘工具中只能够使用事务格式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因此利用SQL语言对读者证号、索书号数据进行预处理。SQL程序如下:
Select 读者证号,索取号 from sheet1$
Order by 读者证号
运行后得到预处理后的读者证号、索书号数据表,如表2所示。
由此形成的预处理后的读者证号、索书号数据就可以运用SAS/EM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了。
2.2 SAS图书借阅数据关联规则挖掘
只有将经过预处理的图书借阅数据导入SAS的数据库,才能进行有关的关联规则挖掘,从而得到关联规则挖掘结果。进入SAS系统后,导入JYZHSQH52.xsl,保存到sheet1$中。程序如下:
Proc import out=work.jyzhsqh52
datefile= "E:\硕士论文.数据\读者数据挖掘\图书借阅数据预处理结果
zzhsqh.xls"
dbms=excel replace;
sheet="Sheet1$";
getnames=yes;
mixed=no;
scantext=yes;
usedate=yes;
scantime=yes;
run;
在SAS中,因为要经常使用图书借阅数据,为了避免重复导入数据的步骤,就要选择SASUSER作为永久性的Library(库),建立Member(成员名称)为JYZHSQH52的文件夹以存放将要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并在C盘中建立名称为JYZHSQH52.sas的文件夹,以保存可以在SAS系统运行的相关数据,供在以后的相关数据挖掘过程中重复调用。最后将在SAS系统中建立名称为SASUSER.JYZHSQH52的数据库。打开SASUSER.JYZHSQH52数据库,可以看到一个由读者证号和索取号组成的表,如图1所示。
2.3 SAS/EM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运用SAS/EM模块的Association节点对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过程是:在SASUSER.JYZHSQH52数据库建立后,要对数据集中的索取号进行抽样,抽样方式为聚类并指定聚类数为13,运行后生成66个样本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前,要在General中的Analysis mode中选择Association为分析模式,Minimum Transaction Frequency to Support Associations是要设置规则最小支持度(有三种方法),在此特别指定10%为最小支持度;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n an association设置一条关联规则中包含的最大项数,特别指定规则的最大项数为4;Minimum confidence for rule generation 是要设置规则的最小置信度,特别指定规则的最小置信度为10%。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获得关联规则28条,如图2所示。
对于运用SAS/EM数据挖掘工具对图书借阅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所产生的规则,可以看到按照预先设定的最大项集数为4时Relations所包括的2个数据间关系、3个数据间关系及4个数据间关系。从分析结果中的第1条规则来看,F279.241是管理类书籍,规则的前项,F127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书籍,规则的后项,其支持度为10.53%、置信度为100%,其意义为借阅管理类方面书籍的学生100%会借阅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从产生的规则来看,只有那些支持度≥10%和置信度≥60%的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对于那些支持度和置信度不符合数据挖掘要求的规则要删除掉。
3 结束语
运用SAS/EM数据挖掘工具对图书借阅数据进行挖掘所得到的规则,与图书借阅的实际情况比较相近,说明关联挖掘结果是有效的。因此,所形成的知识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以下指导作用:
对于图书借阅工作来说,可以提供图书个性化借阅服务,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如学生借阅了管理类方面的书籍,就可以向他推荐人力资源方面的书籍,因为从关联规则挖掘的结果来看这两类书的关联性很强。
对于图书采购工作来说,可以加强图书采购的目的性,优化图书资源结构。如管理类的图书和人力资源类的图书的关联性很强,因此定购管理类的图书数量要和人力资源类的图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段鲲,武建虎,贺佳.关联规则在小样本临床资料中的应用.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1-94.
[2] 朱静.成功实施数据挖掘的因素分析.[2010-10-20].portal.省略/ShowArticle.aspx?id=471027.
[3] 赖娟.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14):283-284.
[关键词]多角色;学习模块;项目模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01007
0引言
指出,国家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步入国际化进程,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工程师应对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已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质量型”进行转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笔者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转变教学范式,提出了“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养和智慧。
1典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局限性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各种类型的教W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统模式、案例模式、启发式模式、问题驱动模式、合作模式、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等,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这种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其结果是教师为学生发现问题,教育学生解决已知世界的问题。这种模式只是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1]。
案例教学的结构是“感知―分析―讨论―理解―判断”,教师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启发式模式采取“设置情境―提问―思考―答疑―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驱动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即PBL)的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小组―诱导启发―交流学习―讨论辩论―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模式,学生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能力差的学生可能会过度依靠能力强的学生。
综上所述,已有的典型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优势。然而,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则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当学生具有主动创新意识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会以超常规或是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深入研究典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已有教学模式的优势,设计了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速驱动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互联网+”的大时代学会学习和成长。通过大学教育,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能力,通过熏陶和滋养提升素养,通过感悟和启迪增长智慧。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教学模式,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1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3],即综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混合式学习一方面强调系统性学习,即学生的能力、素养和智慧的培养需要有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强调碎片化学习,即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促进知识向能力迁移。在工程与知识的交互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等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协作、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建构,是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过程。其中,皮亚杰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学习是学生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向学生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行探索,在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当有些信息与现存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学生将改变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顺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本质是同化―顺应―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将驱使学生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发展。
2.2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
在“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的目标驱动下,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深入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有效教学情境,综合运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角色理念,设计了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承担不同角色,学生不仅能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了能力、素养和智慧的提升。
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2个模块:学习模块和项目模块。学习模块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模块中,教师根据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现象和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依次为:知道、理解和精通;学习模块采用的教学模式有讲授模式、问题驱动式、合作模式;教师扮演的角色有专家和引导者;学生扮演的角色有学习者、探索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合作伙伴。学习模块的具体流程是:首先,教师作为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解、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探索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其次,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增加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顺应并理解新知识,进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项目模块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实际项目的研究整合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现式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以及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项目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并加以创新。在项目学习模式中,学生扮演的角色有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回答项目小组的问题、引导并指导项目小组。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好奇心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同的思维碰撞激发了学生能够以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大胆突破原有的框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在知识的积累中实现认知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项目学习模式中,由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而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因而失败不可避免。为了预防屡次失败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应及时指导项目小组,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调整思路、灵活转变思维方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轻思,教学方法通常是灌输式、封闭式、句号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热情和潜力的发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学生通常是积累了很多“知识”,但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类相关课程的基础课,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引入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思想以及专业所要求的高级技能和工具的使用;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动手设计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3.1学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学习模块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理论教学由课前活动和课堂学习组成。课前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课前预习等方式学习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开始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时,对面向对象思想上既好奇又陌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学生思考什么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它与之前学习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在课前活动中,首先,为了满足好奇心,解决未知问题,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去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学生在探索中汲取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吸纳新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其次,课前预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变学生只是被动地遵从教师和课本、机械地存储知识的现象。最后,查阅资料和课前预习可以显著提高W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课,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直接相互作用过程,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过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路,达到触类旁通。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载体。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授之以渔”。也就是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造知识。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扎实性,笔者对于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采取讲授模式。在讲授模式中,教师扮演专家角色,学生扮演学习者角色,被动地听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对知识进行继承,缺乏对知识的批判与创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引入问题或案例,并及时进行角色变换,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类设计为例,首先,提出问题:程序中的其他函数如何能对图书类中的私有成员进行读取操作?通过设置问题,教师由专家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如将图书类中的数据成员定义为公有的、调用类中的成员函数对类的私有成员进行相关操作等等。教师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将类的成员定义为公有的方法会破坏类的信息隐藏特性,对成员函数进行多次调用的方法会增加时间开销,影响程序的运行效率,由此引出友元函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变换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主动建构者,实现知识积累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过引导,启迪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认知发展的速率不同,为了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认知发展,笔者在实验环节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布置“图书管理系统”程序设计任务时,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采用多继承方式设计类,设计成员函数时使用虚函数等。对于有些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该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学生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因此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显得尤为有效。此外,笔者还将与该案例有关的相关理论知识放在课程学习网站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每个学生就有机会了解别人解决问题的思想,当自己与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时,由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学生不会简单地接受其他学生的思想,而是进行探索、研究,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
3.2项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模块对应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环节中采用项目学习模式。之所以采取项目学习模式,是因为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教学理念中,“用”是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实践―学习―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再是存储信息的浅层学习,而是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深层学习[5]。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以项目为核心,设计或选择若干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学生组成。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6],即将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种分组模式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承担着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等不同角色,项目组的成员独立完成信息的采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写代码以及系统的测试。
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为例: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和阶段规划,一般由项目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该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需求分析师的职责是通过调研确定“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任务,即确定系统的综合要求、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修正系统的开发计划等。例如通过调研,确定系统应能对一定数量的读者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与管理。要实现这个需求,系统需要具备录入、删除和修改读者信息,查询并统计读者的相关资料等功能。需求分析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软件设计师的职责是完成“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例如整个系统需要划分为几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需要设计几个类,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是组合还是继承等。该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软件工程师的职责是完成源代码的设计与实现。软件工程师的能力对程序的可靠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该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编程能力;测试工程师负责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这是保证“图书管理系统”质量的关键步骤。因此测试工程师应精心设计测试方案,尽可能充分覆盖程序逻辑并使程序达到所要求的可靠性。学生在完成该项任务时,将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如《软件工程》课程中的软件测试方法,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该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项目组成员对每一阶段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讨论和论证,以进一步对自己所完成的部分进行修改、完善。项目学习模式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训练。
综上所述,项目学习模式包含3个环节:(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项目组中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进而会对要完成的项目提出很多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主动性。(2)建构自身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针对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观察、实验等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对已有知识和技能应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而解决在项目实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3)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行组织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以实践为基础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完成驮庸ぷ魅挝竦哪芰ΑT诮饩鑫侍獾墓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自主深化和创新能力。项目学习模式中的这3个环节循环往复且螺旋式上升,学生针对项目提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通过探索、研究、讨论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方法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做项目联系起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和认真倾听的习惯。此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软件开发方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系统的设计训练,提高了综合素养。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能力、素质和智慧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多角色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为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模块和项目模块2个模块。学习模块将讲授模式、问题驱动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引入多角色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提高了素养,增强了智慧。项目模式是通过完成项目,引导学生思考,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智慧,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陕西省赛所取得的成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角色混合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智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我国大学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4244.
[2] Bruno W,Omar T,Christophe K,FrédéricH.MultiRole Project (MRP):anew 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 for 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16,59(2):137146.
[3] 李克|,赵建华.混合学习的理论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4.
[4]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10.
[5] 赵鲁涛,张志刚.“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创新高校课堂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3739.
[6] 王鑫,白树勤.从理念到实践:“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02106.
【关键词】书友会;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1 概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在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旗号汹涌而至的当下,有一群人正从网络碎片化阅读回归到聚在一起深度阅读和讨论书籍。他们当中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正在拼搏的创业者,有的是普通的企业员工,也有的是事业有成的企业管理者,他们或许此前素未谋面,但却在微信、微博上彼此熟悉,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某个书友会的书友。线上结识线下聚会,以微友为群体的书友会的发展正是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改变社交方式的结果。线上结识的微友们线下聚会的目的,是摒弃移动互联时代盛行的碎片化和电子化阅读,回归到氤氲书香与面对面的讨论。
这种面向微友的书友会,较之传统方式的书友会是不同的。一直以来,传统的书友会成员之间都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但限制了书友会的规模发展,而且组织者在决定定期开办读书会的时间与地点,以及邀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上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此外,由于传统书友会的成员群体的小众性,使其讨论的话题与观点难以成多元化发展。沟通不及时,会员积极主动性差成为传统书友会的硬伤。虽然目前新型的面向微友的书友会,可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可以及时通知每个会员参加读书会、作家见面会、新书会等活动的时间、地点,但随着读者群规模越来越大,书友会成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和人工管理手段对其进行管理,也还是不能满足书友会日后的发展。
开发一个面向微友的书友会管理系统,可以向会员推荐一套好的读书管理方案,减少会员在选书方面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通过网络的途径,使会员能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更广泛的书目流派选择和兴趣,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将自己对所读图书的观点到网上与他人分享,可以和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自由的交流看法与观点。书友会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往迟缓、沟通不便、读者参与被动、周期长的弊端,而且读者会员的信息登记、删除、修改,书目查询,统计数据快速准确,为使用者带来方便。因此,开发面向微友的书友会管理信息系统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2 需求分析
①由于网络上各网站收录图书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现今较为流行的图书,也有电脑、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图书,更多的是网友自己的习作和连载。这样就造成文学书太多而专业书少;虽然图书数量大,但交叉重复的很多。
②虽然网上有许多的免费电子图书和免费电子图书网站的链接,但由于提供免费电子图书的目的各异,提供免费电子图书的数量不同,质量也参差不齐,又由于主办者的版权问题和经费等种种原因,网站更新不及时,维护不到位,许多网站经常被迫关闭。所以读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曾经访问收藏过的电子图书的网上链接,再次访问时出现了许多死的链接,原有页面已经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人们对免费的电子图书的信任度不高,需要得到改善。
③现如今的一些电子书网站缺乏会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也成为其一大硬伤之一。
除了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三类主要问题之外,还需要具有特色图书管理、书友心灵博客、会员上传下载文档、在线投票和在线客服求助等功能。此外,在设计上也要力求提高用户界面的友好度,提高参与者的亲切感。
3 系统设计
3.1用户权限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将系统用户的权限分为一般书友会浏览者、注册书友会员和主持人三个权限等级进行管理。书友普通用户(任意浏览者)只能实现查询浏览和查询资料的功能;书友会员(注册会员)拥有查询浏览和查询资料、发言交流、查询书目、管理个人资料的功能,但是不能修改删除他人信息和交流中的记录;书友主持人用户(系统管理员)拥有系统的全部功能。
3.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①会员管理模块:验证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根据不同权限实现不同角色的用户,分配不同的功能;添加普通会员和主持人会员;修改和更新用户信息;注销过期用户(删除用户功能)。
登录:登录页面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当用户名或密码为空时,程序将出现提示信息;当用户名或密码输入错误时,会出现错误提示框,提示用户名密码错误,单击确定按钮后回到登录页面;当用户名、密码输入均无误时,用户单击登录按钮后就进入主页面。登录页同时还设有[会员注册]的链接按钮,想成为正式会员的书友可以点击,跳转到注册页面。
会员注册:向会员提供注册表单,会员同意协议后,按要求进行注册。首先,点击注册超链接,到注册协议页面。其次,按[同意]按钮后,转到会员资料注册填写表单。最后,单击[提交],注册成功。可以跳转到书友心灵博客中点击[个人信息]链接来修改个人资料。
②特色图书管理模块:包括特色图书类型管理,特色图书信息分页显示,特色图书的查询,特色图书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特色图书信息将通过分页技术显示,由于图书信息繁多,所以采用存储过程分页。
③交流论坛管理模块:为了便于会员的及时交流与沟通,有必要设计会员交流管理模块。会员交流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会员交流信息的录入、删除和查看,这部分的设计与特色图书信息模块的设计基本相同,都包括录入、删除和查看模块。
会员交流必须具备的功能共有5个:会员必须具备在系统信息的功能。会员信息能够显示在页面上的功能。主题划分板块,主持人可以根据会员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不同的论坛主题,例如经典名著讨论主题、都市职场著作讨论主题等。信息控制功能,为了共建和谐的社会,系统必须把一些敏感字替换成一些替代符号的功能。系统管理功能,主持人可以对一些偏激和恶意的帖子进行删除。
要设置系统首页文件,来显示系统的首页信息,分别有:系统的导航链接,会员注册链接,链接到正式会员注册页面进行注册后,才能返回到论坛页面进行发言;论坛信息:显示系统公告信息,登录界面及基本信息;版面信息:显示论坛的基本主题划分及其分类。在线统计:显示系统在线人数等。
④心灵博客管理模块:为了系统对会员个人信息的日后的维护与更新,有必要设计会员心灵博客的管理模块。会员心灵博客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会员发表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查看,这部分的设计与特色图书信息模块的设计基本相同,都包括录入修改删除和查看模块。除此之外,会员心灵博客管理模块还包括了会员发表读书笔记日志,主持人管理,IP封号等功能的设计。
⑤投票排行榜管理模块:包括对投票主题、投票项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首先,设计投票主题显示页面,显示投票内容。其次,投票处理和结果显示页面,用户投票并单击[确定投票]后,将获取的用户投票信息保存到数据库,并统计票数。投票成功后显示统计结果,将用户投票数据进行处理。将统计结果以图像形式显示。
⑥在线求助管理模块:对于会员对功能使用的疑问解答信息的管理。
⑦上传下载管理模块:对会员可上传、下载文档的信息添加和删除等功能。
其中,下载文档信息显示的功能,显示系统内所有可以下载的文档类型及名称,方便会员及时找到个人所需的文档信息。设置文档详情显示页,通过获取id的值来将该文档的信息及下载超链接显示出来。上传功能是为会员提供上传表单,当会员选择上传文件,单击[上传]后,文件被上传到系统服务器upload文件夹中,并显示上传成功提示。下载功能是会员单击文档的超链接后,文档会被下载到会员的指定位置。
4 结论
书友会管理系统主要针对面向微友的书友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开发,采用B/S架构,利用.NET技术开发前台用户界面,使用SQL Server 2010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可移植性等。
参考文献:
[1]鄢凡. 基于Android的移动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穆翠霞. 个人虚拟书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7.
[3]杜嘉宁. 基于策略模式的在线会员俱乐部的设计与实现[D]. 上海交通大学,2012.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根据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本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读者的特殊性,客观要求高校图书馆按照传播学原理提高文献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高对读者信息服务水平。
1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传播的基本形态来看,主要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形式,其在图书馆信息传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自我传播
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人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自我选择与阅读学习。
1.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征有:①属于社会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传播行为;②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替;③信息表达不规范;④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最首要的当属信息咨询工作,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WWw.133229.Com
1.3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其特征是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者角色有所规定,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比较困难。此二者似乎在概念上有所交叉,但其在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在图书馆亦比较显见,前者的应用如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后者如面向读者组织各类活动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等。
1.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讲,注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进行自我宣传,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则是大众传播模式的最佳应用体现。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说,图书资料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和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二是配合学校科研、提供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即教师和科研人员要通过查找资料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吸收过来,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通过资料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特点:
(1)对信息资源加以采集、加工、存储并将其开发成有序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这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献,其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外借、馆内阅读、馆际互借、情报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翻译、复印等,服务或信息传递方式取决于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读者需求。
(2)网络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依托高效、快速的通迅网络,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提供用户。
(3)举办各种书评、书展、读者座谈会等,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从而优化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3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3.1图书馆馆情概况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77万耐,现有馆藏图书8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管理职能设有八部:流通部四个,负责图书、期刊的借阅工作;信息部负责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用户教育工作;技术部负责全馆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采编部负责图书、期刊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综合部负责自习区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图书借阅采用ilas图书管理系统,实现流通、采访工作自动化。
购有cnkj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书生之家、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中国煤炭数字图书馆、美国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
建馆以来,大力发展电子阅览和网上虚拟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及读者培训;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秩序、高效、和谐的图书管理和信息传播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3.2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效果的矛质和不足
根据图书馆信息传播理论,考察分析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1)图书馆需求信息反馈不足。目前,已建立了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反馈系统,但信息反馈量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对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在用的机房微机数量相对读者来讲,数量不足;
(3)经典科技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教材采购数量和质量不足,对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小;
(4)图书借阅流通过程中,图书破损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现状,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数量与质量
在继续开展好现有的图书采购网上订购服务外,拓宽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咨询服务热线,聘请各专业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重点图书或信息进行评估和推荐,评估和推荐结果做为图书采购、特别是科技前沿图书或资料采购的依据。
4.2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查询和传播能力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一是适当增加电子阅览室微机数量和阅读座位,提高电子信息的查阅能力;二是在阅览室或馆内自习室设立独立网线端口,方便携带笔记本电脑用户上网查询,并降低电子阅览室压力。
4.3加强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电子文献载体信息的比例
根据需求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快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购置,增加电子文献数量,提高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提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果,并努力做到国内、国际科技信息共享。
4.4加强读者培训
除了对读者进行信息查询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对读者道德修养教育和尊书爱书教育,延长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保证信息传播不受中断的影响。
4.5建立专题数据库
利用图书馆所拥有的网络系统,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建立流通、编目、采访、期刊、查询等业务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对本馆图书进行提练、摘要,建设成各种与学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各种专题数据库,并且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通过图书馆网络系统传送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