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三)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实践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在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同时提升音乐素养的自我展现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审美素质;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审视当前国内的美术教育,就会发现“应试教育”下的美术课经常被忽视,许多学校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没受到重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忽视美术课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通。据教师了解,很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了解很少,这样对于像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与审美技能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术教育提出要求,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以往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任务中,过分强调了绘画技法的介绍与训练,相对地说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画匠,他们缺少欣赏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美的事物,把审美的意识、审美情趣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要让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美,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壮丽奇观,充分感受自然美,,在这种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才能形成强烈的追求美的动机与愿望,这种审美意识与兴趣是非常可贵的。这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追求真、善、美,自觉发展审美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受应试教育所影响的当代学生,他们的素质发展是不全面的,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在美术课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仅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力、记忆力与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分析,进而把握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并借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
青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能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学艺术特色进行欣赏教学,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后,再抓住知识内在联系、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出矛盾,解决矛盾及问题,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教于乐,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求知欲。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创造力是美术发展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最后目的。美术教育在训练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大脑的右半球中,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经过创造性的学习与训练,不但对通过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审美素质进行认识上的定型和巩固,同时还可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在新的层次上向更新的层次发展。所以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审美 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音乐审美作为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诸素质的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发挥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艺术,“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说他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音乐就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人们在演唱和听赏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美好的理想、缅怀先烈与英雄、歌唱真挚的友谊与爱情、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父老乡亲的歌曲中,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和想象,感受、领会作曲家意图,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们的情感在这种愉悦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在道德上有一个净化的作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乐审美,能启迪智慧,培养创造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面的创造过程,即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性”和“无标准答案”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情感内容,只能在意会中才能领悟到。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音乐的这一特征,为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为复杂的创造结果之一。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古今中外众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诸葛亮等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还精通音律;爱因斯坦六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将目光投向音乐,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对于创新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音乐审美,能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音乐的起源来看,早期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们在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中,便丰富了审美体验。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不分国界的。人们经常听唱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便能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还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学;重要性
一、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概述
(一)何为素质教育舞蹈教学
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是面向国民的教育,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舞蹈教学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提出之前,舞蹈教学重点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舞蹈这门艺术教育依旧面临普及性的问题,素质教育中舞蹈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有教无类的艺术教育,是所有学生享有的权利;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在专业舞蹈院校,为的是培养舞蹈演员,而普通学校的舞蹈作为一种教育的艺术手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思维,能够在活动中丰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力求在过程中培育学生素质修养的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次数减少了,创造的机会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素质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我们的舞蹈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们传统舞蹈观念有所转变,开始看到舞蹈的素质教育影响,在小学学段中,过半的学生对开设舞蹈教学有所期待,还有少数学校出现了在编的舞蹈教师,但舞蹈教学在普通学校的发展还有上升的空间,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为了管理学生,课堂气氛紧张;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学由体育或音乐老师来完成,有失舞蹈的专业性,在学校的监管方面,管理者对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普及性认识有限,在教师教学的奖惩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针对以上现状,要优化小学舞蹈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发挥舞蹈教学的作用,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教育者要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保持学生课堂积极性,更需要管理者增加对舞蹈教学物质和精神方面支持,组织互动式的舞蹈活动,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舞蹈教学的魅力。
二、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学段在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地位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具备自己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品德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进行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小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小学学段的教育必须是基础教育且区分于专业教育,其教育内容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素质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德育作用
舞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一种力求在过程中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教育,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舞蹈教学在德育方面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培育良好品德,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可爱,大胆好动,舞蹈教学正是通过身体进行形象表现的艺术教育,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生动有趣的舞蹈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其次,舞蹈教学内容往往带有故事性和深刻内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和国外的舞蹈种类,学会尊重文化差异性和多元性,这无疑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涉及集体表演的环节,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为集体、他人着想,通过一次次的排练,又能够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所以,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智育作用
舞蹈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有律动地充分展示肢体,协调身体各部分,积极进行视听觉的结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智育中对学生技能的塑造过程。首先是对学生观察模仿力的培养,例如教授音乐课程《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编,基本的动作语汇就需要学生在自然中进行提取,学会观察是模仿的前提条件,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观察模仿的能力;第二,舞蹈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示范动作,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编,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能够增加学生的表现自信心,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的创造求新思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培养;第三是舞蹈教学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一个舞蹈作品的完成有时需要小组合作,当大家的思维火花碰撞时,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这样的一次次合作中,便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体育作用
这里所提到的“体育”,不是在讨论课程中的体育课,而是指对学生身体包括意志力的培育作用,素质教育舞蹈教学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的运动,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产物。儿童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小学舞蹈教学通过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形式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机会,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四肢包括肌肉进行合理规范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更能让学生在仪表仪态方面获得优势,除了对学生身体的外在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舞蹈教学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他们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一遍遍地排练,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的精神。
(三)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美育作用
1.舞蹈美育理论的发展
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乐论”。这其实算得上是“美育”的早期形态了,在孔子的“六艺”中,认为德育教育离不开礼乐,并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宋代之后,人们对曲解了舞蹈的美育功能,直到明代朱载堉开始呼吁恢复舞学,乐舞美育开始重新回到正轨,王国维先生在1903年提出“美育”概念,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西方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强调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真善美,同样看到美育作用的是我国第一代教育家先生,他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直接阐释了舞蹈的美育意义,舞蹈是有内部冲动,不被约束的运动,要在合乎节奏的运动中体验舞蹈。他们的美育观都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剧作家席勒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席勒看到人们被工作束缚,没有自由,人的本性被印压在职业中,基于这样的现象,席勒提出了“游戏冲动”的理念,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的,当人们需要快乐的时候,游戏冲动就产生了,具有“游戏冲动”的人,必然是愿意亲近艺术的,席勒利用艺术的游戏冲动因素,使人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原本严肃的知识,席勒说:“快乐的无规则的跳跃变成了舞蹈。”舞蹈为人们带来快乐。舞蹈美育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而审美是成为理性的自由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四肢自由而一致的舞蹈美育是造就人们幸福和完美的重要艺术途径。
2.从美育角度分析素质教育舞蹈教学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离不开一个“美”字,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是精神世界的升华过程,目的是追求完满人格,让人们体验生活的乐趣。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学的美育影响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教育因素:首先,舞蹈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舞蹈美育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肢体,认识自己的身体,学生编创的动作必定是基于他的本性的,这是自由的四肢和本能的意识的统一。舞蹈教学通过多样的身体展现形式,多重的情感空间,在与自我,他人的交流中,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的思想境界,舞蹈因为具有这样的艺术特殊性,在最初只是改变人的外在,后来不知不觉地完善人的内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美感,提升审美水平;其次,舞蹈教学能够带领学生爱好“美”,要成为真正具有审美的人,必定是在继承共有文化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自我,即人的审美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影响和熏陶。舞蹈教学具有生动独特的美感体验,学生在创编和欣赏他人的舞蹈作品时,实际上实在进行审美活动,通过不断提升审美水平,使学生能够看到“有趣”的世界,舞蹈教学在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视角去观察世界,通过舞蹈教学升华人的内在世界,成为真正热爱“美”的人;最后,舞蹈教学的重要特性在于能够创造“美”,舞蹈教学首先是开放性的课堂,学习交流的氛围是“自由”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的作品都是原创的而非是老师教的,在探索和求新中,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此时老师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就能产生“美”的作品,这也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创造性是区分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征。
[关键词] 价值;小学数学;要求;美育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关美学价值的理念大概如此。虽然美育的价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实施却并没有真正到位。
学校是人类文化摇篮,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等问题,原因多为学校美育实践中存在领导体制缺失、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匮乏等。这首先反映出人们对于学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但是往往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无处不在。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这种大美育观将美育视为整个教育的一种境界,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使教育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大美育观”是在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美育观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事情,“大美育观”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学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将美育与小学数学结合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还很基础,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将美育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都用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及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但是作为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明确每个数学知识应渗透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展开主动探索活动,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更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数学修养,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数学美育教育。
相信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小学数学美育教育的提出会使其教学有所改善,是教学质量从根本我所改变。
三、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 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2) 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四、学校教育应加强美育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师范教育,对美育更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教师的摇篮”。
(一)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者的素质。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等功利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给广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有体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将大多从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很多学校教育者有着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了,因为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突出表现在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功利化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的一生发展中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极易习久成性,如果教育不当,则会荒废一生。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美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美育;美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05-02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资料文献里明确表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的素质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无法替补的,它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塑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切实的意义。
美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就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美育与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与善的关系。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而没事善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在德育中运用美育的方式,使枯燥的理论表现方式表现的生动有趣,使道德说教转化为情感传递,使人的思想品德在美的感召下得到净化和升华。当然,德育对美育同样具有相同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说,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辉。美育与智育实质上追溯到底就是美与真的渊源。美以真为依附,真以美为表述。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育以美启真,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寻自然真奥妙。美育与体育的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古以来,健壮之美、力量之美是人之为美的最直接认知,体育中包含了许多美育的因素,美育也为体育融入了美感和柔情。当代教育中,身心健康也包含着心理健康;美育可以以美怡情,使人心旷神怡,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健康发展。总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智力能力、生理心理、情感心灵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美育改变了我们的对心灵、对人格和对性情的认知。美育以审美活动为核心来培养和拓展人对美的鉴赏和认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活动的灵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表述。狭义讲,艺术教育顾名思义是专门培育艺术家和艺术人才的教育行为。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由于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重要策略。因此,广义上的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和普及大众的,它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使艺术的基本知识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使广大群众通过对好的艺术作品的赏析和再现,来提升和丰富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艺术教育能可以提升人对艺术的敏感度,开阔人的想象空间,加强人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力度和创新能力。对人们素质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当下我们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有和舒适。另一方面,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使人们精神焦虑,感情冷漠。消费社会中的物欲诱惑使人们经常处在现实与欲望的割裂之中,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在当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尖锐突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艺术展现了它特有的文艺情怀。人们需要在艺术中依附心灵归宿,寻找精神的栖“安乐窝”。源于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了创新性的演变和对人性的查漏补缺。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补课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广大莘莘学子在知识储备、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大学阶段,因此,此时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位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的德、智、体、美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正是因为它们的整体性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从而使大学生活在和谐、平衡的氛围中健康发展。大学美育在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学校的总体状况、教学特色和学生对美育的理解能力展开的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美育课程作为大学美育的灵魂,诠释了学校美育的实施方案。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艺术教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姿、多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鉴赏中得到提高,在感悟中得到净化。
大学美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使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高水平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改变着,为与之适应并共同发展,人必须要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为了集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于一身,我们必须完全掌握并熟悉艺术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脉络,了解与把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感悟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特殊效果,是源于它把人们对美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起点,培养了人们敏感的创造力、大胆的创新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因此,大学美育课程对健全学生的思维结构,促使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翻阅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时候,无论是画家、音乐家还是雕塑家、建筑家,我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创造所折服;可以说,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造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把知识与技术的革新放在首位,强调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所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而创新的基础是认知能力、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担负着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亘古不变的历史主题。通过艺术课程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感性思维,拓展自己的创造意识。著名物理学家陈望道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艺术教育,指出音乐艺术在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性思维时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也不忘把大量的黄金时间投入到对艺术美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谈到21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亟待解决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时,首先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艺术”既有助于科学家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助于艺术家了解科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联。”而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枯燥的数字运算中发现了美,他说:数学是美的科学。
艺术的表达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艺术的现实意义同样是对人的情感的造塑。艺术教育把美育的核心通过对文字的演绎达到了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和感悟,通过情景交融的再现形式,开阔了人的视野,净化了人的灵魂。历朝历代的艺术名流和思想家们都希望能通过艺术教育这个方式来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讴歌,对艺术的追求和熏陶。大学美育课程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当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化、多元化和共存化的前进。科技创新、文化昌明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的干扰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高精尖科技的充分利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下,各种方式、观点和理念的不断抨击影响了我们对于艺术常规发展的认识。对于年轻活跃、身体力壮、精力充沛和爱好广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思想意识不成熟但容易感知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最佳阶段。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认知并接受新事物是值得庆幸的事,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事物”的种种思潮在毫无戒备的状况下全盘吸收,没有顾忌,没有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的流失使的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近几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形形的怪诞艺术形式陆陆续续的走出幕后,进入大众的视野,频繁的上演在现代艺术的舞台上。不论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人们对美的审美态势似乎都超越了美的范畴,它与艺术的发展规律分道扬镳的同时也暗示着它与人们的审美已经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些所谓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家只不过是利用自身和外界进行超出人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接受范围的带有血腥和邪恶的表演,他们殊不知这种极端的方式在让我们过目不忘的同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了难以抹去的残暴烙印,但是他们一如既往的推崇着自己的艺术行为近乎痴迷的叫嚣着,却被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信奉为“潮流”、“前卫”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美育课程就是要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鞭挞邪恶的前卫残暴艺术和冠名为“现代”“另类”的极端艺术行为。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作为中国民族未来的主力军和顶梁柱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他们是劳动者、创造者的后备力量。他们接受怎样的美育方式,培养和造就怎样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不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健康、文明进步的现实问题。大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因而,在大学教育中,选用适当的方式有选择、有目的的开设美育课程,不但具有承传与传播人类艺术文明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广泛而必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李勇,李滔编著.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来使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罗丹说:“艺术即情感”,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和激发人的情感。它能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音乐本身来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音乐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1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在我国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既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也应该重视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觉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
3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实施的主要措施
3.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的世纪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两种声音值得我们留意:①人才已由专门型向复合型转变;②对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要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思维,启发灵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因此在新的世纪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列人教学内容,其重要意义一定会得到凸现。
3.2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体现美
声乐是用人的嗓音来演唱的音乐。一副好嗓子唱出来的音乐,给人的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同时还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才能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转贴于
3.3音乐教师必备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①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②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尽力使用美的语言。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3.4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地感染和培养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的。那么平日教学时,应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等方面提高学习情趣,从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人们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如果没有了节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节奏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③感受美的音乐。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④联系实际,让学生鉴赏美。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和“对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评审美,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不仅被优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题、博大的情怀和时代的朝气所感染,激发对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过鉴别《长城组歌》、《黄河大合唱》的内在美丽,并且互相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使其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激情。我们的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其教学过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愉悦。康德曾说:“非功利而生愉快。”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认识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音乐美育与南京体院附校部学生的素质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朱 波.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