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行业知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第1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一、客户知识管理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决定了其经营管理必须以客户为导向,也决定了银行业可以成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最为成功的行业之一。理论界对实施CRM的应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实践中CRM在金融服务业大量应用的效果评估却并不乐观。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CRM的应用受到来自文化、人力、实施思想认识、流程、数据集成、技术和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高互动、高知识密集度的商业银行需要客户管理的新方法,应当将知识管理(KM)的战略、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商业银行的CRM当中来,将客户知识(隐性和显性知识)整合到商业银行的服务流程和体系中。

将知识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商业银行CRM管理体系,旨在确立、维持和发展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运作构架和机制,该机制全面实施于银行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以金融资源为基础、以客户知识管理为中心、以提高银行客户忠诚度并以最大回报为目标,以客户知识的有效分析、储存和利用为基础实现客户快速反应,提供客户一对一、交互式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达到银行服务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客户知识是企业进行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一类重要的商务知识,包括与客户有关的知识以及来自于客户的知识。

(一)与客户有关的知识。对于个人客户来说,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状况等背景知识以及客户的需求偏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希望等;对于公司客户来说,包括公司的发展沿革、经营范围、行业特征,甚至于公司管理层人员的一些情况等。

(二)来自于客户的知识。指客户能够提供的知识,尤其是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知识,包括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方法、程序、经验,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客户间的矛盾与协作等,如个人客户所偏好风险的程度等;公司客户所经常使用的结算工具、经营状况、资金财务状况等。

二、客户知识管理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的表现形式

(一)识别客户价值。客户的价值对于身处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商业银行来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般对企业来讲,客户是指接受公司的产品服务或信息的任何个人或团体。然而,对商业银行这样为数以万计的个人及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讲,仅仅对客户作这样一个界定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这是因为,当客户接受了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收入和利润。但是,不同的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不同,也就是说对商业银行而言,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价值,如果不加区别,把具有不同价值的客户同等对待,商业银行就难以在经营管理中实施差异化策略。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对客户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识别高价值客户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客户信息深层次的分析,可以按客户价值对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从“量本利”角度出发,客户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睡眠”客户,只有一个空账户;2、“低价值”客户,平时只进行一些小额、传统的存取款交易,现金流量不大;3、“有价值”客户,存款或信贷、销售收入金额较大,且有较频繁的消费或其他交易记录,经常使用银行的各类结算工具,现金流量较大;4、“高附加值”客户,除具有第三类客户的特征外,同时对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参与度较深,对银行服务往往提出个性化需求,有时需求甚至是苛刻的,而一旦满足其需求,往往会给银行带来“超值”的回报。

对于不同层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银行应更多地关注3、4类客户,千方百计地针对这些客户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以实现 “银企双赢”的目标。例如,许多企业集团实施的是跨区域经济战略,需要利用全国的网络资源为其提供信息、结算、信贷等一篮子金融服务,银行也因此推动了网上企业、清算系统、科技手段的加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运作中客户与银行之间“双赢”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规模较大、贷款较多、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持续给银行带来最好的利润回报,这就引申出一个“优质客户”价值取向策略转变的问题。因为银行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限的,从提高资金回报率的角度应该筛选那些风险低而产出高的客户为“优质客户”。根据贡献的大小,有价值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重点客户和核心客户。对于一般客户,应深入了解其具有共性的投资理财需求,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开发出一些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以自助服务为主的投资理财服务。对于重点客户,银行应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投资理财服务,引导客户的投资理财行为,满足其潜在的投资理财需求。对于核心客户,银行要积极参与客户的经营活动,预测客户的投资理财要求,适时提供能提高客户收益的投资理财建议,与客户建立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无价值客户和低价客户,银行可采取抛弃策略,通过提高服务门槛等方式使这些客户自觉地转投其他银行。

实现“价值客户”的维护与开发。对银行来说,流失一位有价值的客户不只是失去一笔交易,而是失去客户购买银行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以及通过他的口碑引起的一系列影响,这便是客户的价值。研究表明:不少银行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成本的5倍,减少客户背叛率的5%可提高银行利润25%~85%。因此,赢得更多的优质客户,也就赢得了更高的价值。因此,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发展策略就是要找准市场,对不同价值的客户实施差别化的、一对一的市场营销策略,特别要把营销重点集中到最能给银行带来效益的核心客户身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掌握客户资源是银行赢得市场和获取价值的基石,创造新型客户、开发潜在客户、赢得优质客户,是银行做大做强的保证。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说过:“公司的首要任务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顾客’。”在紧紧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银行必须积极争取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在对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成长性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及时介入,全面跟进,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合作关系巩固下来。

(二)优化银行服务流程。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石。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

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需要经历不下十几个环节,如果超过审批权限的大额信贷业务经过的审批环节就更多。存在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有时一笔信贷业务的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要长达6个月左右,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需要改进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不能重复录入。

第2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

第3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1.1项目信息的全面搜集

国际工程公司一般拥有较为广泛的项目信息来源。包括业主公开招标信息,咨询公司、中介等机构的宣传,各重要纸质、电子媒体的传播等。从事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地获知这些项目信息,归纳整理并初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1.2明确重点发展地区、项目和业主,细分市场,了解所有有关背景资料

根据市场现状,商务人员需要结合其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营销方针,对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制订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的计划,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等,明确重点开拓和投标对象。这是与国内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区别最大所在,在整个经营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3与业主和其他中介公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全面收集项目信息与业主及业主所在国的有关信息,培育信息来源和渠道,在日常的关系运营和维护中加深与业主之间的了解与情感交流。

1.4与本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关系运营和维护

国际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运作和竞争参与,需要取得政府的绝对支持,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借势而为,趋利避害,为海外市场的扩张保驾护航。海外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文化习俗之间的竞争。

1.5投标工作

这是经营基础工作的一大重点。及时、快速地组织人员完成商务组织、技术组织、采购组织、施工组织,分别完成:①招标文件、招标合同要求、风险、责任,结合本公司的各方面条件的分析;②业主需求的全部技术内容;③针对不同供货商进行询价比价工作,并制订购货计划,考虑运输方式和发生的相关费用;④了解当地施工条件,对施工工艺、技术、进度、材料和劳动力等各方面进行构思,确定质量监督原则并制订施工计划。⑤分析、计算投标的各项成本。上报高层后,由公司确定利润及最终投标价格。同时,随时做好与业主和招标机构各项问题确认等沟通协调工作。这也是前期经营基础工作的综合成果。

1.6为配合经营工作进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管理、翻译、涉外商务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繁杂,设定科学的模板是合格的经营人员的必备利器。

2经营基础工作的知识管理

那么,我们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管理,在诸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里找寻逻辑,发现方向,全面提升基础工作的质量,抓住机会完成投标、谈判工作,以实现最终合同签订,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我们将经营基础工作知识作出以下初步分类:

(1)项目技术类知识。

作为国际工程公司,首先是依托专业领域的技术来满足客户需求,并通过不断更新创新技术和开辟创新服务内容在相关行业内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占据一定份额的市场。在不同行业,相近专业、不同的工艺流程都涉及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国际上也有相对稳定的公认标准来衡量企业工艺、专利、设备的先进性,并确认企业在本行业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在与外界进行早期沟通时,公司相关展示件是极为重要的敲门砖,包括公司介绍、公司业绩、技术特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等。以业绩为例,经过知识管理的分类和解析,采用不同方式设计业绩的展示模式逐渐成为极其重要又基本的工作之一。在分析业主、咨询机构的需求之后,针对项目背景和特点,提交不同类型的业绩,事半功倍。同行业宜根据自己行业特性和技术更替来进行整理分类,替代对任何业主任何国家任何条件下都只提供一份一模一样的业绩表的做法。以俄罗斯某烧结项目为例,该业主选用的烧结原料特征要求工艺流程利用小球烧结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沟通时,投标方通过策划设计好的内容安排,调用投标公司知识库中小球烧结的业绩及原有业主产能产量相关数据,在带领业主进行现场考察时,就此项相关内容与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交流,将公司的业绩重磅推出,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业主认识了解了他们关注的方面,迅速并突出重点的展示得到业主的肯定。国际工程公司的技术等全方位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专业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

(2)商务管理类知识。

商务管理类知识是经营基础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包括战略思想、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风险管理、法律等。其中营销思想无疑是经营工作的核心,项目融资也在当前形势下,成为经营基础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越来越多的项目可能采取EPCF(总承包+融资)或者EP+F形式。某些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属于国家层面的政府专项贷款。这类融资项目合同一旦签订即可开展融资手续。融资取决于政府及国家银行对于项目的审批,且有不同类型的组合,一旦外方政府完成项目审批流程,该项目即可通过相应审批流程完成融资手续。这类涵盖政策和金融相交织的相关知识需要在项目经营进程中,随其发展不断挖掘、了解并确认、分析。

(3)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知识的管理。

走向海外市场,是思维和行动横向的扩展。而纵向路径的思考,让我们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并对现在和未来做出判断。充分利用对特别的“人”的了解,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项目发展的趋势,是经营基础工作中的必修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认识人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紧密相关。例如在俄罗斯的经营过程中,我们深感“老大哥”的心理优势无处不在。最初我们怀着向其宣传当代先进科技和工艺的心态前往,同时了解其真实的状态和需求。经过对现场踏勘,看到树立起来的“1937”“1967”等丰碑式的纪念标志,对其历史沿革的查找和分析,以及与其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前苏联当年技术强国的气势和实力。换位思考后,调整心态,在技术文本内容上加强了工艺技术创新的介绍,就其现状为业主综合考虑了工艺的改进需求,并对解决设备使用问题做出了建议性意见。谦虚谨慎、与时俱进的中国风范,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在语言的功用上,绝不仅是简单交流和信息获取。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决定我们对其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专业的程度。提高专业术语表述能力,充分理解语言习惯代表的文化含义贯穿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推进项目进程的过程中。

(4)项目组织运作类知识。

在经营基础工作中,如物流、运输包装、交通咨询、礼品服务、展位设计等,涉及相当专业的项目运作类管理知识。服务外包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是分工细化、运作专业化的体现。这些外包服务的组织、管理,对经营基础工作的商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甄别和选择外包服务,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工作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并纳入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范畴,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未来的趋势。

3创建更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经营基础工作和涉及知识领域的了解,我们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培育知识管理的管理环境来促进经营工作。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界面,应由战略思想、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六个方面组成。如图2所示,经营基础工作知识管理与这六大管理的关系都是双向影响的。其中,整个经营基础工作内容的规划、建设、维护无时不刻深受公司战略思想和公司文化的指引,反之也为战略规划提出新的启示和思路,给公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配备给予知识管理官方或非官方的支持是巨大的,反过来,知识管理也对组织和资源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归纳总结、分享再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受到安全、成本等风险管理的制约,必然要求责任与自由并举,并接受来自组织的评价和修正。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又对风险和评价管理提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的挑战与更新的要求。

4结语

第4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能够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存在着显著区别,它是无形的,不能够使用货币价值来精确地衡量,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体现于企业的各种现实性运作能力与潜在运作能力之中。一般而言,财务资本的存量与知识资本的存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财务资本存量较大的企业,并不一定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本,同样,知识资本丰富的企业,其财务资本总额也可能较低。按照目前的财务统计方法来分析,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的交汇领域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无形资产,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联系。

目前,尽管知识资本的探讨仍停留于概念性的定性研究时期,远未进入量化分析阶段,但是,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西方大中型企业都实施了知识管理战略,逐步加强知识资本的培育,激发知识资本的活力,以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功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样,我国煤炭企业也认识到了知识资本的价值,积极地实施程度不等的知识管理战略,积极地为知识资本的运作创造条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知识资本的研究在煤炭经济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学者结合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实践经验,对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有效地指导了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然而,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煤炭企业带来了强烈冲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认为,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长幅度不大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国内煤炭市场的需求减缓,从而导致大多数煤炭企业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价格下滑、成本上升、回款困难,预示着我国煤炭行业将面临着严峻考验。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同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危机时期,知识管理是我国煤炭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有效措施。由于知识资本的结构解析是企业实施知识资本管理的前提,并且,知识资本在形态、性质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必须与煤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相一致,因此,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在现有的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结构的解析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首要内容。

二、知识资本体系的重构

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知识资本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T.A.Steward(1994)认为,知识资本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无法触到,但却是使人能够富有的东西;Edvinsson&Sullivan(1996)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其财务价值之间的差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M.S.Malone(1997)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为组织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有技术等的财产;OECD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顾客资本的总和。尽管知识资本在概念上存在着差异,但在知识资本的应用价值上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即知识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垄断利润。

如同财务资本一样,知识资本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由不同的知识要素所组成。知识资本的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知识资本结构解析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T.A.Steward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中,即H-S-C结构;A.Brooking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Edvinsson&Sullivan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类,人力资本指未编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资本指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K.E.Sveiby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其中的雇员能力与前述的人力资本的内涵与范围相同,内部结构指企业管理机构等组织的内部运作能力,而外部结构则指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组织的关系及合作能力。

根据我国煤炭企业运营的特征,张同健、吕宝林(2008)将我国煤炭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五个要素:人力资本、管理资本、技术资本、顾客资本和市场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指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并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即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的资本化。管理资本指蕴含于企业内部的并体现于各项管理职能上的竞争能力;技术资本指应用于企业运作的各项技术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和转换能力;顾客资本指企业对于客户群体的依存性以及客户群体相对于企业的稳定性;市场资本指企业显现于外部营销市场上的各项竞争优势。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煤炭企业的内外部运作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已引起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资本运作能力的滞后有可能迅速导致企业运营的失败。资本运作的对象是财务资本,但是资本运作的能力则属于知识资本的范畴。二是突发事件的处理已成为煤炭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是关系到煤炭企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前提。一次偶然的突发事件处理的失当可能为企业运营带来严重挫折。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利润降低,员工收入减少,企业均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裁员倾向,从而导致社会成本增加,加剧社会动荡。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是并不提倡企业以裁员的方式度过难关,希望能够在保持现有员工规模的前提下另辟蹊径。三是安全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导着煤炭企业的运营中枢。安全防范一直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本管理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实施是煤炭企业的首要管理目标。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四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已不适应煤炭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正在实施程度不等的组织结构变迁,以适应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五是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企业风险,部分煤炭企业正寻求有效的合并战略,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抗御能力。因此,集团化经营是我国煤炭企业新的发展趋势,许多煤炭企业正努力实施各种内部机制的调整,为集团化经营的开展创造条件。六是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运作已进入创新性阶段,ERP、BPR、CRM等已成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特别是BPR已成为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各种运营风险。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设计的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煤炭企业知识资本体系如表1所示:

三、模型验证

其一,技术思路。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分析,也常称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还可以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

本研究已将我国煤炭企业知识资本体系分解为5个因子(潜变量)和20个指标(观察变量),因此,可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从而得到相关研究结论。

其二,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制对20个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向200个独立核算的煤矿企业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包括实地采访29份),调查时间自2009年5月1日起,至2009年6月31日止,历时72天,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然后,用列删法、对删法与均值替代法对有数据缺失的问卷进行处理,得有效问卷141份,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为7: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的基本要求。5个构面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最小值为0.719,表明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其三,验证结果。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因子负荷列表如表2所示: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

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验证结果可知,本研究设计的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我国煤炭企业的知识资本结构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结合于煤炭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现实性实践,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因子X15、X17和X19的因子负荷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因此,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具有集团化经营的趋势,至少为集团化经营的实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其次,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提高,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环境保护、员工福利、能源节约等因素。再次,由于人本管理思想在煤炭企业的深化和扩展,我国煤炭企业,尤其在民营煤炭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各类风险事件的危害。

第二,因子X2、X5和X7因子负荷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因此,在我国煤炭企业知识资本体系中,管理层的教育程度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地受到管理层教育程度的影响。其次,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从而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再次,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BPR)建设尽管近年来呼声较好,然而总体上仍处于停滞状态,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由因子协方差矩阵可知,煤炭企业知识资本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因此,各要素并未进入高度协调与支持的系统状态,知识资本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同健、吕宝林:《国有煤矿企业知识资本微观体系经验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第5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这些企业具体是如何实践知识管理的呢。如此多的事例中必然存在一些共通的要素。我们将这些共通要素的某一点或某一些组合起来,或许就可以大致勾画现阶段知识管理的轮廓。关于知识管理的类型,后文将详加说明。

    行业1 咨询业

    例如,安永(Ernst & Young)、博斯(Booz Allen Hamilton Inc.)等许多大型跨国咨询服务公司,在整个公司内部引入了知识共享机制,确立了知识管理的管理方式。

    这里提到的知识主要指成功范例、研究成果,以及先进的专业知识等,主要是一些文献(信息)资料。他们最大的目标是通过对第一线,也就是对知识工作者组成的团队的有效支援,实现企业灵敏性方面的提高和技术、服务的专业化。

    例如,有客户企业提出咨询服务申请,称“必须裁决是否要进行某一项投资,希望咨询企业给出建设性意见”。如果是传统咨询行业的话,一般咨询公司在接受这类委托后,会首先向对方提交工作计划,征询对方意见,然后花费数周时间为提供咨询作资料准备。然而,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咨询服务跨度拖得太长,不论是委托方还是咨询公司自身,都会错失很多客户和商机。客户企业需要的不是数周后,而是希望咨询企业能够在次日或者两天后就能作出答复。

    因此,接下这类订单的咨询公司的知识工作者们,必须立即调动所有的网络系统和文档管理系统,寻找最新的成功案例和专业性意见,进而向客户企业提出建议。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咨询企业便会在竞争中被自然淘汰。

    表4

    行业  企业

    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通用电气,施乐公司,富士施乐,西门子,诺基亚,奥迪康,可口可乐,派斯博瑞公司(PILLSBURY),朝日啤酒

    化学、制药、生物    康宁公司,陶氏化学公司,孟山都公司,豪夫迈–罗氏公司,卫材制药有限公司

    能源·工程  英国石油,柏克德公司,巴克曼公司

    金融·保险类服务行业    斯坎迪亚保险,世界银行,加拿大帝国银行,加拿大帝国银行

    信息·通信产业  IBM,惠普,德州仪器公司,Unisys 公司,富士通,朗讯科技,英特尔,微软,AT&T,德国电信股份公司,Pacific bell公司,NTT数据公司

    咨询业  安永,博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

    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处理相当重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架构并组织集团内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同样非常重要。在此之前,企业要与委托方之间构架起知识共享的机制,提前预测出委托方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市场需要咨询公司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这类咨询业中,通过设立首席知识官、推进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组建并完善一线现场领导机制等努力,切实践行知识管理的思想。咨询业通过避免重复的分析作业、灵活自由地运用专业知识,可以有效缩短市场反应速度,从根本上提高服务品质,实现成本缩减。

    当然,咨询业的机制本身就是可供客户借鉴的商品。对于咨询业而言,围绕知识进行研究,洞察市场商机,基于自身的经验提供知识管理类服务等,已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行业2 工程行业

    在工程服务行业中,解决各类工程学或设计上的难题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源泉。在工程类的企业中,一旦出现问题,其内部必然会成立一个特别项目小组,再由这个小组制订出解决方案,上报领导层或者客户方。但是,以这种机制处理问题的话,一旦遇到需要立即裁决的意外事件,处理速度必然会跟不上。这项机制也往往容易出现重复作业的现象。

    再者,客户的工程类别不固定,范围太大。仅凭个别的优秀人才必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创建一个将分散于行业内外的诸多专家组织起来的专家网,灵活快速地进行知识开发和知识调配。巴克曼公司和柏克德公司等是这类企业代表。巴克曼公司组建了一个知识共享网络系统,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员工的个人专业知识和最新创意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共享。这一系统大大提高了该公司的灵敏性。

    在这类系统中一般都会运用到一些信息技术,如电子邮件等。当然,仅凭电子邮件等无法实现知识共享和有效运用。一般来看,单纯的电子邮件只不过是类似于电话的一种联络手段,并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使用。企业对于知识的重视和倾注的努力,知识运用的规则制定,文化的变革等,才是真正构成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

    行业3 制药

    在竞争激烈的制药行业,新药一旦开发出来就必须尽快投放市场。制药行业的竞争宛如蝉的一生。与计算机业等其他行业相比,制药行业用于研究开发(地表下)的时间相当长。有些技术甚至需要开发30年。但是,一旦新技术投放市场,必然会引来各家公司的哄抢。要拿到新药的许可证也颇费周折,需要经历相当多的程序。

    因此,制药行业的许多时间,都花费在这种重复性的、庞杂的知识集结过程中。中间牵涉到的员工和相关人员数量相当庞大。为了削减成本,有些制药类企业开始参照过去的经验,引入新技术,缩短拿到许可证的时间。同时注意开发专业的知识整合程序,有效提高企业效率。着名的豪夫迈–罗氏公司,就是通过设立专业的知识整合程序,缩短了新药获准投入市场的时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行业4 化学

    陶氏化学公司拥有几万项专利,主要凭借对知识资产进行评定和文件管理,从知识财产中获取利益。

    与其他制药企业一样,陶氏化学在化学领域也进行了常年的开发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对产品推向市场的机遇把握不准,有许多资源实际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将该公司手中掌握的产品和技术知识,当做一种知识资产,与其他公司进行分享,不论在增加企业技术专利收益方面,还是在推动研发和人才战略方面,都显得至关重要。

    孟山都公司亦是如此。该公司利用自身由化学类企业向生物产业转型之际,创建了一整套机制,对原来沉寂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知识进行分类收集,制成图表目录,迅速投入使用。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本质上是对遗传密码的分析。其效率和发展速度,几乎可以与计算机科学相媲美。

    行业5 能源

    能源行业,尤其是天然气石油行业,早期也表现出了对知识管理的兴趣。BP(英国石油公司)适时引入了团队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各种实践知识和专业知识。可以说该公司在知识利用过程中,极其重视生产一线的体验和知识。例如,现在假设在北海的石油开采现场发生了开采事故。此时如果临时匆忙翻阅事故处理手册来寻找解决方案的话,石油瞬时便会流入海中,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受到环保团体的指责。因此,该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运作系统,确保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将分布于各地的、先前经历过石油开采事故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一边报告“事故现场”的状况,一边商议解决方案。

    行业6 制造业

    在制造业中,产出价值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引入知识管理,获取不错的效果。例如,在生产环节,可以将A工厂的最佳范例引入B工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速度。

    福特公司以实现最佳范例在各工厂间的自由转移为目的,设立了一个特殊机构。该机构组建了一套确保技术自由登陆和再利用的网络系统,主要起到中介的职能。

    德州仪器公司也在其下属的半导体工厂引入最佳范例共享机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其产出效果相当于开设了一间新工厂。克莱斯勒公司编订了被称为EBOK(工程知识指导)的技术辞典,上传到网络,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下载和分享。

    培养参与意识的组织文化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以上事例中提到的成功的知识管理方法虽然看起来相当容易,但其背后蕴涵了相关企业无数年的摸索和尝试,其中包含了许多失败的经验和总结。有时候,单将写有成功事例的书面材料拿到其他部门未必能够顺利推进。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实践现场的不同。成功的知识共享需要伴随着实践和参与等行为。也就是说,实践现场的配合和人们的参与意识极其关键。

    施乐公司设置了客户工程师(CE)一职,专职拜访客户和进行客户维护。该职位人员普遍使用一种名为eureka的网络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分享与客户交往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使自己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客户工程师提供借鉴。这一举措大大缩减了施乐公司的成本。但是,该系统的使用者主要是工程师,一旦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系统便发挥不了作用。

第6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知识经济管理高校图书馆

全球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情报的获取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作为这些资源 信息的重要提供者, 将在助推伟大中国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图书馆员的管理就是对当前的知识经济的管理,是各门学科知识在经济学科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全球的经济都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无论是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还是我们“今天”的七千余米深海的海底探究,或者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天宫一号站的建站与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航天员的飞天梦的实现。我们亲眼目睹的航天员在天上自动、手动、对接。航天员手上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爬出窗外,标志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王亚平的空中教学与地面对话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知识与经济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与体现。说明了人们把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了国防交通运输等各行业中去了,并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做为一名贵州财经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经济面前,一定作好为各分院的教师教学研究提供实用的知识服务与管理,满足人尽所需。必须广泛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在经济信息中的运用。我们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馆领导也在紧跟时代的潮流,抓着财经知识管理的契机,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强抓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要求人人达标,检查过关。非常严格的执行目标考核任务。我在这里借鉴孙兵的观点,把知识管理看做事图书馆服务方与读者间的互动过程。把知识分为三大类别:1、读者需要的知识来自读者的知识和关于读者的知识。2、管理知识的目的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各自所需要的服务。3、提供知识服务的核心价值就是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要。我们应该把知识创新看作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为那些获取知识的师生、教工等提供多方面的快捷情报检索服务。而知识创新,它又是读者和师生、教工的行为目标,并非馆员的行为目标,是知识生产者和学习者需要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并非是图书馆员需要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任何一个图书馆向师生提供满意的知识服务都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首要任务。知识不同于信息,知识管理的真正难点是图书馆员并非学科专业化知识的生产者,怎样来提供学科专业化知识服务,图书馆员是学科化专业化知识生产的外行。如何有效的搜集、分类、整理、加工各门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呢?我们图书馆领导聘任了一批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进入图书馆参与相关工作,这些学生是贫困勤奋学习的优秀孩子,是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同时还聘任了会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统计学院、金融学院等部分学科专家以及图书馆内的馆领导、博士、研究生、教师、年轻的图书馆员共同参与知识管理和服务工作。

上述这些工作的参与者,他们就是该学科专业知识的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重要性人才。这些工作打破了我们过去工作中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单纯的管理转向专业化知识结构的管理。把文献、信息、知识与经济四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轨道上。由学院分管院长以及四位馆领导,学科专家以及馆内年轻馆长同志等经常出差参观学习,回馆来将学习内容,参观结果在每周五下午学习时间,向全体馆员汇报,分享知识,管理共同学习。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全体馆员同志紧密的团结在馆领导的身边,一切听从党指挥,共同构建了一支和谐、协调与读者“双赢”的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7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开发

一、前言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正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的出现恰好是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提供必须的管理基础。20世纪以来,出现了多种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的管理技术,诸如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目标管理、X、Y、Z管理、团队管理等,都为知识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知识经济下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例如,包括微软、IBM、英特尔、美国航天局、摩托罗拉、施乐和福特公司等,为保证企业稳定发展,都将知识管理理念、方法引入自己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并设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 CKO)。世界500强大企业中已经有一半以上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推行知识管理。

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国内大部分专家都把知识管理界定为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淡化了知识管理对传统企业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很不利于管理方法的提高。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开发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开发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知识管理的界定与模式

知识管理是指一种组织行为:即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的过程。笼统而言,企业知识管理有一下几类模式:

1.知识运营

知识运营就是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包括利用知识产权创造价值、塑造和经营品牌,利用商标、技术许可证和经销网络实现商业扩展。目前,国际上有眼光的企业管理层已经将竞争的重心从增加销售量、建立先进的生产线、寻求兼并和收购转向运营知识产权。在运营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是专利,有效地利用和运营专利,可以建立在知识产权市场的优势、保护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积极参与甚至引导市场和技术的转变。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但创新环境的形成与企业的管理体制、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要求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对创新者的贡献有相当的认同。

3.知识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互作用,注重的是对人和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

4.知识共享机制

建立知识共享机制是企业知识管理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主要是是指逐渐搭建以网络为平台的工作环境,在网上实现工作流程和工作档案的记录与存档,增加工作流程的透明度;在企业局域网上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如企业人员指南、知识地图、已完成项目数据库、项目小组协作状况、研究项目报告、市场分析、人员技能评估等;在研发梯队和销售梯队中形成团队工作机制,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和共享研发与销售活动中的隐性知识,以此降低人员流失所造成的隐性知识流失。

三、知识开发

知识管理是一种动态性很强的管理过程,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对一个组织来说,加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向先进组织学习,即要求组织有对知识开发的能力,开发的目的就是知识的交流和融会贯通,全面形成组织的整体知识能力。

1.建立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组织文化

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建立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组织文化,它必须具备三大支柱,即: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细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深入人心的员工黏合机制。这三类机制的任务是使员工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全面的尊重、关心,将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点,充分保护和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和进行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在组织内形成崇尚创新、学习先进、敬业助人的文化氛围。

2.建立和强化员工间的知识交流制度

“传帮带”是知识传播的传统方式,但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它的有效性丝毫没有降低。新员工通过老员工的传帮带,可以直接获得与业务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缩短适应期,较快地进入角色;成长中的员工通过先进员工的传帮带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的其它常见方式还有头脑风暴会,定期的见闻、体会交流会等。

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培训可分为偶发型培训、计划型培训和定期培训。定期培训是最完善的培训制度,可以使员工及时获得本行业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收集外部信息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4.适当进行岗位轮换

岗位轮换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轮换;第二类是普通员工之间的岗位轮换;第三类是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岗位轮换。岗位轮换既能增进不同岗位间的理解,又能促进岗位的知识资源的共享,同时能锻炼员工的替补能力,且有利于岗位创新。

5.实行开放式的文档资料管理

文档资料包括本单位的业务直接相关的文档资料;包括上级文件、内部规章、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研究报告、行动计划、工作进展记录及沟通宣传记录等。另外也包括外购资料,包括书刊音像、网络信息等。针对前者,开放式管理的重点是规范化与透明化。而后者,开放式管理的重点是共建共享。

6.发行和编制内部的报纸和网络刊物

内部报纸和内部网络刊物是组织内沟通的先进手段,对知识的传播和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份很好的内部报纸和内部网络刊物,不仅能提高知识交流的速度和效果,还能够增强员工的上进心和凝聚力。

四、知识管理及知识开发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知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无形”特性,“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愈来愈大的资产。由于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的作用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依赖知识。这类知识企业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传播、出版、新闻、广播电视、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大学和研究机构、服务型企业等。这些企业具有无形资产远大于有形资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服务、核心人才等特点。能否有效地测量、管理和利用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为此,各企业应该做到: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

思维方式的落后及视野的局限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普及,使得全球之间的沟通非常容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也都具备“走出国门看世界”的能力。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

我国企业应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思考,的确,能拥有全球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已经有一些我国企业成为全球知识管理的先行者,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欧洲的子公司已经部分的实行了当地研发、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3.实现日常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即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开发利用蕴涵在企业员工中的巨大知识潜能;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可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科学的战略规划可以让企业有目的的进行全球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整合及开发自身拥有的全球知识资源

清楚了解自身的知识资源,明白企业自身知识资源优势和劣势,从而能明确的整合和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

在全球化竞争浪潮中,我国企业应当仔细研究当前西方企业知识管理,重视潜藏在本公司的知识资源和可以利用的外部知识资源,整合开发这些资源,积极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束语

第8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网络型组织;动态能力

引言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工业经济后的新趋势。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转型升级时代,其产业呈现特点是轻工业、产业集群发达,知识含量不足。以广东为例,到2014年,经认定的381个省级专业镇实现GDP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30%。经过多次市场洗礼、优化目前各个专业镇涌出一批品牌制造企业,以这些笼头为核心带动区域集群发展。一个笼头企业可以带动几十家配套企业、实现上百亿的产值,因此网络组织升级实质就是地区产业升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沿海地区专业镇、区域集群网络组织知识含量和技术竞争力,是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问题。

网络组织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业务外包”与日本精益生产模式。它介于企业与市场间,网络型组织内成员的交易是长期关系。建立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更具有快速、复杂、多变的特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了组织学领域的新课题。Ronald H.Coase首先指出市场交易需要成本,Williamson(1975)进一步强调一笔交易的成本决定了一个组织的交易是在内部还是在市场[1]。网络型组织交易成本介于市场与企业间,它既不能用科层权力也不能用市场来运作。关系和信任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工业化时代,融入知识对传统工业的转型、引导、替代和优化,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塑造世界级优秀品牌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更需要注重知识共享、积累和创新,多变复杂的环境让网络组织时刻面临新的机会与威胁,要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地位和优势,传统网络组织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就必须顺应环境,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是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理论

1.跨组织的“知识管理”

学界将知识界定为显性(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tacit knowledge)两类。前者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具有清晰、规范的特点;后者隐晦不可言传,依附在特定组织中。网络组织下知识转移包含了知识在网络组织之间获得、开发、传递、使用。Singley & Anderson(1989)认为,知识转移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网络组织等。Gilbert& Cordeyhayes(1996)提及当人们认知到不同组织存在“知识落差”,需要将知识引进来,这个过程有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同化五个阶段。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到知识管理与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在网络组织中是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转移,对于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发生机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不过知识转移的嵌入性与组织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与连接强度相关联的[2]。弱连接往往只适宜于简单知识的转移,复杂、隐性知识是通过强连接来传递的,学者们还在深入研究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深层机制和原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还存在知识的吸收、释放双向互动过程。

2.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框架

学界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定义、性质、效应等方面,而关于动态能力如何形成或构建的研究很少,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如Teece(2007)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转化能力;焦豪等(2008)则认为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力、变革革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力组成[3]。从竞争理论角度学者们总结: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组织成员产权多元化,他们具有目的和主动性,是具有复杂适应性的主体。这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有向环境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一个特点是整体涌现性。成员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又缺乏进一步发展潜力。成员资源具有依赖性与互补性,系统的构成产生了质的飞跃和提升。该系统产生整体涌现,类似协同效应、化学发应。一旦系统分开这些整体特性不复存在。因此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一起,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这是多元化与专业化能力的均衡[4]。互补创新是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的核心,通过知识联盟之间的学习补充企业内部知识,创造新的竞争力。网络结点将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知识系统之中,形成任何单个组织难以比拟的综合核心资源和能力。

二、网络组织案例: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1.家具行业和LB集团介绍

据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我国家具产业2013年突破11 300亿元,占全球家具总产值的25%,成为了世界家具第一生产大国。其中出口家具总值337亿美元,是世界家具第一出口大国。广东家具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家具企业约8 000家,形成了佛山乐从、东莞厚街等家具专业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家具行业内有60%以上的厂家在接近亏损的边缘,20%严重亏损,仅仅20%企业盈利。作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和家具行业惟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LB集团成立于上世纪初,是国内知名家具企业。业内有句话“欧洲有宜家,中国有LB”就说明了该企业的实力。最早6个原始股东按股份制创业,股东之间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企业精神元素。集团以“LB家私”作为国内品牌,主要产品包括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酒店家具、办公家具等;拥有几十家配套工厂;LB集团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其中出口业务贡献了50%以上,创造利润则超过六成。现有员工6 000余名,1 000多家特许加盟店、800多位中高级专业人才。“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是企业核心价值观。LB集团分为国内公司和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2.LB国际进出口公司“网络型组织”SWOT分析

LB国际进出口公司是家具出口业务佼佼者和领先者,是个典型的网络型组织。该公司六年前引进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拥有多项国家产品设计专利。公司知识管理先进,其中信息管理尤为突出,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共建网上商学院,供员工学习深造。拥有近20家配套工厂,出口产品包括各类办公家具,民用家具沙发等,国际市场涵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动配套产值超过百亿元,主打产品就是办公转椅和沙发,销售区域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东南亚、中东、南美地区等等。国际公司下辖有转椅业务部、沙发业务部、国际物流部、供应链管理部、质检部、设计部等,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与集团共享,运用SWOT分析集团出口公司竞争力:

优势:(1)产品供应充足:办公转椅供应商有A1、A2、A3、A4、A5、A6……A12等,其中A1为全资控股制造厂,A2为家族成员控股工厂,其他为没有任何投资关系的外协厂,月生产达200个货柜以上;(2)品种齐全:品种有小椅、大班、中班椅,沙发供应商有B1、B2、B3、B4……B10等工厂,其中B1为集团全资控股,其他为没有投资关系的外协厂;(3)可以满足不同价格档次客户需求,产品定位中档,价格不贵,有相当竞争力;(4)生产水平优良:积累多年多个地区客户生产高中低档产品经验;(5)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指定优秀零部件配套工厂转椅气杆厂C1,五星脚厂D1,脚轮厂E1等等;

劣势:(1)质量参差不齐,协调多个供应商,品质难以统一,高中低档在同一生产线生产;(2)交货期长,对客户承诺在三十天以上,大班皮椅在四十天左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3)价格无优势,相比独立企业管理协作、协调成本高;(4)新产品推出慢,各个加工厂无核心产品,国际市场自由品牌不到20%;(5)知识资本少,专利涌现少。

机会:(1)欧、美、日潜在市场巨大,亚非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2)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GDP位居全球第二,居民收入增加,前景看好。(3)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家具产业属于生活用品,永不过时。

威胁:(1)国内华东地区办公转椅制造商价格低,生产水平高;中小家具企业低价冲击;(2)其他新兴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家具发展迅速。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LB国际公司下属供应链制造工厂既有全资工厂A1和B1,也有家族工厂A2,成员的来源复杂,资本所有权和行政隶属关系复杂,缺少资产血缘纽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交货期长,专利少等等诸多缺点。由于网络组织缺乏足够的凝聚力,遇到对产品质量和供货时间要求苛刻的欧美日发达国家时,利润虽高却往往力不从心。配套工厂认为生产质量要求高的产品,投入亦高而赚不到钱,没有积极性去改造企业和流程。比如日本大客户每个月都有投诉反馈,问题一直很多,从产品的原材料配件、生产流程、工艺、过程控制、螺丝配件包、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其验货程序相当复杂,除了30%的成品验货外,还有零配件环节的验货,甚至QC长期驻厂全检,但由于配套工厂老板并不愿意配合,态度消极,让人难以看到成长的希望。网络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和创新不足,成员在订单、采购、物流方面虽然采用同一套软件,但在技术、信息、协同创新合作方面远远不足,同国际一流家具品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LB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提升对策

LB国际公司要完成传统家具制造业升级,必须要成功塑造顶级强势品牌。作为家具行业的一家颇具成长型的公司,产品面临转型高端化、品牌化。当前LB国际公司应该与网络组织成员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知识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本文从知识管理、构建认同型信任关系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战略导向的知识联盟管理

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始于战略,涉及到新的能力的形成。应充分认识到,知识对动态能力以及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但知识的学习、吸收、创造、转化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成员企业要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淡化短期利益指标。注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协调发展,隐性知识是真正稀缺的,它一般是在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摸索出来的“诀窍”知识。面对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任何企业的知识与能力都显得不足。LB作为网络组织的核心企业需要构建外部的知识网络,包括客户知识网络、供应商网络、专家网络、政务知识网络。构建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系统联盟,加强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通过联盟集中自己的精力于最擅长的领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创新的目的。网络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

2.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的紧密型网络组织

LB作为一家创立有近三十年的家具企业,有非常好的企业文化,6个原始股东之间就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精神,“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核心价值观,内部员工认同感比较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离职率不高。这都是集团非常好的理念。要扁平化管理、整合资源向合作伙伴传递。网络型组织成员所有权和目标各不相同,通过企业文化,特别是认同共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文化认同才能克服短期效益和目光,超越计算型和关系型信任,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联合体。文化认同可以建立强的连接,成员间建立强的连接才能完成隐性知识转移,否则只有共享显性知识,对提高成员动态能力帮助不大。

3.核心企业发挥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

向网络成员开放共享独有的国家级技术实验室。LB集团作为家具行业领军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自身拥有家具行业唯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技术检测中心,从知识共享角度对成员可减少收费或者免费,网上商学院课程可以向成员开放,提升成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成员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构建知识创造的动力机制

通过共同协作以促进销售,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少产品的交付时间,提升制造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1996年美国通用电器(GE)开创性地率先在它下属的照明事业部使用外部网,组织外的人员能使用的网络,这个事业部建立了全球性的网络,这样供应商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安全、加密的外网与总部对话,有效地缩短了采购流程,生产和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更高了。通用电器公司(下转301页)(上接289页)的供应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密切合作、相互信任的团队,之后被其他七个事业部推广使用,效果卓越。LB国际公司拥有性能强大的知识库系统,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成员,知识共享提升成员,同伴发展后反过来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专业知识,建设一个网络组织下的知识创造机制。实现集体涌现,推出更多专利技术和创新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提升网络组织成员动态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型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达到强联接和高效的目的。展望未来网络型组织需要进一步关注动态能力模型建设,网络型组织的社会资本、知识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0-351.

[2] 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10):30-33.

第9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