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地理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校本课程

第1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2006年,我校成立了“校本开发委员会”,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认真汇编,目前已初步形成数十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需要,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因校而异,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调整。

一、在摸索中开发

1.校本课程资源选择要适合本校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对于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国定课程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而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正在于能弥补这一空白。如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地理组开发的校本教材《溧阳山水揽胜》,就是充分依托溧阳这块古老而秀丽的土地上众多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而我校地理位置处于溧阳两大风景名胜区之中,位于“天目湖畔,南山脚下”,对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的原则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句话: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从操作的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要有兴趣:要以活动为主;要兼顾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规划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是:学校成立校本开发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审议评审小组;起草校本课资源和学生需求评估材料;学生自愿申报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申报情况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表:学校初步汇总后,学生填写学生校本课需求表;学校制定校本课程修订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填写校本课程审议评审表;学校填写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供学生重新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安排校本课程活动地点;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尽管我们考虑得比较细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与疏漏,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不应是预设的,而是在实践中“创生”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逐步成熟。

二、在实践中探索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志愿选课,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

1.常规管理

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督导学生上课的情况。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班主任和教务处一起协调,建议学生选修其他学科。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科任教师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上报,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2.备课、教研管理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反馈实施和开况。对存在的问题由教研组集体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反映,共同商讨解决;对于不可行的坚决去除,不妥的及时修正,不完善的及时弥补,新发现的及时补充开发。

3.教师要求

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备课、上课,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此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学时。

4.学生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学期末交小论文、报告、实物,参加各科竞赛,进行成果展示。

三、在反思中调整

1.校本课程开发尚缺乏规范化、系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且编写了校本教材,但大多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也缺乏科学性,如课程的开设、节数、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仍缺乏规范化。

2.校本课程开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许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临着工作负担重和时间有限等现实困难。由于课程开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

3.教师职业特点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都是独立解决问题,并且习以为常。而今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师打破原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往往很不愿意,甚至难以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4.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一方面,鉴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性质,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关注和积极性。参与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影响太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大多迎合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自己的实践需要。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溧阳山水揽胜》的开发虽然顺利起步了,但是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理论支撑、课程开发范围、以及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如目前的高考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生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多,致使资料收集不全;经费保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

第2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201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兰炼二中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从现有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出发,认真分析现阶段本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结合本校现有的各种课程资源,秉承学校“养善厚德,敬事务本”的办学理念,多角度开发学校地理校本课程,近两年来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一、立足课本资源,让课程更贴近所学内容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课程方案中选修模块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兰炼二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智慧潜能,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资源的选修模块(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了“兰州市周边野外考察”“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及防治”“兰州市环境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等课程设计,既立足现有的课程资源,又让课程贴近课本内容。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知识之有用在于生活,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只专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它的运用,不能联系实际生活。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关注点就是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对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动手实验及野外实地考察实践,让学生真正领悟地理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很多学生不具备野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地理教研组充分发挥本校教师资源优势,开发了名为“兰州市周边野外考察”的校本课程,教会学生野外定向的方法,如何发求救信号、寻找水源、选择宿营地等野外生存知识,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能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三、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本校有天文台、地理标本室、地理数字化教室等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天文望远镜、三球仪、数字地球演示平台等仪器设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年级开设“神秘的外太空”“数字化地球”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月球、月相的变化、太阳黑子、神秘的星座、美丽的星云以及千姿百态的恒星等等,同时更好地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和作用,掌握望远镜的原理。这激发了很多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以及对宇宙的好奇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也要时刻关心、关注时事热点。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时事热点漠不关心,即使关心也往往只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借助网络拓展学生获取知R的渠道,并通过鼓励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来提高其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一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值得所有学生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一事件,通过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同时再进行延伸拓展,结合我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共同探讨“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及防治”。

总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整合,不断创新。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课程资源的作用,使之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一、现状分析

1.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与浙江其他地区时间基本同步

浙江是自2006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笔者在对浙江主要高校2009级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杭州、宁波等地区的高中学校,和青田中学一样,都是在2006年开设校本课程,从这一点上说,青田中学开始校本课程的时间与浙江教育发达地区是基本同步的。

2.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中阶段率先引入学分制

面对现代教育个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积极试行学分制。青田中学于2006年提出了学分制的构想,《浙江省青田县中学学分管理制度方案》第五点第7条明确规定:选修II至少6学分,其中地方课程的通用部分2学分,专题部分1学分,学校课程至少3学分。

3.清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自2006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青田中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当年的学生参与率来看,除高职、高专班外,全校12个班级的近500名学生中有超过300名参与了各种形式的走读班、选修班,特别是一班和四班,其学生的参与率都在90%以上。而根据对青田中学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与校本课程持喜欢的态度,且参与意愿较高。

4.学生对地理校本课程的效果不甚满意

实际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校本信息的满意度并不高,在认为“从校本选修课的学习中学到别的方面的知识”非常多的仅占13.69%,而超过6层以上的学生对该项问题不甚明确或者明确表示没有。在认为“校本选修课学习的内容涉及的知识更贴近实际”的选项中也只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有所收获。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包括青田中学在内的全省高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效果不十分理想。

二、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校本课程教育,明确校本课程目标

开展校本课程教育,首先,要规范地理教师及学生对地理校本课程的认识,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其次,指引教师对校本课程教育有深入理解。认识到地理校本课程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地理校本课程领域学术研究

当前高中普遍缺乏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充足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可以开展关于校本课程教育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来加强师资的授课能力。其次,高中还可从校外各界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授课理论水平的课程开发导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开发领域的学术研究。

3.探索地理校本课程模式,构建校本课程特色体系

就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而言,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实施不同模块内容的教学,以体验知识、发现探索的方式进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案例教学法进行互动式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现代媒体结合讨论式教学进行现代生物技术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

4.加强与外校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地理校本课程是将地理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学生乡土知识、社会实践完美融合的一门课程,这就决定了高中在开展地理校本课程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兄弟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校本课程的支持和帮助。

5.夯实基础,注重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目标,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就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作为课程补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培养地方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等能力。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4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25-02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及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多年的美术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市美术校本教学资源的不足:四会市城区的学校在社会文化资源方面比较丰富,但在自然资源方面较缺乏;乡镇农村地区的学校自然资源较丰富,但没有规范统一把它列入美术校本课程。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会市地处珠三角的前沿,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只要因地制宜地开发美术资源,把它变成校本课程就一定能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从而实现新课改目标。

一 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

我校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电子阅览室平台,各班级建设了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在学校的网络教室中,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络中的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在教学《意象艺术》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欣赏凡•高的油画作品《夜间咖啡馆》,然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咖啡馆实景照片和《夜间咖啡馆》进行对比,通过比较、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艺术。最后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片和文字解释制作成课件,在班上进行演示,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最后再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络空间,随时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美术资源。

二 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

我校是广东省绿色学校,校园环境非常好,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特别是几棵硕大的木棉树,花开时节显得特别耀眼。木棉树最大的特点是先开花后长叶,这有别于其他树木,其生态特点就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每年四月是木棉花开季节,我校初中老师在上初二第一学期国画课《木棉花》时,就会领学生到校园里仔细观察木棉树的不同形状,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木棉花色彩的变化,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木棉的印象,观察后,老师再出示木棉花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老师课前在木棉树下捡了几朵木棉花)两者的区别。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获取了对木棉花的充分认知后,接下来让他们临摹绘画,这样,许多学生的绘画形态逼真,生动可感。

三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能灵活多样地掌握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从而获取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其实,任何学校的周边区域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保守,学生活动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因此本来很好的美术资源因不被重视和利用常常浪费掉了。在教学中,有时当我们把身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发掘出来,并通过我们重新整理和艺术创造成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给领导、学生看时,他们会感到非常惊奇、惊讶和惊喜。可见,以家乡周边的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会市威整镇有个奇石河风景区,周边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奇石。由于学校就在奇石河附近,为了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资源,老师常带领学生到奇石河采集造型优美的石头。回来后,老师利用石头给学生讲述石头设计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制作彩绘石头,把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变成美丽的艺术作品。每年我们都把学生的彩绘石头作品摆在校道两旁供全校师生玩赏,使这些“神奇的石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现在学校美术科组已把彩绘石头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

四 合理利用校外地方经济产品资源

《新课标》指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发挥校外社会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不断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对于农村学校来说,由于它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经济产品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我市是“中国玉器之乡”“他山之石,四会成器”。四会所生产的翡翠玉器产品种类齐全,款式多样,品质上乘。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玉雕工艺师,生产出的玉器产品构思巧妙,工艺精细,有许多产品被评为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评选出的珠宝玉器类金奖、优秀奖作品中,四会占了大部分。我市有几所中小学在玉器街的附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加工制作玉器的家庭作坊和商铺。很多学生在放学途中都可以看到玉器的加工和摆件。根据这种有利条件,我市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有关玉器工艺品的制作和鉴赏等课程。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一课时,老师可直接带学生到学校旁的玉器加工厂,实地观看玉器师傅制作玉器的工艺流程,老师可结合玉器实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特点,以及欣赏玉器工艺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深入地掌握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五 有效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标倡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四会有一个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的古镇――邓村,其中以白龙村委会扶利村最为集中和最具规模。走进邓村,溪畔、河边、山上、村旁,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竹林,一条条小溪常年水流不息。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为当地发展手工造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开掘地方文化资源,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这样既使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的工艺过程,又让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邓村古法造出的会纸,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还可作为制作面具、道具和绘画、书法之用。2004年,广东省美术馆著名画家李钢就用会纸创作了名为《2004雅典阿提亚视觉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一组现代国画,为我国7件参展作品之一。很多学生就利用这种独特环保的会纸制作出许多精美的装饰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每年的艺术节展览,都能展出许多优秀作品。现在学校根据这种纸的特点开发出了脸谱校本课程。

当然,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复杂繁多,学校和美术教师要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充分体现这些课程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独设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板块,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一规定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单一的局面。以往的课程体系只是由少数专家编制,而今开发课程资源后,课程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结合的形式,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后,增加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促进教材多元化,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基础是学校范围内使用的教材,可以将本地的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弥补国家教材在本地使用后出现空缺的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发生理念的变化,按照国家教材的课程体系,上课只关心怎么教,而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教师要研究教什么。这是一种观念的变化,更是知识体系的变化。自己策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将当地的课程资源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课堂教学不再是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高大上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本土化、弹性化的教学特点。以往很多教师都说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的学生,如今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弥补这个不足。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一个鲜明体现,根据本校的实际,确定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热爱家乡教育的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教学内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惠东地区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这里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湾水蓝沙白,水平浪柔,是旅游的绝佳去处,更有很多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资源。

红色旅游:惠东的高潭镇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是红色火种点燃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

蓝色旅游:惠东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巽寮海湾海景旖旎、岩礁神奇,令人流连忘返。港口有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的双月湾、平海湾绵延十几公里,也是观海听潮、休闲旅游的绝好

去处。

古色旅游:惠东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建于明朝的平海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地区现存唯一且最大的古建筑群,现保存有古城墙、十字街等古迹。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境内迄今为止仍保持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数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在这里至今仍能溯其源头、觅其踪迹。多祝镇黄狮古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具有浓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景区惠东就有七处,包括九龙峰旅游度假区、“永记”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增光南山漂流、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白盆湖国家生态风景区和温泉等。

三、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将鲤鱼舞、畲族舞蹈引入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便于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并传承家乡的民族文化,避免民族文化的断代现象出现。在体育课程中增加鲤鱼舞、畲族舞要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舞蹈的渊源,了解文化历史。然后请老艺人来学校进行技艺的传授,让学生感受鲤鱼舞、畲族舞的独特魅力。然后教师安排一定的课时将鲤鱼舞、畲族舞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学生掌握这种舞蹈可以在节日庆典和体育舞蹈比赛中运用,提升民族舞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位置。在舞蹈的学习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将民族舞蹈作为学生提升艺术品味和弘扬文化的手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设计,将舞蹈的学习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

体系。

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将地方的文化资源融汇体育课程设置,就要认真探讨哪些资源适合体育教学,怎样将这些适合体育教学的资源引入教学中,并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第6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3-02

一、立足农村 挖掘资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周围是广本地、立足特色是开发符合新课程标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武器。在开发的过程中,把握创新原则,构建开发模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课程,它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点。近几年来,我校立足地域特色,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敢于创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的全面提高,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我校又一个新的亮点。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材料和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阔的田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女,我校也是一个移民输入比较多的学校。学业余暇伴随他们的主要是身边的山水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们引导学生留心体验自身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多问是什么、多思为什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正是我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的不尽源泉。由此我们确定了“家乡的路”、“垄上行”、“我看老有所养”、“关注移民”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主题。

2.利用地域特色资源。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凤凰果、鑫昌油、花堰鱼”是我镇培育的农业品牌;“紫盖寺、凤凰山、明月山、花子堰、和尚冲”是我镇著名的人文资源,也是我们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首选。我们由此确定了“漫话紫盖寺”、“走进凤凰山生态农业园”、“明月山下话明月”、“花子堰新貌”等活动主题。

3.选取能保障活动有效实施的主题。

由本地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上生成的活动主题具有先天适应性和很强的免疫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我们选择的很多活动主题,例如“垄上行”、“漫话紫盖寺”、“燕巢踪迹何处寻”等,正是因为从时间、经费、安全、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着可靠的保障,活动才得以顺利组织实施。

二、把握原则 构建模式

为充分有效地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原则,构建了四步走的开发模式。

两个原则:

1.坚持规范的课题研究方法。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组,包括课题指导专家、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成员的三级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研究,组织课题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对实验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测评,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主动向指导专家汇报课题研究情况,请求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实验策略上我们以集体研究为主,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实施相结合,与语文校本和地方课程联手合作,注重反馈和评估,在实验中不断观察、总结、反思、修正、完善。

2.落实科学的资源开发原则。(1)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生力军。(2)师生合作探究原则,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参与者的积极性,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三步走开发模式:

1.调查资源、收集资料。我校所处的半月镇是以粮油种植、林果种植、水产养殖三大产业为主的农业大镇,是湖北省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培育了众多农业知名品牌。镇内有始建于东汉的紫盖寺,是当阳古八景之一。近年来,半月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示范镇”、“全省文明乡镇和卫生乡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我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宜昌市名牌学校、宜昌市标准化初中,宜昌市花园式学校。从半月镇走出去的不少人都成了各行业的能人志士,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意识地了解和收集这些特色资源,进行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2.科学评估,分类整理。面对大量的资源,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摒弃了一些陈旧落后的资源,对部分资源进行了深挖和再生。并按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块进行了分类整理。

3.关注发展、注重变化 。我们身边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也在不断的生成和消亡。我们抓住学生关注的新热点新问题,生成了许多新主题。例如:“关注移民”主题活动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产生的,“稻田话飞虱”主题活动是在关注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下生成的。

三、成果初显 任重道远

1.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学生。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个性差异得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交际交流的能力大幅提高、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更具奉献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因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校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课程意识、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等得以较好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变成自觉行为,主持和指导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以有效提高。可见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1)初步构建了本地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图文资源包;我校编辑出版了语文校本教材《人杰地灵半月山》、《美德伴我行》,这两本书在学生家长心目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很多上级单位的领导、学生家长、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校毕业的学生、兄弟学校同事领导纷纷向我校老师索要这两本书。

(2)建立了凤凰山生态农业示范区、半月山社会福利院、龙台工业园区、校园苗圃基地等四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基地。

(3)师生合作,建立了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网站。

第7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清晰,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基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①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劳动关系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叉学科,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该课程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实践能力。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因此对于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劳动关系管理师”,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应该就有差异性。但是,从目前我国一些开设劳动关系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其他专业雷同,教学内容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这一课程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对劳动关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其专业技能之一是具备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②且这种能力应该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实务操作中。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这一情况,将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我国(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三个层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2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特征

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劳动关系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篇” 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角色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篇按则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来设置,包括招聘录用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和保密制度、离职管理、特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学时分配为1:4,同时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强调以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石,以企业的用工流程为主线,从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视角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离职等各个环节如何规范合理用工,以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或顺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针对学校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尤其以珠三角和东莞市为主的特点,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运用还是案例的选用侧重以广东省和东莞市为主。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大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改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尽量选择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企业实例,这样既可降低学生的距离感,又可以让学生对本土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如在招聘录用管理中选择“广东东莞诺基亚乙肝歧视案——2007年十大劳动纠纷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后,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给用工单位的招聘管理的启示是什么?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作出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固然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但由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而情景模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活动中的情景,进行仿真实践,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在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主要用于招聘广告的设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劳动争议的处理中。

第三,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体会和认识社会。

“请进来”是指在教学中邀请本地企业、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相关资深从业人士,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此给学生创造与实战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对劳动关系实践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关系相关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和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第一,要求每位学生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企业至少收集一个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相关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如先后组织了以“《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的若干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以东莞市为例”、“金融危机对东莞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东莞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2010年重大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和“集体谈判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由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引发的思考”等多方面的专题调查与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劳动关系实践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毕竟劳动关系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值得教学人员去探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莞工教[2010]77号(E3505108)资助

注释

第8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信息素养 检索与利用 实践训练

1.问题的提出

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以下称文检课),至今已30余年。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羽,2014)。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对每一位本科院校大学生都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只有较为完整地掌握信息z索方法,学会对有效信息的利用,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内容,才能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文检课是一门应用性广、实用型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有关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学研究中,已有大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其理论上研究的成熟度和广泛度高于实际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由于课时少、资源有限、学生重视不够等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但往往止步于让学生掌握一些文献检索的方法和路径,教学过程停留在信息检索层面(谢礼妹,2014),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课程结束时也没有标志性的成果,课程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程学完,仍有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检索任务,或者检索来的结果不知道如何使用或用在何处的情况。本研究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入手,通过组织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践训练,立足“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识别、辨别、筛选和整合利用信息,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经实践,在教学中通过“理论讲授+实践上机检索+课题研究报告”的“从做中学”的模式完成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该模式构想基于以下几点认识:依据“任务型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与一般研究类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但由于地方本科大学“大多办学时间短,很多必要的改革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占有重大比例的各科教学改革还没有全面铺开,还没有跟上”(王哲,苏建新,2015),且目前存在着“地方本科大学图书馆在接受信息资源挑战带来转型的同时,又迎来了向应用技术型办学转型的新挑战的双转型”(李全华,2015)。面临着“双转型”的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据调查,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上课热情不高;教师则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没有学校元素,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毫无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 学习方式恪守学生选课的原则,重视与干预不足(李全华,2015)。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二重二轻,缺乏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重“获取”轻“利用”、重“课堂讲授”轻“信息实践”(李培培等,2016)。除了上述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外,以下为实践中关注到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

2.1教师层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文检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及检索方式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是电子产品伴成长的一代,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和使用程度很高,进校前就养成了用手机搜索解决心中困惑或难题的习惯,所以,在开课之初,一些学生对开设此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缺乏认识的,以为无非就是教学生上网、用搜索引擎、查工具书等。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手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都需要及时更新和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和加强教学研讨需要学校重视和个人自觉意识的双重作用。

2.2学生层面

学生重视不够,没有自主检索的习惯和意识,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由于课时有限,学习内容难以面面俱到,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而且,课程貌似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课程与专业学习无关痛痒、可有可无,因而有的学生上完该门课后还有信息观念和情报意识缺失的情况。

2.3课程定位层面

关于课程性质定位,原国家教委教高司1992年第44号文件对文献检索课的性质定位是“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旨在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李培培等,2016)。这一关于“方法课”的定位,导致学生满足于只懂得获取信息的方法,而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息素养和情报意识。

3.对策研究及建议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任务为导向,课题为引领,授之以渔,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无缝对接,把专业学习嵌入信息素养培养中的模式,满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任务教学法”理论,“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西方,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推广,逐渐渗透到中国教育领域,经过著名学者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强调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苏丽敏,2016)。“从做中学”是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在《明日之学校》(School of Tomorrow)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单中惠,2002)。由此可知,依据“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从做中学”就是由任务驱动,目标引领,让学生在有实际活动的环节中积极大胆地实际动手操作,带着任务(学会某一项技能,掌握某一项技术,弄通搞懂一个道理),带着目的(完成任务)进行实践,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将外在的驱动力(任务)变为内在的自觉力(实现目标),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实践性(苏丽敏,2016)。

(1)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和专业性,除了把握内容上的整体完整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系统完整地学完文检课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检索能力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慢决定了赢得机会抓住机遇的快慢。与专业课程学习内容高度融合,才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提升,有效解决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脱节甚至是两张皮的困境。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检索能力,把能力的培养嵌入专业教学中。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校园里的学习是有终点的,而人生旅途中的学习是没有的,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个人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如英语专业学生的文检课就注重把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专业课程论文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及考研、出国等方面信息的检索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上完文检课后,已完全能够靠自己的检索能力解决处理好上述各方面的问题,消除上述各方面的困惑与迷茫。

(3)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开展实例教学。用本专业学姐学长们的成功范本进行实例教学,让学生感受科研之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学,学着做,鼓励和指导学生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问题进行实践训练,就能实实在在掌握检索技能、具备信息素养、学会利用,为自己的成才之路打好基础。

(4)加强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检索需求,对学生的检索困难或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及主动性的发挥。

(5)实际操作并拿出成果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让学生自主设计选题,通过信息检索,分析并模仿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亲身体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避免出现重检索轻利用的情况。

4.“从做中学”实践分析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相交叉。18课时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9次课,每次2课时。理论讲授文献检索基本概念和常识与实践上机操作检索相交叉,在对基本常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会、体验文献检索;有了实际感受之后,再对进一步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介绍,然后做实际操作。检索实习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完成一定量的实习题,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将期末课程结业报告的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明确任务,由任务引领进行实际操作。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报告,并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从中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课程报告,从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入手,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和深化课题,指导学生做好项目的申报,用实际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从做中学”的实效。

5.案例分析

案例学习任务一: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关于“天坛”和“紫禁城”的历史背景探究为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课本上不同章节中针对天坛和紫禁城的修建背景和建成时间基本一致且都与明永乐皇帝相关的论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和网络法展_信息检索和探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学习任务之二: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关于被冠以“兵书中的兵书”的“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里所论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伐谋,其次伐交”等论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认为最好兵法就是不要打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了解孙子所谈的用兵,其实包含了现代战争里所谓整体战争的理念,他谈兵,却并不强调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的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相反,他认为这是最下策,战争的目的是取得胜利,而不是杀人越多越好,所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解农耕民族安土重迁的思想和求稳定保和平的美好愿望等文化背景常识。

案例教学三: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关于“带着永恒微笑的佛像”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在中国已有影响力的本土宗教道教之后佛教还能够深入彻底地进入中国,并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6.结语

通过文检课上的实际操练,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究,“从做中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技能,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学位论文撰写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羽.文献检索与利用本科精品课程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93-95.

[2]谢礼妹.知识服务理念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14(6):62-66.

[3]季拥政.《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青海大学学报,2011(6):99-102.

[4]吴慧华.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启发――以《大学语文》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9):70-73.

[5]黄燕华.专业理论知识镶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途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7):61-63.

[6]李全华.地方大学图书馆在双转型中的应对与调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1):20-26.

[7]李全华,赵青.地方本科院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需求状况调查――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75-78.

[8]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9):77-79.

[9]王哲,苏建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新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9):94-95.

[10]苏丽敏.论任务型教学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潜在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155-157.

第9篇: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钢琴教学评价是钢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以钢琴教学目标为依据,用科学的方法采集和分析信息,对钢琴教学效果进行的定性或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定,一个可行的标准才能使教学评价有意义。

【关键词】教学目标;钢琴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分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音乐学(教师教育类)钢琴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校教字[2010]6号(项目编号20108208)。

一、现状分析

湖北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招生已经有十多年,无论是生源质量和数量还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都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院和重点大学的音乐院系,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十多年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管理经验,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如教学曲目程度没有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缺少监控,教学评价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现状的分析是从“院情”出发,这样才能保证钢琴教学评价的实用。

1生源情况分析。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是以声乐或其他器乐为主项进入大学,学生的钢琴水平普遍较低。根据2013级学生的调查统计,具体情况如下:2013级音乐专业学生共142人,有3年以上学习钢琴的学生14人占9.9%,1—3年习琴的学生32人,占22.5%,1年以下的96人,占67.6%:这种现状导致分组、分层教学和各种课堂组织形式都是必要的。

2.教师情况分析,钢琴系(教研室)有10位专职钢琴教师,兼职教师2人,近几年来,音乐学院学生数量稳定在670人左右,教师人数过少,导致教学任务繁重。

二、钢琴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钢琴教学评价的基本职能是要确定教学效果“好”或者“不好”,即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依据,是对钢琴教学效果进行的定性或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定,一个可行的标准才能使教学评价有意义,在做好标准化的同时又要能体现差异化。

1钢琴教学评价的作用:有学者钢琴教学评价归纳六方面的作用,即诊断作用、反馈作用、调节作用、激励作用、发展作用、管理作用。钢琴教学评价结果提示老师:学生掌握了哪些钢琴技能、程度、存在的问题。为教和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为给编班、分组提供客观依据。

2.钢琴教学评价的类型:按实施评价的目的和时期分为:(1)诊断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学期的开始阶段,即在开课前进行的教学前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为分组、分班提供依据。(2)形成性评价——学习中的评价。它能使师生找出问题,以便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活动。期中教学观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3)总结性评价——学习结束后评价。钢琴共同课的修毕考试、钢琴主修专业的毕业考试和业余考级都属于总结性评价。三种教学评价在功能上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反复:

3.钢琴教学评价的方法。(1)绝对评价法, “即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的评价,是根据绝对标准或假定标准来评定学习者的分数,评价的是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或标准满足度。”这种评价方法检查的是学生钢琴学习的成绩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不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名次。(2)相对评价法,它是将某一学生的成绩在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常常表示为名次的排列,比较适合带有选拔性的招生考试和比赛。(3)个人发展评价法,它将学生的现在成绩与其过去成绩相比较而做出的评价,即自己与自己比较,反映学生努力程度。一个学生在某次考核中,既要注意其横向进步又要关注其纵向进步,只有纵横比较,才尽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公正。三种评价法各有优劣,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几种教学评价法综合使用。

4按照评价的分析方法分为:(1)定量评价,它是将学生的钢琴技能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对学生的钢琴技能水平作一个评价。如85~90为“优”,80~84为“良”。优和良都有明确的数量化规定。(2)定性评价,它是对学生的钢琴技能作概念上和程度上的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钢琴学习效果的性质和程度。定量和定性评价各有长处,实际应用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5.钢琴教学评价的实施。根据以上钢琴教学评价理论,结合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考核评价要求:

一、考核目的

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教学相益、协调发展。

二、考核要求

1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考试,以独奏、重奏、仂·奏、伴奏等形式进行。

2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达到规定的学习程度并由任课老师认可,方能参加考试。

3由任课老师组成考试小组,为每个学生单独评分,经教研室审核汇总后,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从弹奏程度、方法、速度、准确性和演奏的流畅性、表现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分。

4.主修钢琴学生毕业考试以个人独奏音乐会方式进行,时间不能低于30分钟,同时提交钢琴艺术方面的论文并答辩。

三、考核内容

第一学年(满分86分)

上学期为考查,曲目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自选。下学期须演奏练习曲、复调曲各一首,中外乐曲各一首,程度相当于车尔尼849初或以上。

第二学年(满分88分)

上学期须演奏练习曲、复调曲、大型乐曲各一首,程度相当于车尔尼849中或以上。下学期须演奏练习曲、复调曲、中外乐曲各一首,程度相当于车尔尼849后或以上。

第三学年(满分90分)

上学期须演奏练习曲、大型乐曲各一首,程度相当于车尔尼299前两集或以上。下学期须演奏练习曲、四手联弹曲或双钢琴、中外乐曲各一首,程度相当于车尔尼299后两集或以上。本学期必须为声乐或器乐进行钢琴伴奏(正谱、不能低于2人次),由任课教师、声乐教师或器乐教师共同监督,不参加或未完成者视为未完成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不予参加期末考试。

第四学年(满分92分)

上学期为钢琴技能技巧毕业考试,以个人独奏音乐会方式进行,须演奏至少四首曲目,包含以下内容:练习曲、复调曲、大型乐曲、中外乐曲,程度相当于车尔尼740或以上。下学期为论文答辩,论文内容必须与钢琴艺术相关,答辩通过后方能认定和记录毕业成绩。

四、考核评分标准

1考核评分标准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程度;速度;完整度;流畅性;表现力。

2.成绩分设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次。(1)优秀(85分及以上):能很好地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技巧与技术,对乐曲的乐句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能较好地诠释作品的风格。对弹奏的作品有一定的理解与表现力,其演奏的作品有一定的技术与艺术难度。(2)良好(80~84):弹奏的作品完整连贯,乐句明确,并有弹奏技术上的难点。(3)中等(75~79):弹奏的作品难度虽小,但有正确的弹奏方法,音乐表现较好。(4)及格( 60~74):弹奏方法基本正确,能基本表达作品的感情和风格,乐曲的节奏基本正确。 (5)不及格(59分及以下):弹奏的作品不完整,节奏感差,演奏状态和作品等方面都存在错误。

五、成绩评计

1每学期的考查或考试按照学院教务处的有关通知精神执行。

2考试现场分数占总评成绩百分之七十,另百分之三十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满分为百分制的九十分,以学生出勤记录,完成作业记录,学习态度为依据,由任课老师独立评定,经教研室审核后计入总分。

六、成绩管理

将每位考评教师的评分记录、计分记录、学生得分成绩、考试分析和成绩单报教学办公室教学秘书处存档。

备注:

1.大型乐曲要求为快板乐章,平均律必须演奏赋格曲。

2.考试时所有曲目均不反复。

3各任课教师教学计划均须参照本大纲各年级考核程度要求拟订,不得随意降低标准。

4.钢琴辅修考核内容原则上与上述一样,钢琴辅修开设两年的课程。钢琴主修实行淘汰制,有下列情形之二者将取消其主修资格:(1)学期考试成绩低于80分;(2)平时成绩不及格;(3)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结语

钢琴课程是一门技能课,如何把钢琴演奏这门技能提高,保证钢琴教学评价的科学、规范、实用是首要条件。2014年6月,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发文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其目的是转向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新形势下也一定会抓住机遇,从提高教学质量人手,努力把钢琴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