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4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必要的地理素养。
刘霞、和陈佩尧提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三个维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见下图)。至此形成了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在初中地理新改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最基本的理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以七年级地理(粤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人类与海洋》为例,从四个要素入手,对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培养科学人地观的教学设计(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基本的价值观。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而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对“人地观念”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本节为粤教版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新增课节,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此处我设置了活动:海洋寻宝探美称,明确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和无限的美景,引出污染的海洋和生病的海洋,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海洋也是有影响的,并且抛出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海洋会怎样呢?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人类与海洋要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全面的人地观念。
二、培养综合区域观的教学设计(地域认知)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这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差异、加强联系和追求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线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生活实际。哈尔滨并不是沿海的城市,但中国地域面积广阔,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而西北内陆距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海洋影响着我国整体的气候,观看视频:十万个为什么之海洋是气候的调节器,体现了区域性的特点。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学习过程中设置的拓展延伸环节,结合时事地理,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中的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由美国提出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美国为重返亚太,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而发起的经济协议,是依托太平洋而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发展协议。这都体现了区域性的特点。此部分的学习注意去繁就简,深入浅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拓展延伸,并紧密结合初中结业水平测试的出题方向。
三、培养综合地理思维的教学设计(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在教育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提到“用原理来说明现实”就需要多种思维方式来解释地理事物的发展
规律。
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并不时地发出感叹,回答问题时能够做到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充分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此处教师要注意有效地掌控课堂并适当地给予点评。
四、地理空间与表达的教学设计(空间与表达)
“空间与表达”突出体现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强调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空间性可能是地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地理学的人才培养,都需要重视空间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中对地理空间与表达的强化是借助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海洋的称号中,海洋被称为“交通要道”,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的海洋空间位置都可以航运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高纬度地区空间内,温度低海面结冰不宜通航,而在中低纬度地区则可以四季通航,还有很多的天然的海峡、人工开凿的运河等成为海上航行的必经之路,例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空间因素分析是综合分析,可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空间结构框架,考虑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根据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活动建议 农村初中生 教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55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地理阅读视听活动、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制作活动、地理观察演示活动、地理情境模拟活动、地理信息收集交流活动、地理设计创作活动,以及地理课外活动等类型,涉及到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各个领域,对于改革陈旧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下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对初中地理“活动建议”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地理课程标准相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地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它目标则无法实现。现代地理教学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努力达到“标准”的要求。而“活动建议”是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现代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由教育专家、学者编写出来的,它对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有指导意义,大多数“活动建议”包括有标准要求。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时,我事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P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一文,用课前10分钟,每组选一位学生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然后用5分钟让学生回答P37页的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魏格纳的观察、发现的探索精神;”有的说:“要学习魏格纳坚韧、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通过这一活动过程,既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地理“标准”和“活动建议”,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二、地理“活动建议”,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是各种考试的重要依据。地理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标准”编写出来的。“活动建议”是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活动建议”与地理课本有机结合呢?
根据我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
课前活动,教师要事先把活动要求、活动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预习教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活动,适用于新授课的导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引领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如:我上七年级地理上册P19页“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提前一周要求学生从家里、电脑里搜集各类地图。上课前,学生把搜集到的各种地图贴在教室后边的墙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把搜集到的各类地图展示出来,很好!老师表扬你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中活动,主要是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有关材料。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4-5页制作地球仪,学生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示范制作,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让学生自己改进。
课中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成游戏。如:教学生看地图,怎样学会辨别方向。“有的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地图上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十字,在十字上标出方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起立做游戏,左手中指往上指,口中说“上北”,左手中指往下指,口中说“下南”,左手中指往西指,口中说“左西”,右手中指往东指,口中说“右东”,右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北”,右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南”,左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北”,左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南”。
课内活动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乐趣,那么,课后活动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课后活动,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对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如:让学生搜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形景观的照片,参观农村聚落,了解民族习俗,开展防震、防泥石流的演练活动等。
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不能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一定要紧扣“标准”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组织,及时总结评比,这样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
三、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初中生,个别差异很大,智力水平也不一样,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储备不足,但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使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整合,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地理课堂。
农村初中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适合开展地理计算、绘图、阅读视听、地理制作、游戏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争当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员”、“观看地理录相”、“角色扮演讨论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等。
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虽然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地理活动教学方面的设施还很少。教师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为开展地理活动创造条件,活动中多多融入现代教育的元素,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论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学习,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意义和价值,把“活动”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有效对策[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0.
[2]曾学平.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33.
[3]陈亚平.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10.
[4]旦珍. 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教师. 2012,9.
[5]郑永周. 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
[6]吴寒.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9.
[7]勒春雷.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1.
[8]王昭懿,唐勉.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7.
[9]张新辉.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建议[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2,8.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包括小组合作、探讨等多种形式。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追求学业水平提升、追求每个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本应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却发现,之前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地理知识脱节,学习困难。为此,沈阳市在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地理测试,由此带来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认可,这反而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施带来了新契机。
2.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
优化学习方式,创建生本课堂,增强生本课堂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才能体现教学真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优化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
2.1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科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地理方法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中,优化学生的倾听、读图、交流。从而提升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
(1)阶梯式分解倾听: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观察学生状态,在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能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2)阶梯式分解读图:高质量的地理学习是会读图。生本课堂首先将读图分为五点即,读图名图例,读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读地形与河流,读城市。地理教学关键是地图,只有学生自己对地图感兴趣,才会主动塑造地理思维。
(3)阶梯式分解交流:生本课堂中地理教学的交流一要明确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二是激励、指导交流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几人一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取得好的效果即可。
2.2优化教师教学,做好协助工作
“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上,需要牢记三点,即激励、引导与点拨。
(1)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活动激励、语言激励、小组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学校引入小组评价机制,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集体感使其愿意主动参加活动。
(2)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即在哪(地理位置)、地图颜色(地形特点)、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人文地理)。使学生喜欢地理课堂,充分发挥主动性。
(3)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地理语音,点拨地理联系。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思维习惯。
2.3优化地理课堂,突出地图地位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运用传统板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教师专业的板画技能,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运用位置记忆法,多动手,真正让地理课变成人人参与,学生做主角。
3.结论与建议
在初中地理参加升学考试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课堂质量,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只有以学生为主,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方式,地理教师时刻谨记自己的“协助”地位,真正在课堂上做好倾听、读图、交流的协助工作;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激励、引导与点拨的协助工作;真正运用好地图这一第二语言,最终帮助学生不仅在地理课,在其他课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问题;有效性;初中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而且,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更是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课程,由于不涉及升学考试,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对其教学不太重视,这一方面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地理知识薄弱。这也成为众多学生升入高中之后,发现所掌握的地理知识难以应对高中学习的原因。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备受关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充分利用“问题式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而问题式集体备课则是指教研组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具体、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的形式。例如,现在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使用了自编的问卷进行调查,最终发现最关键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身上。发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2.充分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趣味性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有它的独特性。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强调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我校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多加选择,教师通力合作,制作有效的教学课件,声情并茂,从而直观形象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联系生活实际,让地理贴近生活
教学回归生活,使和谐课堂得以发展和延伸。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和谐地理课堂应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互动教学策略,从生活中情景导入:“海洋是资源的宝库,你在平时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海洋资源?人们是怎样加以利用的?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存在什么问题?对海洋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因为我们学校位于内陆地区,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使我们的和谐地理课堂得以不断发展和延伸。
4.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去对待学习,凡事不再等待教师的指令就动脑、动手,在学习态度上呈现出“主动、认真”的状态,在学习方法上呈现“灵活、落实”的状态,这是一种质变。组织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将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地理四大部分。结构如下:分析起来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和分区两部分知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于总论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对于分区地理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活动化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以《天气和气候》一节教学为例)
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搡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如讲《天气和气候》时,从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现象如手,出示大风、沙尘雹行路难,雾引起交通堵塞,暴雨引发了洪水的图片或录像,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1、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本环节中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指导学习的方法,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要摸清学习基础好和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2、合作讨论,探究创新。
与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交流,答疑解惑。
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发挥好主导作用,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由于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多方面发散,会产生许多创造性设想。
教师讲解时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先让会讲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学生讲一句,教师重讲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讲一遍。
(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化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基本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将所学知识“活用”。
老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变式思维等。例如本节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当小播音员,模仿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达到将所学知识“活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难住老师(显然是老师故意设下的陷阱)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
二、活动化教学模式。(初中一年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走进国家》为例)
㈠计划:《走进国家》是湘教板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约需要7周时间。
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不再面面俱到地介绍很多国家的地理知识,而是通过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利用各种文字、音像资料等进行国家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别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治理环境及协调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在本单元学习中,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6个小组,分别研究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学生自定),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该国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介绍形式,如歌舞、问答、演示文稿等,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同时,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㈡活动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反思:
本模式在2012年中国地理部分省区的教学中有少量运用,采取了“角色扮演”、“问题解决”、“辩论”、“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种学习方式。
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地理区域学习,让学生介绍国家,介绍我国的省区,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对每个区域根据课程标准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作品中必须出现,并应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表演及作品进行鼓励和评价。
关键词: 初中生 地理实践力 竹坝综合实践活动
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并列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2015年10月份,我校初二年学生前往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竹坝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班主任的我全程参与。在这里,学生既有插秧、种菜、犁田、戽水等传统农业的实践,又参观大棚种植、果蔬采摘等现代农业,还有糕点制作、手工皂制作、军事拉练等活动,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地理老师的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里有很多课堂上见不到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学生好奇的疑问和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地理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地理实践力”素养。
一、“诡异”的风声
学生住进竹坝综合实践基地的宿舍后,发现阳台的门经常被狂烈的、吹着响亮口哨的大风吹开,大家都说这里的风声很“诡异”。舍管老师也再三叮嘱大家一定把阳台门关好,如果需要通风,一定用木楔把门顶好。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这里是刮台风了吗?”另一个学生马上回答:“今天的天气预报没有说厦门有台风呀?”我心里知道答案,但是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所以卖了个关子,说道:“这确实不是台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里的风力如此之大?你们先查些资料,了解一下风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明天要去野外拉练,等我们观察好这里的地形后,可能你们就有答案了。”
晚上集会时,我把这几个学生关于风的疑问在全班提出来,让所有学生去探究,也提醒他们明天关注这里的地形。
第二天,在野外拉练的过程中,学生都注意观察这里的地形,很多学生喊道:“快看,这里好多山哪!咦?那不是山顶吗?还有山谷……山脊……鞍部……”在教材上学到的山体部位都被他们找出来了。当这些抽象的知识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书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印证,我知道他们是很欣喜的。
晚饭过后,又到了集会时间,讲完必要的事项后,我和学生们展开了对这里的大风的讨论研究。一个学生先给大家介绍了风的形成原理,我紧接着就引导他们分析这里的白天和晚上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及气压差异,让他们明白这里多低山的地形容易产生“山谷风”。同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同安地形图,让学生描述竹坝综合实践基地的海陆位置,此处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部,距海较近,让他们明白这里容易形成显著的“海陆风”。最后,我进行了补充讲解:“多风的竹坝综合实践基地又恰好居三秀山南麓,处于两座低山之间一个巨大山谷的谷口位置,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此产生的‘颈束效应’或称‘狭管效应’加速了空气流动,竹坝实践基地犹如处于‘风袋口’,导致风力大大加强。”听完我的分析后,学生都纷纷发出赞叹:“原来‘诡异’的风声中潜藏着这么多地理奥秘呀!”
二、“错位”的作物
第三天上午,学生去学插秧。在沿途的田地里,这些来自城市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只在书本上或电视电脑上看过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他们新奇地辨认着。这时,我们班的地理课代表突然问道:“老师,我们地理课本上不是讲到小麦和玉米是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吗?怎么竹坝这里也有种啊?”其他学生马上附和:“是啊,是啊,为什么和课本上讲的不一样?种错地方了吧?”我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教学情境,马上拿出手机找出“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和“我国玉米产区分布图”,让他们仔细读图找答案。看完图之后,他们恍然大悟:“哦,原来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区在北方,还有很多分散产区,几乎遍布全国啊!”我及时进行了如下总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没有地图的地理就像没有灵魂的肉体,所以,不要只背课本结论,一定要图文结合来理解进而掌握地理知识。”
三、无意间的环保
综合实践第三天下午,学生去学习制作手工皂。授课的老师除了讲述手工皂的制作方法,还大力倡导大家用手工皂,而不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制造的沐浴露、洗面奶、洗手液、洗发水等化学清洁剂。通过这位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手工皂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手工香皂与化学清洁剂不同,在与水接触后大约24小时后,会被细菌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因此就算流到河川或大海,都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也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威胁。使用手工皂,不但对自己的皮肤好,而且是在做环保,一举两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1]课程性质要求“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课程基本理念也提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堂手工皂制作课无意间契合这一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特色的旅游业
第四天是学生最开心的一天,综合实践学生参观了归侨史迹馆、竹坝南洋风情度假区。
在归侨史迹馆,我们了解到竹坝农场曾有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八个国家的5000多名归侨。厦门竹坝南洋风情休闲度假区是全国唯一以南洋风情之旅为主题的旅游风景区,景区建设以南洋文化为主导,南洋风貌建筑为载体,南洋美食为特色,以具有浓郁异域特征的民俗风情、南洋美食、斑斓服饰、风土人情而闻名海内外。学生也对这里的异国风情感触良多,一直赞叹这里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我借机引导他们回顾:“你们还记得南洋是指什么地方吗?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广东、福建等地的中国人下南洋?”很多学生马上说出南洋主要指东南亚,历史上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中国人为了逃避战乱,迁徙到在地缘上毗邻的东南亚谋生,史称“下南洋”。
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地方特色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竹坝农场就是利用了当地的南洋特色文化来发展旅游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地理的经济与文化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标要求,学会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我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竹坝的南洋风情与旅游业的发展”,让他们以竹坝为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如何利用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
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竹坝之行,我发现,身边处处都有地理课程资源,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适当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单一的室内授课模式,让学生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今后,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的实践活动必将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实践
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教育意义明显的特点。初中地理学科教材主要有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社会学科特性更明显,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所以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使知识点的学习具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把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对于初中地理的特点,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可以说是作为传统的教学视频模式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内教育仍然没有对“微课”做出准确的定义。微课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一堂微小的课程,其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或者音频设备来使课堂上晦涩难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善于理解记忆。本文从初中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自主学习型的微课制作流程和微课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微课的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以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
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
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好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
2.进行微课设计
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能够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
3.进行微课制作
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进行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二、微课的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空间性较强,需要学生的空间思维好,而且学习“中国行政区”的内容时需要反复记忆,所以,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会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重难点也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课件,将课本中的重难点更加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上认真学习之后,可以在课下针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课件进行反复思考理解,直至自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互动,把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还督促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研究
微课堂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进行问题预设,并且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锋面系统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只是知道每天天气的变化,但是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不了解,这时需要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微课视频,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探究原理,最终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释地理天气现象。
3.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练习
微课的讲解会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更加容易记忆,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本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内容时,每个省的位置、轮廓、简称等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而在课堂那有限的时间里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很难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教学将34个省级行政区制作成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在现代社会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和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其次,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对知识点的讲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课下也会自主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再次或者多次查看微课视频所讲解的知识点,直到自己完全掌握。
同时微课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首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总结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以及善于接受的讲解方式;也需要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查找教学资料,安排教学过程,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不断的查阅、研究、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研究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最后,促进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现代化。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制作微课,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操作,对微课的制作也越来越熟练。
高质量、高水平的地理微课要求教师有较好基本功,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适应各种形式的教学,挖掘个人潜能。总之,微课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明.浅谈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6):71-72.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
关键词:地理课堂 有效 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51-02
1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使得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必须转变以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问题链”根据教学目标,师生合作为基本形式,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知识从认知、形成、升华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为有效。
由于学科贴近生活的特殊性质,学生关于地理的基本知识已经初步形成,地理课堂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在整合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学生会对认知结构中现有知识产生疲倦,难以达到教学的标准。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现有知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将课本内容以问题为引线,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学生对书本知识充分掌握,又能整合重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认知学习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问题链能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推动力,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提问能够直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够建立一个民主和互动的课堂氛围。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下,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是沉闷型课堂的特点。讲台变成的舞台,学生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教师是台上的演员。相反,在民主互动的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教师启发,学生和教师之间调整关系和角色,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共鸣。地理学科本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可是要追求其深层的原因时涉及到了更为抽象的专业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将有效的问题设计成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知识的循环链,那么不仅课堂氛围会从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一落千丈。
2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虽然是组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手段,但是却至关重要。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问题链是以问题为枢纽,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链是问题设计升华而成的一个境界,因为它既有对整节课堂的宏观把握也有对课堂细节之处的深入思考。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基础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根本。问题链的设计是将思维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此,基础性既是针对学生现有基础知识而设计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做铺垫。通常在问题链的第一个问题都会有“暖场”或者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课堂提问可以将先问学生“为什么夏天的天亮得早,天黑的晚。而冬天天亮得晚,天黑得早”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过的情况下不会规范回答,但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简单地描述出心中的答案。并且基础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教师摸清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从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设计既不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学生也能领会教师题意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热情。
应用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躯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学生从天气预报里了解到气温的高低,或者是天气突然变冷是有冷空气刮入等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能够将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才是地理课堂提问应当前进的方向。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中的“南水北调”的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可以设计如下:(1)说一说你在节约用水上有什么好习惯?既能贴近生活又能引发学生讨论。(2)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生活的角度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一般体验,第二个问题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作用。
综合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中心。地理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所以在设计问题链时,既要考虑到社会科学的人文素养也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缜密严谨。其次,综合性还体现在问题的深度上。如果教师的问题仅仅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那么思维很容易僵硬。一堂课,学生的思维是在不停地运动积累最终能够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时,根据之前学习过的课程,学生知道了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对南北方的基本情况也有了认识。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先对之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种基础性的问题可以摸清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顺势导入新课。例如:(1)请说一说我国的平原有哪几个?
(2)其中在北方的平原是哪些?(3)南北方的地形有哪些区别?此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耕制度、传统民居、传统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在农耕制度里又分为:农田类型、作物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这几个方面与南北方的地形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完成以上差异的比较后,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4)你还知道南北方有哪些差异?(5)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这样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所以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既有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有步步深入的思考过程。
开放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的升华。开放性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框架里。进而,学生的回答也可以从多方面、多途径中获得。问题链中注重开放性的原则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在初中地理的课程中涉及到黄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涉及以下问题:(1)有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里提到的水从天上来是什么意思?(3)“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是指哪个海?这个问题链的设计从形式上具备了开放性,更为重要的是其中问题的答案也符合开放性的要求。第一个问兼备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让学生调动积累的知识并且具有人文素养。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客拉山脉,海拔在5000米以上;二是海陆之间的水循环,降雨量的影响。第三个问题则是陈述性的知识,渤海。这样的问题链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贯穿其中,并且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3 结语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链时,要遵循基础、实用、综合、开放的四个特性,解除学生思维束缚,鼓励学生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以鼓励或者启发,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胡久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