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语文教学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感悟

第1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创新;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3-01

如果将15克食盐放在你面前,你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如果将15克食盐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便会觉得在享用佳肴。盐需要溶解才能吸收,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就像是食盐,需要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吸收,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一、情景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塑造意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情感中可以表达男女欢爱,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2、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学生进入角色,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请同学们自由结组,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大臣,小孩以及骗子等角色,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纳知识,探究知识,使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3、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

创设情境是为了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崇高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们思维的空间,对内在美感的培养,并非仅仅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很多教学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时,往往重表面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脱离了实际,没有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纲。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使得情境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撑点而并非是靠情境决定如何教学。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偏离太多,自然没有办法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而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编造一下。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学生没有从语文学到更多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要以感性为基础,理性为向导。

二、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打开心灵之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创设的“意象”,将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积极地进行想象对比,在特定的情境下,“意象”的感知程度强烈而且深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记忆清晰牢固,为获得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载体,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从知识感知到实际应用的转换。诗歌欣赏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象”:山是沉稳的,大漠是荒凉的,黄昏是宁静的,水是灵动的,这些“意象”的产生,将使学生打开净化心灵之窗,开启活跃思维之门。

2、激发参与之趣

兴趣往往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人入境。教师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充满智慧,美感,诗意的情境,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全身心投入,只有体验,感悟与探索充分利用,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的意远,理深。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第2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是门思维性、想象力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严格感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灵活性、变通性、阅读性的一面。注意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的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融合贯通,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观,提高语言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将阅读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含有智力因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渠道,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呢?

1 教育阅读观念的开放性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开放式”的教育阅读观念,首先是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友好的合作伙伴,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育人者、参谋者、服务者、欣赏者。

其次,教师不要先想怎么教,而要先想怎么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出发去考虑,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也只有认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有强大的学习潜能,有无穷的阅读感悟能力。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笔者放弃了平常的情境引入,而是采用谈话引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阅读后的问题:问题一,这些并不引人注意的蒲公英,为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问题二:草地为什么会变色?为什么说蒲公英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用这样的方法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地对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行挖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2 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语言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能学会的内容不要讲,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决定讲授内容,组织开放的课堂。

2.1开放的课堂,要给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权利

加强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克服教材中一些带有指令性与唯一性的弊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地阅读课文,笔者巡回指导,然后请小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自由、自觉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桌互相说一说、找一找,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请大家用笔在书上做上记号,这样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可以轻松的有目的进行阅读学习,另外在交流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感悟思路,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灵活性。

2.2开放教学,诱发阅读意识

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想象等形式诱发阅读后的感悟意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摇”“蹲”“嘻”这3个字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老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几个字?小组讨论后,有的说:把头左右摆一摆就是“摇”;有的做了一个摇船的动作说这就是“摇”等等。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记住字的办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感悟思维也在这热烈气氛中诱发出来。

2.3开放的阅读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感悟思维,语言感悟思维的基础是阅读实践,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新教材加入了“体验性课题”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这无疑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在应用中领会,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把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秋天的雨》等都是学生平常喜闻乐见,学生或是做过、或是见过、玩过的,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因此学生们学起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容易接受。

2.4进行开放的阅读教学,设计开放题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猜想、理解而推陈出新,通过对课题的阅读解析,从而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例如上《秋天的雨》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抢着回答,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这么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小动物们都在忙着干什么?”接着老师告诉他们:你们问的真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吧。像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感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为学而阅读感悟。

3 阅读运用的开放性

第3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着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收获更多的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价值判断的均衡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核心内容,而阅读实质上是读者与阅读文本的内涵知识、文化传统认识、继承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文本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这些信息价值的判断者。学生在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代表着其阅读的素养程度,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认定则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认同、排斥、同情和共鸣等,都将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评断阅读文本信息,确保信息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中解读文本可以直接反映阅读者的技能水平,也能体现出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认定和人文评价。在此,对于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把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有依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般是贯穿在语文认识教学活动中,那么它必须确保从本为依托,通过阅读感悟的形式来完成认知与蕴意的统一。

(2)把握有度。阅读本文的内涵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切要从文本实际出发,联系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地对文本信息价值做出判断。

(3)完善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属于学科内教育的范畴,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完善基础知识教学,避免空谈、架空理解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主体性凸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学生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抨击,以情感做师生间的纽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此基础上需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人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发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周刊,2011.2.

[2]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6.

第4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以宜兴市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点有: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主体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方法依然“穿旧鞋走老路”,课堂教学评价比较呆板。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过失。那么,如何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呢?我的感悟是以下四点。

第一,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提出八种智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而且每种智能在人身上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式不相同。根据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热爱语文课。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城区学校,但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增多,新市民的子弟与本市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学生与学生之间生活经历不一样,人生感悟不一样,学习语文能力也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一文时候,我布置一个探究性题目:让学生探究作者的乐趣究竟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朗诵,那么就让他们在朗诵中体悟作者的乐趣;有的学生擅长绘画,我就让他们绘制醉翁亭记图画,让他们在绘画中把这种乐趣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喜欢旅游,我就让他们模仿导游,介绍旅游醉翁亭的所见所感,在导游解说词中体现作者的乐。虽然手段方法不一样,但是效果都一样,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面对了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领悟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丰富、有梯度。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语文工具性的功能被放大,甚至忽略了语文人文性的一方面。新课改提出三维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综合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真正把三维教学目标放在一起考虑的还是比较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语文课堂的每节课中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语言特色、小说的主旨揭示上面。其实,小说中作者的情感线索非常重要,作者在文中探求新生活新路子的理念,要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角度让学生体悟。还可以联系现实,让初中学生谈谈人生之路、做好人生的早期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梯度。目标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比如学习九年级《桃花源记》一文时,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锻炼的含义,要背诵、翻译全文。这是基础目标,是必须夯实的,基础目标没有完成,探究情感价值观目标毫无意义。每一个目标的设计要循序渐进、难度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步一步来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也在基础与能力的提升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堂教学方法要针对课型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最怕老师一讲到底,课改以来,讨论课往往是一种形式主义,很多语文老师公开课运用讨论课,热热闹闹,平时上课老师一个人“一言堂”、教学方法涛声依旧,学生没有机会,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话语权。新授课,注重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这是可以的。讲授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年青的教学方法。运用好,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复习课就不一样,目前复习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每一种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试卷讲评课方法又不同,我一般先让课代表把试卷或者讲义发下去,让学生自己统计每个小题的得分失分情况,然后有选择的把疑难问题或者学生不会的题目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争鸣,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最后,教师把同一类题型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中加深印象,巩固课堂知识。讲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都有自己的课型特点。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课型特点,尽量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充满学习兴趣的一项活动、而且学习语文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第5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学会交流思想,注重引发感受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感情脆弱,体验浅显。多姿多彩的生活,使他们在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比起过去以及现在“苦难成长”的同龄人来说,对生活的认识显然显得肤浅、幼稚。他们在倍受家庭溺爱的同时,又常感到孤独与寂寞。对此状况,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各种感受,不能用我们的深沉,取代、强求时代给予他们的生活体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同时,更要充满爱意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美,正确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本人特别注重情感体悟的训练。在作文训练课上,开辟了“琐事漫谈”环节,训练时间虽然不长,但学生对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的思考方式与深度明显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渐渐养成了评价、讨论、探索生活的内在愿望。在作文与日记中,时常有新体悟、新思想与同学、老师交流。可见,好的作文训练只要能着眼学生的个体生活感悟,不但能培养创作的欲望、能力,又能升华学生的思想,这些就是写作的源泉。

体悟表达魅力,激发写作热情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然而笔下的文字,始终与内心的感受不一致,这是许多学生苦恼的事情。我在作文批改、评点后,时常有学生拿着作文来找我说:“老师,我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样想的,但我表达不出来”、“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总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其实我想了好长时间”。听着学生的诉说,我为他们的主动、热情感动,更使我找到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和阶段目标。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是选读《微型小说选刊》和《新人文读本》上的文章,并要求对各种表达方式和描写作点评,在阅读课上交流;二是开展以“创新表达”为主的片断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借用阅读积累中的一些表达技巧来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服务,同时强化技巧的运用与创新。经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后,在第八周以“生活”为话题的写作指导中,我专门安排“如何表达情感”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从写作本文中要用到的三个方面进行点拨、感悟、训练。一是描摹感人的细节,二是挖掘象征性动作,三是锤炼精妙的语言。通过片断对比、修改,感受、评判表达艺术,让学生初步感受“变式”表达的魅力。从本作的写作和评改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的三点变化。一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时常把一些句子写在纸上,反复品味、修改,表情达意的手法敢于突破常规,创新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二是时常翻阅写作资料,借鉴一些表达方法,三是虽然表达不到位,但把作文想写好的愿望在行文的修改中很好地流露出来了。有个别学生还在文中发起了感慨,“美好生活无极限,可怜腹空写技差”。

巧用诗词表意,在积累运用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的古今诗词中,抒写人生感悟的内容很多,语言精练,道理深刻,技巧新颖。在表情达意的手法中蕴含着许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训练中,我发现:每当我列举古诗词中的一些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时,学生很专注,更令我惊喜的是,有好多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表达技巧。有时还能大胆借用、套用诗词句,“懒”得可爱可敬,积累、运用古诗词的意识明显增强,但要坚持激发引导。“阅读是写作之母”的感受和认识正在学生心中不断形成,在行动上不断体现。

第6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现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两种极其明显的不良现象:1、初中生对语文学科关注的兴趣不大,觉得听与不听,学与不学区别不大;2、初中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呈现的心理屈服于外界对自己的的认同感,属于超敏感时期,不愿轻易在众人面前发表个人看法,以免招致非议。造成有话不说,有话难言的局面。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学习中感悟作品,感悟生活,其中,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一、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热情、平等的态度,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要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身临其境”。只有教师自己先进入情境,才能在合适的时候把学生带入进去。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凭借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充满情感的境界中。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能单调地把知识传授下去,它需要老师有激情的语言,有精彩的点评和引导,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当师生的情感达到共鸣的时候,也是上课最有激情的时候,更是学生乐在其中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还有就是教师的微笑很重要。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这种轻松不是任何一方的放任自流,而且老师营造的和谐氛围。语文课堂上,教师快乐、饱满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再大,毕竟是孩子,他们会看老师的脸色而决定他们一节课的学习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微笑,这是我们上好这节课的前提。这种情绪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运用起来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

二、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真挚、文质优美,蕴涵着丰富情感内容的名家名篇,教学中如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生动有趣的故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第一,我们很多的文章都是文质精美的,朗读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让学生读好,读出美来很关键,这时候我们可以作范读,用我们的的热情、积极,去带动学生,让他们也激扬起来,如《安塞腰鼓》一文,学生很难把文章的气势读出来,这时候老师的范读就很重要。这时候,我不但用自己的朗读去感染他们,还要使他们也激动起来,融入这个朗读“盛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读出。

也可以借助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进行美读,这时学生不但兴趣极高,而且能全身心的投入,在情感融入作品,这样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刻。

第二,课堂设计注意情境的创设。在《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中,用《吉祥三宝》的歌曲引入,创设了一个温馨的情境;找来自己小时候已经发黄的照片,引导学生讲述老照片的故事;拿来我录的儿子的歌曲,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家庭温馨的故事,平时不太注意的事例到了这里都是那么地感人,有的学生眼圈发红,有的眼含热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结课时全班齐唱《常回家看看》将整个活动推向了。

第三,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多媒体可以弥补我们语言表达苍白的部分。比如《黄河颂》一课,我们东北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看过黄河,对它只有地理课上单调的数字的感知,这时候让学生看黄河的视频,看着滔滔的黄河水,听着澎湃的流水声,感受着磅礴的气势,学生简直被震撼了,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的情感已经融入其中,这是教师的语言所不能取代的。

四、以鼓励积极的评价去激励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成功,怕出错被同学们笑话。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也是让他们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因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我在课堂上,凭我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我鼓励不太说话的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然后表扬他音质好,有朗读潜质,增加他的自信;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多做个别指导,并加以肯定性的评价,使他们对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激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加以赞许的表扬,效果都很明显。因此,积极性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太缺少感动。其实不是他们不会感动,不是他们缺少情感,而是我们的教学缺少这种机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情感、促进感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第7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导入;感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并孜孜探求的一个问题。在我十多年语文教学中,对此有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或多或少有一点感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关键的第一步是新课导入的设计。新课导入的设计是一种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方式,广泛应用于进入新单元、新课文、新段落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严先云先生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一书中所说: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

有效性导入的设计要具灵活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我们的新课导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元化设计,不能单一地使用故事导入、音乐导入,还有插图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等等。灵活运用导入方式,有效地刺激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学习课题,使学生把心理活动集中于所要掌握的内容上,达到主动调节和控制学生认知的活动。不能再采用老一套的“先要求学生把书翻到某一课,再板书课题,然后才生硬地把自己设计的导入内容导给学生”的导入方式。

如:我在上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把课件的幻灯片的播放设在等待状态,等学生一坐下,我就说:“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时传递给我的是一双双疑惑的眼睛,接着就是一阵欢声和掌声。我讲了母鹿护子和汶川地震中母护子的故事,此时的教室是一片沉寂的教室。之后,要求同学们闭上双眼,回忆发生在母亲和自己身上的小故事,当学生闭上双眼进入回忆的时候,教室里轻轻地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童之音,音乐停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任然沉浸在回忆之中。这种悬念设置、故事讲述、情境创设的导入方式,新课未上,就基本上达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事半功倍。这是新课文的导入。新段落的导入,当讲到母亲辛劳勤俭持家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农村母亲劳累衰老的形象图片,并播放《妈妈的吻》这首歌,正符合我们农村学生生活的场景,再次把学生的心理活动牢牢扣住,当讲到母亲关心儿女成长的内容时,展示母子离别的图片及播放《游子吟》乐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其感到非常轻松满意,学生感到时间之快,精彩之极,这种成功的喜悦无语言意。

有效性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不同的有效性导入技能,在设计和实施中,应该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有效导入要有目的性原则,要为新课学习服务,要把握课文的个性和要实现的目标,引用资料、拓展知识,要贴近、贴切,做到无缝焊接,不能喧宾夺主。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如一位老师的《苏州园林》的导入设计。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杂):长城……故宫……国家大剧院……鸟巢……师:都不是。它叫“殿春”。就是这个(多媒体展示图片),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小院。美不美?

生(众):美。

师:可是,张老师几次游览苏州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还有好多哦!有好些甚至比“殿春”还要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背景音乐:笛子独奏《姑苏行》)

师:咱们再看一个网页。新闻:27座苏州古典式园林落户五大洲……9座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想去苏州园林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啊!那么今天咱们就去“神游”苏州园林。

经过悬念巧设的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加上展示苏州园林图片给视觉上的冲击、播放音乐给听觉上的刺激,学生已完全被苏州园林的美所深深吸引,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迫不及待地要去“神游”其中了。试问这样的导入,学生岂有不爱学的道理?

第二,有效导入要有启发性原则。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异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设计导入时对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生活经验,考虑得细一些,深切一些,周到一些,才能启发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导入设计要直切教学内容,增加思维含量。导入的作用无非是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导入的设计有时就不必过于追求工巧,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一些虽然简单但直切教学内容的导语其实是不错的导语。

第四,导入要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向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海阔天空。

第五,导入要讲究机智性,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环境,要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状态、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行为方式。

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金钥匙”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导入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第8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渗透德育 氛围 感恩思想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感恩教育非常必要。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继承。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对社会、对学校、对家人应常怀一种感恩之心。所以,我认为感恩心态的培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学会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懂得体谅别人,原谅别人,甚至帮助他人,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的含义是沉重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豪言壮语,它更应是沉甸甸的实际行动的结果。

语文个性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第一,重塑人格基础,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个性整体发展,并主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构建。第二,重塑人格形成机制,由关注教学目标转向关注教育目的,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现在的语言教学受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的影响较深,过分追求教学目标的细目化、可操作性、确定性、完整性等行为性标准,相对忽视了情感性、体验性、审美性、情境性等隐性目标。

好的教师让他的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发现具有探索精神的生活是激动人心和价值自足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在语文课教学中发现,学生们越来越缺乏感恩情怀。就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

一、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要注重以感恩为班会内容的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电影,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暖春》,对学生们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

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举办感恩之歌大家唱活动,甚至可以把有关感恩的歌曲作为学生们的“课前一支歌”,比如我所在的班级最爱唱的就是《感恩的心》和《母亲》这两首歌.用这些动人的歌曲去感染学生、凝聚学生,美妙的歌曲会像一条绳子把学生们的心串起来,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友好、团结、向上的班级气氛。

二、学校要营造感恩的氛围

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建设会给孩子们提供感恩的土壤。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办板报的机会,多向孩子们提出举办感恩板报比赛的要求,甚至学校周边的围墙也可以因此拿来利用。

学校的宣传栏也要经常的做出这方面的宣传,各班学生可将自己的感恩故事挂在橱窗里供大家阅读。我们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让每个孩子无论走到学校的哪个角落,都被一种浓浓的感恩情怀感染着。 学校的德育不能是说教式的,不能仅靠书本的灌输,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每年“母亲节”做些文章,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在“五一”假期多帮父母做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学校还可以趁机印发一些关于指导孩子活动的倡议书,比如要求孩子回家后了解父母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父母的工作辛苦程度,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以及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等等情况。并倡议孩子们有心事应主动和父母沟通思想,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假期回来后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在家的故事,让他们互相教育和促进,让感恩的外延扩展到爱。

三、科任老师也要加强对学生们感恩思想的渗透

无论语文、政治、历史,还是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都可以将感恩的思想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我们担任语文课的老师,可以讲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让学生在听完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

记得我曾经问过学生们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你们会买很多花

向他们哀悼吗?”当时很多学生站起来说:“当然。因为我爱他们。”我适时点拨:“当亲人去世的时候再去买花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而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哪怕是一句爱他们的话,他们也会感动非常。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珍惜。”也许正是这样的话,打开了学生们潜意识中的感情之门,那次作文也因此而大放异彩。某同学这么写到:“感恩就是在父母生病时端过来的一杯热水;感恩就是炎热的夏天给父母递过来的一杯清凉的绿茶;感恩就是在父母烦恼时,你静静的听他们的诉说;感恩就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孙某同学的开篇:“一阵阵微风传递着爱的气息。那是感恩的芳香的弥漫;一串串快乐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那是感恩的旋律的释怀。”学生们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描述着感恩的话题。注重课堂中知识传递转向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生成,由注重对课文理解的有限性转向对人生、生活的理解的无限敞开性。

第9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

一、课堂中师生互动应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开展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二、课堂师生互动应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

此外,课堂师生互动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等。

三、课堂师生互动应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他们会受到鼓舞,激起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此外,教师应当布置多层次的自选作业,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积极营造师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和总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堂师生互动应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对方发言、理解对方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也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让另一学生复述或概括别人的发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与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五、课堂师生互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