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会一课内容范文

三会一课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会一课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会一课内容

第1篇:三会一课内容范文

关键词:研读;教材;英语课堂

一、研读课标,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控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如何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是小学英语教研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学年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标,我们中山小学英语教研组在每两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时间里每次都安排10分钟作为新课标的学习时间,让组内的教师轮流朗读新课标的相关章节,其他教师认真学习的同时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进行积极反思。一学年以来,我们教研组对课标语言知识二级目标中的600~700个单词,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以及语法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在六年级的复习阶段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在此次市小学毕业生统一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说明我们平时对新课标的研读是积极有效的。

二、研读目标,使教师教学活动不跑题偏题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一学年以来,我们教研组在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要求同年级两到三位老师在开学初就对本学期所要上的教材进行整体研读,对一个学期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四会”单词和“三会”单词)和“四会”句子进行整理并打印分发给学生贴在课本相应的位置(封面后),以供学生平时课前朗读用。同时,我们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要求老师对当堂课所上的教学目标,如单词和重点句子在板书和课内练习中有明显而集中的体现,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跑题偏题现象的发生,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研读文本,整合教材,拓展空间,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研组要求教师用“承前启后”的眼光去研究教材,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的学习材料,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内涵,重新整合教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在深刻理会教材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班级情况,合理有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加工、整合、删减、增补、改变、重组等,并适当融入教师自身独特和创造性的理解,使教材成为实施教学活动或行为的有效工具。如我对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5A Let’s spell进行了有机的重构和文本再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感知并归纳-le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但如果一节课都是简单地停留于-le在字母中读音的掌握这么一个层面上的话,我们总觉得有些简单和枯燥,因此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将本课内容有机创编到“Uncle Eagle and Little Turtle”这个绘本故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研读学生,因材施教,使课堂活动设计更加清晰、高效

学生既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同时更是学习的主体。而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又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之间又是进行相互学习的教材,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就是后进生学习的好教材。因此如何研究好我们所要教的每个班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班级特点因材施教,就显得相当重要。学习初,我们学校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班分析,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班级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如我所教的五年级三个班,501班基础相对较好,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氛围都较好,听说读写能力都相对较强,我就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课前课中的口语操练,而502班的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较差,中等和中等以下学生较多,我就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基础读写能力的指导,使其能在一节课中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五、研读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中,针对每一课时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每一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开展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要想充分运用好激励性评价,还要注意教师的评价要自然和简练,同时评价应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点评,我们还应该让他们自己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三会一课内容范文

一、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同时,预习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依据,是教师制定导学策略的依据。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自学,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认识过程。预习不是自由学习,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预习设计。例如,在《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化学式:(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10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10克。()

(2) 10毫升酒精溶于100毫升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为110毫升。()

(3) 1gCuSO4溶于10g水形成的溶液和1gCuSO4溶于水形成10g溶液,两种溶液的组成是一样的。

在本课中,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不是重点,关键是对于概念的理解。故设计以上预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溶液的组成以及各成分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

二、 以学为主、适时点拨,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教学应充分交流展示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先对照预习问题讲基本知识,讲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交流展示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归纳应用知识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交流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解决。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能力。当然,放手并不意味教师就轻松了,反而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学情,精心设计导学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终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2.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理想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交流,互动探究,主体发展。理想的课堂应该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因此我们教师应以“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般的姿态来面对学生。优化师生情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3.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的自学是学习的开始,但并不是学习的全部。面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面临的困难会不一样。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也会使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为了使自学的效果达到平衡状态,通常可采取两种有效的措施:学生自我交流和教师引导。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可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自我作用,培养合作互助精神;另一方面,为教师的“适时点拨”提供准确的切入点和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这一环节着重要体现“双主体作用”,学生主动交流,教师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亮点,并及时放大,给予学生自信,激发其主动性,同时更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道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击破难点,巩固重点。

三、 以学促教、分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也不例外。课堂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科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在课堂训练的反馈和评价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提高了知识的掌握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打造理想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处理好课堂训练的环节,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训练要注意分层。针对面前的教育实际,我们还做不到小班化教育,所以班级的每个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知识水平,为了让所以的学生都能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根据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课堂训练要注意形式、内容和时间的控制。训练可以是全体练习、个体单独练习,也可是学习小组合作训练。在内容上,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训练的选择上要以质量为主,不可单独追求数量;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现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

3.课堂训练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化学课堂练习的评价,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不仅有 “对”、“错”,更要有激励和指导。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评价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巩固,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和品质等各方面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3篇:三会一课内容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29-2

现在的语文教育,严格说,是一种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的“应试”教育。从进了校门,学生就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高中的学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学生盯住了中考,就连小学生也笼罩在考试的阴影下,说是不排名,实际上名次排列得清清楚楚,只不过没有公布出来罢了。平时语文教学中讲练关系也受着考试序列的制约,数不尽的各式各样的测试占据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家长把考试成绩当作奖励孩子的依据。这就使语文教学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定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长期以往自然会形成班级学生与教师不愿多交流,在死气沉沉、充满郁闷的课堂中,学生表现被动,过于拘谨,崇尚权威,缺乏自信,不敢创新。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什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语文的学习是无限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什么,不学什么至关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必定一事无成。《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往小了说,就是学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结果。我经常把“小小辩论会”“童心童言话世界”这样的活动搬上讲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

2.喜欢学什么?大家都有一个感觉,自己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最好。语文课有什么让学生喜欢的呢?首先是“新”,人都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猎奇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要有新意,成天都是老套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最后引发抵触情绪。因此我的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你发现了什么?”其次是“用”,小学生对很容易学会的内容感兴趣,这样有成就感,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分层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尝试学以致用的快乐。如教学第十册练习2当中的“语文与生活”栏目内容是,我通常会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表示不同意思的词语,然后再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会用到哪些词,教学效果很好。

3.怎么学快乐?以苦读慎思敏行而成大事的说“焚香夜读书”是他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他那种对世事人生玄机透彻把握基础上的以苦为乐的境界,但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使学习轻松起来,我们也更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轻松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相信学生。学生不想大声的读时,我不强求;学生觉得听课时手里拿支笔转转更有效时,我不干预;学生先玩一会再来读书时,我也不否定。只要学生觉得这么学快乐,我都同意。当然,这样的做法绝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前提是学生是否切实有效的学。

用“心”上课最精彩

1.课前导入――沟通从“心”开始。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思之始,学之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连续过程。所以,教师要注意利用导语设置疑念。在许多情况下,我在揭题板书之后,总要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疑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在向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其兴趣,启迪其心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当然,所设之疑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悬念,可以是一种情境,还可以是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更可以在内容上打主意。

2.课堂提问――“简约而不简单”。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思维。提问要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切忌无疑而问。提问过于肤浅,没有深度,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的层次上,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人的睿智。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难度,让学生通过思考才可以摘下果实。提问的量也不宜过多,多则惑。精简提问的数量,提高提问的质量,革新提问的方法,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确保课内有足够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地按教学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待遇,到齐王时只好偷偷逃走?既准确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重点。学生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3.随堂练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首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教材是教师上课所不可缺少的,是上课的文本和依据。练习设计的方法首先要考虑教材的自身情况,在学习课文时,每课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候,教师如果根据重难点设计一份恰当的练习,不仅省时,而且高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根据课后问题设计练习,练习设计的方式是灵活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后的思考题进行设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再次根据学生质疑设计练习,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疑。怎样最佳地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成了当今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学生

解决问题搭设台阶。

最后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分层设计练习,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必然体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就应该努力做到分层设计。

让作业“轻舞飞扬”

1.重质减量。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走入了训练学生的误区,总认为作业次数越多越好,作业量越大越好。每个考试学科的教师都害怕丧失训练空间,一学期,少则用一本习题集,多则三四本习题集。其实,教辅材料中的习题大多是你抄来我抄去,重复做题,搞题海战,耗掉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苦不堪言、疲于应付。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作出归类分析,对于要求三会的字词每个两遍,要求背诵课文抄一遍,很多人问:那么少的量,学生能记住吗?其实,学生能记住与否,跟他写多少遍关系不大,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或记忆的方法好,或许在上课时就记住了,再抄5遍10遍只会增长厌烦心理。至于学生能否掌握我还有对策,我与学生立下条约:当天学完的字词或课文必须当天掌握,第二天早自习检查,全会的可以免去这些作业,错个别的可单改错字即可,“全军覆没”的则甘愿按原来的量完成作业。如此坚持几天,大家都看到会的同学享受的优待及带来的种种好处,便都自觉学习生字词了。再加上同学们看到别的班同学作业多,自己作业少,心里就觉得很美,还能增进向师性。如此,学生可减轻一半的作业量,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老师也省下许多判作业的时间。

2.因人而异。

老师留作业最头疼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作业的问题,遇上有不写作业的人时老师最易动怒,是学生最容易恨老师的时候了,而不写作业的人归结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认为重复的作业很枯燥;二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很多题目不会做;三是有些个性懒惰的学生看到作业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没有层次性的作业会让一些学生不爱写作业。针对这个问题,我每次留作业都分两种:一种是A类,为难度较大的,如写心得体会或编排课本剧等。一种是B类,则是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加深印象的作业,如多读一遍课文,抄写一段你认为优美的文字等。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里各得其乐,不交作业的人慢慢就少了。

3.注重阅读。

如果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时间自然就多了,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走进书的世界,去那里挖掘语文的魅力,学习文学知识。

语文教师就不仅仅要把课本教好,让学生学好,而且必须要辅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还应读其他各种读物。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读物,指导学生怎样去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自己先要读,把自己读的心得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有很深的印象,过了多少年后,还能记起老师介绍给他读过的书。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完成了自己全部任务的语文教师。

所以我一直深信,读有益的书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这样的思路下,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从童话故事到寓言故事,从寓言故事到小说故事,从小说故事到古典名著,从古典名著到世界名著。时间久了,我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班上部分学生作文特别有深度、有思想,这都是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动脑生成的,而且根据学生选择书籍的倾向来看来,喜欢童话的作文情节生动;喜欢文史的事例典型;喜欢美文的用词优美;喜欢哲学的思想深刻。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很鲜明的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