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地理教学总结

第1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当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目前的区域地理教学只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而没有顾及到知识“线”或知识“面”,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局限于本区域零散的信息,无法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区域的本质。其次,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充分实现区域地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致使学生尚未具备运用区域地理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当学习所有区域地理部分之后,没有及时从整体上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致使学生对区域之间差异性把握不清,同时对每个区域的理解又没有深度。最后,尽管新课程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真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理论依据

笔者基于脑中地图理论,构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脑中地图”理论,即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可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工具,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国外对“脑中地图”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更深入和系统。JosephD.Novak认为,“脑中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节点表示概念,连线位于节点间,表示某两个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连接词是连线上的文字,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脑中地图”中知识以层级方式呈现,最基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依次是具体化的知识。国内从脑中地图的认知原理、地理教学中构建脑中地图的意义及其作用、构建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把脑中地图理论与地理认知结构构建和区域地理信息素养养成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乃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模式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特性和教学实际,提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主题,就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指最能体现区域特征的地理要素。概念地图(conceptmap)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又称“心智/思维地图(mindmap)”。换言之,概念图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征,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里学习是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并且揭示了知识结构的细节变化。将主题和概念地图联系起来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意在让学生先抓住每个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其它地理要素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教学模式构建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本教学模式仍以地图为依托,并划分为四个步骤,读—研—绘—用(通读地图—研究地图—绘制概念图—活用概念图)。

1.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课前组织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整体浏览、分段细读、精读地图等方式使自己对这节课有大致了解。阅读文字同时,重点读图,特别是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人口图,从地图上获取相关地理信息。课堂伊始,检查课前预习的形式不再是教师提问,而是学生自主提问,其它小组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既可锻炼学生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升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阅读地图为基础,逐步熟悉该区域的相关自然、人文地理信息,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把握该区域的主要特质。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巴西大部分地处热带,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是干旱等,为下一步打基础。

2.研究地图分析重点地理问题

研究地图是研究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即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如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青藏地区为什么高寒,由哪些因素导致?日本的工业类型为什么是加工出口型,工业分布为什么都沿海?欧洲的气候为什么海洋性特别显著,对欧洲的畜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他们对本区域的地理表征进行联系,把握其间的本质规律。例如,学生了解了非洲贫困,那么仅仅知道这个表象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以表象(人口多、食物短缺、种族冲突等)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究非洲贫困背后的原因(历史发展缓慢、殖民主义侵略、不利于发展的气候条件、现代不平等的贸易格局等),如何摆脱落后的局面(发展现代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等)。这样,以一个问题为抓手,把其它问题串联起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一个区域。

3.总结地理信息以绘制主题概念图

绘图是教学的核心,即在前两个步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得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绘制“主题”概念图。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是通过概念图的完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抓住重点,提升整体思维。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是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钥匙”,同时地理位置也影响其它地理要素,并有助于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因此一般把地理位置放在概念图的首位。(2)从某种程度讲,任何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从中学地理学习角度而言,要求抓住地理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能体现一个区域本质特征,能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色,针对这些进行重点分析,着重绘图。(3)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认知结构有所差异,因此,对同一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概念图,即概念图的呈现并不惟一。(4)绘图是结果,同时也是过程,应重视结果(概念图的呈现),更应注重过程,即学生在绘图中的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结构构建的一个有效途径。

4.活用概念图将知识归类组块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一个步骤学生构建的“主题”概念图,锻炼学生自主总结本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如欧洲最突出的特征是海洋性,由此带来河流、农业的特征;巴西突出特征是湿热,这对城市人口分布、工农业有一定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决定了它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由此影响了农业、河流、人口等地理要素。其次是要学会迁移学习,如亚洲和北美洲的比较迁移学习,纬度位置相当,跨寒温热三带。非洲和南美洲的比较迁移,大部分位于热带。通过比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抓住区域最本质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学会区域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区域差异的理解。

五、总结

第2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推崇将教学理念更加生活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可以传授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更加的融入生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学方法之间进行系统的转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但是,在进行整体交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性的问题,传统的理念不容改观,新进的方式不成熟等等,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推上了一个地域性、资源型、方法性具有一定差异特点的局面。下文将详细的产生器差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1.1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有很多相抵触的因素,十分明显的同时并深入的影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广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些方面在我国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城市中的学生,由于视野开阔,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超前,在通过此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上面比较容易接受,会加快地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的步伐。

1.2对于教育事业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阻碍,使其在运用范围中受到局限,得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区域稳定,但是其中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在进行教育资源配备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及师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难易区别。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这种教育资源的根本差异显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而易见,对偏远山区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将很难实施,主要因为教师人员的缺失,地理模型的配备,课程安排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

1.3教育工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其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中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推广、结合、分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对于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初衷造成影响,使其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因素影响莫过于,面对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推广中,教学理念不具备完整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大多数用到的方法也是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演变而成的,其发挥的效用不足以适应如今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体质,因此,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简单剖析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便于清楚牢记。下面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法体现来着重阐述。

2.1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地图作为专题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学习、认识、看懂的能力水平。地图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围绕点,整个课程的设计将是以其为中心展开的,也是地理教学中比较难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将为地图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给学生到来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下文将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进行举例阐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讲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安排:教书根据书本上进行总结性的将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类进行清晰,根据学生生活所处的区域或者学校的具体区域等环境来进行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我国的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个季风区。组织学生感受所处环境或者生活周边的的气候特点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明了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中,各个区域季风气候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将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补充作为问题的总结,从而完成整节课程的教授。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有具体安排: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于书本上关于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涉及到的区域特点等结合地图册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针对班级里的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家乡的气候、降水等特点进行阐述,根据此自然特点,找出所处的季风气候区。然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内学生来对于家乡的气候条件进行阐述,根据课本所讲述的区分季风气候区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所处哪个季风气候区。此种方法可加深同学们对于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印象,方便记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对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最后,将进行教学方式的总结,通过此种生活化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图信息的理解能力增强,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高效性。

2.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下面将根据具体的地理实例进行生活化方法的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方法: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3.1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教育问题是全国人民所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就是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的教师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应付高考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讲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归纳运用以及阶梯技巧分析等方面上,放弃了对于课本本身的生活元素的找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与生活相融合,将学习的目的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把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讲述的枯燥无味,这种教育方式肯定都会被取代,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感悟在课本及教学中不能领悟到的,地理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区使学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3.2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因为将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地理教学的内同更多是源自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它是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地理进行探索及学习,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多动手,提高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信息,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3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这就需要教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死来、用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的边界学科,综合性质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走进生活,提高精神愉悦性。

4结论

第3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人文地理;认识

人文地理包括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特点等多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区域的重要区域特征。学生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掌握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学习任务之一,认识人文地理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特点

人文地理包含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整体上是依附于初中地理教学来向学生们呈现的。在每个章节中,关于人口、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种族等都是被频繁提及和叙述的,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更多的有趣的东西,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去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对人文地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体系中,自然地理相较于其他地理学知识而言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自然地理中穿插人文地理教学,对学生们而言是既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对日后更进一步地接触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

1.运用故事法教学提高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因此,对于故事性的叙述还是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关于该地域的故事穿插在地理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国际日界线时,教师可以先在正式讲课之前向学生讲解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回国够,发现船上的航海士在航海记录中少记录了一天,这对于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他们来说是相当困惑的。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很自然地引出是国际日界线的存在使得东西两边的日期出现了差异:每过一次国际日界线,日期就要变更一天。教材中也提到了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早出生了一天,也是因为国际日界线的存在。学生通过对这个趣味性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更能将国际日界线的重要意义、变更方法等牢牢地记在心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国际日界线进行引申,例如,为什么国际日界线是弯的,而不是直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日界线的真正含义。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时是初中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向前推动的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必然条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较为紧缺的一个国家。因此,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依附于自然资源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越短缺的地方,人口就越稀少;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人口就越多。在我国典型的地区就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其可探明储存量可占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区,此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3.人文地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规律性特点

古代时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气候和播种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就是说腊月七号、腊月八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两天,因此我们要喝腊八粥取暖,才不会冻掉下巴。像这样的民俗谚语还有很多,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文地理附属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研究人文地理时,自然地理能够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研究人文地理也是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规律的总结。初中地理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区域地理这一块尤为复杂,学生对于其他陌生的区域本就了解不够,再加上要记住许多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将人文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综合记忆,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全面认识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对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魅力的了解,如同学生在世界各地畅游,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初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广、学习难度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但是如果从自然地理教学的角度引申出学习和认识人文地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一种良策。

作者:曾志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 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 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 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 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 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5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一、情境无效――重情境轻启发

案例:认识区域

情境创设简析:我们的生活和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我们的家乡在某省某市,也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术语,那么,什么是区域呢?接着课件展示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四个干湿区,学生自主概括区域的概念。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以导语来引出问题,然后再利用地理图引导学生分析,表面上看通过情境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但实质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区域这一概念。学生在分析图后对区域概念没有形成直观认知。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直观形象的材料来促进学生形成直观感知,以问题为媒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境才会更加有效,否则,只注重情境而忽视在情境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情境创设无效。

解决办法:教学中先问学生在哪个省?哪个区?以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出苏北、川东、川西,北方地区等术语,指出这些都是指一个区域,追问“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然后出示甘肃降水量分布和干湿区划分图,提出问题“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概念。

二、提问无效――重问题轻目标

案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提问过程简析:幻灯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小组观察,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水带走的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给农业造成什么影响?”“水带走的泥沙流向什么地方?会给黄河带来什么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然后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分析:该课时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原因。故而问题就要紧扣这两方面展开。应该说,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用于启发引导学生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的构建,这样才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有效。否则,如果问题没有紧扣目标展开,在提问过程中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依然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探究,问题就会无效。同时,如果问题太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而不会主动思考问题。

解决办法:在教学中先幻灯片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引导学生观察,此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学生讨论后先引导学生概括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教师再补充,然后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出现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从而促进第二个目标的达成。

三、探究无效――重形式轻效果

案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探究过程简析: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97的内容并填表,然后教师以幻灯片展示工业社会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等方面的异同,追问“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地关系的思想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归纳讲解并板书(或幻灯演示)。

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获得知识构建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加有效。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较好的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注重形式而没有关注探究结果,学生探究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是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总结,探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到位。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97的内容并填表后,要先引导小组学生对工业社会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归纳演示。同样的,在提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后,也要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再归纳。在学生探究和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和补充。

四、拓展无效――重应试轻技能

案例: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拓展简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探究后,课后拓展安排一是完成课后练习并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柳林村和孙家村的做法是否合理?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二是完成教辅中的练习题。

分析:从该课时的拓展不难看出,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所左右,拓展练习中还是以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为主。拓展练习是地理课堂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在拓展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应用知识,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去分析实际问题。

第6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以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完满完成教学任务。

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科综合考试中严保地理这一关,高考成绩力争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满意。

工作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交流,探索适应本校校情、学情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理教学新模式,做教研的带头人。

2、复习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一课一练一结”。及时总结教改教研成果,在省级教育刊物上争取1——2篇。

3、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4、努力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和教学档案建设,精选、精编教学资料,建立高三学习、高考课题研究的教学档案,使教学具有连贯性、整体性。

5、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定期自查。

6、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如区域地理讲授顺序:①弄清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区位关系;②本区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交通等;③相似区域的比较。

7、练:精选精练,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8、评:针对性的评讲,“打蛇要在七寸,用钢要在刀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成因特点比较分析,进行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区域差异比较训练。

9、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多年来的备考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组编考题,合理安排训练量,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

10、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就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能力培养总要求:

一、先预习:

1、先认真按提纲提前预习教材,完成提纲所留内容。

2、完成提纲后的基础训练。

3、总结:哪些地方还不懂,记录下来。

二、再听课:

1、带着预习的问题认真听课,作好笔记。

2、如没听懂,应举手询问或课后询问。

3、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掌握基础。

三、课后巩固:

1、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7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地理教学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学科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地理教育教学潜力的挖掘,促进地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

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一1932年将一般的发生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2.1挖掘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是分析学情,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生作业、实施阶段测试等方式正确判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应该提供学生知识储备中没有的新知识,新的知识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身努力可以学会的知识,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螺旋交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把新的知识内化并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不断得发展进步。

2.2引导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学互动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储备。互动合作的教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合作互助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动态评估的教学评价

动态化评价是由针对知识与技能的准确评价、针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适时评价和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按需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2]。在动态化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对学生以往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学生现在表现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其次是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分析。第三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下面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选取第一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认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的学习中,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的展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体会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的认识祖国。

[教学实施方式]

本节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施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掌控教学全过程、判断学生行为等方面要求更高。

[课堂实施过程]

课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看课本第二页,图5.1四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特征,提问这些地区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划分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思考、交流图片中四位同学家乡的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根据人们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2.展示一个填好的信封,说明信封上邮政编码的编写原因,提问一个地理区域还可以再划分成多个区域吗?互动、交流邮政编码由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市级行政区域。通过两个递进的情景,一步步引导学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

确定问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推理论证

(一)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图,提问: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通过读图,比较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1月份气温分布地图、年降水量分布地图,提问:确定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界线还与哪些地理事物相一致?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1月份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相比较,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理事物与分界线的关系。

(三)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和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图,提问:确定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我国三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交流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一连串的读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讨论得出结果,老师适当加以分析和纠正。

深化总结总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主要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界线相似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因素主导。建立本节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与评价]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但是同学们大多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课本资料和一些视频,缺少直接经验使得这个内容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想象阶段。若条件允许,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4.结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提出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系统地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对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过程、实施、评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 Das.Some thoughts on two aspects of Vygotskys 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5,30(2),993-997.

[2] 常凤,周本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新世界,2009,01.

第8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一、地理图像内涵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有地图、漫画图、示意图、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等。采用这些图像可以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地理图像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准确性更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老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图像类型,经过处理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优势提升教学效率。

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由于在初中地理相关书籍和教材中具有数量非常大的图片和图像,这些内容相互结合构成了具有丰富意义的系统。该特点也是地理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一种区别,也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的一种优势。地理图像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可以直接形象地表达出具体的空间内容和联系过程,能够显示出地理的数量特点、形态特征、时空分布等规律以及原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进行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探究和研究中需要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图教学进行引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总体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和特性,以图像为引导,带动学生积极地加入教学环节中,能够深化学习、教学效果。

三、读图技能的培养

1.一图多用

利用图像教学必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对于同一图片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带领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和关联性思考。从同一幅图片中挖掘出多方位的信息,避免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培养自我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2.多图并用

老师合理利用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图片,总结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地理内容和现象,让学生在图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构建地理结构体系。

3.掌握规律,图文转换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地理图像转化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分析实际的问题,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深度问题表层化,方便学生灵活地掌握,图文结合,将图像表达转化为文字表达,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四、具体的实施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图像进行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无法通过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来进行教学活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合理科学地利用生活中的图像知识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学习世界概况时,结合实际的图像来进行引入,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选择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省份和区域的地形图片,可以是我国上海的地形图片,或是欧洲著名城市的地形图片,适当地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心里带着疑惑进行预习,课堂上将图片内容和教学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将我国的地形图片牢记在脑海里,方便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不同城市、区域的位置,深入学习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其他关联内容;学习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时候,可以播放图像,结合我国发生的实际地震灾害情况,充分展示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型破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所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经济等多方面发展因素,总结出符合具体实际应用的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候还可以采用相关食物的图片来深化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9篇:区域地理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探索

一、淞⒔萄Ю砟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全国基础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一项重大决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的特征。作为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应该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具备对各种信息的开发、处理、储存和应用能力。现代教育只有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定位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涉及全部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实施新课程各个环节的关键。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三位一体性,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结果性目标,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过程性目标,也要有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行为性目标。

2.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又要重视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通过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特点可以确定为二个层次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二是高层次的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3.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

4.多样性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发展环境,使学生改变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例如:“三圈环流”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为“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该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被动者,使用抽象描述法。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我采用行为目标策略,把该目标设计成运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原理,绘出三圈环流图并标出风向,说明其成因,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成为行为目标的主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原理的掌握是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能说出”、“能标出”、“能说明”是行为的结果,这种教学目标设计蕴含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三、教法新颖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知识本位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抛开就知识论知识、就原理论原理的教学倾向;确立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一种“以引导为主体――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活动式,以案例为主题――开放式”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1.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课堂活动设计应该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发展的过程。有阅读图文、演示、讨论、课堂测练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灵活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内容,对落实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探究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学习锋面系统与气压系统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会判断简易天气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气象知识素养。我在课堂探究活动设计中,首先呈现1996年12月26日18时50分,东亚地区天气图,创设模拟图表情景,将全班学生分为南、北、西北、西南四大天气预报组,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并点拨气压系统与锋面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在强大的知识需求吸引下,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和掌握了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基本原理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等知识。

2.采用图表、地图创设教学情景。图表、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为了揭示每节课的关键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利用地理图表和相关地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空间思维,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因此,采用创设图表、地图情景也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示意图,教师同步板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端递减,昼夜长短的变化也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再选定一个点,如北回归线上某一点,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9月23日(秋分日)则为较小的锐角66°34′,12月22日(冬至日)达到最小值43°08′,以后又逐渐增大,在次年3月21日(春分日)又回到秋分日角度,次年夏至日又达到最大角度90°,通过图文结合,动态演示,角度比较,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从而起着画龙点睛作用。

3.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它把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知识有机整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加大课堂容量,加强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学生视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课堂练习反馈,拓展学生多元化思维。教学艺术是一门不断让学生困惑的艺术,也是让学生在困惑中走向成功的艺术。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数字地球时代,老师应善于深刻感悟、刻意策划,将学科理论引向教学实践,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识时空,时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不竭的渴求。通过各种题型的课堂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掌握解题技巧。例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个标题内容学习后,我向学生提出疑问:黄赤交角为0°或30°,地球上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授完“大气运动”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情况”,这样组织教学将学生引向科学探究的新台阶。

四、学法独特

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L庋芯康仁导活动,是新课标地理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

(一)探索规律,加强技能训练

例1、气压带风带位置,采用数字归纳记忆法,0、3、6、9(0即赤道,3即30纬度,60即60纬度,9即90纬度),然后根据气压带位置,运用地转偏向力原理,记忆风向及风带分布规律。

例2、大气热力过程:

通过读图进行二个规律探索,四种辐射比较,列项归纳其作用过程(即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四种辐射作用结果――热量的相互转化,加强了对大气热力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开展观察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例1: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景观。通过观察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差异,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季风位置分析推理,归纳出雷州半岛的地理特征,掌握不同季风类型影响等地理成因,然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印证。

例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观察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可按照如下图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根据上面关系图,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从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导出两个地区的气候差异,再结合比较内容,如两个区域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说明产生土壤、植被差异的原因,归纳出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三)加强读图指导,提高用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新课程图像内容非常丰富,教材中经常出现一图一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读图指导,引导学生“知地”――了解地理事实、地理现象;“明理”――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形成发展过程,并运用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现象、景观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

依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要求,必需使学生学会必备的生存,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感悟自然为人类创造的神奇,领略人类对自然征服的辉煌功绩,思索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困惑和成败,尝试奇思妙想方法。因此,在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活动环节。新课标的课堂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份量大,有阅读、探索、案例研究等。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活动呢?在地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要突出内容有机联系和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内在统一,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层面去触摸、感知地理现实,地理事实,在实践中体验地理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辅助相关地理事物规律的内在联系,实现由“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从方法论的视角谈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J]. 张洪杰. 地理教学. 2016(11) .

[2]地理思想引领下的中学地理教学――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 卢彦凝. 地理教学. 2014(16) .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 史前进,魏智勇. 地理教学. 2013(03) .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 庞艳辉,徐宝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