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1.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制约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校外环境影响一致时,教育才有整体合力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1 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①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②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研究家教方法,让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较好地落实。③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2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包含人才资源,自然、人文风景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社会考察基地等诸方面内容。让青少年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中培养爱美的情感。

2.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这是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种类繁多的专业课,如种植、电子、财会、烹饪、文秘等。学科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应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它不单单等于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有课外。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

2.2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愉快教育。就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克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受压抑,把学习当成负担的现象。第二,和谐教育。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和谐,教与学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第三,成功教育。是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积极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获得成功。另一类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学辅导法。其主要步骤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第二,异步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的有效统一,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顺序,进行独立异步自学,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自己学为主。第三,问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即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识,优化创造品格。职业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认识到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周围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如组织种植专业学生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组织电子专业学生到农村去义务为农民修理家用电器等。

第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 科学精神; 创新能力; 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44-001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院校应通过开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和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1.现代人文科学教育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

2.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3.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教育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4.审美与艺术教育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实施方法

由于工科院校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具有单一性,因此研究和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别化途径和方法很有意义。有必要设置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专门机构,在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上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外界推动和内在动力的良性互动。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理工科学院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鉴于这一问题,应该开设人文教育这门课,对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等。课程安排每星期一节,每节由专业老师进行对其专业的讲解,比如,由精通哲学的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哲学知识,由文艺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艺术。这样不仅同学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每节课的课程都不同,同学们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指由学校和院(部)、有关单位组织的国内外和学校专家学者在学校介绍各个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的报告会、各种人文与科学讲座等。有计划、有选择地系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且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它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人文素质讲座每个月开展一次,每次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是否去听,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须听满12次讲座,此项的认定以学生听讲座的笔记和体会文章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证书的填写盖章为主要依据。此项工作由学生会学习部辅助实施,并负责通知学生讲座的时间、地点等。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指在校内各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文艺、体育和社团等方面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开展这项活动基本校园学生会已经有了很好的实施。同时,应该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欣赏水平,组织同学参观艺术学院或其他艺术学校。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情操,而且更有利于增加学院、学校之间的感情。考核依据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证明、证书或其他物化成果。学生在校期间完整的参加四次活动。这项活动由学生会宣传部,文艺部辅助实施负责。

4.开展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

指由学生工作处、团委、院(部)等开展的各种具有社会服务性质、进行思想道德锻炼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每个月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比如敬老院服务、地铁站维持秩序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三次院(部)以上单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后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这项活动由实践部辅助实施,负责通知,安排工作。

5.开展创新竞赛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创新。学院在鼓励学生创新这项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学院学生或者老师发明了一些专利时,带领学生参观,并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考核依据参加院(部)以上围绕培养创新能力的竞赛并获奖。这项活动由学生会科技部辅助实施,并负责通知与材料整理工作。

6.开展交流活动

班级定期举行班会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班级每次推荐出两名同学一起进行交流活动,可以进行演讲或者组织座谈会等。每月举行一到两次。这项活动由学生会生活部辅助实施,负责通知实践地点,维持秩序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 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3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常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我院自2013年9月开始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把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职业素养课程化、专业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改革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极大地推动了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一、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问题,补足短板的重要切入点。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水平、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都有一定差距,而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创业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得好”,毕业“站得住脚”,真正“授之以渔”。

另一方面,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践途径。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十分重要。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精准资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准培养、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精准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传达和机械的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水平,而对于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教育却没思路、没想法、没行动。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文教育、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贯穿困难学生困难认定、常规管理、就业跟踪的每一个阶段,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还没形成。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还不够深入、形式比较单一,不够“走心”。目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开设讲座、征文活动等形式,一是有效性无法保证,二是缺少深入沟通和反馈,学生不是很感兴趣,效果也不是很好。

(四)缺少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主力是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些老师中,有人要么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要么没有相关资质,要么有资质却不具备实践经验,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经济新常态及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下,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高职院校从事学生资助培养工作的老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树立新常态思维,进一步完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要围绕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别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在目前我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改进方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培育人文和职业素养精品课程,形成特色。

(三)搭建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一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加强自身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在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中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工学结合的机会,在提升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体验职场氛围、感受企业精神,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总之,应统筹推进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搭建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平台。

(四)积极推进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打造人文素质教育优秀师资团队;二是要注重能力提升,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研讨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顺应社会要求,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落小、落细、落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爱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6(01).

第4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现状 问题 创新

一、引言

素质教育,一种提高教育对象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新兴教育模式,重视人的各方面发展,在学校教育的理念中逐步代替了脱离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考试、分数为目地的教育行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创新的含义,本身与“应试教育、守成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

二、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我校课题组对我市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表明,当高职生的创新素质有喜有忧,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2)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高职生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就会使灵感成为现实。(3)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调查显示,高职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

2.2 高职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现状可以发现,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①功能固着。在学习中,功能固着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性。②权威迷信。有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思维惰性。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它不但养就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奴化了学生的人格。

(2)知识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两种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①见树不见森林。这导致了知识吸收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它使得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相互联系、融会贯通。②学不致用。知识无活力化的另一后果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于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三、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教学

3.1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3.2依托常规管理活动,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1)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来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如:每周的班团主题班会活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引导。(2)以创新沙龙和金点子创意论坛作为平台,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训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品格锻炼方法和组织形式。(3)积极组织和充实创新社团,培养学生中的创新骨干,为创新大赛和创新活动储备骨干人才。

3.3 借助教师创新工作室,完善创新教育培养方案

(1)结合学校优才培养计划和创新教育任选课培养方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形式,指导全校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任选择课学习创新知识,效果更好。(2)建立以教师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以服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科技创新为内容的,师生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研究。(3)总结师生合作、学生间的协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共同参与,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术攻关为特色的案例,充实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计划,指导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顶顶岗实习工作开展。

3.4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一是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强化科学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地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如建立科普宣传栏、设置科技网站和栏目、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知识大赛、科技制作发明展览、科技科普讲座等活动。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及内容,培养大学生甄别、预测、评价、批判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效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了解掌握科技史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三是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科学素质。

四、结语

总之,高等院校担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要积极探索、研究、践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2020年跨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利荣.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第5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5-01

摘要: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类作为大学生当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并就培养其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析 音乐类 大学生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使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对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并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之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音乐类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

音乐表演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专业,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任何挫折的成长,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据学生反映,他们从几岁开始到进人大学前的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因而进人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有的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如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督导,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2、自信与自卑心理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和较强的自信心,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要从事表演所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能否站到舞台上,能否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起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进入到大学后,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它们可能由原来是最好的,变为普通的,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地学习和生活。

3、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艺术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使得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因此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有时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无意中就把这种困惑和烦恼解除了。但有些学生在面对有些问题时,单靠他们自己,仍然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就要求有关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及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展极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5、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针对音乐类大学生情况,作为教师,除了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外,还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正确的对待环境的变化,帮助其客观的审视自己,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之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化,通过组织新生交流入学后的感受,学习经验等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第6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素质教育 渗透

从目前我国各中学的实际教育情况来看,虽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广为流传,但由于受到教学制度、课程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英语教师认为素质教学的普及性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一个学生的素质多么优秀,都无法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其次,个别初中的领导阶层只抓成绩,不重视素质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只会做答题目,不会说,不会实践,造成教学死板干硬。到最后,形成“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尴尬现实。因此,笔者针对英语学习的特点来阐述素质教育的渗透形式,以便为初中英语的素质教育提供有效参考。

1. 转变教学观念及方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观、学习观及目标观等方面不同。所以,在倡导融入素质教育之时,我们需要对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合理的修改,这也是彰显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时代性、进步性的重要途径。针对上述观点,笔者对转变观念,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如下总结。

1.1 教育观

目前,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他们很少去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这便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死板性和应试性。因此,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开展素质教育入,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便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学习观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我国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是为了升学考试、提高成绩,至于学到的知识是否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所帮助,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而这便导致大多数学生虽然成绩优秀,却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变成知识的傀儡。基于此,素质教育不仅可以灵活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全新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听得懂、可以说”的语言学习目标。

1.3 目标观

以往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不过由于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及时培养出综合能力优秀的人才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基于此,对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提高学科教育的生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这是锻炼他们英语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2. 遵循语言特点及规律

语言学习的方法和特点主要在于听、说、读、写,只有达到了这四点的要求,初中生才能够合理地使用英语。而基于素质教育的前提,在培养合格的四个要素时,笔者做出了以下的思考。

2.1 “听”“说”素质教育的思考

英语学习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所以,在确保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基础上,对“听”、“说”两方面进行培养,这也是彰显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在培养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者教师示范朗读,以便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听”的能力。之后,再围绕课文让学生互相间对话,从而提升他们“说”的能力。

2.2 “读”“写”素质教育的思考

“读”以阅读为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英语教学中较为主要的存在方式。不过在以往课堂阅读训练中,学生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过于注重对语法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阅读方面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经典课文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其次,“写”更是测验学生对各项知识掌握是否到位、灵活的主要标尺。

3. 结束语

“应试教育”曾对我国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误导,而在它的影响下,素质教育更是难以得到传达和开展。另外,“应试教育”还导致大部分英语教师将重点放在“成绩”上面,忽视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学习死板,不灵活。而在上述基础上有效融入素质教育,将“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革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加强,熟知语言学习的规律,最终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1] 苏君阳. 素质教育认知论的误区及其超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11).

第7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途径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实现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评价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足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的群体实现共同决策”,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评价中的共同责任。多主体学生评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本人自我认知的积极性,同时测评要素全面,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也提高了学生评价的效度。

第8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网络平台 校际协作 素质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on Quality Edu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Take X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1 + 1"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on as an example

CHANG Lili[1], LI Qingxiu[1], DOU Huaizhen[1], AN Yiqiang[2]

([1] School of Animals Engineering, X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006;

[2] School of Pharmacy,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4)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carry out "1 + 1" hope project to affe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s well as engineer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that appears,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this model to stud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network platform; intercollegiate collaboration; qualit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 基于网络平台的校际协作素质教育研究背景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指利用因特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利用相互间的差异学习交流。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与网络共享。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网络在各个学校间开展校际协作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我校参与的多所高职院校“现代宠物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②等都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基于此,结合我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现状,笔者尝试性地将“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这一理论应用到学生素质教育方面,与徐州医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根据大学生和中高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生活、心理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1+1的希望工程”为主题的学习、生活、心理互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基于网络平台的校际协作素质教育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2.1 基于网络平台的“1+1希望工程”校际协作项目简介

基于网络平台的“1+1希望工程”校级协作是江苏省2012年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重点课题,旨在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校际交流学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主要由笔者所在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徐州医学院协作参与,一方面借助于网络平台,两校间采用“1+1希望工程”这种协作教育模式,将两校学生的互帮互助对接起来;另一方面,在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及新媒体使用等进行广泛调查研究③的基础上,围绕着素质教育的主题,我们开展了“生命的奥秘”“放飞梦想”“环保之旅”“宠爱有家”等一系列活动,采用主题研讨的模式,观察了解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指引作用。

2.2 基于网络平台的“1+1希望工程”校际协作素质教育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校际协作素质教育实践教育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并制约着活动的开展,值得我们重视。比如:(1)资金的限制、距离、时间矛盾。搭建网络平台,项目活动的实施往往需要经费支持,除了经费问题外,校际协作中的两个学校往往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协作项目需要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就得解决(下转第17页)(上接第11页)交通问题;此外,因各自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学生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就得协调时间问题。(2)校际协作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网上交流进行引导,传导正能量,教师的指导方法需要调整。(3)如何确定素质教育的学习主题及具体内容也是一个关键问题。(4)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设计不合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协作开展不充分,学生的协作活动容易流于形式。(5)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进行分享交流,达不到活动的要求。

2.3 实现网络平台下校际协作环境下素质教育可持续性的途径和对策

笔者主要采取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如下:(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展多种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协同素质教育协作,通过QQ群,网络论坛等即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将教育主题、任务、图片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回顾性收看,查阅,尽可能将素质教育项目实现网络化,解决校际协作过程中的距离问题、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实现资源共享。(2)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网上平台交流在正常合法的条件下进行,老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担任网站、群内管理员,一方面对学生的交流群进行管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提出适当要求,对交流平台进行分区管理,定期学生的交流心得、学习成果、图片、“心灵鸡汤”等,使学生乐于交流,使学生的交流在温馨、放松、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中进行。(3)素质教育范围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大化小,逐渐细化,这就需要在确定具体活动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找出学生目前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最普通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4)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协作流于形式,学生协作开展不充分,则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例如我们的“宠爱有家”项目就充分借鉴了“中国好声音”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协作进行,学生上传共同分 享,网络投票等方式进行,项目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5)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则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水平的培训,这个培训可以在网上进行,管理员定期学习视频和链接,使我们的学生能找到学习途径,尽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将两个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1+1希望工程”这种模式联系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加强了校际间师生的合作,尤其是对中高职学生而言,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社交能力,培养了责任感和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总之,基于网络平台的“1+1希望工程”校际协作模式在学生管理上可以进一步推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下“1+1”希望工程校际协作模式研究”(2012-R-21451)

注释

第9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实践体验

[作者简介]黄勇鹏(1980- ),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韦莉莉(1978- ),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48-02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体验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学生的学习过于功利性、金钱化,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2)道德素质严重滑坡。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心差、目无组织和纪律。(3)心理素质差。如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低、社会适应性差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4)职业素质的缺乏。由于学生过于追求功利,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诚信缺失、工作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实践体验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三大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学制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因此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应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建设少而精的文化素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开展人文教育,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熏陶。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开设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

文化素质的实施首先体现在课程上。高职院校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素质课程。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实施包括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和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主旨在于为学生提供宽范围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完成学习。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要精品化,宜精不宜多,重质不重量;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和专业,多结合实例讲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接受等。

2.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探寻专业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及科学精神,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寻找出专业课程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把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②

3.隐性课程。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开设显性课程以外,更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性。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艺术、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表现力、创造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组织沟通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渗透到班队活动、日常学习、养成教育中,帮助学生在文化的培植中生成良好的人文素养。③

(二)注重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多开设能够增强学生实践体验的德育活动,利用多样化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为此,需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班级环境的布置要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性,例如在教室里设置书柜,学生可将自己的书籍放在书柜里与其他同学资源共享。再如,还可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先进的人、事,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2.注重开设日常的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都有一个班级管理岗位和劳动岗位,并实行竞聘上岗及轮岗、下岗等制度,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同时定期开展班会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感受,也对其他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体验化德育要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④

3.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高职院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是学生休息、休闲的地方。因此,体验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在宿舍层面上。学校要制定出系统化的住宿规则,并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方面,帮助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和自护能力,并学会生活,掌握生活常识等。

(三)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校园文化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通过课程这一主要途径外,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优美、行为文明、设施齐全、精神高尚的校园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是校舍、教室的布置以及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如雕塑建筑、文化名人塑像等,从视觉、感觉上去影响学生。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建设思路,创造出精心、精致、高雅而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环境的审美化布置,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能说话”。校园物化环境建设既要遵循艺术化、人性化的原则,还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2.校园精神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经常性的举办各类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科技竞赛、辩论赛、电影欣赏、主体班会、读书活动、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培训指导等,增加公益性、集体性;营造良好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丰富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重视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的影响;鼓励学生开设各色各样的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项目,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空间。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学生评定挂钩,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⑤

(四)开展面向职业生活的实训实践

实训、实习和实践是高职学生由高职职技教育走向未来职业生活三个循序渐进的重要环节,高职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要在实训、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

1.注重职业环境的营造。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要模拟真实工厂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生动的实习场景,同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营造人文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强化质量知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锻炼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组织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课外实验实践基地,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高文化、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院校既要培养职业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又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合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使命。教育者在进行文化素质培养时,既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采用以往的空泛、灌输或压制的方式,而应将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受性,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2-06-08.

②(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5.

③周海波.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报,2006(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