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科医学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北京;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医学的模式在逐渐转变,医疗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然而"看病难"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中,被称作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2011年国务院规范了全科医生制度。但中国目前的全科医生制度要如何发展?全科医生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服务?全科医生医疗服务体系怎样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的国情?一直是国家在探索,百姓很关心的问题。
现实向我们展示了在医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内发展全科的可能性。北京市三甲医院多,且交通便利,可能比去社区卫生机构更便捷;依托三甲医院强大的技术优势,将一部分患者带进社区医院,这在客观上使三甲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可能成为连接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桥梁,真正承担起双向转诊的任务,从而带动社区医疗的发展,做到减缓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那么在三甲医院设立并发展全科医学科有哪些优势呢?
1医疗角度
1.1人力资源优势 三甲医院的医生多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专业素质及人文素养较高;且经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更系统全面地从事临床工作。
1.2医疗技术优势 目前社区医院的诊疗条件比较简陋,检测手段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诊疗需要。而三甲医院的诊疗设备先进、诊治流程规范,可以使患者尽快得到全面、系统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被反复询问及接受检查的时间,更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
1.3综合实力优势
1.3.1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医院里老年患者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常常同时合并多系统疾病,即使病情稳定,到三甲医院也不得不到2~3个专业科室就诊,非常麻烦;另外,专科医师有可能只考虑本专业的疾病,导致会出现合并多系统疾病的患者用药过多或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而在全科就诊可以实现对此类患者多种疾病的综合管理,解决患者奔波于多个专科的实际困难。
1.3.2有初诊检查的优势 有些患者说不清自己该看哪个科,三甲医院的全科应该是最初的、最合理的选择。在这里对患者进行最初的询问、检查,将患者推荐到相应科室进一步诊治;许多复杂、疑难的疾病同时涉及多个专业,在全科设立病房可解决患者因多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各个专科相互推诿的问题。这样做,应该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看病难"的局面,依托现有的医疗体制和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由此,全科门诊分流了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可以为专科节省部分号源。
2教学角度
2.1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在三甲医院完成临床轮转,但在轮转期间各个专科只针对本专业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受训者仍缺乏整体意识。在三甲医院设立全科医疗科后,会有专人负责轮转过程中的全程督导,更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2.2中青年医师成长 二、三级医院的中青年医师成长需要经过系统的专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专科医师也必须具备坚实而宽广的全科基础才能系统全面的诊断和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在三甲医院内设置和发展全科医学科,设立门诊和病房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全科医学的教学工作和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包括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全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全科研究生的培养、全科医师的持续继续教育以及全科医师的师资培训。
北京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几所三甲医院确实设置了全科医学科,如宣武医院、友谊医院等,但它们都设在医院本部之外,和社区的全科医学类似;或医院把全科医学科挂靠在老年病学科、呼吸科等,没有起到全科医学科真正意义的或只是挂名,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以我院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积极响应北京市卫生局号召,于2009年率先建立了全科医学科,开创了北京市在三甲医院从事全科工作的先河。安贞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安贞医院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局全科医师规划化培训基地、中国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及社区全科医学教研室。2013年被中医管理局评为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为此争得北京市发改委首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改造经费3000万。该科室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目前日均300名左右的就诊量,随着安贞医院的全科医学科的成立,所管辖的社区医院也逐渐壮大起来,病源渐渐增多;有的老年患者专程把自己医疗保险关系转入安贞医院,用老百姓的话说:"在这儿看病太方便了"。全科医学科要真正意义成为连接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桥梁,这也是北京三甲医院内成立全科医学科的典范。当然还存在困难很多,比如院领导要统一思想、建设完善新型科室:目前存在的诊室很少,没有病房等。但相信,只要有信念,就有成功的希望。
现有的医疗形势和实践均证明,在三甲医院单设立全科医疗科不仅可行,而且应该得到推广:即方便许多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就医复诊、检查、取药;又缓解专科看病难、一人多种疾病要多个科室排队看病开药;同时解决医院拥挤现象;又给社区患者上大医院看疑难重病建分诊大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即能做到双向转诊、又能起到小病上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良性循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杨,王碧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及稳定全科医生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697-700.
[2]程艳,胡江,刘铮然,等.全科医生在三甲医院中的培训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6):124.
[3]李健.论中国的全科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3):37-38.
[4]杨艳红,裴汉军,张杰梅,等.全科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1):106,150.
[5]劳婉桃.综合医院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3(11):43-44.
[6]李健.论中国的全科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3):37-38.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要解放思想,我认为首先得走出害怕解放、拒绝解放、乱解放的误区。
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领导责怪、怕同事嘲笑。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
二、是拒绝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部门领导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领导指示做就行了,拒绝解放。
三、是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发展。
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幼儿园的人事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人事制度,做好基础工作,创新常规工作,为人事工作在幼儿园的全面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人事工作就是单位人事部门的事,人事管理牵涉到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人事工作既有权威性又有服务性。长期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幼儿园的人事工作紧紧围绕为幼儿园发展服务这一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学校以及幼儿园人事管理工作文件的精神,紧密联系幼儿园的工作实际,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幼儿园的人事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幼儿园人事工作长效机制,为实现幼儿园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人事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人事工作的专干,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它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推动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自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着手幼儿园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教师的职称考评、认定工作以及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管理工作等等,尽管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整天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但我都会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我认为这是我的工作,不管多么辛苦我都会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工作,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我不可能是最好的,但我会为每一的“更好”而努力。
人事工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理顺好人事关系,对于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行政职能作用都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当好幼儿园领导的好助手,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人事专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人事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推进工作,提高水平。
2、同专曾说过:“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宜,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作为大会主题之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事工作的基础是人,做好人事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个单位的人事工作,是以单位内部的人和相关的事及与单位内部的人与事相关联的人和事为对象,做好一个单位的人事工作必须立足以人为本。
二、人事专干要肯于实践、肯于创新、肯于吃苦。
为了方便资料查阅,我将本园教师的所有有关人事资料整理成一本材料,作为我的工作资料,今后许多项目需要查阅时,我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当中为园领导提供资料。许多老师想了解自己的某些情况,我一查就知道了,老师们看了我的这本资料,感慨的说:要整理出这本东西,那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吧?是啊,我为了整理出这本东西,不知道设计了多少方案,做了废,废了再做,最终化了将近 20天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三、人事专干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总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感觉自己半年来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具备了人事方面的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好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人事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工作。这些性质要求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素质。
1、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熟悉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如调配、任免、录用聘用、考核考察、政审、奖惩、工资、教育培训等工作情况,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并能用以指导工作,保证人事管理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方向。
2、要熟悉党的历史。人事档案材料的许多内容,同我党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有关,了解党的历史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才能把握有关的档案材料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正确地认识某些档案材料的保存价值。
3、要精通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如收集、鉴别、清理、保管、转递和提供利用等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工作方法,以及计算机的运用,档案保护技术等科学技术知识。
4、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坚决杜绝一切失密的现象和的行为。
五、人事专干需要顾全大局,作为教师的人事专干更要服务好教师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人类的灵魂,首先要有一台能塑人类灵魂的好机器,怎样才算是一台好机器呢?我认为这台机器应该具有无论外界条件多么的恶劣,无论别人想怎样的损坏你,你都能够抱着一种宽广的胸怀接纳,同时感化他,我想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关心同事的生活,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事,敞开胸怀,容纳同事的误解、容忍同事的不讲道理的言行,减少与同事产生的误解,有时静不下心来之时,我也会感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可以误解我,我要怕伤害别人呢?但仔细一想我毕竟是一位中层干部,为了幼儿园的稳定为了管理者的方便我应该配合园领导尽可能的减少与同事们的矛盾。
六、通过建立健全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和主动服务,促进了幼儿园人事干部工作以及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和主动服务,我们主要强调了“五个重视”,即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确保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及时归档;重视与园内外相关部门联系,主动收集、补充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重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鉴别,确保干部人事档案全面准确;重视档案材料组织整理工作,做到分类准确、层次清楚、排列有序;重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使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七、要勇于科研求创新,
1、探索创新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有的职责,也是社会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顺应时代付于给我们的历史重任,参与人事电脑操作培训,勇于在人事工作方面多使用现代化的武器,不断寻找能人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力求能在人事的工作领域寻找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2、人事编制工作就是要围绕重点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使各项工作都能既突出重点又力求全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今后,无论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对全局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创新载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要擅于抽丝剥茧,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八、人事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深的业务知识,还必须具有把握政策的水平、改革创新精神、调查研究能力、协调能力、敬业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做廉洁自律的楷模。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罪犯;监狱行刑
[作者简介]李云峰,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湖南湘潭411105;贺惠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访问学者,湖南长沙410131;包一呼,就职于吉首监狱生产科,硕士生,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D9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97-03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监狱行刑工作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发展的瓶颈却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在较长时期内,对“监狱行刑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命题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理论上的争鸣,也导致了实践中的犹疑。在归纳分析有关论述的基础上,笔者斗胆为辨伪求真而进言。
一、对“以人为本≠以罪犯为本”的解析与推理
(一)属性分析:罪犯≠“人”
从表面上看,在监狱行刑活动中的人,主要是监狱警察与罪犯。监狱警察既然是行刑人,自然不应把自身作为行刑之“本”。那么,在对“监狱行刑应以人为本”不存疑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罪犯这一群体就理所当然是以人为本所指的“人”呢?
首先,罪犯并非全然是以人为本中的“人”。一是在政治层面上,罪犯是“边缘人”。根据权威解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言外之意,最广大人民群众之外的某些人,是对立面而非“本”。当前,尽管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且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尽管和谐哲学已逐步取代斗争哲学成为我国政法工作的基础理论,尽管普通刑事罪犯不再被简单定性为对象,但罪犯毕竟是实施了“孤立的个人反抗统治秩序”(即犯罪)的行为,并在与国家政权的斗争中被“俘虏”了的人,对其优待是人道之义,以其为本则要看他是否“投诚”(对暂未“投诚”者应暂时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外的那些人)。在行刑实践中,部分罪犯试图逃避惩罚、抗拒改造,甚至继续危害社会的潜在威胁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这也充分证明,罪犯是处于敌我关系边缘的人,不再先入为主地把罪犯当敌人,也不能不分对象地把罪犯当自己人。对执意要继续为恶者,应当理直气壮地依法施以手段;对有意悔过自新者,则要不计前嫌地欢迎他重归人民阵营。比如,对死缓罪犯,若其在缓期执行期内再因故意而犯新罪,说明该犯执意要与社会为敌,因此应依法执行死刑;又如,对所有罪犯,不管其改造过程是否有波折反复,只要其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都将依法给予减刑假释的机会。二是在法律意义上,罪犯是“特殊人”。主要体现为:罪犯的权利义务情况特殊。当前,李步云先生等老一辈法学家所极力主张的“罪犯也是公民”的系列观点基本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现行法对罪犯的公民权予以了充分的保护,如《监狱法》第七条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但是,因监禁刑的根本属性使然,罪犯人身自由权等部分权利被依法剥夺或限制;依附于人身自由的部分权利也因此部分甚至完全无法实现。与此同时,“罪犯有一定的权利,更要尽一定的义务。我国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罪犯都必须严格履行。除此之外,罪犯还有服从管教,遵守改造纪律等义务”。
其次,以人为本中的“人”也不仅仅指罪犯,否则,就成了某些学者所主张的“一切为了罪犯”。这种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病人”等其他领域以人为本思想的简单移植,在监狱行刑这一特殊领域必然“水土不服”。原因很简单:在监狱行刑领域,主体间直接存续的关系以“对抗”为主要特征,这与其他领域主体间直接存续的“服务”关系有着重大的根本差异。根据我国刑罚关于一般预防的理论通说,犯罪人因罪获刑而成为罪犯后,行刑机关对其发动以惩罚与改造为实质的对抗关系,意在抚慰被害人以及教育社会公众(特别是对其中的潜在犯罪人予以威慑)。可见,监狱行刑以人为本的“人”还应包括受害人在内的社会公众。
(二)形势评估:监狱行刑“以罪犯为本”不可行
首先,“以罪犯为本”将使监狱行刑目的难以完全实现。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刑罚不外是社会对违反它的生存条件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马克思语),监狱行刑作为将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其主要社会职能是“对抗犯罪,实现自卫”。从我国监狱行刑法律规范的立法本意和法条规定来看,刑法承担着“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任务(《刑法》第二条),其主要措施和手段是刑罚。刑罚的发起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刑法》第一条),刑罚的执行是为了“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狱法》第一条)。可见,我国监狱行刑的目的兼顾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有机结合。监狱行刑若以罪犯为本,“特殊预防”的目的或可实现,而“一般预防”的目的将遭冷落,这种顾此失彼的后果很难被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其次,“以罪犯为本”将使监狱行刑功能大打折扣。笼统而言,“刑罚具有报应、预防、威慑、谴责、改造、感化、鼓励、抚慰等功能”,监狱行刑以罪犯为本,固然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针对罪犯的部分功能,相应地却削弱了针对社会、受害人的部分功能。比如说,报应功能是监狱行刑的固有之义。通俗地说,即算报应之外的其他行刑功能全部舍弃,监狱行刑仍可称之为监狱行刑;反之则不然。报应功能主要体现为,通过对罪犯人身的监禁、言行的拘束和需求的管控,使罪犯深刻感受到受刑的痛苦,使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实质的正义。实难想象,在以罪犯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监狱行刑如何发挥报应功能?
最后,“以罪犯为本”必将在监狱行刑实践中面临三大困窘。一是法律困窘。罪犯的受刑期限和基本待遇受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所约束,要挣脱这些约束而体现罪犯的额外权利和保障罪犯的其他需求,原则上是不允许的。行刑实践中,以创新之名对罪犯婚姻权、生育权等诸多应然权利的保护,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更何况罪犯因服刑而导致人生挫败、因监禁而形成监狱人格等众多衍生后果,一般不能获得更多的弥补和挽救机会。二是环境困窘。罪犯的需求满足与利益实现更多的取决于服刑环境和条件是否许可,绝大多数罪犯在服刑期间的部分正当需求和某些合法利益,往往因实际困难而不能实现。例如,对罪犯进行技术教育,为其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这是于法于情于理都应极力促成的目标,却因客观上的条件限制和行刑者
主观上的本位思想,实际上很难实现。三是道德困窘。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德报怨”式的宽容还难以成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受害者)对待罪犯的基本情感,对罪犯施以惩戒、施加痛苦,仍是监狱行刑主要的道义使命,一般情况下,让罪犯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方面享有过高水准的待遇,势必招致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
基于“大多数罪犯可以改造好”的判断,“监狱行刑以罪犯为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监狱工作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曲解性的引申。应当强调,对不可以改造好的罪犯,应理性地确定“不使为害”(李斯特语)的目标,而不能一厢情愿地也纳入以人为本的“人”的范畴中来(当然,确定哪些罪犯不可以改造好的标准和程式极为重要,这是本文题外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要自觉地把监狱行刑放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考量,这样才能清醒地认识到监狱行刑以人为本中的“人”还包括社会公众(对潜在的罪犯暂不宜排除)。所以说,监狱行刑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罪犯为本,也并非完全地将罪犯排斥在“本”之外。
二、对“监狱行刑以人为本”的反思与重构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具体贯彻落实到监狱行刑领域,最终目的是要促进监狱行刑实现以“行刑理论更加先进、行刑法制更加完备、行刑实践更加高效”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是,在深刻反思“以罪犯为本”等片面认识及做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监狱行刑的特性和实际,全面实现“监狱行刑以人为本”的理论重构。
(一)对有缺陷解读的反思
在监狱行刑领域,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以罪犯为本”的主张,确有值得肯定和谅解之处。一是转换思路、改进工作的良苦用心毋庸置疑。较长时期以来,我国监狱行刑重视权力(行刑权)的实现而轻视权利(个体权利)的保护,重视社会防卫而轻视个体改造,“在防卫社会的旗帜下,剥夺再犯罪能力的需要往往压倒了教育和矫正的目标”。在行刑实践中,不论是完整而严密的法制体系,还是高效而坚决的工作措施,其目标指向都是将“刑”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和提出对策。就此而言,“监狱行刑以罪犯为本”这种主张的提出和实践,也可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二是没有斗争、共建和谐的良好愿景令人向往。不加鉴别地将所有罪犯作为监狱行刑之“本”,隐含的理论基础是行刑者与受刑者之间无敌对关系,寓意的善良前景是所有受刑者在受到感化和激励后都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惜事与愿违的是,少数罪犯仇视和对抗国家和社会的心理定势难以改变,行刑者与受刑者在某些方面有利益冲突而不能相容,将这一部分罪犯列为行刑之本,无异于自行缴械、自取其辱。
(二)对理论体系的重构
在严格界定“人”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监狱行刑以人为本”理论体系,主体工程是对监狱行刑发展系列基本问题的解答。
首先,从发展目的来看,监狱行刑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公众和大多数罪犯的根本利益。作为“减压阀”和“隔离带”,监狱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作为特殊的学校、工厂、农场,监狱是有心悔过向善的罪犯的新生摇篮。监狱的职能和作用主要通过行刑活动来体现。这就要求监狱行刑要切实担负起社会防卫的重任,也要有效实现重塑新人的目标。在统筹实现这双重目标的过程中,要把“人”的根本利益作为监狱行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为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目标和提高改造质量目标,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大多数罪犯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为切实保障罪犯合法权益和有效满足其正当需求,并通过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系列活动为其再社会化奠基铺路。
1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医学学科专业,面向社区与家庭,融合了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覆盖范围广,强调以人为中心,是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的社区服务的长久、整体的维护。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专门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的新型医生,能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全方位负责管理生命、健康与疾病。
2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正式地提出了全科医学的概念。1989年11月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召开并成立了北京全科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成为首家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并于2000年7月成为卫生部直属的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广泛覆盖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培训网络。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制定了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至此,我国的全科医学步入正规渠道。总理于2011年6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在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个合格的全科医生。
3全科医学的特点
“以人为中心”是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病人要进行综合、持续并具有个体化的照顾,最大化的协调、利用一切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资源。(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3)增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感,加强对被服务者的长期照顾。由此可见,全科医生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医学及医学以外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以及高尚道德及情操、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更加体现医学的公益性。
4我区全科医学的展望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起步较晚、水平低、缺少经验。因此,结合实际、综合考虑、科学安排、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原则,使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尽快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1培训计划。
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取决于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模式。国外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有3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1]。从美国、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即学生经过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再经过2~3年左右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经考试合格后,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北欧芬兰对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除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学历教育[2]。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和基层卫生组织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管理体制、培训经费、职称和待遇等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是全科医师规范化教育和岗位培训。而岗位培训是现阶段的重点[3]。由于在岗培训的时间短,这给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的安排带来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一定的总学时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2)开设的培训课目应避免与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相重复。应包括一些新的课程如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心理咨询、行为医学、临终关怀学、医患沟通学和相关的人文学科等。(3)根据我国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需求,适当增加部分课程的学时数。从近日上海市对某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看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医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58•5%;认为中医药有必要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人口总数的2•9%。因此,为了使医务人员受训后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中医学为社区的居民诊病治病,中医学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此外还应增加老年医学、心理咨询、康复医学、生物全息诊疗学及临终关怀学等课程学时数。(4)应安排社区实习,时间为8~10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学校专业的规范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三结合培训道路,以满足全科医学多层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训教材。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全科医学培训教材,除了预防医学、社区保健和康复医学教材外,还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区居民的具体健康需求,增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根据这样的课程编写合适的教材。(2)实用性原则。教学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3)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不断丰富,教材编写应及时反应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适当的原则。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内容要精选,字数不易太多。(5)综合平衡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要考虑到综合平衡,不能重临床而轻预防、保健、康复,反之,也不能重预防、保健、康复而轻临床。(6)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不仅要使受训的医务人员掌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一定的临床技能以及与病人沟通、协调的技巧,使其培训后尽快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已出版了几套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如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科医师培训规划系列教材”、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持编写的“全科医学系列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还有待改进。
1•3培训基地。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刚起步,由于人员、资金及政策配套等问题,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目前,全国有178个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4],但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单一的问题,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这不仅给全科医学培训实习带来了困难,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实践,而且会影响受训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快全科医学的培训基地建设是各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当务之急。目前,从我省已申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医学院校情况看,大多都没有建立自己稳定、规范的见习点和实习点。本文认为可分两步去解决: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一些较为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见习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可与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或改建几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保证见习与实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规定一些硬性指标。如人员素质要求及配比、营业面积(工作环境)、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机器设备等)、服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等。
1•4师资培养。
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开展较晚,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严重缺乏,而且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偏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科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来自预防医学专业或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既没有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培训,又缺乏社区卫生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很难保证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卫生厅对省内全科医学培训院校进行了考核,并对承担《全科医学总论》的教师进行了资格认定,这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2)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迟缓以及全科医学教师“半路出家”的经历所限,使得全科医学教师的临床经验先天不足。
(3)缺乏必要的现代电脑网络化教学知识。因此,就目前的状况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全科医学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帮助其建立全面、正确的全科医学观。其次,组织、安排全科医学教师定期参加社区的卫生服务实践。全科医学主干课的教师必须深入社区,不能纸上谈兵,否则就很难向学生传达全面准确的全科医学思想。加强全科医学培训教师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三是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四是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五是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从事全科医学主干课的培训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考核及职称评定。
【关键词】循证医学;全科医学;教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21-0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医学界乃至全世界。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1]认为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这句话定义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的结合,并指出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循证思维的主体。全科医学强调的以人为中心,力求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与循证医学医疗决策结合患者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全科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是积累了传统医疗的成功经验,结合独特的执业范围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机整合的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由于全科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全科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比普通专科医生更为复杂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传统医学教育所无法涵盖的,这就需要全科医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循证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最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Shin等将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EBM课程与传统医学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毕业生在掌握高血压的最新诊断、处理知识上明显优于后者的毕业生[3]。李迎春等[4]的研究也显示在全科医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喜欢采用循证医学进行全科医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中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引入循证医学促使学生不断探求新的知识,树立循证的思想。只有循证的全科医学教学才能塑造众多优秀的具有横向整合知识的社区医疗工作者。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于20世纪后期,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也带来了医学科研的迅猛发展,据统计,Medline每天有大约1500篇以上的新文献,掌握正确评价医学文献真实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系统、全面而又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将设计科学、结果真实的文献用于医疗、科研实践中,是全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教授曾经说过:“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中,有一半在十年内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刘昌文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实施循证医学教学一文中提到,美国内科医学掌握医学知识的水平与其毕业年限呈显著负相关[5]。尤其基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保健的特点,更注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而这些知识最容易被忽略而疏于更新。有专家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由教授新知识转为教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目前有最佳证据、评价并综合分析最佳证据,从而正确使用结果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因而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实现高效终身学习最佳路径。
2 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循证医学教学
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结晶。要想在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成功实践循证医学教学: 第一,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包含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同时还必须对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有一定的认识。第二,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查阅研究证据的方便。除具备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 如Med line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及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或杂志如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 based medicine reviews, EBMR),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 还需要具备一些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ScienceD irect全文数据库等。第三,采用PBL教学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6]。
3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机遇与挑战
全科医学跨越了各个临床学科并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紧密结合,又涉及与患者健康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建立医患关系,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和重点人群保健中,还涉及社会医学、社区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人类学、替代医学等学科领域,因而作为全科医生需要拥有多学科横向整合的知识。作为一个复杂又新生的学科,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学科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育难以学生带领完成知识整合的重任。循证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他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三者的结合,要做到这些,同样需要知识的整合与横向联系。这些背景,使全科医学与循证医学的有机整合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仍需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循证医学是一个新兴学科,许多全科医学老师本身还缺乏必须的循证医学训练与实践,对循证医学模式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的出现偏重推理和个人经验,轻证据和客观事实,对已有证据视而不见等现象。另一方面,全科医学涵盖的范围很广,而循证医学在其各领域的发展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基层医疗版块有大量相关证据;但有关生命质量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证据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全科医学的需要。因此,循证的全科医学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面临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家骥. 全科医学概论. 2010. 科学出版社.
[2] 齐殿君, 王爽, 何旖旎, 于晓松. 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07): 784-786.
[3] Shin JH, Haynes RB, Johnston M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self-direc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life-long learning. CMAJ. 1993. 148(6): 969-76.
[4] 李迎春, 陶兴永, 胡传来. 循证医学在全科医学案例讨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06): 81-82+122.
关键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更是科学规划社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2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2.1国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70年初正式被确立,全科医学这门学科被北美的一些临床上的医学专家提出。最初,全科医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在1968年,医学专家们正式提出了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它就是家庭医学学科。之后在加拿大、 澳大利亚都陆续开始了与全科医学人才相关的一系列培养项目。1990年,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进行了关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现今,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的建立以及一些住院医师学习全科医学技能的培训。
2.2国内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独特的中国特色,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事业从改革开放到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建立和弘扬以及发展,随后又经历了改革、 调整及复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部分。
3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全科医生质量有限 因为我国对于开展全科医学的教育比较落后,全科师资严重缺乏,培训基地和教材不完善,还有一些培训的工作不合理,规范化的培训宣传和普及很艰难,困难重重[1],社区全科医生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很少,导致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虽然有一些通过转岗和规范化的培养,培养了一些专业的全科医生,但目前,仍有较大差距,对于社区卫生发展的要求及居民的需求来说,这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2]。
3.2全科医生培养方式不完善 目前提高全科医生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是继续医学的教育,我国在积极实行的"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只解决了这门学科的入门问题,但目前全科医生只能通过参加专科医生举办的继续教育课程来进行继续学习,继续教育还是严重的缺乏,即使到更好的医院进行进修,也还是专科医生来指导全科医生,这样对于那些全科医生来说就缺乏了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所以,对于提供针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师资和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管理能力和诊疗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叫家庭医学, 是一门新兴医学科学,是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社会向群众提供医疗协助、 预防疾病的发生、保健身体,还有病后康复这一系列的指导与服务。全科医学人才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5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1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全科医学教育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必要的途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为一体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和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积极的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加强对教师积极探索和了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的鼓励。
5.2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医学生即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熟练清晰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有利于医学生的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和学校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融合。
5.3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是高职称的人员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不高,专业不突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重要的是居民普遍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服务和医学技能不信任和不放心的缘故。因此,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强化在职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3]。建立全面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人才的实习医院,为一些比较底层的医院的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供全科医师骨干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进一步为岗前培训做好准备,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可信度。
6结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推进,在全科医学的发展和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科教育和医院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充分的提高和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提出的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的服务事业,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庆文,唐红梅.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0.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situation of carrying ou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n the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ese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training status of our country, and made detailed analysis from educa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 training bas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funding of domestic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dentifi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zzles, ma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研究新进展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training;new advance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326-02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美国的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目前都已经十分成熟,全科医生的培养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主要为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医疗人才。它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提高了医学人才素质,目前全科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美国由于建立了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了保障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机制。全科医学在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全科医生的培训都已经十分成熟。
1966年,英联邦启动了第一个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我国香港特区于1985年开始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我国台湾地区在1987年开始办理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甄审工作。继美国之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启动了全科(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1 我国目前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我国正式提出全科医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引入全科医学已经有20多年历史,然而进展缓慢、甚至是发展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①我国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专业,尚未形成一支专职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大部分是由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科兼职教师,承担全科医学教学工作的,目前,医学院校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为数并不多。②我国的一些专业人士不知道全科医生应该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认为在中国“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非常模糊,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范畴以及全科医生应该如何开展不甚了解。③全科医生工作环境一般,不能足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设施、设备水平严重落后。第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不愿意在小医院就诊,认为全科医生看不了大病,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
我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科医学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应逐步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由于开始时间上的滞后和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不重视和观念上的偏见,使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将应该有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而2011年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2008年9月对34个专科基地中的15个基地展开了调查。全科专科基地的医院级,大部分是三级甲等医院。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全科专科医师培训情况及专科基地建设情况,15家参加调查的基地中有3家没有起动规范化培训,不同的省有不同的管理部门,这些医院中哪些科室来承担管理这些工作各不一样,招生人数113人,其生活费的补贴各省情况也不同。
2 我国目前全科医师培养体系与模式分析
2000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应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并且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等。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中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4年,具体包括33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3个月的理论学习,12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北京、浙江、上海、天津等省市开展了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2003年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立题,进行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准入和管理制度的研究。目前理论研究结束,确定了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开始进行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全科医学作为18个普通专科之一,纳入到试点。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与模式,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师制度和基地管理进行研究。因为起步晚,各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所以才导致以前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2.1 全科医学医学院教育体系分析 培养全科医师的必要前提.是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由于教育部尚未把全科医学相关教育纳入必修课,学校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探索有效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尤其是医学院校全科医师教育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1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全科教育尚未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发展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全科医师已被纳入医师人才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居住社区化,是使这些地区全科教育 “先走一步”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地方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全科概念。无锡市是2008年才开始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截止2012年3月,无锡才产生首批29名获得《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师。由此可见,无锡地区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社区实践基地均在建设与发展中,全科医师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2.1.2 学科定位尚存在分歧 《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全科医学作为未来我国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但国家现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全国统考制度和国务院学位专业目录中,尚无全科医学教学的教育的内容,培训一考试一录用相脱节的情况制约了全科医学的推广,这种政策冲突对于在职和本科学生的职业选择无疑提供了混乱的信号。
2.2 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分析 2011年7月7日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即将把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全科医生培养的“5+3”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对于彻底改变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落后局面、真正实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 “医改”构想,无疑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战略高度。“5+3”模式在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为他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卫生事业的现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新“医改”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投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资源属于稀缺的阶段。然而这些由“5+3”模式培养的全科医师一定想学以致用;同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必须讲究其经济效益,在目前这种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导致全科医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最终这些“大菩萨”势必会离开这些“小庙”。
“5+3”模式等同于临床医学生的“本硕连读”。就目前大医院的医生的薪酬来看,如果是“本硕连读”留在大医院得到的报酬相对要高许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能支付的报酬距离全科医生的期望较远。付出的高培训成本,希望有一个好的回报,这是可以理解的。面对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失衡中找到平衡心理预期与社会价值观的 “支点”,毕业生到大医院或其他机构另谋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出路,找到平衡心理预期与社会价值观的“支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全科医生的大量流失。
2.3 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管理现状分析 培训基地分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审查、批准认可后,二级甲等或县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备案,分别申请成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培训基地”。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全科医师培训应该使受训人员基本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以及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解决能力,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人才保证。
但是目前各培训基地在如下几个问题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如医院是否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是否有全科医师培训制度和细则,培训经费管理是否有相应制度、有没有专门管理部门,师资队伍是否健全,培训老师是否有相应的资质等。许多培训基地对办学宗旨、目的、任务等方面不够明确;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的概念不明确。
2.4 全科医师培养经费分析 培训经费不足是当前困扰和制约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了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确保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培训人员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会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培训补助,各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培训经费。各类培训基地将被给予一定基地建设经费。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原则上享受所在单位发放的工资和福利,培训经费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按比例承担;培训期间生活费用由受培训人员自理,用人单位可酌情补助。但是关于培养经费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全国各地也不能完成一致,因为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所以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经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刘金进.关于新员工培训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