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第1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对于城市环境的建设有很大影响。园林艺术设计灵活的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让城市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提高城市品位。在进行相关的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领悟园林艺术设计的宗旨,灵活把握园林设计的内涵,将园林艺术设计完美地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园林艺术设计对于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充分将园林艺术设计融入到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本文将从园林艺术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园林艺术设计如何更好地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帮助、园林艺术设计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园林艺术设计的现状

1.园林艺术设计的单一性

绿化一片园林可以栽培品质较少的树种。然而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求全面化、多样化和丰富化,需要大规模多品种的树木进行绿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单一化、简单化的设计理念跟不上城市景观设计的观念,难以满足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需求。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要求种植比较简单化的苗木,这对于当今城市生物链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也会引发植物长势不良。园林艺术设计充分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后,园林艺术设计将考虑栽培绿化的多个方面,对于城市化的景观发展是有利的。

2.园林艺术设计的观念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景观要求的绿化占有率、景点美学观念等因素的要求。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案往往选用山野中粗壮的树木或者树龄很长的古树进行设计。这一常见做法忽视了美学的景点效果,更不符合生态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要求。现代园林设计必须要进行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考虑,既要满足美观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园林艺术设计推进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1.园林设计使城市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

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求城市景观艺术性、观赏性并存。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融入园林设计的思想,将当地特色的珍稀品种融入到城市环境的设计中。园林艺术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元素,改善城市景观的绿化程度和景观结构。园林艺术设计灵活运用到城市景观建设中可以改变城市原有的微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更好地改善当地城市的环境,可以更好地维护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

2.园林艺术设计使城市景观更加全面化

园林艺术设计注重稀缺品种的栽培。园林艺术设计可以很好地保存并繁育珍贵的植物,可以很好地提高景区环境生态的良性发展。园林艺术设计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可以给稀缺植物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加大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改善当地城市的环境。这样园林艺术设计就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多个方面。园林艺术融入城市景观后可以让人们更加舒心,可以提供更加休闲、更加优质的景观视觉享受。

园林艺术设计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最早的发展阶段几乎是并驾齐驱的,共同经历了最早的时代,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但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林艺术和城市景观设计却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领域。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园林艺术设计依然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托。在未来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如何使园林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效益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争取提高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使用效果,提升使用质量,使得园林艺术设计能够真正为城市景观设计服务。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合理的园林设计艺术可以更好地美化城市的环境,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园林艺术、城市景观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艺术设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融合,设计理念不断碰撞出火花,在不久的未来,园林艺术设计一定会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一定会让城市的自然环境更加美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第2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城市景观中的地景艺术造型语言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地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极简、抽象的形式所赋予的深刻含义,这种简约到极致的设计思想,正是在设计中运用了几何构成语言,使得很多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神秘的感觉。

1.平面构成语言

地景艺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从环境艺术演变而来,更是景观设计的一种方法。同时,地景艺术与景观艺术具有同样的特征,其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原型形式”,运用简洁而抽象的几何语言来给人们传达最原始的原型意识,如点、线、圆、螺旋线、条带、角锥等。这些基本的几何形在地景艺术家看来,早在人类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能够通过无意识进行阅读。由于艺术形式上多为基本的几何形,所以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看,地景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这些抽象的造型充满着神秘感,它们延伸出的宗教和象征特色被广泛的运用于地景艺术作品中。

1970年,美国艺术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含有对古代艺术图腾的遥远向往。这是一个在犹他州大盐湖上用推土机推出的458米长,直径50米的螺旋形石堤,它就是一个安静躺在湖水中的尺度超大的螺旋形态。根据传说这个漩涡是湖底一条与大西洋相连的地下通道产生出来的,现如今因为湖面上升淹没了它人们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当初人们参观它的时候,多少带有朝圣旅行的性质,所以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2.立体形态造型语言

大多地景艺术家喜欢以锥形体为原型去创作。众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典型的锥形体,位于世界奇迹的它所拥有的神秘色彩吸引了无数的人。而它的外轮廓线如同一座小山,这正给地景艺术家带来新的探索,起初将地形塑造成简洁的三角锥形、圆锥形或者金字塔形等,后期又将其升华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丘陵状地形等。例如艺术家野口勇,将雕塑融入空间大环境中,将大地也作为一种雕塑的介质来创作设计,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后来所谓的“空间的雕塑”,之前鲜有人用这种手法去塑造地形,非常值得景观设计师借鉴学习。地景艺术家还常用重复、阵列等设计手法,这些造型手法形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原型。

3.色彩构成表现语言

“远看颜色,近看花”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进我们视觉感官的事色彩,而最具有感染力的也是色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地景艺术的创作运用色彩所具备的抽象性,对景观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心理及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同一个作品中我们有时候能感受到色彩表现的夸张,有时候色彩可能又表达出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这两种体现是共生关系。地景艺术不仅仅注重作品在白天给人的感受,还注重色彩在夜间所展示出的别样风采,然而地景艺术是一个注重自然元素的景观创作,不明思议,更注重自然之力对色彩的作用。

地景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理念

1.遵循自然环境规律

德・玛利亚曾说过:“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这意味着艺术家开始走进自然寻求新的创作元素。地景艺术家以自然元素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材料,他们投身到荒无人烟之地,进行大地艺术创作,自然界中的植被、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都成为作为艺术家眼中的创作材料。与此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又将这些自然元素抽象地运用到设计中去,顺应自然规律,使城市景观焕然一新。

1951年艺术家野口勇设计的读者文摘大楼庭院,正是运用了青草和一堆石头等自然元素呈现出一份朴素而简单的景观设计。在创作中,地景艺术还引进了自然力元素,如闪电、潮汐、风化、侵蚀等,令景观艺术表现出转瞬即逝的特点,如艺术家玛利亚的大地艺术作品“闪电的原野”,突出了自然力量带给人们的震撼感受。

2.运用传统文化要素

地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是传统的设计要素。在景观设计中,水是非常普遍的传统设计要素。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曾经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虽然是无色无味的物质,但是通过设计可以将它变得丰富多彩,带来无穷的色彩变化。

查斯・曼哈顿银行广场下沉式庭院是野口勇根据日本枯山水的内涵而设计的。与地上庭院的景观完全不同,在设计中他采用了大小不等的石头岳花岗岩地床结合,景观随着观者视角的变换和季节的不同季象而变化。在炎炎夏日到来之时,那些被隐藏住的喷头喷射出细细的水柱,庭院里覆盖着薄薄一层水,水雾萦绕在那远渡重洋而来的奇特石头周围,好似大海中的几座孤岛。

3.景观设计主题性的突出

以雕塑为例,早在50年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地景艺术作品。与野口勇同代的艺术家拜耶也同样致力于环境作品的创作。拜耶设计的“土丘”和“大理石花园”强烈地表现了其设计主题。大理石园是在废弃的采石场矗立的雕塑群,可供人们穿越,在方形平台上布置了高低错落的几何形状的白色大理石板和石块,组成有趣的空间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活跃的喷泉。土丘是一个土地作品,直径12m的圆形土坝内是下沉的草地,布置了一个圆形的小土丘和圆形的土炕,以及一块粗糙的岩石。

城市工业废弃地中的地景艺术

现如今,随着城市废弃地的增多,景观设计师逐步对城市工业废弃地价值观念有所转变,开启了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模式,迎来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地景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环境时,主要是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戈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的沟通。除此之外,在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逐步融入到艺术创作中。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地景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地景艺术家利用工业废弃物、本土植物为设计材料去创作,不仅使原本丑陋的东西重新利用获得欣赏价值,而且很好的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我国也涌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为了给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园的建设成了政府的首要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工业企业搬离市区,景观生态的恢复迫在眉睫,而地景艺术也成为各种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3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第4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意境 城市滨水区 生态理念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43-01

1 景观意境

1.1 意境

《辞海》中对于“意境”的解释是在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的反应。从美学角度而言,最初源于对诗词的鉴赏评价,如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此后的对于诗画的评价体系中,“意境”一直是众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现代很多学者对意境的内涵做了新的理解,大都认为,对意境的欣赏是一种对艺术美的本体的审美过程。

1.2 景观意境

“意境”所传达的艺术最高境界在各个美学领域被逐步推崇,包括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景观园林学。

纵观我国园林景观发展史,可概括出伴随其同步产生的景观意境发展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1)“萌芽”—— 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主体替代之前时期的以宫苑建筑为主体的转变为标志,产生了中国园林对景观意境的追求,通过照搬自然山水对其进行意境营造,让观赏者产生对自然山水的想象;(2)“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山水诗、画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园林的形态,样式也多样化。当时的文学家、艺术家与造园家相结合,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情趣,引用到园林创作上;(3)“成熟”——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与世界发展的大交融中,我国园林景观发展体系也逐步成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受到重视,对于园林意境的研究体系也日渐成熟完整。

2 城市滨水区景观意境营造要素

城市滨水区景观意境营造要素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精神类型要素(意)和实体类型要素(境)。

2.1 精神类型要素(意)

精神类型要素(意)是指人们对现实存在的物体有所感知而产生的某种情绪、感受、意境和想象等元素,主要包括对时间,历史和空间的感受,由于受主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同一实体中的材质,色彩,光影和形体将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属性。因此精神类型要素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易变性,同时其存在形式是隐性的。

2.2 实体类型要素(境)

实体类型又可以分为自然的实物类型和人工的实物类型。自然的实物类型包括滨水场地中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生物和天空等要素。人工的实物类型包括人们熟知的建筑、人工堤坝、亲水平台等。进一步把精神类要素和实物类要素从功能角度划分的话,精神类要素的功能主要是指人文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地域文化的反应。而实体类要素的功能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功能和审美要素功能。

3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意境的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意境设计原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与主体共鸣原则:景观意境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通过提高景观审美感,使景观与使用者高度契合,从而产生共鸣即产生美好的联想与想象,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意境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群体特性,使观赏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景观意境。

二是与时间共存原则:景观意境的产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变迁,具有动态性。景观的意境营造必须考虑到不同时间的属性,遵循展现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又具有在时空上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是与空间共生原则:意境的营造要与场地生态现状进行结合,不能凭空想像,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通过对场地空间肌理和脉络的梳理,因地制宜,创造出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滨水景观意境,实现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

3.2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设计方法

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营造,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章法。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营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滨水景观空间作为一个审美系统,其系统内部严格遵守美学关系中的主次分明原则,因此在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意境时,要突出主体,以主体控制全局,找到设计的灵魂,以期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和意蕴传达。

(2)区域划分,丰富空间,各要素之间互妙相生。

城市滨水区域的实际空间是有限的,必须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使整个空间主题明确,层次丰富,又传达出意蕴层出不穷的意境。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意境营造中,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互妙相生,如水与鱼、石与苔等。在设计中要注重这些相生的景观,让其以自然形态完美相生,即满足对生态的完美保护又使景观意境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3)一气呵成,气蕴相连。

在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意境营造中尤其要注意对水体的设计,水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及给城市带来的灵秀之美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这一要素使用的虚实相映,气脉相连的造景手法和利用“风水学”理论,来营造气韵生动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

4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体现着现代城市的文明,深刻地揭示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脉络。所以,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意境营造和当代生态理念的结合研究也迫在眉睫。意境的设计可以说是城市滨水景观中最高层次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根据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考虑其时空特性和人文特性,运用突出主体,分割空间,分析场地等具体方法进行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意境营造。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玑规划设计[M].东南人学出版社,2005.

[3] 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M].湖南:湖南大学,2005.

[4] 姚远.城市滨水景观的创新研究—— 理想的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模式的探寻[D].研究生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0.

第5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摘 要:自建筑事业飞速发展以来,建筑物对环境的保护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植被的破坏、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不断地产生。我们应该注重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以人为本,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存。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考虑,探索出多姿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让我们把握住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轨迹,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方向吧!

关键词:建筑景观;建筑环境设计;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建筑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好的建筑环境才会让人们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对于城市建筑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我们就更应该深入研究。让建筑环境设计变得科学化、系统化、精致化、人性化,才能实现拥有更合理的建筑景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责任更是重大,需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甚至需要深入的探究。

1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前进,我国城市居民也稳步身高,需要的城市建筑也相应逐年增多。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带来了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等各式各样的垃圾,植被被广场、公路、建筑群等所替代,这些问题给城市建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便,城市的土壤失去了保水能力,雨水很难再回到土地,地下水位极度降低,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城市的严重缺水,给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带来了巨大的不便,甚至有些城市出现用水危机,给城市的发展空间带来潜在危机。

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更是不堪重负。而且,城市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法排除,柏油公路吸收的热量无法散去,因此形成了“温室效应”也难以解除。城市内部更是噪音连连,夏天闷热无比,城市里的粉尘颗粒也无法通过流通的空气顺利排出。人们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严重低下,这将会毁掉一片土地啊!

城市建筑环境存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许多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

2 城市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

2.1 以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为基础

宏观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自然条件等,它们决定了建筑设计的大体走向。而微观环境则指建筑所处的基地情况、周围的建筑物及自然风貌、以及精神环境和文脉关系等,这些决定了建筑设计的大体。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当地的环境保护,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设计建筑,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避免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好的建筑环境的设计要以一个好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基础,做到既美观,又不失自然环境保护的艺术设计。拥有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系统,城市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不会出现各类资源污染问题导致的资源短缺状况。

2.2 注重追求设计的个性

城市建筑环境的设计除了注意环境保护,与周围的建筑物合而为一,具有功能上、外观上的和谐一致,更要重视的是建筑环境设计的个性与独特。一位优秀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需要将人文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各种有关居住者的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需要了解历史文化古迹、异国风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热带丛林、民族遗风、动物世界等各类能够促进灵感产生的知识。从这样丰富的素材里,才能够挖掘出更具特色、更有个性的设计作品,可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要有好的作品,必须深入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建筑环境设计考虑。

2.3 突出现代的科技技术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而又有特色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涉及到了城市的规划、平面功能的划分、结构体系的确定、设备的选型等等方面,是一项十分精致的工作。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在结构上、技术上也要求更高。现在正是出于信息时代,高技术含量与高艺术特色相融合成为目前设计者的发展趋势。建筑师也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高科技手段发展设计,适应人们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下面,笔者举例说明。假如现在的人们只就使用原始的石块建造房屋,那又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才能设计出美观的适应人的需要的建筑呢?而正是由于社会高科技的发展,才有了更优秀的材料供人们使用,这样才能够建造出优秀的艺术品,也能有一番优美的建筑环境。因此,不断地向高科技、深领域发展建筑设计才会使建筑环境艺术五彩纷呈,才能探索出新的局面。

2.4 回顾自然人性

除了高超现代的技术、注重环境保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还要注意回顾自然,注意体现大自然给的美好温馨。现代城市的居民常年居住在人口众多的喧嚣的城市,难免有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更有一些对大自然持有特殊的审美观,他们喜欢大自然的这种人性已经变得格外普遍。我国有很多建筑师就是从体现自然人性审美情趣的中国山水画中感悟出、激发出不朽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例如,桂林等地岩洞里的钟乳石的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苏州园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构成的小中见大的意境等。这些种种现象都表明人性回归自然的追求。

这种人类的回顾自然人性成为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一面旗帜,人们已经被飞速科技的发展撕裂了人性,追求这样一种美也就成为了人类情感与欲望的转移,设计者的建筑就要多从这方面考虑。比如取风向而不取阳光。人们喜欢大自然景观,喜欢有自然景观的陪伴。

2.5 重视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建筑创作中的环境意识的核心。建筑和建筑、建筑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建筑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需要相互的交流对话。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将建筑的功能以及外界一切事物衔接成为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体系,从而实现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创作设计不仅要创造和谐统一的“环境建筑”,更要造就出“建筑环境”的多彩整体,这样有利于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带动环境艺术的整体提升。

3 城市建筑环境艺术的实现

设计出了同时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后,才能完全的实现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目标。通过施工者的认真努力作业,一张完美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图纸就将变成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环境艺术品了。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环境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地域和历史文化等条件,并结合各个学科,整体构建与周围环境统一和谐的城市建筑环境。“以人为本”的环境意识让人们想要回归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观念会让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求更高。

参考文献:

[1] 陈世坤.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管理.2008,(15)

第6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活道路;绿化设计;设计要求;植物配置

前言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创造一个适应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绿色优美空间环境,道路绿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创建绿色城市的重要内容。

1、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分类

1.1 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多为分布在城市支干道的道路,有少量的车辆通行,路面幅度比较窄,在城市老城区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城市老街,新城区中主要体现在支干道。这类型道路是市民行走和车辆行驶在城区中接触最多的道路,此类道路的绿化包括道路两侧的建筑(垂直绿化)、成行的行道树、街头绿地的绿化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街道的整体形象,其中又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化为主要支持点,在城市道路系统中按一街一景原则进行植物的绿化配置设计,并提供市民身同心受的景观观赏特点。

1.2 游赏步道型

现今城市步行街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的组成部分。这类道路中植物的绿化效果已经不能满足步行街道的绿化要求,还必须考虑到布置有供居民休憩、漫步的绿地,以及花坛、雕塑及儿童游乐场地等文娱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如在步行街道绿化地带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加一些树池和树阵等以达到增添道路的自然情趣的效果。道路景观雕塑小品在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富有当地特色的前提下,同样能让整条道路显得自然、有趣、活泼、轻松。

1.3 生活工作型

生活工作型道路主要是指分布在各类居住区以及各企事业区内部的道路,是市民聚集比较集中的区域,其道路绿化大致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绿化、办公区道路绿化。居民集中区道路是联系各住宅以及各办公区域的游园式道路,一般宽2 m左右,主要是用来供人行走,少量提供小型车行驶。其绿化布置大多是置于道路后退0.5~1 m,以便必要时急救车和搬运车驶近住宅,也有一部分是紧贴路边栽种,能让人和大自然联系更为紧密。

2、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

2.1道路景观要求体现精美细致

生活型道路由于车辆行驶较少,道路路面不宽,车行速度比较哦缓慢,市民在这类型道路上对景物的观赏速度较慢,属于慢行观赏性路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大面积地运用植被和色彩等,要求要做到精美细致化,如花境的运用。在绿化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塑造出的景观模式不能像交通型道路,色块分隔过长,市民无法看到一个整体景观,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观效果,不利于市民对景观的观赏,要精致地对待每一个色块或花坛的细部绿化景观的设计,达到对这类型道路景观的精美细致的要求。

2.2道路景观要求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

生活型道路由于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在考虑其绿化景观塑造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要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无论是从树种的选择上还是景观的营造上,生活型道路更多地是呈现给市民“夏季绿荫环绕,冬季阳光普照”的景观感受。对行道树的选择要从树种、树形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选择一些季相变化不同的树种相搭配,突显冬季阳关渗透的感觉;当然同样也可以选用一些树冠宽广的树种成排栽植,形成一种绿色环绕的空间效果。

2.3道路景观要求合理选择植物

①对行道树的要求。道路绿化在行道树的选择上为了与道路环境相适宜,可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如:悬铃木、枫香、无患子、银杏等色叶树种,也可以适当种植香樟、杜英等常绿树种,不仅能丰富道路的绿量,而且还可以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②对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要求。道路的绿化景观除了注重尤为重要的行道树绿化外,还要重点考虑大量的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造景运用。中层植物可选择一些观花观叶观枝类植物。花境中可以应用一些宿根类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千屈菜、毛地黄、大花美人蕉、石蒜、花毛茛、花叶玉簪等,由于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在草皮选择上宜选用暖季型草皮,便于行人的参与,中下层灌木在选择时,除了考虑其色彩、尺寸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嗅觉的要求。所以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采用香花植物的搭配元素,可以使市民路过时从中获得清香的空气,生活型道路的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植物对市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对策

3.1行道树的种植策略

在布置行道树时,要考虑到道路功能的原则,这是生活型道路设计中最能体现安全性的所在,其中株距与定干的高度应成为最主要被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于交通型道路的路面幅度宽广,生活型道路的路面幅度较为一般,应采用单排种植的形式,株行距根据树冠大小来决定,基本采用5~8 m,树干距道路侧石不少于0.5 m,并保持足够间距。选择树种的胸径一般为8 cm以上,分枝点高度不小于3.0 m,多采用无患子、银杏、枫香、悬铃木、香樟等。定干高度也就是定出行道树第一分枝点的高度,最好要高过行人高度,这样树枝下高与街道上车辆才不会相互影响。

3.2色块的搭配设计策略

生活型道路的色块是最能体现其视觉效果、整体带给路人视觉冲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道路的色块带一般可以把分割带宽度定为每隔8~10 m距离重复一段,距离由于受其路面幅度以及观赏功能的影响,色块的分割不宜拉得过长,分割带色块的图案要求变化丰富,色彩丰富,增加观赏性。色块的模式可以根据道路的长短以及走向与行道树进行多种形式的拼接,可以让车辆和行人路过时观赏到路边的色块变化纹理丰富,避免重复又具有连续性。

3.3景观小品的运用设计策略

一些树阵、树池、喷泉、雕塑甚至造型树的运用都可以成为生活步行街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观,不但不占据人行道步行空间,而且满足行人游赏、休息以及道路景观营造的几大功能。在绿化景观设计时,对景观的把握程度是至关紧要的部分,功能景观太多不利于道路的畅通性,但只用行道树和花坛结合的设计又不能为大片的绿地提供游赏效果,所以树阵、树池和简单喷泉及景观小品的设立是现今最为普遍的做法之一。游赏步道型的生活型道路中运用到雕塑这种元素是很多的,多为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或者人文历史因素。适当地用在行人量大的绿化中,不但能点缀道路的景观,而且也为城市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多文化元素。

4、结束语

总之,道路绿化在创造城市旖旎风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护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活型道路绿化则是城市道路绿化中的骨架、脉络基础。它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和市民两个重要的环节,成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宏彬,关于城市人行天桥设计的一些探讨[J],广东建材,2009,(4)

第7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摘要:我国山水画和园林都源于自然,彼此间有亲缘性。我国山水画的布局、构图以及美的表现与我国城市中园林的构建,包括植物景观的营建都有相互的借鉴作用。因此,在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对于该区域特征性的植物景观美应予以充分展示。

关键词:植物景观;城市园林;景观美

一、展现群体美

城市园林中营造的植物景观一般比较精致,游客与被赏对象距离往往比较近。而在自然湿地中,水生、湿生植物往往不是单株生长,而是形成一定面积的群落,从而产生较强的气势。为此,在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突出湿地的特色。尤其对于河港纵深景观的营造,不能只着眼于局部景观的营造,而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突出整体效果。在公园中,以某几种植物片植形成的景观,往往整体感较强,展现了优良的群落整体美,也深受游人喜欢;相反地,有些区域(尤其是大面积的陆上区域)植物种类过多,且不注意整体景观的营造,往往显得杂乱无序,景观效果差。例如,在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营造时,采用早园竹和芒(或旱柳)大面积片植,则可以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的景观,而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而忽视群落整体美的营造,则植物景观显得杂乱。同时,在对原有景观进行改造时,也应尽量保持原有景观的整体美。在大片早园竹前点缀梅花一、二株,不仅没有起到点景作用,反而打破了原有植物景观的群体美。在水塘周围植物景观营造时,上层是错落有致的柿树,下层是大面积的芦苇,营造了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优美的眺望景,而如果下层芦苇稀少,则显得整体美欠佳。而在陆上植物景观营造时,采用早园竹和惹草片植成景,可以充分展现其优美的整体景观,而如果缺乏对梅、芦苇及背景整体景观的营造,则使其景观层次杂乱,景观效果差。

二、虚实结合的美

有的时候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还需要水的衬托,雍正《西湖志》载“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天空和两岸的植物相互作用以及堤岸上的树木和水中的倒影互相映照,都形成了虚实结合的美。有时和其他要素结合,比如雨、雪、风、霜等,会产生一种意境美。为了营造虚实结合的美,城市中水的净化和水底的生态修复以及水面植物的及时清理都是必要的。在城市植物景观营造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陆地的植物景观和大面积的水系密切结合,从而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美。例如,将植物、夕阳、小鸟、游船与其水中倒影相结合,形成虚实结合的美。反之,如果水面被水生植物(如浮萍)占满,则既不能显示出两岸景物的倒影,也不能和天空形成很好的呼应,极大地影响了观赏质量,因此,需要时常保持一定的水面,以充分展现两岸景物的倒影。

三、留白之美

留白是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形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这样的形象势必造成线内、线外的留白。留白并非空洞无物。中国画的留白不仅是画材之一,而且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留白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主要表现为在适当位置留出水面,不栽植水生或其他水生植物,从而达到点活空间的作用。当然,留自手法的运用颇有讲究。一般而言,水塘浮萍中至少留出1/3以上的水面面积。此外,空出的水面与植物的分界线形成的曲线美和阳光照耀下的闪光水面使看到的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在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中,栈道边水生植物配置时注意留白,使得整体景观疏密有致,引人入胜,且可以有效改善冬季景观。反之,如果不注意留白,则不仅使整体景观呆板单调,缺乏生气,且加重了冬季的萧条之感。同时,在大面积配置水生、湿生植物时,也应该适当留出水面,该处水面的留白处理,不仅大大缓减了冬季景色的衰败,而且在游人视线方向上形成优美的S型,颇有美感。反之,如果水生植物布满整个水面,则使得景观营造过于杂乱,游人的视线很难找到焦点,景观效果差。

四、与背景结合之美

过于丰富的植物种类,往往会导致景观没有重点。因而,在城市中植物景观营造时,应注意远、中、近景的搭配和协调,避免过多的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在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充分利用远山、水面、树、芦苇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了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例如,以山为背景,好上的河柳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了丰富的天际线,且近处大水面中形成的河柳倒影,更增添了景观内涵,恰如一幅优美的水彩画。或以近处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形成开阔的视野,几株旱柳的冬干形成中景,与背景远山相协调,构成优美的远景。近处的木栈道与植物材质、色彩的对比更是锦上添花。但是,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沿山河隔离带的植物景观营造没有很好地与远山背景相结合,使得整个植物景观天际线比较杂乱,且没有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使得公园的景观、生态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由早园竹、柿树、野蔷薇组成的中景没有和远山的背景及建筑相结合,远眺时则天际线显得很不和谐。此外,当水域面积较大,背景植物的天际线比较平直,缺少生气时,应在主景营时,结合天际线,打破原有的呆板、平直,形成优美景观。如以柿树和芦苇形成的主景,可有效丰富景观天际线。反之,如果主景不突出,则会使原本平直的天际线更加杂乱。

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营造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原则、生态原则、景观美学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以及景观个性化原则,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在植物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注重提高植物的多样性,积极推广复层结构的群落种植方式,营造多样性的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构建功能和配置的艺术法则,创造优美、丰富、充满人性化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很好的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营造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对城市的规划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建设城市,使其具有合理的功能布局的同时,建设更好的观赏性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城市规划中要融入园林设计就是更必要的了。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城市环境变成人们平衡、自由的生活空间,有效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

二、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规划的方法

1、设计宽厚的绿化网络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在这其中就要融入更多的园林设计理念。园林设计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具有相应的绿化植物,并且绿化植物的覆盖率要达到30%左右。由此可见,在景观规划中要保证绿化带的绝对宽度,至少是占街道宽度的35 %,这一街道绿化带应该贯穿到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并且应该与郊外的防护林体系进行衔接,进而提高绿化带的生态效应。

2、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中,应该注重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在城市的建设中,应该大量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且积极的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的树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3、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融人园林设计的理念,主要是为了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因此,应该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城市公园主要以绿地建设为主,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控制质量。同时,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的对城市公园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4、控制建筑用地,增加绿地的面积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用地在不断的扩大,农田等农耕用地也在不断的缩小,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在不断的增加,空气质量严重的下降,进而出现了很多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增加绿地的面积。应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应该坚持绿地的规划和城市总体的规划进行同步的实施,这是进行城市园林规划的关键所在。

5、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的规划应该充分的考虑其观赏性,因此,应该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季相色彩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应以设计建筑为主,应该要结合当地的城市特点,应该主要以自然景观设计为主,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二、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 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1)多样化原则

在多样性原则上,保证结构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具有更好的观赏性。另外,园林景观多样性也包含垂直空间层面的差别导致的景观镶嵌复杂度。这一多样性多是通过不同生物学制度配备来完成。

2)综合性原则

景观在城市中即既可说是绿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生活和自然的一种融合,对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使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3) 景观个性化原则

每一个景观都具备与其它景观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不一样的景观的结构以及功能存在差异性,这也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客观要求。按照不同的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个性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景观。

2、强化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科学布置植物

1)强化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是为了更好的治理环境污染,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绿地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的目标;适当增加城市内空气的湿度,制造天然氧气,吸附空中的有害物质与浮尘,有效抵御风沙侵袭,大大降低城市噪音,涵养水源,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科学配置植物

城市内性质不同的用地中,都需要做好植物的配置工作,需要从用地的性质、景观营造的要求、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以及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出发,选取绿地设计的整体风格加以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实现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同步实施,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

3、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有自然地貌与植被

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通过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地。

2)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有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构建丰富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到观赏价值,所以,需要建立丰富的园林景观,开展科学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调以及植物层次来构建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突出设计建筑,还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设计大量的自然景观,将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物种、古老树木作为设计主元素,真正实现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5、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2)循环和再生标准。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3)经济和高效标准。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结束语

总之,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具有提升城市的美观性以及有效改善城市内居民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的发展的作用,为此,将园林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内,需要明确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构建丰富园林景观,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强化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科学配置植物等措施,提升城市景观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燕丽.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2] 王军强,汪漾.水景在园林中的艺术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

第9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道路景观;线形控制;横断面;纵断面;协调

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路网规划更需体现城市建设风格。在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理解它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考虑路网在城市区域中的位置、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等影响因素,在满足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要求的前提下,重视道路网规划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1 道路景观的组成

构成道路的景观主要有道路本身、沿街、远景、人的活动、地下部分、变动因素等。

道路本身包括:路面、行道树、标志、标线、地上杆线、公交站台等。沿街包括:道路两侧建筑物、广告牌、公园、河流等。

远景包括自然要素(山、海、湖、森林等)、人工要素(塔、城墙、纪念碑等)。人的活动包括自行车、汽车、行人等。地下部分包括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各种市政管线设施等。变动因素包括季节、气候、时间等。

2 线形控制与道路景观关系

2.1 我市路网规划不论是主干路、次于路均以直线线形居多,且距离较长。这样的线形,道路顺直,视线好、方向感强,但对道路两侧建筑物的规划建设要求较高,顺直的道路两侧,若是建筑物密度过高(居住为主)、缺少绿化用地空间的话,街道便会感觉到硬直、单调,沿街无景观可言。在直线形道路两侧若配置大型公建、公园、广场、中心绿地、写字楼等,虽然道路单调。但移步换景,也不失为良好的线形选择。

像我市的胜利路、朝阳路、涂山路这些主干路,道路线形顺直。直线距离很长。经过多年建设,胜利路两侧进行了办公楼、公园等开放空间型建筑改造、建筑密度在减小,街景略有改观。但反观朝阳路、涂山路道路两侧,居民楼林立、外立面陈旧、沿线单位围墙耸立,给人一种重复复制的感觉,更无街景可言。

2.2 路网转折点控制在交叉路口,且均没有设置平曲线,线形生硬。我市道路施工图设计时,因道路红线控制所限,均没有设置有利于行车的平面曲线,线形变化突兀、生硬,道路不能起到视线诱导的作用。这种现象在道路交角小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对道路景观影响较大。

2.3 线形曲线半径偏小,且道路红线控制没有预留出设置缓和曲线设置的空间。直线路段与小半径圆曲直接相接,一是行车不舒适,乘客能感受到明显的离心作用;二是在视觉上有突变感觉。而缓和曲线的设置可以改善行车舒适性,使道路线形连续圆滑,增加道路美感。

我市现有路网控制中的平曲线半径普遍偏小。一般为200~500m,道路网规划红线时只考虑半径的设置,没有考虑相应的缓和曲线设置要求,后期实施后均没有设置缓和曲线。对道路线形影响较大,影响道路景观。

2.4 对城市道路网规划中平面线形的控制设想:

2.4.1 对快速路、主干路这样城的主要道路,承担城市快速、远距离交通的干道,在选线控制时,应加大线形指标控制;充分利用地形、河流、湖泊、山体等设置平曲线,预控制缓和曲线范围;在道路直线段偏长的路段,人为设置平曲线,改变道路线形,营造变化的沿街街景;在道路交叉路口尽量控制交角,使其接近正交,把道路转折点设置在路段上。使人的视线聚焦于道路曲线位置处的建筑物。

2.4.2 支路的设置要利于行人容易识别道路方向。增强方向感。线形宜采用直线布置,同时也有利于两侧地块的开发利用。

2.4.3 滨湖傍水的道路,应顺应湖岸线、自然沟河设置道路平面线形,以道路线形溶入自然岸线为宜,不宜生硬的选取长直线或简单的圆曲线相连,与自然景观冲突较大。

2.4.4 对城市山体、塔、重要的建筑物、纪念碑等在路网规划中应作为重要控制点,选线时应以直线线形正对为宜。为了突出道路景观,表现一种气势和远景的需要,把当地的主要山体、塔等重要建筑物作为焦点,道路线形在接近建筑物视力范围内应以直线为主,在接近建筑物后绕道避开建筑物。在该直线路段上不应设置立叉、天桥等地上设施,以免破坏远景的效果。

3 道路横断面设置与道路景观的关系

道路横断面控制也是路网规划中主要控制指标,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不能千遍一律,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所处区域等统筹考虑。

我市主干路道路横断面多为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断面,次干路多为单幅路断面。在设置过程中突出问题是:

3.1 中间分隔带密植高大乔木林,影响道路沿街景观

在中间分隔带密植高大的乔木林,人的视线受到影响,看不到两侧街景,且不能体现道路的宽敞效果,对道路景观影响较大。

3.2 旧路改造时,片面追求车行道宽度,断面统一而毁损行道树等,对道路景观破坏较大。

3.3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建议:

3.3.1 对中间分隔带绿化景观设计时,应以低矮灌木造型为主.营造通透的街景和宽敞的道路,特别是直通控制性建筑物的道路更应严禁采用高大乔木。

3.3.2 旧路改造时,应综合考虑,合理设置道路断面,可以把现状行道树设置成绿化分隔带,在外侧空间再布置其它车道或人行道。

3.3.3 在城市中心区,绿化尽可布置在道路内侧,利于沿街景观的显现及店铺门面的利用。可采用二幅路、四幅路形式。

4 道路纵断面与道路景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