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汽车 底盘 理实一体 课堂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汽车维修行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学有所用,《汽车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必须具备:教材处理、学情分析、目标确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资源整合和教学反思几个环节。

教材处理主要是要求使用与专业培养方向一致的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教材力求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并贯彻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将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并和职业鉴定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析每次授课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并且通过分析教材、授课内容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明确重难点确立的依据及解决的办法。

学情分析主要明确职业学校学生的天赋和潜能有很大的差异,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语言方面有很好的天赋,思维敏捷、伶牙俐齿;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动手操作能力强等。在汽车底盘的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天赋、潜能、兴趣爱好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生动活泼、愉快自由地学习,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甚至成为某方面的行家里手。

目标确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性、合理性和循序渐进性。

在每个教学内容之前做好整个教学的设计,我的《汽车底盘》理实一体课堂中老师的任务是:设计任务、布置任务、提供资源、巡回指导等。学生的任务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观摩学习、归纳总结等。

教学过程的要体现课前准备、就业前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布置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实施、合作探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展示成果、综合评价。

1)课前准备、就业前景:

将班级人数合理分组,由责任心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按组就坐,同时避免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集中在一组。分组的过程中注意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学生互相搭配,组长配合老师准备上课需要的器材。

通过说明火热的汽车修理行业现状,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对未来充满希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开动脑筋,参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讨论,尽量不要给予提示或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讨论学习的快乐。

3)布置任务、分析任务:

根据教材、教学大纲、行业现状将任务布置给学生,明确应知什么、应会什么。对任务实施进行分析,从组成、作用、原理到故障现象与诊断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设备、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4)任务实施、合作探究:

组长合理分工,全员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老师巡回指导,培养5S理念。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项目工作单。

5)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觉得也可以这么理解,注重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采用相应的分层教学模式,意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得,享受快乐。然后再根据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然后在进行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再去教就更具目的性,避免重复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6)展示成果、综合评价:

选出最优工作单,对表现好的学生做出应有的表扬,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努力争优。

展示个人、各组得分情况,每组评出名次,每位学生、每组学生都知道自己每个项目的得分,知道老师看见了他们的努力。

包括资源整合人力性:老师的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解疑答惑;学生的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全员参与。物力性:文本有教材和挂图;各系统实物。媒体性:视频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最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学特色:1、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2、角色转变即生问师答;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4、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处:1、团队协作不易覆盖每位学生的能力培养。2、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时会出现个别组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改进措施:1、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谈心,交流学习心得。2、新课前多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王国林.《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第2篇: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境地,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与高校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方面,企业要求“人尽其才”,即毕业生就业后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当中,用最短的时间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另一方面,毕业生渴求“学以致用”,希望自己在校所学能够得以施展,实现自我价值并达到自我完善。由于教学滞后生产这一客观事实,使供需双方意愿难以契合,毕业生感到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而企业所招聘的毕业生又很难达到其期许目标,校企对接出现错位。

1 企业调研为校企双赢打开局面

如何满足企业和毕业生各自的诉求并解决好人才供需这一对矛盾是大多数地方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此,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找寻实现校企对接的有效途径,使企业获得合格、可再塑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使毕业生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并逐步完善自我已成为业内共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从而使校企对接变得自然、顺畅。其中深入市场、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宏观决策和教育教学中课程微观调整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尤其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深入进行企业调研,使其程式化、科学化、系统化,是解决校企双方供需矛盾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我院就业处出具的《考察企业暨跟踪2010届赴成都就业毕业生调研报告》所制定的校企合作战略并达成协议,已成为省内制造业中校企对接的成功案例。

2 企业调研为教学改革引领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感受与感悟,这些是在校生无法感同身受的,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欠缺和需要改进的。在对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签约的2010届620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中,通过与车间走访、个别访谈、座谈会、书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先期赴成都工作的我院毕业生倍受企业重用,多数分布在技术、管理岗位上,学生普遍反映个人发展空间较大,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与现状较为满意,能安心本职工作,绝大多数同学有在成都长远发展的打算。学生认为对其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是: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CAD制图、机械加工实训等专业课;认为还要学习的知识有:汽车专业知识、电工知识、管理方面知识和德语。学生希望学院能增加的课程有:增加电工方面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在与德国专家的交流中,感觉到德语在企业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开设德语的选修课。建议学校多组织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活动或开设相应课程。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使我们了解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岗位技能、环境适应等情况。经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及数据,从中归纳总结形成调研结论,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方面修正课程科目设置、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训操作比例分配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依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管理层面人员大多来自企业基层,懂技术、善沟通、处理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是他们的共性。针对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我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培养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组织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毕业生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为中坚和骨干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3 企业调研为校企对接奠定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还着重关注和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信息,它不仅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校企对接的进程。把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对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不无益处。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在选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其次是再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团队意识和表达沟通能力。因此,学院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我院毕业生在企业中体现出“一高三强”特点,即个人素质高,时间意识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通过调研,学院准确把握经济增长势头,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我院2008届337名毕业生到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就业;2010届620名毕业生到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就业;2011届310名毕业生到一汽-大众汽车有限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就业;2012届338名学生在一汽大众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类院校只有一汽高专和我校毕业生入职一汽大众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其他都是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进入企业。

按照企业人员调配计划,在2013年底之前,我院2010届毕业生分批次到成都三厂工作。2010年12月份,已有76名毕业生通过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技工考核选拔,作为车间骨干培养赴成都分公司工作。

第3篇: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 键 词】 维修案例实训平台;中职;电子电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汽车电子电工已经成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目前中职学校汽车电子电工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或是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创新汽车电子电工的教学模式,而利用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案例构建中职学校的汽车电子电工实训平台并运用于教学当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对创新中职学校汽车电子电工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利用企业维修案例构建中职汽车电子电工实训平台的进行教学的内涵

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案例,是指汽车维修企业将汽车维修过程用文字、表格和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依法建立机动车维修档案,随时备查,主要内容包括:维修合同、维修项目、使用材料、维修方法、具体维修人员及质量检验员、检验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及结算清单等。

如果问诊单中只是将故障现象、诊断结果和维修内容作了简单记录,而对初学者最重要的故障诊断思路和测试过程并没有描述,教师如果直接利用企业原始的维修案例运用于教学,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匮乏的中职生来说往往不易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好。因此,要利用企业维修案例进行汽车电子电工教学,必须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融入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但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表现,而且要大量引用维修现场图片、视频和后期制作的动画等,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教师在其中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平台,理论结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维修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汽车电子电工维修案例实训平台建设方案

(一)维修案例库建设

1. 维修案例采集。企业的维修案例多种多样,反映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体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蕴含着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在建设维修案例平台中,要采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主要采集两类案例:一类是选取典型的、科学的和先进的维修案例;另一类是不恰当、不科学、落后的,甚至是失败的案例,这样可以两相对比,让学生汲取更多的、更宝贵的维修经验。

维修案例的采集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在企业维修档案中直接筛选,可以很容易取得维修案例,但缺点是主要取得的是文字资料,日后需要补充各种图片或视频资料,还原难度大,说服性不强,这种案例要尽可能少地选用;二是通过长期深入企业维修现场,跟踪拍摄适合教学需要的维修过程,从车主描述、故障现象、故障分析、维修设备、维修方法、故障排除和修复检验等,一一通过视频真实记录,这种采集案例的方法优点是能真实再现案例,说服力强,用于教学效果最佳,案例应尽可能采取这种方法获取,但缺点是案例采集时间长,需要企业维修人员与采集案例的教师密切配合,工作量巨大。

2. 维修案例的加工。维修案例加工是将采集到的、使学生不易理解的原始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加以编辑和整理,融入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以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加工形成。加工好的维修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②维修技术具有先进性;③可以直观的显示故障现象;④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⑤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过程可以通过实训平台现场操作。如一个“丰田卡罗拉小轿车汽车发电机损坏故障”的原始案例的视频是:车主描述维修人员试车检测蓄电池检测电压调节器检测发电机确定发电机损坏更换发电机故障排除,而加工好的维修案例在原始视频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用文字、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呈现汽车发电机原理、充电系统原理、电压调节器的检测方法、发电机的检测方法和更换方法、丰田卡罗拉发电机的型号和价格等。

3. 维修案例归类和建库。将加工整理好的维修案例按故障现象或教学知识点等归类,建立维修案例库,方便教学中调用。

4. 维修案例的更新。随着电子工技术更多地运用于汽车领域,新的维修技术和新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中职学校汽车电子电工的教学要与汽车维修企业发展同步,要紧跟维修技术发展形势,就必须不断地充实、更新和修改维修案例。

(二)维修案例实训平台硬件建设

1. 多媒体设备。主要包括电脑、投影仪、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用于案例的加工和呈现等。

2. 汽车电子电工模拟实训平台。汽车电子电工模拟实训平台目前已普遍运用于中职教学当中,它是利用电子电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将汽车的一个或多个系统制造成一个实训台,它功能齐全,使用方便,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汽车各系统的原理、结构、故障诊断与检测等知识,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解决了实训教学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如某品牌的全车电器实训台,以上海大众桑塔纳全车电器实物为基础,展示全车电器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原理,如灯光系统、仪表系统、点火系统、起动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等等,操纵各种开关及按钮,可真实演示汽车电器各系统的工作过程,面板上绘有彩色喷绘电路图,学员可直观对照电路图和实物,认识和分析整车电器各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带的故障模拟系统可模拟实际运行工况,并且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常见故障,方便学生进行排故实训。

3. 实车实训平台。实车实训平台就是用汽车直接作为学生实训设备,它是汽修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车上进行各种检测、故障判断和故障排除,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案例实训平台在教学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维修案例进行教学,就是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拟实训平台和实车实训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精选案例,精心组织

精选案例,就是选取能揭示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可同时引用多个案例),尽可能选取能在模拟实训平台上可以显示直观的故障现象、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过程的案例。精心组织就是要教师根据案例和教学内容,精心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案。

(二)循序渐进开展教学,精心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

由于学生往往理论欠缺,实践经验匮乏,因此采用“维修案例”教学应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案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一个知识点引入多个案例反复论证,举一反三,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和灌输,转变为组织和引导、启发,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同时,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有效地引导,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观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维修案例、模拟实训平台、实车实训平台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将它们有机结合,让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训平台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维修案例,根据维修案例制定教案,组织好课堂教学,让理论知识在案例的分析和诊断中悄无声息地发挥巨大的作用,让理论教学消化在实训平台当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维修案例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它开展。如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再现维修现场,让学生仿佛身处企业维修车间当中,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引导和训练后,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四、维修案例应用于教学实例

1. 教学内容:汽车供电系统维修实训

2. 教学过程:需4个课时连续教学

(1)相关知识准备:

理论知识:串联电路电阻的分压原理、汽车发电机及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操作技能: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交流发电机好坏的检测方法、电子电压调节器好坏的检测方法。

案例准备:引用三个维修案例。①一个主案例:某品牌小轿车蓄电池负极搭铁连接点接触不良引起的故障。②两个与主案例相似的维修案例:蓄电池正极端子到发电机输出端子间电路电阻过大引起的故障;与发电机磁场线圈相连保险丝插脚松动引起的故障。

(2)实施过程:教师首先对理论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复习,之后是通过主案例材料中的车主故障描述开始逐步引入,再到试车结果、故障分析、故障确认、维修方案和故障排除,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训平台和实车实训平台上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和测试,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着重让学生尝试分析维修原理和思路,作出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方案,再对比案例上维修人员的诊断结果和维修方案,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然后引入一个失败的维修案例和两个相似案例供学生讨论和实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案例教学优势

运用维修案例实训平台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 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2. 理论知识在故障诊断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4. 来源于维修企业真实的案例,使学生产生真实的维修体验,对未来就业前景充满希望,加深对汽修专业的热爱。

总之,利用企业维修案例构建中职汽车电子电工维修案例实训平台,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当中,实现了教学知识与企业技术的同步对接,教学中真实再现企业维修流程,使教学与企业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环境,感受真实的维修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成为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要长期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也会得到大幅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英. 理实一体化企业案例的开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57~59.

第4篇:汽车检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专业衔接;定位偏差;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23-04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职教政策以及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高职衔接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专业衔接作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专业衔接的实践过程中,专业定位是专业对接的首要工作,专业定位模糊不清会对专业对接造成很大影响。

一、中高职专业对接定位偏差的表征

中高职专业对接定位大致涵盖专业对接的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衔接的结构布局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对接的整体规划是中高职衔接的目标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专业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衔接的结构布局是中高职院校和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所以,专业对接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顶层设计。没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对接定位,中高职衔接的长远发展就无从谈起。同时,专业对接定位是否准确,影响着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与实施,从而直接影响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

中高职在进行专业对接时存在严重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专业对接的定位存在偏差。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仅包含专业大类、专业类别和专业名称三部分内容,而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新增“继续学习专业举例”,这两个文件都没有明确详细地说明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具体内容,这使得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判断出发,进行中高职专业的开设与对接。由于不同院校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不同,导致某些高职院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中职院校存在脱节的情况,甚至没有考虑院校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只是为了扩大生源。同时,有些中职学校在进行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对接时,往往更加关注高职院校本身的知名度,而没有真正地从专业对接的匹配度和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加以考虑。例如,某中职学校的服务类专业在进行专业对接时,过分关注高职院校本身的知名度,竟与工科示范重点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衔接。这不免引发人们的思考,多年的中高职衔接难道还只是停留在院校的衔接?因此,在进行中高职专业衔接之前必须认真审视专业定位偏差。

二、中高职专业对接定位偏差的影响

(一)专业选择盲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度要求较高,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的专业。”在中高职衔接实际运行过程中,专业选择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强办学吸引力,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而不顾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和学校整体质量的发展。很多专业面向的第三产业中的某些新兴热门产业由于变化较快、更新周期短很难进行长学制的市场预测。此外,部分院校没有领会中高职衔接的要求,申报的专业多数是所在院校的重点专业、教师实力较强的专业,而没有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要求作为专业选择的首要因素。例如,从《2014年广东省职业院校三二分段招生试点专业及指导性计划安排表》中得知,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共设置了82个专业,15个专业的专业名称与《高职专业目录》不相符,表现在专业名称下设的具体方向和细微改动上。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进行的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专业选择中,存在部分专业与中职的招生简章所列专业不对应以及所衔接的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目录》中“继续学习高职专业举例”的专业不相符的问题。

(二)专业口径狭窄

高职的某些专业划分过细、过窄,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面、就业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也导致教学管理成本上升。例如,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制造专业大类中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目前有60家高职院校采用该专业名称,该专业名称与本科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相对应,但是相对应的中职专业目录中的“加工制造”专业大类中部分专业方向比较宽泛。学生在中职阶段比较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而从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名称来看,专业口径更狭窄、更偏重原理和理论的学习。显然,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过窄的专业口径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将很难胜任其他工作。“过宽”与“过窄”的专业口径对接,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专业目录杂乱

中高职衔接中的某些相同专业在很多不同院校同时集中设置,并且不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色开设很多不同的专业方向,这导致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不相同,并且有些专业虽然当初开设时比较热门,但是等到学生毕业时往往企业需求已经饱和或与企业中的职业工种不符。以江苏省为例,从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新增专业名单可以看出,近几年,物联网应用技术(590129)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80402)等比较热门的第三产业类专业不断开设。例如从《2014年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名单》中可以发现,分别有5所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590129)、有6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620405),专业开设较为集中,甚至在同一院校内开设很多名称相同但方向不同的专业,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了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多种专业方向,显然部分专业方向与教育部门颁布的专业目录不匹配。但是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这些专业方向的就业前景看好。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和招生情况,自由选择相应的专业大类进行招生,比如,尽管计算机应用专业下设的方向五花八门,但招收的却都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学生,部分院校的招生专业甚至与报考专业大相径庭,这从对口单招的专业名称上就可看出,招生方向与专业目录并没有完全对应,并且较为杂乱。

(四)专业设置同质化

中职教育专业要强调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初、中级人才,而高职的专业设置应该在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技术理论水平的提升。但是,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定位不清晰,中职为了能与高职衔接,在专业设置时一味向高职专业靠拢,高职为了向普通高等学校看齐,很多专业都在沿用普通本科的学科体系,甚至不少专业名称都与普通高等学校雷同,导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从“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药学”等专业名称中可以看出高职的专业设置侧重与本科阶段的对接,导致很多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从招生来看,由于中职招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不高,高职的招生主要面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并向中职毕业生倾斜。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更多地从普高生的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增加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专业设置偏理论性,操作技能相对较少。这一方面造成中职生在理论学习方面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导致中职生在高职学习阶段的实践操作与之前所学重复,甚至不如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操作更具有实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层次的同质化。

三、中高职专业对接定位偏差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

选择合适的专业是中高职衔接模式实践展开的起点,专业选择的基础是市场调研。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的实际需求,确定各类产业在中高职专业开设和衔接中的比例分布,特别是支柱产业与骨干行业中的现代服务类和先进制造类专业。市场调研的关注点应该是未来五六年有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方向、规格、数量和未来趋势的分析、预测以及当前中高职院校相关人才的培养情况,最终分析得出开展中高职专业衔接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明确专业培养定位、人才技能要求等。只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才能使所选择的专业满足中高职衔接专业学制长、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大的特点。

(二)施行专业集群构建

要坚持以宽口径为主的原则进行专业目录的修订。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掌握简单实践操作技能的“蓝领层”的需求将逐渐减少,更倾向于需要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需反复操练、训练时间较长、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既要求“入门早”,又要求“后劲足”。由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学制较长,如果专业划分过细、过窄,都可能影响毕业生的适应性、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因此,要面向市场需要,拓宽专业集群概念,面向未来规划专业发展,整体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目录,使接受中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既具备一般中职生的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够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三)制定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专业对接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明确详细的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中高职衔接要从整体设计的角度使学生在完成中高职教育后成为具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要整合中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要聚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专家以及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采用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对专业面向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入探究。中职面向的岗位大多是能够进行技术操作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工人,职业能力相对高职更加明确,针对具体的工具、仪器、材料及相关的简单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掌握;高职面向的岗位大多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技术员,职业能力相对而言涉及很多技术原理性的知识,并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时,要把握好中高职的专业定位,从国家层面制定出清晰详细的专业教学标准,这样有利于各院校准确地把握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设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从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的专业目录的修订到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课程专家等多方协作,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对中高职专业设置的发展状态进行调研,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应由政府教育部门组织搭建平台,中高职院校参与搜集学生信息,建立专业预警信息指标,并进行动态监控追踪和实时更新,以强化对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情况的管理,还应针对企业行业的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建立专业预警团队,负责对预警指标数据和监控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当前中高职专业对接是否合理。此外,政府教育部门要发挥平台的引导作用,定期组织中高职衔接院校召开会议,尤其是那些中高职专业对接大类相似的职业院校,打破学校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并加强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合作,加强中高职衔接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同时,由职教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监控,实现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动态调整。对那些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经费投入及教学条件不达标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政府部门要对其发出预警,学校要及时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进行整改。

中高职专业对接的定位可以从根本上统筹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使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顺利开展,是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中高职专业衔接定位偏差所造成的对专业选择、专业目录、专业口径、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专业定位在专业对接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结合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逐步完善专业产业对接一体的办学模式,施行专业集群构建,面向未来规划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目录,制定国家层面的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将会对中高职专业对接的定位偏差起到有效的矫正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4-05-17].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林江涌,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7):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