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模式有着相应的基本流程。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知识拓展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在提供案例这一环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根据事实和实际情况来给学生提供较为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还应当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文字和图像来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律以及成因等知识进行合理的展示,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思考问题。即让高中学生通过自学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来对问题尝试性地进行解答。
(二)实施要点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实施要点的有效支持。观察其他教师的地理案例教学,我发现在地理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个体的发展往往是一个进行主动摄取并且积极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案例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减少对课堂的支配和控制,在以案例促发展的地理教学观念下,通过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方式来使其进行自由的学习和自主的发展。在这一实施要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给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而是在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前提下的新型关系。因此,学生在该模式中的学习策略是: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地理信息和资料,用直观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各种创设并努力验证;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并能认真思考;用逻辑的方法把联系和思考过程与商讨过程相结合,并使知识能够迁移。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许多工作的有效支持,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教学、合理应用方法、加强学科间配合等。
(一)基本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需要相应案例的有效配合与支持。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通过基础知识的培养来让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二)合理应用方法
合理应用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过程的改良与学习方法的革新始终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注重合理应用方法。如高中地理教师在“热岛效应”的讲述过程中可以本地城市的具体情况为案例进行讲述,这一案例能够使得高中学生对于身边城乡稳定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其对于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排放等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三)加强学科间配合
加强学科间配合是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有更深刻的了解,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加强学科间的配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资料和案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如在煤炭燃烧产物的知识及臭氧的性质和酸雨等地理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渗透,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可靠性的持续进步。
三、结语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价值研究
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体现的价值是现在所探讨的一个流行主题,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显而易见,其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教学内容要点突出、教学手段得到强化,其都是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以及作用。但是其所具备的价值并没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以及起到的作用较为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微课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是对于微课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后进行其具体价值体现的探讨研究。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微课价值的具体方式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所倡导的是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深刻学习和理解记忆;对于抽象的知识概念进行具体形式的形象化;对于难以掌握的知识进行多形式教学。其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的方向主要以教育界为主,在我国发展的时期有限,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方向的改进。其主要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应用的位置较为随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有计划地使用微课这一辅助教学方式;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较为生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对微课进行全面的剖析,再将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多次实践,找出最恰当的有机结合方式;学生对于微课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策略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微课形式多样化,并要求学生在课下使用微课进行巩固知识。
1.地理教师有计划地使用微课
地理教师在微课的使用上存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对微课的使用较为随意、无计划性,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微课视频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用网络上现成的或者其他教师的,因此,在使用上无法很好的驾驭。这一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无法顺利进展,一旦出现的图形或者字母具有个人特色,教师就很难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解释,会造成教师讲得笼统随意,学生听得一知半解,很大程度上导致地理教学的质量停滞不前。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式是教师对此进行合理的计划,即教师进行备课,教师在发现所应用的微课视频存在具有个人特色的符号时,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全面的剖析,或者将其进行修改。以高中地理所涉及的全球气压带为例,全球气压带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抽象的一个名词,主要是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一知识,因此需运用微课进行具体化。教师在搜集大量的相关微课题材时,通常会出现标注的风带名字不同,以及会附带一些其他的知识等,教师就要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这样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会得心应手,对于学生对此的理解和知识的吸收有利而无害。
2.地理教师全面了解微课并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教师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忽视一些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实际地理知识储备量、教材内容重点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一旦忽略这些重要因素则会导致教师在学生对此无概念的时候进行直接的授课,没有相对的一个过渡期,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较为困难,难以吸收。其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将微课的实际应用与实际相结合,在对学生能力、教材重点等信息进行获取以及分析后,再进行相关知识微课的设计。以高中地理知识版块中的经纬度为例,地球仪上整体经纬度的辨认相对简单,但是拿出地球上一块区域的经纬度辨认则相对较难,经纬度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学习则更加困难,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需要考虑学生对于经纬度这一知识没有概念这一问题,在微课的设计上讲求循序渐进。例如,从赤道入手,在初中地理的知识中学生接触过赤道这一概念,通过微课进行平行平均画线以及垂直平均画线,然后向学生阐述这就是所谓的经纬度,就像坐标一样用来确定位置,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经纬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地理教师客观增加学生接触微课的频率
学生接触微课往往都是在课堂之上,在课下学生没有进行微课的合理运用以及利用,微课是一个能够使得重点突出、知识概念巩固的工具,因此,合理科学地运用微课是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手段。以气候、海洋水循环、洋流等知识为例,学生对此的学习往往较为表面,以死记硬背为主,这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较为不利,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借助微课这一工具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将使用的微课视频以及其他微课形式记录下来,将讨论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此过程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微课的接触以及交流,使得学生对此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
二、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理解一些气候变化的原理,拓宽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顺应时展的脚步,应用微课来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成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2):75-75.
2.郭晶晶,刘艳丽.浅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4(12):75-75.
3.袁君,马丹丹.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2):44-4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程序 提升途径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
1.师生关系淡漠,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淡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相互之间交流也不多,致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信息不够生动。
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
3.教学模式单一,主体地位不够明显。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课堂学习中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未能将主体性发挥出来。
4.教学空间狭隘,个性发展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高中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
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途径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一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我在地理教学中,将听取学生意见作为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学生加强交流,听取学生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注重激励引导学生。我将激励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之处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快乐,并转化为促进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一位后进生在与我的交流中说,他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对他学习努力程度的肯定。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热心帮助困难学生。对于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清楚的问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讲解,还倡导班级地理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由此来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生动程度。一是运用电教手段情趣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位为应试知识点传授过程,对教学设计研究得不够深刻,在导入环节有程序化倾向,三言两语进入新课讲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作为导入新课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一段反映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的短片,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教师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有限信息,则是无法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教学网站和专业网站上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具有联系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信息的生动程度,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三是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的要点,光靠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对于这样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些无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模拟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以多媒体模拟演示,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搞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3.尝试自主学习模式,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如我将原本由教师单向讲解的内容设计成为思考题,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二是搭建有效载体。为了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编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做到编排均衡,同时在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牵头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深入。三是强化启发引导。在学生开展地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在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始终牢牢掌控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对学生进行巡视点拨,及时解答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将其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启发引导,确保整个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深入有效。
一、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视频提出地理知识的重点、要点,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准备,进一步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探索。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前,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将“微课”视频发给每一个学生,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将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难点,解决地理问题。不过,在教学完成时,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不断地完善教学,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应认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深化记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地理知识,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加上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微课”视频,学生愿意主动观看,使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挫败感。这样一来,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发现知识,有效地带动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大脑迅速“运转”起来,提高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度,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地理学习中有兴趣、有效率地学习。
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单单局限于教材内容,有许多的知识是教师与教材内容无法传达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意会,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善于想象、乐于想象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游刃有余,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地理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地理研究人才。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单纯地给学生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等地理教材内容,学生也不会完全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产生一定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之前预习时所看的“微课”视频中地球转动的图像去想象、去理解。这样,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学生便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不断拓展,不断认识神奇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自主的分配时间和空间,自觉地观看“微课”视频,自主探究教学疑问,独立思考,从而解答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愿意去思考、去想象,大大提高了思维的发散性,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空间中自由飞翔。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自然而然打开,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在想象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从而有个性、有灵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新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使学生自觉地观看“微课”视频,围绕地理教学的知识点、难点展开精彩的地理教学。总之,微课教学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模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1-01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喜人态势,各地各学校都在切实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意见,“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正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尝试,其对推进地理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指导课前自主预习,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要点难点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应当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自主地学习”引入到“深入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预习环节中,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中还要坚持记录;二是提出预习的提纲,预习提纲体现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领效果,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特点,了解当前世界人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三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地理预习之后总结一些好的方法技巧。通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研究,为接下来的深入思考研究夯实基础,指明方向。
二、指导课堂互动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教学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深入地学,畅所欲言地说,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这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方面,重点通过思考题引导和教师启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小组里面初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交流为主,学习的载体是学习合作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组思考题:正确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了解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恰当时机进行分析引导,从而为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理解地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三、指导课后巩固提炼,进一步增强地理学习理解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既包含课前与课堂环节,也应当涵盖课后环节。特别是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学习理解的深化。教师在探索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过程中,尝试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为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地理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地理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包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规律掌握不够透彻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讨论,大家一起研究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地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学习方法技巧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能够为我所用的方法经验。例如,在地理学习中总结出了框架知识点记忆法、前后联动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好的技巧,在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好的经验方法的提炼,多数属于学生在思考、交流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成果,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指导课外实践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切入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着力点应当放在学习成效提升以及能力素养提高等方面。其中,强化学生地理学习分析研究能力是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搜集本地区一段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数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产生的各种影响。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既可立足于全球大的方面,也可以立足生活这样的小角度,重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尝试,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精髓,精心组织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成绩;具体措施分析
地理做为一门与自然、人文均有关联的学科,可以说是最实用、最基础、最宏观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人口、环境、资源、人类产业活动和人地关系等。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地球构造、天象气候、人土风情、自然百态、社会发展等等,也可以加强我们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和区域性明显的特点,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普遍存在科目设置不合理、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率偏低、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通过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目重视不够。地理在初中不做为中考必考科目,高中分文理科,理科学习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校往往不如对语文和数学等学科那么重视,有的普通高中甚至在地理任课教学上采取兼科的形式,学科的专业性无法保证,专业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在地理教学上,内容相对繁琐、枯燥、反复,教师不易讲清楚,学生不易听明白,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较高。特别在案例分析上,有的教师愿意举书本上面的例子和国外的例子,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出发,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很好的应用,导致学习效率较低;三是师生互动不够。在地理教学上,每学习一个内容,需要大量的联系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和其它学科内容,甚至需要扩展到书本之外,才能讲清本课的问题。但教师感觉课堂时间较紧,所以,把重点放在授课上。缺乏必要的提问与互动,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听记当中,反而导致学习精力分散。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在学习体系中得到重视,就会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比如说学科地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现状等。下面我从以下就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中地理在没有进入学科考试时,只是做为基本课程来学习,课程被占用比较普遍,学生学好学坏一个样,家长更是不甚关心;进入学科考试后,在高中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多年历史原因,措施上重视了,但专业的教师资源不是一下能够培养起来的,仍然处在较低的地位上;二是敬业精神相对较差。从目前现状来看,地理教师队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目也越来越热,但在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学习,有的人热衷于开辟“第二战场”,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补习和开设辅导班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主阵地”;三是培训力度相对不够。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已经不再把学生的成绩当做唯一标准,师资力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是,从地理教师的培训来看,主要还停留在“自留地”的基础上,“大教育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定期培训、参观见学、跨校交流、公开展示不够;四是知识视界相对较窄。部分地理教师往往专注于本科教学需要,只是重视与地理相关的内容,对其他科目涉猎较少,导致在授课中往往因知识面太窄,很多新的内容往往讲不到位,学生对多年不变的旧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五是教学管理相对弱化。在教学管理上,对于地理科目认识不是很到位,往往只是关注教师是否上课,对于在授课是否使用相关的远程教育、电化教学以及图片展示等手段检查较少;另外,在日常督促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除非地理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否则,在检查地理作业完成情况,督导学生复习上力度还有一定欠缺。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位知识;现状分析
0 前言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3] 王龙泉.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J].四川教育,2011,(7):74-74.
一、有利于营造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景,以便导入新课的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
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模型,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在讲述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应用知识。这一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地模拟了这一地理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要点,做到一图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凭借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五、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框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技能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反思
摘要:2001年7月和2003年3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育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境,笔者将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在此列出,期待和各位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解决之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3]崔苏.试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要点[J].文理导航,201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