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导观察,让插图成为学生理解的助手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图文并茂,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贴近儿童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低年级学生无论理解词语、说句、阅读或说话,都依赖着“直观”的因素,所以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判断等能力。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笔者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x后提出不少问题,比如,稻子怎么成了稻海?又怎么会翻起金色的波浪呢?高粱是怎样的?我从来都没看到过呀!燃烧的火把是怎么样的?“稻海”“高粱”“燃烧的火把”这些我们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物,可在学生眼中都是陌生的。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许多稻子挤在一起,一片片的,好像大海一样。”接过学生的话头,笔者启发道:所以这就是――稻海。是呀,你看风一吹,稻海――学生就抢着回答稻海左摇右摆,就像海里起波浪一样……借助图画,引导观察,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观察能力、口述能力。
二、运用猜想,体验阅读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
猜想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猜测设想。猜想是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前识字少,大多数家长没空也没法指导。如何让他们自主积极去识字认字读书呢?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以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愿望。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通过猜想、看图、读课题,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请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请大家猜猜看,今天郑老师要带大家去哪儿玩?记得告诉大家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师您要带我们到天上去玩?我看到图上有星星月亮了。
生:我知道要等晚上去。星星月亮晚上才出现呢!
师:你们真棒!对,咱们要到天上玩去,不过要怎么去呢?大家再猜猜!也要说说你根据什么?
生:宇宙飞船吧!我自己想的。
生:月亮船,对!图上小朋友已经坐上去了!
生:是呀是呀!好美的月亮船!我从“小小的船”这几个字想到的!
师:你能认真看图,不放过一个字。向你学习!
生:我看见小小的船下面有个树叶的叶字,老师那是谁的名字么?
师:对,是写这首诗的作者叶圣陶先生。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读文字,捕捉每一个字里的信息。今天我们要学叶爷爷写的诗,题目叫什么呀?大家一起读。
师: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这个小女孩是谁?小小的船能再带上我们么?
师:了不起,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看、读、想是读好书的三大法宝。带上这三大法宝,我们一起坐上“小小的船”玩玩吧!
读好课题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经过这样的观察图画,大胆猜想,学生被愉快地带进情境中,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识字与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读识字”,也很能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致。部编新教材在第一单元编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两个栏目,就已经把课外阅读纳入了语文课程里了。在引导时,让学生像侦探一样,根据插图,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语境进行大胆猜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和大人一起读”环节的《拔萝卜》,这个故事学生在幼儿园听过,很熟悉。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的插图,一起大声唱歌;接着一个一个指着读给大家听,遇到不认识的“绊脚石”,拿起铅笔画个记号,根据图或歌词猜一猜,再看拼音验证下,正确与否。这种猜读方式,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摘 要:七年级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因此,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提问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
3.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课,如果把它们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便可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4.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1.个人阅读阶段。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
3.全班讨论阶段。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的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 初中语文 学生 兴趣 文章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分别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语文感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将音乐引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其心理过程特点是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样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倾向和认识的水平。
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思想,甚至阅读时不同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单纯的朗读,是远远达不到最终效果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不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能利用音乐很快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借助音乐将其完美化,收到的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比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的气氛中,学生更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就看教师怎样调好“弦”,定好“调”,弹响学生心中的“情弦”。
例如教学何其芳《秋天》时运用节奏活泼的《少女的祈祷》音乐完成一个美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在美的沉醉中,用笔绘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美丽的图景。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音乐引入朗诵环节,营造良好氛围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将音乐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四、利用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8,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情感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担当起重要的任务。新课改提出,要把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落伍的教学观念等推陈致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教育的理念,使用新课标的教学指导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依据笔者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一些新的课堂提问的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问新颖,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之心。学生的好奇心越强烈,对外界的信息就会越敏感,就更能激发思维,从而把学生有意的注意力培养起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提问,提问方式要讲究,角度需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做到巧妙提问,令人深思。只有有新意,才能避免因循守旧,避免问题提问得平平淡淡。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人们经常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的美在于山水,苏州的美在于园林。同学们,你们知道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哪些吗?它的美在哪里呢?”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提问导入新课,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让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分层提问,增进课文理解
只有站在高峰之上,才能揽尽山河,初中语文的指导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指导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高一点,这样才能看到远方,从整篇的课文进行整理,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化的问题,能够科学地把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将难点分为简单易懂的问题。要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在逐渐解答,让问题变的更为科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快乐,这样又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心态。
三、提问发散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问题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提升并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时需要注意,教师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启发,以及从不同的深度让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同一问题利用多种解答的办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我们在给某篇文章划分段落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来学习划分这篇课文段落的方法,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不断地去寻求不一样的段落的划分标准。语文老师通过给学生这种训练,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解决每一个问题的途径不只是一条,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中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事物联系起来,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杨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学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或是我们的班集体上有哪一些人可以与白杨的精神品质进行联系呢?这个发散性的提问,是在原有的知识这个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更加广博以及深远的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得越来越宽广。
四、把课堂上意外的问题,谱成精彩的音符
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着教学设计来走,不可能做到完美,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到的问题情景以及突发事件,在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跟课堂预设不一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外问题。这些“节外之枝”都是具有价值的,教师若能够独具慧眼,把它们捕捉到并巧妙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让课堂变成预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学习语文版初中七年级朱自清的《春》时,当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描绘出散文中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课堂气氛就突然活跃起来,学生在七嘴八舌、迫不及待地描绘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去尝试,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将脑海中的灵感与大家分享。这样的课堂下来,相当于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在课堂上,教师要无时不刻地把握住课堂上的契机,营造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就被点燃,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门教学的艺术。适时适度的语文课堂提问,会让学生的积极思维点燃起来,具有艺术技巧的语文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邹伟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87
[2]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4(05):168
深入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以及学区关于全面实施教育十大项目工程的通知精神,认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版),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
1.加强对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行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版)》,实施《温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导我校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教法与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文化并重,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挖掘师生的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2.继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教师研究作业,研究习题,提高选题命题能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我校初中学业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做好我校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作用,完善命卷、阅卷、质量分析等环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
3.积极参加“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切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参加初中语文课改疑难问题研讨“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引导我校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学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4.以我校的“规范提升”行动为抓手,努力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规范,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5.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加强我校教研组与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指导我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依照“小文学家”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初中文学社联盟建设,实施“初中生阅读推广计划”。
做好小文学家评比各项工作。继续进行初中生读后感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7.制定“古诗文诵读”计划,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计划,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古诗文诵读”计划,在我校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1.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
2. 初中古诗文研究
四、 乌牛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始业教育
1
9.3-9.9
正式上课
2
9.10-9.16
省优质课评比
县教研组长会议
校本培训
孤山中学
相关教师
教研组长
语文组教师
3
9.17-9.23
学区初中新教师调研
语文组
4
9.24-9.30
有效教学调研
市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
县七年级语文研讨活动
校“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校本培训
济时中学
枫林中学
七年级教师
语文组教师
校团委、语文组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放假
6
10.8-10.14
市质量问卷抽测
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叶仁玉、杨晓慧、杨璐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教师
语文组
7
10.15-10.21
市初中文学社联盟活动
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会(语文)
教学活动周(语文)
乌牛二中
文学社指导师
语文组
8
10.22—10.28
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中学“三小”培养活动
校本培训
市九年级教师代表
语文组教师
9
10.29-11.4
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校“三小”评比
桥头中学
实验中学
九年级教师
相关教师
10
11.5-11.11
县八年级研讨活动
县优质课评比
校本培训
体校
八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省优质课评比
期中考
12
11.19-11.25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调研
县读后感评比
刘仁贵、郑浙智、刘晓泼老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
语文组
13
11.26-12.2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中期展示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
乌牛二中
瓯北学区全体教师
14
12.3-12.9
市读后感评比
有效教学集体调研
校八年级语文质量合格监测
校本培训
朱涂中学
校教导处
15
12.10-12.16
市“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期末试卷命题、审稿工作
金乐洁老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
市语文教师代表
语文组
16
12.17-12.23
县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模拟考试
17
12.24-12.30
县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区四科竞赛(语文)
校九年级语文教师
18
12.31-1.6
“迎元旦,教师联欢会”
元旦放假
校团委、综合组
19
1.7-1.13
学区常规检查
各教研组
20
1.14-1.20
市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
县新课改疑难问题解决暨学科基地学校活动
桥头中学
21
1.21-1.27
期末考试
22
1.28-2.3
学期结束
关键词:初中语文;幽默;学习兴趣;平等和谐;个性品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23-01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教学思想、才华、个性和教学机智等的有力体现,常常能使教学活动创造出绚烂无比的"烟花"。正如前苏联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言:"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因此,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幽默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盘驾驭。教师运用诙谐、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促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气氛和谐愉悦,语文课堂熠熠生辉,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语文课上,教师适当援引一些幽默诙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故、趣闻、轶事、笑话等,都是极好的素材。譬如:我在教学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漫画的一边画有一根香飘四溢的火腿肠,另一边则画有只剩下大头的大肥猪。学生欣赏了这幅漫画之后,首先发呆,尔后笑声此起彼伏。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同学们看看这头猪面对香喷喷的火腿肠可谓垂涎三尺,尽管它的躯体已经做成了火腿肠。试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效应?"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广告效应。"学生很快地在一种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进入新的学习内容,瞬间激发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扣人心弦的故事传说,意味深长的经典寓言,捧腹大笑的笑话,都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而且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促进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
"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心灵对接沟通。"于永正先生如是说。确实如此,教学幽默可以缓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之相处平等和谐,为圆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添砖加瓦。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记得在上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自我介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体型,能用积累的一些语文词汇来形象概括吗?"发现学生个个害羞,我就接着说下去:"我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例如身材魁梧、人高马大、心宽体胖……大家喜欢心宽体胖的语文老师引领你们遨游语文的大海吗?""喜欢!"顿时,整个教室像炸开了锅。这样很快消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生疏的隔膜,使学生在笑语中接纳了新的语文老师,塑造了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使用幽默性和启发性强的教学语言
毋庸置疑,良好的教学幽默,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等诸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假如把语文课堂比作一道美味佳肴,那么教学幽默就是五味俱全的调味料。只要适当播撒,就肯定能够让这盘菜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绪表现,有的放矢地使用一些幽默趣味的教学语言。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的时候,我首先板书题目,故意把"孙权"两个字写得砖头般大,把"劝学"二字写得豆粒般小,惹得学生个个忍俊不禁。我立马打开话匣子:"同学们的笑容多么灿烂!请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笑答:"孙权!"我继续导入情境:"老师为什么把孙权二字写得那么大?"有的说孙权是三国时候的皇帝;有的说孙权是历史名人;有的说孙权善于教育下属……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别具匠心地把字体大小和新知识糅合在一起,引发对文言文主人公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愉快地领悟新知。所以,教师运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但化解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和疲倦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
4.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作用下,才思敏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迅速,富有创造精神。教学幽默具有很强的情绪感召力,能够积极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情绪高涨。语文教师打造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既能够让学生受到教师良好情绪的熏陶,又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开始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精气神",学生萎靡不振,活像一潭死水。那么,教学幽默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它能够迅速有效地摆脱这种困境,从而使后续的课堂氛围空前活跃起来,最终顺利圆满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5.助推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精神品质。"因此,幽默是一个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完美情操以及崇高人格的具体表现。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能够经常发现事物有趣味的地方,并且善于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艺术美,进而培养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和幽默风趣的为人处世态度。幽默的人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使他身边的人也能够被活跃快乐的气氛潜移默化、魅力四射。由此可见,如果学生遭遇学习挫折及生活困境时,教师及时利用教学幽默"对症下药",就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战胜挫折,改变态度,善待人生。有效的教学幽默不但培养了学生胸怀宽广、积极进取的品格,而且塑造了学生幽默的个性品质,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一节幽默诙谐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拥有高超的技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教学幽默的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五彩缤纷。
综上所述,幽默、风趣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沟通师生的情感,彰显教师的才华魅力,以致于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初中语文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幽默元素,就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亮点纷呈、活力绽放。参考文献:
[1]赫伯,特鲁:《幽默的力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视频演示法――课本内容具体化
语文的语言是非常生动、形象、传神的,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必须要灵活、灵动。学生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记忆去机械地学习,是不可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感受到语文的乐趣,进入语文的意境中去的。例如,为了避免作文教学的枯燥无味、言之无物、情感空乏,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材料。学生能够在播放的相关视频材料中形成直观感受,感悟生动形象的语文知识,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体验。通过有声有色的视频材料,将课本上的语文生动形象地摆放到学生面前。再如:文本教学,下面通过七年级上册《三峡》这篇文章来谈谈视频材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单纯通过课本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述,那么会让学生感到很乏味。但是将三峡的一些视频材料放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结合课本观看视频材料,那么学生会对三峡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能通过视频辅助进行教学,例如,人物篇、风景篇等。通过视频的演示,会使课本内容具体化,会让课堂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 游戏活跃法――课堂学习趣味化
初中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活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天真、幼稚的本性。结合这一年龄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改变一些方法,例如,根据课堂的内容设置一些游戏活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合理的游戏活动,对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非凡。下面通过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在组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时,课堂上可以通过开设游戏的形式对其进行讲解,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游戏中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动物接龙形式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名字的接龙,但是所接的动物名字不能涉及本单元所有课文中出现的名字,如果在游戏时,有的学生出现错误,其他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课堂上运用游戏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乐趣,学生更有情趣在课堂上学习。但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课堂组织的把控能力,运用有度,适时调控,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游戏状态,也要在关键时候能专心学习。
3角色投入法――课本人物形象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将要讲述的文章中的角色进行合理的扮演,把某个人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法就是角色投入法。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其扮演人物进行表演,通过课堂上人物形象的再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角色投入法对于小说单元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下面以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分析,概述角色投入法对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对菲利普夫妇、“我”以及于勒这些人物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其性格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再让学生自我总结,其他学生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瞬间把课堂氛围提升一个高度,顺利地把要讲述的内容牵引出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
4学生授课法――增加课堂的亲切感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现代病;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40-01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虚化
新课程来了,教学的理念变了。由于个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新的教学理念所作出的解说和诠释也不同。在教学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既然是生成的,就不能再有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往往会演绎类似如下案例的教学行为:
【案例1】《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教师让学生描述影片的场景并问学生,假如处于这种场景,你的心灵感受如何。
2.教师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然后连问十几个问题,让学生找出有关情节、人物的句子和词语。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又问了十几个问题,找出表现船长“镇定自若”的词语和句子,并分析船长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完成板书。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全体起立读描写船长以身殉职的最后4个小节,然后每人对船长说一句话。
5.教师声情并茂的结束语。
这堂课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成了一堆无序的朗读活动简单连接和叠加,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无须动脑,造成了学习内容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陷入行为误区的,不仅仅是教学目标的缺失,起码还有两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且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2】《叫三声夸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和总特征;
2.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体会本文朴实、准确的语言特点。
这里的问题是目标单一,只偏重于认知领域。但即便是认知领域,定位也不准确,直接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用说明文的知识来职介课文,同时也失之过泛,几乎什么说明文都可套用,没能明示出本篇课文的特有的学习目标,在陈述上则笼统模糊,学生不知学什么、怎样学。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课程专家崔允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其结果只能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唯一目标。尽管变革学习方式本身有时就是目的,如研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目的,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教师在培养与训练阶段学习最多的是内容分析,而不是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因此,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活者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方向。
二、热衷于烦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中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次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段为例。该段有一句“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开花让他有兴奋的感觉,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惊喜传达出来即可,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笑”和“嚷”的区别,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及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还有哪些行为表现能体现这种心情,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分析是怎样认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咋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有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三、认为多媒体教学就等同于现代化教学
有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化教育,这才是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的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有的把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可如果音量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如果这样,则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
四、由知识的“满堂灌”走向形式上的“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的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